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数学知识点汇编(全套)函数1.函数的定义(1)映射的定义:(2)一一映射的定义:上面中是映射的是_____________,是一一映射的是____________。(3)函数的定义:(课本第一册上.P51)2.函数的性质(1)定义域:(南师大P32复习目标)(2)值域:(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①定义:②判断方法:Ⅰ.定义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c.求;d.比较或的关系。Ⅱ图象法③已知:若非零函数的奇偶性相同,则在公共定义域内为偶函数若非零函数的奇偶性相反,则在公共定义域内为奇函数④常用的结论:若是奇函数,且,则;若是偶函数,则;反之不然。(4)单调性(在定义域的某一个子集内考虑)①定义: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Ⅰ.定义法步骤:a.设;b.作差;(一般结果要分解为若干个因式的乘积,且每一个因式的正或负号能清楚地判断出)c.判断正负号。Ⅱ用导数证明:若在某个区间A内有导数,则在A内为增函数;在A内为减函数。③求单调区间的方法:a.定义法:b.导数法:c.图象法:d.复合函数在公共定义域上的单调性:若f与g的单调性相同,则为增函数;若f与g的单调性相反,则为减函数。注意:先求定义域,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④一些有用的结论:a.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b.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c.在公共定义域内增函数增函数是增函数;减函数减函数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是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是减函数。d.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在上是单调递减。(5)函数的周期性定义:若T为非零常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一x,使恒成立则f(x)叫做周期函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例:(1)若函数在R上是奇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且则①关于对称;②的周期为;③在(1,2)是函数(增、减);④=,则。(2)设是定义在上,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且为偶函数,在区间[2,3]上,=,则=。3、函数的图象1、基本函数的图象:(1)一次函数、(2)二次函数、(3)反比例函数、(4)指数函数、(5)对数函数、(6)三角函数。2、图象的变换(1)平移变换①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平;②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右平;③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平;④函数的图象是把函数平。(2)对称变换①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0对称;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0对称;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②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则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③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④⑤⑥与关于直线对称。(3)伸缩变换①的图象,可将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倍。②的图象,可将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横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倍。例:(1)已知函数的图象过点(1,1),则的反函数的图象过点。(2)由函数的图象,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图象?4、函数的反函数1、求反函数的步骤:①求原函数,的值域B②把看作方程,解出;③x,y互换的的反函数为,。2、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一个有用的结论:3、原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例1:,的反函数为。2:已知,求的反函数。3:设。4:四十五分钟能力训练题十(13题)。5、函数、方程与不等式1、“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为“”,你是否注意到必须;当=0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函数或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零的情形?2、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设为方程的两个实根。①若则;②当在区间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时,③当在区间内有且只有两个实根时,④若时注意:①根据要求先画出抛物线,然后写出图象成立的充要条件。②注意端点,验证端点。例:1、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若其所以的函数值都不超过1,则m的取值范围。2、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则。3、若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则。4、设集合A=,B是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试确定的取值范围,使。5、已知方程的两个根为一个三角形两内角的正切值,试求的取值范围。