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1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4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

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

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

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

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

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

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

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

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

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

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

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

"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

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

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

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

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过

伏尔泰、马克思等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

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

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

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

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

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

的挑战”……

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

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

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青睐,孔子也只因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

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

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

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

凛凛。

两千多年来,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

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

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

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

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

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

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

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

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

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撞陈年的积垢。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

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

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

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

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

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

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

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

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

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

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

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

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①。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①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在第④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旗媒舟灯

B.灯媒旗舟

C.媒旗舟灯

D.舟旗灯媒

(2)解释第⑮段中划线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文过饰非:o

②吹毛求疵:o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

值。

C.第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⑯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

视。

(4)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B."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C."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颖、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D."老子"即《师说》中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

子》。

(5)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下面的语句加以赏析。

①"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

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②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6)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

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

(2)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对儒学的正

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

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

(3)D

(4)B

(5)①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

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

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

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

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

微。①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

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②句用了两个

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

"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6)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

的"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

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

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

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⑦段深思的答案。行文

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解析】【分析】(1)从第四段来看,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和"。第一处,后面说“中

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接驳"是说和其它文明的交流,而"和"是这种交流的凭借

物,所以这里应填"媒介","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第二处,

后面说"儒家主张平等……","主张"是旗帜,也就是"以和为旗”,此处填写“旗"。第三处,

后面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载着中华

文明远航,这是"以和为舟",应填写"舟"。第四处,后面说“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

文明的夜航......","引渡""夜航"的是"灯",应填"灯、故选C。

(2)第一个"文过饰非","文""饰"都是动词,意思是"掩饰","过"和"非"都是指错误和过

失,该词是说"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接着分析该词在文中的意思,

从上文“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

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一些精华被

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

原真实的孔子"可知,这"过""非"是指儒学的不足,而"文"和"饰”是说对儒学的这些"过"和

"非"进行掩饰,即全盘肯定儒学。第二个"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

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疵"是指"缺点""不足";从文中来看,是说故意指摘儒学的

问题,对儒学全盘否定。

(3)A项,原文中是说"孔子领先了西方思想源头,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不是说孔子

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故错误。B项,文中举例孔子的"思想"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思想的伟

大,并不是说明孔子思想的普世。C项,说儒学的命运多舛并不是为了证明儒学的不足,

而是揭示儒学在传播中,在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改变,故错误。D项,

用《圣经》和《古兰经》这两本宗教信仰的经书做比,是为了说明《诗经》《论语》的重

要,故正确。故选D„

(4)B项,",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

原则之一"错误,从文中来看,“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附和。故选B。

(5)第一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

‘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这段文字的主干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叩

教"的内容是如何“协和万邦",如何"和而不同”;作者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使用"最大公约

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些数学术语进行说明,以"最大公约数"来说"协和万邦",可见这应是

世界的共同愿望,用"最小公倍数"来说"和而不同",可见各国都有不同的不和谐因素,那

么如何让这两者共存,就需要向孔子"叩教"。第二句"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

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他"是指"孔子",句中使用比喻的修辞,

把“孔子"比作"新月""烛光","孤独地发着清辉""照亮近处,温暖周围”是说孔子的影响在当

时就向烛火一样只能照亮周围,以此说明影响不大。

(6)从文中来看,文章前三段说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

文明的圣火,并在第三段指出"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接着第四段分析孔子的思想

核心"和",第五段"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

的东方原点"是分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第六、七两段联系当今现实,以

此引出思考"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

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第八段"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独立成

段,承上启下,由上文的“世界"到下文的"中国",九到十四节分析孔子思想,指出其思想

并非完美无瑕,并指出既不能“文过饰非",也不能"吹毛求疵",指出对待孔子思想的正确

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孔子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故答案为:⑴C;

⑵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

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

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

(3)D;⑷B;

⑸①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

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

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

起读者的共鸣。②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

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

①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

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②句用了两个比喻

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

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⑹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的

"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

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

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

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

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⑦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

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浏览设题段落的

内容,根据语境前后的意思进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要求"解释第(15)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先分析词语的字典意思,再结合语境

分析其语境意。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内容筛选概括,又考查论据、论点的分析。解答此类试

