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的故乡,有故乡就有方言。方言是作家成长道路上的阳光雨露,是作家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扎向纵深处的丰厚土壤,也是作家构建文学语言大厦的根基和砖瓦。方言的滋养与浸润是浸入血脉的,往往伴随着作家一生的文学时光,默默地推动作家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和创作个性。方言和民俗对文学的深度介入,促成了文学地理学的诞生,使文学研究领域变得更加广阔。从语言学的意义上讲,方言是“地方语言”,即“土语”,是局部地区的传统通用语言。很多方言保留了诸多古音、古词、古韵,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和传承不息的文化脉络。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个“俗”的内容之一,就是方言。方言的普遍存在,形成了以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为边界的语言区隔。这个问题,古人就懂。西汉扬雄之所以写《方言》这部论著,就是岗了消除语言障碍,打通壁垒。由于元代的散曲杂剧里夹杂着方言,近代学者张相就费尽心思编写了一部《诗词曲语词汇释》,其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对方言语词的注释,为读者阅读清障护航。方言以鲜明的地域性和极高的辨识度,占据着一方的语言高地。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面对各种外来语、溢行语和新语汇源源不断地输入,方言依然是一股“我行我素”的清流,持久而坚韧地保持它自身的内在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凭借方言和口音来认祖归宗,判断特定人员的乡籍地域。正因为“乡音难改”,一般来说对方言难以进行彻底改造和更新,只能让它更加丰富,进而形成多音混杂的语言格局。从文学史上看,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对方言是屏蔽的,作者都使用纯正的雅言书写,从而保证了传统经典在各民族和各朝代的诵读与流传。方言进入文学,是叙事文学产生之后的产物,破冰始自唐人的笔记小说,宋话本持续跟进,到明朝冯梦龙、凌濠初的“三言二拍”便彻底打破禁铟之门,让方言走进了故事文本,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里面央杂了大量方言俚语,当为方言运用的典范。不登大雅之堂的方言像一个艺术精灵,带着泥土芬芳和山野气息,穿梭在小说世界的字里行间,赋能古代白话文创作。而小说使用方言,是多方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渊源上讲,小说盖出自“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那么方言的运用,就使小说回到了小说的本身。是民间话语在书面语上的色彩还原,这既是出于介绍人物身世背景和句子表达的特殊需要,也是作家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使然。中国现代文学在发轫之初,是白话文蓬勃兴起的时代,一批重量级作家都在主动规避方言,尽量使用明白通晓的大众语言。这种大众语言是全民都能够读懂的,从而保证了作品传播的有效性。反过来看,如果作品过鹰傅困南言,很容易形成阅读障碍,阻塞了传播通道不利于文本传播。一些地区的方言,外地人听来就像外语,很难进入文学阅读层面。试想,假如茅盾的《子夜》《蚀》用沪语写作,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用绍兴方言写作,那将是一种什么情形?恐怕江南以外的读者很少有人读得懂。有一个叫张南庄的上海作家,用上海方言写了一部章回小说《何典》,以手抄本流传于淞沪地区,刘半农曾为之作序,鲁迅曾两次为之写题记,但这部作品依然没有进入大众视野。除了小说质量的原因,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方言,个别词语实在是晦涩难懂。叙事语言的地方化和小众化,必然导致阅读群体的地方化和小众化,会让这个方言区域外的很多读者望而生畏,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语言作为工具,永远是为说事服务的。干什么活用什么工具,厨房案头的主要工县是菜刀,但有时剪刀更好使。在小说中偶尔用方言作为特殊用意的表达,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如画龙之点晴,所以,鲁迅也好,老舍也好,他们在面对方言的时候,如无必要,一定不用;用则巧用,用于刀网,一针见血。鲁迅在《风波》描写江南水乡农家晚餐情景时写道:“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柏树下去做市。”这里的“做市”是绍兴方言,赶集的意思,可以想象一群蚊子四处飞舞的景象,纷乱而壮观。“做市”一词,使原本平淡的乡土意味变得浓烈起来。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方言的运用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以方言之美创造叙事语言之美,是大家共同遵循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对丰富叙事句子的语义功不可没,且强化了作品的亲切感,拉近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过,方言实在是一把双刃剑,知果冷僻字和冷僻词太多,那么在小说中使用方言,应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作家对方言要有足够的敬畏,对所用的方言词语既要有“质”的考量,也要有“度”的精准把握。