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精彩时评:毕业致辞4篇+高考之“高分屏蔽”+“水果喜报”+重金奖励-2023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1页
2022年6月精彩时评:毕业致辞4篇+高考之“高分屏蔽”+“水果喜报”+重金奖励-2023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2页
2022年6月精彩时评:毕业致辞4篇+高考之“高分屏蔽”+“水果喜报”+重金奖励-2023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3页
2022年6月精彩时评:毕业致辞4篇+高考之“高分屏蔽”+“水果喜报”+重金奖励-2023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4页
2022年6月精彩时评:毕业致辞4篇+高考之“高分屏蔽”+“水果喜报”+重金奖励-2023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时事,丰富认知;精选时评,提高写作(2022年6月)一、毕业致辞又到一年毕业季。毕业典礼上,老师们给毕业生上的“最后一课”备受关注。其中不少致辞,不只贴近现实,而且启人深思。(一)躬身入局,站在下方,做思想领域的探险者和旅行家——北大光华院长刘俏2022年毕业致辞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亲友、同事和朋友:今天一千零七十二名2022届北大光华本科和研究生各个项目的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即将开启生命中新的一个章节。请允许我代表光华管理学院对2022届本科和研究生项目新晋毕业生们表示最诚挚和最热烈的祝贺!因为疫情影响,过去两年多时间你们经历了“云课堂”“云讲座”“云实习”“云答辩”甚至包括今天的“云毕业”;“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GlobalMBA的很多同学在线上完成了项目的全部学习。这个过程中,你们展现出非凡的韧性、耐心、巨大挑战下适应变化、改变自己的意志和能力。里尔克说过,“凝视过天空的人,终将赞扬这天空”,今后有一天我们回望这段时间,会深刻体会到经历过的一切赋予我们的意义。请让我借此机会感谢你们的坚持、宽容和理解!(我也建议现场和线上的每位同学作为2022年光华毕业生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为自己鼓掌)我第一次见到你们中的很多人是在2018年9月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同样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同样是一个无比炎热的日子。那天,我将你们的光华岁月描述成你们人生中一个伟大的拐角,而从这个拐角出发,你们的努力将汇聚起来去建设我们希望看到的未来,你们将带给这个时代一个伟大的拐角。如今,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真正深刻的思想和坚决果断的行动,需要你们通过这一切穿越岁月山海和世界的荒芜,赋予未来意义和希望。过去三个多月,通过线上coffeechat、线下见面等方式,2022届的一些同学和我讨论过他们即将开始的人生旅程并征求我的建议。我能感受到你们那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兴奋和焦虑,但是很遗憾,面对无穷莫测的永恒,想把复杂到无法简化的生命和世界浓缩成几条人生法则,确实太难了,毕竟,生活宝典本不存在,人生导师又何其虚幻。今天,在大家毕业之际,我还是选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为临别叮嘱,和大家重温学会思考的重要性。时代越喧嚣,岁月越曲折,学会思考就越加珍贵——“没学会思考,那本意是用来点亮世界的,到头来却让世界变得更加黑暗。”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我和光华的另外两位老师周黎安教授和涂艳苹教授联合为光华的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名叫《科学思维与实践论》的讨论课,我们和本科同学们一起探讨如何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迎接波诡云谲、瞬间变化的世界带来的各种挑战。在为准备课程所进行的多次讨论中,我们发现彼此对正确思维方式的理解惊人的一致,它包含科学思辨(scientificreasoning)和价值判断(moralreasoning)这两个无法分割的部分,前者有关科学,后者涉及哲学价值观。二十世纪最有趣的人类灵魂之一,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科学家是探险者,哲学家是旅行家。”沿用费曼的表述,培育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有价值的思想,我们既需要做探险者,也需要做旅行家。“群山在呼唤,我必须出发”——思想领域的探险者是自己生活的出题者和答题者。他们目存高远,全身心拥抱思想探索的乐趣;他们基于伟大的实证主义传统,定义正确且重要的问题,并以理论和证据的充分性,认知潜藏在复杂性后面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规律;他们顽强地拓展人类已知世界的边界,直至提出动摇现有理论的基础性问题,并以新的答案重新建构;他们笃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无法理解”;他们是人类思想的一座座高峰。效仿伟大的探险者,当然是我们学习正确思考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仅仅做探险者是不够的。人类对任何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从来无法摆脱价值判断——选择探究什么样的人间奇险,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通过什么样的路径等。正因为价值判断不可避免地介入思想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惯常接受的“真知灼见”、包括那些我们已经贴上“真理”标签的科学知识都是暂时和相对的,它们受限于这些理论或是观点的提出者背后的价值判断。不能清晰地认识这一点,我们容易陷入思想上的偏执,对不合己意的观点或是认知全面排斥,而这种断然否定不是真的看到问题或者解决问题,而纯粹是为了知识和观点上的自我正义。稍不小心,我们就兴高采烈、心甘情愿地陷入哈耶克所说的“知识的僭妄”(ThePretenceofKnowledge)——无视我们深信不疑的知识的局限性,手拿着锤子,看到满世界都是需要被捶打的钉子。所以,我们还需要做思想领域的旅行家。