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两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两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两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两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上海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应用积累(10分)

1.默写。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来解释“恕”,倡导我们用一生来践行。

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城乡差距。可以说,___,___,更重要的是,___,___。

①信息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力之一

②信息技术可被视为现阶段调节城乡差距的一个均衡器

③它会产生“数字红利"效应

④持续科学配置信息技术资源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

(2)下列对联与名人,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②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③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④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A.①杜甫②陶渊明③苏轼④屈原B.①杜甫②白居易③陶渊明④屈原

C.①屈原②苏轼③陶渊明④杜甫D.①屈原②白居易③苏轼④杜甫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万维钢

①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谈物理,哪怕他只是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做科普,外行一般也不太敢提出质疑。人们知道物理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尖端科学,没经过多年训练的人胡乱说话只能闹笑话。可是当一个社会学家谈论社会问题的时候,哪怕他旁征博引了好多东西方先贤的经典理论,别人还是可以毫无压力地批评他。

②这也许怪不得大众。实践表明,像政治学这样的软科学,其“专家"的实用程度很可能并不显著高于“砖家”。1984年,心理学家泰特洛克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研究。他调查284个专门以预测政治经济趋势为职业的政治学家,向他们提出各种预测问题,要求专家们对其中大多数问题——比如某个国家的未来政治自由状况,提供出现三种可能性(保持现状,加强或者减弱)的大致概率。总结发现专家的总成绩还不如索性把每个问题的三种可能性都均等的设为33%。也就是说,专家的预测水平还比不上直接抛硬币。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专家对自己专业领域的预测得分居然比在自己专业外领域更差。

③但社会科学并非无路可走,它可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前夜。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像硬科学一样,依靠实验和数据。传统专家的预测之所以不行,是因为他们依赖的很多直观“常识”,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事实上,哪怕一个最简陋的统计模型,也能比专家预测得更好。

④谈起社交网络,有人提出,一件东西要想在人群中流行开来,需要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其中推波助澜。这些关键人物是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是普罗大众中的意见领袖。根据这个理论,扩大知名度的最好办法是找名人做广告。名人在微博上说一句话,应该比普通人的“口碑”重要得多。“关键人物"理论完美符合人们的思维常识。我们总是强调伟人对历史的推动,强调“一小撮”坏分子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强调明星对时尚潮流的引领。问题是,这个理论没有获得大规模统计实验的支持。

⑤在现实生活中统计影响力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很难测量一个人是被谁影响的。现在微博、推特的出现给这种测量提供了可能。那么名人的影响力到底怎么样呢?有人使用统计模型根据第一个月的数据把那些粉丝众多,并且成功引发广泛传播的“关键人物"挑出来,然后看他们在第二个月中的表现。结果相当出人意料:这些人在第二个月再次引发广泛传播的可能性相当的随机。平均而言,“名人”的确比一般人更容易导致一条消息被广泛传播,但这个能力的实际效果起伏极大,一点都不可靠。

⑥如果一个东西突然流行开来,我们的常识思维总是以为这个东西一定有特别出类拔萃之处,或者就是其幕后一定有推手。但推特上的研究表明所谓幕后推手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那么为什么某些书能够畅销,某些电影能够卖座,某些音乐能够上榜呢?完全是因为它们出类拔萃么?有研究表明,成功很可能主要是因为运气。

⑦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社会。我们想起来去听一首歌,也许只不过因为朋友的推荐。我们想起来去看某个电影,也许只不过因为我们恰好在微博上跟随某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人的素质,归结为领袖人物,甚至归结为阴谋论,好像什么都是注定的一样,而事实却是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偶然而已。

⑧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十月革命爆发了,我们就说俄国局势导致革命必然要爆发,可是革命之前有谁能这么肯定呢?中国女篮以三分优势击败韩国取得奥运参赛权,赛后总结自然全是成功经验,可是如果中国队最后几个球偶然没投进,媒体上必然又全是失败的反思。我们看这些事后的经验总结或者反思,总是觉得它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简直是常识。专家们也正是根据这些道理去预测未来。可是事先你怎么就不知道这些完全相反的道理哪个会起作用呢?

