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21分)

(2023七上·来宾期中)语段阅读

一年四季,季季景物美不胜收。春天,生机勃勃;夏天,鸟语蝉鸣;秋天,天高云淡;冬天,银装素裹。

(一)春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亮地响。

(二)秋雨

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

(三)慈冬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1.阅读以上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liáo()亮应和()

2.以上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___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酝酿:____________

②静谧: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五湖四海皆春色②满园书香育英才③勤能筑起通天路④万水千山尽夏晖

上联:下联:

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B.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

C.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

D.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答案】1.嘹;hè

2.示例:美不胜收;生机勃勃;鸟语蝉鸣

3.本意是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安静

4.①;④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解释;诗歌对联;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liáo亮"写作“嘹亮”,”,“应和”中的“和"读作“hè”

故答案为:嘹;hè

2.本题考查词语。文段中出现的成语有:美不胜收、生机勃勃、鸟语蝉鸣、天高云淡、银装素裹、呼朋引伴。写出其中3个即可。

故答案为:美不胜收、生机勃勃、鸟语蝉鸣、天高云淡、银装素裹、呼朋引伴(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3.酝酿:在原文中,该词原本用于描述造酒过程中发酵的情境,象征着一种逐渐成熟、浓郁的过程。在此语境下,它被用来形容空气中各种气息(如新翻泥土、青草、花香等)的混合与交融,这些气息在微风中缓缓扩散,仿佛经历了一个发酵般的过程,变得愈发浓厚和醉人。静谧:此词直接描述了环境的安宁与寂静,没有嘈杂和喧嚣。在文中,它用来形容秋雨落下时,整个环境所呈现出的宁静氛围。雨声虽细,却足以让人心静,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祥和与安宁之中,这种氛围让人心生怀想,情感涌动。故答案为:酝酿:本意是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静谧:安静。

4.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五湖四海皆春色"和“万水千山尽夏晖”结构一致,可组成对联;“满园书香育英才"勤能筑起通天路”结构不一致,不能组成对联。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未一字必须是平声。“色"为仄声,是上联,“晖”为平声,是下联。

故答案为:①④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ABD.正确;C.有误,成分残缺,应在“悠远"后面加上“的情思”

故答案为:C。

6.(2023七上·来宾期中)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主题文学常识与名句出处

自然诗人①(人名)登临碣石山,写下“②,百草丰茂”,让我们一览草木的茂盛;李益登城远望,写下“③___,___”让我们看到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影像《观沧海》《夜上受降城闻笛》

思辨哲理孔子阐明“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④___,";孔子在河岸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⑤,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王湾巧妙借自然景象传达自然理趣,道出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⑥"《次北固山下》

情怀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其中⑦“,"用“断肠人”含蓄地传达出作者长期漂泊异乡凄苦、惆怅的心境《天净沙·秋思》

【答案】①曹操;②树木丛生;③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逝者如斯夫;⑥江春入旧年;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烽、罔、逝

故答案为:①曹操;②树木丛生;③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逝者如斯夫;⑥江春入旧年;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阅读(39分)

(2023七上·来宾期中)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细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农业科技的学习和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8.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大体”“始终"若删去,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

B.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

C.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实现产量的提升。

D.随着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的完成,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9.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

【答案】7.D

8.A

9.示例: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从长远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有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参与,这样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7.本题考查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A.有误,根据“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可知,材料说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都是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并没有表示“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B.有误,“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中并没有提到“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C.有误,根据“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可知“一直"描述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A.正确;B.有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也是影响产量的因素;C.有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知,现代农业发展也需要精耕细作;D.有误,“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需要结合对材料的分析,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再给小文同学做出介绍。材料中关于现代农业的内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材料三“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是进行介绍的依据。

故答案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从长远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有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参与,这样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3七上·来宾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香菜开花

丁立梅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

②照理说,我是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香菜为“芫荽"。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各色花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闻。然而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的,让我忽略不得。

③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④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了,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⑤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的苗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⑥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在我的花池里安居乐业,端是一副碧绿娇嫩的好模样。打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⑦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香菜的天下。

⑧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的那一朵朵小花。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一词。

⑨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⑩我想起曾看到的一句话:“花的开落,不为旁衬或妆点,花只是花,开落只在开落本身。”这颇像我们的寻常人生,一生默默,不离不舍,无关繁华与冷落,只认真地活着自己的活。

(选自丁立梅散文集《有美一朵,向晚生香》,有删改)