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一、知识结构另注:三余弦公式?其中为线面角,为斜线与平面内直线所成的角,为?二、主要类型及证明方法(主要复习向量法)1、定性:(1)直线与平面平行: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2)直线与平面垂直: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3)平面与平面垂直:向量法有几种证法;非向量法有种证法。2、定量:(1)点P到面的距离d=(2)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同上)(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4)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5)锐二面角:三、例题设集合A={正四面体},B={正多面体},C={简单多面体},则A、B、C之间的关系为(A)A.ABCB.ACBC.CBAD.CAB集合A={正方体},B={长方体},C={正四棱柱},则A、B、C之间的关系为(B)A.ABCB.ACBC.CABD.BAC长方体ABCD-A'B'C'D'中,E、F、G分别是AB、BC、BB'上的点,则△EFG的形状是(C)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同一顶点处的三条棱所成角分别为α、β、γ,则有(A)A.cos2α+cos2β+cos2γ=1 B.sin2α+sin2β+sin2γ=1C.cos2α+cos2β+cos2γ=2 D.sin2α+sin2β+sin2γ=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同一顶点处的三个面所成角分别为α、β、γ,则有(B)A.cos2α+cos2β+cos2γ=1 B.sin2α+sin2β+sin2γ=1C.cos2α+cos2β+cos2γ=3 D.sin2α+sin2β+sin2γ=长方体ABCD-A'B'C'D'中,∠D'BA=45º,∠D'BB'=60º,则∠D'BC=(C)A.30ºB.45ºC.60ºD.75º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所有棱长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的一条体对角线长为(C)A.2EQ\r(3)B.EQ\r(14)C.5 D.6棱锥的底面积为S,高位h,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面积为S',则截面与底面的距离为()A.EQ\f((\r(S)-\r(S'))h,\r(S))B.EQ\f((\r(S)+\r(S'))h,\r(S))C.EQ\f((S-S')h,S)D.EQ\f((S+S')h,S)A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B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B三棱锥P-ABC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A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A.内心 B.外心 C.垂心 D.重心C三棱锥V-ABC中,VA=BC,VB=Ac,VC=Ab,侧面与底面ABC所成的二面角分别为α、β、γ(都是锐角),则cosα+cosβ+cosγ=()A.1 B.2 C.EQ\f(1,2)D.EQ\f(1,3)A四面体的四个面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都是直角三角形 B.可以都是等腰三角形C.不能都是顿角三角形 D.可以都是锐角三角形C正n棱锥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α,侧面与底面所成角为β,则tanα∶tanβ=()A.sinEQ\f(π,n)B.cosEQ\f(π,n)C.sinEQ\f(2π,n)D.cosEQ\f(2π,n)B一个简单多面体的各个面都是三角形,且有6个顶点,则这个多面体的面数为()A.4 B.6 C.8 D.10正八面体的相邻两个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A.arccosEQ\f(1,3)B.π-arccosEQ\f(1,3)C.EQ\f(π,2)-arccosEQ\f(1,3)D.-arccosEQ\f(1,3)B正方体的全面积为a2,它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为()A.EQ\f(πa2,3)B.EQ\f(πa2,2)C.2πa2D.3πa2B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4、5,且它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为()A.20EQ\r(2)πB.25EQ\r(2)πC.50πD.200π
C在球面上有四个点P、A、B、C,如果PA、PB、PC两两互相垂直,且PA=PB=PC=a,则这个球面的面积是()A.2πa2B.3πa2C.4πa2D.6πa2
B北纬30º的圆把北半球面积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面积的比为()A.1∶1 B.2∶1 C.EQ\r(3)∶1 D.EQ\r(2)∶1
A地球半径为R,在北纬30º的圆上有两点A、B,A点的经度为东经120º,B点的经度为西经60º,则A、B两点的球面距离为()A.EQ\f(1,3)πR B.EQ\f(\r(3),2)πR C.EQ\f(1,2)πR D.EQ\f(2,3)πR
D球面上有三个点,其中任意两个点的球面距离都等于大圆周长的EQ\f(1,6),经过这三个点的小圆周长为4π,则这个球的半径为()A.4EQ\r(3)B.2EQ\r(3)C.2 D.EQ\r(3)
B球面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B=18,BC=24,AC=30,且球心到平面ABC的距离为球半径的一半,则这个球的半径为()A.10EQ\r(3)B.10 C.20 D.30A在北纬60º圈上有甲、乙两地,它们在纬度线上的弧长等于EQ\f(π,2)R,R为地球半径,则这两地的球面距离为()A.EQ\r(2)πR B.EQ\f(1,3)πR C.EQ\f(\r(2),2)πR D.EQ\f(\r(3),2)πR