⑨要想从复杂的随机事件中看到真正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像搞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大规模的重复实验。然而历史不能重复,我们不知道最后发生的结局是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我们却总能用“常识”给这个结局一个解释!像这样的解释如果用于预测未来,甚至制定计划,怎么可能不失败呢?一个更实用的历史观是放弃“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思想,把历史事件当成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把未来当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尽可能地使用统计方法,通过历史数据去计算未来事件的概率。

(有删节)

3.第④段中“关键人物”理论的隐含前提是___。

4.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社会学家的预测实用程度不足,因而存在的价值不高。

B.依靠实验和数据,能够避免社会科学预测不准的情况。

C.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推动作用,不一定具有必然性。

D.以常识事后解释事件,完全无法获取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下列内容与文中“常识"内涵不一致的一项是()

A.事物的流行离不开其本身的价值。

B.竞技比赛失败后总结教训有道理。

C.消息的广泛传播有赖于名人效应。

D.随机发生的事件背后自有其规律。

6.第⑧段论证语言很有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7.分析本文论证思路。

(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呼喊

田鑫

①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②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

③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可以肯定的是,风所听到的,季节却听不到,要不它们怎么能遗忘了向日葵?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④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⑤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喊声很快被风吹走,霜在路上,更多的呼喊将被隐没。

⑥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⑦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⑧我一直纳闷,当年流落到此的先民,为何会选这么一块地方。半山腰住人,水在沟底,并打到很深才有硬得结垢的水。除了我,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没水喝就想办法,没有人因为缺水搬到河边或者沟底去住。

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院子外挖好的大缸一样的水窖里,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⑩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直没停。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钻,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我们藏在哪里,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别的孩子潮水般退去时,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选自《散文》,有删改)

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9.第⑧段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10.文章两段,“藏"字出现了很多次,请赏析其中三处加点的“藏”字与文章“呼喊"的呼应之妙。

11.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时可以通过梳理选取的材料,追溯散文的意蕴。请据此对本文进行材料梳理,在此基础上探究材料组合的用意。

(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宋】程颢①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程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12.校报编辑部同学拟定该诗所在栏目,不能编入的一项是()。

A.宋诗赏读B.哲理诗选C.古体诗揽胜D.近体诗精华

13.对前两联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春天景象,“碧”描摹遥山绿色,自可纵情游玩

B.第二联写追逐落花,“坐"透露困境中的闲适、春游之趣。

C.两联既有整体氛围,又有具体内容,多角度地描绘了春天。

D.两联既有写景之词,又有记事之语,彼此独立,各有情趣

14.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①,大抵皆祖此书。

③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④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⑤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①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节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③

注释:①注措:措施。②儇:巧佞。③北宋司马光,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属文动笔如飞()(2)果于自用()

16.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嚣天下之口()

A.使哗然B.使愤怒C.使扩大D.使争斗

(2)朝廷每欲畀以美官()

A.委任B.付出C.支持D.交给

17.第⑤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18.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19.根据第②段“万言书”,推测王安石“当国"以后的“注措”。

20.结合材料一、二具体内容,从人物个性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溪记

【明】徐一夔

①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乐。思得幽夐①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环视无有也。

②客或进曰:“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太湖之南二十里许,有溪焉。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箱。《郡志》言:‘越大夫蠢扁舟出五湖时常过其处。’后人思之,构桥溪上曰‘范蠡’以志。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颒雨,蒸为旦气。烂若晴霞。居人因字溪曰‘桃’。茅屋三四福、在桃树中,则吾家也。附屋有田二十亩,勤力耕作,足以具缠粥。聚落相凑,皆务农业。官租有程,每相率先期而输,不俟征迫,终岁无骨吏扣门,时虽争战,过兵不及,妻子皆不识兵。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③嘻!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有。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邑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然后知天壤间,未尝无绝境,第吾驽薄,弗获至尔。客吴姓,姿朴茂,间至城府,从士大夫游。以余志幽复,招余卜筑其处,因记之云。

