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最突出的亮点。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成效显著,海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最靓丽名片。20多年来,一部部网络文学作品由涓涓细流汇聚为滔滔江河,以不可阻挡之势奔向世界文中学的海洋。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经从“自发的作品出海”发展到“自觉的版权出海”之后,在资本推动与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已经进入了“自主的生态出海”阶段。在技术、市场与资本的合力下,“网文出海”不仅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出版强国的重要助推力量,更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探寻出一条创新路径。2023年中国网文出海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前几年的发展态势,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作品质量稳定提升,作品数量持续增长。以起点国际为例,截至2023年年底,该网站就上线约3800部译作,同比2022年增长31%。随着AI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字翻译的瓶颈即将突破,出海作品数量有望相应出现一个井喷时期。长期蓄势待发的全球性IP生态在AI技术加持下,早已显露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网文企业与近百家海外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向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全球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作品约2000部,涉及英语、法语等20多种语言。伴随着海外网络作家的快速成长,海外网络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网文创作模式给海外创作者以启发,再经由本土作家结合奇思妙想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全球的读者可以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截至2023年年底,仅起点国际就培养了约41万名海外网络作家,为三年前同期4倍。这些作家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各行各业,00后占比达到42.3%;其次为95后,占比达到27.2%。从阅读情况看,截至2023年年底,起点国际的海外访问用户数突破2.3亿,为三年前同期3倍。这些用户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日均阅读时长90分钟。其中,美国用户数量最多。从增速上看,2023年用户增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法国、突尼斯、希腊、津巴布韦和南非。读者年龄分布与作者情况相仿,年轻人是网文阅读的绝对主力。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向世界传播的不仅是一部部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一整套立足于AI时代的创作机制和产业生态。在中国网文企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网文写作之路,海外原创网文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发展面貌。总体上看,网文出海作品已形成15个大类100多个小类,都市、西方奇幻、东方奇幻、游戏竞技、科幻成为前五大题材类型。在东方奇幻类型中,很多作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主题设定、人物角色、作品内核上都带着浓浓的“中国风”。如美国网文《在线修真》、印度网文《世界行者》均直接以中文命名角色名,立足于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向海外读者讲述修真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女性作家更爱写爱情喜剧、复仇文和悬疑爱情,男性作家更爱写冒险故事、系统文和成长升级。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经历了出版授权、翻译出海、模式出海等阶段。如今,已进入“全球共创IP”的新阶段。这种模式鼓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共同进行网络文学IP的培育及开发,开启了网络文学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此外,网文出海还受益于各种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例如,AI翻译技术的进步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各种海外平台也为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在AI的助力下,网文翻译正在突破产能和成本的限制。一方面,翻译效率极大提升,由日均翻译十余章节向日均翻译上千章节跃进,效率提升近百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专用词库人机配合,翻译成本平均下降超九成。而在内容质量方面,Al翻译作品也表现不俗,多部作品成为起点国际最高等级的畅销作品。可以说,Al正在推动网文的规模化出海,让中国网文无缝对接全球市场。而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持续深化,“一键出海”、全球追更已经成为翻译出海的新趋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翻译技术,已成为网文企业加快出海速度的首选。有业内人士表示,AI翻译系统可使行业效率提高3600倍,翻译成本却是此前的1%。未来,通过人机协同优化翻译质量,中国网络文学将向海外进一步输出,产业生态打造也将更趋完整。网络文学,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时代之窗,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座数字桥梁。因此,如何将网络文学打造成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靓丽名片”,对每个网络文学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摘编自陈定家等《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2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部分,并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亮点。