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

后浏览每个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

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

分析该句的表述对象是谁,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路以及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

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并分

析这样写的用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

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

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

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

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

的弱弟,等你孝养,待你培植。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

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

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

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

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

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你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

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

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

果寺时,我不去执缚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

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

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

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

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

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

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

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笏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

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

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

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

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同情。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夜里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

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B

(2)①勇士,革命的首领。②有毅力,任劳任怨,③乐观热情。

(3)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刘和珍的赞颂和对她逝去的悲伤纪念之情,都表达了对屠杀者的

控诉之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不同点:本文对民族前路更多的是哀伤和悲观,而

《记念刘和珍君》则强调了刘和珍等人之死对民族未来的意义-让人们看到希望并奋起抗

争,乐观而自信。

【解析】【分析】(1)A项,"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

致"错误,文章一开头写“惨淡庄严的礼堂”,只是一个引子,并非将“气氛烘托到极致",后

文"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静寂无人….”才是极致、高潮

处。C项,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不是老百姓,而是前

面提到的如"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将"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D项,"而又蕴含

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无中生有。本文主要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有对反动派

的憎恨,有对逝者的敬重、倾慕、思念和不幸离开的的惋惜,结尾部分“沉默是最深的悲

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

虫笏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充满无奈和愤恨之情,没

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故选B。

(2)此类题注意结合原文内容,找出关键句进行分析:第一个要点需要注意第4段末"她

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的首领"一句所含的勇士及革

命的首领等重要信息。第二个要点需要注意第5段"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

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一句所含的有毅力、任劳任怨、有热力和温

情等信息。

(3)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刘和珍的赞颂和对她逝去的悲伤纪念之情,都表达了对屠杀者的

控诉之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最好找到,关键在于不同点:本文哀伤悲观,而《记念

刘和珍君》贝「坚强、希望、奋起",思考理性,思虑深远而又积极自信。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勇士,革命的首领。②有毅力,任劳任怨,③乐观热情。

(3)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刘和珍的赞颂和对她逝去的悲伤纪念之情,都表达了对屠杀者的控

诉之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不同点:本文对民族前路更多的是哀伤和悲观,而《记

念刘和珍君》则强调了刘和珍等人之死对民族未来的意义-让人们看到希望并奋起抗争,

乐观而自信。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

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

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

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关注描写人物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评价抒情句。提取信

息力求全面,筛选迅速,整合精炼准确。描写方法微观而言有:语言、外貌、动作、神

态、细节。宏观上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了解两篇文章

相同的时代背景、对象和不同的作者背景及写作意图,特别是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整

体把握的前提下,辨析两篇文章所表达感情的异同。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鼠

柯来台

①朋友送给我一只松鼠,它全身呈深绿色,翘起的尾巴顶端和腹部则是红色的。我一开

始就觉察到它野性十足,它对人一无所知,竟以为可以肆无忌惮。第一天,它就把猫咪吓

得直哆嗦,而京巴狗在它面前竟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活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背

上,噎着那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谁不发抖呢?

②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的头发上蹭干净两只手,然后在空中蹦跳。不一会又回到我

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把冰冷而友好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我耳朵下方蹭。

③"抓住它,它抓了一团毛线!"一条在它童年时就箍在它腰上的锁链磨坏了它的毛皮,

它那如羽毛般轻盈、如火焰般闪烁、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便发出一种如苦役犯戴

的镣铐的声音。"抓住它,把它控住,它把糖果盒拿走啦!"它被抓住之后就把长长的手

指,塞进钢制腰带间,陷入沉思。我带它到乡间度假时,才忧然大悟,原来它一直过的是

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立刻走出敞开的笼门,而是把一双手紧贴在胸前,出神地凝视着

无边的绿色草地,身体则有规律地战栗。我只能把这种战栗比作生命垂危的蝴蝶的抖动,

它的美丽的、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

④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起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地上,它干净利落地小便,