【注】①幽夐(xiòng):幽深,深邃。

21.针对作者的“郁郁不乐”,客人进行了一番说解;请结合文本具体情境,各选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并简述理由。

(1)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

(2)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A.也B.耳C.焉D.乎

(1)选项_______理由:________

(2)选项_______理由:________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23.结合作者对寻觅“幽夐之地”态度的变化,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的现代价值。

三、作文(70分)

24.按要求作文。

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解析版

一、应用积累(10分)

1.默写。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来解释“恕”,倡导我们用一生来践行。

【答案】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自伐者无功③.自矜者不长④.己所不欲⑤.勿施于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壹”“伐"矜”“己"勿”“施"。

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城乡差距。可以说,___,___,更重要的是,___,___。

①信息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力之一

②信息技术可被视为现阶段调节城乡差距的一个均衡器

③它会产生“数字红利”效应

④持续科学配置信息技术资源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

(2)下列对联与名人,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②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③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④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A.①杜甫②陶渊明③苏轼④屈原B.①杜甫②白居易③陶渊明④屈原

C.①屈原②苏轼③陶渊明④杜甫D.①屈原②白居易③苏轼④杜甫

【答案】(1)B(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处主要是介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前文谈到“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城乡差距”,由此可确定①是首句,故排除CD;

而③的内容“会产生……红利”,是“巨大推动力之一"的具体表现,写出了信息技术的作用,由此可紧承①的内容,排除A。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①结合关键词语“忧民”“爱国"颠沛”分析可知,对联所写人物是忧国忧民而一生颠沛潦倒的诗圣杜甫。

②该对联是九江琵琶亭上的楹联,诗句主题是琵琶亭,不写亭写琵琶,又抛开琵琶而写所弹的“流水"和“月”;下联写声,不说声而写“入风"入云”。由此,我们可联想到写下著名《琵琶行》的白居易。

③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这是唐仲冕所题,用以纪念晋代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写过《五柳先生传》,世人也称他为五柳先生。

④上联写屈原第二次离开楚都流放洞庭,下联则指屈原投江汨罗。所以确定所写名人是屈原。

故选B。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万维钢

①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谈物理,哪怕他只是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做科普,外行一般也不太敢提出质疑。人们知道物理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尖端科学,没经过多年训练的人胡乱说话只能闹笑话。可是当一个社会学家谈论社会问题的时候,哪怕他旁征博引了好多东西方先贤的经典理论,别人还是可以毫无压力地批评他。

②这也许怪不得大众。实践表明,像政治学这样的软科学,其“专家”的实用程度很可能并不显著高于“砖家"。1984年,心理学家泰特洛克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研究。他调查284个专门以预测政治经济趋势为职业的政治学家,向他们提出各种预测问题,要求专家们对其中大多数问题——比如某个国家的未来政治自由状况,提供出现三种可能性(保持现状,加强或者减弱)的大致概率。总结发现专家的总成绩还不如索性把每个问题的三种可能性都均等的设为33%。也就是说,专家的预测水平还比不上直接抛硬币。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专家对自己专业领域的预测得分居然比在自己专业外领域更差。

③但社会科学并非无路可走,它可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前夜。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像硬科学一样,依靠实验和数据。传统专家的预测之所以不行,是因为他们依赖的很多直观“常识”,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事实上,哪怕一个最简陋的统计模型,也能比专家预测得更好。

④谈起社交网络,有人提出,一件东西要想在人群中流行开来,需要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其中推波助澜。这些关键人物是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是普罗大众中的意见领袖。根据这个理论,扩大知名度的最好办法是找名人做广告。名人在微博上说一句话,应该比普通人的“口碑"重要得多。“关键人物”理论完美符合人们的思维常识。我们总是强调伟人对历史的推动,强调“一小撮"坏分子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强调明星对时尚潮流的引领。问题是,这个理论没有获得大规模统计实验的支持。

