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桃李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桃李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桃李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桃李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李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桃李高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开学验收

高二语文

命题人:高二语文组

分值:150分时间:2.5小时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比如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以及拉美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里面独特的人物形象、人物命运,都凝结了那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代表着那个国家的精神风貌,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写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主人公格利高里,这个格利高里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来回变换身份,这既是他个人生存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的俄罗斯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一种情形。还有南斯拉夫获得诺奖的作家安德里奇的作品《德里纳河上的桥》,围绕一座桥的拆毁与重建,写了“一战"之后各种政治势力几十年之间发生的较量与斗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出了那个国家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以及置身其中的人们的命运转折。这些都是现实主义写法和现实主义精神比较充分的作品。

从我们国内的长篇创作来看,茅盾文学奖现在已经评了十届了,十届有五六十部获奖作品。回过头去看,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一些现实题材写作并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比如第一届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此后的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平的《抉择》、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金宇澄的《繁花》,以及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都是现实主义元素比较充分的长篇力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所写的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以及国人的思想状态、时代情绪的一种表达和反映。所以无论从外国来看还是从中国来看,好的作品多是富含现实主义精神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怎样在现实题材书写中做到反映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使作品在反映时代的时候又对某些时代的局限进行超越,从而富含现实主义精神?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先行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借鉴。如赵树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他1958年前后往农村跑,知道农村的真实状况是什么,他写了《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提倡一种“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实事求是的,但同时又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有段时间他就被批评,说他是写“中间人物”的代表作家。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恰恰是他深入生活,了解农村的生活,才使他没有顺着当时的时势去说大话、假话,而是写出了反映当时人们真实的状态、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意愿的作品。

(摘编自白烨《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

材料二: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臆想、随意虚构,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想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犹如痴人说梦。

生活不等于艺术。知名戏曲理论家何玉人强调:“戏剧要在音乐、表演、程式、舞台限制等因素的规范中进行文学创作。剧作本身还要集中、凝练、有冲突,在一定的时空内实现艺术理想。”剧作家虽然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但还必须经过自身对题材掰开了、揉碎了的思考、辨析、反思等一系列的酝酿构思,直至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现实题材戏剧作品直接取材于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活生生的真实人物、依托感人的事迹,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戏剧艺术绝非徒有形式的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相反,历史上经典剧目的铸就都离不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然而,人们在注重其思想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作为艺术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方面的审美特性——艺术性。没有了艺术美感的戏剧剧目如同失去翅膀的雄鹰,再怎么拥有雄心壮志也无济于事了。有些剧目以某位干部为对象,命题作文般恨不得满台宣扬这位干部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的优秀品质,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诸如此类情节的作品并不少见,恰似前文讲的“失去翅膀的雄鹰"。主人公甚至在剧中就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工作狂,是一个不管父母、老婆、孩子,还要独断专行牺牲家人的合法利益以突显其高尚品格的人。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塑造方法绝不是在树立榜样,甚至可以说是在简单化、脸谱化和异化他们,即便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大公无私到铁面无情的人,也必须在戏剧舞台上完成艺术性的处理和审美转化。

艺术性是审美领域强烈的感染力,现实题材作品的艺术性包括: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以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知名剧作家郑怀兴用傅山的话来谈编剧创作“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却是大开大合文章"。写文章要明白晓畅、条理清晰;写戏却正好相反,要千回百转、不厌其烦、曲折不前、峰回路转。这就是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曲折的戏剧性的表达既构建了其艺术性,同时又是艺术性的内在约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不断通过现代生活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命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

(摘编自智联忠《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1.(3分)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中独特的人物形象、人物命运,都凝结了作者所属民族的性格特征,代表着作者所属国家的精神风貌。

B.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表达和反映了国人思想状态以及时代情绪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C.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影响深远的好作品毫无疑问都富含了现实主义精神。

D.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先行者在反映时代的时候又对时代的某些局限进行超越,所以没有顺着时势去说大话、假话。

2.(3分)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切身的生活体验、基本的生活常识,就可以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

B.戏剧艺术不是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的前提是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

C.塑造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化、脸谱化,塑造纯粹大公无私、铁面无情的形象会使戏剧剧目显得没有艺术美感。

D.写戏与写一般文章相反,不能过于明白晓畅、条理清晰,而是“愈曲愈折,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就越鲜明。

3.(3分)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对影视剧的评价没有充分体现“现实题材的艺术性”的一项是()

A.电影《站台》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背景,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将典型个人的奋斗置于蜿蜒曲折的历史进程中,讲述了山西省汾阳县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在不断自我放逐中不断寻找、摸索、奋斗的故事。

B.电视剧《山海情》把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愿景进行富有戏剧性的深度融合,在细节的雕琢中走向崇高。

C.电视剧《破冰行动》,生动地再现了粤东某地一场震撼人心的扫毒大案的侦破全过程,同时增加了警察被诬陷杀害同事等情节。

D.影片《永不妥协》取材于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民事赔偿案,讲述的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艾琳·布罗克维奇,在律师事务所打工期间揭发当地社区隐藏着的重大环境污染的案件。

4.(3分)简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5.(6分)解放前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作家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创作出著名的戏剧《白毛女》,写了恶霸地主对喜儿一家迫害,喜儿逃往深山,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因不见天日、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地主,喜儿获得了翻身,开始了新生活。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对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蚕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跑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二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写字。"老师把一张《乘法口诀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一下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但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展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趴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儿,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沾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上课的哨声响了。