采摘一粒粒黑色的种籽。然后,它用前肢抓住一棵鲜花盛开的小树底部的枝梗,发疯似的

摇晃它,仿佛要看看这树枝是不是活的。这时,它瞧见空中飞过的鸟儿,便伸长脖子向鸟

儿致意,这一举动几乎使它离开了地面。

⑤它遇见一条蜥蜴,前额上便立即堆起皱纹,竖起了脖子和尾巴上的毛。在我起来调解

之前,它已经翻了个空心筋斗,像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可怜的小蜥蜴已成了

两截。但是,对癞蛤蟆,它只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不过,有时候,它向肥肥的长满疙瘩

的癞蛤蟆伸出爪子,很友好地搔它的脑袋。癞蛤蟆鼓起了肚子,表示抗拒,发出刺耳的声

音。

⑥在乡间,它胖了。除了我给它的榛子、核桃外,它还咬了窗帘、镜框的一角,还整天

把一根葡萄枝搂在怀里走来走去,用嘴唇舔着。它轻盈地在我肩上蹿来蹿去,往我耳朵里

吹气。小园子里开满了白洋槐花、杜鹃花。小松鼠关在笼子里,把它的可爱的鼻子挤在两

条栏杆之间......我知道它在想什么,我终于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我知道,我会想它

的。

⑦我给它自由的时候,正是六月,温煦的微风轻拂,自由的松鼠却一动也不动,它两只

手交叉,久久地、全神贯注地坐在窗台上。它开始做它习惯的动作,把手塞进膜部和链子

之间,但它没找到链子。它笨拙而轻轻地跳了一下,估量那根原先拴它的链带的长度,然

后,又试着跳了一下,那时,它只是联着我。然后,它不安地咳嗽,急急地奔跑起来,最

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⑧暮霭降临时,我呼唤它的名字,但没有用。可是,夜色深沉时,窗台上面响起了松鼠

那轻轻的、朴实的干咳声,它呼唤着我,它像主人似的回到房间。它步履蹒跚,园户外的

空气、树木、鲜花和海拔高度而心醉。它就着小盆的水嘴畅饮,用一双手梳洗一番,准备

床铺一一那个它每天晚上打开裹在身上的毛线团。第二天,我又见到它自由自在地坐在窗

边,等待着折断那条其实已不再存在的链子.…那天,它没有离开花园。在桂鹃花、洋槐花

丛中,重又开始像人间天堂一般的生活。一群飞来飞去的燕子和麻雀围着它,对它鸣叫,

它又开始蹦蹦跳跳,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追逐猫咪,把猫从洋槐树那儿撵走,它得意洋

洋,蹲在洋槐树上,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态:"现在该轮到谁了?"

⑨小松鼠没有失去爱交际的性情,不久,邻居小姑娘告诉我,“松鼠坐在我家钢琴上,

听我学唱歌";隔壁的大爷向告诉我,"我留在盘子里的核桃和葡高干被它吃了。

⑩它每天早出晚归,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

故,它是得神采奕奕,它从不忘记回家,从不忘记向滥施松鼠式的爱抚。这重新开始的世

界,这一平衡状态,这野生动物和我们之间的纯洁关系,持续了再三个星期。一个晚上,

它没有回来,后来的晚上也没者再回来,我确信,人类的双手又重新抓住了它,抓住了它

那伸出脑袋让人抚摸的耳朵。

(1)第③段面线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

(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描写,作用是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段写松鼠对小动物乱撒威风,对人无所顾忌,但很快与"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B.第③段描写小松鼠火焰般闪烁的尾巴,与它腰上的锁链形成对比,暗含作者强烈的爱

情。

C.第⑤段小松鼠滥伤无辜的蜥蜴又骚扰癞蛤蟆,可见大自然也充满风险和争斗,并不平

静。

D.作者文笔生动活泼,亲切谈谐:情节一被三折,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收到峰回路转之

效。

E.小松鼠被放生后重回主人家园,作者这一虚构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只是一种美好的愿

望。

F.文章在"人类"重新抓住"那让人抚摸的耳朵”处戛然而止,含蓄表达了对人类的谴责。

【答案】(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鼠眼睛圆润和晶莹;也暗示着它远离自然的不

幸遭遇;表现出松鼠对失去自由的悲伤/对自由的向往。

(2)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类对松鼠千万的伤害之深,以至于获得自由也不敢相信;内

