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皇帝的烦恼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选官制度输送人才监察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官员“纪检委”对“公务员”的督导古代“公务员”业务能力评定古代“公务员”选拔目录叁壹贰北宋参知政事王安石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秦国大良造商鞅北魏中书令李冲无功不受禄学而优则仕公侯之子孙古代公务员的选拔壹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世官制标准:血缘世卿世禄制选拔标准:血缘奴隶主贵族垄断高官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秦朝之后实行官僚政治,但世官制并没有就此消失,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数民族控制地区或王朝有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恩荫制”(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的形式遗存下来。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都是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厚禄。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战国形势图
途径:荐举、军功选拔标准:才能、军功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举、军荐功荐举(自荐)毛遂自荐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军功爵标准:才能、军功材料: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客卿制拜“客”为“客卿”思考: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背景和影响?铁制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士人阶层兴起。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尚贤思想的盛行;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定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先秦法家主张的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与其说是选官制度,不如说是文化制度、教育制度。韩非子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皇帝成为绝对的、最高的主宰者,其实质为“一人专制”。故而秦帝国的一切举措均服务于其首要的根本的目标,即以维护皇权至上为中心的“定于一”。秦朝为何确立这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有何问题?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苏轼《论养士》“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察举制标准:孝廉、茂才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背景:
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征辟汉高祖曾下诏求贤,要求“其有称明德者,御史、中执法、郡守必身劝勉,遣诣丞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
——杜佑《通典》开察举制度先河汉文帝十五年令“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并由文帝亲自考核。——班固《汉书》察举制度初创“元光元年(前134)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人。”
——《汉书・武帝纪》察举制确立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察举制标准:孝廉、茂才长官举荐依据乡里清议“以德取人”与考试结合“以文取人”王朝设科选拔权在中央考察吏能“以能取人”一、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二、察举人才的标准有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三、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分类制度门类常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
孝廉、茂才特科
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察举制标准:孝廉、茂才如何评价察举制?察举制相对扩大了下品、寒门晋升的可能,带有一些平民色彩。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察举对象察举注重德行,在相当时期内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重品行气节、讲仁义道德的社会风尚。推动儒家思想成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使儒家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察举内容察举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滥觞。后世影响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察举制标准:孝廉、茂才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察举制?材料:两汉书等文献及主要汉碑材料中所能考见的两汉孝廉184人的家世情况:两汉世家大族把持操纵,绝大多数名额被官贵子弟所垄断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材料: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推荐权被官僚阶层掌控,贪污贿赂成风,吏治腐败被推荐之人多非有用之才,大多沽名钓誉,品德败坏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材料: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战争频繁,士人流散,察举制度失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弊端显露;材料: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晋书·卫瓘传》曹魏政权将此前由士大夫主导的“清议”官方化、正规化,建立由朝廷控制的人才评定体系,并与选官制度紧密结合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品中正九制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内容:设置中正选举“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中正考察士人的“品状”后,评定其等第,分为九品:评定品第的依据,主要是德行才能,门第也在考虑之列。品评人物按品授官
家世:祖辈资历、门户名望行状:道德行为、才干能力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品中正九制标准:家世、道德、才能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材料:很明显,由于设置中正统揽士人的品第,就把评品人物之权从名士大族手中夺过来`归政府所有,使政府全面地掌握了选官大权,……中正的设立,标志着地方有了专门负责选举的官员,……九品中正制是举士举官分途之滥觞。……举士举官的分离,则是选官臻于完善的标志。——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1)积极:①是举士举官分途的标志,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设立了地方专门负责选举的官员,是历史进步;材料:《宋书》记录了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这种最初目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③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材料: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④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赵翼《廿二史札记》消极:①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②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士族与皇权长期冲突士族“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时期科举选官制度隋唐两宋元明清近代确立进一步发展完善恢复、加强与僵化废除所谓科举,就是分科考试举人;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科举制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原因:史料: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一拍即合原因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对门阀士族垄断政治不满;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标准:才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常科秀才明经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进士时务策、诗赋明法明习法令明书文字书法明算数学计算制举皇帝任考官选人才“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类似于填空),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全唐诗》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内容: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材料: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阅读材料分析唐朝科举存在什么问题?科举考试中存在门第取士的情况,进士科基本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李廌zhi)少以文字见苏子瞻,子瞻喜之。元祐初知举,廌适就试,意在必得廌以魁多士。及考章援程文,大喜,以为廌多无疑,遂以为魁。既拆号,怅然出院。