与探险者以征服目的地为绝对目标不同,旅行家更在意沿途的风景,遍历千山万水,走过岁月沧桑,他们发自内心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百怪千奇,拥抱差异性所带来的认知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相信科学知识是不确定的,对在思考过程中学会“与怀疑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他们深知不同的价值判断在思想和知识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因而愿意从对立甚至针锋相对的角度看问题,而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得出同样但是更易于被人接受的道理。在这里,我想稍稍偏离探险者和旅行家这一主题,做一个现场调查,请大家从下面两个政策目标中选出你认为更重要的一个:(a)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免费教育(大约人均$5000一年);(b)未来三十年地面温度减低0.1摄氏度。据测算,达成这两个目标对全世界而言所需成本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也都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完成的目标,大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选择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选择(a)还是选择(b)的同学更关心人类的可持续?现在我告诉你们,特朗普的政策目标与选项(a)更接近,你会改变你的选择吗?事实上,这两个选项反映的是人们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的不同风险偏好,选择(a)的人风险容忍度更高一些,而选择(b)的人则倾向于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不同风险偏好决定了资源配置上的不同选择,这是大家在经济学原理课上学到的最基础的一个理论;但我们在争论时,我们会考虑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吗?真正理解我们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找到适宜的应对措施,如上面这个例子所示,我们需要科学思辨去正确量度我们面临问题的难度和实现目标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做探险者);我们同时需要价值判断,学会尊重不同选择背后的立场和诉求(做旅行家)。“人要想理解,首先得站在下方。”在思辨过程中,如果不同利益相关方能够站在下方,聆听彼此真正的诉求和顾虑,相互站到对方立场去反思和妥协,那么真正的理性的声音就不会被一片最廉价的喧嚣所覆盖,我们更容易求同存异,寻找到最大的共识——这是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最棘手问题的基础。怎样才能成为思想领域的探险者和旅行家?我希望大家尊重世界和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自觉走出自己熟悉的圈子;甚至,我希望你们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因为现实命运使你承受的痛苦,更容易让你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开始换位思考,学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多年来,培养的硕士及硕士以上的毕业生总数只有一千万,占总人口比例不到百分之一。2022届的毕业生们,如果你们只是停留在你所熟悉的“朋友圈”里看世界,那么你注定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非常小的一部分。身处金字塔尖的优越感会加剧你们思想上的傲慢,甚至让你们变得偏狭。请允许我再次强调——人要想理解,首先得站在下方。我希望大家终身学习,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真正的阅读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收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卡尔维诺)。”就像博尔赫斯写过的那样——“静静的书架上堆放着各种图书,那宁静的怒吼在其中的一册内沉睡。它沉睡着等待。”你也必须去写,写你所经历的、所看见的、所热爱的和所失去的。你不需要成为作家或是诗人,你只需要去真诚地表达。坚持阅读和写作,这些无用之用不能给你带来财富,但会让你更有价值。“未来是晴是雨,我们不得而知。”在这里,我把葡萄牙诗人索菲娅·安德雷森《未来是一个清晨》这首诗送给大家,希望你们的未来是一个清晨。驱散滞留在你头上的乌云,驱散带走你目光的飞鸟,驱散比石头更沉重的梦魇。哪怕我的表情把你刺穿让你自孤独滚入尘埃,哪怕我的声音灼烧你呼吸的空气,让你的双眼再无法凝视,此刻我来了,你必须看见我。2022届毕业生们,未来已来,世界需要你们!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需要新的、伟大的思想,需要冷静的理性清流,我热切地祝愿大家,躬身入局,站在下方,保持谦卑之心,做思想领域的探险者和旅行家。再次祝贺大家!毕业快乐!2022年6月25日(二)在理性的路上记住感性——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各位同学:大家好!祝贺大家顺利毕业!毕业意味着大家已经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学位,意味着大家学到丰富的知识、掌握充分的技能,也意味着大家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家为此付出了汗水和努力;对即将开启的人生新舞台,你们一定感到既激动又兴奋。此时此刻,大家已经收到很多祝福,我更想送给大家的是一个提醒,那就是:我们可能已经走得太远!你们已经学到可以改变个人命运的知识,但是否还记得大学教育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理想?你们已经掌握可以取得个人成功的技能,但是否还记得科学技术所担负的探索自然和造福大众的使命?你们已经习惯为了保持个人领先的竞争,但是否还记得人类竞争原本追求的根本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我的目标?也许有人会说,在当今的现实社会,这些理想、使命、目标都过于浪漫、过于遥远。其实,这恰恰说明了我们自己已经走得太远,而不是因为这些理想、使命、目标本身太远。是的,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正如纪伯伦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还想再加上一句,那就是“以至于忘记了是从哪里出发的”。在此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对所谓的“理性”(即工具理性)的无限推崇。