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开发作业指导书TOC\o"1-2"\h\u3764第1章低碳技术概述 3199831.1低碳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3621.2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70711.3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 427556第2章新能源开发背景 4115952.1新能源的概念与种类 4191052.2新能源开发的意义与挑战 595832.3我国新能源开发觉状及政策环境 512166第3章太阳能技术 5268643.1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5173.1.1概述 6207983.1.2太阳能光伏电池原理 6143303.1.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6233393.1.4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 6309393.2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686283.2.1概述 667483.2.2太阳能集热器 6112583.2.3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6176163.2.4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应用 640783.3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 7127073.3.1概述 7142143.3.2聚光光伏发电系统 7185043.3.3聚光热发电系统 7175233.3.4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 717289第4章风能技术 7119544.1风力发电原理与设备 7108554.1.1风力发电原理 7236584.1.2风力发电设备 72374.2风电场设计与建设 797164.2.1风电场选址 8308794.2.2风电场布局 838504.2.3风电机组选型 8259734.2.4风电场建设 816364.3风能利用的局限性及解决方案 890784.3.1风力资源的波动性 8182574.3.2风电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149674.3.3风电设备可靠性 853944.3.4电网接入与消纳 814474第5章核能技术 815295.1核能发电原理与反应堆类型 8166665.1.1核裂变原理 911815.1.2核反应堆类型 9322105.2核能安全与环境保护 981045.2.1核能安全 9183605.2.2环境保护 9176655.3第四代核能技术发展展望 1021030第6章生物质能技术 10111116.1生物质能的来源与转化技术 10119116.1.1生物质能的来源 1014576.1.2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10304666.2生物质燃料的制备与应用 10136536.2.1生物质燃料制备 1180576.2.2生物质燃料应用 1176546.3生物质能利用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11101196.3.1环境影响 1124606.3.2对策 1132096第7章地热能技术 12202787.1地热能资源与开发利用 1283867.1.1地热能概述 12111737.1.2地热能资源分布 12200547.1.3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 1257367.2地热发电技术 12325617.2.1干热岩地热发电 12198487.2.2湿热岩地热发电 1295647.2.3地热发电技术发展趋势 12323917.3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 1255077.3.1地热供暖技术 12234957.3.2地热制冷技术 12202897.3.3地热农业利用技术 13108057.3.4地热温泉旅游开发 1383527.3.5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展望 1328987第8章氢能技术 13181188.1氢的制备与储存技术 1318588.1.1氢的制备 13319778.1.2氢的储存 13182548.2氢燃料电池及其应用 13133118.2.1氢燃料电池原理与结构 13247018.2.2氢燃料电池应用 14165778.3氢能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 14303158.3.1氢能基础设施 14314848.3.2氢能产业发展 1416842第9章低碳技术集成与应用 14246529.1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 1468359.1.1城市低碳规划与设计 1475939.1.2低碳区域政策与措施 14252059.1.3低碳城市与区域示范项目 14159909.2低碳交通与物流 14125309.2.1低碳交通工具与技术创新 15299399.2.2低碳交通基础设施 1525029.2.3低碳物流体系构建 15202809.3低碳工业与建筑 15163379.3.1低碳工业技术改造 1513249.3.2低碳建筑设计与施工 1586629.3.3低碳工业与建筑集成示范 1512055第10章新能源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 15852510.1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152910510.2国际新能源政策与实践 162780810.3我国新能源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16第1章低碳技术概述1.1低碳技术的定义与分类低碳技术是指能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节能技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以及核能等低碳能源技术。(3)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压缩并封存于地下,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4)碳汇增强技术: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手段,增强自然碳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1.2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全球低碳技术发展迅速,各国和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新能源技术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碳汇增强技术等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未来,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通过科研攻关,不断推出具有更高能效、更低成本的低碳技术。(2)政策推动:各国将继续出台政策,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全球低碳转型。(3)市场驱动: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推动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1.3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我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1)新能源领域:我国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2)节能领域: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节能改造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我国在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开展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试点示范项目。