⑤在现实生活中统计影响力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很难测量一个人是被谁影响的。现在微博、推特的出现给这种测量提供了可能。那么名人的影响力到底怎么样呢?有人使用统计模型根据第一个月的数据把那些粉丝众多,并且成功引发广泛传播的“关键人物”挑出来,然后看他们在第二个月中的表现。结果相当出人意料:这些人在第二个月再次引发广泛传播的可能性相当的随机。平均而言,“名人"的确比一般人更容易导致一条消息被广泛传播,但这个能力的实际效果起伏极大,一点都不可靠。

⑥如果一个东西突然流行开来,我们的常识思维总是以为这个东西一定有特别出类拔萃之处,或者就是其幕后一定有推手。但推特上的研究表明所谓幕后推手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那么为什么某些书能够畅销,某些电影能够卖座,某些音乐能够上榜呢?完全是因为它们出类拔萃么?有研究表明,成功很可能主要是因为运气。

⑦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社会。我们想起来去听一首歌,也许只不过因为朋友的推荐。我们想起来去看某个电影,也许只不过因为我们恰好在微博上跟随某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人的素质,归结为领袖人物,甚至归结为阴谋论,好像什么都是注定的一样,而事实却是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偶然而已。

⑧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十月革命爆发了,我们就说俄国局势导致革命必然要爆发,可是革命之前有谁能这么肯定呢?中国女篮以三分优势击败韩国取得奥运参赛权,赛后总结自然全是成功经验,可是如果中国队最后几个球偶然没投进,媒体上必然又全是失败的反思。我们看这些事后的经验总结或者反思,总是觉得它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简直是常识。专家们也正是根据这些道理去预测未来。可是事先你怎么就不知道这些完全相反的道理哪个会起作用呢?

⑨要想从复杂的随机事件中看到真正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像搞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大规模的重复实验。然而历史不能重复,我们不知道最后发生的结局是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我们却总能用“常识"给这个结局一个解释!像这样的解释如果用于预测未来,甚至制定计划,怎么可能不失败呢?一个更实用的历史观是放弃“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思想,把历史事件当成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把未来当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尽可能地使用统计方法,通过历史数据去计算未来事件的概率。

(有删节)

3.第④段中“关键人物"理论的隐含前提是___。

4.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社会学家的预测实用程度不足,因而存在的价值不高。

B.依靠实验和数据,能够避免社会科学预测不准的情况。

C.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一定具有必然性。

D.以常识事后解释事件,完全无法获取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下列内容与文中“常识”内涵不一致的一项是()

A.事物的流行离不开其本身的价值。

B.竞技比赛失败后总结教训有道理。

C.消息的广泛传播有赖于名人效应。

D.随机发生的事件背后自有其规律。

6.第⑧段论证语言很有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7.分析本文论证思路。

【答案】3.重大转变或影响总有关键人物推动4.C5.A

6.以反问语句增强辩驳语气,增加论证力度,突出对“常识解释事件"的否定;以绝对化表述突出反驳的气势,给予错误观点不容置辩的否定。如“根本谈不上”给错误观点斩钉截铁的否定、“自然全是"自然全不是”的概述绝对而典型,突出以常识解释事件的荒谬、“总是觉得"简直是”的表述突出了这种解释带来的迷惑性,进而引发思考,强化论证的针对性。

7.①首先,本文对社会学家理解世界的前提有所界定,是“直观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

②其次,并通过典型案例中的相关研究验证多个直观常识存在的认识偏差,有针对地论述这类“常识”在理解复杂世界方面的问题;

③最后再以常识善于事后“解释"事件,导致其预测未来的错觉,突出其不可信。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结合“一件东西要想在人群中流行开来,需要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其中推波助澜”可知,“关键人物"理论的隐含前提是:重大转变或影响总是有关键人物推动。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社会学家的预测实用程度不足,因而存在的价值不高”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但社会科学并非无路可走,它可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前夜。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像硬科学一样,依靠实验和数据"可知,原文并没有否定其存在的价值,而是指出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B.“依靠实验和数据,能够避免社会科学预测不准的情况”错误。原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像硬科学一样,依靠实验和数据"哪怕一个最简陋的统计模型,也能比专家预测得更好”,只是指出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但并没有“能够避免社会科学预测不准的情况"的论断。