B填空题:设m、n是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是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请判断其是否正确,如错误,请举出反例。若,则若,则若,则若,则若,则若内有不共线的三点到的距离相等,则若,则若a、b是异面直线,,则三、解答题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B'C'的侧棱长为2,底面边长为1,M是BC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AB'与BC'的夹角;(2)在直线CC'上求一点N,使得MN⊥AB'。若AB的中点为P,BC’的中点Q,求证:PQ//面ABC(1)解法一:因为EQ\o(AB',\s\up5(→))=\o(AB,\s\up5(→))+\o(BB',\s\up5(→)),\o(BC',\s\up5(→))=\o(BB',\s\up5(→))+\o(B'C',\s\up5(→))又因为ABC-A'B'C'是正三棱柱,∴EQ\o(AB,\s\up5(→))⊥\o(BB',\s\up5(→)),\o(BB',\s\up5(→))⊥\o(B'C',\s\up5(→))<EQ\o(AB,\s\up5(→)),\o(B'C',\s\up5(→))>=\f(2π,3)由题意,EQ|\o(AB,\s\up5(→))|=|\o(B'C',\s\up5(→))|=1,|\o(BB',\s\up5(→))|=2从而得:EQ\o(AB',\s\up5(→))·\o(BC',\s\up5(→))=(\o(AB,\s\up5(→))+\o(BB',\s\up5(→)))(\o(BB',\s\up5(→))+\o(B'C',\s\up5(→)))=EQ\o(AB,\s\up5(→))·\o(BB',\s\up5(→))+(\o(BB',\s\up5(→)))2+\o(AB',\s\up5(→))·\o(B'C',\s\up5(→))+\o(BB',\s\up5(→))·\o(B'C',\s\up5(→))=EQ|\o(BB',\s\up5(→))|2+\o(AB,\s\up5(→))·\o(B'C',\s\up5(→))=4+EQ|\o(AB,\s\up5(→))||\o(B'C',\s\up5(→))|cos<\o(AB,\s\up5(→))·\o(B'C',\s\up5(→))>=EQ\f(7,2)∴cos<EQ\o(AB',\s\up5(→)),\o(BC',\s\up5(→))>=\f(\o(AB',\s\up5(→))·\o(BC',\s\up5(→)),|\o(AB',\s\up5(→))||\o(BC',\s\up5(→))|)=\f(\f(7,2),5)=\f(7,10)∴<EQ\o(AB',\s\up5(→)),\o(BC',\s\up5(→))>=arccos\f(7,10)即异面直线AB'与BC'的夹角为arccosEQ\f(7,10)
解法二:以A点为坐标原点,AA'为z轴,AC为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A(0,0,0),B(EQ\f(\r(3),2),\f(1,2),0),B'(EQ\f(\r(3),2),\f(1,2),2),C'(0,1,2)EQ\o(AB',\s\up5(→))=(\f(\r(3),2),\f(1,2),2)EQ\o(BC',\s\up5(→))=(0,1,2)-(\f(\r(3),2),\f(1,2),0)=(-\f(\r(3),2),\f(1,2),2)cos<EQ\o(AB',\s\up5(→)),\o(BC',\s\up5(→))>=\f(\o(AB',\s\up5(→))·\o(BC',\s\up5(→)),|\o(AB',\s\up5(→))||\o(BC',\s\up5(→))|)=EQ\f((\f(\r(3),2),\f(1,2),2)·(-\f(\r(3),2),\f(1,2),2),\r((\f(\r(3),2))2+(\f(1,2))2+22)·\r((-\f(\r(3),2))2+(\f(1,2))2+22))=\f(7,10)∴<EQ\o(AB',\s\up5(→)),\o(BC',\s\up5(→))>=arccos\f(7,10)即异面直线AB'与BC'的夹角为arccosEQ\f(7,10)
(2)解法一:设EQ\o(CN,\s\up5(→))=x\o(BB',\s\up5(→))由题意可得:EQ\o(MC,\s\up5(→))=\f(1,2)\o(BB',\s\up5(→))EQ\o(AB',\s\up5(→))=\o(AB,\s\up5(→))+\o(BB',\s\up5(→)),\o(MN,\s\up5(→))=\o(MC,\s\up5(→))+\o(CN,\s\up5(→))<EQ\o(AB,\s\up5(→)),\o(B'C',\s\up5(→))>=\f(2π,3)∵EQ\o(AB',\s\up5(→))⊥\o(MN,\s\up5(→)),∴\o(AB',\s\up5(→))·\o(MN,\s\up5(→))=0也就是EQ(\o(AB,\s\up5(→))+\o(BB',\s\up5(→)))·(\o(MC,\s\up5(→))+\o(CN,\s\up5(→)))=0∴EQ\o(AB,\s\up5(→))·\o(MC,\s\up5(→))+\o(BB',\s\up5(→))·\o(MC,\s\up5(→))+\o(AB,\s\up5(→))·\o(CN,\s\up5(→))+\o(BB',\s\up5(→))·\o(CN,\s\up5(→))=0∴EQ|\o(AB,\s\up5(→))|·|\o(MC,\s\up5(→))|cos<\o(AB,\s\up5(→)),\o(MC,\s\up5(→))>+x|\o(BB',\s\up5(→))|2=0∴-EQ\f(1,4)+4x=0∴x=EQ\f(1,16)即当EQ|\o(CN,\s\up5(→))|=\f(1,8)时,AB'⊥MN.解法二:同解法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有A(0,0,0),B(EQ\f(\r(3),2),\f(1,2),0),M(EQ\f(\r(3),4),\f(3,4),0),N(0,1,z)EQ\o(AB',\s\up5(→))=(\f(\r(3),2),\f(1,2),2),\o(MN,\s\up5(→))=(-\f(\r(3),4),\f(1,4),z)∵EQ\o(AB',\s\up5(→))⊥\o(MN,\s\up5(→)),∴\o(AB',\s\up5(→))·\o(MN,\s\up5(→))=0∴EQ(\f(\r(3),2),\f(1,2),2)·(-\f(\r(3),4),\f(1,4),z)=0∴-EQ\f(3,8)+\f(1,8)+2z=0解得z=EQ\f(1,8),∴N=(0,1,EQ\f(1,8))即CN=EQ\f(1,8)时,AB'⊥MN.(3)非向量法略,另向量法:方法一、基向量(待定系数法),则,又因为,设得得x=0,y=1/2,所以所以PQ与面ABC共面,又因为,所以PQ//面ABC例2已知(来源课本第二册P17、EX9;P23、EX4;P31、EX3)的单调区间;(2)求证: (3)若2)首先证明任意事实上任意采用逆向分析法,给出你的想法!例4对于函数,若存在成立,则称的不动点。