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肇东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正吻、戗兽、正房、厢房、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

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

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

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仅“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这里体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庙宇。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B.至迟在公元15世纪,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其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C.木材结构中产生的“文法"和“词汇”的组织形式,在砖石结构建筑上也可以运用,这条发展途径,希腊的古典建筑体系和中国建筑是完全一样的。

D.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其实就是对空间的艺术处理,窗子打通了空间的阻隔,促进室内空间与自然美景的交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汉语一样,中国建筑也有由人民提炼、承认、惯用的法式,这被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B.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会随着每种具体的建筑实物的变化而改变。

C.影壁、牌楼、园林都是中国建筑,原因在于它们都以中国建筑的“文法"为框架,用“词汇”组织起来的。

D.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中,“可望"是园林设计最重要的考量,这和西方建筑思想是不同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园冶》:“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B.《鲁灵光殿赋》:“云楶藻棁,龙桷雕镂。飞禽走兽,因木生姿。"

C.《诗经·斯干》:“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D.《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色。(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槁。窗福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注】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对仁慧设素筵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循规蹈矩、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形象。

B.“解放”、“土改”,言简义丰,跳跃性极大,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同时为仁慧后续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C.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根,除草养花,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

D.小说结尾部分两次提到仁慧“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表现了她心无挂碍、生活无忧的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小说先后通过祖母捐赠灯油钱、隔一阵到观音庵看看、散生日都在观音庵过等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仁慧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既有对事件的总体勾勒,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比如小说着力描写的仁慧“放焰口”时所穿的色泽鲜丽的服饰。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散文化小说的语言风格。

8.请概括小说中仁慧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能否将文中有关“香蕈饺子”的细节描写删掉?为什么?(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材料二:

杜牧,字牧之,善属文。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是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遂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②,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今若以忠武、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折胶:指秋冬时节。胶是制弓弩的材料,秋季干凉胶劲而可曲,故秋季可折胶制弓。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太学博士吴武陵A进谒B曰C侍郎D以峻德伟望E为明君F选才G仆H敢不薄施尘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中的“属文"是写文章,其中的“属”字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工作的官职。

C.“累迁”,文中指多次升迁;迁,变动官职;左迁,则指降职,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即此义。

D.“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等内容。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才能突出,受人赏识。他考中进士科,又中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奏他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宰相李德裕认为他是奇才。

B.杜牧议论时局,切中要害。他反对藩王世袭,认为藩镇官员傲慢不守法度是由于朝廷对藩镇处置不当,朝廷不能轻率任命。

C.杜牧颇有谋略,献计败敌。他劝说李德裕在秋冬进攻回鹘,建议受到采纳,后又献计,提出兵贵神速的军事主张。

D.杜牧性格刚正,气节不凡。他不做谨小慎微的事,也敢于纵论天下大事,善于从中剖析利弊,进行深入的分析。

13.把材料二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

(2)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14.两则材料都说杜牧“刚直有奇节”,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万里瞿塘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以“万里”开篇,极言空间之寥廓、邈远,将诗歌置于宏大的背景之中。

B.首联中的“六上弦"与最后一句中的“夜久”相呼应,体现诗人望月时间之久。

C.“时时"故故”相对,都是时常、常常的意思,月光常常照亮暗室,洒满蓝天。

D.“风襟静"与乌鹊南飞视听结合,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乌鹊久久盘旋。

16.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战车千乘且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得“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成都人喜槐,不仅仅在于槐能遮阴,更在于对花香的期盼。(①)清明节过后,锦江两岸万木连绵,杂树皆吐新绿,一派A的景象。黑黝黝的槐树上细碎的白花渐多,被绿叶掩映着。开白花的洋槐花,为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奉上了一缕清香。母亲曾对我说,老成都到处都是槐树,清明节后她总会提一个小篮子,用竹竿把一枝枝盛开的槐花打下来,一串一串的,像风铃。