我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在理性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人们沉迷于让自己显得更为成熟的理性之中,却忘记了“人在变成理性生灵之前,先是感性生灵”,忘记了自然生灵在理性道路上所依赖的正是感性、感受、感情的发挥。这普遍表现为,人们对世间苦难的无感和对人类遭遇的冷漠。不是吗?面对残忍狠毒的暴力殴打和不忍直视的欺侮凌辱,人们或袖手旁观或避之唯恐不及;面对疼痛难忍的临盆待产和刻不容缓的危重病患,人们或拒之门外或等待指令;面对流落街头的被困打工人和缺吃少喝的被困司机,人们或无暇顾及或照“章”办事;面对打工农民的返乡渴望和种地农民的下田劳动,人们或“恶意”相加或奉命阻拦。凡此种种,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都习惯于“遇事要沉着冷静”,而不能“感情用事”。作为常规性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或许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沉着冷静”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临危不惧和处变不惊,而是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或自我利害得失的权衡算计。这种“沉着冷静”其实是一种内心城府,也是一种精神冷漠。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就是人们在理性的路上走得太远。一位知名的历史学者最近谈到,他过去对休谟名言“人的理性永远是情感的奴隶”体验不深,但近期经历让他认识到,感性和感受都非常重要。过去人们总是相信理性的力量,认为所有的愚昧都是因为缺乏理性,但现在他认识到,如果只有理性,如果知识都是来自书本学习而缺乏感触和体验,人的认识会很有限。因此,理性虽然重要,但只有理性又是远远不够的。卢梭指出,人类先于理性而存在的是人的天然本性或感性,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怜悯,即人本能地不愿意目睹同类生灵受难和死亡。这是因为人类生灵都有感受力,即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例如,剧院里的观众常常为剧中不幸的人流下同情的眼泪。也就是说,人类天生怜悯,本能地具有感受他人苦难、为受苦人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这是纯天然的感情,是无须思考就有的力量,永远无法被堕落的品行摧垮。正因怜悯,所以人能克制个体只考虑自我,也能促进人类互相保护,在见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然而,“文明”社会随着人的理性的不断演进,却抑制了人的天然本性。理性使人更多考虑自我,导致了人类的各种痛苦和不幸、混乱和失范。正是由于理性的思维,人们在见到同类受难时,常常暗自心想:“反正我是安全的”;在见到街头暴行时,只是捂住自己的耳朵、闭上自己的眼睛,只需稍微为自己辩解一下,便阻止了自己的怜悯心和感受力。当然,理性和感性的程度在任何社会都会因人而异。总的来说,怜悯心和感受力在感性更强的人身上表现得朦胧而强烈,但在理性更强的人身上则表现得成熟但微弱。因此,面对街头暴行,谨慎的理性人往往站得远远的,那些挺身而出的,常常是卖菜大姐、快递小哥或流调中最辛苦的打工人。同学们,人类无论走多远,都要记住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而出发。今天你们即将离开学院、远行四方,我用这些主要来自卢梭的稍显抽象而冗长的论述,就是想提醒大家,在理性的路上一定要记住感性。尤其是,一定要保持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未来,你可能从事社会发展、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等各类工作,也可能自主创业;你可能是一名领导、职员、行动者,也可能是自由职业者。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刻板规定时的无奈感。依规办事本是基本的社会原则。但是,“人间万事细如毛”,任何规定都是对复杂世界的简单化,不可能涵盖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斯科特的研究指出,无论多么细致的条文,一旦制定,就必然会牺牲自身弹性,抹除无法预期,冻结活生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国家在政策执行时历来强调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面对普通人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时,或遇到“过生日买二斤切面”等生活日常时,一定要将心比心、多感受、多理解,不仅要看到一条条文字规定,更要看到一个个情感生灵。要知道,规定或许可以限制人的行为,但不能改变人的思想;规定或许可以使人貌恭,但未必能令人心服。若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一句“这是规定”来回应民众需求,那只会让朴实的普通人产生深深的无奈感。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权力任性时的无力感。权力行使本是正常的治理行为。孟德斯鸠指出,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约束权力。因此,我们国家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对管理工作者尤为重要。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权力不能是无限的。要知道,在系统里的一个小小动作,如一个指令、一个变码,就足以影响无数普通人的生产生活。要明白,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评估并不断修正调整,这是正常的政策过程。但面对存在明显缺陷或逻辑谬误的政策,甚至是一则通知,若管理者只以“电脑系统已经设置了”、“通知已经发出了”、“已经上过会了”等来回应民众诉求,那只会让老实的普通人产生深深的无力感。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欺辱苦难时的无助感。“为人民谋幸福”是必须牢记的初心。因此,我们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根本立场。其实,“希望人幸福”和“希望人不受苦难”,完全是一回事。而“希望人不受苦难”,首先就需要能够感受人的苦难。按照钱理群先生的观点,不能将人民理解为一个抽象的集合词,而应该指每一个个体生命,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和“个体生命”。