贾平凹之于商洛方言,陈忠实之于关中方言,林斤澜之于北京方言,冯骥才之于天津方言,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方言是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生命体验,童年的生活印记,给他们刻下了抹不去的桑梓情怀,使个体记忆与历史传承深度交融。蓬勃发展的现代语言并未挤占方言的生存空间,各地方言依然保持着既有的风貌。作家对于方言依然情有独钟。正是由于方言的合理使用,使作品自然嵌入地方文化色彩,既蕴含了乡愁,也暗藏着寻根意识。作家与方言的关系就是土地与种子的关系,其作品也就成了“地理标志产品”。(摘编自李春平《文学作品中方言的慎用与巧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言对作家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它是作家构建文学语言大厦的根基和砖瓦,是作家扎向土壤深处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B.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众多的方言以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为边界形成了语言区隔,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C.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外来的或新的语汇会不断输入,使语言不断丰富,方言在保持它内在特性的同时也会融入新元素。D.小说使用方言是由多个方面促成的,既有小说本身出自“街谈巷语”的渊源,也有作者在创作时的特殊需要和灵活运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独特的语言审美和创作个性,必须要在方言长时间的滋养与浸润中才能形成。B.方言作为局部地区传统通用语言,在语言学意义上能体现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C.我们要想知道一个特定人员的乡籍地域,可以通过他说的方言和口音来进行判断。D.从唐代开始,方言进入文学,从而对叙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A.沈从文创作《边城》时融入了湘西方言,如“难为你”“断黑”“吃夜饭”等,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和原汁原味的地方生活。B.胡适先生为张爱玲的著作《海上花》作序,称其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C.徐志摩的译文充满诗意,能与当地语境很好融合,如把佛罗伦萨译为“翡冷翠”,把巴黎的商业中心大道译为“香榭丽舍”,把英国的剑桥译为“康桥”等。D.《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现代小说,小说里北京方言的“儿化”音比比皆是,堪称“儿音绕梁”。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方言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B.文章善用举例论证来证明观点,如列举茅盾用沪语写《子夜》《蚀》。C.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类比论证,浅显易懂地讲明了偶尔使用方言效果。D.文章多用比喻论证,把方言比作“艺术精灵”“双刃剑”等,形象生动。5.现代作家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地理标志产品”?请结合文本提出建议。【答案】1.A2.C3.A4.B5.①作家对方言要有足够的敬畏,对所用的方言词语既要有“质”的考量,也要有“度”的精准把握。②要用方言之美去创造叙事语言之美,去丰富叙事句子的语义,强化作品的亲切感。③合理使用方言,在作品中自然嵌入地方文化色彩,使作品蕴含乡愁和寻根意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作家扎向土壤深处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错误,原文是“是作家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扎向纵深处的丰厚土壤”。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必须要在方言长时间的滋养与浸润中才能形成”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方言的滋养与浸润是浸入血脉的,往往伴随着作家一生的文学时光,默默地推动作家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和创作个性”,可见方言起到了推动作用。B.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保留了诸多古音、古词、古韵的很多方言”才能体现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D.本末倒置,原文是“方言进入文学,是叙事文学产生之后的产物”。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第七段的主要观点是“在小说中偶尔用方言作为特殊用意的表达,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如画龙之点睛”。A.《边城》融入了湘西方言,体现了方言在小说中的作用。BCD项没有体现方言在小说中的作用。