如果函数有且只有两个不动点0,2,且 (1)求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各项不为零的数列,求数列通项; (3)如果数列满足,求证:当时,恒有成立. 讲解:依题意有,化简为由违达定理,得解得代入表达式,由得不止有两个不动点,(2)由题设得(*)且(**)由(*)与(**)两式相减得:解得(舍去)或,由,若这与矛盾,,即{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3)采用反证法,假设则由(1)知,有,而当这与假设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关于本例的第(3)题,我们还可给出直接证法,事实上: 由得<0或结论成立;若,此时从而即数列{}在时单调递减,由,可知上成立. 比较上述两种证法,你能找出其中的异同吗数学解题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学会反思才能长进.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两点间距离:若,则特别地:轴,则。轴,则。平行线间距离:若则:注意点:x,y对应项系数应相等。点到直线的距离:则P到l的距离为: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消y:,务必注意若l与曲线交于A则:若A,P(x,y)。P在直线AB上,且P分有向线段AB所成的比为,则,特别地:=1时,P为AB中点且变形后:若直线l1的斜率为k1,直线l2的斜率为k2,则l1到l2的角为适用范围:k1,k2都存在且k1k2-1,若l1与l2的夹角为,则,注意:(1)l1到l2的角,指从l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l2所成的角,范围l1到l2的夹角:指l1、l2相交所成的锐角或直角。(2)l1l2时,夹角、到角=。(3)当l1与l2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画图,求到角或夹角。(1)倾斜角,;(2);(3)直线l与平面;(4)l1与l2的夹角为,,其中l1//l2时夹角=0;(5)二面角;(6)l1到l2的角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k的关系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若直线存在斜率k,而倾斜角为,则k=tan。直线l1与直线l2的的平行与垂直(1)若l1,l2均存在斜率且不重合:①l1//l2k1=k2②l1l2k1k2=-1(2)若若A1、A2、B1、B2都不为零l1//l2;l1l2A1A2+B1B2l1与l2相交l1与l2重合;注意:若A2或B2中含有字母,应注意讨论字母=0与0的情况。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名称方程注意点斜截式:y=kx+b应分①斜率不存在②斜率存在点斜式:(1)斜率不存在:(2)斜率存在时为两点式:截距式:其中l交x轴于,交y轴于当直线l在坐标轴上,截距相等时应分:(1)截距=0设y=kx(2)截距=设即x+y=一般式:(其中A、B不同时为零)10、确定圆需三个独立的条件圆的方程(1)标准方程:,。(2)一般方程:,(1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12、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13、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一)椭圆定义Ⅰ:若F1,F2是两定点,P为动点,且(为常数)则P点的轨迹是椭圆。定义Ⅱ:若F1为定点,l为定直线,动点P到F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0<e<1),则P点的轨迹是椭圆。标准方程:定义域:值域:长轴长=,短轴长=2b焦距:2c准线方程:焦半径:,,,等(注意涉及焦半径①用点P坐标表示,②第一定义。)注意:(1)图中线段的几何特征:,,等等。顶点与准线距离、焦点与准线距离分别与有关。(2)中经常利用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将有关线段、、2c,有关角结合起来,建立+、等关系(3)椭圆上的点有时常用到三角换元:;(4)注意题目中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还是在y轴上,请补充当焦点在y轴上时,其相应的性质。二、双曲线(一)定义:Ⅰ若F1,F2是两定点,(为常数),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Ⅱ若动点P到定点F与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二)图形:(三)性质方程:定义域:;值域为R;实轴长=,虚轴长=2b焦距:2c准线方程:焦半径:,,;注意:(1)图中线段的几何特征:,顶点到准线的距离:;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两准线间的距离=(2)若双曲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3)特别地当离心率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4)注意中结合定义与余弦定理,将有关线段、、和角结合起来。(5)完成当焦点在y轴上时,标准方程及相应性质。二、抛物线(一)定义:到定点F与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即: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二)图形:(三)性质:方程:;焦点:,通径;准线:;焦半径:过焦点弦长注意:(1)几何特征:焦点到顶点的距离=;焦点到准线的距离=;通径长=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2)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或P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复习要求(以下内容摘自《考纲》)1.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2.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的性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与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和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会求y=Asin(ωx+j)的周期,或者经过简单的恒等变形可化为上述函数的三角函数的周期,能运用上述三角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证明较简单的三角恒等式.3.