尤其是,不能只认真研究文件里的“人民”,而不仔细留心现实中的“人民”。因此,当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个体生命受到欺辱或面临苦难时,都应该得到及时而全面的援助和救助。要知道,社会里的每个人都会设想这样的事件某一天也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不能将之视为“个别现象”来应对处理,否则只会让平凡的普通人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同学们,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极目远望,结果却在自己的脚下找到所要寻求的东西”。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不要忘记自己一直拥有的内在感性和激情,那是道德观念的源泉和力量。很多伟大人物都是依靠自己伶俐的耳目、满腔的热血、澎湃的豪情,去感受苍生的不易、民众的苦痛、过活的屈辱,因此学会了爱人民,到人民中间,并永远感到亲切适宜。人类不能由于理智的思辨而变得冷酷无情,不能由于理性的远行而变得不会感受。请你们记住感性,发挥感受力;请你们看见人民,走进人民;请你们感人民之所感,急人民之所急;请你们力所能及、起而行之,无论是否能够带来改变,也不要让“答案在风中飘荡”。各位同学,这是我两届院长任期的最后一年即第八年在学院毕业典礼上讲话。每次的讲话都是我希望叮嘱大家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是我个人真实而刻骨的工作和生活体验。我有日常记录的习惯,这段时间记录了很多这八次讲话尚未涵盖的一些重要主题,如“保持底线”、“回归常识”、“真实做人”、“高雅做事”等,我把这些主题留给大家未来自己思考吧。对学院来说,每年都有毕业季,但对同学来说,最多几年才会有一次毕业季。因此,每一年的毕业典礼,学院都用尽全力。毕业就是离别,虽然是最美的告别,但终究还是要分别。其实我也很难预料你们每个人的未来,但无论是孤独,还是迷茫,或是成长,我想借鲁米的话,与大家说:在民主楼旁,那里有钟,有树,有老水塔;在小白楼下,那里有亭,有草,有玉兰花;你们不来的话,这一切都了无意义,你们来了的话,这一切也会变得了无意义。我希望新的学生不断到来,也希望老的学生时常回来!谢谢大家!(三)经济匡时,大时代一定有你——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2022届毕业生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上海财经大学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希望今天这个特殊时期、特殊方式的典礼能够为你们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你们的人生新阶段加油助威。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的2022届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和悉心培育你们的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三月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学习生活的这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疫情为你们本该缤纷绚烂的毕业季带来了些许阴霾,但这种百年一遇的经历也将为你们的人生写下非凡的注脚。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你们知难而上、困知勉行(困知:遇到困难而求知。勉行:努力实行。遇困求知,勉力而行。指人的知识必须克服困难才能求得,人的事业必须努力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克服了生活的困难和情绪的焦虑,积极投入线上学习,顺利完成了“云答辩”“云复试”和“云求职”;你们主动担当、挺身而出,化身“蓝朋友”和“小白”,积极承担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共同守护着上财校园的角角落落,不断升华着上财人的精神。我坚信,你们已经从校园里点点滴滴的抗疫故事中读懂了爱与奉献,从这些不平凡的经历中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我们这个共同体的价值与追求。这些经历、思考和感悟,都将一路伴随着你们,成为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你们这一代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被称为Z世代,你们在世界经济“大缓和”全面开启中出生,在网络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浪潮如火如荼中成长,你们不仅见证了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时代辉煌,更见证了因利益冲突、格局调整和疫情冲击带来的时代动荡。疫情似乎只是这20多年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和小浪花,但却发生在你们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大家更为深刻地认识到,Z世代注定不平凡!你们在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中迈入上财的校门,在疫情与俄乌冲突中结束你们的学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化期、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开启你们事业的新征程。你们踩着时代的节拍而生,和着时代的旋律而长,也将注定在时代的高潮期奏出属于你们未来的时代最强音。未来,收入分配差距将进一步恶化,人口老年化将加速演变,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还将进一步崛起,大国冲突将持续恶化,逆全球化短期难以结束,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技术进步的碎片化以及随之而来世界经济的滞涨都已陆续展开。这些都意味着我们正迈进这个大时代的结构断裂期,意味着我们难以从历史中线性地回归出未来的路径,难以在现存的知识中简单地找到未来的答案,难以简单地用躺平获得人生的确定性。未来,中国必将在十四五之中稳定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再次翻番,必将在十六五期间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全面赶超世界强国;在第二十个五年规划期间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成为世界人才、科技、经济的中心!