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
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
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
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
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
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
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
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嘀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
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
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
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
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
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
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
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旗旗
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
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
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
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
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
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
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
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
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
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
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
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
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
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
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
C.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
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D.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
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
(2)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
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②营造寒冷的气氛,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
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
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
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借
鱼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
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
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解析】【分析】(1)B项,概括镇长是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
领导人的形象"文中没有依据,有意拔高人物形象;C项,"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
境”牵强,小说并没有点明江中鱼减少是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E项,“体现了小镇人思想
的顽固性"说法欠妥,从前捕鱼丰收的情景是小镇人记忆中的美好生活,与现实无鱼可捕的
情景形成了对比,不能因此就断定小镇人思想顽固。
(2)三处画线句子写的都是夜晚江面捕鱼时的景物,这就为故事展开、人物的活动提供
了背景。第一处是在旗旗大婶起第一网之时,作者没有写人们对网的关注,而是描写了周
围的景物,突出了人的“沉默"、风的"沉默"和"火"的贪婪,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烘托出
人物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在人们坚持到了凌晨之后,群星不再灿烂,火
也只剩灰烬,景物是没有生气的,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失望。第三处主要是描写太阳初升的
情景,突出了景物"迷茫"的特点,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失落和迷茫。三处景物描写按时间顺
序展开,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3)从表面来看,鱼骨就是文中提到的大鱼的骨头,深层来看,镇长放置鱼骨是为了考
验小镇人的敏感和耐力,小镇人看见鱼骨则产生了捕获大鱼的期望和行动。从情节发展来
看,小说由鱼骨写起,鱼骨引发打渔的行动,结尾揭示鱼骨出现的原因,鱼骨串起了小说
的所有情节,起到了线索作用。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旗旗大婶围绕鱼骨的一系列
表现,使这个人物个性鲜明。鱼骨引发小镇人对过去的回忆,使小镇人立刻行动起来,表
现出小镇的敏感和耐力,有突出主题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
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②营造寒冷的气氛,为
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
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
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
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借鱼
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
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
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
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
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
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同时
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景物描写是至关重要的,不是
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而且它与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塑造的人物
形象密不可分。景物描写作用有:①烘托人物心情②交代时代背景③渲染当时气氛④表
现人物性格⑤为下文做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⑦与下文相照应
⑶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回答时首先要根据文章主旨,表明观点,其
次要阐明理由,即好在哪里。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看标题内
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
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
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他那时
只是为了那条鲜红的线织腰带感到新奇而激动不已,却不能意识到生命历程的第二个十二年
即将开始......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浦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
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从小镇小学校后门走出来便踏上了公路。这是一条国道,西起西安沿着浦河川道再进入
秦岭,在秦岭山中盘旋蜿蜒一直通到湖北省内。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
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支毛笔和一只墨
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
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
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
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
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老师和
大同学临走时留给他的一句话是:"往前走不敢停。慢点儿不要紧只是不敢停下。我们在前
头等你。"
⑤似乎不单是脚后跟上出了毛病,全身都变得困倦无力,双腿连往前挪一步的勇气都没有
了,每一次抬脚举步都畏怯落地之后所产生的血肉之苦。他看见杜老师在向他招手,他听见同
学在前头呼叫他。他流下眼泪来,觉得再也撵不上他们了。他企望能撞见一位熟人吆赶的马
车,瞬间又悲哀地想到,自己其实原来就不认识一位车把式。
⑥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
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
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只要能
走进考场,他自信可以不需要翻动它们就能考中;如果万一名落孙山,这些课本无论语文或是
算术就都变成毫无用处的废物了。可那些纸张经不住砂石的蹭磨,很快被踩踏成碎片从鞋窝
里泛出来撒落到砂石国道上,像埋葬死人时沿路抛撒的纸钱。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
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⑦他站起随之又坐下来,等待有一挂回程的马车,即使陌生的车夫也要乞求。他对念中学
似乎也没有太明晰的目标,回家去割草拾柴也未必不好…伟大的转机就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
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⑧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
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
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
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
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
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
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
旅行的男孩。
⑨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
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疏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
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结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
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
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在离考场的学校还有一二里远的地方,他终于追赶上了老师
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不忍睹的两只脚后跟。
⑩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
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
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有删改)
(1)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他"在报考中学途中心理的变化过程。