容上照应前文小松鼠曾被锁链长时间锁住;体现了我对小松鼠的同情怜悯/批评人类对其的

粗暴行为。

(3)C,E

【解析】【分析】(1)题目是第③段面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什么。"它

的美丽的、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采用了

比喻的修饰手法,喻体"泪珠"的特点是光亮、润泽,因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鼠眼睛圆润

和晶莹;"泪珠"代表"悲伤",这个比喻也暗示着它远离自然的不幸遭遇;表现出松鼠对失

去自由的悲伤/对自由的向往。

(2)本题问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它开始做它习惯的动作,把手

塞进腹部和链子之间,但它没找到链子","把手塞进腹部和链子之间",这是一个动作描

写,也可以算细节描写。分析作用时可以从内容、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它开始

做它习惯的动作"表现人类对松鼠千万的伤害之深,以至于获得自由也不敢相信;结构上

照应前文"一条在它童年时就箍在它腰上的锁链磨坏了它的毛皮,它那如羽毛般轻盈、如火

焰般闪烁、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便发出一种如苦役犯戴的镣铐的声音”"它被抓住

之后就把长长的手指,塞进钢制腰带间,陷入沉思”,可见它曾被锁链长时间锁住;从情感

主旨上看,体现了我对小松鼠的同情怜悯/批评人类对其的粗暴行为。

(3)C项,"可见大自然也充满风险和争斗,并不平静"过度解读,结合“它遇见一条蜥

蜴,前额上便立即堆起皱纹,竖起了脖子和尾巴上的毛。在我起来调解之前,它已经翻了

个空心筋斗,像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可怜的小蜥蜴已成了两截。但是,对癞

蛤蟆,它只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不过,有时候,它向肥肥的长满疙瘩的癞蛤蟆伸出爪

子,很友好地搔它的脑袋。癞蛤蟆鼓起了肚子,表示抗拒,发出刺耳的声音",这段描写是

表现小松鼠的活泼、淘气。E项,"作者这一虚构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只是一种美好的愿

望"错,结合"可是,夜色深沉时,窗台上面响起了松鼠那轻轻的、朴实的干咳声,它呼唤

着我,它像主人似的回到房间。它步履蹒跚,园户外的空气、树木、鲜花和海拔高度而心

醉。它就着小盆的水嘴畅饮,用一双手梳洗一番,准备床铺一一那个它每天晚上打开裹在

身上的毛线团”,可见这一情节并非虚构,是真实发生的,它表现了松鼠在人的豢养下已经

形成了习惯,即使自由了,也一时很难改变,表现人类对松鼠千万的伤害之深。故选CE。

故答案为:⑴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鼠眼睛圆润和晶莹;也暗示着它远离自然的不幸

遭遇;表现出松鼠对失去自由的悲伤/对自由的向往。

⑵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类对松鼠千万的伤害之深,以至于获得自由也不敢相信;内容上

照应前文小松鼠曾被锁链长时间锁住;体现了我对小松鼠的同情怜悯/批评人类对其的粗暴

行为。

(3)CE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

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

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

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

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

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

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年庭院

余秋雨

①二十七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一个人在岳麓山上闲逛。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儿,乘

着当时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浪潮,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

②眼前出现了一堵长长的旧墙,围住了很多灰褐色的老式房舍,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庭

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面好像并不是在我

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

了自己。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

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③我在这个庭院里摸到一块石碑,凭着最后一点微弱的天光,我一眼就认出了那四个大

字:岳麓书院。

④这个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我一直在

想,历史上一切比较明智的统治者都会重视教育,他们办起教育来既有行政权力又有经济

实力,当然会像模像样,但为什么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呢?汉代的太学,唐

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

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繁项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

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

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

终都无法落实的原因。书院的出现实在是一批高智商的文化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

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大体符合中国国情,上可摩天,下可接

地,与历史上大量不切实际的文化空想和终于流于世俗的短期行为都不一样,实在可说是

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中国名山间出现过的书院很多,延续状态最好、

也最有名望的是岳麓书院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⑤让人反复缅思的是一些执着的人和一项不无神圣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全部辛劳、苦涩