而这些时代的节点正与你们的生命节点相契合,你们的“而立”对应的是中国稳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你们的“不惑”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完成,你们的“知天命”对应的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全面完成。因此,你们的未来必将因世界的大变局而艰辛,因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而辉煌。作为校长,我想在你们即将告别校园、融入这个大时代的断裂期之际,与你们共勉三点心得。第一,提高站位,以更开放的视野把握大时代的主题与规律。大时代的断裂经常会带来时代的无助感,让那些原计划随波逐流、顺势躺平的人们在时代的巨浪中遭受莫名的失落。把握时代主题和规律是我们迎接大时代的不二法宝,尤其是在当下“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中。我们应当清晰看到,大变局虽然风起云涌、变化莫测,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个大变局的主题和主线,只有清晰认识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势与运,大国崛起的根与魂,我们才能把握住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才能触摸到属于新世纪一代特有的韵律和节奏,也才能坚定时代的信心,迎接时代的挑战。或许当下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节奏,拖慢了我们的步伐,但却不可能打乱大时代的主题和规律,妨碍中国大国崛起的步伐。因此,我们不能因疫情而动摇、而退缩、而止步,更不能因为未来时代的变异而选择躺平!过去4年,中美冲突与新冠疫情不仅没有停止中国崛起的步伐,反而使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被脱钩,外贸和外资反而以两位数的增长而逆势上扬。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在“崩溃论”不断破产中开始全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大时代主题,我们就不会成为悲观者和迷茫者,我们就能够拨开纷繁复杂的迷局看到我们个人、团体、国家以及时代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路径。第二,“经济匡时”,以一流财经人的行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1935年,曾担任学校首任教务主任的马寅初先生欣然为毕业生题写“经济匡时”四字,学校校训的核心意涵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其深刻含义有二:一是希望上财学子胸怀祖国、志存高远、服务于国家、奉献于时代、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二是要求上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民族的发展来展开办学。虽然,中华民族已经从上世纪30年代积贫积弱的状态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的中心。但马寅初先生的寄语依然是我们的使命和宗旨所在。因为在这个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之中,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经济现代化是其他现代化的基础,特别是在当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特别需要我们上财人“匡扶时艰”,为中国现代化贡献上财人一流财经人的智慧,为全人类走出前所未有的困局贡献新的方案和新的智慧。第三,“厚德博学”,以自身成长的确定性来拥抱大时代的不确定性。大时代的结构断裂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强劲的不确定性。面对大时代带来的超级不确定性,我们微观个体往往会陷入无助、焦虑、恐慌,甚至在恐慌中发出对时代的愤怒,在愤怒中错失了迎接不确定性的契机以及自我能力锻炼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理性地认识到,大时代是一个需要人才且能产生人才,需要思想且能产生思想,需要突变也能产生突变的时代,Z世代注定要引领这个大时代,也注定在迎接大时代的不确定性中不断成长,创造百年之伟业。但我们也应清楚知道,在这个超级时代,只有很好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奋斗者才能在坚守前进方向之中成为成功的时代开创者。“德行天下”是穿越大时代的秘诀!我们的校训“厚德博学”是“德行天下”的基础,是我们应对大时代超级不确定性的法宝。只有厚德博学才能获得自身成长的确定性,也才能在纷繁变化的大时代夯实发展的基本盘,也才能将大时代的超级不确定性转化为自身进一步成长的新动力。大时代的自身成长更需要“厚德博学”,更需要以自身成长的确定性化解时代的不确定性!古人云:“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只有清晰把握大时代的主题和主线,把“厚德博学”与“经济匡时”有机统一起来,把个体的理想融入到人类前进的洪流与国家复兴的大业之中,才能应对大时代带来的困扰和不确定性,才能在大时代中避免随波躺平带来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五四前曾寄语我们青年。他说,“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同学们,我相信,“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精神必将因你们而生生不息,总书记的嘱托必将成为你们新长征不懈的动力,你们也必将成为大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一代!祝同学们前程似锦、梦想成真!愿同学们常回家看看!谢谢大家!(四)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在武汉大学202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再次齐聚富有历史感和特殊意义的九一二操场,为你们隆重举行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你们人生中的神圣时刻。临别在即,我心中十分不舍,而刚才听到你们热烈的欢呼,感受到你们涌动的激情,顿时让我觉得青春的活力足以驱散一切离别的伤感。