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举例论证”“如列举茅盾用沪语写《子夜》《蚀》”错,原文“试想,假如茅盾的《子夜》《蚀》用沪语写作”,茅盾用沪语写《子夜》《蚀》是假设论证。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倒数第二段“在小说中使用方言,应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作家对方言要有足够的敬畏,对所用的方言词语既要有‘质’的考量,也要有‘度’的精准把握”可知,作家对方言要有足够的敬畏,对所用的方言词语既要有“质”的考量,也要有“度”的精准把握。②结合倒数第二段“以方言之美创造叙事语言之美,是大家共同遵循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对丰富叙事句子的语义功不可没,且强化了作品的亲切感,拉近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可知,要用方言之美去创造叙事语言之美,去丰富叙事句子的语义,强化作品的亲切感。③结合最后一段“方言的合理使用,使作品自然嵌入地方文化色彩,既蕴含了乡愁,也暗藏着寻根意识”可知,合理使用方言,在作品中自然嵌入地方文化色彩,使作品蕴含乡愁和寻根意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莫斯科院落琐忆[俄]亚历山大·阿尔汉格尔斯基我见过很多院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巴库的小院是闲适的象征。在黑色夜幕的中心闪烁着一片天堂。女人们围坐在长条桌边包饺子,做葡萄叶羊肉卷,挑拣大米。孩子们在露台上玩耍,男人们在棋盘上厮杀。我记得伦敦的院落。在切尔西一个富人区。这是一个孑然独立的院落。每一个住户都有一把围墙门的钥匙,一片常青灌木当中立着一个美式塑料小桌,旁边的折叠椅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穿着斜纹布棉上衣,灯芯绒长裤,手戴黑色手套。面前放一瓶干白,手捧报纸。随着一声开锁的轻响,走进一位新来的邻居。两个人相谈甚欢,一阵大笑,笑声中透着自信。突然双方止住笑声,面对面坐下,各自陷入沉思。而莫斯科的院落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永远是一小片私人生活的净土。院子的正面仿佛用尺子测量过,非常精确。道路宽广,清一色的五层楼房,千篇一律的门诊部,学校的区块建筑,房管处和派出所的灰色板房,还有一些小的办事处和工作间。有点儿笨拙,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国风范。人们穿着同样的衣服,中小学生们身穿灰色短上衣,戴着红领巾;出租车司机按规定佩戴制式帽子;交警们手里拿着交通指挥棒,这儿禁行,这儿是斑马线,那儿是红绿灯。但是只要你拐进院子,这一切便都不复存在。院子里没有任何目标和规矩。人们随意改变步态,不是严整的齐步,而是左右摇晃,随心所欲。如果觉得热,你可以扔掉上衣,甚至脱下衬衫,只留一件背心,没人指责你,你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你只属于自己,你在自己的地盘,你只需本色出演。最自由自在的地方是莫斯科郊外,城乡接合处的院落。我在那儿度过了童年。在索科尔尼基最偏僻的地方有几栋煤渣填充的木屋。木屋之间有一片水洼,泥泞得像沼泽地。夏天的时候,水洼上方蚊子成灾,冬天则变成一个滑冰场。这儿永远散发着褐色肥皂和褪色内衣的味道。沿着水沟堆放着一堆堆柏油渣。在灰色的石板瓦棚下面放着锯木架和锯子。锯子锈迹斑斑,锯齿犬牙交错。而且总有东西在冒烟:要么是宽口烟囱,要么是快熄灭的火堆,要么是火盆里的湿煤,要么是偶然烧着的破布。后来我们搬家了——从索科尔尼基一带搬到刚划给莫斯科的马特维耶夫卡附近。然而,这里也同样有自由的莫斯科式的院落,几个男人围坐在木板制的长条桌后面,把短背心卷到肚子以上,从早到晚玩多米诺骨牌。稳重的男人则更热衷于出门到院子里去修自己的爱车。不论酷暑严冬,不管刮风下雪,他们都躺在“莫斯科人”或“扎波罗日人”牌小汽车下面,身下铺一个帆布垫,脑袋垫着油乎乎的破抹布。内心充满难以言说的自由之幸福。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的烦扰:可以不用考虑妻子、副经理,还有去商店排队购物,或者是办公室坐班,朝九晚六,扣除一小时午餐时间,在难以下咽的食堂吃午饭。胖大婶们都是爱种花的人,她们种了喇叭花、万寿菊、蝴蝶花和水仙花,这会儿正在花园里除草。看门的老太太们戴着粗棉布头巾坐在屋边的长凳上,对着路过的人说长道短。小一点儿的孩子们在沙堆边玩沙子,大一点儿的孩子们玩打木棍游戏,跳绳,用一只脚跳着踢鞋油盒子。妈妈们则在煮土豆胡萝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不久之前。苏联解体后,戴棉布头巾的老太太们也过世了,那些穿背心的男人们也郁闷了,“莫斯科人”牌汽车的车主们都买了二手进口车,马特维耶夫卡也几乎变成中心区。可是不知为什么,那些院子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却神奇地保留下来。从前戴着蓝色十字头巾的老太太们坐的地方,如今被盘着发髻、披着黑色披肩的老太太们占据,俄罗斯式的长凳上坐着来自亚洲国家的老太太,而且她们也像从前的人一样对过往的行人说长道短。现在院子里没有人玩多米诺骨牌了,但每逢周末他们在这里烤羊肉串。如今在“起亚”和“现代”车底下躺的是塔吉克斯坦人。这就是从未改变的莫斯科院落,人们用轻松的步态在这里行走,脱掉衬衫,肆意地袒露肚皮,穿着运动裤和运动鞋在草坪上散步。但是在市中心,有些东西被移走了。莫斯科突然变得臃肿起来,而且不与任何人商量,便开始将院子与外面的世界隔离。院子安装了大铁门,门禁杆,出现了自命的管理者:二号楼的马琳娜·彼得罗夫娜和四号楼的奥尔加·谢尔盖耶夫娜。她们从早到晚相互争吵,争取支持者,然后突然和好一段时间,进行“秘密外交”,讨论在哪儿设立新的门禁杆,是否要收钱装一个自动推拉式大门,还是让每个人手动关门。