D.“以常识事后解释事件,完全无法获取事物发展的规律”错误。原文“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要想从复杂的随机事件中看到真正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像搞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大规模的重复实验”是说以常识事后解释事件很难获取事物的发展规律,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事物的流行离不开其本身的价值"错误,不符合“常识”内涵,原文“我们的常识思维总是以为这个东西一定有特别出类拔萃之处"是说“以为”。

B.符合原文“我们看这些事后的经验总结或者反思,总是觉得它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简直是常识"。

C.符合原文“‘关键人物’理论完美符合人们的思维常识”。

D.符合原文“我们看这些事后的经验总结或者反思,总是觉得它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简直是常识"。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特点的能力。

以反问语句增强辩驳语气,增加论证力度,如“可是革命之前有谁能这么肯定呢?”“可是事先你怎么就不知道这些完全相反的道理哪个会起作用呢?"运用反问句,以不可辩驳的口吻,突出对“常识解释事件”的否定。

以绝对化表述突出反驳的气势,给予错误观点不容置辩的否定。如“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中用“根本谈不上”否定错误观点,语气斩钉截铁;“赛后总结自然全是成功经验"媒体上必然又全是失败的反思”中用“自然全是"必然又全是”来概述,突出以常识解释事件的荒谬,语气绝对,概述典型;“总是觉得它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简直是常识"中用“总是觉得”“简直是"突出了这种解释带来的迷惑性,进而引发思考,强化论证的针对性。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首先,“传统专家的预测之所以不行,是因为他们依赖的很多直观‘常识’,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本文对社会学家理解世界的前提有所界定,是“直观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

其次,“我们总是强调伟人对历史的推动,强调‘一小撮’坏分子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强调明星对时尚潮流的引领。问题是,这个理论没有获得大规模统计实验的支持”“推特上的研究表明所谓幕后推手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通过典型案例中的相关研究验证多个直观常识存在的认识偏差,有针对地论述这类“常识”在理解复杂世界方面的问题;

最后“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十月革命爆发了,我们就说……中国女篮以三分优势击败韩国取得奥运参赛权,赛后总结……"再以常识善于事后“解释”事件,导致其预测未来的错觉,突出其不可信。

(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呼喊

田鑫

①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②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

③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可以肯定的是,风所听到的,季节却听不到,要不它们怎么能遗忘了向日葵?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④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⑤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喊声很快被风吹走,霜在路上,更多的呼喊将被隐没。

⑥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⑦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⑧我一直纳闷,当年流落到此的先民,为何会选这么一块地方。半山腰住人,水在沟底,并打到很深才有硬得结垢的水。除了我,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没水喝就想办法,没有人因为缺水搬到河边或者沟底去住。

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院子外挖好的大缸一样的水窖里,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⑩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直没停。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钻,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我们藏在哪里,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别的孩子潮水般退去时,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选自《散文》,有删改)

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9.第⑧段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10.文章两段,“藏”字出现了很多次,请赏析其中三处加点的“藏"字与文章“呼喊”的呼应之妙。

11.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时可以通过梳理选取材料,追溯散文的意蕴。请据此对本文进行材料梳理,在此基础上探究材料组合的用意。

【答案】8.运用反复手法,强调了向日葵在生命成熟时对颗粒归仓的期盼和被人想起的喜悦之情,并无生命即将逝去的恐惧与悲伤,引发读者对向日葵这样反常行为的思考。

9.示例1.不可删去,第⑦段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⑨段写等到雨之后,村民们想尽办法贮藏水。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⑧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似乎打断了叙事场景的衔接,实则表现了村民面对命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生命力。此段对材料进行了升华,揭示了主题内蕴。

示例2.可以删去。第⑦段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⑨段写等到雨之后,村民们想尽办法贮藏水。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⑧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打断了叙事场景的自然衔接,显得突兀。

