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第二十七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_第1页
病理生理学-第二十七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_第2页
病理生理学-第二十七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_第3页
病理生理学-第二十七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_第4页
病理生理学-第二十七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七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病原生物学学习目标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流行环节及防治原则;汉坦病毒的流行及防治原则。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第一节

虫媒病毒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蚊、蜱等)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对人类致病的有100种以上。我国流行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新疆出血热病毒。第一节

虫媒病毒虫媒病毒(arbovirus)共同特点:①虫媒病毒呈小球形,直径40~7O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外面是20面体立体对称衣壳,最外层为脂质包膜,其上镶嵌有血凝素刺突;②虫媒病毒致病力强,引起疾病潜伏期短、发病急、病情重;③节肢动物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所以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第一节

虫媒病毒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typeBencephalitisvirus)亦称乙脑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乙脑病毒传播范围广,引起疾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可留下神经性后遗症。随着在儿童中普遍进行疫苗接种,我国乙型脑炎发病率显著下降。

第一节

虫媒病毒(一)生物学特征

乙脑病毒呈球形,直径约30~4Onm。核衣壳外有一薄的外膜,表面有突起,为病毒的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鹅、鸽及一日龄雏鸡的红细胞(图27-1)。最易感动物为乳鼠,经脑内接种病毒后,3~5天即可发病,表现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肢体麻痹而死亡,感染鼠脑组织含大量病毒。病毒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培养细胞以及C6/36白纹伊蚊传代细胞中均能增殖,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因此,应用疫苗预防效果良好。第一节

虫媒病毒图27-1乙脑病毒形态结构模式图第一节

虫媒病毒(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家畜(特别是幼猪)、家禽,是乙脑病毒的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虽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有短暂的病毒血症期。在病毒血症期的动物,则可成为更多蚊虫感染病毒的传染源。蚊感染病毒后,在一定外界气温条件下,病毒在其唾液腺和肠内增殖,1~2周后如叮咬猪、牛、羊、马等家畜或家禽,则可致动物感染。第一节

虫媒病毒(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感染的动物再次被蚊叮咬后又形成新的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若叮咬易感人则可引起人体感染。人感染病毒后仅有短暂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所以患者不是主要的传染源。第一节

虫媒病毒(二)流行病学特征

2.传播媒介

在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受感染的蚊可带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因此蚊不仅是传播媒介又是重要的储存宿主。病毒通过蚊在蚊-动物-蚊中不断循环,若带毒蚊叮咬人类,则可引起人类感染。我国乙脑流行高峰期在6~9月,南方偏早,北方偏迟,主要与带病毒蚊出现的早晚和密度有关。第一节

虫媒病毒(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群对此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疫区隐性感染在80%左右,只有少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炎。第一节

虫媒病毒(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乙脑病毒侵入人体先在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结增殖,随后少量病毒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肝、脾,在单核吞噬细胞内继续增殖,经10天左右,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发热、寒战、头痛及全身不适等流感样症状。若不再发展,则为顿挫感染。少数患者机体免疫力缺乏时,病毒可穿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增殖,造成脑实质及脑膜病变,引起高热、惊厥、昏迷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各种后遗症,如瘫痪、滞呆、失语、耳聋等。第一节

虫媒病毒(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机体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中和抗体,维持数年至终生。抗病毒感染主要依赖中和抗体。细胞免疫在防止病毒进入脑组织和维持血脑屏障正常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乙脑病后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同样可获得免疫力。

第一节

虫媒病毒(四)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学检查患病早期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可分离病毒,但阳性率低。用病死者脑组织进行小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阳性率高。病毒分离后可用已知抗体鉴定。鹅红细胞血凝吸附和致敏感细胞病变也可作病毒分离的指标。

第一节

虫媒病毒(四)微生物学检查

2.血清学检测临床诊断一般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乙脑病毒抗体,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用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IgM抗体捕获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若恢复期特异性抗体效价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时则可确定诊断。

第一节

虫媒病毒(四)微生物学检查

3.病毒核酸检测

RT-PCR技术检测乙脑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为一种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方法,近年已广泛应用于乙脑的早期快速诊断。第一节