马琳娜·彼得罗夫娜坚定地支持采取严厉措施保障院子的安全。她主张院墙的出入口要用铁栅栏封起来,而且必须全天封闭。奥尔加·谢尔盖耶夫娜略带自由主义倾向,她认为封闭一个口就可以,而且封闭时间从夜里十一点到上午十点。不过这两人都痛恨小区门禁的安装工,因为他们把门禁的感应钥匙卖给附近公司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则把我们的院子当作免费停车场,搞得我们自己的车都没地方停。一方面,我支持我们的两个女管理员:如今夜里再也没有大货车开进院子,也不会在凌晨5点发动车子,让车子冒着黑烟在那里空转。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为什么需要一个院子?在这个院子里那些疯狂的大妈们互相攀比,为了金钱和欲望无休止地明争暗斗,不时地要维持院子秩序,不时爆发“战争”和“秘密外交”。我一直隐居院落就是为了躲避,为了能在这里随意变换步态。可我现在往哪里藏身呢?回自己的居所吗?(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巴库小院中的夜生活热闹又闲适,伦敦的独立院落只存在于富人区,这些城市的院落各具特色,与莫斯科院落的生活景象不同。B.莫斯科街道两旁的各类建筑风格相似,人们穿着制式服装,道路交通井然有序,这一切看似千篇一律,体现的却是大国风范。C.莫斯科院落中的男人们周末大多忙于修理爱车,尽管汽车质量不尽人意,人们仍然为能够享受周末自由闲暇的时光而感到幸福。D.院落里出现的自命的管理者,亲自安装了大铁门和门禁杆,将院落封闭,这种行为破坏了院落原有的生活状态,令“我”感到不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在第五段末尾变“我”为“你”,与读者直接对话,人称的转换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行文更加流畅。B.小说以小见大,通过苏联解体前后院落里人们娱乐活动变化的对比,体现出国家局势的变动对莫斯科院落中人们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C.小说在介绍两位女管理员维持院子秩序的内容时,使用略带夸张的“战争”“秘密外交”等词语,带给了读者幽默诙谐的阅读体验。D.小说结尾两句用两个反问句连续发问,强烈表达出作者对院落被封闭、原有秩序被管理者打乱的不满和无奈,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8.文章两次写苏联解体前“我”居住过的院落,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为什么?请简要分析。9.小说在进行场景描写时,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灵活切换。请以第八段为例,谈谈这种写法的文学效果。【答案】6.B7.D8.①描写的是不同时空的莫斯科院落。第一处是童年时期莫斯科郊外的院落,第二处是作者搬家后位于马特维耶夫卡附近的院落。②描写的院落的侧重点不同。第一处重在描绘院落内的生活环境,第二处重在呈现院落内人们的生活场景。9.①胖大婶们除草、老太太们说长道短、孩子们做游戏、妈妈们煮土豆胡萝卜是全景镜头描写,展现庭院整体的生活风貌。②鲜花品种、老太太们的头巾和孩子踢鞋油盒子是特写镜头描写,凸显庭院生活的细节。③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灵活转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强化了视觉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理解能力。A.“伦敦的独立院落只存在于富人区”“与莫斯科院落的生活景象不同”错误。由原文“我记得伦敦的院落。在切尔西一个富人区”可知,作者只是在描写记忆中切尔西一个富人区的院落,但是并不是伦敦的独立院落只存在于富人区。莫斯科院落中人们生活的很随意,而像巴库的小院中人们生活的也很闲适随意,所以也有相似的景象。C.“汽车质量不尽人意”错误。由原文“稳重的男人则更热衷于出门到院子里去修自己的爱车”可知,莫斯科的男人在周末修理爱车,说明他们对车的爱护,而不是汽车的质量不尽人意。D.“亲自安装了大铁门和门禁杆”错误。“大铁门和门禁杆”的安装者不是自命不凡的管理者,是安装工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用两个反问句”错误,两句都是疑问句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把握能力。由原文“最自由自在的地方是莫斯科郊外,城乡接合处的院落。我在那儿度过了童年”可知,第一处是童年时期莫斯科郊外的院落。由原文“后来我们搬家了——从索科尔尼基一带搬到刚划给莫斯科的马特维耶夫卡附近。然而,这里也同样有自由的莫斯科式的院落”可知,第二处是作者搬家后位于马特维耶夫卡附近的院落。所以,两处描写的是不同时空的莫斯科院落。由原文“在索科尔尼基最偏僻的地方有几栋煤渣填充的木屋……要么是火盆里的湿煤,要么是偶然烧着的破布”可知,第一处重在描绘院落内的生活环境。由原文“这里也同样有自由的莫斯科式的院落,几个男人围坐在木板制的长条桌后面……身下铺一个帆布垫,脑袋垫着油乎乎的破抹布”“胖大婶们都是爱种花的人……妈妈们则在煮土豆胡萝卜”可知,第二处重在呈现院落内人们的生活场景。所以,两处描写的院落的侧重点不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描写视角的把握能力。本段从整体上描写了庭院的整体生活面貌,描写了胖大婶们在花园里除草、看门的老太太们坐在屋边的长凳上,对着路过的人说长道短,孩子们在做游戏,妈妈们在做饭,人物众多,属于全景镜头描写。除了用全景镜头描写庭院整体生活面貌外,作者还运用了特写镜头进行描写,写到胖大婶们所种花的品种:喇叭花、万寿菊、蝴蝶花和水仙花;看门的老太太们所戴的粗棉布头巾;孩子们玩的游戏以及孩子们踢的是鞋油盒子,凸显了庭院生活的细节。