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期中冲刺卷(一)【测试范围:七下第1-13课】原卷板_第1页
七下期中冲刺卷(一)【测试范围:七下第1-13课】原卷板_第2页
七下期中冲刺卷(一)【测试范围:七下第1-13课】原卷板_第3页
七下期中冲刺卷(一)【测试范围:七下第1-13课】原卷板_第4页
七下期中冲刺卷(一)【测试范围:七下第1-13课】原卷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冲刺卷(一)(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3课。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2.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统治者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政策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3.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下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A.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C.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4.下图书法作品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这最有可能是(

)A.作者柳公权出现笔误 B.为体现书法艺术特色C.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 D.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5.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A.贵族等级观念犹存 B.君主权威面临挑战C.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科举制度初见成效6.下列关于图中历史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松赞干布塑像文成公主塑像A.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图3人物为图2人物带去玉米种子C.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7.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善于利用自然力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下列利用自然力驱动的生产工具是(

)A. B.C. D.8.以下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政治制度完备B.农业技术进步C.海外贸易发达D.文学艺术繁荣9.在下列材料中,属于研究“古丝绸之路”第一手史料的是(

)A.长篇历史小说《张骞大传》 B.连环画《安西都护府》C.邮票《玄奘西行求法》 D.丝绸之路上唐代遗址出土的罗马金币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①②的阶段特征是A.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B.大一统局面的开创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1.“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12.“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交融 B.政府引导 C.社会繁荣开放 D.经济重心南移13.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14.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5.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A.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C.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16.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招徕外国商人,力图将海外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市舶利益。“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的基本对外国策。这反映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重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支持 B.航海技术进步 C.造船业发达 D.商品经济发达17.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C.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18.“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摘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白话译文)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文天祥作此诗时A.蒙古正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B.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C.忽必烈即将把都城定于大都 D.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19.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A.东汉、北宋、南宋 B.汉、唐、元C.东汉、唐、元 D.东汉、五代、宋20.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边疆的管辖。下表中所列内容对应无误的一项是(

)选项朝代机构管辖地区A西汉西域都护西藏B元朝澎湖巡检司琉球(今台湾)C明朝宣政院新疆D清朝伊犁将军东北A.A B.B C.C D.D2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始于下列哪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朝代A.B.C.D.22.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都市生活丰富多彩23.传统节日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下列资料可反映出(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既有寄托思念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祈盼丰收和幸福之意,是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A.传统节日的起源 B.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观C.传统习俗的变化 D.社会习俗具有的娱乐性24.大足宝顶山石刻中有一位养鸡女形象——她身穿宽大宋式服饰,正掀起覆盖小鸡的筐子,脚边两只母鸡在争夺蚯蚓。这一类形象还有不少,如《牧牛图》《父母恩重经变像》。这反映出宝顶山石刻(

)A.与宗教题材格格不入 B.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C.佛像至尊至上的神态 D.意到而笔不到的手法25.《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0分)26.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唐宋时期,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材料一中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分别是什么?(4分)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材料三材料四《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内容,说说宋朝都城的商业与唐都长安城的商业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6.政治局面与统治者的认识和治国措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和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指出两者之间的关联?(8分)材料二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北宋蔡襄(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北宋治国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6分)材料三军国大计,罔(无)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皇帝旨意的传达),不于(通过)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治国措施并概括其作用,结合所学举出清朝与之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