虫媒病毒(五)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在易感人群中(9个月至10岁以下儿童)大规模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流行的重要环节,我国使用原代初生地鼠肾细胞培养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在我国农村地区,人和猪接触频繁,若给流行区的幼猪接种疫苗,减少幼猪感染,从而降低乙脑的发病率。对乙脑患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第一节

虫媒病毒二、登革病毒登革病毒(denguevirus)是登革热的病原体。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流行严重,我国近年在广东、海南及广西等地区均有发生。

第一节

虫媒病毒登革病毒与乙脑病毒的形态结构相似,为小球形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包膜。有四个血清型(DEN1-DEN4),各型病毒间有交叉抗原性,登革病毒与乙脑病毒亦有抗原交叉。本病毒易在蚊体中增殖,可用白蚊伊蚊传代细胞或地鼠肾等哺乳类动物细胞进行培养。

第一节

虫媒病毒人和猴是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增殖,然后经血流播散,引起发热、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胀及皮肤出血、休克等。第一节

虫媒病毒临床上分为普通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二个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过去已有登革病毒感染,现再次感染的儿童或成人。发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清中原来存在的登革病毒抗体有密切关系。

第一节

虫媒病毒登革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可取患者发病第1~3天血接种白纹伊蚊C6/36细胞株以分离病毒,亦可经胸内接种伊蚊的成蚊或脑内接种伊蚊的幼虫,病毒的分离阳性率比接种乳鼠更高。血清学试验可查患者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如恢复期血清较早期特异性抗体效价4倍或以上增长,则有诊断意义。特异性IgM型抗体检出有助于早期诊断。登革病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灭蚊及改善环境卫生、减少蚊虫孽生和对人叮咬。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第一节

虫媒病毒三、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forestencephalitisvirus)引起森林脑炎,在春夏季节流行于俄罗斯及我国东北森林地带。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有时出现瘫痪后遗症。第一节

虫媒病毒三、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与乙脑病毒相似。多种野生动物(刺猬、松鼠、野兔等)作为传染源。蜱是森脑病毒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宿主。牛、马、狗、羊等家畜在自然疫源地受蜱叮咬而传染,成为传染源。人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约经8~14天潜伏期后发生脑炎,出现肌肉麻痹、萎缩、昏迷致死,少数痊愈者也常遗留肌肉麻痹。病愈后产生持久的牢固免疫力。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验方法与乙脑相同。预防此病,可给去森林疫区的人接种灭活疫苗。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出血热病毒是由一类由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传播,引起以出血、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毒。我国已发现的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登革病毒。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一、汉坦病毒汉坦病毒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virus,HFRSV),是出血热的病原体之一。近年来我国时有流行。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一)生物学性状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20nm。基因组为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由长、中、短三个片断组成(图27-2)。有包膜,其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鹅红细胞。易感动物有黑线姬鼠、长爪沙鼠、乳鼠等多种。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图27-2汉坦病毒结构模式图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实验感染后可在鼠肺、肾等组织中检出大量病毒。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有6种型别,在我国流行的是Ⅰ型(姬鼠型,汉滩病毒)和Ⅱ型(家鼠型,汉城病毒)。病毒对乙醚等脂溶剂和紫外线敏感;对酸、热抵抗力弱,60℃1h能灭活,在室温、水和食物中48h仍有传染性。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流行性出血热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已波及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发病的的高峰与鼠类的分布和活动有关。国内已查出20余种啮齿动物自然携带该病毒,为主要传染源,其唾液、粪便、尿液可排出病毒污染环境,人或动物(猫、犬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经皮肤伤口接触而感染。我国流行的Ⅰ型多在11月~12月为发病高峰;Ⅱ型以春季为流行高峰。我国已证实几种革螨和小盾纤恙螨不仅是传播媒介,亦是储存宿主。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侵入人体后,潜伏期约2周,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后,引起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害,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舒缩功能和微循环障碍、组织充血水肿以及多数器官的出血、变性、坏死。另外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和肾小球基底膜等组织,激活补体导致血管、肾脏的免疫病理损伤,从而引起出血、高热和肾损害等典型的临床表现。汉坦病毒感染后诱发宿主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持续多年,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1.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和尸检病死者器官,经适当处理后进行细胞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