B.从自发的作品传播,到自觉的版权输出,再到自主的生态出海,体现了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C.海外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网文创作模式等因素启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其作品质量与国内不相上下。D.AI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网文翻译的效率,降低了翻译成本,为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规模化出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网络文学向外输出了众多优秀作品,以及立足于AI时代的创作机制和产业生态,为世界文学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B.海外网络作家的快速增长和原创生态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网络文学对全球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和广泛吸引力。C.海外网络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中国风”元素,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D.为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全球共创IP”鼓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共同进行网络文学IP的培育及开发,开展文化交流。3.下列选项,不能展现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中独特的“中国风”韵味的一项是(3分)()A.海外华人作家借中国传统武侠之魂,演绎英文奇幻小说《龙翔九天》,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B.中国作家匠心独运,科幻巨制《星际迷航》引领未来宇宙探索狂潮,展现了人类的科技梦想。C.中国网络作家倾情力作仙侠小说《云隐仙踪》,在海外平台热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D.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在美国作家妙手改编下,糅合了原有意象和西方元素,焕发新生。4.简要概括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4分)5.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黑塞指出“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在网络文学盛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阅读,请根据黑塞的话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沙发椅的故事[匈牙利]托特·克里斯蒂娜盖尔格陪客人上了楼。酒窖专门留了一间小房用来品酒。透过宽大的落地窗,能看到葡萄园。葡萄藤上没剩下几片叶子,然而天中云翳低垂,地上的灰岩层层叠成梯田,晚秋的景色依然很美。盖尔格深爱着这片乡间田野。今年春天,他从佩斯市搬到了这个地方。盖尔格对着光线举起酒杯,开始讲解:深红的宝石色泽,层次丰富而多彩的花香,经典的温暖口感,值得花几分钟留在口中细细品咂。他刚刚说到这里,手机就响了。他本打算接起来,说一句“一会儿再打给您”就挂掉,但屏幕显示,来电人是阿嬷。阿嬷是他奶奶。“我的小盖尔格,猜猜我在哪儿?”阿嬷问得激情澎湃,仿佛她现在正在月球上给他打电话。盖尔格没办法,只好先离开品酒室,乖乖听她讲。此时,阿嬷正跟高比站在特雷兹环路上一栋房子的门前,她在那儿度过了整段童年时光,后来还一直住到了四十五岁。顺便插一嘴,她是家里唯一一个安然活过了童年的人:她有三个兄弟姐妹,全都死在了德国纳粹集中营,就像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一样。高比是阿嬷的第二任丈夫。这回是陪阿嬷来佩斯市看牙医。回家的路上,顺道来瞧瞧这所房子,他们朝二楼看过去。窗户上糊着牛皮纸,上面写着“房屋出售”和一串电话号码。“打过去问问!”盖尔格试图脱身,“对不起,阿嬷,我得挂了,现在我这儿有客人呢。”高比打通了那个电话,屋主说他刚好在家,两位可以上来看看。阿嬷像个小姑娘一样害羞起来,磨磨蹭蹭地上了楼梯,看了看信箱上的名字。老住户大多已经不在了,不过地上铺着的还是原来的瓷砖,楼上的两扇弹簧门也安着跟原先一样的磨砂玻璃。高比不怎么想参观,但阿嬷坚持要上来。开门的是一个秃顶的胖男人。他裹着一件大棉袄,因为这间空屋子里没有暖气。阿嬷站在里面四下打量。壁炉还在,墙肯定已经重新粉刷过了,但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没人打开过这几扇门了。它们颜色发黄,又烂又脏。木地板嘎吱作响,也还没有翻新过。她能看到最里面那间小屋子,还有屋门上的线条。阿嬷走上前去,俯下身子。她知道这里的每一条痕迹都是谁划上去的:最上面那条线是她长到一米五二时做的记号,门把手下面最矮的那条线是小弟的身高。老太太紧盯着那些痕迹,根本移不开视线,直到高比走过来,手搭上她的肩膀。“以前爷爷的沙发椅就放在那里。”阿嬷指向墙角,声音颤抖着。妈妈以前总是坐在那里给他们读书,有时她也会讲起自己的童年,她曾经历的那些故事。战争过后,他们才找到这张沙发椅,它已经有些脏了。后来沙发椅装上了新的软垫,归了盖尔格的爸爸。去年盖尔格从父母家搬到乡下时也带上了这把椅子。不是他自己想带,而是为了让奶奶开心,他绝对恨这椅子恨得牙痒痒,也从来没有坐上去过。阿嬷缓步来到走廊,准备打电话。她觉得,当着外人的面打电话,就像当众补妆一样失礼。她在反光的宽楼梯前停下了脚步,拨了号。“我的小盖尔格,你还记不记得,我给你讲过沙发椅的故事?”盖尔格绝对记得,她已经给他讲过一百遍了。不过因为阿嬷现在没了牙齿,听她说话是种折磨。他刚给品酒的客人端来了三明治和奶酪,这对盖尔格来说倒是个好借口,他可以从品酒室出来,去厨房待上几分钟。阿嬷给小盖尔格讲故事时,总要提一句,曾祖母每天晚上都会坐在孩子们的床边给她们讲故事,而爸爸的轶事他已经听过无数遍了。盖尔格的爸爸出生在一个秋日的午后,他们家那一带刚被战争的坦克轰成废墟。阿嬷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给家里人讲这个故事的机会,据她说,爸爸当时刚满一岁,社区儿科医生正用听诊器给他做检查时,这个小男孩突然从沙发椅上爬起来,细细打量着他。大夫弯下腰,小男孩用手指碰到了他的脸和小胡子,他摸了一会儿,然后突然从喉咙里发出一阵咯咯声:咯……咯……咯……盖尔格很怕阿嬷要再讲一遍这个老掉牙的故事。他第一次听时,就觉得没意思,听到第一百次时,简直就成了上刑。幸好这次不是听故事,不过也够他受的了,阿嬷细细描述起壁炉的样子,还列数了几个尚在人世的老住户。“对不起,我得去看看客人了。”他打断了奶奶,“他们还在等我呢,我们今天有个品酒会。”