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_第1页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_第2页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_第3页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_第4页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摘要:礼貌准则作为语用准则之一,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一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一原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礼貌具有文化特性,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里评价礼貌的标准和认识礼貌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探讨,就会发现,不理解礼貌现象的文化特性,必然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关键词:礼貌准则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1.礼貌准则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是礼貌这一概念一旦进入到语用研究的领域,就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可关于它的早期研究却很少,只有Lakoff(1973)等极少数人去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Brown&Levison发表了他们很有影响的代表作《语言运用中的普遍问题礼貌现象》(1978)后,礼貌才真正成为语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交际学和会话分析等也对礼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和论述。在西方主要首推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son的面子理论,在东方文化里有影响的礼貌理论应首选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准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都是用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礼貌这一普遍现象的,即礼貌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这种存在正如哲学上所说的: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具有特殊性,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都具有差异性,即礼貌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是受到该文化规则制约的。所以作者认为,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挖掘出礼貌的真正特征,并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2.语用失误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认为,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这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式;其二是不(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他主张“爱人”,即一切人的互爱,同时又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孔子“仁”的思想又是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缺“仁”则不“礼”,不礼则不“仁”。那么欲达到“仁”与“礼”的要求,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却对汉语的称呼语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布朗(RagerBrown)和福特(MargueriteFord)把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划分为三类,即:相互称名;相互称职衔、姓;一方称名,另一方称职衔、姓。一般说来,朋友、熟人之间相互称名,陌生人或只是一般认识的人之间相互称职称衔、姓,但有时这种界线不太分明,美国人很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称呼关系就会发生变化。然而,汉语称呼语就复杂得多,而且汉英称呼准则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国家里,小辈可直呼长辈的名,如果学生与老师关系密切,也可直呼其名。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人向来有尊敬长辈的习惯,“上下有义,长幼有等”,称呼语就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祖先与长辈的名字绝对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字同音。(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顾曰国,1992)。一个人的礼貌语言、举止会反映出他的教养和修养。如果有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换一种婉转的说法,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而会引起对方的误解或反感,也应避免使用。拿“老”字为例,美国人怕老,就千方百计忌讳“old”一词,常借用其他的词来委婉地表示“老年”这一概念。Homeforadults(养老院)、anadultcommunity(老人区)、seniorcitizens(资深公民)、ElderHostel(老人团)等等。而中文化提倡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老人们不惧老,社会也不忌讳“老”字,人们反而爱用“老”字表达尊敬和爱戴,如“您老”、“刘老”、“老先生”等。在许多情况下,“老”字常委婉地表示资深历练、有威望的意思。“老师傅”、“老总”、“老干部”、“老教授”,这些词是对老人、上级的尊称,显得亲切、文雅有礼。另外,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经常会遇到某些场合需要双方作出礼貌的反应,如问候、告别、道谢、恭维、婉拒等。这类言语行为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道歉”是为补救某种无礼的言行,进而恢复双方的融洽关系。如何道歉,怎样接受道歉是语言社会里礼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里,接受别人的道歉经常说“没关系”,但在英语里,“Itdoesn’tmatter”是不能用来表示接受道歉的,而应说“That’sallright”、“That’sOK”或“Noproblem”。(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中国人最讲“面子”,希望自己有“面子”,希望别人给“面子”,这样才会“有脸”、“露脸”,否则就会“丢脸”、“没脸”,中国文化中的“脸”主要指与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种社会正价值。“面子”一词源于汉语,西方社会学家从50年代才开始研究这一现象。戈夫曼(Ervin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基于戈夫曼的“面子行为理论”(thetheoryofface-work),布朗(PenelopeBrown)和列文森(StephenLevin-son)建立了他们的礼貌模式。他们区分了两种面子:积极的面子和消极的面子。积极的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喜爱;消极的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阻碍。交际中要尊重别人的面子,照顾这两个面子,礼貌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语用手段。人们遵循的往往是“求同准则”,即以接近为基础的策略,通过表明自己与对方之间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来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或以回避为基础的策略,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对方的行为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如果违犯了这些准则与策略,就会让人“丢面子”、“丢脸”,也就出现了语用失误。例如:A:Whatdoyouthinkofmyskirt?B:Well,thecolorisbeautiful.B的回答十分巧妙,他可能不太喜欢A的裙子,但他没说“Idon’tlikeitatall.”而是采取了回避策略,这样避免了冲突,给A留了面子,避免了语用失误。结语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通过这种表象,挖掘出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模式与交际规则,人们的言语活动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霍尔指出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能持想当然的态度,要克服那种自然态度倾向,加强对话意识,顺利完成共同点较少的强、弱语境交际之间的转变。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高度注意风俗上的差异,对自己出国时要入境从俗,而对外国客人这方面的语用错误要给予谅解。参考文献:[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LeechG.N.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3]GeorgeYu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