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知识速查速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1页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知识速查速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2页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知识速查速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3页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知识速查速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4页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知识速查速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知识点、难点、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时间:1839年6月地点:虎门海滩

2.虎门销烟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

略的坚强意志。

二、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时间:1840年6月一1842年8月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②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经过:1840年6月,英国侵入中国广东海面,战争正式爆发。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4.中国军民的抵抗:

军: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牺牲;民: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5.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6.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①割地一一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一一2100万银元;③通商一一广州、厦门、福州、宁

波、上海;④协定关税一一中国须同英国协定关税;

7.补充条约:

①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

租地建房的权力。

②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华权益。

8.《南京条约》的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

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鸦片战争的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③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目难同回回

一位英国人也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

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

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答案:白银大量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摧残国人的身体和精神,导致清王朝

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

到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

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

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带来

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和可能,客观上刺激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和发展;

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严重侵犯了中国经济主权,使中国沦为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导致大量资本外流,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提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道光帝战

和不定、举止失措等。

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

的开端;同时,五口通商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战败求和的刺激也促使一些新的

思想在中国出现。

3.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原因:1).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

2).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无能。3西方国家勾结起来,侵略中国,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2.主凶:英、法;帮凶:美、俄

3.借口:“亚罗号事件”(英)和“马神甫事件”(法)。

4.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5.概况: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①1856年,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

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②随后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③I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

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英法联军暴行:火烧圆明园

6.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

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

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中俄《璟辉条约》条约是近代割地最多的条约。

三、两次鸦片战争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侵略力量英国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扩时间延长2年(1840-1842)4年(1856-1860)

大区域扩大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

影响加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

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

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第二次鸦片战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2)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

英国;第二次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

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C.侵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

次从沿海一直馒入北京。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弟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

二次与英、法、美、俄共签订了七个条约。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通口岸和

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增开10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

我国东北、西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

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

航运权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玻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

内地。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借口、发动的国家、侵略者的主要罪行和影响?

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时间:1856—1860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发动国:英、法;(帮凶:俄、美);

罪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

占领北方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天津条约》:允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船和

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二、经过

1.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后在广西传教。

2.开始的标志一一金田起义:1851年1月H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

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3.永安建制一一永安封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

辉,冀王石达开。一一标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标志着太平天国

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5.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目的: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但它反映了

千百年来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6.北伐和西征:

(1)开始时间:1853年;

(2)目的: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3)概况: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一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7.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调整与改革:

措施:

(1)封洪仁坪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讦写出《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

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2)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

事上的不利局面。

9.节节败退: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

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10.天京陷落: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标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11.太平天国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2.太平天国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

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13.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①主观:根本原因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三、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

略势力。(积极)

2.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

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消极)

1.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①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②作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③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④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有

利于调动农民阶级革命斗争的积极性。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

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洪仁讦《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未能付诸实践。

1.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进程。

(1)爆发标志一一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

国。

(2)建立政权组织——1851年,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4)北伐西征: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5)颁布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6)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占天京,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

失败。

2.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内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

容土地文化、外交主张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

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向西方学习

饱暖”的理想社会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

步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有制

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

限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以施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深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必考

(一)背景(了解):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

(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

(三)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

护统治)。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近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必考

(一)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二)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①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

人才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

局;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一)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

(二)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

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四、评价洋务运动★★★★★必考

(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积极意义: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

业。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

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

强的道路。

(4)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五、美、日侵略台湾

起因经过结果

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美国转而支持日本、

美国美国对台湾凯觎已久军队进攻台湾,大败而联合日本侵略台湾

归。

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1874年5月,日本派军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

日本琉球居民在台湾被杀,日队进攻台湾。清政府派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

本决定武力侵台。沈葆桢率兵入台

六、左棠收复新疆

(一)时间:1875年

(二)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三)1884年,新疆建省。

七、中法战争

1.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矛头直指中国

2.时间:1883—1885年

3.战况:①马尾海战:战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②刘铭传抗法: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

③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大捷,法国内阁倒台。

4.结果:①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承认越南受法国“保

护”。

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

台湾建省的意义:

1.加强了东南海防;

2.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

3.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

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

派学习西方只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

的道路。

如何学习外来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都要本着“去伪存真,去粗

取精”的原则,作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抛弃了优秀的传

统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不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敝帚自珍,

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必然受到不良影响。

2、新疆、台湾建立行省的意义;谁采取什么策略收复新疆?