盖尔格挂了电话,他想,他是不是还应该把这个该死的手机关了。干脆把那张沙发椅也卖了吧,如果有人能用得上它的话。(节选自《像素》,有删改)文本二:《像素》的故事背景并不囿于匈牙利一地。书中的故事并非线性排列,在阅读中,我们常常要在时间线上来回跳跃。我们还会看到这些人物在不同年龄时期的样子,他们在生活里扮演的各种角色。我想在这本书里探索的是,我们如何在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的差异中经营我们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满足各种各样的期望,而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人物都迷失了自己原本的方向。他们漠然地在自己的生活里游荡,试图回想起曾经的渴望与欲求。(节选自《文本的身体——致中国读者》,《像素》一书的作者序)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尔格深爱着乡间田野,今年春天从佩斯市搬到这里,说明他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渴望宁静的乡村生活。B.阿嬷对特雷兹环路上的房子充满感情,不仅因为她在那里度过童年,还因为那里有许多关于家人的回忆。C.高比打通电话后,阿嬷像小姑娘一样害羞,磨磨蹭蹭地上楼,体现了她对过去生活的逃避和不敢面对。D.盖尔格对阿嬷提到的沙发椅恨得牙痒痒,却在搬到乡下时带上它,也是他想借此怀念自己的童年时光。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既对品酒室窗景进行了描绘,营造了品酒的氛围,也通过盖尔格的讲解,展现了他对葡萄酒的深厚了解和鉴赏能力。B.打电话时,阿嬷在电话中的激情澎湃和盖尔格的无奈应对,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祖孙之间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C.通过描写旧屋和阿嬷的细腻观察,展现了房子破旧的现状与岁月的痕迹,表现了阿嬷对家族历史的深厚情感和怀旧情绪。D.文本通过叙述盖尔格与阿嬷之间的故事,主要探讨了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代沟和矛盾,以及如何化解这些矛盾的问题。8.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书中的故事是“在时间线上来回跳跃”,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4分)9.作者曾说“文本并不是抽象的事物,我的解释是,文学是对现实有血有肉的模仿”。请根据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篇》)材料二: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①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君子于言无所苟矣。”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知其不可,苟欲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孔子、子路皆以佞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材料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圆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注】①恚:愤恨,怨恨,怨情。②夷蔡:夷为夷人(古代指少数民族)所居住地,蔡为流放罪人的所居之地。③上国:这里指京城。因王守仁自京官贬龙场。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始予A至B无C室以止D居于丛E棘F之间G则郁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行,与《六国论》“刺客不行”和《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不行”意思都不相同。B.安,指怎么,与苏轼《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相同。C.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患”意思不相同。D.居,让……居住,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从百余骑”的“从”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其入裸国虽暂时改变其风俗,终因文化差异巨大,无法从根本上教化夷狄,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B.孔子反对子路让子羔为费宰,子路明知自己不对,却还要勉强坚持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说讨厌强词夺理的人。C.王守仁虽然被贬至偏远的龙场,面对艰苦环境,他仍能保持乐观,在困境中寻得乐趣,甚至忘却了自己正身处夷地。D.王守仁描写了自己在龙场生活条件的前后变化,强调了环境并非生存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4分)(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4分)14.对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充和王守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15~16题。过史相国坟①陆廷抡广陵城北一孤坟,云是先朝旧督臣。冢上断碑题汉字,路旁荒草拜行人。沧波呜咽三江戍,碧血凄凉万古春。一自前军星坠后,至今无复见纶巾②。【注】①史相国: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在扬州(广陵城)组织抵抗清军。城破,史可法自尽未死,为清军俘虏,不屈就义。②纶巾:古代用丝带做的头巾,此处指儒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诗题,从广陵城北史可法葬身之地入笔,一个“孤”字更显凄凉。B.诗歌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如断碑、荒草和沧波等,展现坟地的凄凉景象。C.“碧血”乃忠臣烈士所流之血,“碧血凄凉”更增添了史可法牺牲的悲壮色彩。D.全诗语言质朴沉郁,情感真挚深沉,生动展现了对史可法的缅怀与敬仰之情。16.作为明末遗民,陆廷抡是如何表现史可法的忠烈精神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历史课上,李老师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告诫了学生虽然有良好开端的君主很多,但能坚持到底、不改初心的却少之又少,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2)与朋友离别之际,小李望着远处朦胧的月色,不禁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即使美酒在手,内心依旧凄凉与迷茫,江水与月光共同映照出离别的哀伤。