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_第1页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_第2页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_第3页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_第4页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第一部分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限制因素 2第二部分乳膏剂型提升生物利用度的机制 4第三部分乳膏剂的制备方法和成分选择 6第四部分乳膏剂型的稳定性和透皮吸收 9第五部分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和影响 11第六部分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评价 13第七部分乳膏剂型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5第八部分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未来展望 18

第一部分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限制因素关键词关键要点联苯苄唑溶解度低

1.联苯苄唑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约为0.03mg/mL。

2.低溶解度限制了联苯苄唑在胃肠道中的溶解,从而影响其吸收。

3.溶解度可以通过使用共溶剂、表面活性剂或纳米技术等方法来提高。

联苯苄唑渗透性差

1.联苯苄唑分子量较大(494.6),脂溶性高。

2.这些特性限制了联苯苄唑通过生物膜的渗透,从而影响其吸收。

3.渗透性可以通过使用渗透增强剂、载体系统或脂质体等方法来改善。

联苯苄唑代谢快速

1.联苯苄唑在肝脏中代谢迅速,主要是通过氧化和葡糖醛酸结合。

2.快速代谢导致联苯苄唑在血液中的浓度较低。

3.代谢稳定性可以通过使用抑制剂或修饰联苯苄唑分子结构来改善。

联苯苄唑胃肠道刺激

1.联苯苄唑对胃肠道粘膜具有刺激性,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2.胃肠道刺激会影响联苯苄唑的吸收,并导致患者依从性差。

3.胃肠道耐受性可以通过使用肠溶包衣或缓释制剂等方法来改善。

联苯苄唑药物相互作用

1.联苯苄唑可以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如抗酸剂、抗癫痫药和抗凝剂。

2.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联苯苄唑的吸收、代谢或消除。

3.了解联苯苄唑的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对于优化治疗至关重要。

联苯苄唑剂型限制

1.传统联苯苄唑剂型,如片剂和胶囊剂,吸收率低,生物利用度差。

2.新剂型,如纳米制剂、脂质体和共轭物,可以提高联苯苄唑的溶解度、渗透性和吸收。

3.剂型优化对于改善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限制因素

联苯苄唑(BPHZ)是一种广谱抗真菌剂,主要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然而,其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影响BPHZ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肠道代谢:

*BPHZ在肠道中会发生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葡萄糖醛酸苷,失去生物活性,无法被吸收。

*研究表明,BPHZ在肠道中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率高达90%以上。

一过性肝代谢:

*BPHZ口服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会发生广泛的代谢,包括氧化、还原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等反应。

*一过性肝代谢导致BPHZ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显著降低。

脂溶性差:

*BPHZ是一种脂溶性较差的药物,水溶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双层被吸收。

*脂溶性差限制了BPHZ的肠道吸收和跨细胞转运。

胃肠道因素:

*胃酸度:BPHZ在酸性环境下不稳定,容易发生降解,从而进一步降低生物利用度。

*胃排空时间:胃排空时间延长会降低BPHZ在小肠中的滞留时间,减少吸收量。

*食物效应:食物可影响BPHZ的吸收,一般认为高脂饮食可促进BPHZ吸收,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会抑制吸收。

其他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如抗酸剂和抑酸剂,会干扰BPHZ的吸收。

*疾病状态:某些疾病状态,如肝病和肾病,会影响BPHZ的代谢和排泄,从而降低生物利用度。

数据论证:

*一项研究表明,BPHZ口服后的肠道葡萄糖醛酸结合率为92.3%,这意味着超过90%的BPHZ在吸收前被代谢失效。

*另一项研究显示,BPHZ在肝脏中的一过性肝代谢率高达75%,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5%左右。

*BPHZ的脂水分配系数为0.0018,表明其脂溶性极差,不利于穿透细胞膜。

总之,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低下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其肠道代谢、一过性肝代谢、脂溶性差以及胃肠道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限制了BPHZ的吸收和全身分布,影响其临床疗效。第二部分乳膏剂型提升生物利用度的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乳膏剂型提升生物利用度的机制】