(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如何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
(3)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析理由。
(4)综观全文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字部分,谈谈这场"人生之旅”带来的启发。
【答案】(1)①第一次旅行,心情"激动兴奋";②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时,因担心被嘲
笑而感到"自卑怯懦";③布巾被磨烂,课本也都被撕光时,感到"绝望崩溃";④听到火车
的嘶鸣,感到"惊惧茫然";⑤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卵
躅,感到"愤怒不平";⑥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敢"。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和连续的问句来表达人物的矛盾心理的。作者连用了三个“直
到......",写出了火车从眼前消失,汽笛声在耳边回响,车上模糊的男人和女人的脸,还有
一个在车窗边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作者精心描述这一眼前景象,写出了主人公的愤
怒。接下来连发两间: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他们看自己会是怎样的眼
光?写出了主人公由愤怒转而产生“痛下决心,改变命运”的勇气。
(3)①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本文围绕这三个词(事物)来展开故事。红腰带是开端,布
鞋是主体,汽笛是升华;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一
定的阅读提示;③有象征意义,暗含主旨。"红腰带"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
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遇到挫折时的警
醒与启示。
(4)①这次赶考让主人公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
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②这次赶考令主人公获得了独特的生命
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
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分析】(1)"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
乎不能成眠",表现出他第一次旅行,激动兴奋,难以入眠;"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
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说他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因担
心被嘲笑而感到卑怯;"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一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
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
了",说他布巾磨烂课本撕光后,感到绝望和崩溃;"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
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说他听到火车的嘶鸣,惊惧茫然;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
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步蹭血地哪躅!他无端的愤怒了",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
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跳躅,感到愤怒;"咬着牙重新举步一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
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
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
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说他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
敢。
(2)划线句子描写的是主人公在进城赶考途中,鞋底被磨破,步履艰难之时,平生第一
次遇见火车。作者精心描写了主人公看到火车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先用了三个"直到......"构
成排比句,写出了火车慢慢从眼前消失,汽笛声在耳边回响,车上模糊的男人和女人的
脸,还有一个在车窗边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作者精心描述这一眼前景象,写出了主人
公感到命运的不公,从而激起了愤怒。接下来连用两个问句: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
么滋味儿?他们以及那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孩看自己会是怎样的眼光?写出了主人公由
愤怒转而产生"痛下决心,改变命运”的勇气。于是,主人公忘掉疼痛,加速赶路,追上了
队伍。
(3)本文标题是“汽笛•布鞋•红腰带",应该明确:红腰带是开端,布鞋是主体,汽笛是升
华。因此标题是本文的线索。还要注意:"红腰带"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
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遇到挫折时的警醒
与启示。因此标题有象征意义,从而暗含了主旨。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4)文章中作者的赶考经历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才是自己的人生的改变,所以总结的
内容主要从后半部分来总结。尤其是文章的后三段: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
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缙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
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
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故答案为:⑴①第一次旅行,心情"激动兴奋";②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时,因担心被嘲
笑而感到"自卑怯懦";③布巾被磨烂,课本也都被撕光时,感到"绝望崩溃";④听到火车
的嘶鸣,感到"惊惧茫然";⑤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哪
躅,感到"愤怒不平";⑥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敢"。
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和连续的问句来表达人物的矛盾心理的。作者连用了三个“直
到......",写出了火车从眼前消失,汽笛声在耳边回响,车上模糊的男人和女人的脸,还有
一个在车窗边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作者精心描述这一眼前景象,写出了主人公的愤
怒。接下来连发两间: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他们看自己会是怎样的眼
光?写出了主人公由愤怒转而产生"痛下决心,改变命运”的勇气。
(3)①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本文围绕这三个词(事物)来展开故事。红腰带是开端,布鞋
是主体,汽笛是升华;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一定
的阅读提示;③有象征意义,暗含主旨。"红腰带"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
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遇到挫折时的警醒
与启示。
⑷①这次赶考让主人公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
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②这次赶考令主人公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
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
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
来说,要先梳理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归纳概括要点的突破点然后要分析小
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需要重视的线索。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
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
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3)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如下角度分析:是全文的线索;题目点
明中心;表明写作对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地点
等;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点明主要事件;揭示情感主旨;题目有双关义;与结尾相互
照应等。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先通
读全文,之后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谈出自己的感受。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
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
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
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②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
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
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③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
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④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
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
T,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⑤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⑥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
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填,
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
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⑦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
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葛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
苗,养养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
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
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
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
天一放睛,它们就开始吹奏。
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
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
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
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
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
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
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
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
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
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⑪而我呢?
