部分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6份打包)(含解析)_第1页
部分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6份打包)(含解析)_第2页
部分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6份打包)(含解析)_第3页
部分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6份打包)(含解析)_第4页
部分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6份打包)(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6份打包)(含解析)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名句名篇默写

一、理解性默写(本大题共4小题)

1.(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题目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年复一年的欢场生涯。

(2)杜牧《阿房宫赋》中辞别六国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的人是“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诗人经常用“舟"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思,如“_____________,”。

2.(广东省广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头和金属制的刀斧为例,论证了通过学习能改变自己的观点。

(2)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

(3)小说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其实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应用,小刚随即吟出了王维诗歌中“_____________,”的句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广东省广州市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山的雾

崔立

苏芊问我,你见过黄山的雾吗,如梦如幻的那种?我当然是没见过,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面对这位来自黄山的同事,我只能表达歉意。因为我告诉过他,我没有去过黄山。这家看似正规的单位,工作节奏却并不正规,也不轻松。老板的一句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注定了在这冬日的寒冷早晨,我们好不容易熬过了五天忙碌的工作日,又不得不从被窝里钻出来,慌忙地往单位赶。

苏芊说,真心累。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苏芊看着我。我说,活着能不累吗?窗外的天气,没有阳光的照耀,天际间灰蒙蒙的。苏芊突然变得很兴奋,从一堆材料中冒出了头,说,这是雾吗?我低沉着声音,不,这是霾,肯定不是雾。苏芊说,霾?我说,对,霾是因为空气污染造成的,吸入后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哦。苏芊的声音又萎靡了下来。

桌上的电话响起,苏芊接到后,急匆匆地往部门负责人老黄的办公室赶去。紧闭的门内,很快钻出来老黄近乎咆哮的声音——你这个材料,你写的时候能不能上点儿心啊,重要的素材、亮点,上回我都给你讲过的,你写进去了吗?……我计算着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在十分钟快到的时候,门打开了,苏芊低着头走出来,面色沮丧,像霜打过的茄子。

我低声说,怎么了?苏芊摇摇头,说这都是他上回说的,我也按照他的意思改的,现在他又把自己的想法给推翻了,还推到了我的头上。这已经是改过的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写作

一、材料作文(本大题共7小题)

1.(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正如《吕氏春秋·察传》所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确认真伪,确认不是源自道听途说和捕风捉影,真正的确认应该来自我们的见多识广与理性求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个人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阅读如盛宴,要有仪式感;也有人认为未必如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明确立场,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I中,少年哈儿完成了从少年到一名牧人的过渡。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提升层级、转变角色的过渡都非常重要;但要完成这样的过渡,又往往需要满足很多条件,经历不少波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媒介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学会辨识媒介信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以抗击疟疾。1969年,屠呦呦带领其科研团队临危受命、迎难而上,从收集的2000个方药中,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历经两年多的科研攻关,终于在1971年10月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为了确认提取物的安全性,屠呦呦及其同事又勇敢地以身试药。1973年秋,青蒿素胶囊经试用,取得了明确疗效,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颇具启示意义。善美中学准备组织一场以“中国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完成《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任务后,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尝试写诗填词。对此,有同学兴趣浓厚,创作踊跃。但也有同学认为写诗填词这种创作方式已经过时了,而且高考也不考。为此,语文老师在班级组织了一次演讲交流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尝试写诗填词”,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例文:

乱云飞渡也从容

社会飞速发展,潮流不断变化,这就是现在每天都在改变的信息时代。面对信息的大批量呈现,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理性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具备了这样的媒介素养,新时代的我们才能做到“乱云飞渡也从容”。

正确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对于信息时代,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信息量之庞大,每天各时各地都发生着不同的事情,这也就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无论是娱乐、健康,还是体育、时政等方面的信息,究其根、溯其本都离不开其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创造与制造信息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找寻其真正的价值,挖掘其本质呢?将我们得到的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联系、整合,再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完整的人。