10.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对香菜花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①惊奇→②→③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12.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加点词的表示效果。

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闻。

1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②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我选()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末句子“只认真地活着自己的活"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10.欢喜;感动

11.开篇点题,独句成段,强调突出“我”对香菜开花的惊奇;引出下文对香菜开花的描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兀自"是“依然,还是”的意思,表现出了农人对乡野花盛开的浑然不觉。

13.示例一: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香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出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二: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菜人的动作,把小花苞比作米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花苞的娇小可爱,表现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4.第一个“活"是动词,第二个“活”是名词,指的是自己的生命。这句话表面上指的是文中的香菜花即使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也顺应着自然法则,按生命的尊严成长,精巧秀气地开好每一朵花;深层上点明主旨,揭示了我们的寻常人生,也应该像这香菜花一样,不管经历繁华还是受人冷落,都要过好每一个阶段,让生命充盈、绽放。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10.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当香菜开花,“我是很有些惊奇的了";“这更让我欢喜了”;“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根据这些句子,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欢喜;感动

11.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

故答案为:开篇点题,独句成段,强调突出“我"对香菜开花的惊奇;引出下文对香菜开花的描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首先理解“兀自”的意思是“依然,还是”,“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表现出了农人对乡野花盛开的浑然不觉。

故答案为:“兀自"是“依然,还是”的意思,表现出了农人对乡野花盛开的浑然不觉。

1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按照题目的要求,从词语运用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①“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香菜人格化,“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生动形象地写出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出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悄悄"积攒”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香菜花默默蕴蓄着蓬勃的生命力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它的欣赏赞美之情。从修辞的角度:由"积攒”一词可以看出,该句运用拟人化,把香菜花拟人化,由“米粒似的小花苞"可见,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花苞比作米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花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香菜花的欣赏赞美之情。选择一句赏析即可。

故答案为: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香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出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菜人的动作,把小花苞比作米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花苞的娇小可爱,表现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4.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认真地活着”中的“活"是动词,“自己的活”中的“活"是名词,指的是自己的生命。结合上文“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花的开落,不为旁衬或妆点,花只是花,开落只在开落本身。这颇像我们的寻常人生,一生默默,不离不舍,无关繁华与冷落"可知,该句表面上指的是文中香菜花即使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也顺应着自然法则,精巧地开好每一朵花;深层意思是我们的寻常人生,喻指我们也应该像这香菜花一样,不管经历繁华还是受人冷落,都要过好第一个阶段,让生命变的有意义。

故答案为:第一个“活”是动词,第二个“活"是名词,指的是自己的生命。这句话表面上指的是文中的香菜花即使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也顺应着自然法则,按生命的尊严成长,精巧秀气地开好每一朵花;深层上点明主旨,揭示了我们的寻常人生,也应该像这香菜花一样,不管经历繁华还是受人冷落,都要过好每一个阶段,让生命充盈、绽放。

(2023七上·来宾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龙标”指地名龙标县,第二句中的“龙标"指要到龙标任官的王昌龄。

B.首句点出时令为暮春,“杨花”飘零,“子规"啼鸣,渲染出美好愉悦的气氛。

C.“五溪”当时是偏远地,“过五溪"三字说明路途艰难,宜重读以表达牵挂悲伤之情。

D.诗人得悉友人的不幸遭遇,当即写诗,遥寄与他,以分担友人愁苦,可见其侠肠肝胆。

1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15.B

16.诗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是中考古诗文重点篇目,全诗涉及考点众多,结合题目要求,需从方面进行赏析。写法方面本句明确给出了,情感方面可结合前后文内容,从语义逻辑上进行分析,一般的诗歌情感的表达相对统一,本诗的难点在于全诗。此外,答案组织的语言连贯性和逻辑自洽性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得分情况。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5.ACD.正确;

B.有误,渲染了伤感的气氛。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希望它能一直陪着友人到夜郎以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故答案为:诗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

(2023七上·来宾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③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焉:哪里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乃往,身自罢之B.尊君在不过中不至

C.相委而去太丘舍去D.下车引之公将焉之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称谓有谦称与尊称的区别,【甲】文中的“尊君”是尊称,指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指自己的父亲。

B.【甲】文“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C.【甲】文中友人惭是因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乙】文中左右阻止魏文侯出猎的原因是“饮酒乐,天又雨”。

D.【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诚信、有礼”,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以礼待人的观念。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20.《世说新语》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及精神面貌,《论语》中也有不少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请你写出其中的两句。

21.古人十分注重礼节,但面对“下车引之”的友人,元方却“入门不顾”,有人认为他很失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7.C

18.D

19.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②虽然(饮酒)很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预定日期?