⑫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
远离山水。
⑬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
告别故园。
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
永失东篱。
⑮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⑯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
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
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诗歌世界的心灵体验以及阅读《诗经》、唐诗时的痴迷状
态,具体可感,令人神往。
B.第②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第⑨段作者用“抚摸过和问候过""轻轻松了土,培了土〃等细节,描写父亲在田园劳作的
情景,妥帖而有情味。
D.文中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2)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3)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案】(1)B
(2)含义: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
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
宿、精神家园。好处: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
的丰富联想,有文化意味。"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
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
这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
意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铺垫。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
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了铺垫。
【解析】【分析】(1)B项,"第②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
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表述错误,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心里"延续着田园的意趣
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故选B。
(2)从修辞来看,"父亲的东篱"意思就是"父亲菜园子的篱笆",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这个题目,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增加了文化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
文中"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
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
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可知,"东篱"象征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
生活方式",由"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
史"可知,作者通过赞美父亲,赞美的是他一生侍弄的菜园所代表的诗意境界,找寻到的是
丢失已久的心灵的归属。所以从技巧上看,该题目一语双关,不仅实指父亲菜园的篱笆,
还代表了诗情诗韵,代表作者追寻的精神家园;作者对土地和田园的真正含义的理解都是
通过父亲的东篱引发的。具体作答时,据此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3)本题中,本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⑦段详细描写菜园"风光"有什么用
意。从内容上看,通过“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
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
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等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菜园的生机和热闹,表达了
作者的喜爱之情;从结构上看,作者写这段文字是承接上文,解释自己对田园的错误理
解,认为只有这样的院子才能培植“安稳的朴素意境",从而为下文赞美父亲一样的农人"温
厚淳朴的感情",赞美他们对"延续古国的乡愁和诗史”做出的贡献作铺垫。据此组织答案即
可。
故答案为:⑴B;
⑵含义: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
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
精神家园。好处: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
富联想,有文化意味。"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结
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这
一风光是为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
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铺垫。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结
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作了铺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
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
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
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
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父亲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
境;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了质朴的生活方式;是父亲们延
续和维护了真正的诗意田园,这个田园是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⑶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
用。一般文章首段作用有交代故事的开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
作铺垫。中间段落作用是承上启下。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掌柜
贾大山
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
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恻刀。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
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恻刀,咔嚓一声,把
鞋锄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一一林掌柜又叫"翎刀林"。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
小锄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
说:"买鞋!”
那天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
上一扔:叫则一双看看!”
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锄J?”
“敢锄。"
"不敢恻就不是好货!"
"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
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
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
拿!”
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
侧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
货铺子里闲坐。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他们
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一一我家卖酒,也卖松花蛋、咸
蒜、豆瓣酱。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
"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侧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鲫刀。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
"林大叔,你那小锄刀快不快呀?"
"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侧多少鞋?"
"早先锄一些,后来就不恻了。"
“既然不锄了,要它干什么?"
"放着。"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林掌柜乐了,举起酒杯说:"知我者,老哥也!"
他们每次喝酒,总是这么快活。
那年腊月的一天,天很晚了,父亲站在货架子前面,正自盘算什么,林掌柜把门一推,
头上顶着几片雪花进来了。父亲说:"你也没睡?"
