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沿革地理,从它与地理学的关系看,大体

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沿革地理阶段。当

时的研究者不需要经过地理学训练,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运用常规

史料分析考辨手段就能把问题解决。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历史地

理学开始向现代科学体系演进。随着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引入,研究者需

要懂得地球表层演化的科学原理,以此为指导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史料

加以分析和解释。这一时期,历史地理学获得空前发展,得益于深度的

史地交叉融合,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架构迅速构建起来。值得注意的是,

当时历史地理学对现代地理学的诉求仅限于科学原理和基本工作思路,

至于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以传统文献描述为主。此后,历史地理学

进入第三阶段,即大数据时代。

②相比于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数据规模显然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不过较之于以往的历史地理研究,数据增量已经不可以道里计。其中,

资料的可得性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原藏于海外、民间以及各公

藏机构的大宗史料不断面世,很多史料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获取。因此,

资料范围较之过去大大扩展,数据资源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此时历史

地理学要取资于地理学的,就不仅包括科学原理,还有在新技术条件下

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甚至还有新的问题形态和提问方式。

③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对待数据,地理学和历史学存在着天然的不同。

地理学的目标是把空间差异讲清楚。为了精准,不得不运用大量数据。

其所用数据,绝大部分不需要自己去生产,至少不需要手工生产。而历

史学的本质是人文,它的论证讲史料。而史料首要的问题不是数量,而

是真伪一一这史料是怎么产生出来的,说明了什么?然后才是对它的提

取和利用问题。去伪存真,尽量采用接近第一手的史料,才会赢得认可。

若是一味地堆砌史料,往往不被接受。因此,从史料中进行数据提取,

有不少学者是相当抗拒的。他们觉得史料很难量化,量化后貌似精确,

实则失真。只有文字描述才能"柔软”地贴近历史事实。这种看法当然有

一定道理,但也不能绝对化。

④数据提取是有边界的,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为人文研究服务,

而非消解传统人文研究。因此,将史提取成数据,只能针对可量化的内

容。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重建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应该是当务之急。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

以气候、地貌最为重要,而人文地理环境则以政区为基础。前辈学者将

地理作为治史"四钥匙"之一,其实主要指的是沿革地理,重点是为了弄

通历史地名变迁。研读史料,一定要清楚它具体的时空位置。史料所系

的具体空间是靠历史地名来定位的。如果不了解其准确含义,对史料的

理解便难免失真。

⑤数字化成果扩大了历史地理学的辐射力,也密切了历史地理与相关学

科的关系。当然,历史地理学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数据生

产。虽然未来也许有应用遥感、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数据提取的

可能,但目前数据产出主要还是靠人工,需要研究者从史料中去挖掘、

考证、分析、判断。不妨说,历史地理学的很多研究就是一个自己生产

数据的过程。这样的产出效率偏低,但在很多专题领域似乎很难有更便

捷的办法。此外,由于资料密度的差异,所能复原的地理环境在不同时

代的精度有较大差异。近现代的复原可以做到很精细;中古以前精度无

疑要下降很多。有些问题可能确实无解,而有些可能只是未想到合理的

技术路径,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多学科互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接近目标。

(摘编自张伟然《历史地理:数字人文的硬抓手》)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走向数字化发展道路是学科本身发展趋势使然,而数字化为

学科进步提供了更丰厚的土壤,也展现了更广阔的前景,对于深化问题

研究、加强学科综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区域环境变迁研究过程

中,建立包括历史自然与人文多元要素的地理信息数据集,利用"格网体

系"(Gids)的方法,将点、线、面数据进行格网化处理,把过去不能进

行比较的人文与自然要素,经过标准化处理,落实到同一水平上,在同

等面积之内比较各要素分布的密度差别,从而评估不同地域的要素发展

程度与水平,揭示地表覆盖的空间形态。可以说,这也是解决历史自然

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相互割裂问题,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历史地理学综

合研究的一个思路与方法。

当然,就目前历史地理数字化发展来看,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将中国传

统缺乏计量的文献史料进行数字转换,本身就是非常艰难的攻关。这中

间需要制定数据标准、设计数据格式、进行数据编码,从各种文本资料

中提取能够进行时空对接的数据,其中不同的要素都有不同的格式要求。

历史地理工作者既要对中国传统文献有基本认知,还要了解数据库建设

的要求,而文本、图像的自动化提取工具与模型还非常不够,人工智能

的应用也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张萍《数字时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挑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它与地理学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地理学大致分为三

