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文言文化常识训练02-2022年高考语文黄金知识点进阶复习_第1页
07 文言文化常识训练02-2022年高考语文黄金知识点进阶复习_第2页
07 文言文化常识训练02-2022年高考语文黄金知识点进阶复习_第3页
07 文言文化常识训练02-2022年高考语文黄金知识点进阶复习_第4页
07 文言文化常识训练02-2022年高考语文黄金知识点进阶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好语文选择题成就高考好成绩高考语文选择题训专练选择题——想说爱你也容易(代前言)早年间,高考语文试卷,选择题高达60多分;后来,选择题逐渐减少,主观题增多;现在,由于需要考查更多文本,时间受限,选择题开始“重出江湖”,分值大幅度提升。但是,大家对选择题又爱又恨!针对高考语文选择题ABCD选项分布(针对全国卷)对策(1)从整卷来说,A非常少。尤其是1卷2卷,全卷只有1个A,而且都集中在开头论述类文本。从命题本身来说,第一个选项就是正确选项,这是很不合算的,这会让不少学生放弃阅读其余选项,对整体考试是不利的,所以一定要避免过多的A。为什么论述类会集中出现A呢?这是因为论述类是全卷的开头,适当出现A能降低难度。(2)对某些同学来说,所有论述类题目都选B。有的同学语感差,无论怎么训练,这一大题都几乎难以得分,偶然一次得分,也是蒙对一道选择题而已。这种同学多不多?是的,非常多!!!那么对于他们而言,论述类直接选3个B,是非常上算的选择。节约了十五分钟,而且得分不少于甚至高于强行做题。(3)同一大题,答案不会全部雷同。所谓同一大题,指的是本表格里面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言文、古诗、语用这六大类的题。当然了,有人说这是老生常谈,然而,毕竟这是常识,需要引起重视。(4)连续雷同的选项最多3个。而且,连续3个的话,就会是跨大题了。同学做题如果发现自己连续选了4个D,那么请自查,你一定做错题了!!!(5)语用题和文学类题里,BC最多。从命题来讲,BC作为选项是最最合适的,有利于让学生看完全部选项而且来回对比。语用和文学类都是比较难的题目,区分度比较大,所以这里如此安排。(6)文言文慎选A。如今的文言文,都是清一色的断句+常识+文意理解,这种题需要一定的难度,一定要少安排A。你在文言文里选了两个A,那么,你一定选错了!

文言文化常识训练(二)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死亡的忌讳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C.丞相是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5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B.擢,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迁、陟、加等。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SPAN>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起复”。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下文的“听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隋炀帝”都是谥号。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B.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此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C.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此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指导农业生产。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6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本文的“出”指的是后者,相当于京官外放、外迁。C.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6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B.搢绅,搢,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C.朕,一直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自称,也可为谮号称帝的人的自称,比如三国时的袁术称帝后,就自称为“朕”。D.枢密院,五代至元朝时的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长官称为枢密使,文中的贾昌朝就曾担任这一职务。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B.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丧。具体说来,此人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C.丁卯,丁卯年是干支历里干支纪年的其中之一。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7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B.“洪熙元年”中,“洪熙”足指明仁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C.“海盐民”中,“民”足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和足下等。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除,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否则,以“不孝”论罪。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B.“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C.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D.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指古代的行政区域。78.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入。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文中“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中的“授”指授给、给予官职。“判”指低位兼低职。“封”指帝王把土地、封号或爵位授予亲属或臣僚。C.文中“寻奉祠”的“奉祠”指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D.文中“谥忠靖”的“谥”是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掌管为刑部尚书。C.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的例“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8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8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B.汉代以前,夫人也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C.“崩”本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D.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8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90.下列对交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为取一与本名涵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JL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D.服阙,古人任职时因你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为服阙。91.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C.“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

中“杀青”指书籍定稿。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9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B.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军。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D.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96.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C.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9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型骑兵武器。B.上计,文中指地方行政长官向上级呈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C.飞桥,文中指古代军队作战时保障攻城部队通过河道的一种器材。D.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门用于运送粮食和转运伤员。100.下列对文中加标注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C.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D.

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参考答案51.B(“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还有帝王)52.B(擢不是“平调乃至降职”)53.C(“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54.A(守孝期按照亲属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