在这段对庭院生活的描写中,作者并没有一味地使用同一种镜头,而是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灵活转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强化了视觉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妖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节选自《荀子·乐论》材料二: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噭之声兴而士奋。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之人,自然之势也?(节选自《史记·乐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子躬于明堂A临观B而万民C咸荡涤D邪秽E斟酌F饱满G以饰H厥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婴,文中指戴、系、穿,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意思不相同。B.去就,文中指去留、取舍,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意思相同。C.耳目聪明,用了并提的手法,与《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手法不同D.膏泽,文中指恩泽,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先王之所以用礼乐来引导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是因为音乐能使百姓民心向善,能深入地感动人心,能用来移风易俗。B.妖冶的容貌和郑、卫的音乐让人内心淫邪,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成为风气,发生混乱,所以君子不听淫邪的音乐,不注视美色。C.地域不同,百姓的性情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要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这样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D.司马迁认为《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高昂激越的音乐能使士心振奋,这些音乐谐合,能使鸟兽和品德高尚的人都受感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2)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14.荀子和司马迁认为音乐对君子的影响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B12.C13.(1)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2)因此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音乐流行,百姓就会朝向正道了。14.①荀子认为音乐能引导君子心志,愉悦君子内心,使其心志清纯。②司马迁认为音乐能使君子节制欢乐,懂得谦虚退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子亲临明堂观乐(yuè),而众百姓能受乐的感化而洗荡、涤除人性中的邪恶和污秽,采取健康、饱满的人性,以整饬其性情。“天子躬于明堂临观”是主谓结构,“而”是连词,表顺承,一般居句首,B处断开;“万民咸荡涤邪秽”主谓宾齐全,其后E处断开;“斟酌饱满”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饰厥性”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以”是连词,表目的,前面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是“缠绕”的意思。句意:披上铠甲,戴上头盔。/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身。B.错误。“轻去就”中的“去就”是“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的意思。句意::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进行取舍。/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C.正确。“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手法。句意: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明白。/主客一起下马,一起来到船上。D.正确。“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施恩惠”的意思。句意:沐浴在幸福之中而念及从前的劳苦。/使老百姓受益。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错误,由原文“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可知,是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改变教化,帮助政治教化的推行,不是“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恶”,憎恶,讨厌;“修”,修养;“正”,修正,端正。