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

B.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历史地理学资料的可得性发生巨大变化,研

究手段和技术路线也发生变化。

C.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前者以气候、地貌

最为重要,后者是政区的基础。

D.历史地理学很多研究还需靠人工方式自己生产数据,虽产出效率

偏低但目前还找不到更好方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沿革地理相比,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者不但要懂得地球表

层演化的科学原理,还要以此为指导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解释。

B.不少学者反对从史料中提取数据,认为史料难以量化且量化后容

易失真,只有文字描述才是真实可信的。对此,作者并不以为然。

C.资料密度的差异会导致所能复原的地理环境精度的差异;距今年

代越久远,资料密度就越小,所能复原的地理环境的精度就越低

D.在区域环境变迁研究过程中运用“格网体系”的方法,有助于评估

不同地域的人文与自然要素发展状况,揭示地表覆盖的空间形态。

3.下列选项中,最能够体现“数字人文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为人文研究服

务”的一项是()

A.20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治史,无论分析政治利益集团还是考察

典章制度、讨论社会文化思潮,都自觉地引入地域这一先天性限制因

素。

B.进入21世纪,计算机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以虚拟地球为平台,进

行全球范围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使地理学进入虚拟表达时代。

C.经过20余年的攻关,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与学者已开发了诸多类型

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如中国历代人口数据库、中国历代疫灾

数据库等。

D.“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集成了历史上丝路沿线河流水

文,生态环境等多元数据集,为进行综合性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数据

依据。

4.材料一在论述大数据时代历史地理学特点时运用了比较手法。请简要

说明。

5.如何应对历史地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炕(节选)

梁衡

虽然我后来离开了塞上,①但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中国的改革

开放新时期是从农村开始的,风起青萍之末,春江水暖“炕”先知。改

革大潮,“炕上窥变”可见一斑。1980年我到山西五台山下忻州的一个

小村子里去采访。这里出了一个奇人叫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

了清华大学,因为出身不好又被退回到村里。我本以为我们从京城到塞

外已经够委屈的了,没有想到还有更不公平的事。但岳安林很淡定,回

乡之后居然静心研究农村科技。等到乡村经济的旧体制稍有松动,他就

承包了公社养猪场,一年扭亏,并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法,用华罗庚优

选法设计饲养流程。我是在猪场的大炕上采访他的。共三间房三个大炕,

一间他住,炕上堆满了饲料麻袋和书本;一间炕头上烧一口大锅,兼做

粉房;一间火炕的温度严加控制来做菌苗实验。②我惊喜于这个''深山

藏古寺”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发现。在这个猪场的土炕上住了几天,

写了一篇《一个养猪专家的故事》,见报后收到五千多封来信,有不少

人直接背着行李来取经。岳安林随即办了一个炕头养猪培训班,一下轰

动全国。他本人也被破格从农民转为国家干部,直接任职科委副主任。

这篇稿也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奖。

还有一篇头条新闻是写农民怎样自觉投入商品经济的大潮。当时农民苦

于极左体制久矣,穷不堪言,苦无出路。晋南一个叫朱勤学的农民,躺

在炕头上用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到北京市面上芝麻酱缺货。而当地盛产

芝麻,他便做了一小罐样品,进京叩门问路。没想到一次成交,订了几

个火车皮的货,带动全村一夜致富。真是,③谁言三尺炕头小,春雷滚

滚炕洞中!有一个炕头人物,不能不表。山西神池县,为高寒风沙之地。

山大沟深,去的记者很少。我曾进山在炕头上采访两个大写的人物,一

个就是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她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

里。这里交通极不方便,到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通车,吉普车开到山脚

下,我们手脚并用爬山而上。这个地方派不来教师,而孩子们也没法走

出去上学。贾淑珍就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找了一块

杀猪案板,从炕洞里掏了一把烟灰刷一刷就是黑板。这一办就是二十五

年。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因为有了她再没有一个文盲,全村三十岁以

下的都是她的学生,还出了两个大学生,几个中专生。直到我去的前三

年,村里面才为学校盖了三孔新窑洞。但仍然是在炕头上教学,有四十

二个学生。我说给大家照张相,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跳下炕,争着在地上

找自己的鞋。我盘着腿在炕上采访,窗户上有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窗外一只大红

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公鸡、红花,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到哪