正确处理信息,用理性的头脑面对。这理性,其实是我们接传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冲动与盲目。它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法,而不会悖情悖理悖法。反思前些年的“碘盐事件"、电信诈骗事件以及“蓝瘦香菇”“吃瓜群众"标题党”“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培养一种理性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它将使我们超越感性的低级阶段,而走向基于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互联网+生命形态。

而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归根到底,需构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国自古便是一个诗的国度、散文的国度、人文的国度,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比之于欧美,我们确实弱于基于科学知识与严谨求证的理性精神。所以,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除了需公检法部门强力干涉,抑治不实非法信息外,更需要我们个人的理性自觉,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倡导与普及。

孔子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长时间浸在充满分散而无逻辑的碎片信息的网络环境中,可能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许还会让我们失去准确的表达能力。只有养成辨别筛选信息的习惯,用理性的头脑处理信息的媒介素养,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也从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概说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然后借助经典名句“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说明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挑战。“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听说了而不作详察细究,那还不如不去听。这是因为,当人们被海量信息以“投喂"方式包围,而不能明辨是非时,人们就只能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具备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是个人成长的必要素养,关系到个人决策的正确性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察’是获取真知的关键,无论是通过仔细观察、调查研究,还是辨别区分,都是获取准确、深刻认识的重要手段,对于个人学习、工作乃至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不断培养理性思维,提高辨察和自我防护能力,抵御信息误导,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写作时,开头可简述信息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真假难辨的特点,引出信息误导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挑战,提出论点:在信息时代,培养理性思维,学会“察”,是抵御信息误导、保护自我和社会的关键。然后分析“察"的理性思维在信息处理中的优势,如客观、冷静、逻辑性强等。可以举例说明,如面对网络谣言,“察”思维能使人保持冷静,通过多方求证而非盲目跟风。之后结合“察"的释义,阐述如何实践。最后强调不仅个人需要培养“察”的理性思维,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如媒体应增强自律,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教育机构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

立意:

1.信息时代的辨识力至关重要。

2.面对繁杂信息,“察"获真知。

3.培养理性思维,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2.【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并不难,直接给出了中心话题“担当”,并引导考生思考在新时代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

材料中提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句话强调了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发展的需求都与以往有所不同。抗战年代,担当是救亡图存,挽狂澜于既倒;建设时期,担当是“拼命拿下大油田”,而新时期,是全球化日益深化、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更是多元而深刻的,他们肩负着创新科技、传播文化、建设社会、乃至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责任与使命。

当今社会,担当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而敢于担当的人必须是有崇高理想、远大抱负的人,若只是注重眼前利益、个人私利,那也将无法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综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多元而深刻,既包括对国家的贡献,也包括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除了应对小我、小家负责,更应担当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把握机遇,勇面挑战,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根据“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一引导,可从中学生角度谈责任和担当。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新时代青年肩上的重任、担起责任的必要性,如何肩负起时代使命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如何肩负起时代使命”时,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切入,如担当责任需要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担当责任需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不害怕艰难困苦等。

立意:

1.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2.做怀揣责任与梦想的追梦青年。

3.勇担责任,以青春托举时代中国。

4.莫忘匹夫之责。

3.【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读书与仪式感关系的认识,有人认为读书需要仪式感,有人认为不需要。写作时需要态度鲜明表达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可赞成,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

赞成: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来说,静下心来阅读似乎已变得愈发困难。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娱乐的过度化,将人们的时间撕成碎片,以至于很少有人愿意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去进行一场漫长的阅读。适当的仪式感对于打造一个安静的、有氛围感的阅读空间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仪式可以是一杯咖啡,一盏香薰,整洁的书桌,氛围感的灯光。也可以是关闭手机,走进图书馆,利用外界的约束锻炼自己的专注力。仪式感能帮助我们在读书时能够沉下心来,摒弃杂念,全身心地去体会读书带来的快意,能够使读书多一些情趣,让阅读变得郑重与神圣。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需要仪式感。