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为你们即将奔赴的未来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今年5月,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恰好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你们的金秋艺术节辩论赛,其中,有一个辩题让我印象深刻:青春永不逝去是不是一句谎言?它引发了我关于青春、关于中国、关于武大、关于青年学生的一些思考。今天,在你们的青春岁月告一段落、即将开启人生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我想以“青春”为主题与你们共勉。你们生长在生机勃发的青春中国,你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和可能。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她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再过几个月,新中国即将迎来73周岁生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正值青春年少。在党的带领下,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大地正发生历史性巨变,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欣欣向荣: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北斗组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年轻的中国日新月异,处处焕发蓬勃生机。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当我第一次看到巴黎的车水马龙,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在那一刻,我毅然坚定了学成报国的决心;三十年后的今天,在你们这代人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当今的中国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吸引着无数富有朝气、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学海外的有志青年纷纷回国效力,他们选择与祖国同发展、共奋进。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永远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你们生长在生机勃发的青春中国,生逢中华民族发展最好时期,伟大的时代赋予你们难得的人生际遇,你们的发展环境无比优越,你们的成长空间无比广阔,你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和可能!你们成才于昂扬奋进的青春武大,担纲“国之大任”是武大人代代相传的历史使命。武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更是一所矢志追梦、昂扬奋进的大学。从西迁乐山时的弦歌不辍,到百废待兴时的经世济民,从改革开放中的勇立潮头,到四校合并后的和合生生,一代代武大“追梦人”薪火相传、奋斗不止,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想逐梦前行。129年来,正是这种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推动武大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进入新时代,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崇尚学术、更加追求卓越、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担当有为的武大,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倡导卓越精神和一流意识,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和卓越的研究生教育。近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武大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学生成长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历史性实现了居住校外学生回迁校园;高水平人才实现数量和占比双倍增,增速和增幅均居全国高校前列,人才工作成效已经或正在推动学校学科水平、教学科研质量、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贡献度的全面提升;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指标持续上扬,首轮“双一流”建设三大总体指标评价结果均在第一档。今天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我们武大人的百年梦想。同学们,武大培养的学生从来不只是为了个人的温饱,而是要以实现国家富强、推动社会进步、谋求人类福祉为己任。你们成长在蓬勃发展的青春武大,兼具珞珈百年文化的浸染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传承了母校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激励着你们在国家召唤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担当重任。心怀“国之大者”、争做明日栋梁是母校赋予你们的使命担当!你们正拥有黄金般的青春年华,用激情去燃烧奋斗的人生正当其时。在武大,我常被学子们的青春气息感染:我看到你们在课堂上思辨青春,在图书馆里品读青春,在“草坪音乐会”上歌唱青春,在“火炬杯”“腾飞杯”的赛场上挥洒青春,在“仲夏艺术节”的舞台上演绎青春……“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正因为青春是如此美好,如此弥足珍贵,自古以来人们就用诗句劝诫青年人:要珍惜大好时光,切莫虚度年华。因为青春,所以奋斗。同学们,青春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唯有奋斗过、拼搏过的青春才是不留遗憾的青春。你们正值最美的年华,正逢最好的时代,祖国给予你们追梦的舞台,母校给予你们奋进的力量,唯有立青春之志、践青春之行、奋青春之勇、砺青春之刃,在拼搏奋斗中书写最美的青春故事!同学们,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当前,我们国家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接力棒,已经交接到你们手上,你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未来前行的路上,我希望你们以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奋斗、青春的力量,在这个充满无限希望的新时代去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人生!