"睡了,又起来了。"林掌柜结着扣子说,"我想喝两盅。"
林掌柜自己下手,弄了一碟韭菜花儿,弄了一碟豆瓣酱,然后从酒坛里舀了一小壶酒,
说是一醉方休一一林掌柜心地坦和,总是那么快乐。
可是,他刚抿了一口酒,突然皱起眉头:"酒里掺水了?"
"没有。"父亲一愣。
他又抿了一口,红着脸嚷起来:"掺水了,肯定是掺水了!"
父亲尝了一口,脸也红了,急得拍着桌子说:"咦,这就奇了!老地方进的酒呀!"
"最近,谁来打过酒?”
“昨天,前天……杨跛子!”
"披一件破大袄?"
"披一件破大袄!"
"要赊账?”
"要赊账!一一三斤的瓶子灌满了,提下柜台,才说要赊账。我说不赊账,他就不打
"酒呢?”
“我又倒回去了!”
"坏了!"林掌柜仰起脖子,咯咯咯地笑起来,笑得没了声音没了眼睛。他说,杨跛子打
酒,惯用此法:他的破大袄里另外藏着一只瓶子,里面装满凉水……
父亲听了,也被气笑了:"你说,这半坛酒……”
"洒了!”
"洒了?"
"再卖倒字号。"
"半坛酒,总有七八斤呀......”
"不喝了,睡觉!"林掌柜好像生气了,起身要走,父亲赶忙拦住他:“怎么了,老哥?"
“人也有字号!”
我赶紧开开门,抱起酒坛子,把"酒"洒到街里去了。林掌柜拍着我的头顶笑了笑,说:
"这小子长大了做买卖能发财。"我要去给他们打好酒,他说不用了,父亲也说不用了,催
我去睡觉。
我不想睡觉,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鸡叫头遍了,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三举
杯:头杯酒,三十年打早抹黑,苦巴苦干,两家都有吃有穿,没饿着没冻着,喝了;二杯
酒,两家相识相知,老不哄少不欺,谁也没有做过亏心的买卖,喝了;最后一杯没有喝,
他们把酒洒在地上,敬了天地财神,算盘和秤,还有那把小侧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契合人物职业身份的“鞋”和"酒"为道具来串联情节,并由此构设画面感极强的送鞋
和喝酒场面,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
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
C.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
束,也是全文的升华,带给读者无限遐思。
D.小说多用简短而又鲜活的人物对话,"赖货""打早抹黑""苦巴苦干"等方言词语也具有浓郁
的生活气息,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2)"小锄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小鲫刀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②小鲫刀体现了林掌
柜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的坚守与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小锄
刀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营商理念,有助于突显小说主题。
(3)同:都是次要人物,都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
异:"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诚信经商的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
小说主题。杨跛子是反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为有助于塑造林掌柜和父亲的形象,从
而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解析】【分析】(1)B项,"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不正确。不是"父亲
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而是对小侧刀作用的肯定。
(2)此题要求分析"小锄刀”在文中的作用,考查鉴赏作品形象和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
力。本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关于"小锄刀"的描写,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
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小鲫刀”分别出现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交代小
侧刀的作用,中间杨跛子要用小侧刀侧鞋,林掌柜与父亲谈话揭示小锄刀的意义,结尾用
酒敬小侧刀,从情节发展来看,小鲫刀多次出现起到了使情节曲折、推动情节发展的作
用;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林掌柜用小锄刀来证明鞋子的质量,表明自己坚守信誉和质
量的态度,所以写"小侧刀"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表达主题来看,"小侧刀”具有
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商的理念,因此写“小恻刀"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
用。
(3)此题要求分析",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异同,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
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筛选出与"我"和杨跛子有关的情节,从主要
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故事的叙述
者,"我"洒掉掺水的酒的行为,又表明"我”还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且继承了诚信经商的理