20.示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写出其他关于修身养性的句子亦可)

21.示例一: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示例二: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没有人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他人的“小辫子”不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实际上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延伸,两者考查的知识点都是相同相通的。学生需在课内知识学习中掌握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基本句式、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5)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17.A.才/于是,就。

B.同“否"/没有。

C.离开。

D.代词,指元方/去,往

故答案为:C

18.ABC.正确。

D.有误,乙文没有提到“有礼”。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減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②重点词:虽,虽然;会期,赴约。

故答案为: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②虽然(饮酒)很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预定日期?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题干要求写出关于修身做人的道理的句子,文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不必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二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这些都属于关于修身做人的道理的。

故答案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写出其他关于修身养性的句子亦可)

21.本题考查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对于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认为元方不失礼,可指出友人的错误,表现元方的行为合理。认为元方失礼,则可从给人以改过的机会来阐述理由。

故答案为: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没有人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他人的“小辫子”不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三、综合(10分)

(2023七上·来宾期中)进入中学,学习生活翻开了新篇章,身边的新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为了尽快让同学们互相熟悉并融入集体,班级开展了“读经典,交益友"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22.【活动一:读经典——识别书中人物】班里准备开展“《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活动,同学们很感兴趣。

①活动中,第一小组的同学们根据对青少年时期的鲁迅成长影响很深的人物设计了“猜猜看"的游戏。请根据下面的描述,猜猜他们是书中的哪些人物,并把人物名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八字须、戴眼镜的黑瘦先生,细心批改我的讲义

B.睡觉时习惯于摆成“大”字,给我买来“三哼经"

A._________B.___

②小华同学认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所讲事情与当下相隔久远,没有太大意义,不太愿意参与共读《朝花夕拾》的活动。作为朋友,你去劝说小华同学积极参与《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活动,你会这么说:“小华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活动二:读经典——积累交友智慧】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都给我们今天的交友提供了思考和启发。

①请写出一条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

②请按照下面故事大意写出相应的成语典故。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不为所动,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成语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活动三:用经典——守正交友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丰富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上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结论有力(不超过80字)。

【答案】22.①A.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B.长妈妈(阿长);②示例:《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朝花夕拾》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他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如果你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还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呢,快一起加入整本书阅读活动吧!(劝说合理即可)

23.示例: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符合交友名言、警句、诗文均可)②管宁割席(割席断交)

24.示例一:网上交友是扩大交友范围的有力途径。网上交友不受时空限制,山南海北皆朋友;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尽情交流,不像与身边的朋友交谈总有所顾忌,怕说真心话。因此,我们可以适时网上交友。

示例二:网上交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网上的朋友互相之间不熟悉,难得有真心话说;而且网上所说的与现实生活总会有差距,把握不好还有可能上当受骗。因此,我们应该拒绝网上交友。

【知识点】见解表述;名人事迹;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2.①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八字须、戴眼镜的黑瘦先生,细心批改我的讲义"睡觉时习惯于摆成‘大’字,给我买来'哼经”"②本题考查劝说。针对“小华同学认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所讲事情与当下相隔久远,没有太大意义,不太愿意参与共读《朝花夕拾》的活动”合理劝说即可。注意语言要合理流畅。

故答案为:①A.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B.长妈妈(阿长);《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朝花夕拾》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他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如果你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还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呢,快一起加入整本书阅读活动吧!(劝说合理即可)

23.①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一条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即可。②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符合交友名言、警句、诗文均可)②管宁割席(割席断交)

24.本题考查观点表达。先表明观点,有利方面从网络交友的便捷、自由的特点分析,不利方面从网络交友的复杂性,网络与现实的差距的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网上交友是扩大交友范围的有力途径。网上交友不受时空限制,山南海北皆朋友;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尽情交流,不像与身边的朋友交谈总有所顾忌,怕说真心话。因此,我们可以适时网上交友。

网上交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网上的朋友互相之间不熟悉,难得有真心话说;而且网上所说的与现实生活总会有差距,把握不好还有可能上当受骗。因此,我们应该拒绝网上交友。

四、写作(50分)

25.(2023七上·来宾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

站在光里的是英雄,污泥满身的亦是英雄。相信你心中也有一个英雄,请结合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心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①要写出英雄吸引你的地方,让人明白你崇拜他的原因;