(2)“所以”,用来……;“乡”,通“向”,朝向;“方”,正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可知,荀子认为音乐能引导君子心志,愉悦君子内心,使其心志清纯。②由原文“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可知,司马迁认为音乐能使君子节制欢乐,懂得谦虚退让。参考译文:材料一:音乐,是圣王所喜欢的,可以用来使民心向善,它能深入地感动人,能够用来移风易俗。因此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使百姓能够和睦相处。如果百姓有喜好、厌恶的感情而没有喜怒的反应就会混乱。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因此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让人们的内心悲伤;披上铠甲,戴上头盔,在军队中唱歌,让人们的内心伤痛;妖冶的容貌,郑国和卫国的音乐,让人们的内心淫邪;腰束大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伴着《韶》《武》之乐唱歌跳舞,让人们的内心庄重。因此君子耳朵不听淫邪之声,眼睛不看美色,口不出邪恶的言论,这三者,君子一定要谨慎地对待。大凡奸邪之声感动人,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不正之气成为风气,混乱就会产生;雅正的音乐感动人,和顺之气就会与之呼应,和顺之气成为风气,安定就会产生。唱和相应,善恶相随成风,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进行取舍。君子用钟鼓来引导心志,用琴瑟来愉悦内心;用盾牌和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雉鸡毛和牦牛尾来装饰,用磬、管等乐器来伴奏,因此音乐清亮如同天一样,广大如同地一样,俯仰周旋的舞蹈如同四时变化。因此,音乐流行而心志就会清纯,践行礼而德行就会养成,要使人们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明白,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安宁,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因此说:音乐,就是表达快乐的。君子可以从中得到道义为快乐,小人可以从中满足欲望为快乐。用道义来约束欲望,就会快乐而不混乱;顺从欲望而忘记道义,就会迷惑而不快乐。因此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音乐流行,百姓就会朝向正道了。材料二:太史公说:我每读《尚书·虞书》,读到君臣互相告诫、劝勉,天下由此得到一些安宁,而股肱之臣不良,就会国事败坏,常常被感动得涕泪交流。周成王作《颂》,推原自身所受的惩创而戒惧,为家中所遭遇的祸难而悲痛,怎可说不是战战兢兢,善守善终呢?君子不因为贫困才修养品德,不因为富足而放弃礼仪,逸乐时想着初起时的艰辛,平安时不忘创业时的危险,沐浴在幸福之中而念及从前的劳苦,不是有大道德的人有谁能够这样!《书传》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天下人的道德规范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愈接近于德化的境界,人的喜乐就愈益不同。满而不损就会外溢,盈不扶持就会倾倒。大凡作乐(yuè)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lè),乐(yuè)的作用就在于此啊。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改变教化,帮助政治教化的推行。天子亲临明堂观乐(yuè),而众百姓能受乐的感化而洗荡、涤除人性中的邪恶和污秽,采取健康、饱满的人性,以整饬其性情。所以说习《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激烈呼号的音声兴起则士心振奋,郑、卫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等到乐(yuè)与情性调谐和合,鸟兽尽受感动,何况怀五常之性,含好恶之心的人?受乐(yuè)的感染更是自然之势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张孝祥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气,垂垂欲雪。万里南荒云雾满,弱水蓬莱相接。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渐结。凭高一笑,问君何处炎热。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笙歌震地,归踏层城月。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用“吹”“送”二字,表现出朔风带来的寒冷凄凉的天气,用“垂垂”表现出雪云浓厚且低的特点。B.山冈被冻得坚硬如石,铜柱被寒气侵袭,大海也结成了冰,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寒冷、坚硬、冰封的感觉。C.词人登上高处,问友人哪里有炎热的地方,这既是对友人的关心,也是对自己身处之地寒冷至极的无奈。D.端起酒杯畅饮,不须在北望中感受凄凉悲哀,尾句通过简洁的语言,透露出词人对现实感慨的复杂情感。16.词人在下片写“忆得”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回忆了作者年少时戴着貂皮帽子,骑着铁马观看狩猎的壮观场面,也写了狩猎归来狐兔满车载,笙歌乐曲高奏的欢乐场面。②这一壮观场面和现在所处之地荒凉寒冷的场面形成对比,从而抒发了作者漂泊在外、归家无望的凄凉,以及无力收复失地的凄切。