新疆行省的建立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台湾行省的建立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新疆。

L简述洋务运动的具体活动即内容。

(1)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

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

出国深造等。

(3)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

厂、湖北织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陆军:①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

采用西式兵操练兵。(左宗棠收复新疆)②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了广东、南洋、

北洋和福建等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2..洋务运动的评价。

(D性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进步性: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失败,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根本原因: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直接原因(导火线)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主要战役:

(1)丰岛海战一一战争爆发;(2)平壤战役一一左宝贵殉国;(3)黄海大战——致

远舰邓世昌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4)辽东半岛战役一一日军

制造旅顺大屠杀;(5)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殉国,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

(1)双方代表:李鸿章(中方代表)与伊藤博文(日方代表)

(2)内容:

①割地一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一一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购

③通商一一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④设厂一一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严重阻碍了中

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影响: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中国战败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日本获胜原因:蓄谋已久,制度先进,实行改革,

求新图强。

6.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1)开端:沙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抢夺利权、强租海港。

(3)划分“势力范围”(《时局图》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4)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评价: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近代香港地区被割占的经过:《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九龙四地

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强租“新界”99年。

1.简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表现。

(1)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

国狂潮。

(2)“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

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

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L简述《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1)时间:1895年春。

⑵内容

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此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强迫清政府赔偿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3)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6课戊戌变法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

2.直接目的:变法强国;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

4.过程:

(1)序幕一一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一一宣传变法

组织学会:强学会等;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图强、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

天择、进化论观点;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3)高潮一一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史称戊戌变法,变法持续103天,又称百日

维新。

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文化上: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

康广仁)被杀。

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手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意义:①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传

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6.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性、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7.启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b简述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失败的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2.“这时光绪虽做皇帝,实权仍在西太后手里。他们两人之间久不和睦。西太后此时想索性

废了光绪皇帝。新派的人于是求在天津练兵的袁世凯给他们武力的援助。袁世凯不肯合作,

而且泄露他们的机密。西太后先发制人,把光绪囚禁起来,说皇帝有病,不能理事,复由太

后临朝训政。康有为逃了,别人也有逃的,也有被西太后处死的。他们的新政完全打消了。”

——自蒋廷献《中国近代史》

设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是指哪一事件?据材料概括“新政”失败

的原因。

答案:事件:戊戌变法。原因:光绪帝没有实权;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袁世凯的泄密;顽

固派势力强大;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

设问2: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政”实施时面临的时代背景。

答案:时代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戊戌维新运动的思想家们的议论和主张远不是那样完满,存在着软弱性、空想性和不成熟性

等种种弱点……遭受暂时挫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号,终于把原来根深蒂

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

——摘编自金冲及《救亡唤起启蒙》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戊戌变法把“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

个巨大的裂口”?

答案:理解: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在社会

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西湖书院)里,

出过黄兴、蔡铐那样的民主革命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

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时事、反映社

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据材料,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后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式学堂

在变法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变化:开设新式学堂,培养民主革命人士;知识分子文风文体更加大众化、通俗化。

作用:促进新知识传播;促进思想启蒙,有利于开启民智。

期:畸j

《国闻报》《知新报》《时务报》

设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报纸宣传的共同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实践对中

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思想:变法维新(或变法图强)。

影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斗争对象:帝国主义列强

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①“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②“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

色彩。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根本目的: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2.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3.主要战役:

(1)廊坊大捷,八国联军败退逃回天津。

(2)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聂士成殉国。

(3)北京战斗:围攻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

4.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5.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11国)

1.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

人的朝廷”)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2.地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

渊。

4.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战争条约影响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何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L《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特点、影响。

《辛丑条约》签订时间:1901年

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外国驻军北京至山海关一线;④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

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特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型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振

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勒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

传播。

2.革命思想的传播:堂场赞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

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各

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3.中国同盟会:

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驱除鞍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机关报《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影响)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

命运动的发展。

4.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对应内容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

思想内涵

压迫阶级共和国土地国有

地位.前提核心补充发展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

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

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设问: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答案:黄花岗起义展示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的鼓舞了全

国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在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

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皇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

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了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

争。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同盟会领导起义多次失败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原因:没有发动广大群众;军事策略不当。影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鼓舞了

全国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意志。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目的、地点、时间、政治纲领、性质、机关报和作用?