②力求通过一些事或细节写出他的特点,写出他给你带来的影响。

【答案】心中的英雄在2003年SARS刚出现时,当时谁没有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流感”,不必紧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患者接二连三的被传染,疫情得不到控制。

这时,一位古稀老人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冲上前线,这位院士就是钟南山老先生。钟院士为了尽快把疫情控制住,他连续工作38个小时没有合眼,疫情才有些变化。经过长久的观察和研究之后,关于非典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北京专家表示:已经找到治疗非典的关键。“病原基本可以确定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但钟南山院士依旧日坚持自己的观点:非典的根本原因不是衣原体,而是一种病毒。少数质疑多数,与官方意见大相径庭,试问几个人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呢?只有钟南山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是患者。"因为他明白,一旦病原出错,不仅会耽误时间,延误治疗,甚至成干上百的人可能会因此“消失”。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钟南山院士,对病人的病情很是了解,是对病人的负责,把病人的生命放在了首位。他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隔17年后的今天,这位84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在武汉疫情出现时,他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是他却再次出征武汉抗击疫情。这场疫情比2003年还要严重。

这一次,他依然不顾个人的安危,义无反顾来到了武汉,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他还多次呼吁解决疫情最快的成本,全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是对生命健康最有利的。

这个春节,听他的警戒,全国人民都在家过春节,不走亲不访友。待春暖花开时,走上街头,不用戴口罩,繁华共生。

钟南山院士真实、普通,是千千万万中国医生中的一员。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诊看病人,还说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在疫情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智慧而刚毅;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博爱和仁厚;他,就是我心中最最仰慕的英雄!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写心目中的英雄,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可知,英雄可以是有伟大成就,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根据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进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可知,英雄也可以是平民百姓,可见本题可记叙的人物非常之多。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这些可以是平凡人,也可以是名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21分)

(2023七上·来宾期中)语段阅读

一年四季,季季景物美不胜收。春天,生机勃勃;夏天,鸟语蝉鸣;秋天,天高云淡;冬天,银装素裹。

(一)春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亮地响。

(二)秋雨

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

(三)慈冬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1.阅读以上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liáo()亮应和()

2.以上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___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酝酿:____________

②静谧: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五湖四海皆春色②满园书香育英才③勤能筑起通天路④万水千山尽夏晖

上联:下联:

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B.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

C.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

D.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6.(2023七上·来宾期中)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主题文学常识与名句出处

自然诗人①(人名)登临碣石山,写下“②,百草丰茂”,让我们一览草木的茂盛;李益登城远望,写下“③___,___”让我们看到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影像《观沧海》《夜上受降城闻笛》

思辨哲理孔子阐明“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④___,";孔子在河岸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⑤,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王湾巧妙借自然景象传达自然理趣,道出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⑥"《次北固山下》

情怀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其中⑦“,"用“断肠人”含蓄地传达出作者长期漂泊异乡凄苦、惆怅的心境《天净沙·秋思》

二、阅读(39分)

(2023七上·来宾期中)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细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农业科技的学习和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8.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大体”“始终"若删去,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

B.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

C.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实现产量的提升。

D.随着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的完成,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9.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

(2023七上·来宾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香菜开花

丁立梅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

②照理说,我是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香菜为“芫荽”。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各色花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闻。然而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的,让我忽略不得。

③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④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了,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⑤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的苗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⑥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在我的花池里安居乐业,端是一副碧绿娇嫩的好模样。打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⑦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香菜的天下。

⑧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的那一朵朵小花。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一词。

⑨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⑩我想起曾看到的一句话:“花的开落,不为旁衬或妆点,花只是花,开落只在开落本身。"这颇像我们的寻常人生,一生默默,不离不舍,无关繁华与冷落,只认真地活着自己的活。

(选自丁立梅散文集《有美一朵,向晚生香》,有删改)

10.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对香菜花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①惊奇→②→③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12.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加点词的表示效果。

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闻。

1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②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我选()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末句子“只认真地活着自己的活”一句话的理解。

(2023七上·来宾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龙标"指地名龙标县,第二句中的“龙标”指要到龙标任官的王昌龄。

B.首句点出时令为暮春,“杨花"飘零,“子规”啼鸣,渲染出美好愉悦的气氛。

C.“五溪"当时是偏远地,“过五溪”三字说明路途艰难,宜重读以表达牵挂悲伤之情。

D.诗人得悉友人的不幸遭遇,当即写诗,遥寄与他,以分担友人愁苦,可见其侠肠肝胆。

1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2023七上·来宾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③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焉:哪里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乃往,身自罢之B.尊君在不过中不至