——叶梦得《石林诗话》与隋唐时期相比,两宋时期科举制有何变化?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已糊名弥封◎拆去糊名弥封①籍贯信息②三代脚色③所习经典弥封制度南北分卷法糊名法
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权贵对选举的操纵受到有效的制约.。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熟的原因。维护封建专制的需要;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儒学思想主流地位的巩固发展;中国古代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元对汉族制度的模仿是不彻底的,比如说开科举,……元朝一直不断拖延,议而不行。……(忽必烈)觉得儒生没什么太大用处,所以一直没有搞科举。——党宝海《征服与磨合:元》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至此?”皇庆二
年,颁布行科举诏。——据《元史》整理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延祐复科
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进士举人童生贡士生员(秀才)殿试会试乡试院试科举考试分级取士图府试县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②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贡士。③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二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等;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范进中举每三年、省城次年春、礼部会试后、皇帝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明朝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科举录取的五十一人居然全部都是南方人,这引起了众多北方学子的不满,联名上书,质疑主考官刘三吾等人舞弊、偏袒南方人。结果朱元璋大怒,下令换人重新阅卷,结果发现呈上来的北方学子的试卷文理不佳,还带有禁忌之词,进而佐证此次科举公正无私。但北方学子对复审结果不满,又质疑张信等复审官得到了刘三吾的授意,故意上呈水平差的卷子,混淆圣听。朱元璋再次大怒,将相关官员处死、流放,并下令六月再次考试,自己亲自监考取士,又录取了六十一人,全部是北方学子,才终于平息这次事件。北方考生不及格,闹啥呢?材料: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你怎么看?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缓和矛盾,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1397年发生的“南北榜”之争。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兼顾南北方特点、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方面,固定为八股文。◎更加严格考试程序。明清科举的特点:◎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八股文,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
1898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至此正式废除。“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评价: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有怎样的影响?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二: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顾炎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营造尊师重教的传统,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身份流动,缓和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王朝统治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相对公平公正;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根据材料,如何评价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积极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推动儒学发展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行政效率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世界文明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消极重才轻德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禁锢思想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控制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维护统治的手段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朝代制度标准特点演变趋势先秦世官制血缘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从多样到僵化单一④选拔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⑤选官权力:从地方到中央,加强集权军功爵制军功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汉代察举制品行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隋唐科举制才学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明清八股取士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特征:以隋唐为界,隋唐前以血缘门第为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以后以才学为选官主要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员选拔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中华帝国的常态: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古代公务员业务能力评定贰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上计制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文物简介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出土木牍24方,简133枚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约葬于王莽时期《集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从“文物简介”中你能提取到哪些关键信息?《集簿》中记录各方面年度统计数字目的是什么?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上计制县郡中央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御史府岁末(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一级一级上报朝廷。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更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汉承秦制,并不断调整,制度更加完善。便于中央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等状况,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便于考核官吏与澄清吏治,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国有经济,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由于专制体制的本质决定整顿吏治实际效能有限,不能彻底根除贪腐问题。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