和委屈,都曾由岳麓书院的庭院见证和承载,包括二十七年前我潜身而入时所看到的那份

空旷和寥落。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神圣,我轻轻一嗅,就改变了原定的旅

程。

⑥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

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校

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

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企望过高。

⑦突然想起了一条新闻,外国有个匪徒闯进了一家幼儿园,以要引爆炸药为威胁向政府

勒索钱财,全世界都在为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安全担心,而幼儿园的一位年轻的保育员却告

诉孩子们这是一个没有预告的游戏,她甚至把那个匪徒也描绘成游戏中的人物,结果,直

到事件结束,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保育员无力与匪徒抗争,她也没有办法阻止这场灾

难,她所能做的,只是在一个庭院里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孩子们也许永远不知道这场游

戏的意义,也许长大以后会约略领悟到其中的人格内涵。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缩

影。面对社会历史的风霜雨雪,教师掌握不了什么,只能暂时地掌握这个庭院,这间教

室,这些学生。

⑧为此,在各种豪情壮志一一消退,一次次人生试验都未见多少成果之后,我和许多中

国文化人一样,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不否认,我对自

己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学生的偏护有时会到盲目的地步。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

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

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喊: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

你们!

⑨不仅仅是一个亲热的称呼。不,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

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

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这一句中的"撒落"运用比拟手法,非常形象贴切,写

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

B.作者在第二段介绍这个特别的庭院,并对其进行描写,直在第三段才指出自己看到的庭

院是岳麓书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C.作者认为,教育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因为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

分有限,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对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前的庭院所蕴含的精神的

探讨,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

(2)文章第⑦段引用国外的一条新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的理解。

【答案】(1)D

(2)引用具体事例,说明上文的观点,使文章形象生动;为后文关于教育的坚守的议论做

了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给读者以启发。

(3)在理想主义遭到打击和消退后,中国的文化人应当坚守教育这块圣地,接受文化和传

递文化。不管社会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当放弃对自己神圣责任的坚

守,这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解析】【分析】(1)D项,“本文以记叙为主”表述错误,文章由书院谈及教育问题,以

议论为主;止匕外“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不合文意,第四段中“但为什么没有一种

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呢?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

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

繁项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

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

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无法落实的原因"只是对古代官学办学方

式进行了批评,并不代表着教育被冷淡,"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的说法属无中

生有。故选D。

(2)从内容上来看,第七段写的是当劫匪闯入时保育员镇定地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让孩

子们免受心灵伤害,强调了教育和教师工作的内涵;从结构方面分析,第七段属于中间

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教育是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

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的观点,又为下文关于教育的坚守的议论做了铺垫;从

表达效果来看,引用具体事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内容,情节典型生动、吸

引读者,并能引发读者思考。

(3)本文由岳麓书院写起,主体谈的是教育问题,"不,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

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这里的"庭院"代表文化理想,这句

话的意思是教育是文化的根基,虽遭摧残,迫害,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动摇;"文化传代的游

戏"即教育,这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延续性;"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这句话的

意思是教育重在过程,接受文化,传递文化,让学生领略人格内涵,教师要有自己神圣责

任的坚守,不管社会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当放弃。考生根据以上分

析,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引用具体事例,说明上文的观点,使文章形象生动;为后文关于教育的坚守的议论做了

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给读者以启发。

⑶在理想主义遭到打击和消退后,中国的文化人应当坚守教育这块圣地,接受文化和传递

文化。不管社会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当放弃对自己神圣责任的坚

守,这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

征、主旨把握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

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

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⑵本题考查分析散文中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立足句段的三个特点:内容

特点,位置特点,表达特点。其次立足三个角度答题:内容,结构,效果。本题首先内容

上引用新闻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结构上考虑上下文的关系,引用的新闻事例是为下文服务

的,因此可以做铺垫;效果上有手法要答手法,这里引用,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3)本题考查对重要句段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

境,即联系全文和联系句子前后,结合作者的观点倾向作答。最后一段将教育的这块圣地

比喻为"庭院",其特点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缺夺不走它",这体现我们应当坚守教

育圣地;"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意味着我们对文化的

接受和传递。"至于游戏的结局,我们都不要问"是我们的决心,不论结局,只求坚守。

5.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以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

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

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

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

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

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

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

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

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

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

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

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

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

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

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

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

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

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兼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

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

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

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

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第②节在全文起哪些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具体分析。

(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①第④节画线内容

②第⑤节画线内容

(3)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姥姥这一形象的?