了解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的画法,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j)的简图,并能解决与正弦曲线有关的实际问题.4.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对称轴,对称点的求法。5.形如的辅助角的形式,求最大、最小值的总题。6.同一问题中出现,求它们的范围。如求的值域。7.已知正切值,求正弦、余弦的齐次式的值。如已知的值。8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归纳为表9-1.表9-1三角函数的图象三、主要内容及典型题例三角函数是六个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三角函数的知识包括三角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与诱导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降次公式等。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和性质2.三角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它必然具备函数的共性;作为个体,它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例如周期性、弦函数的有界性,再如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具有分段单调的特征.通过复习对这些特性必须很好掌握,其中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是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试题.根据《考纲》的要求,只需要会求经过简单的恒等变形可化为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及y=Asin(ωx+j)等形式的三角函数的周期,不必去研究周期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函数的周期.看一看历来高考中出现的求三角函数周期的考题(例1),你应该对复习的要求有个基本的了解.例1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周期.(根据历全国高考有关考题(填空、选择题)改编注意理解函数周期这个概念,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如常函数f(x)=c(c为常数)是周期函数,其周期是异于零的实数,但没有最小正周期.3.弦函数的有界性:|sinx|≤1,|cosx|≤1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忽视这一性质,常会出现错误。例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解法2令t=sinx,则f(t)=-t2+t+1,∵|sinx|≤1,∴|t|≤1.问题转化为求关于t的二次函数f(t)在闭区间[-1,1]上的最值.本例题(2)解法2通过换元,将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转换的思想.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沟通数学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转换的关键,转换的目的是将数学问题由陌生化熟悉,由复杂化简单,一句话:由难化易.可见化归是转换的目的,而转换是实现化归段手段。5.“去负——脱周——化锐”,是对三角函数式进行角变换的基本思路.即利用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将负角的三角函数变为正角的三角函数——去负;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角度在区间[0o,360o)或[0o,180o)内的三角函数——脱周;利用诱导公式将上述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化锐.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三种关系:(1)倒数关系:(2)商数关系:(3)平方关系:是进行三角式化简的最基本的公式,必须熟练掌握.其中九组三角诱导公式的规律可简记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此外在应用时,不论a取什么值,我们始终视a为锐角.否则,将导致错误。6.三角函数的图象、单位图以及三角函数线,为我们提供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7.在函数y=Asin(ωx+j)+k(A>0,ω>0)中,A和ω确定函数图象的形状,j和k确定图象的位置.作函数y=Asin(ωx+j)+k的图象,既可用“五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的方法.图象的基本变换有振幅变换、周期变换,以及相位变换(左、右平移)和上下平移,前两种变换是伸缩变换,后两种变换是平移变换.对函数y=Asin(ωx+j)+k(A>0,ω>0,j≠0,k≠0),其图象的基本变换有:(1)振幅变换(纵向伸缩变换):是由A的变化引起的.A>1,伸长;A<1,缩短.(2)周期变换(横向伸缩变换):是由ω的变化引起的.ω>1,缩短;ω<1,伸长.(3)相位变换(横向平移变换):是由φ的变化引起的.j>0,左移;j<0,右移.(4)上下平移(纵向平移变换):是由k的变化引起的.k>0,上移;k<0,下移于是,本题的答案为②、③.评析本例所用的方法带有普遍性,用来解有关函数y=Asin(ωx+j)的图象是十分奏效的。数列1.(1)一般形式:(2)通项公式:(3)前n项和:2.等差数列(1)定义:(2)通项公式:推广:(3)前n项和公式:(4)性质①②特别地:③奇数项偶数项所以有所以有④则有3.等比数列(1)定义:(2)通项公式:(3)前n项和(4)性质:①②特别地,③,,则4.数列通项(1)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2)(3)迭加累加,迭乘累乘,,,………,………,,,注:5.