10.“藏”与“呼喊"巧妙呼应。第一处加点词“藏”写孩子们玩捉迷藏游戏,承接上文母亲呼喊的回忆,完成过渡,第二处加点词写孩子们长大后离开乡土,引发母亲的集体牵挂。形成对照,第三处“藏"是写我远离家乡躲藏失去母亲的伤痛,回忆母亲呼喊。三处“藏”字和“呼喊"表现了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母亲(乡土)的滋养与牵绊。以孩子和母亲两个视角,从群体到个体,细腻表达了游子和乡土之间依恋与疏离相互交织缠绵的复杂情感。

11.第一则材料片段“秋天向日葵的呼喊”放在文章开头,表现自然万物朝阳而生的生命轮回状态。第二个材料片段“村庄男人求雨的呼喊"表现村民们扎根乡土的坚韧生命力。第三个片段“唤儿回家的母亲的呼喊”与第二个片段形成对比,表明了新一代村民离开乡土到城市谋生又怅然若失的不同生活,三个片段按照自然、村庄(群体)、个人体验(异乡、个体)进行组合,在横向(自然和我)和纵向(父辈和我)的生命联系中,表现了村庄的变迁以及在此变迁中人的探索、伤痛、迷茫等复杂的生命体验,意蕴悠长。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运用反复手法,重复强调“有人想起我们”,同时也强调了向日葵在生命成熟时,对颗粒归仓的期盼和被人想起的喜悦之情,并无生命即将逝去的恐惧与悲伤,引发读者对向日葵这样反常行为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⑧段“我一直纳闷,当年流落到此的先民,为何会选这么一块地方。半山腰住人,水在沟底,并打到很深才有硬得结垢的水。除了我,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没水喝就想办法,没有人因为缺水搬到河边或者沟底去住”,写出“我”对村民选择居住地的疑问,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

看法一:不可删去。

第⑦段“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⑨段“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写等到雨之后,村民们想尽办法贮藏水。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⑧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似乎打断了叙事场景的衔接,实则表现了村民面对命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生命力。此段对材料进行了升华,揭示了主题内蕴。

看法二:可以删去。第⑦段“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⑨段“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等到雨之后,村民们想尽办法贮藏水。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⑧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打断了叙事场景由求雨到得雨的自然衔接,显得突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三处加点的“藏"字与文章“呼喊”的呼应之妙

第一处“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加点词“藏”写孩子们玩捉迷藏游戏,承接上文“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写对母亲呼喊的回忆,完成过渡;

第二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加点词写孩子们长大后离开乡土,然后写“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以此写出儿女远离乡土后引发母亲的集体牵挂。

形成对照,第三处“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然后写“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此处的“藏”字是写我远离家乡躲藏失去母亲的伤痛,回忆母亲呼喊。

由此看来,三处“藏"字和“呼喊”表现了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母亲(乡土)的滋养与牵绊。以孩子和母亲两个视角,从群体到个体,细腻表达了游子和乡土之间依恋与疏离相互交织缠绵的复杂情感。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片段“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可以肯定的是,风所听到的,季节却听不到,要不它们怎么能遗忘了向日葵"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据此分析出,“秋天向日葵的呼喊"放在文章开头,表现自然万物朝阳而生的生命轮回状态。

第二个材料片段“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

据此分析出,“村庄男人求雨的呼喊"表现村民们扎根乡土的坚韧生命力。

第三个片段“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

据此分析出,“唤儿回家的母亲的呼喊”与第二个片段形成对比,表明了新一代村民离开乡土到城市谋生又怅然若失的不同生活,

综合看来,三个片段按照自然、村庄(群体)、个人体验(异乡、个体)进行组合,在横向(自然和我)和纵向(父辈和我)的生命联系中,表现了村庄的变迁以及在此变迁中人的探索、伤痛、迷茫等复杂的生命体验,意蕴悠长。

(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宋】程颢①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程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12.校报编辑部同学拟定该诗所在栏目,不能编入的一项是()。

A.宋诗赏读B.哲理诗选C.古体诗揽胜D.近体诗精华

13.对前两联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春天景象,“碧”描摹遥山绿色,自可纵情游玩。