里去找这样的炕头授课图?这就是中国的乡村教育。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市里

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出了几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还

有一个将青丝熬成白头的乡村女教师呢?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

育的大梁。

等到我退休之后,再不为记者的使命所累,而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

时,仍见炕生情。在陕北旅行,几乎每一个炕头上都有动人的故事。彭

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

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

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枣充饥

。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

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

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誉为

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

当时的五大领袖:毛、周、朱、文人任,全是南方人。他们小时也都未

睡过土炕。然而自南方兵败之后长征北上,转危为安,节节胜利,盖因

睡土炕而接地气乎?

神奇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庙堂”,小戏、大戏都能

唱。有一年我到青海湖边采访王洛宾的旧事。高原气候寒冷,虽是盛夏

仍然要烧炕,我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访的。当年王洛宾就是因为在

一个车马店的土炕上,看着灶口的火光,听着老板娘美妙的歌声,一念

心动留下来采风,才有了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盘腿在炕,

口问笔录耳听,面前的豕妹子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花儿”,好像泉水淙

淙,永远也淌不完。外面微风过野,雨声潇潇,你不能不承认这大炕就

是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我又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烟锅

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而李季、贺敬之这些大诗

人更是直接从土炕上走出来的。李诗“崔二爷怕得炕洞里钻”,贺诗“米

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④这些诗句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

而我看到的最大之炕要数南疆的民居土炕了。一间屋子里,炕就占了一

大半。全部待客、宴请、喝酒、唱歌、吃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举行。

幸亏我炕上生炕上长,会盘腿坐炕,由此也与维吾尔族老乡拉近了感情,

听着《十二木卡姆》欢快的弹拨乐声,心都快要飞了起来。中国的大炕

从黑龙江一直铺到西藏,真是一炕跨东北、华北、西北,过中原,下西

南,温暖了大半个中国。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土炕养育

了多少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安林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先进人物,他创造了一套科学饲养

法,设计了饲养流程,办了炕头养猪培训班。

B.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因条件有限就简办起炕头小学,历经二十五年,

青丝变白发,为小山村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文章写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故事,土炕成了指挥

所,意在突出土炕因为接地气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D.作者讲到王洛宾创作的往事,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

引用李季、贺敬之的诗句,表明土炕是生发艺术的温床。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说“一生也没有走出土炕的影子”,既照应标题,也领起下文,

并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句子②引用了两句古诗,与文中引用的其他的古诗词、谚语一起,

为文章增添了一些典雅的韵味。

C.句子③中的“春雷”喻指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滚

滚”带出朱勤学带领村民一夜致富的壮举。

D.句子④“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形象地

表达出土炕作为意象在诗歌中的分量。

8.文中画横线语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9.文学评论小组计划为梁衡先生的这篇节选作品举行艺术短评活动,请

围绕关键词“土炕•炕上家国”写出你的短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荧(惑乱),疾讽诵,谨伺(等候)闻,观欢

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

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

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

灌寝,务种树;织葩屐,结置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

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

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

审辞令;疾趋跄(小步快跑),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

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

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

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

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

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

材料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

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

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

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

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

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

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

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教也B者C义之大者也D学也E者F知之G盛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古来说法不一,一指稻、麦、黍、菽、稷,另指麻、麦、

黍、菽、稷。

B.如,动词,至h往,与《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的“如”词

义相同。

C.颜色,此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

意思相同。

D.学者,指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

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尊师不在于日常言行中对老师的态度,而在于虚心

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B.材料一认为,天子祭祀先贤,让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跟他并列

站立,用以表示敬学和尊师。

C.材料二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做不成忠臣、孝子,获得尊荣显贵,

是因为未能通过学习来明白理义。

D.材料二认为,老师施教于学生,不会计较学生地位高低、财产多

少,而是重视学生对道义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2)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14.“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即完善自我。在作者看来,“成身”

能带来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鲜于洛阳①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节选)

高适

主人娱宾画障开,只言骐骥西极来。

半壁鹿。。势不住,满堂风飘飒然度。

家僮愕视欲先鞭,杨马惊嘶还屡顾。

始知物妙皆可怜,燕昭市骏②岂徒然。

纵令剪拂无所用,犹胜弩殆在眼前。

【注】①鲜于洛阳:鲜于叔明,时任洛阳令,故称。②燕昭市骏:指战

国时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诗人在毕员外家中观赏画马时所作,诗中“主人娱宾画障开”

