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1页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2页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3页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4页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春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

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张瑛

《诗五首》教学设计

设计:张瑛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

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

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

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一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一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

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

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

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

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

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

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

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

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

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

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9o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

情的诗句是,O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o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与“恨

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

________O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

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

象?

答:O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o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一王维一《使至塞上》一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一李白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一杜甫一《春望》一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一王安石一《登飞来峰》一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一赵翼一《论诗》一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作者邮箱: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

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

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

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

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

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

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一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

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

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

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

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

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

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

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

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

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

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

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

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

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

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一《春望》。

三、如何学习诗歌?

第一招:多读一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

2读出重音和节奏

3读出疑问

第二招:多思一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四、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

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

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

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

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

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

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

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

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五、中考链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

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

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

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

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诗五首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

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

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

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

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

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

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

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

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

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

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

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

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

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

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

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

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

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

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

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

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

“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

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

“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

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

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

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

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

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

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衰愁气

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

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

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

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

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

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

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

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

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

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

“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

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

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

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一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

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

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

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

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

让人百感交集。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矶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

们每个人的心。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

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春望》教案

广东省平远县田家炳中学林帆

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

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

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

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

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一《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

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

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

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

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

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一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

泪。“恨别鸟惊心”一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

“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

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

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

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

诗《望岳》《春望》

二、杜甫简介展示《唐之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

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

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

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

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

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

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

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

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

《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

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

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

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

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

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

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

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

长安,到兖州去省亲一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

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

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

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

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一在古代齐

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

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

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

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

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

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

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

壮志。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

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

中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

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

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

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

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

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

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

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6.学生齐背《望岳》。

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

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七月,肃宗即位于

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

所在地一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1)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

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

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

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

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

别的泪水。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

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

频频搔首。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

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

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

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

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读过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吗?

学生全体:读过。

教师:还记得吗?

学生全体:记得。

教师:那我们就来复习。

师生一起背诵《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

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师:背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让他(她)把这首诗歌默写在

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把诗歌默写在黑板上。

教师:有个字默写错了,谁上来把它纠正。

学生大部分:“绦”字。一位学生上讲台前纠正黑板上的“绦”字。

教师: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

学生:喜欢。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为什么喜欢,好吗?

学生1:“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十分新颖,富有创造性。

学生2:"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了柳树在春天里的特征,歌颂了春天的美

好。

学生3:“碧玉妆成一树高”,把嫩绿的柳丝和刚吐芽的柳叶比作珍贵的“碧

玉”,可见作者对柳树在春天里的形象的喜爱。

学生4:“不知细叶谁裁出”,诗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裁”用得既新

奇又贴切,对我们写作有借鉴作用。

教师:同学们对以前老师讲的都记得很清楚。不过,我觉得同学们都学得不够

到位,你们认为呢?

学生沉默。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二月春风”为什么可以比作“剪刀”,而不是

“菜刀”“柴刀”或者“手术刀”之类呢?

学生5:柳枝吐绿时节,气温乍暖还寒,细长尖尖的柳叶很像剪刀的样子,所

以比作“剪刀”。

学生6:因为春天到了,燕子飞来,而燕子的尾巴就似剪刀。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进行考虑。

学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

学生7:因为上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一个“裁”,裁剪当然只能用剪

刀。

教师:对!可见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光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我们还应该思

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下面请哪位同学就本诗歌从语言文字上来提

出一个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问题。

学生8:老师,为什么作者讲细长尖尖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有同学已经初步摸索到阅读文学作品的门道了。

请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上面那位同学的问题。

学生9:因为诗歌的上一句是“万条垂下绿丝绦”,作者把长长柳丝和细细尖

尖的柳叶比作是丝织物“绦”。

教师:但问题是作者为何把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比作是丝织物“绦”,

而不是别的纺织品呢?

学生10:因为在古代丝绸是珍贵的物品,我想作者这样比喻,是诗人对长长

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美的发现和惊叹。

教师:只是诗人对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美的发现和惊叹?