B.第二联写追逐落花,“坐"透露困境中的闲适、春游之趣。

C.两联既有整体氛围,又有具体内容,多角度地描绘了春天。

D.两联既有写景之词,又有记事之语,彼此独立,各有情趣。

14.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2.C13.D

14.所谓“道学气"是指宋诗好发议论,喜谈道理。此诗描写郊野景物及春游之乐,借以说理,自然流畅,无道学气。尤其是颈联,“莫辞”和“只恐"表达了诗人劝勉人们珍惜美好时光,情感亲切而真挚。“盏酒”和“风花"的意象,选取寻常之物,却让人思之而有味。真情与韵味彼此交融,故曰“情韵俱佳”。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体裁的判断能力。

从诗歌作者来看,属于宋诗;宋诗长于说理,诗歌中也有“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哲理表达;从诗歌形式来看,共有八句,双数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特点,而不属于古体诗。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彼此独立”错,诗歌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叙事,侧重从颜色方面描绘春天原野上清新自然的景致。故前两联景中有事,事中含景,二者相辅相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道学气"原本形容为人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此处用来指宋诗好发议论,喜谈道理。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个短句为一部分,后面的为一部分。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样美丽,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诗歌描写郊野景物及春游之乐,借以说理,自然流畅,无道学气。

再看“情韵俱佳”。

五、六句“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意思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于是想到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莫辞”和“只恐"表达了诗人劝勉人们珍惜美好时光,情感亲切而真挚。而“韵”体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盏酒"指一杯酒,让人联想到劝酒之殷切,感情之醇厚;“风花”是风吹落花,营造的是浪漫柔美的意境。“盏酒"和“风花”的意象,选取寻常之物,却让人思之而有味。真情与韵味彼此交融,故曰“情韵俱佳"。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①,大抵皆祖此书。

③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④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⑤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①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节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③

注释:①注措:措施。②儇:巧佞。③北宋司马光,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属文动笔如飞()(2)果于自用()

16.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嚣天下之口()

A.使哗然B.使愤怒C.使扩大D.使争斗

(2)朝廷每欲畀以美官()

A.委任B.付出C.支持D.交给

17.第⑤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18.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19.根据第②段“万言书”,推测王安石“当国”以后的“注措"。

20.结合材料一、二具体内容,从人物个性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15.①.撰写、连缀②.果断、坚决

16.①.A②.A

17.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18.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大量起用自己门下奸猾而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做很长时间(宰相),因为旱灾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19.①征收财富改变财力困窘;

②效法先王法度精神推行改革;

③广纳治财贤才;

④督察朝政苟且因循弊端,诏令大臣整治弊病。

20.①倔强固执,无论对错坚持自己的意见。

②任用不当,排斥异己,选人不论才德,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③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加之奸猾之人围绕,导致变法中有些错误或不合理的举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纠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撰写、连缀。句意: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

(2)果断、坚决。句意:敢于坚决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嚣,使哗然。句意:(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

故选A。

(2)畀,委任、委派。句意: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

“安石性强忮”为主谓结构,其后断句;“遇事无可否"是“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的状语,“否”“见"后分别断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中外”,朝廷内外;“儇慧少年”,奸猾而聪明的年轻人;“引去”,隐退;“洎”,等到;“岁余罢”,被动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可概括为:征收财富改变财力困窘。

依据“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可概括为:效法先王法度精神推行改革。

依据“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可概括为:广纳治财贤才。

依据“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可概括为:督察朝政苟且因循弊端,诏令大臣整治弊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可概括为:倔强固执,无论对错坚持自己的意见。

依据“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可概括为:任用不当,排斥异己,选人不论才德,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依据“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可概括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加之奸猾之人围绕,导致变法中有些错误或不合理的举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纠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曾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心,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②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③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④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问:“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王安石让他的亲信吕惠卿参与管理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⑤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材料二

①王安石的文章、节操,过人之处很多,但他本性不能晓事理又喜爱掩饰错误,导致忠直的人疏远,谗佞的人靠近,各种事都被败坏,以至于到如此地步。现在刚开始矫正他的过失和弊端,而不幸王安石过世,反复的小人,必定会百般诋毁。我认为朝廷应当特别加以优待和礼遇,以使轻薄的风气振作。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溪记