(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

写,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答案】(1)结构上: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内容

上: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

品质。

(2)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

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却日渐老去的感慨。;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

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3)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

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

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

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侧面描写,通过众人回忆姥姥,谈及姥姥时的

神态举止以及由青粽忆及姥姥的裹粽手艺等内容,写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

(4)①选择的材料紧扣题目,照应文题“姥姥的端午。"②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姥

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等性格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从而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

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③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

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④使得作品更具与中华民族的

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

固的。

【解析】【分析】(1)本段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属于回忆和动作描写。"细碎步声""踱着

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背角""一掩再掩"是回忆"姥姥"的动

作,"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是回忆"姥姥"的絮语。动作描写的作用就是生动传神,这些动

作和絮语都体现了"姥姥"对"我们"晚辈的呵护。所以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回忆'姥姥’的

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结构

上,本段处于开头部分,与标题中的"端午"呼应,同时又以棕香为触发点引起下位对"姥

姥"一生的回忆。所以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呼应标题,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

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o

(2)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缓身""白头"都体现出"姥姥”已经老了,为晚辈操劳了一生。

“回望”“笑”则是因晚辈得到了自己的照顾,能很好地成长而高兴,体现了"姥姥”的慈爱和善

良。以上是句中人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便是感恩、心疼。所以综合起来第④节画线内容

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感恩,对

姥姥日渐老去的心疼。第⑤节画线内容中有"呆坐"一词,那么她为什么"呆坐”呢?结合前

文"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可知是对安逸清闲、又拥挤的城市生活不习惯。结

合后文"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

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

在那一年忽然苍老"可知是对乡间朴素生活,宽敞、清净环境的怀念。所以第⑤节画线内

容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3)第二段中"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

再掩"是动作描写,流露着"姥姥"对晚辈的爱。第三段中"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

她说,粽子熟了"是动作和语言描写,说明"姥姥"烧了一夜的灶火,辛苦地为我们准备着美

食。第四段中"回望""笑"是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看到晚辈在自己的照顾中很好地成长,脸

上露出了满足与欣慰的笑容,表现了"姥姥”的慈爱。第五段中"呆坐”是神态描写,写出了

"姥姥”对安闲、拥挤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和对乡村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姥

姥"的质朴与勤劳。第六段“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

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是对"姥姥"语言的回忆,表现了"姥姥"对晚辈的关心。第九段"芦丛

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眉清目秀""一身素衣"隔"柔骨而就、甜而不腻”是肖像描写,

写出了"姥姥"年轻时的美丽。第八段写"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通过我

们侧面衬托"姥姥"的心灵手巧。最后将分析内容合并整理,分条作答。

(4)题目中说“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很显然,内容方面

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结构上,端午节包粽子是线索。再分析题目的关键词,除了

"端午""粽子"还有"一件事",端午节为晚辈包粽子凸显姥姥的慈爱、善良、勤劳、心灵手巧

等品质,而直选"一件事”是为了表达的集中。结构上,首先有照应标题,其次它是线索,

一年又一年地过端午,一次又一次地包粽子,体现了“姥姥"对我们从未停止的爱。而在表

达效果上,端午节包粽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事情,选用这样的事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此外端午节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作者

这样写还会使文章充满中华民族的人文信息。

故答案为:⑴结构上: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内容

上: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

品质。

⑵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

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却日渐老去的感慨。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

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⑶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

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

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

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侧面描写,通过众人回忆姥姥,谈及姥姥时的

神态举止以及由青粽忆及姥姥的裹粽手艺等内容,写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

⑷①选择的材料紧扣题目,照应文题"姥姥的端午。"②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姥姥

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等性格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从而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

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③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

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④使得作品更具与中华民族的人

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

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

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

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

文等。第②节结构上引发下文对的回忆,内容上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

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⑵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修辞,

(2)抓关键词语理解,(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

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本题④段中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