尚书、侍中考课、一曰掌建六材,以考官人;二曰综理万机,以考庶绩;三曰进视唯允;以考谠言;四曰出纳王命,以考赋政;五曰刑法,以考典刑。——《王昶考课事》评价: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多流于形式。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儒林传》为了解决官员考核的问题,唐高祖于武德七年颁定了“考课令”,确定了“四善”“二十七最”为主的官员考核标准。“四善”为:“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这是唐王朝对官吏……“德”的标准。“二十七最”,是把各种官职按职守分为二十七类,确定各类官职的考核标准,用以考核各类官吏的才能和政绩。考核时,以“善”“最”分为九等来定结果。——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考核部门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结果地方报告中央皇帝遣使巡查州县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尚书省的吏部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唐代的考课制度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二是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便于执行;三是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有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宋代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材料:及三岁,不限中外职任,但非曾犯入已赃,令审官院磨勘以闻,当议迁陟。
——宋真宗诏书宋朝对官员的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诏)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品格低下)者免为民。
——《明史·选举制》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主持明朝考核考察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察考满考察的对象是所有官吏,重点在监察其过失考满初考再考通考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依据升迁降调考察京察外察内容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明朝课考京官六年一次外地官三年的朝觐考察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清代的文官考核制度在继承明制基础上,根据行政需要逐步变革、调整,最终确立下来。顺治年间是文官考核制度的因袭期。顺治一朝,京察、大计与考满并行,考核方式与内容基本沿袭明代。自康熙始,考核制度进入逐步调整与变革期。康熙四年彻底取消考满制度,初步确立了清代文官的考核制度。——《清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京察:考察京官(三年)大计:考察外省文官(地方总督、巡抚及其下属官吏)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朝代考核标准考核机构考核的发展趋势秦汉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御史考核法规普遍制定地方官和京官分别考核考核日趋严密隋唐品德和才能吏部明清考满和考察(官员的任职期满、贪酷和不作为)中央政府秦汉到明清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官员考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清朝明朝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考核问题的看法。
材料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辩证积极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考核地方行政、维护中央权威);一定程度监督作用;提升良好素养,推动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局限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启示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发展纪检委督导公务员叁官员监察秦汉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元朝监察史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察史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吏等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从秦到明清监察制度的变迁》秦◎秦朝组织结构示意图“典正法度”“举劾非法”官员监察秦汉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元朝汉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十三州刺史官员监察秦汉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元朝汉刺史秩位不高,但是出刺时却是作为朝廷的正式代表,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也可以监督诸王。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刺史制度小大相互制约内外相互协调刺史特点:位低权重刺史职责: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目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前期对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变成了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官员监察秦汉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元朝(唐肃宗)乾元二年四月六日敕∶御史台所欲弹事不须先进状,仍服豸冠,所被弹劾,有称仇嫌者,皆冀迁延,以求苟免。但所举当罪,则仇亦无嫌,如宪官不举所职,降资出台,倘涉阿容,乃重贬责。
——《唐会要》殿中御史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御史大夫御史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旧唐书·韦思谦传》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官员监察秦汉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元朝中央: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监州”,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监察活动不止限于御史台一个系统,谏官并不另外组织成独立门户的谏官机构,但却通过“谏议”行使特殊的监察职权——谏议制度。◎包拯,累迁监察御史、知谏院、、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官员监察秦汉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元朝皇帝中书省枢密院怯薛蒙古军都万户府万户府宣慰司都元帅府察院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御史台宣政院大宗政府六部行省宣慰司路总管府行台殿中司内察院肃政廉访司内八道肃政廉访司都省都省官员监察秦汉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元朝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监察机关御史台改成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使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凡大臣章奏发下,分类抄出;如有违误,则予驳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御史台模式都察院模式标志着监案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具有言谏权、弹劾权、封驳权、一定的司法权)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官员监察秦汉隋唐两宋清朝明朝元朝明清两代出现了特务监察。明代,在一般监察机关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之外,又设立了对臣民进行秘密监察的特务机关——厂卫。所谓厂卫,包括太祖时设立的锦衣卫、成祖时设立的东厂、宪宗时设立的西厂以及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等。清雍正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恢复了特务监察。但这些特务不再由宫内宦官允任,而是豢养了大批职业特务来对官吏和百姓的言行进行秘密监察。雍正皇帝同时建立密折言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水电工劳务合同范文
- 上海外国语大学《工程中的数值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体育大学《资源循环与清洁利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标准小产权房购房合同范文
- 2025劳动合同范本模板
- 岛屿发展分析报告范文
- 上海商学院《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课题申报书: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化服务型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研究
- 课题申报书:风险感知视角下媒介接触与我国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研究
- 课题申报书:遏制与根除中小学体罚的法律途径研究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课件
- 上海交通大学2003年481物理化学考研真题
- 公司财务预算报告
- 金桥焊材产品质量证明书-可-编-辑
- 国家一等奖《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2023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小学生主题班会 忆伟人故事展少年风采-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课件(共33张PPT内嵌视频)
- 专题复习一(内能及内能的应用)
- 刹车盘毕业设计
- 加拿大旅游签证材料清单(含申请表格)
- 2023年江苏省五年制专转本英语统考真题(试卷+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