(3)小语在学习古诗文时发现,“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等,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可谓A,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而后几千年,榫卯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应用、发展高峰。在建筑领域,辽代的应县木塔是榫卵结构应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而成,900多年来,历经多次地震却始终B,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榫卯结构的设计。在家具领域,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国传统家具推向发展顶峰。①在这一时期,②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③制作家具能够不用一钉一胶,④实现构件合理连接,⑤家具结构科学。从应县木塔到美观实用的家具,几块普通的木头因榫卯变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专家认为,榫卯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在一体,达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错位,简单理解就是留间隙。很多人认为榫卯(甲),实则不然。榫与卯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榫卯间隙让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为(乙)。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避让是指榫卯构件彼此避让,不在一个交点相遇,不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坚实。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榫卯结构逐渐应用于不同材质,也形成了不同结构形式。但无论是何种材质与形式,本质上都是“错位、限位、避让”理念的体现。榫卯结构在一凹一凸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对方之缺,可以达到巧妙的平衡,这其实就是中国“和”的思想体现。18.文中第三段中加点的“如同”,如果替换为“好像”,虽都能保持基本的比喻意义,但在表达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请简要比较。(5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牢而不固”,有人说自相矛盾,有人说表述恰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关于学习,《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荀子在《劝学》中也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另外,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榫卯结构在一凹一凸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对方之缺,可以达到巧妙的平衡”一句,也对我们如何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学习之道”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C【解析】“其作品质量与国内不相上下”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海外网络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中国传统文化和网文创作模式给海外创作者以启发,并未将海外网络文学作品质量与国内进行比较。2.D【解析】“为避免文化的同质化”错误,原文中并未提及“全球共创IP”的目的是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实际上,“全球共创IP”的提出是为了鼓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共同进行网络文学IP的培育及开发,以开启网络文学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并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因此,D项中的“为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属于无中生有。3.B【解析】B项中的《星际迷航》内容主要展现的是人类的科技梦想和未来宇宙探索,虽然可能包含一定的中国文化元素,但并不具有独特的“中国风”韵味,更偏向于科幻题材的国际共通性。而A项、C项和D项都明确展示了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中的独特韵味和影响力,能够准确体现“中国风”的特点。4.①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②海外作家队伍快速壮大且年龄结构较为年轻;③作品数量持续增长,质量稳定提升;④题材类型多样,东方奇幻等“中国风”题材受欢迎;⑤AI技术提高翻译效率,降低成本。【解析】“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成效显著,海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最靓丽名片”“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经从‘自发的作品出海’发展到‘自觉的版权出海’之后,在资本推动与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已经进入了‘自主的生态出海’阶段”“‘网文出海’不仅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出版强国的重要助推力量,更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探寻出一条创新路径”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影响力日益扩大,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截至2023年年底,仅起点国际就培养了约41万名海外网络作家,为三年前同期4倍。这些作家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各行各业,00后占比达到42.3%;其次为95后,占比达到27.2%”体现了海外网络作家数量增长迅速,队伍不断壮大,且作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年龄结构较为年轻。