(②)洋槐树干较细,枝条虬曲,成串的白花如璎珞,如青铜摇钱树上的“挂挂钱”,它们迎风飘香,又似乎要随风而去,有一种别样的韵致。

槐花产的蜂蜜很甜,产量也高。爱吃的老成都人还会用含苞待放的槐花骨朵制作成各种B,无论是干蒸、包饺子,还是做槐花炒鸡蛋、槐花饼、槐花麦饭,都让人垂涎欲滴。(③)每当槐花盛开的季节,成都的C都弥漫着清甜的花香,仿佛整个城市都被这份美好包围着。

槐花落尽的季节,总有些离愁别绪萦绕心间。一路的槐花飘洒,仿佛是离家的游子在诉说离别的哀愁。(④)远行的路上,游子心中的思念如飘零的槐花,亦如细雨,纷纷扬扬,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沉重却又充满希望。“槐”与“怀"谐音,更添守望家园的深意。槐树就像是家园的消息树,时刻传递着对游子的召唤与期盼。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段中提到,“‘槐’与‘怀’谐音,更添守望家园的深意”。“谐音"作为一种双关手法,在汉语中常被用来通过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以增添韵味与深层含义。下列诗句中,不包含谐音双关的一项是()

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C.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0.“槐花忽送潇潇雨,轻装又来长道。”这两句出现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①。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②?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了光明,

③。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4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汹涌的大海,/我听到你召唤的涛声——/一切江河,一切溪流,/莫不向着你奔腾;/但它们仍将是水,/是水!它们属于/你,也属于自身。

——陈敬容《水和海》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日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2.B3.A

4、①论证结构: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清晰。首先指出“文法"和“词汇”的特点,接着明确概念范畴,最后描述发展途径②论证方法:方法丰富多样,有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③论证语言:语言准确严谨,简洁有说服力。

5.①中国建筑遵循一定的“文法”,用不同的“词汇”组合成不同的建筑类型。②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后来慢慢发展到砖石结构。③中国建筑和园林注重处理空间关系,注重室内与自然空间的融通。

1.B.“至迟在公元15世纪"错。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选项B没有“前"字。

2.B.“会随着每种具体的建筑实物的变化而改变”错。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即“文法”不会随具体实物的改变而变化。

3.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建筑和园林注重处理空间关系,注重室内与自然空间的融通。

A.材料二指出园林艺术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中国园林设计理念最重要的是“望”,窗子可以让室内室外空间产生交流。BCD说的是中国建筑的势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清晰。首先“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指出“文法"和“词汇”的特点;

接着“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明确概念范畴;

最后“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描述“文法”和“词汇"的发展途径;

②论证方法丰富多样。运用举例论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让读者恰切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不同。运用类比论证,“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等”,用文章有不同的体裁,类比论证建筑在不同命题下也有不同形式,体现“文法"的灵活性。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简洁有说服力。如“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中“至迟"已经”“基本上"等词语,语言简洁、严谨。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可知,中国建筑遵循一定的“文法”,用不同的“词汇”组合成不同的建筑类型。

②由材料一原文“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可知,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后来慢慢发展到砖石结构。

③由材料二原文“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古希腊人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可知,中国建筑和园林注重处理空间关系,注重室内与自然空间的融通。

6.C“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说法错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应该是为施主们提供素筵以及学会放焰口。

7.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说法有误。小说语言不是典雅华丽,而是平实质朴、生活化;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也不够典型。

8.①深谙世俗人情。她勤到施主家走动,给施主送咸菜,得到施主们的回报。

②勇于变革、善于经营。她打破世俗偏见,在庵里设素筵,学放焰口。

③豁达洒脱。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创办的素菜馆交给别人经营,自己“云游四方"。

④仁慧能顺势而变,适应能力强。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

9.不能删,理由:

①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鲜美和特色为观音庵吸引了更多香客,增加了庵内收入,使观音庵发展得更兴盛。也为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成功开了一家素菜馆做铺垫。

③进一步表现仁慧的能干。香蕈饺子鲜美令施主们惊叹,也使仁慧在观音庵以及后来在镇江开办素菜馆获得成功。“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华山住几天”“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