“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子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了血。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哩!”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而好奇的光彩,说:“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他在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哩!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子,“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可没过多久,老师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这儿的情况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儿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儿,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地金黄的丝片儿,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6期)

6.(3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写到,老师“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师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短短两句话表现出老师的威严,并为下文写他惩罚学生的粗暴行为埋下了伏笔。

B.“我”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把蚕带到教室,还不时地偷看,课堂上不能专心学习,受到老师的严厉惩罚理所当然。

C.原先那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而被上级部门调走,因而这才有了名叫“蒋玉生"的年轻教师来校教一二年级,这位新老师与原先的老师有很大的不同。

D.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然而,蒋老师却遭非议,不久就被调走,这便构成了行文的波澜。

E.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

7.(3分)小说以“蚕儿”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5分)作品中的蒋老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6分)小说在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分别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取材于阮籍《乐论》)

材料二: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皆无豫于内。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注】;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注】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

(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

【注】遁:放纵。俎豆:器皿并称,用来泛指各种祭祀场所使用的礼器,并几成祭祀礼仪行为的代名词。

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定天地B八方之音C以迎阴阳D八风之声E均黄钟F中和之律G开群H生万物之情气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文中指本性,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凡植木之性"的“性”意思相同。

B.适,文中指适宜,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相同

C.刑,文中指处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的“刑”意思相同。

D.当,文中指应该,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的“当”意思不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认为,音乐的和谐协调取决于它是否合乎天地本体以及是否顺应万物本性。

B.阮籍认为,雅乐不烦扰百姓,五音也无韵味,却可以使万物自得其乐。

C.嵇康认为,声音就像气味一样,其好与不好都不会受到浑浊混乱的干扰而发生转变。

D.在音乐的本质方面,他们都认为音乐源于天地自然,具有自然属性。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2)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

14.(3分)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两篇文章的见解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5.(3分)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16.(6分)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琵琶行》中的“,梦啼妆泪红阑干"。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学派的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高山景行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18.(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创始人差异想望名不副实

B.奠基者差异向往盛名难副

C.奠基者差距想望盛名难副

D.创始人差距向往名不副实

19.(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20.(3分)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②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上升很快。③截至2023年10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④老年网民规模达1.91亿。⑤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⑥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还会增加。

A。网络成瘾可能导致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身体问题,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近年来,使用手机不合理导致患眼疾的病人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干眼症、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疲劳等方面。

老年人何以有“网瘾"?B。“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他们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

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

所以,“网瘾老年”问题解决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地戒断,而应关注其真正的需求。

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5分)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共1题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猎手俯下身去,双手和膝盖着地,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爬行起来。当他爬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他的想象力空前活跃起来。他似乎听到了冰面裂开的声音,他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跌落下去。巨大的恐惧向猎手袭来,但他已经爬行得太远了,无论是爬到对岸还是原路返回,都危险重重。他的心在惊恐与紧张中怦怦地跳个不停,趴在冰面上瑟瑟发抖,进退两难。

就在此时,猎手听到了一阵可怕的嘈杂声。一个农夫驾着一辆满载货物的马车,正悠然地驶过冰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语文答案:

1.B2.B3.D4.①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具体实例,如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安德里奇《德里纳河上的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以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部分作品,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王夫之、何玉人、傅山等人的言论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更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5.①历史上经典剧目的铸就既依托于史实,又注重其艺术性,强调作为艺术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方面的审美特性,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②好的创作就是要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并且以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来展现其内在精神,才能实现作品新的突破和建设,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6.BC7.①题目“蚕儿"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始终围绕“蚕儿”展开,养“蚕儿"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暗喻主旨,“蚕儿”比喻教师,歌颂教师坚守岗位、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小说中的“蚕丝"寄托着“情丝”,赞美师生因养蚕而结下的深厚情谊。8.①亲切平易,和蔼可亲。他初见学生,笑着介绍自己,把姓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采桑养蚕,没有老师架子。②关心爱护学生。“我"采桑叶不慎摔伤,他十分关心,亲自给我抹药水。③教育有方。他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养蚕后,便提出“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这样既不挫伤学生养蚕积极性,也不影响学生的学习。9.①人物刻画方面的主要手法是对比反衬:作品前半部分写原先的老师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与下面写蒋老师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反衬出后者的高尚。(意思对即可)

②主旨表达方面的主要手法:一是以蚕儿比喻(或象征)教师,歌颂教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二是卒章显志,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蒋老师获奖和也做了教师的“我"给蒋老师拿出了珍藏的丝片,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0.CEG11.A12.B13.(1)礼逾越其应有的规制,尊卑就会错位;乐失去其自身的秩序,亲疏就会混乱。

(2)至于哀乐本来是因为和某些事情相遇,而预先郁结在心中,只是经由和谐的乐声而自己显现出来。14.(1)相同点:他们都认为礼乐应相互配合,方能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2)不同点:

阮籍认为:音乐可以开启百姓的情怀,平和人民的内心世界,统一百姓的意志,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安其生,自然向善,改变风俗,从而实现教化目的。

嵇康认为:音乐可以抑制人的情感放纵,引导人的欲望,从而使人民“从善日迁”,达到教化目的。

15.B16.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答借景抒情,只要分析得当亦可)

17.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夜深忽梦少年事

18.D19.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