“2023年中国网文出海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前几年的发展态势,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作品质量稳定提升,作品数量持续增长。以起点国际为例,截至2023年年底,该网站就上线约3800部译作,同比2022年增长31%”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例子,说明了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作品数量持续增长,同时质量也在稳定提升。“网文出海作品已形成15个大类100多个小类,都市、西方奇幻、东方奇幻、游戏竞技、科幻成为前五大题材类型。在东方奇幻类型中,很多作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主题设定、人物角色、作品内核上都带着浓浓的‘中国风’”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作品题材类型丰富多样,其中东方奇幻等带有“中国风”的题材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在AI的助力下,网文翻译正在突破产能和成本的限制。一方面,翻译效率极大提升,由日均翻译十余章节向日均翻译上千章节跃进,效率提升近百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专用词库人机配合,翻译成本平均下降超九成。而在内容质量方面,AI翻译作品也表现不俗,多部作品成为起点国际最高等级的畅销作品”详细阐述了AI技术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降低了翻译成本,同时翻译作品的质量也不俗。【评分细则】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5.①在网络文学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遵从黑塞的建议,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虽然网络文学常被视为流行文学,但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从个人兴趣出发,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包括网络文学,以激发阅读兴趣和热情。②我们在阅读中更应该注重作品质量,追求深度阅读。黑塞强调“必须读杰作”,这提示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作品的质量,学会筛选和鉴别。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更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通过深度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提升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解析】作答时,需准确理解黑塞论述和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当代阅读实践进行具体分析。①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提到“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个人兴趣和选择的重要性。在网络文学领域,虽然它常被视为流行文学,但正如文中所说,“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最突出的亮点”,表明网络文学中同样存在大量值得阅读和欣赏的优秀作品。因此,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包括网络文学,这样不仅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②黑塞强调“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这句话指出了阅读杰作对于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性。在文学领域,虽然作品数量庞大,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筛选和鉴别,选择那些具有深刻内涵、高质量的作品进行阅读。通过深度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评分细则】每点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6.B【解析】A项,文中只是说盖尔格深爱着这片乡间田野并搬到这里,由此不能明确得出他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渴望宁静的乡村生活,此处属于过度解读;C项,阿嬷的害羞和磨磨蹭蹭不是逃避和不敢面对,而是对过去充满感慨和怀念;D项,盖尔格带上沙发椅是为了让奶奶开心,而不是怀念自己的童年时光。7.D【解析】“主要探讨了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代沟和矛盾,以及如何化解这些矛盾的问题”错误。文本虽然涉及了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并非主要探讨代沟和矛盾以及如何化解这些问题,而是更多地展现了阿嬷对家族历史的怀念和对盖尔格的关爱,以及盖尔格对奶奶复杂的情感态度。.①故事在盖尔格接电话的当下与他对沙发椅、爸爸儿时场景的回忆之间来回切换。这种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使得时间线在叙述中不断地跳跃和穿插。②叙述了阿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从她的童年到成年,再到与盖尔格及高比的互动,展现了时间的跨度。③对房子的描述也跨越了时间,从阿嬷小时候住在这里,到后来房子出售、空置,这些描述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变迁。④对沙发椅的回忆是另一种时间跳跃的体现。沙发椅不仅承载了阿嬷的回忆,还连接了她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与盖尔格之间的情感纽带。【解析】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书中的故事并非线性排列,在阅读中,我们常常要在时间线上来回跳跃”在文本一中的体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文本一中的叙述在盖尔格接电话的当下与他对沙发椅、爸爸儿时场景的回忆之间来回切换。这种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使得时间线在叙述中不断地跳跃和穿插。例如,阿嬷在电话中讲述沙发椅的故事时,盖尔格的思绪却飘回了爸爸儿时的那个秋日午后;而当盖尔格回到品酒室时,他又想起了阿嬷在房子里的情景。