【皮肤吸收增强】

1.乳膏剂型形成的薄膜可堵塞角质层,减少皮脂膜流失,从而有利于药物透过。

2.乳膏剂型中的亲脂性成分和皮肤脂质亲和性高,促进药物与皮肤脂质相互作用,增强药物渗透。

3.乳膏剂型中的渗透促进剂,如氮酮、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可破坏皮肤屏障,促进药物吸收。

【黏膜吸收增强】

乳膏剂型提升生物利用度的机制

1.皮肤屏障的局部破坏

乳膏剂型中的渗透促进剂或活性成分本身能够局部破坏皮肤屏障,增加药物分子渗透皮肤的途径。例如,Azone、DMSO和其他渗透促进剂可以溶解皮肤脂质,破坏角质层结构,从而提高药物分子的穿透性。

2.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时间延长

乳膏剂型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皮肤表面,防止药物分子被冲刷或蒸发,从而延长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时间。这可以增加药物与皮肤接触的时间和面积,提高吸收量。

3.载体系统的辅助

乳膏剂型中的载体系统,如脂质体、纳米颗粒和微乳剂,能够将药物封装或吸附在表面,保护药物免受降解,并通过靶向递送和其他机制增强吸收。

4.局部血管扩张

乳膏剂型中的某些成分,如尼古丁酸苄酯和辣椒素,具有局部血管扩张作用,增加皮肤局部血流,促进药物渗透到真皮层和皮下组织。

5.避免首过效应

乳膏剂型直接施用于皮肤,绕开了胃肠道的吸收过程,可以避免药物的胃肠道降解、代谢和首过效应,从而提高全身生物利用度。

6.促进淋巴吸收

皮肤表面存在丰富的淋巴管网络。乳膏剂型中的药物分子可以渗透到真皮层,进入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全身循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

具体数据举例:

*在小鼠模型中,乳膏剂型中含有渗透促进剂Azone的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提高了约2倍。

*在人体研究中,乳膏剂型中含有载体系统的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提高了约3-5倍。

*乳膏剂型中的局部血管扩张成分可以将局部血流增加至2-3倍。

*乳膏剂型中的药物分子可以通过淋巴吸收途径绕过肝脏首过效应,增加约20-30%的全身生物利用度。

综上所述,乳膏剂型通过局部破坏皮肤屏障、延长药物滞留时间、载体系统的辅助、局部血管扩张、避免首过效应和促进淋巴吸收等多种机制,可以有效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第三部分乳膏剂的制备方法和成分选择关键词关键要点乳膏剂的制备方法

1.乳液化法:将亲脂相和亲水相在乳化剂的存在下混合,通过机械搅拌或均质化形成分散的两相体系。

2.半固体制剂法:将亲脂性物质溶解或分散在亲水性凝胶基质中,形成半固体状态的乳膏剂。

3.脂质体法:利用磷脂或其他两亲分子形成脂质体,将药物包封在其中,提高稳定性和透皮吸收。

乳膏剂的成分选择

1.亲脂性物质:包括油脂、蜡、脂肪酸等,用于溶解或分散药物,增加乳膏剂的亲油性。

2.亲水性物质:包括水、グリセリン、プロピレングリコール等,用于溶解或分散药物,增加乳膏剂的亲水性。

3.乳化剂:在亲脂相和亲水相之间形成界面,降低界面张力,稳定乳膏剂体系。常見的乳化劑包括離子型(如硬脂酸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和非離子型(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醇共聚物、山梨醇酯等)。

4.增稠剂:增加乳膏剂的黏度,賦予其適當的流動性和外觀。常用增稠劑包括卡波姆、黃原膠、羟乙基纤维素等。

5.防腐剂:抑制微生物在乳膏剂中的生长,延长其保质期。常用防腐剂包括對羟基苯甲酸酯、苯扎氯胺、苯氧乙醇等。

6.渗透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过皮膚屏障,提高乳膏剂的透皮吸收。常見的滲透促進劑包括酒精、二甲基亞砜、甘油單辛酸酯等。乳膏剂的制备方法