(4)碳汇增强技术:我国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增强自然碳汇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在低碳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第2章新能源开发背景2.1新能源的概念与种类新能源,指的是区别于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具有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的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太阳能:通过光电或光热转换,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2)风能: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3)水能:包括传统水力发电和海洋能(如潮汐能、波浪能等)。(4)生物质能:通过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生物化学转化或热化学转化等方式,将生物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源。(5)地热能: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进行发电或供暖。(6)核能: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用于发电。2.2新能源开发的意义与挑战新能源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能源开发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1)技术难题:新能源转换效率、储存技术、稳定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2)成本问题:新能源开发成本相对较高,短期内难以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3)环境与生态影响:新能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风能、太阳能电站对土地的占用等。2.3我国新能源开发觉状及政策环境我国新能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太阳能: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2)风能: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风电市场。(3)水能:我国水力发电技术成熟,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4)生物质能: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逐渐成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5)地热能: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逐渐起步,已取得一定成果。政策环境方面,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开发,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1)财政补贴:对新能源项目给予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投资成本。(2)税收优惠:对新能源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鼓励产业发展。(3)政策扶持: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4)技术创新:支持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第3章太阳能技术3.1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3.1.1概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具有清洁、可再生、无污染等优点,是新能源开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3.1.2太阳能光伏电池原理太阳能光伏电池主要由硅材料制成,通过光生伏特效应实现能量转换。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表面时,电池中的光生电子与空穴分离,产生电动势,从而输出电能。3.1.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设备等组成。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逆变器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支架用于固定光伏电池组件,储能设备用于储存多余的电能。3.1.4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户用电源、光伏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3.2太阳能热利用技术3.2.1概述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指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用于生活热水、供暖、工业用热等领域的技术。3.2.2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核心部件,主要有平板式、真空管式、聚焦式等类型。集热器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为用户提供热水或供暖。3.2.3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循环泵、控制器等组成。系统根据用户需求,将集热器收集的热能转化为生活热水或供暖热能。3.2.4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家庭热水、集中供暖、泳池加热、农业烘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3.3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3.3.1概述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是通过聚光器将太阳光聚焦至高效率的光伏电池或热发电装置,从而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的一种技术。3.3.2聚光光伏发电系统聚光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聚光器、光伏电池、跟踪系统等组成。聚光器将太阳光聚焦至光伏电池,提高电池的发电效率。3.3.3聚光热发电系统聚光热发电系统利用聚光器将太阳光聚焦至热发电装置,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该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3.3.4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大型光伏电站、分布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太阳能发电的竞争力,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第4章风能技术4.1风力发电原理与设备4.1.1风力发电原理风力发电是利用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风力发电机通过风轮捕捉风的动能,驱动发电机转动,进而产生电能。其基本原理遵循电磁感应定律。4.1.2风力发电设备(1)风轮:风轮是风力发电设备的核心部件,通常由若干叶片组成,用于捕捉风的动能。(2)发电机:发电机将风轮转动的动能转换为电能,通常分为永磁同步发电机和异步发电机两大类。(3)塔架:塔架用于支撑风轮和发电机,通常由钢材制成,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对风力发电设备进行监控、调节和控制,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4.2风电场设计与建设4.2.1风电场选址风电场的选址需考虑以下因素:风力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电网接入条件等。4.2.2风电场布局风电场布局应根据地形、风向、风速等因素进行优化,以提高风力发电效率。主要包括:风电机组排列方式、间距、高度等。