句照应诗题。

B.“半壁”四句描摹了画上之马的神态。它似于画壁上奔驰腾跃,仿

佛使满堂生风。

C.童仆挥鞭,驱使马频频回到槽杨嘶鸣。此处运用正面描写,刻画

了马儿惊恐之态。

D.本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为歌行体。融记叙、描写、议论

为一炉,内容充实。

16.高适在本诗中,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鲜于洛阳推荐的愿望。请简

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用“,”两句,

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

(2)《燕歌行》中“,”两句,写官兵间的悬殊或揭露

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3)李商隐的《锦瑟》中,“”的诗句借用庄子的典故写出了人

生的变幻莫测,“”的诗句借用鲸人的典故表达了内心无限的伤

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

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

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

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

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等的人物。在户

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

的手续,主要的是得有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__A__,因为

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

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①大体上说有两个条件:②第一是要生根在

士里——在村子里有土地。③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

④这两个条件并不容易,⑤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

护,⑥除非得到氏族同意,⑦很不易把土地卖给外边人;⑧婚姻关系固

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⑨但已经住入一个地方的“外客”并不容易娶得本

地人做妻子,⑩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

因此__B是"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不被视为自己人,不

被人所信托。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标出序号的语句存在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上的三处错误,请指

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酒婆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

经常出事。您还甭为她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准是立

马醒过来,没半点醉意,好好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

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转悠悠,乐

陶陶,看着像风摆荷叶似的: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

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诀窍就在酒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

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好,

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近六十,没儿没女。可一日,老板娘

居然有喜了,老板动了良心,发誓再不往酒里掺水。

就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进门照例掏出包儿来,买酒,举手,扬脖,把

改假为真的酒倒进肚里……这次酒婆还没出屋,就转悠起来,一路上摇

晃得分外好看,左摇,右摇,愈转愈疾,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这

次竟然没有酒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

20.文中有三个叠词“好好”“天天”“慢慢”,说说它们和“好”“天”“慢”相比,

词义上各有什么不同。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

横线部分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上摆下摇、

左歪右斜的几步扭,转悠悠,乐陶陶。”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

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赋予生命以意义:这意味着时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只有

活下去,珍惜时间去丰富人生经历,才能够在实践中书写着生命的故事。

"生命赋予时间以意义:这强调的是生命本身的宝贵与独特性,时间仅

是生命长度的计量单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无可替代

性。

时间,似一条无垠的河流,无声无息地流淌着,记录着我们生命中的每

一个瞬间;生命,似一叶扁舟,一往无前地航行着,承载着我们的喜怒

哀乐。时间与生命是组成我们生命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B3.D4.①将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以往的历史地

理研究进行比较,说明其数据规模虽不及现代地理学但增量极大;

②将地理学和历史学进行比较,说明两者在对待数据上存在天然的不同。

5.①积极发挥人工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千方百计提

高数据产出效率;

②加强多学科互动,积极开拓合理的技术路径,提高复原地理环境的精

度;

③积极制定数据标准、设计数据格式、进行数据编码,以便于将文献史

料进行数字转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后者是政区的基础”错,材料一说的是“人文地理环境则以政区为基

础”。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此,作者并不以为然”错,由材料一“这种看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

也不能绝对化”可知,作者并非不以为然而是认为有一定道理;“只有文

字描述才是真实可信的”与文章意思不尽相符,由“只有文字描述才能‘柔

软’地贴近历史事实”可知,“柔软”地贴近历史事实是指无限接近于历史

事实,文字描述的历史也不一定真实可信。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说明的是传统史学研究重视地理的作用o

B.说明的是新技术对于地理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C.说明的是20余年来历史地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6.C7.D8.①动静结合的描写。石榴花是静态的,大红公鸡“隔着

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是动态的,真实、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采访见到的情景,凸显了炕头小学的简朴,给人画面

感,留下鲜活的印象。②令人深思、饱含感情的议论。“传媒总是热心报

道”与“有谁知道”形成对比,通过对比议论表达了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忧

思。③运用比喻抒情。“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

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贾淑珍等乡村女教师为农村教育

做出的巨大贡献。9.①“土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形

散神聚,通过叙写跟土炕紧密相关的人物、故事来表现家国情怀。②这

里有知识分子、农民的家国情怀,如炕头人物岳安林,面对命运的不公,

学以致用,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科技兴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