【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这既是对友人的关心”错误。词人登上高处,问友人哪里有炎热的地方,实际上是在问在哪里能够实现自己热血壮志,而不是对友人的关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笙歌震地,归踏层城月”意思是记得年少时,戴着貂皮帽子保暖,骑着铁马观看千群猎物。狐狸和兔子成了车,笙歌震动大地,回归时踏上层城的月光。本处回忆了年少时,戴着貂皮帽子,骑着铁马观看狩猎的壮观场面。也写了游猎胜利归来的欢快场景,抒发了豪情逸兴。而现在作者所在的地方一派荒凉苦寒,“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渐结”,山冈被冻得坚硬如石,铜柱被寒气侵袭,大海也结成了冰,二者形成对比。“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写出漂泊在外、归家无望的凄凉;词作结尾写到“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作者拿着酒杯喝酒,渴望喝醉,因为醉后无需向北眺望中原,也不会因失地无法收复而凄切。作者正话反说,饱含了无奈和愤懑,以及无力收复失地的凄切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采用互文手法,通过写自己早晚采摘香草来表达自己高洁情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代对绳索有多种表达,如《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__”中的“组”和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_________________”中的“缨”都指绳索。(3)在学校举办的“唐诗宋词游园会”上,小明来到“品意象,吟诗句”专区,取下写有“沙”字的意象牌,脱口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朝搴阰之木兰兮②.夕揽洲之宿莽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④.问长缨何时入手⑤.泥融飞燕子⑥.沙暖睡鸳鸯(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沙头樯竿上,始见春江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搴”“阰”“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愧于无以酬报田里禾稻不自觉地将曾栽育它的阳光与河水尽都染成金黄色——梁兆安《日暮》古往今来,人们表现日暮的场景,大多是写【甲】“夕阳将世界万物染成金黄色”来形容暮色将至,而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乙】不仅将丰收的景象描绘得极富动感,还饶富理趣,烘托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丙】欣赏、喜悦和满足的心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种陌生化手法,给人A的感受。陌生化手法是将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场景,通过一定形式和手段的重新表述,从而使其与日常生活有所区别、变得陌生起来,以达到对美的展示。【丁】对于小诗中的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斜照田野的景色,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非常熟悉的。而人们对太熟的景物的美往往B,要表现这种美就显得有些困难?采用陌生化手法就是要突出这种美的效应,这是一种技巧,实现这种技巧的方法很多,例如修辞新奇、感官混搭、跨行排列、主动与被动错位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夕阳将世界万物染成金黄色”使用的引号,具有强调的作用。B.【乙】处加点的关联词“不仅……还……”不能替换为“不是……而是……”。C.【丙】处“欣赏、喜悦和满足”三个词语的顺序可以调换,意思不改变。D.【丁】处“对于”一词可以换成“对”,符合语境,不影响句意理解。20.请从陌生化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诗。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泰戈尔《飞鸟集》【答案】18.A耳目一新B熟视无睹19.C20.这句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把河比喻为水杯,赋予云以人的主观意愿,新颖灵动,富有情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云朵下雨后随风移动到山后,雨水落到河里的自然画面,使人读来感受到云的调皮可爱,使人产生一种新奇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因为本处是说诗人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所以让人感觉很新鲜,可用“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B本处是说人们对太熟悉的事物的美往往感觉不到,可用“熟视无睹”。“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关联词语、一般词语以及病句的综合把握能力。C.