4.2.3风电机组选型风电机组选型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风力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主要考虑机组容量、叶片长度、塔架高度等参数。4.2.4风电场建设风电场建设包括: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电气工程、调试运行等环节。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工程质量。4.3风能利用的局限性及解决方案4.3.1风力资源的波动性风力资源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导致风力发电输出功率波动。解决方案包括:储能系统、多能互补、电网调度等。4.3.2风电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风电场建设和运行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解决方案包括:优化风电场布局、采用低噪声风电机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3.3风电设备可靠性风电机组在复杂环境下运行,设备可靠性面临挑战。解决方案包括:提高设备质量、加强运维管理、开展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4.3.4电网接入与消纳风电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接入与消纳问题日益凸显。解决方案包括:提高电网灵活性和调峰能力、实施需求侧管理、推动跨区域输电等。第5章核能技术5.1核能发电原理与反应堆类型核能发电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产生电能的一种方式。目前商业运营的核电站主要采用核裂变技术。5.1.1核裂变原理核裂变是指重核在吸收中子后变得不稳定,进而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额外的中子和伽马射线。这些释放的中子可以继续引发更多的核裂变,形成连锁反应。5.1.2核反应堆类型核反应堆根据用途和设计原理可分为以下几类:(1)压水堆(PWR):以轻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核反应堆类型。(2)沸水堆(BWR):以轻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冷却水在反应堆内沸腾,直接驱动涡轮发电机。(3)重水堆(CANDU):以重水作为慢化剂,可以使用天然铀作为燃料,具有较高的燃料利用率。(4)石墨慢化堆:以石墨作为慢化剂,可用于生产军用钚。5.2核能安全与环境保护核能安全是核能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核能环境保护也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5.2.1核能安全核能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核:通过严格的安全管理和预防措施,降低核发生的概率。(2)核应对: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核发生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后果。(3)放射性废物处理:对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安全处理和处置,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5.2.2环境保护核能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核能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保护生物多样性:核电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3)水资源保护:核电站用水需求较大,需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5.3第四代核能技术发展展望第四代核能技术旨在提高核能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以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其主要特点如下:(1)更高的安全功能:通过创新设计,降低核发生的风险,提高核电站的安全功能。(2)更高的燃料利用率:采用先进的燃料循环技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3)更低的建造成本:优化反应堆结构,降低建造成本,提高经济性。(4)更广泛的燃料适应性:可使用多种燃料,如贫铀、钍等,提高资源利用率。(5)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建设、维护和升级。第四代核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核能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6章生物质能技术6.1生物质能的来源与转化技术6.1.1生物质能的来源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其来源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能源植物和藻类等可再生资源。6.1.2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直接燃烧:将生物质直接作为燃料进行燃烧,产生热能;(2)热化学转化:通过热解、气化、液化等过程,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气体、液体燃料和化学品;(3)生物化学转化:利用微生物、酶等生物催化剂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4)物理化学转化:通过压缩、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对生物质进行转化。6.2生物质燃料的制备与应用6.2.1生物质燃料制备生物质燃料的制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生物质成型:将生物质原料经过粉碎、干燥、成型等工艺,制备成成型燃料;(2)生物质热解: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将生物质加热至一定温度,分解生物油、可燃气体和炭;(3)生物质气化:在缺氧条件下,将生物质加热至一定温度,产生可燃气体;(4)生物质液化:通过热化学或生物化学方法,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6.2.2生物质燃料应用生物质燃料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发电:利用生物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发电;(2)供热:为居民和工业用户提供热能;(3)交通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应用于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4)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学品、生物质塑料等。6.3生物质能利用的环境影响及对策6.3.1环境影响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以下影响:(1)碳排放:生物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2)颗粒物排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排放;(3)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4)土地利用变化:生物质能生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6.3.2对策针对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可采取以下对策:(1)优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2)采用清洁燃烧技术,减少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排放;(3)合理规划生物质资源利用,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4)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保证生物质能利用符合环保要求。