反对:读书不需要仪式感。读书是顺心适性之事,读书不拘泥于形式,也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同时仪式感很容易与形式感混淆在一起,把读书搞成了走形式。一味强调所谓的“仪式感”,可能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和紧张的状态,导致阅读的效果和体验感不升反降,这便又走入了另一个歧途。如果只是流于表面的仪式感,不仅会成为自己的束缚,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正如书籍的包罗万象,读书的过程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只要能从中汲取的知识、浸润心灵。

辩证看待:既然说阅读是盛宴,那么必然不能如快餐一样狼吞虎咽,故需要仪式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天天吃“满汉全席”,所以这种阅读仪式感不适用所有情况,故需要辩证认识。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细嚼“盛宴”,小品“快餐"。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读书方式并不可一刀切,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二、对于经典书籍,要有仪式感,要细嚼慢咽,才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三、娱乐消遣之书,没有细嚼慢咽的必要,也就不需要所谓的仪式感。最后总结,不论是否有条件营造仪式感,都应坚持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立意:

1.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2.阅读如盛宴,要有仪式感。

3.真正的深阅读,不必执着于仪式感。

4.【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悖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节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材料三: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节选《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下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诚如是也A民归B之C由水之D就下E沛然F谁能御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相当于疑问代词“何”、“怎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意思不同。

B.与,“跟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与”意思相同。

C.顾“看”,与《庖丁解牛》中“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顾"意思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襄王其貌不扬,没有人君的样子,但心怀家国,于是他就主动道出定天下的要点。

B.孟子善用比喻,把性命朝不保夕、身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比喻成处干旱天气中将枯槁的禾苗。

C.梁惠王问贤君能否享乐之事,孟子以《诗》和《汤誓》为例说明,关键不在有无享乐,而在于君王对百姓的态度。

D.孟子对齐宣王分析“不为者"与“不能者”的区别,指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属于前者,要王加以衡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2)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5.综合三则材料,在孟子看来,怎样的君王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不好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见也。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六》)

材料二

国家悟乱而良臣见。鲁国大乱,季友之贤见。僖公即位而任季友,鲁国安宁,外内无忧,行政二十一年。季友之卒后,郝击其南,齐伐其北,鲁不胜其患,乞师于楚以取全耳。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贤,而后乃渐变为不肖也,此季友存之所益,亡之所损也。夫得贤失贤,其损益之验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宋殇公、鲁庄公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①,鲁庄素用季友,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伸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桓公:“善。"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注】①孔父:人名,宋国贤才。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曰A管仲之贤B不得C此D三权者E亦不能使F其君G南面H而霸矣。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何哂由也"的“夫子”意思相同。

B.见,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的“见”意思相同。

C.亡,与贾谊《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亡”意思不同。

D.以为,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以为”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没有听从身边大臣的劝阻,前往五次终于见到了想见的小臣。齐植公的这种行为受到天下诸侯的赞赏,他们纷纷前来朝拜齐桓公。

B.鲁僖公任用季友时,鲁国内外无患;季友去世后,鲁国国内动荡,外患严重,不得不向楚国求援。由此可知,贤才对于国家是极其重要的。

C.酒在酒器中放坏,肉在砧板上放烂,这样奢侈的生活会不会对称霸造成危害?齐植公对此有所担心;管仲认为,这不会对称霸造成危害。

D.宋殇公、鲁庄公在使用贤才的问题上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而齐桓公满足了管仲的三个要求,任用管仲,使得齐国大治,并由此称霸天下。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友,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10.国君应该如何对待贤才?请根据两则材料进行概括。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行纪(节选)

[宋]范成大

峨眉有三山,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惟大峨一山,其高摩霄,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示现之所。

乙未,大霁,遂登上峰。自此至峰顶光相寺七宝岩,其高六十里,无复蹊磴。斫木作长梯,钉岩壁,缘之而上。意天下登山险峻,无此比者。过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平。娑罗者,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之。初登山半即见之,至此满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昔固传闻,今亲验之。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降,木叶犹有雪渍斓斑之迹。闻春时异花尤多,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