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且富有层次感。②人物经历的时间跨度:文本一通过阿嬷的叙述,展现了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从她的童年,在特雷兹环路上度过的时光,到成年后与家人共度的日子,再到现在与盖尔格及高比的互动,这些叙述跨越了阿嬷的一生,展现了时间的巨大跨度。例如,“她在那儿度过了整段童年时光,后来还一直住到了四十五岁”和“她是家里唯一一个安然活过了童年的人”等句子都明确指出了时间上的变化。③房子变迁的时间线:文本一对房子的描述也跨越了时间。从阿嬷小时候住在这里,到房子被出售、空置,这些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还展现了房子作为物质载体所承载的历史变迁。例如,“老住户大多已经不在了,不过地上铺着的还是原来的瓷砖”和“这间空屋子里没有暖气”等句子都揭示了房子的历史变迁。④沙发椅的回忆与传承:沙发椅在文本一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它承载了阿嬷的回忆,也连接了她的过去与现在。通过阿嬷对沙发椅的回忆,读者能够感受到时间的跳跃和情感的延续。同时,沙发椅从阿嬷传到盖尔格父亲,再传到盖尔格手中,这种传承也体现了时间的流动和家族情感的延续。例如,“去年盖尔格从父母家搬到乡下时也带上了这把椅子”等句子就展现了沙发椅的传承过程。【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第①点必答,其余任答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9.①情节设计:作者通过阿嬷与盖尔格的互动,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映射现代人在忙碌与怀旧间的挣扎,展现了现代人的内心冲突。②角色塑造:阿嬷怀旧,盖尔格注重现在,对比鲜明,展现了他们面对过去的不同态度,揭示现代人的迷茫与探索。③情感层面:阿嬷对沙发椅的依恋,是对家族的怀念,触动读者对自我身份与情感归属的反思。④主题表现:探讨现代人在复杂生活中寻找自我,平衡过去与当下,反映了现代人在迷失中寻找的普遍心声,洞察生活本质。【解析】作者的观点“文学是对现实有血有肉的模仿”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①情节设计:在文本中,作者巧妙地通过阿嬷与盖尔格两个角色的互动,将品酒会与对过去的回忆交织在一起。盖尔格在忙碌地主持品酒会间隙接到阿嬷来电,阿嬷看房打电话的过程中激起一波波回忆,这种情节设计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还深刻映射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所面临的内心冲突。②角色塑造:阿嬷和盖尔格作为文本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他们的性格和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嬷是一个充满怀旧情感的人,她对过去的回忆充满了温情和留恋,尤其是对那张沙发椅的依恋,更是体现了她对家族温暖与安全的怀念。而盖尔格则更加注重现在,他专注于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对过去的回忆并不如阿嬷那般热衷。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两个人物在面对过去与未来时的不同态度,还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在这种对比中的迷茫与探索。他们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但同时又难以割舍对过去的情感和记忆。③情感层面:阿嬷对沙发椅的依恋,不仅仅是对一件物品的喜爱,更是对家族历史和亲情的深深怀念。这张沙发椅承载了家族的许多记忆和情感,是阿嬷心中不可替代的温暖象征。这种依恋情感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它触发了读者对自我身份和情感归属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了内心的情感需求和对家庭的依恋,而阿嬷的故事则提醒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情感纽带和记忆。④主题表现:通过阿嬷与盖尔格的故事,文本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在复杂生活中寻找自我、平衡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主题。阿嬷的怀旧和盖尔格的务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但他们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这种寻找过程充满了迷茫和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和可能。文本通过这两个角色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在迷失与寻找中的普遍心声,并深刻洞察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寻找自己的内心真实和生活意义,努力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归属。【评分细则】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分析需结合文本内容,要点明确,表述清晰。若仅简单罗列文本内容,缺乏深入分析,将酌情扣分。10.BDG【解析】“始予至”中的“至”是动词,表示到达的动作完成,其后B处应断开,以区分动作与后续的情况描述。“无室以止”中的“无”是表示否定的词,其后“室以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说明没有居住的地方可以安顿,故D处应断开。“居于丛棘之间”中的“之间”是一个方位词,表示在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其后G处应断开,以区分居住的具体地点与接下来的描述。11.B【解析】“意思相同”错误,“夷狄安可教乎”中的“安”作副调,意思是“哪里,怎么”;“而今安在哉”中的“安”是疑问代词,意思是“哪里,什么地方”。A项,不能施行/不去/不能行走。C项,担心/祸患,灾难。D项,“从百余骑”的“从”是使动用法,使(让)……跟随。12.A【解析】“暂时改变其风俗”错误。“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错误。王充以禹为例,主要是为了质疑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即认为孔子也不能使九夷变为君子,并非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13.