数列的求和(1)等差与等比数列(2)裂项相消法:(3)错位相减法:,所以有(4)通项分解法:6.(1)(2)7.递推数列:(1)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2)由解题思路:利用变化(1)已知(2)已知不等式1、实数的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之间的关系:2、不等式的性质:(1)(反对称性)(2)(传递性)(3),故(移项法则的依据0推论:(同向不等式相加)(4),推论1:推论2:推论3: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和重要的不等式(1)当且仅当(2)(3),则注:(4)4、最值定理设(1)如积(2)如积即;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注;运用最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一正二定三相等5、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比较法(2)综合法——由因导果(3)分析法——执果索因一般地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6、解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①②(2)一元二次不等式第一册P39判别式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相异实根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根解集R解集注:解集为R,(对恒成立)则(Ⅰ)(Ⅱ)若二次函数系数含参数且未指明不为零时,需验证若解集为R呢?如:关于x的不等式对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略解(Ⅰ)(Ⅱ)又如南通市二模22题(3)绝对值不等式(一)零点分段讨论(二)公式法:(4)高次不等式——序轴标根法(5)分式不等式——序轴标根法步骤:①形式:②首项系数符号>0——标准式若系数含参数时,须判断或讨论系数,化负为正③判断或比较根的大小。7、(1)(Ⅰ)基本不等式(Ⅱ)(2)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性质统计1.平均数(又称期望值)设数据,则(1)(2)设,,………,则(3)2.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较小)(数据较小)(数据较大)--------标准差3.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概率其中n为样本容量,N为个体总数(2)分层抽样:其中n为样本容量,N为个体总数n1为分层样本容量,N1为分层个体总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一、复习内容1.掌握加法原理及乘法原理,并能运用这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论证一些简单问题.二、主要内容及典型题例本来的主要内容结构(二)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这是两个基本原理,它们不仅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而且可以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某些问题.两个原理的区别是前者与分类有关,与元素的顺序有关;后者与分步有关,与元素的顺序无关;.例1(1)有红、黄、白色旗子各n面(n>3),取其中一面、二面、三面组成纵列信号,可以有多少不同的信号?(2)有1元、5元、10元的钞票各一张,取其中一张或几张,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1)解因为纵列信号有上、下顺序关系,所以是一个排列问题,信号分一面、二面、三面三种情况(三类),各类之间是互斥的,所以用加法原理:①升一面旗,共有3种信号;②升二面旗,要分两步,连续完成每一步,信号方告完成,而每步又是独立的事件,故用乘法原理,因同色旗子可重复使用,故共有3×3种信号;③升三面旗,有3×3×3种信号.所以共有39种信号.(2)解法计算币值与顺序无关,所以是一个组合问题,有取一张、二张、三张、四张四种情况,它们彼此是互斥的,用加法原理.因此,不同币值有=15(种)评析(1)排列、组合的区别在于顺序性,前者“有序”而后者“无序”;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区别在于联斥性,前者“斥”——互斥独立事件,后者“联”——相依事件.因而有“顺序”决“问题”,“联斥”定“原理”的说法.(2)加、乘原理是排列、组合问题的理论依据,在分析问题和指导解题中起着关键作用,运用加法原理的关键在于恰当地分类(分情况),要使所分类别既不遗漏,也不重复;运用乘法原理的关键在于分步,要正确设计分步的程序,使每步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三)排列应用题例24位学生与2位教师并坐合影留念.(1)教师必须坐在中间;(2)教师不能坐在两端,但要坐在一起;(3)教师不能坐在两端,且不能相邻.各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1);(2);(3)144评析(1)“在与不在”、“邻与不邻”是带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的两种重要题型,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直接”、“间接”之分.(2)对“在与不在”问题,优先考虑受限制的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的思想方法,是解题的基本策略;而处理“邻与不邻”问题,使用捆绑和插空法是十分有效的.(3)关于“元素和问题”的认识,是排列、组合概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题总是从元素或位置出发,要注意即使在同一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元素(或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3用0,1,2,3,4,5六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1)首数是奇数的五位偶数?(2)五位奇数?(3)五位偶数?(四)排列、组合的混合问题排列、组合的混合问题,主要指既与组合有关,又与排列有关的应用问题.