“欣赏”“喜悦”“满足”三者虽然表示并列,但是三者在逻辑上是有先后顺序的,对于眼前的景物因为欣赏而感到喜悦,并且满足是在喜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三者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由原文“ 采用陌生化手法就是要突出这种美的效应,这是一种技巧,实现这种技巧的方法很多,例如修辞新奇、感官混搭、跨行排列、主动与被动错位等”可知陌生化手法的技巧。泰戈尔的这句诗,“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河比作水杯,“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藏”字赋予云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云朵下雨后随风移动到山后,雨水落到河里的自然画面,使人读来感受到云的调皮可爱,使人产生一种新奇感。这就将我们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区别开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平常接触的鲜花,很多都有香味,有的散发淡淡的幽香,有的则会浓香四溢。那么,________________?人能不能控制花香?花朵的香味,多半来自花瓣。香味其实是一类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随着花朵的绽放,这些化合物源源不断地挥发到空气中,就有了我们闻到的花香。花香各异,其实就是花朵中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花香”________________,如大王花、韭菜花等有点臭——这是它们挥发出的含硫化合物的气味。花香除了跟花自身有关,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越高,化合物挥发越快,花香也越浓。花朵的香与臭,其实都靠基因调控。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同,产生的化合物就有差异;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基因不一样,产生的化合物浓度也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对花卉进行杂交或基因编辑的方式科研人员选育出花型、花色、花香最佳的新品种以便培育出香气宜人的鲜花。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延长鲜花的花期,尽量长时间地享受花香,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用营养液的方法来实现。想要长期留住花香,提取汁液、制作花茶、阴干保存都是不错的方法。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花朵的香味到底从何而来并不一定都是香味22.科研人员对花卉进行杂交或基因编辑,选育出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花型、花色、花香最佳。科研人员选育出新品种以便培育出香气宜人的鲜花。【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花朵的香味,多半来自花瓣”可知,第二段是对花朵香味来源的解释,所以本处就是问的花朵香味从何而来,可填“花朵的香味到底从何而来”。第二空,根据后文“如大王花、韭菜花等有点臭”可知,这里所举的例子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花香”都是香的,可填“并不一定都是香味”。【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将长句变成短句,可采用提取主干法,本句话的主语是“科研人员”,谓语为“选育”,宾语为“新品种”。“通过对花卉进行杂交或基因编辑的方式”是选育新品种的方式,可以改为“对花卉进行杂交或基因编辑”。“花型、花色、花香最佳”是新品种的定语,变成句子为:这些新品种花型、花色、花香最佳。“培育出香气宜人的鲜花”是科研人员选育新品种的目的,变成句子为:科研人员选育出新品种以便培育出香气宜人的鲜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人美容院与时尚博主互动直播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教育贷款借款合同
- 2025年度居住权租赁合同解除与纠纷调解协议
- 2025年度合伙份额转让与体育产业投资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游戏账号社区建设与活动策划合同
- 2025年度个性化教育资料打印服务合同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 2025年包装设备行业政策分析:包装设备行业标准确保设备安全
- 2025年哈尔滨城市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5贵州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QES三体系内审检查表 含审核记录
- 信息论与编码 自学报告
- 二年级乘除法口诀专项练习1000题-推荐
- 贷款项目资金平衡表
- 唯美动画生日快乐电子相册视频动态PPT模板
- 设计文件签收表(一)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公务员入职登记表
- 临水临电计算公式案例
- 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全部教案(共7节)
-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四年级上册卡片(可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