(1)孔子对(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感到痛惜,心里感到怨恨和失意,因此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得分点:“疾”,痛惜,1分;“道不行于中国”,状语后置句,因为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1分;“之”,前往,1分。句意1分。)(2)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龙场)偏僻简陋,不能居住。(得分点:“以”,以为,1分;“陋”,以···为陋,1分;“弗”,不,1分;句意1分。)14.①王充认为孔子只是说说而已,并非真心想去九夷,而且王充认为夷狄难以教化。②王守仁则认为孔子是真心实意地说出这句话,而且王守仁认为夷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善。【解析】首先,明确两人的观点立场,可知王充持怀疑态度,而王守仁则持肯定态度。其次,分析各自观点的支撑理由。王充主要从孔子言行的真实性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难以教化两方面进行论证。王充推测孔子实际上并不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他的言论只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原不能实行,所以借言欲往少数民族地区,以此来回应他人的质疑。另外王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落后,难以理解和接受君子之道,因此孔子即使前往也无法成功教化他们。他通过禹入裸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指出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文化差异巨大,难以用中原的礼仪制度来教化。王守仁则通过肯定孔子的理想和自己的实践经历来证明教化夷狄的可能性。王守仁坚信孔子确实有过想要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的想法,并认为这体现了孔子不畏艰难、勇于传播儒家文化的精神。另外王守仁认为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文化素养较低,但他们具有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潜力。他通过自己在龙场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通过教育和引导,也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逐渐接受并实践儒家文化。最后,分条总结两人的不同点,注意语言简洁。【评分细则】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准确概括王充的观点,得2分。若未提及“言不由衷”或“夷狄难以教化”的任一要点,或表述不全面,则酌情扣1分。准确概括王守仁的观点,得2分。若未提及“言行一致”或“夷狄可以教化”的任一要点,或表述不全面,则酌情扣1分。答案需体现对两者观点差异的准确理解和概括。若表述模糊,逻辑混乱,或存在明显错误,将酌情扣分。15.B【解析】“诗歌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如断碑、荒草和沧波等”错误,诗歌中“断碑、荒草”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但颈联中“沧波呜咽”是从听觉角度描写。16.①诗中“孤坟”体现史可法死后的孤寂,暗示其艰难坚守,彰显忠烈。②断碑载功绩,行人拜荒草,展现后人对史可法的敬重,侧面反映忠烈精神影响深远。③沧波呜咽、碧血凄凉营造悲壮氛围,凸显史可法的壮烈牺牲与忠烈精神。④尾联以星坠喻史可法离世,表达了诗人对他的痛惜缅怀;借儒将衬托,凸显史可法的卓越才能与忠勇品质,强调忠烈精神的伟大不可复制。【解析】首先明确这首诗歌是作为明朝遗民的作者在凭吊史可法。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以忠烈闻名。围绕史可法的忠烈精神这个核心主题去分析诗句。①“广陵城北一孤坟”,孤坟孤立于广陵城北,突出了史可法死后的孤寂之感。在国破家亡的艰难处境下,他坚守扬州城,最终壮烈牺牲。这座孤坟暗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守,这种坚守正是忠烈精神的体现,即使被俘身死也绝不屈服于敌人。②“冢上断碑题汉字,路旁荒草拜行人”,冢的断碑上依然题有汉字,记载着史可法的功绩。尽管碑已断,但功绩尚存,这象征着他的忠烈事迹不会被磨灭。路旁的荒草处有行人拜谒,说明史可法深受后人的敬重。后人的敬重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忠烈精神影响深远,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③“沧波呜咽三江戍,碧血凄凉万古春”,沧波呜咽,仿佛在为史可法守卫三江的壮举而哀鸣;碧血凄凉,更增添了他牺牲的悲壮色彩。这种悲壮的氛围凸显了史可法的壮烈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烈精神,如同万古长存的春天一般,永远激励着后人。④尾联“一自前军星坠后,至今无复见纶巾”,以将星坠落比喻史可法的离世,表达了诗人对他的痛惜与缅怀之情。“至今无复见纶巾”,借周瑜等儒将的形象来衬托史可法,周瑜等儒将在历史上以卓越才能和忠勇品质著称,史可法与之相比毫不逊色。通过这种衬托,凸显了史可法的卓越才能与忠勇品质,进一步强化了他忠烈精神的伟大与不可复制。【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第①点:未提及“孤寂”“艰难坚守”或“忠烈”的,视为表述不全面,酌情扣分。第②点:未涉及“后人敬重”或“影响深远”的,视为表述不全面,酌情扣分。第③点:未提及“悲壮氛围”或“壮烈牺牲”的,视为表述不全面,酌情扣分。第④点:未涉及“星坠喻离世”“儒将衬托”或“忠烈精神伟大”的,视为表述不全面,酌情扣分。若表述模糊,逻辑混乱,或存在明显错误,将酌情扣分。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3)示例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示例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评分细则】每小题两空,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第(3)题,只要答案是包含了“沧海”的唐宋古诗文句子,且书写准确,即可得分。18.(示例)①虽然“好像”也常用于表示比喻,但它相对“如同”来说,有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猜测意味。②因此,在本文语境下,“好像”会让读者对榫卯间隙与弹簧之间的相似性产生一丝疑虑,不如“如同”那样肯定和直接。【解析】文中第三段中用“如同”来构建榫卯间隙起到的作用与弹簧形变能力之间的比喻关系,旨在强调两者在功能上的高度相似性。“好像”虽然也能表达比喻意义,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或不确定性,这种微妙的差异在精准的语言表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同”更为肯定和直接,它清晰地表明了榫卯间隙在功能上与弹簧的形变能力高度相似,从而增强了比喻的说服力和表达效果。