如分配问题.例6六本不同的书,按下列条件,各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1)分为三堆,每堆2本;(2)分为三堆,一堆1本,一堆2本,一堆3本;(3)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2本;(4)分给甲、乙、丙三人,一人得1本,一人拿2本,一人得3本;(5)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至少得1本.评析本例属分配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组,再分配,即先组合、后排列.同时注意在分组时,若出现平均分组(即两组元素个数相同)的情况,则要除以组数(即平均分组的数目)的阶乘.例6(1)分别从4所学校选拔6名报告员,每校至少1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2)将6名报告员分配到4所学校去做报告,每校至少1人,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法?评析两小题看以类似,但第(1)小题的选取元素为学校;第(2)小题的选取元素为报告员,解题时要注意区分分组时,组合的对象——即元素是什么.(六)二项式定理内容:1的展开式、项数、的指数。2展开式中的通项公式3各项系数和的求法及各项二项式系数和的求法。4二项式系数最要的项,是第几项?(由n的奇偶性讨论)5注意展开式的逆用。6用二项式定理求近似值;证明整除问题。例7已知的展开式前三项中的x的系数成等差数列.①求展开式里所有的x的有理项;②求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评析(1)把握住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是掌握二项式定理的关键.除通项公式外,还应熟练掌握二项式的指数、项数、展开式的系数间的关系、性质.(2)应用通项公式求二项展开的特定项,如求某一项,含x某次幂的项,常数项,有理项,系数最大的项等,一般是应用通项公式根据题意列方程,在求得n或r后,再求所需的项(要注意n和r的数值范围及大小关系).(3)注意区分展开式“第r+1项的二项式系数”与“第r+1项的系数”.例8(’96全国)某地现有耕地1000公顷.规划10后粮食单产比现在增加22%,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如果人口增长率为1%,则耕地平均每至多只能减少多少公顷(精确到1公顷)?解设耕地平均每至少只能减少x公顷,又设该地区现有人口为P人,粮食单产为M顷.答:按规划该地区耕地每至多只能减少4公顷.评析二项式定理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求展开式的特定项;近似计算;证明整除性和不等式;证明组合数等式或求和.本例的最后运用了二项展开式进行近似计算.数学应用性问题怎么解数学应用性问题是历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高考中一般命制一道解答题和两道选择填空题.解答这类问题的要害是深刻理解题意,学会文字语言向数学的符号语言的翻译转化,这就需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这当中,函数,数列,不等式,排列组合是较为常见的模型,而三角,立几,解几等模型也应在复课时引起重视.例1某校有教职员工150人,为了丰富教工的课余生活,每天定时开放健身房和娱乐室。据调查统计,每次去健身房的人有10%下次去娱乐室,而在娱乐室的人有20%下次去健身房.请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健身房的人数能否趋于稳定?讲解:引入字母,转化为递归数列模型.设第n次去健身房的人数为an,去娱乐室的人数为bn,则..,于是即..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健身房的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上述解法中提炼的模型,使我们联想到了课本典型习题(代数下册P.132第34题)已知数列的项满足其中,证明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有趣的是,用此模型可以解决许多实际应用题,特别,2002全国高考解答题中的应用题(下文例9)就属此类模型.例2某人上午7时乘摩托艇以匀速V千米/小时(4≤V≤20)从A港出发前往50千米处的B港,然后乘汽车以匀速W千米/小时(30≤W≤100)自B港向300千米处的C市驶去,在同一天的16时至21时到达C市,设汽车、摩托艇所需的时间分别是x小时、y小时,若所需经费元,则V、W分别为多少时,所需经费最少?并求出这时所花的经费.讲解:题中已知了字母,只需要建立不等式和函数模型进行求解.由于又则z最大时P最小.作出可行域,可知过点(10,4)时,z有最大值38,∴P有最小值93,这时V=12.5,W=30. 视这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当中的换元法是数学解题的常用方法.例3某铁路指挥部接到预报,24小时后将有一场超历史记录的大暴雨,为确保万无一失,指挥部决定在24小时内筑一道归时堤坝以防山洪淹没正在紧张施工的遂道工程。经测算,其工程量除现有施工人员连续奋战外,还需要20辆翻斗车同时作业24小时。但是,除了有一辆车可以立即投入施工外,其余车辆需要从各处紧急抽调,每隔20分钟有一辆车到达并投入施工,而指挥部最多可组织25辆车。问24小时内能否完成防洪堤坝工程?并说明理由.讲解:引入字母,构建等差数列和不等式模型.由20辆车同时工作24小时可完成全部工程可知,每辆车,每小时的工作效率为,设从第一辆车投入施工算起,各车的工作时间为a1,a2,…,a25小时,依题意它们组成公差(小时)的等差数列,且,化简可得.解得.可见a1的工作时间可以满足要求,即工程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对照此题与2002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解答题中的应用题,你一定会感觉二者的解法是大同小异的.学习数学就需要这种将旧模式中的方法迁移为解答新题的有用工具,这要求你不断的联想,力求寻找恰当的解题方案.例4某学校为了教职工的住房问题,计划征用一块土地盖一幢总建筑面积为A(m2)的宿舍楼.已知土地的征用费为2388元/m2,且每层的建筑面积相同,土地的征用面积为第一层的2.5倍.经工程技术人员核算,第一、二层的建筑费用相同都为445元/m2,以后每增高一层,其建筑费用就增加30元/m2.试设计这幢宿舍楼的楼高层数,使总费用最少,并求出其最少费用.(总费用为建筑费用和征地费用之和).