念,所以"我"不仅起到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杨跛子在文中
也是次要人物,他用耍无赖的手段从林掌柜那里讹走了鞋,又用欺骗的手段从父亲那里骗
了酒,林掌柜不与他计较,让他把鞋拿走,表现出林掌柜的大度和宽容,父亲舍不得倒掉
被掺了酒的水,反映出父亲的动摇,所以杨跛子这个形象除了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还起到了突出主要人物和主题的作用。综合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小锄刀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②小鲫刀体现了林掌柜
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的坚守与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小侧刀
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营商理念,有助于突显小说主题。
(3)同:都是次要人物,都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异:"我"是故事的叙述
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诚信经商的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小说主题。杨跛子是反
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为有助于塑造林掌柜和父亲的形象,从而为揭示小说主题服
务。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时,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从内容和结构
两方面具体分析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从情节本身,也就是内容;情节与情节,也就是
与上文的关系,情节与人物,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情节与主题,情节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小翎刀”在文中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林掌柜对鞋子质
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的坚守与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象征着保证质量,
诚信经营的营商理念,有助于突显小说主题。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在纵观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情节情节安排上、人物塑造上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
析。小说中"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相同之处:都是次要人物,推动了
情节发展,有助于体现小说主题。不同之处:"我"是故事的分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
诚信经营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小说主题。杨跛子是反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
为有助于塑造林掌柜和父亲形象,从而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转换角色
侯发山
二娃是"上一当烧面馆”的小伙计。不像正规的酒店,即使小伙计这个角色,也分前厅、
后厨,前厅又分传菜的、迎宾的,后厨又分择菜的、洗涮的,等等,多了去。二娃没有具
体的工作,却不轻松,有什么活儿干什么活儿,端盘子,抹桌子,扫地,擦玻璃,有时间
还要起五更陪着老板去买菜。老板太抠门,大厨也不聘用,自己掌勺,服务员就聘用了两
个人,除了二娃外,还有一个女孩子,山桃,她负责择菜,洗刷碗筷,吃饭时辰,还要站
在门口招呼人。虽然忙一些,老板给的工资不低,管吃管住,每月两千元,这在同行业中
己经是不低的了,有的星级酒店只给一千多一点。当然,这里是说钱不见钱,老板承诺年
底一块儿给。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老板承诺开工资,放假,回家过年去。二娃盘算着自己能开多
少钱,回家给爹捎个帽子,给娘选件羽绒服,给小妹买个手机……结果一晚上也没睡踏实,
老是在做梦,一会儿梦见自己在超市挑选东西,一会儿梦见自己坐在火车上,一会儿梦见
自己到老家了。等到醒来,已经是早上八点了。他慌忙爬起来,脸也顾不得洗,就蹬蹬蹬
下楼了。面馆在一层,他住在楼上。结果大门没开,老板还没来!若搁往常,老板七点左
右就到了。二娃忙打开门,发现山桃瑟缩着膀子站在门外面,山桃在另外一个地方,和一
帮乱七八糟的女孩子住在一起。
两个人收拾罢房间的卫生,已经是九点钟了,老板还没来。怎么回事啊?二娃感到什么
地方不对劲,打老板的电话,被告知手机已经关机。
二娃茫然无措的时候。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都是找老板的:一个是房东,说是要房租
的,一年的房租四万八,老板一分钱也没给;一个是杀猪的,是来要账的,说老板用了他
大半年的肉,欠了五万多;一个是菜农,也是来要账的……原来老板承诺今天兑付,所以他
们才来了。
到了十一点,老板还没露面,电话还是关机。直到这时,那几个讨账的感觉受骗了,对
着二娃和山桃骂骂咧咧的,好像他们是冤的头,债的主。二娃和山桃不敢反驳,也不知道
如何反驳,任凭他们的唾沫飞到脸上。
几个债主知道两个服务员也是受害者,欺负他们也没啥意思,便自认倒霉,就又骂骂咧
咧地走了。
山桃松了口气,怯怯地说,二娃,咱也走吧?
二娃点点头,转而摇摇头,说,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咋走啊?
山桃说,我、我也没有路费......我身上只有十几块钱。
二娃说,你回家一趟得多少钱?