8.①根据文中的“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分析,可知仁慧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系,为庵里搭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表明她深谙世俗人情。

②根据“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分析。可知仁慧勇于打破世俗偏见,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并获得成功,这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的这些做法表明她勇于变革。

③根据“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分析,可知仁慧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素席增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表明仁慧具有善于经营的能力。

④根据“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把创办的素菜馆交给别人经营,自己“云游四方”,表明其豁达、自由、超脱。

⑤当然还可以根据“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华山住几天"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生意很好”可知,仁慧能顺势而变,适应能力强。

9.不能删,理由:

①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方面:文中“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等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可读性。

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方面:“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等情节为后来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③表现主人公性格方面:“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可知,仁慧创办以香蕈饺子为特色的菜馆也让观音庵红火了起来,后来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在镇江又成功开起素菜馆,进一步突出仁慧能干的形象。

10.CEG11.A12.C

13.(1)不久泽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

“俄而”,不久;“平”,被平定;“如”,按照。

(2)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善”,交好;“通”,通晓;“及”,比得上

14.“刚直”体现在他敢于谈论朝廷的大事,敢于严厉指斥弊端,如写下《罪言》,越职也要发表言论;“奇节"体现在自撰墓志铭,焚烧自己文章,文风语率惊人。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报告说:“侍郎您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声望,为明智的君主选拔人才,我不敢不效绵薄之力……”

“曰"后是说话的内容,断句标志,后面C处断开;“以峻德伟望”与“为明君"并列作状语,中间E处断开;“仆”是“敢不薄施尘露"的主语,主语前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连缀,写作;嘱托,嘱咐。句意:擅长写文章。/嘱咐我写篇文章纪念件事。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秋冬进攻"错误,由原文“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可知,是建议仲夏发兵。

14由原文“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可知,“刚直"体现在他敢于谈论朝廷的大事,敢于严厉指斥弊端,如写下《罪言》,越职也要发表言论;

由原文“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可知,“奇节”体现在自撰墓志铭,焚烧自己文章,文风语率惊人。

材料一: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擅长写文章。当初考试没有及第时,来到京城,当时的主考官是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报告说:“侍郎您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声望,为明智的君主选拔人才,我不敢不效绵薄之力。刚才遇见十几个文人进士,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地在一起读一卷文书,看他们读的文书,竟然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于是拿出文卷朗诵它,崔郾听了大加赞赏。后来崔郾又举荐他为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举荐他做江西团练府巡官。杜牧刚强正直,有奇异的节操,敢于议论朝廷的大事,指斥弊端尤其严厉,死时五十岁。临死前自己撰写墓志铭,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大多焚烧。他的诗作感情豪迈,言语大多惊人。认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把他们称作“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材料二:

杜牧字牧之,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又选中贤良方正科。这时候刘从谏镇守泽潞,何进滔占据魏博,非常骄纵傲慢,不遵守国家法律。杜牧追究责怪长庆年间以来朝廷的处置策略,又失去崤山以东地区。巨大重要的封镇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

几次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一向认为他是奇才。会昌年间,黠戛斯打败回鹘军,回鹘族部落溃退进大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不如马上攻取,认为:“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而秋冬时节匈奴兵力强盛,母马没有怀胎哺乳,与匈奴交战,所以败多胜少。现在如果在盛夏征调幽州并州的精锐骑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举全歼!”李德裕认为这策略很好。

遇到刘稹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修筑高墙不与他们交战。现在如果率领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润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绛州进军,不出几个月,一定会毁灭叛贼刘稹的巢穴。所以用兵听说是宁拙于机智而兵贵神速,没有看到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识破的)"。不久泽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过了一年,杜牧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担任知制诰一职,升任中书舍人。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当初杜牧梦中有人告诉他说:“你名字应该叫毕。”又梦中写道“皎皎白驹"四字,又写道“过隙也。”不久,蒸饭时饭甑破裂,杜牧说:“不吉祥。"因此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了。