目的: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驱逐勒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民报》

作用:它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

动的发展。

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归纳:孙中山一生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

深入人心,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第9课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名称时间地点人物意义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

1906年萍乡、浏刘道一、蔡失

萍浏醴起义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

冬阳、醴陵绍南败

此大振。

安庆、绍兴1907年安庆、绍徐锡麟、秋失

起义夏兴瑾败

广西镇南孙中山、黄失

广西起义1907年

关兴败

孙中山、黄兴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

等(“黄花岗失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

黄花岗起义1911.4广州

七十二烈士败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起义条件不成熟,众寡悬殊;领导不力,起义仓促,

失败原因

没有充分准备;根本原因一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

意义

程。

二、武昌起义:

1.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

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

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3.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

步潮流的闸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局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党人的软弱

性、妥协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评价辛亥革命: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1)成功:见上面辛亥革命的影响

(2)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也

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

“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

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

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

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设问:依据材料文字信息,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不

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近代

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当作推行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

制……中国当时就走上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的中国一下子涌出了三百多个政党,

而各党都各自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在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下进行议会的争夺,最后导致

了矛盾冲突不可调和……多元民主政治就失败了。

——萧功秦《民国初年议会党争民主政治失败》

设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西方国家移植来的政治制度为什么在中国无法成长?

答案:原因: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经进入工业社会,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

的统治地位,而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思想上,西方经历了多次思

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⑴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终结;⑵它拉开了中国完全

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

的闸门。

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能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成立中华民国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建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到

民主的发展趋势。

2.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公历一1911)例:民国3年=公元1914年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过程:

(1)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退位。

(2)1912年3月,袁世凯北京就职;

(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

窃取。

2.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2)北洋新军的强大,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军政大权

(3)袁世凯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三民主义进行的斗争形式:发表通电(或宣言);进行谈判;

制定纲领;立法等

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体

现民权)

2.性质: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

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

权利;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三

权分立)等。

4.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5.辛亥革命两大重要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辛亥革命失败的启示、教训和遗憾: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

国走不通)

教训: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等。

遗憾: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

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

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材料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

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答案: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措施:南京临时政府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实行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并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辛亥革命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

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

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建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

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

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堂、结社、团体以及文化

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

设问:据材料设问:概括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妇女地位提高;慈善机构增多;新式工矿企业发展;新式交通工具广泛应用;

新式教育和社团兴起。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思想解放;促进了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

教材•材料研读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

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重见于国

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设问1: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答案:把“排满”看得高于一切;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具有软弱和妥协的一面。

设问2: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文件?

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性质、人民权利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做了细致规定。它确

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

赋予国民自由权利。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

1.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武昌起义中革命志士的精神的认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

扬,从而激发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革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的精神。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植帮助袁世凯知、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

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4.你从孙中山身上受到哪些教育和启示?

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神。

5.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也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还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有成功

之处,也有失败之处。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我认为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两者是统一的:从辛亥革命因为它推翻

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果来看,这一目标是达到了,可以说革命是胜利的;

从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最终结果来

看,它又是失败了,所以革命“革命尚未成功”,这就是两者是统一。

第11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直接原因:袁世凯阻止国民党组阁,建立独裁统治,刺杀宋教仁,制造宋案(1912年组建

国民党,在国会中占明显优势,1913年准备北上组阁时在上海遇刺身亡)。

根本原因: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

2.过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o这场革命是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

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3.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失败原因:①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这是二次

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

②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

③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是不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一1916年)

1.对内独裁:(一转正,二解散,三修改)

(1)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

(4)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卖国: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

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3.复辟帝制:1915年底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316年为“洪宪元年”,元旦登基。

三、护国运动(1915年底)

1.原因: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制度;

2.经过:蔡锣、李烈钧、唐继尧组织护国军讨袁;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

发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4.孙中山救人到救国的转变,体现了其舍身忘我,一心救国,不畏难险的爱国品质。

5.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失败了?

①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护国战争得到

全国人民的支持;(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④北洋军内部的分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

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⑤'‘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

四、军阀割据

1.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镉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

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2.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

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面对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帝制,国内出现了那些抗争?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几大派

系?国内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抗争:孙中山和黄兴发动“二次革命;爆发了护国战争。

派系:直系、皖系、奉系;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失败了?

①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护国战争得到

全国人民的支持;(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④北洋军内部的分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

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⑤“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

2、军阀割据

1)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银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

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2.)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

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与尊孔复古思想)

2.时间:1915年

3.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助记,姓)

4.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5.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斗争指向:封建礼教

2.指导思想(口号和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陈独秀首先提出)。

3.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新文化运动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