山桃说,汽车、火车、三轮车,得一千六百块。
咱两个差不多。二娃说,哎,这冰箱里还有肉,还有青菜,咱把路费挣出来再走吧?
山桃迟疑了一下,说你会做燎面?
二娃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把生的做成熟的就中,来咱这小店的,身份跟
咱差不多,不是啥讲究人,即使有些差池,不会找麻烦的。
你真有把握?山桃扑闪着眼睛。
想着是给咱的家人做饭吃哩,能错到哪里去?二娃蛮有信心地说。
中!山桃的两只眼睛越来越亮。
说干就干,二娃把火打开,一边烧水,一边去切肉;山桃择葱、剥蒜......当把第一碗烧面
端给一个中年汉子时,说实话,二娃的心里还没底,忙让山桃把醋、辣椒、盐拿过去,说
大哥您看看合您口味不,需要啥您自己添加。
中年汉子哧溜了一口,头也不抬,说,中,中,中。
二娃和山桃相视一笑,信心大增。接下来,越发操心。还好,一碗接一碗,没有一个顾
客说奔的。
忙到天黑,两人算了算账,挣了六百块。
照这个数目,咱再干六天就能把两个人的路费挣出来。二娃掰着指头说。
第二天早上,二娃去市场上进菜;山桃在店里忙活。九点钟,饭店准时开门营业。
这一天,两个人赚了七百块。
到了腊月二十八,二娃和山桃已经赚了六千块钱。二娃说,山桃,咱回家是不可能了,
车票估计买不到了。咱不如不回家,继续干下去,然后把账一撮儿一撮儿还清再做打算,
你看如何?
中!听你的。山桃说。
就这样,二娃和山桃干了多半年,终于还清了前任老板所有的欠款。
由于两个人用心经营,口碑传了出去,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要关门已是不可能了,两
个人也舍不得关门,于是打出广告,招聘三个小伙计,把生意往红火处弄。
报名者蜂拥而至,当其中一名站在二娃面前时,他愣住了一一这个人是年前逃跑的老
板!
二娃不计前嫌,收留了老板。
没过多久,饭馆的名字由“上一当烧面馆"改为"小夫妻烧面馆"。怎么回事?您自个儿琢
磨去吧。
(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钱不见钱”"承诺年底一块儿给",巧妙再现、揭示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为后文老
板当面赖帐的情节作铺垫。
B.事先空口承诺,事后当面赖账,严重违背了社会伦理、诚信经营等道德要求,小说借此
引发了人们关于创业的思考。
C.二娃和山桃在老板约定发给他们工资日子的前夕都没有休息好,两人一夜都沉浸在美梦
之中,因而第二天也都起晚了。
D.山桃"扑闪着眼睛""两只眼睛越来越亮",两次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山桃一样的心理世界,也
烘托了二娃的自信性格。
(2)小说以"转换角色”为标题,该如何理解其内容、寓意?请简要概括。
(3)小说结尾,老板回来应聘伙计,二娃收留了老板,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1)B
(2)①二娃、由山桃与他们的老板角色转换,伙计转换成老板,老板转换成伙计:②二娃与
山桃,由伙计、同事的角鱼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关系;③不讲诚信者终究会转换成失败者,诚
实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
(3)①这样写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②这样写能回扣标题,完成二
娃与老板之间的角色转换;③这样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④这样写能启发读者思考,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宣传正能量,为读者树立学习的榜样。
【解析】【分析】(1)B项,"当面赖账"错误,选项分析不准确,从文中来看,老板是关
机不现身;选项对小说主题的概括理解角度也不准确,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二娃,主题的概
括应从他身上概括,而不应从老板身上概括。故选B项。
(2)结合文本内容"就这样,二娃和山桃干了多半年,终于还清了前任老板所有的欠款.…
二娃不计前嫌,收留了老板"分析可知,表层意思:二娃、山桃与他们的老板角色转换,伙
计转换成老板,老板转换成伙计。结合文本内容"没过多久,饭馆的名字由'上一当烧面馆'
改为'小夫妻烧面馆'"分析,二娃与山桃,由伙计、同事的角色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关系。
结合"由于两个人用心经营,口碑传了出去,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这个人是年前逃跑的老
板”分析可知,不讲诚信者终究会转换成失败者,诚实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考生围
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3)小说写的是大众创业的故事。二娃和山桃在"上一当烧面馆"打工,岁根年底,因债
台高筑,老板失联了,出逃了。剩下这伙计俩,走投无路,回不了家过年,也无法应付纷
至沓来登门讨债的人。绝望时,俩伙计商计利用冰箱里剩余的鱼肉菜蔬,自作主张、有针
对性地面对顾客,做起烧面,辛苦经营了年前几日,竟赚起了小钱;又用心经营半年,俩
人口碑传出,生意旺兴,还清了老板欠的债。俩人又收获了爱情,便招牌换记"小夫妻炒面
馆”,打出广告,招聘小伙计,"把生意往红火处弄”。不想出逃的老板竟回来应聘。这样写
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回扣标题"转换角色"。老板负债出逃和伙计
绝处逢生转换角色的演绎,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使作品营造了一种十分感染读
者的艺术氛围,让人得到创业艰辛和如何成功的启迪,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二娃、由山桃与他们的老板角色转换,伙计转换成老板,老板转换成伙计:②二娃与山
桃,由伙计、同事的角鱼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关系;③不讲诚信者终究会转换成失败者,诚实
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
(3)①这样写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②这样写能回扣标题,完成二娃与
老板之间的角色转换;③这样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④这
样写能启发读者思考,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宣传正能量,为读者树立学习的榜样。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
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
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以确定正误。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目是
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
的角度进行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