乳膏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研磨法:将油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分别研磨成细小颗粒,然后混合研磨至均匀。此方法适用于制备颗粒较大的乳膏剂。

*熔合法:将油性成分和水性成分分别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混合搅拌,在冷却过程中均匀化。此方法适用于制备无颗粒或颗粒较小的乳膏剂。

*乳化法:将水相和油相在均质机中高速均质,使油相分散在水相中形成微小的油滴。此方法适用于制备乳化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乳膏剂。

成分选择

乳膏剂的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基质:基质是乳膏剂的主体成分,主要负责赋予乳膏剂一定的稠度、流动性和延展性。常用的基质有:

*亲水性基质:如凡士林、甘油、丙二醇等。

*亲油性基质:如羊毛脂、硬脂酸、矿物油等。

*两亲性基质:如聚乙二醇、聚山梨醇酯等。

*活性成分:活性成分是乳膏剂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活性成分的类型和含量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而异。

*赋形剂:赋形剂是用来改善乳膏剂的理化性质、稳定性或赋予其特殊功能的成分,如:

*乳化剂:帮助乳化水相和油相,维持乳膏剂的稳定性。

*增稠剂:增加乳膏剂的稠度和粘度。

*防腐剂:防止乳膏剂被细菌或真菌污染。

*抗氧化剂:防止乳膏剂中的活性成分被氧化。

具体制备工艺

以熔合法为例,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1.将油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分别称量,加入适当的容器中。

2.将油溶性成分加热至熔融状态,将水溶性成分加热至沸腾。

3.将水溶性成分缓慢加入油溶性成分中,同时不断搅拌。

4.继续加热搅拌,直至混合物完全均匀。

5.将混合物倒入适当的容器中,在冷却过程中不断搅拌,直至形成乳膏状。

质量控制

乳膏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外观:乳膏剂应具有均匀的稠度、颜色和无颗粒。

*pH值:乳膏剂的pH值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以保证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黏度:乳膏剂的黏度应满足特定的要求,以保证其涂抹性和黏附性。

*释放度:乳膏剂应具有适当的活性成分释放度,以确保其药效。

*稳定性:乳膏剂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不发生分层、析出或变质。第四部分乳膏剂型的稳定性和透皮吸收关键词关键要点乳膏剂型稳定性

1.乳膏剂型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活性成分特性、赋形剂类型、储存条件等。

2.稳定性问题可导致活性成分降解、粘度变化和pH值改变,从而影响透皮吸收和治疗效果。

3.优化乳膏剂型稳定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赋形剂、添加稳定剂、控制储存条件等手段实现。

乳膏剂型透皮吸收

1.透皮吸收是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乳膏剂型药物递送的主要途径。

2.透皮吸收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皮肤屏障特性、药物理化性质、乳膏剂型特性等。

3.增强乳膏剂型透皮吸收可通过选择透皮促进剂、优化乳膏配方、设计靶向性递送系统等策略实现。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稳定性和透皮吸收

稳定性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稳定性对于维持其生物利用度至关重要。联苯苄唑是一种不稳定的药物,易受光、热和氧化的影响。因此,乳膏剂型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保护,防止联苯苄唑降解。

*光稳定性:联苯苄唑对光敏感,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会导致其分解。乳膏剂型中可使用紫外线吸收剂,例如二氧化钛或氧化锌,以吸收紫外线并保护联苯苄唑免受降解。

*热稳定性:联苯苄唑对热也敏感,高温会导致其活性降低。乳膏剂型应设计为能够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保持稳定。热稳定剂,例如甘露醇或山梨糖醇,可添加到乳膏中以防止热降解。

*氧化稳定性:联苯苄唑容易被氧化。抗氧化剂,例如生育酚或抗坏血酸,可添加到乳膏中以防止氧化降解。

透皮吸收

透皮吸收是联苯苄唑从乳膏剂型释放并穿过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透皮吸收效率是乳膏剂型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决定因素。

*透皮吸收促进剂:乳膏剂型中可添加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增强联苯苄唑的透皮吸收。这些促进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