讲解:想想看,需要引入哪些字母怎样建构数学模型设楼高为n层,总费用为y元,则征地面积为,征地费用为元,楼层建筑费用为[445+445+(445+30)+(445+30×2)+…+445+30×(n-2)]·元,从而(元)当且仅当,n=20(层)时,总费用y最少.故当这幢宿舍楼的楼高层数为20层时,最少总费用为1000A元.实际应用题的数列模型是近两高考命题的热门话题,涉及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归数列等知识点,化归转化是解答的通性同法.例5在一很大的湖岸边(可视湖岸为直线)停放着一只小船,由于缆绳突然断开,小船被风刮跑,其方向与湖岸成15°角,速度为2.5km/h,同时岸边有一人,从同一地点开始追赶小船,已知他在岸上跑的速度为4km/h,在水中游的速度为2km/h.,问此人能否追上小船讲解:不妨画一个图形,将文字语言翻译为图形语言,进而想法建立数学模型.设船速为v,显然时人是不可能追上小船,当km/h时,人不必在岸上跑,而只要立即从同一地点直接下水就可以追上小船,因此只要考虑的情况,由于人在水中游的速度小于船的速度,人只有先沿湖岸跑一段路后再游水追赶,当人沿岸跑的轨迹和人游水的轨迹以及船在水中漂流的轨迹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时,人才能追上小船。设船速为v,人追上船所用时间OABvOABvt2(1-k)t4kt15°为,人要追上小船,则人船运动的路线满足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由余弦是理得即整理得.要使上式在(0,1)范围内有实数解,则有且解得.故当船速在内时,人船运动路线可物成三角形,即人能追上小船,船能使人追上的最大速度为,由此可见当船速为2.5km/涉及解答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题是近高考命题的一个冷点,复课时值得关注. 例6一根水平放置的长方体形枕木的安全负荷与它的宽度a成正比,与它的厚度d的平方成正比,与它的长度l的平方成反比.(1)将此枕木翻转90°(即宽度变为了厚度),枕木的安全负荷变大吗?为什么?(2)现有一根横断面为半圆(半圆的半径为R)的木材,用它来截取成长方形的枕木,其长度即为枕木规定的长度,问如何截取,可使安全负荷最大?aadl讲解:(1)安全负荷为正常数)翻转,安全负荷变大.…4分当,安全负荷变小.(2)如图,设截取的宽为a,高为d,则.∵枕木长度不变,∴u=ad2最大时,安全负荷最大.,当且仅当,即取,取时,u最大,即安全负荷最大.三次函数最值问题一般可用三元均值不等式求解,如果学过导数知识,其解法就更为方便,省去了应用均值不等式时配凑“定和”或“定积”的技巧性.例7已知甲、乙、丙三种食物的维生素A、B含量及成本如下表,若用甲、乙、丙三种食物各x千克,y千克,z千克配成100千克混合食物,并使混合食物内至少含有56000单位维生素A和63000单位维生素B.甲乙丙维生素A(单位/千克)600700400维生素B(单位/千克)800400500成本(元/千克)1194(1)用x,y表示混合食物成本c元;(2)确定x,y,z的值,使成本最低.讲解:(1)依题意得.(2)由,得,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当x=50千克,y=20千克,z=30千克时,混合物成本最低为850元.线性规划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涉及此类问题的求解还可利用图解法,试试看.例8随着机构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各单位要减员增效,有一家公司现有职员人(140<<420,且为偶数),每人每可创利万元.据评估,在经营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裁员1人,则留岗职员每人每多创利万元,但公司需付下岗职员每人每万元的生活费,并且该公司正常运转所需人数不得小于现有职员的,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应裁员多少人?讲解设裁员人,可获得的经济效益为万元,则=依题意≥∴0<≤.又140<<420,70<<210.(1)当0<≤,即70<≤140时,,取到最大值;(2)当>,即140<<210时,,取到最大值;综上所述,当70<≤140时,应裁员人;当140<<210时,应裁员人.在多字母的数学问题当中,分类求解时需要搞清:为什么分类?对谁分类?如何分类?例9某城市2001末汽车保有量为30万辆,预计此后每报废上一末汽车保有量的6%,并且每新增汽车数量相同.为保护城市环境,要求该城市汽车保有量不超过60万辆,则每新增汽车数量不应超过多少辆讲解设2001末汽车保有量为万辆,以后各末汽车保有量依次为万辆,万辆,……,每新增汽车万辆,则,所以,当时,,两式相减得:(1)显然,若,则,即,此时(2)若,则数列为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i)若,则对于任意正整数,均有,所以,,此时,(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党委党建工作范文党员工作寄语-对党员寄语大全
- 卫浴设备维修与更换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环保型糖料作物包装材料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版变电站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合同
- 2025年度果园劳动力培训与保障合同
- 2025版家具表面打磨与涂装承包合同
- 谷物面食制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员工劳动合同与劳务协议范本正规范本
- 2025年离婚协议书专业起草与调解服务合同
- 摄影镜头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抖音火花合同电子版获取教程
- 2019年版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 DB6505-T 122-2021 肉牛疫病防治技术规程
- 第四章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 项目投资管理流程
- DB11T 381-202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 2023年咸阳市乾县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
- 团队主管的职责课件
- 蔡司三坐标-高级培训教程
-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
- Web前端技术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