C.相委而去太丘舍去D.下车引之公将焉之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称谓有谦称与尊称的区别,【甲】文中的“尊君”是尊称,指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指自己的父亲。

B.【甲】文“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C.【甲】文中友人惭是因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乙】文中左右阻止魏文侯出猎的原因是“饮酒乐,天又雨”。

D.【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诚信、有礼”,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以礼待人的观念。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20.《世说新语》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及精神面貌,《论语》中也有不少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请你写出其中的两句。

21.古人十分注重礼节,但面对“下车引之”的友人,元方却“入门不顾”,有人认为他很失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综合(10分)

(2023七上·来宾期中)进入中学,学习生活翻开了新篇章,身边的新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为了尽快让同学们互相熟悉并融入集体,班级开展了“读经典,交益友”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22.【活动一:读经典——识别书中人物】班里准备开展“《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活动,同学们很感兴趣。

①活动中,第一小组的同学们根据对青少年时期的鲁迅成长影响很深的人物设计了“猜猜看”的游戏。请根据下面的描述,猜猜他们是书中的哪些人物,并把人物名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八字须、戴眼镜的黑瘦先生,细心批改我的讲义

B.睡觉时习惯于摆成“大"字,给我买来“三哼经”

A._________B.___

②小华同学认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所讲事情与当下相隔久远,没有太大意义,不太愿意参与共读《朝花夕拾》的活动。作为朋友,你去劝说小华同学积极参与《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活动,你会这么说:“小华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活动二:读经典——积累交友智慧】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都给我们今天的交友提供了思考和启发。

①请写出一条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

②请按照下面故事大意写出相应的成语典故。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不为所动,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成语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活动三:用经典——守正交友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丰富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上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结论有力(不超过80字)。

四、写作(50分)

25.(2023七上·来宾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

站在光里的是英雄,污泥满身的亦是英雄。相信你心中也有一个英雄,请结合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心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①要写出英雄吸引你的地方,让人明白你崇拜他的原因;

②力求通过一些事或细节写出他的特点,写出他给你带来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嘹;hè

2.示例:美不胜收;生机勃勃;鸟语蝉鸣

3.本意是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安静

4.①;④

5.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解释;诗歌对联;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liáo亮”写作“嘹亮”,”,“应和"中的“和”读作“hè"

故答案为:嘹;hè

2.本题考查词语。文段中出现的成语有:美不胜收、生机勃勃、鸟语蝉鸣、天高云淡、银装素裹、呼朋引伴。写出其中3个即可。

故答案为:美不胜收、生机勃勃、鸟语蝉鸣、天高云淡、银装素裹、呼朋引伴(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3.酝酿:在原文中,该词原本用于描述造酒过程中发酵的情境,象征着一种逐渐成熟、浓郁的过程。在此语境下,它被用来形容空气中各种气息(如新翻泥土、青草、花香等)的混合与交融,这些气息在微风中缓缓扩散,仿佛经历了一个发酵般的过程,变得愈发浓厚和醉人。静谧:此词直接描述了环境的安宁与寂静,没有嘈杂和喧嚣。在文中,它用来形容秋雨落下时,整个环境所呈现出的宁静氛围。雨声虽细,却足以让人心静,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祥和与安宁之中,这种氛围让人心生怀想,情感涌动。故答案为:酝酿:本意是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静谧:安静。

4.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五湖四海皆春色”和“万水千山尽夏晖"结构一致,可组成对联;“满园书香育英才”“勤能筑起通天路"结构不一致,不能组成对联。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未一字必须是平声。“色”为仄声,是上联,“晖"为平声,是下联。

故答案为:①④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ABD.正确;C.有误,成分残缺,应在“悠远”后面加上“的情思"

故答案为:C。

6.【答案】①曹操;②树木丛生;③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逝者如斯夫;⑥江春入旧年;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烽、罔、逝

故答案为:①曹操;②树木丛生;③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逝者如斯夫;⑥江春入旧年;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7.D

8.A

9.示例: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从长远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有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参与,这样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7.本题考查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A.有误,根据“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可知,材料说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都是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并没有表示“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B.有误,“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中并没有提到“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C.有误,根据“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可知“一直"描述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A.正确;B.有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也是影响产量的因素;C.有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