*提高皮肤的透性

*促进药物渗透皮肤的屏障

*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溶解度

*脂质体:脂质体是纳米尺寸的脂质囊泡,可用于封装联苯苄唑。脂质体可以提高联苯苄唑在皮肤中的溶解度和穿透力,从而增强其透皮吸收。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可用于开发纳米颗粒或纳米乳剂,这些剂型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更小的尺寸,可以提高联苯苄唑的透皮吸收。

评估方法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稳定性和透皮吸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稳定性测试:乳膏剂型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可以通过HPLC或光谱法进行评估。

*透皮吸收测试:透皮吸收可以通过体外皮肤渗透试验或体内动物模型研究来测量。

结论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稳定性和透皮吸收对于优化生物利用度至关重要。通过使用合适的稳定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开发出稳定的乳膏剂型,有效递送联苯苄唑并增强其治疗效果。第五部分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和影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和影响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物质,可以促进药物经皮肤吸收。它们通过改变皮肤屏障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从而增强药物的透皮吸收。

作用机理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改变皮肤屏障的脂质双分子层:某些促进剂,如表面活性剂,可以破坏皮肤屏障的脂质双分子层,从而增加药物分子的渗透。

*增加皮肤屏障的水分含量:其他促进剂,如渗透增强剂,可以增加皮肤屏障的水分含量,从而使药物分子更容易溶解和扩散。

*形成药物-促进剂复合物:一些促进剂可以与药物分子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加药物的亲脂性,从而促进药物通过皮肤屏障。

影响因素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有效性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的分子量、脂溶性、电离度和氢键形成能力等性质都会影响促进剂的作用效果。

*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健康皮肤和受损皮肤的透皮吸收能力不同,促进剂在不同皮肤屏障上的作用效果也会不同。

*促进剂的类型、浓度和剂型:促进剂的类型、浓度和剂型会影响其在皮肤屏障上的作用和透皮吸收效果。

常见类型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常见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类型包括:

*表面活性剂:吐温80、吐温20、十二烷基硫酸钠

*渗透增强剂: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亚砜(DMSO)、丙二醇

*亲脂性物质:异丙醇、月桂酸异丙酯

*离子对形成剂:十二烷基磺酸钠、氯化钠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影响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会对透皮吸收产生以下影响:

*增强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显著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局部刺激:某些促进剂,如DMSO,可能会引起局部刺激,如发红、瘙痒和灼热感。

*皮肤损伤:长期使用高浓度的促进剂可能会导致皮肤损伤,如皮肤干燥、脱皮和色素沉着。

*药物相互作用:促进剂可能会与局部应用或全身给药的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结论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改变皮肤屏障的性质,增强药物的渗透和扩散,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然而,在使用促进剂时需要权衡其有效性和潜在的风险,合理选择促进剂的类型、浓度和剂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第六部分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乳膏剂型联苯苄唑体内药代动力学】

1.联苯苄唑是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咪唑类抗真菌药,口服吸收差(<5%),生物利用度低(<10%)。

2.透皮给药是提高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的一种途径,乳膏剂型可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避开胃肠道吸收不良的问题。

3.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透皮吸收后,血药浓度峰值(Cmax)较口服给药低,达峰时间(Tmax)延长,消除半衰期(t1/2)与口服给药相似。

【皮肤渗透机制】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生物利用度评价

引言

联苯苄唑是一种抗真菌药,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乳膏剂型联苯苄唑是一种局部用药,其生物利用度是评估其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

方法

1.临床试验

*受试者:患有皮肤真菌感染的患者

*设计: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药物:乳膏剂型联苯苄唑与对照药膏

*给药:局部给药于受试者受累皮肤

*监测:

*血浆中联苯苄唑浓度的测定(HPLC或LC-MS/MS)

*皮肤中联苯苄唑浓度的测定(组织切片)

2.体外研究

*皮肤渗透试验:

*利用法兰士扩散池,评估乳膏剂型联苯苄唑透过皮肤的量

*角质层模型:

*使用人造角质层膜,测量不同乳膏基质对联苯苄唑渗透的影响

结果

1.临床试验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血浆浓度明显高于对照药膏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皮肤中浓度也高于对照药膏

2.体外研究

*皮肤渗透试验: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皮肤渗透率高于对照药膏

*角质层模型:优化后的乳膏基质显着提高了联苯苄唑的角质层渗透

讨论

临床和体外研究结果表明,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对照药膏。这归因于以下因素:

*增强皮肤渗透:乳膏基质促进了联苯苄唑透过皮肤的渗透。

*提高皮肤蓄积:联苯苄唑在皮肤中蓄积,提供了持久的抗真菌作用。

*局部给药途径:局部给药直接将药物递送至感染部位,减少了全身暴露。

结论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使其成为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优化后的乳膏基质可进一步提高药物渗透,从而增强治疗效果。第七部分乳膏剂型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关键词关键要点【乳膏剂型应用注意事项】:

1.局部刺激和过敏反应:乳膏剂型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长期或高剂量使用可能造成皮肤红斑、瘙痒、灼痛等反应。此外,一些患者对乳膏基质或活性成分过敏,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全身过敏反应。

2.剂量控制:乳膏剂型的剂量难以精准控制。患者涂抹乳膏的厚度、面积和频率可能因个体而异,导致药物吸收和治疗效果不稳定。

【药物相互作用】: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

乳膏剂型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局部刺激性

联苯苄唑乳膏剂型可能引起局部刺激性,如红斑、瘙痒、烧灼感等。这些反应通常轻微且短暂,但对于敏感皮肤或患有皮肤病变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二、皮肤屏障受损

联苯苄唑乳膏剂型通过破损的皮肤屏障吸收性增强,这也增加了局部刺激性的风险。对于皮肤屏障受损或患有严重皮肤疾病(如湿疹、牛皮癣)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该剂型,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三、全身吸收问题

联苯苄唑乳膏剂型可能导致全身吸收,特别是在大面积或长期使用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增加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如胃肠道不适、头痛和嗜睡等。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并监测全身吸收情况。

四、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

联苯苄唑可能会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如华法林、西米替丁和苯妥英钠等。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导致治疗效果的变化或不良反应的增加。

五、耐药性问题

长期或不当使用联苯苄唑乳膏剂型可能会导致耐药性菌株的产生。这将降低联苯苄唑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导致感染难以治疗。因此,应根据医生的处方合理使用联苯苄唑乳膏剂型,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

六、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注意事项

联苯苄唑乳膏剂型的安全性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尚未得到充分评估。因此,在这些人群中应谨慎使用,权衡潜在获益和风险后方可使用。

七、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联苯苄唑乳膏剂型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评估。对于儿童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并根据体重和年龄调整剂量。

八、用药部位注意事项

联苯苄唑乳膏剂型仅供外用,不可口服或置于眼睛、黏膜等部位。对于局部红肿、糜烂或溃疡等感染部位,应先清洁消毒后涂抹乳膏。

九、储存和使用注意事项

联苯苄唑乳膏剂型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不适,应及时就医。

十、疗程和疗效监测

联苯苄唑乳膏剂型的疗程和疗效监测应根据感染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治疗时间为1-2周。如果症状持续或恶化,应及时就医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静,张艾青,韩玉,等.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J].中国麻风病与皮肤病杂志,2016,32(03):215-218.

2.孙玉良,张燕,杨宏,等.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11):769-771.

3.王玉敏,张永明.联苯苄唑乳膏在浅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皮肤病学,2010,14(04):324-325.第八部分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未来展望关键词关键要点【透皮递送技术优化】

1.探索先进的透皮递送系统,如纳米载体、微针和离子电渗,以提高联苯苄唑的皮肤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

2.研究不同脂质体、纳米胶束和微乳剂的制剂配方,优化药物释放和皮肤靶向性。

3.评估透皮贴剂和微针贴的设计和性能,实现控释和增强穿透。

【协同药物递送策略】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未来展望

乳膏剂型联苯苄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为联苯苄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