怀。③这里有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文章写炕头小学的创办人贾淑珍以

及那些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表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

④“土炕”融入了红色基因。老一辈革命家接地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取

得胜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传。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意在突出土炕因为接地气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错,根据文本内容,

说土炕“神奇”原因有两点:其一,“上得庙堂,能唱大戏”,即能为革命

战争取得胜利而发挥作用;其二,“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是说领导人

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领导人民一起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文章句子的能力。

D."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形象地表达出土炕作为意象在诗歌中的分量”

错,这句并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

划线句子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炕头授课图。有对农村景物的

描写,如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是静态的;一只大红公鸡、一群叽叽喳

喳的娃娃是动态的,描写的对象与众不同;咚咚地啄,叽叽喳喳地说,

极富声音感,极具现场感,运用叠词将炕头教室的热闹生动地传达出来,

凸显了炕头小学的简朴,给人画面感,留下鲜活的印象。

本段最后提到“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市里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几

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前后形成对比,通

过令人深思、饱含感情的对比议论表达了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忧思,意

在引起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对普通教师的关注。

运用比喻抒情直抒胸臆。“正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

大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乡村女教师的教育工作比喻为挑大梁,

高度赞扬了贾淑珍等乡村女教师为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

9.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本题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土炕”,这是文章的标题,可以从结构与内容上

评论其作用。“土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叙写跟土炕紧密相关的人

物、故事来表现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另一个关键词是“炕上家国”,所以答案应该是梳理一下文章表现了哪些

家国情怀:

“岳安林。他在‘文革'前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回乡之后居然静心研究农

村科技……一间炕头上烧一口大锅,兼做粉房;一间火炕的温度严加控

制来做菌苗实验……岳安林随即办了一个炕头养猪培训班,一下轰动全

国。他本人也被破格从农民转为国家干部,直接任职科委副主任”,炕头

人物岳安林,面对命运的不公,学以致用,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科技

兴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一个叫朱勤学的农民,躺在炕头上用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到北京市面上

芝麻酱缺货……一次成交,订了几个火车皮的货,带动全村一夜致富,

体现了农民朱勤学的家国情怀;

“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她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

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一办就是二十五年……正是

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文章写炕头小学的创办

人贾淑珍以及那些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表明乡村振兴离不

开教育,这里有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

“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

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

。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

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

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

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

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

挥部”,“土炕”融入了红色基因。老一辈革命家接地气、艰苦奋斗的

精神是取得胜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传。

10.CDF11.C12.A13.(1)有所得时不显露骄色,有所失时

不面露惭意,一定(通过学习)恢复自己的天性。

(2)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大学者、名士,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14.“成

身”带来的好处:①做子女的不用指使便对父母自然孝敬了。②做臣子的

不用命令便自然对君王忠诚了。③做君王的不用勉强便自然公正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老师,是最高尚的人;学生,是知识最丰富的人。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两句在句式上是相同的,

都是判断句,所以应在“教也者”和“学也者”后面断开,即在CF处分别断

开。

"义之大者也”后,D处断开。

故应在CDF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均为“到、往”;句意:进山林。/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飘来飘

去。

C."意思相同”错误。“脸色/容貌”;句意:脸色和悦。/暮去朝来我也容貌

衰老。

D.正确。均为“求学的人”;句意: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

且又有才能。/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故选C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尊师不在于日常言行中对老师的态度”错误。由原文“生则谨养,谨养

之道……疾趋跄(小步快跑),必严肃”可知,这些都是从日常行为中对

待老师的态度来表现尊师。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矜”,动词,显露骄色;“反”,通“返”,返回、恢复;“其”,自己

的。

(2)“……者……也”,判断句;“疾”,努力、极力;“为”,成为;“未之

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未尝有之也”,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子女的不用指

使便对父母自然孝敬了。

由原文“为人臣弗令而忠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臣子的不用命令便自

然对君王忠诚了。

由原文“为人君弗强而平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君王的不用勉强便自

然公正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但凡学习,一定要务求学业进步,心中没有疑惑。努力背诵诗文,谨慎