青春当永怀梦想,希望你们勇立时代潮头,树立远大志向。今年2月,我们武大学子参与研制的“启明星一号”成功飞天。它是中国首个“学生造”卫星,是一颗承载着武大学子航天梦的梦想之星,是武大学子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生动诠释,是科技强国梦想征程中绽放的青春力量。在我的心目中,它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同学们,青年有梦想,国家就有希望。当前,中国正在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你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我希望你们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争当新时代的追梦人!青春当脚踏实地,希望你们立足祖国大地,在实干苦干中履践致远。明天,你们大多数人将告别母校,奔赴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有人躬耕基层,扎根乡村振兴第一线;有人参军入伍,坚守保家卫国最前沿;有人投身科研,攀登科技创新制高点;还有人奔赴文化强国、教育兴国、创业实干、富国兴民的主战场。同学们,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青春的梦想只有通过青春的奋斗来实现。我希望你们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淬炼青春,在拼搏中磨砺青春,争做“强国有我”的践行者!青春当勇敢无畏,希望你们直面挑战,在急难险重中奋勇争先。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勇敢是青春最鲜明的特质。疫情暴发的时候,你们中就有很多人挺身而出,有的担当志愿者与逆行者同行,有的主动请缨奔赴战疫第一线。这充分展示,在国家危难时刻,武大学子经得起考验、担得起重任。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今时代,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青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越是艰难,越显担当。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在大风大浪面前站得住,在风险挑战面前扛得住,在冷眼不公面前挺得住,争做勇往直前的奋进者!青春当百折不挠,希望你们自信自强,在坚持不懈中攻坚克难。李大钊先生曾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你们中就有这样一位学子,从湘西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家庭到圆梦武大,从高考成绩末位入学到大学期间连续三年专业绩点第一,生活的困顿、学习的挫折从未让他气馁,相反,他以永不服输的精神一次次地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成为了一颗闪亮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同学们,当你们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你们会面临许多困难,经历许多挫折,受到许多委屈,但请你们记住,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心中的热忱与坚持,不为困难却步,不向挫折低头,不因失败颓废,做一个不被大风吹倒的人!同学们,珞珈山下一段青春,强国路上一生奋斗。当青春的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交汇,青春将永不逝去,因为奋斗者永远年轻!愿你们都能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同学们,你们的学长、武大中文系1984级校友何五元曾以《永是珞珈一少年》为题,为母校写了一首歌,其中的一句歌词特别能够代表我此时的心情。临别之际,我把这句歌词送给你们:有一座山,没有谁比它更高;有一湖水,没有谁比它更宽;有一弯怀抱,回到她,永远都是17岁的少年。同学们,无论你们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在母校心中,你们永远是武大的孩子,母校的怀抱永远向你们敞开!同学们,再见!祝你们一路平安、一生幸福!二、高考之“高分屏蔽”+“水果喜报”+重金奖励(一)屏蔽“高考状元”排名,努力消除对分数的极端崇拜日前,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与往年一样,很多人将目光投向高分考生,尤其是所谓“状元”身上。对此,一些地方对于处于金字塔尖端的考生分数采取了“屏蔽”手段,考生只知道自己考得极好以及大致排名区间,却看不到具体的分数与名次。作为推行此类措施的代表,北京市教委表示:“今年继续采取暂不公布排名前20名考生成绩的做法,不影响其志愿填报和录取,相关考生进行成绩查询时,将提示‘祝贺你高考取得全市前20名的优异成绩’。”云南等地也采用了“高分屏蔽”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馈。虽然看不到具体分数,但这些高分考生并不用担心利益受损,因为他们的名次基本上可以考入任何名校。地方之所以采取此类措施,主要是为了预防有人炒作高考状元等概念,呼应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舆论聚焦高考“状元”,是多年来的社会传统。从积极的一面看,“状元”可以发挥榜样作用,激发更多学子的上进心,但在现实中,对“状元”的过度追捧,也制造了不可忽视教育焦虑,甚至给个别人赚“焦虑钱”制造了不小的空间。日益变味的“状元热”,不仅给一些高分考生引来了麻烦,也不利于广大考生养成健康备考心态,还可能加剧校际竞争,破坏教育公平。从这个角度上看,为“状元热”降温很有必要。每个地方只有一个“状元”,绝大多数考生都是高考之路上的艰辛跋涉者,并不存在可以让人一步登天的“状元秘笈”,也不是说学生进了哪所高中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考虑到以上情况,教育部在近年的关于做好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反复强调“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在严格的禁令之下,炒作高考高分生的风气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能以平和、理智的心态看待这些考场上的优胜者。从本质上看,“高分屏蔽”这种技术手段只能治标,改变社会心态才能治本。