第7章地热能技术7.1地热能资源与开发利用7.1.1地热能概述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1.2地热能资源分布全球地热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缘、火山地带和地质构造活动区域。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广东、福建等地。7.1.3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我国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地热发电、供暖、制冷、温泉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整体开发程度仍有待提高。7.2地热发电技术7.2.1干热岩地热发电干热岩地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地下高温岩石的热能进行发电。通过水力压裂等技术手段,将水注入地下岩石裂缝,形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驱动涡轮机发电。7.2.2湿热岩地热发电湿热岩地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地下热水资源进行发电。通过钻井获取地下热水,将其热量传递给工作流体,驱动涡轮机发电。7.2.3地热发电技术发展趋势地热发电技术正朝着高效、环保、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新型地热发电技术,如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和双循环地热发电技术等,有望进一步提高地热发电效率。7.3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7.3.1地热供暖技术地热供暖技术是利用地下稳定的地热资源,通过热泵等技术为建筑物提供冬季供暖。地热供暖具有环保、节能、舒适等优点。7.3.2地热制冷技术地热制冷技术是利用地热资源为空调系统提供冷源。通过地热吸收式制冷机等设备,实现夏季制冷。7.3.3地热农业利用技术地热农业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地热温室和地热养殖。地热资源为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提供稳定的温度,提高产量和品质。7.3.4地热温泉旅游开发地热温泉旅游开发是利用地热资源开展休闲、度假、疗养等活动。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实现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7.3.5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展望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未来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第8章氢能技术8.1氢的制备与储存技术8.1.1氢的制备氢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其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化石能源转化、电解水、生物制氢和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等。化石能源转化包括天然气重整、石油裂解等;电解水制氢则是通过电解装置将水分解为氢和氧;生物制氢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氢;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则是利用太阳能直接将水分解为氢。8.1.2氢的储存氢的储存技术主要包括压缩气体储存、液氢储存、吸附储存和氢化物储存等。压缩气体储存是通过将氢气压缩至高压,以减小其体积;液氢储存是将氢气液化,在低温下储存;吸附储存是利用固体吸附材料吸附氢气;氢化物储存则是将氢气与金属或化合物形成氢化物,实现安全、高效的储存。8.2氢燃料电池及其应用8.2.1氢燃料电池原理与结构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与氧气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阳极、阴极、电解质和催化剂等。氢气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和质子;质子通过电解质传递至阴极,与氧气和电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水。8.2.2氢燃料电池应用氢燃料电池具有高效、清洁、安静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固定式发电、便携式电源等领域。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续航里程长等特点,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固定式发电领域,氢燃料电池可作为分布式电源,为家庭、商业和工业用户提供清洁电力;在便携式电源领域,氢燃料电池可为移动设备提供高效、环保的电源。8.3氢能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8.3.1氢能基础设施氢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氢制备、储存、运输和加注等环节。为实现氢能的广泛应用,需要建立完善的氢能基础设施。目前国内外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如建设氢制备工厂、氢储存和运输设施以及加氢站等。8.3.2氢能产业发展氢能产业涉及氢制备、氢储存与运输、氢应用等多个环节,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同时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氢能产业布局,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第9章低碳技术集成与应用9.1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9.1.1城市低碳规划与设计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低碳发展对全球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城市低碳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技术和实践案例,包括绿色交通、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9.1.2低碳区域政策与措施分析国内外低碳区域发展的政策体系,探讨碳交易、碳排放核查、低碳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与推广。9.1.3低碳城市与区域示范项目介绍国内外典型低碳城市与区域示范项目的经验,为我国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提供借鉴。9.2低碳交通与物流9.2.1低碳交通工具与技术创新围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介绍其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政策支持。9.2.2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探讨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充电桩、智能交通系统、公共交通优化等,以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9.2.3低碳物流体系构建分析物流行业碳排放来源,提出低碳物流体系构建的方法和措施,如绿色包装、共同配送、碳排放管理等。9.3低碳工业与建筑9.3.1低碳工业技术改造介绍工业领域低碳技术的应用,如能源高效利用、余热回收、清洁生产等,以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9.3.2低碳建筑设计与施工围绕建筑领域,探讨低碳建筑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的关键技术,包括节能材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筑节能改造等。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