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
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结尾常见的作
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
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
感;反应美好愿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
余秋雨
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
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
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
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摄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
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
放晴。病友们看了一会儿,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
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腊梅为中
心的圆弧线。
住院病人多少有一点神经质。天地狭小,身心脆弱,想起了什么事怎么也排遣不开,听
人说,许多住院病人会与热情漂亮的护士产生一点情感牵连,这不能全然责怪病人们逢场
作戏,而是一种脆弱心态的自然投射。待他们出院,身心恢复正常,一切也就成为过眼云
烟。
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
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被香气熏醒的,而事实上我
们的病房离腊梅不近,至少隔着四五十米。
依我看来,这枝腊梅确也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
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
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以
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
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
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
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腊梅跟前,大家
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争论是经常
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
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
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浓入心魄。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
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
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
快回!
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地看着腊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
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禧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
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
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
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
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
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腊梅时,腊梅被病友们"簇拥着","我"是"踮脚"才看到的,腊梅点燃了一个个饱
经病痛折磨的人的热情。
B.为了平息病友们关于大雪是打落花瓣还是催生更多蒋蕾的争论,护士自告奋勇去数,文
章描绘护士数腊梅时运用了动作描写。
C.本文的题目意蕴丰富,内容上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另外,
也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D.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抒发情感,文章既歌咏了凌寒而开的腊梅,
同时也赞美了细心照顾病人的护士。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运用细节描写(或拟人手法),细腻地写出了腊梅历经沧桑,貌死实生的外形;
②赞颂了腊梅顽强的生命力,丰富了文章主题。
(3)①最后一段写为病友们冒雪数腊梅的护士全票当选"优秀护士",使围绕腊梅的故事
有了圆满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②呼应上文护士冒雪数腊梅的描写,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课件
- 数与形教学课件
- 呐喊明天课件
- c语言课件下载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必背】中考语文古诗词知识清单
- 《大学生的婚恋观》课件
- 《分红理财话术》课件
- 《硅弧焊整》课件
- 《婚姻法课件》课件
- ABB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 故障诊断与维护 课件任务1-2 认识和理解安全标志与操作提示
- 光伏发电项目管理述职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数学建模活动(1)-教学设计
- 2025年小学五年级数学(北京版)-分数的意义(三)-3学习任务单
- 生物人教版(2024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材料
-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DTMM)国家标准解读 2024
-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鱼)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 聘请专家的协议书(2篇)
- 办公环境家具成品保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