因此,在这个语境下,“如同”是更为恰当的选择。【评分细则】要比较出“如同”与“好像”两个词的语意的差异和不同的表达效果。每点2分,两点共4分,表述清晰、逻辑合理1分。19.(示例)A:源远流长B:稳若泰山【解析】A处,根据下文“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这说明榫卯作为一种技术或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长的历史。因此,可以填入“源远流长”,它准确地描述了榫卯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B处,描述的是辽代应县木塔历经多次地震却依然稳固的状态。因此,可以填入“稳若泰山”,它形象地描绘了木塔在经历自然灾害后依然坚固矗立的场景。【评分细则】每空1分,共2分。成语需准确、恰当。只要成语与文意相符,即可得分。20.(示例)(1)语句②修改为: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水平。(2)语句⑤修改为:使(或“使得”)家具结构科学。【解析】②处,搭配不当。“提高”与“应用”不搭配,应该在“应用”后面添加“水平”。⑤处,偷换主语。根据前面的分句,整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匠人们”,故应在“家具”前添加“使”或者“使得”。【评分细则】每处错误2分,指出序号得1分,给出正确修改方案得1分;共4分。21.(示例)甲:是严丝合缝的连接乙: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解析】甲处:因为上文提到的“很多人认为榫卯”之后应是一个关于榫卯特性的错误观念,而下文指出“榫与卯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甲处应是一个与“存在间隙”相反的概念,即“严丝合缝的连接”。乙处:根据下文“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可知,此处的“限位”应指的是限制榫卵构件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因此乙处应填“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注意,补写的语句需要符合语境,与上下文保持连贯,且字数不超过15个字。【评分细则】每处补写2分,共4分。补写的语句需符合语境,逻辑严密,内容贴切。22.观点一:表述恰当。“牢”体现了榫卯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不固”则强调了其灵活性,即通过间隙和柔性组合实现一定的形变能力。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榫卯结构的独特魅力。观点二:自相矛盾。“牢”意味着坚固、牢固,而“固”也有坚固之意,“牢而不固”在语义上相互冲突。通常我们理解的牢固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状态,既然已经很“牢”了,又说不“固”,让人难以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容易引起歧义。【解析】结合文本对榫卯结构的具体描述,分析“牢而不固”这一表述在特定语境中的合理性。选择观点一:首先,从原文可知榫卯通过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牢”体现在尽管榫与卯之间有间隙看似不牢固,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这保证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其次,“不固”是因为存在间隙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使得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形变。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间隙带来的灵活性并不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反而使榫卵结构在面对外力时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共同构成了榫卯结构独特的魅力,即既牢固又不绝对固化,能够适应一定的变化和外力冲击。选择观点二:从语义角度来看,“牢”和“固”在日常表达中意思相近,都指向坚固、稳定的状态。在人们的认知中,对于一个物体的描述如果同时用这两个词,通常是为了强调其坚固程度,而不是用“牢而不固”这样看似矛盾的表述。从逻辑一致性方面分析,既然强调“牢”,就应该是坚固不可动摇的,而“不固”则与之完全相悖,这就破坏了语言表达的逻辑连贯性。再者,从一般读者的理解角度出发,这样的表述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不清楚到底是要表达牢固还是不牢固,容易引起歧义,让人难以准确把握榫卯结构的真正特点。所以“牢而不固”的表述是自相矛盾的。【评分细则】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合理得2分。若分析不全面,可酌情扣分。例如,只提到“牢”或“不固”其中一方面,扣1分。23.【思路分析】首先,明确材料的核心要点。材料引用了《礼记·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了学习中的社交性和合作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则指出善于学习的人懂得借助外力,包括他人和工具,来提升自己;而试卷中的“榫卯结构”比喻,则揭示了学习中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汉交互口译课程设计
- 体育行业助理的日常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
- 内科护士工作心得
- 情境教学法在班级中的应用计划
- 建筑行业客服工作思考
- 酒店管理技术要点概述
- 旅游景区卫生净化
- 2024年甜甜的秘密教案
- 2024年认识数学的教案
- 2024年认识空气教案
- 2025年1月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政治
- 《广东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试行)》
- 护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临床颅内压增高》课件
- 2024老师聘用合同范本
- 国开电大《建筑结构试验》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年度分析报告格式范文
- 2024年度吉林省国家电网招聘之法学类典型题汇编及答案
- 2024电力建设工程质量问题通病防止手册
-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
- 辩论英文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