在个别考生及其老师、家长的心中,高考状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分数的极端崇拜很难在短期内消失。只要这种心态仍然存在,炒作“状元”的行为就仍有市场。平心而论,高考分数虽然重要,但绝非人生成败的唯一判断标准,高考状元的身份并不是保障人生无阻的“金牌”,高考失利者也能通过之后的奋斗“逆袭”成功。如果不能纠正“唯分数论”和“高考状元就等于人生成功者”之类的偏执观念,就算采取“高分屏蔽”等技术手段,也难保没有人打炒作的“擦边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并不必然意味着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更不等同于“成王败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高考,对年轻学子的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不过度吹捧高考状元,也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健康心态。过度强调高考优胜者的优势,对高考学子与其他奋斗中的年轻人都可能产生反效果。高考的成功者值得收获掌声和鼓励,但相比他们头上的“光环”,我们更应该看到优秀人才的艰辛付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那些心怀梦想却暂时失意的年轻人,不要忽略他们的奋斗,不要否定他们的价值。每个学子的成败得失,都应得到社会的“平视”与同等关照。(二)水果喜报1、“水果喜报”暗喻高考分数,这样的把戏何时休“今年盛产优质大果率高达近95%,其中超级大果(超过600克重)有近600颗,还有近30颗顶级果王。”“今年北海驿马村渔业大丰收。收获的帝王蟹蟹王重达715公斤,大青蟹蟹后重达660公斤。650公斤以上的帝王蟹13只,600公斤以上的帝王蟹50只。”……如果单看内容,人们还真以为是大丰收。然而,这不过是一些地方宣传高分考生又玩出的新花样罢了,用芒果、玉米、桃子、螃蟹等暗喻高考成绩的做法层出不穷。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部门年年发文,严禁以各种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而且还采取了诸如屏蔽高分考生等做法,学校以及教师被要求签订不发布成绩的相关承诺书,可这些措施依然阻挡不了一些学校、家长自作聪明式的宣传、炫耀。种种花式宣传,令人眼花缭乱,也是对各级禁令的无视。部分地方教育部门要求学校撤回校方及老师发布的“喜报”是一种纠错。但是,发出的信息可以撤回,影响却无法消除。长久来看,只要这种宣传冲动在,今天撤下“水果喜报”宣传,明天或许就又换上了另一种宣传方式。教育部门为何要三令五申禁止宣传“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培养出高分考生、高考状元,当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从考生和家长的角度来说,谁不喜欢考高分、成状元呢?对于公众来说,高分、状元是评价学校最直观的标尺……这都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而问题在于,这种宣传炒作变了味,产生了更多的负面影响。一些商家、学校对高考成绩进行炒作,搞的是“高考搭台、经济唱戏”,背后关注的不是育人,而是利益。由此,形成了“唯分数”“唯清北”的扭曲教育质量观和教育政绩观,并以此为办学指挥棒。在这种扭曲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对分数的关注取代了对成长的关注,对部分学生的关注取代了对全体考生的关注。随着这种观念的层层向下传导,抬高了家长对分数的焦虑和对孩子成长培养的功利化,导致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卷和内耗不断加剧,孩子和家长都苦不堪言。甚至出现高考“雇佣兵”现象,可谓扭曲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政绩观的极端化呈现。根本而言,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还是评价机制在发生作用。“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从现实来看,禁令再多也很难完全禁绝各类违规宣传炒作。因而,从评价机制入手,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禁止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处,扭转学校、教师的教育质量观、育人观,才能釜底抽薪。同时,进一步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的高考改革,告别“唯分数”的片面应试评价取向,炒作高分的冲动才将弱化。炒作高考高分之所以有市场,背后还是短视、功利化的成长观,把分数视作学生成长的全部,视作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实际上,高考没法一考定终身,成绩仅仅代表一次重大考试的表现,影响的只是当下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学习,而无法完全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走向,始终保持学习进取的姿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才能持续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当这些常识真正深入人心,不管是对高分考生还是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或许才能真正降温。2、"水果喜报",泛滥的"金榜题名"情结何时了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种分数、学霸满天飞。根据政策规定,学校是不能公布分数统计的,而在广西南宁,有人找到了另一种防反。6月27日,网传广西南宁多所学校使用水果来比喻高考分数,引发关注。“水果喜报”名字很是喜人,却依然是“金榜题名”情结的泛滥延续。我们来看这个让人亮瞎眼的“水果喜报”的内容:其中一张图片称,今年学校的芒果树收成极好,成熟芒果共有1320个,600克以上有100多个,高三应届班的学生顾又嘉摘到一只净重696克的芒果,是今年钦州城区水果市场的果王,京城两大水果商已经闻讯前来抢购。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学校高分同学1320人,超过600分的100多人,最高分696,清华北大已经联系,都来争抢优秀的学生了。类似的图片还有很多张,比喻物除了芒果,还有桃子、鱼苗等等。“水果喜报”不过是“高考喜报”的一个变种而已。而这种“变种喜报”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喜报执念”在作祟,而“喜报执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