15.D“视听结合”错,“风襟静"与“乌鹊南飞”是动静结合。

16.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孤独寂寞的月夜与悠远绵长的思情相织相融。②直抒胸臆,“泪脸"描写诗人挂满泪痕的脸,突显诗人内心的凄苦与悲痛。③借物抒怀,南飞乌鹊疲倦地落在江边栖息,也是诗人的自况,展现诗人在外漂泊之孤苦。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即以“万里瞿唐月”,营造出寥廓、邈远的意境,“开暗室"满青天”则具体地写月光,在这孤独寂寞的月夜下,诗人居住“暗室”,情感也是“泪脸悬”。

②直抒胸臆,“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两句,写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泪脸”却描写诗人挂满泪痕的脸,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与悲痛。

③借物抒怀,“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两句,写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南飞乌鹊疲倦颇有象征意味,是诗人的自况,展现诗人在外漂泊之孤苦。

1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8.A.生机勃勃(春意盎然);B.美味佳肴;C.大街小巷(街头巷尾)

第一空,由前文“清明节过后,锦江两岸万木连绵,杂树皆吐新绿”可知,此处是形容春天生机旺盛、充满活力的景象,故可填“生机勃勃"或“春意盎然”等。生机勃勃: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春意盎然:形容春天的气息十分浓厚。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说人们会用槐花骨朵制作成各种精致可口、味道鲜美的食品,故可填“美味佳肴"。美味佳肴:泛指美味的饭菜。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说槐花盛开的季节,成都的各处都弥漫着花香,故可填“大街小巷”或“街头巷尾"等。大街小巷:城市里大大小小的街巷,泛指全城各处。街头巷尾:指大街小巷。

19.C

A.“莲”与“怜"谐音,“莲子”意为“怜子”,诗句通过描绘女子采莲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她对意中人的爱恋。

B.“烛”与“嘱"谐音,“围棋”与“违期"谐音,形容女子对远行男子的深深眷恋和殷切期盼,希望他早日归来,不要让她孤独等待。

D.“晴”与“情"谐音,表达了少女听到青年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20.D“槐花忽送潇潇雨,轻装又来长道”这两句描述的是槐花飘落时如同细雨洒落,以及人们轻装上路、再次远行的场景。因此,这两句应放在描写槐花落尽、带有离别和怀念意味的内容中。根据第④处前后文的内容“一路的槐花飘洒,仿佛是离家的游子在诉说离别的哀愁"和“远行的路上,游子心中的思念如飘零的槐花,亦如细雨,纷纷扬扬,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沉重却又充满希望”等信息可知

21.①在漆黑的夜里却都消失了②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③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面“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可知,这里应该是讲那些艳丽的颜色在黑夜就消失了,所以此处可填写“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第二空,前面讲“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结合后文“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以及“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可知,该空可填“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

第三空,前面讲太阳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有关联词“不仅”,此处需要用关联词“还”“而且"等;后面讲“辐射热”,此处主要讲太阳也带来了热辐射等,所以此处可填写“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22.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②原句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原句“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列举了“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具有画面感,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

原句“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引用《水和海》这首诗,讨论“海”和“水"之间的关系,并用“江河”“溪流"与“大海”比喻个人和集体,辩证思索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汹涌"隐喻集体、群体的磅礴伟力;“莫不”强调了集体、群体之于个人的意义,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集体与社会。后一个分句强调“水"的意义在于它融进了“海”,但又保持的“水"的特性;而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必然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才能使自我获得充分的意义,但个体在融入集体时应注意避免丧失自身的独立。材料以“我”(水)的口吻向大海(“你")发出呼告,呼吁集体在“召唤”个体的同时,也要珍视和尊重差异,拥抱多元,接纳与包容不同的生命个体,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加“汹涌"的力量。

第二则材料则引用雷锋日记的内容,以“滴水”与“大海"喻个人和集体,揭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强调的是集体对个人的作用,即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个人离不开社会,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集体的合力可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综合两则材料,用“求同法”来归纳材料的写作主题,显而易见,命题者是要求考生围绕个体(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