地听取老师所教的内容,注意在老师欢愉的时候去求问书本中的意思,

顺应老师的教导,不忤逆老师的意愿,回去后思考老师所讲的话,探求

明白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时时对它做出分辨、议论,用来论述道理,不

随随便便地做出申辩,而是一定符合法度,得到所学没有骄傲,失去所

学不会羞惭,这样一定会返回人性的根本。老师活着的时候就要谨慎小

心地侍奉,侍奉的方法,以顺应老师的心意为最重要;老师亡逝了就应

恭敬地拜祭,拜祭的方法,是在时令节日把拜祭作为要务。这是尊师的

行为。治理场圃,努力灌溉、种树;织麻鞋、网具,捆蒲草苇叶;到田

野上为耕耘土地出力,种植五谷;进山林,入河泽,打鱼捉鳖,猎取鸟

兽。这是尊师的行径。察看老师的车马,小心地为老师驾御;使老师所

穿的衣服能合适,务求使老师能穿夏轻冬暖的衣服。置办饮食,一定要

清洁卫生;要善于调味,务使食物丰富可口;对老师一定要恭敬,和颜

悦色,审慎自己的言辞;在老师面前行走要快而有节奏,一定要严肃庄

重。这也是尊师的行径。

所以老师,是最高尚的人;学生,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最高尚的事莫过

于做对人有利的事了,对人有利的事没有比教育更有利的了。知识丰富

比不上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要完善自身又比不上学习。完善自身就会

令当子女的不用驱使便去尽孝,当臣子的不用命令就会尽忠,当君主的

不用强权就能使天下平定。所以子贡问孔子:“以后人们将怎样称赏先

生呢?”孔子说:“我有什么值得来提及的呢?我只是不停止、不松懈,

就是喜好学习而不觉得它厌烦,喜欢教会别人而不觉厌倦,只是这样罢

了。”天子进太学去祭拜先人,就不把曾经当老师的人作下人看待,而

是与他们齐列。由此可见敬学与尊师的行为。

材料二: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

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

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

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

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

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

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

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

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

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

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

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

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

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

人。

15.C16.此诗虽为题画,却处处以骏马喻人才,以观画马喻求贤,托

物言志,寄托鲜明。本文写到画中骏马的昂藏气概,以骏马来喻贤才。

本文用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典故,虽然画中之马无实用,但终胜弩马之

可厌,从而达到以观画马喻求贤的目的。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运用正面描写”错误。“半壁”四句集中描摹画上之马的精神动态,似于

壁上腾跃、有收束不住之势,使满堂生风,惟妙惟肖,令童仆直欲挥鞭,

仿佛在槽杨间嘶鸣,还屡屡欲回首。此四句用侧面传神手法,将静态的

画写出动态的美,有以假乱真的效果,通真地刻画出了画中之号的昂藏

气概。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和内容的把握能力。

本诗“半壁”四句集中描摹画上之马的精神动态,似于壁上腾跃、有收束

不住之势,使满堂生风,惟妙惟肖,令童仆直欲挥鞭,仿佛在槽杨间嘶

鸣,还屡屡欲回首。此四句用侧面传神手法,将静态的画写出动态的美,

有以假乱真的效果,通真地刻画出了画中之号的昂藏气概。这里写骏马

实际上是用来比喻贤才。而自己就是这样的贤才,希望鲜于洛阳推荐。

“半壁”四句集中描摹画上之马的精神动态,似于壁上腾跃、有收束不住

之势,使满堂生风,惟妙惟肖,令童仆直欲挥鞭,仿佛在槽杨间嘶鸣,

还屡屡欲回首。此四句用侧面传神手法,将静态的画写出动态的美,有

以假乱真的效果,通真地刻画出了画中之号的昂藏气概。

本诗以观画马喻求贤,托物言志,寄托鲜明。本文写到画中骏马的昂藏

气概,以骏马来喻贤才。本文用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典故,虽然画中之

马无实用,但终胜弩马之可厌,从而达到以观画马喻求贤的目的。

1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战士

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庄生晓梦迷蝴

蝶沧海月明珠有泪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

易错字词:淫、诽、帐、犹、晓、蝴蝶、沧。

18.示例:A.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B.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

人19.②句后面的“。”使用错误,应该是分号或逗号;④句成分

残缺,可改为“这两个条件并不容易满足”或“满足(符合)这两个条件并

不容易”;⑧句语序不当,关联词语“固然”应放在“婚姻关系”前。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