【明】徐一夔

①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乐。思得幽夐①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环视无有也。

②客或进曰:“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太湖之南二十里许,有溪焉。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箱。《郡志》言:‘越大夫蠢扁舟出五湖时常过其处。’后人思之,构桥溪上曰‘范蠡’以志。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颒雨,蒸为旦气。烂若晴霞。居人因字溪曰‘桃’。茅屋三四福、在桃树中,则吾家也。附屋有田二十亩,勤力耕作,足以具缠粥。聚落相凑,皆务农业。官租有程,每相率先期而输,不俟征迫,终岁无骨吏扣门,时虽争战,过兵不及,妻子皆不识兵。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③嘻!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有。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邑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然后知天壤间,未尝无绝境,第吾驽薄,弗获至尔。客吴姓,姿朴茂,间至城府,从士大夫游。以余志幽复,招余卜筑其处,因记之云。

【注】①幽夐(xiòng):幽深,深邃。

21.针对作者“郁郁不乐”,客人进行了一番说解;请结合文本具体情境,各选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并简述理由。

(1)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

(2)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A.也B.耳C.焉D.乎

(1)选项_______理由:________

(2)选项_______理由:________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23.结合作者对寻觅“幽夐之地"态度的变化,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的现代价值。

【答案】21.①.B②.理由:用“耳"字,对作者所认为的世无“幽夐”之地表达不以为然的态度,以便在一开始就消除作者的郁闷心情,有助于说理的展开。③.A④.理由:用“也"字,意味着对上文内容作小结,并有鼓励作者去寻找的意味。

22.画线句描写了溪水两岸春光明媚,桃花竞开的景象,并描写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桃花美如红霞的景象;表现了桃树生长开花之节奏与韵律,凸显其生命力;将桃花描写得如此美丽可爱,为后文交代当地人将此溪取名“桃溪”做了铺垫。

23.①作者因遭遇战乱,欲寻“幽夐之地”,但不相信人间真有世外桃源,于是郁郁不乐;②听客人介绍了桃溪村后,虽不全信,但对其居民不知兵燹感到惊异;③然后觉得天地间或许真有人迹罕至的仙境,只是自己驽钝而没有去寻觅而已;④陶渊明涉足桃花源纯属偶然,“世外桃源”只具有审美价;而作者反思自己的态度,并做了记录;⑤这种态度鼓励了当今的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去发现“人间桃源"。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思得幽夐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环视无有也”,可知想着找到一个幽深的地方,在半亩田地上建造屋子来让我安居。但是我环视了一番,没有这样的地方。客人向我进言,用反问句“世岂无有哉?"对我的看法表示否定,指出“我”找不到“幽夐"之地是因为“我”没有靠近它而已,以消除我的郁闷心情。所以应填表示“罢了"而已”意思的虚词。

故选B。

第二处,尾句“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也"与前文相照应,并对前文的具体论述作结,所以应该用“也”表示肯定的语气,并含有鼓励我去寻找的意味。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颒雨,蒸为旦气。烂若晴霞”,意为:当春天来到,阳光普照的时候,各色花朵竞相开放,红的嫣然,白的细腻,当雨后的阳光照射下来,在水汽的映衬下,花色灿然如红色的云霞。“”描绘了溪水两岸春光明媚,桃花竞开的景象,并描写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桃花美如红霞的景象;“群葩竞发,群葩竞发,嫣红腻白"表现了桃树生长开花之节奏与韵律,凸显其生命力。

根据后文“居人因字溪曰‘桃’”,可知当地人于是把溪水取名叫“桃溪"。将桃花描写得如此美丽可爱,为后文交代当地人将此溪取名“桃溪”做铺垫。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乐。思得幽夐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环视无有也”,可知作者遭遇动乱,到处迁徙借住,没有固定的地方,一直闷闷不乐,想着找到一个幽深的地方,但是没找到这样的地方。“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有”,怀疑这个地方实际上在人世之外,并非人间所有。

根据“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邑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