学生又陷入沉思。几分钟后

学生11:作者还对春天进行了赞美。

学生10:也是诗人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和惊叹。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这一

句,作者将柳树比作“碧玉”,碧玉也是珍贵美好的东西。

教师:回答得好!那么,“碧”是什么颜色?

学生全体:绿色。

教师:所以还请同学们注意诗歌的题目《咏柳》,应该是什么时候的柳树。

学生全体:是春天的柳树。

教师:光是春天吗?我们都知道春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春、仲春和暮春。

学生全体:诗歌写的是初春的柳树。

教师:对了,是初春的柳树。柳树春晓,繁而不茂,精致细小,诗人发现了这

一点,觉得大自然了不起,太美了,所以作者觉得大自然不会仅仅这样无意,一定

是有非凡的具有像人一样的灵性,应该是有意裁剪,精心装点而成,是它精心织成

的丝绦,只有织物才能裁剪。但柳条和柳叶不是“丝绦”,却偏偏说是。为什么这

一首会特别精彩?

学生12: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里面去了,用珍贵的物品来寄托诗

人的情感。是作者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教师:是的。好一个“作者创造性想象”,除了我们上面的分析和阅读,这

“创造性想象”还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提醒同学们从诗歌的文字上去找和落实。

学生沉思。

学生13:我觉得“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的“妆”也不能少。因为在古代

梳妆打扮是女人们的事情,而裁剪这工作也是妇女做的事情,叫“女红”。因为诗

歌第一句说春天把柳树打扮得如同“碧玉”,才有后来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

来补充说明打扮柳树用的东西和样子。没有前一句做铺垫,后一句就会显得非常突

兀和不协调。

教师:这位同学通过诗歌的语言发现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体验独特,是经过了

自己的深刻体验和思考。那么,请问“女红”一词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13:好象《红楼梦》里看到过。

教师:全部读完了吗?

学生13:已经读过2遍。

教师:了不起。其他同学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读几本书。读时不能光看故事

情节,要多想一想作者怎么写的,注意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因为任何文

学艺术,都是由文字串联起来的。作品优秀,首先是文字的功劳和魅力所在,是作

家在用词谴句上的独具的艺术匠心和作者内心情感的对象化,而且只有运用汉字的

汉语才有,这在别种语言里是找不到。就《咏柳》这首诗歌而言,是诗人贺知章对

汉语无畏的探索和天才的发现,是诗人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和惊叹。

这首诗歌因语言的和谐统一的运用,成就了诗歌的整体深层的和谐。到这里我

们对诗歌文本的“还原”成功。还原就是从文本的字词入手,深层次解读文本,使

阅读真正做到自主阅读和美读,从而最终学会阅读。

下面我们根据上述的阅读方法,再来欣赏杜甫的《春望》。会背诵了吗?

师生齐背《春望》毕。

教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先从哪里切入。

学生14:我们先要确定哪句写得最精彩。

教师:那么就请你来确定,好不好?

学生14:我觉得好象应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教师:为什么?

学生14:诗人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拟人的手法巧妙而深沉的表达了出来,我们

就没法做到。

教师:别自责,不要说是你,老师我也没法作到。好在我们是来学习的,相信

你能学会的。

学生15:我不同意上面这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应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一眼看好象似纯客观的描述,其实隐藏着作者深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

“家书抵万金”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有形

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出来。

学生16:我认为这首诗歌中最要紧的一句是“烽火连三月”,因为本诗描写

的所有结果都起因于这里。试想,如果没有“连”了“三月”的“烽火”,家书绝

对值不了“万金”,也不可能出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极度伤感。

学生15:我想补充一句,“三月”应该是个虚数,“烽火”不是真的刚好

“连”了“三月”,而是说战争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了。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讲得太好了。看来至少我们有两位同学已经进过了“洗

脑”,把小学老师教的那些语文知识洗去,开始接受新生事物了。现在还有哪位同

学想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13:我觉得从一个“连”和一个“抵”字可以发现,“连”写出了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