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分析概括形象(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分析概括形象(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分析概括形象(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分析概括形象(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分析概括形象(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三:分析概括形象

(解析版)

【复习目标】

1、能够从物象的内在、外在特点和作者蕴含的情感分析概括其特征,全面分析其作用。

2、能够从正侧描写及作者的介绍、评价文字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全面分析人物的作用。

【知识导图】

抓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文字外在特征

—(特点卜

抓描写人物的重点段落内在品质

抓作者介绍、评价文字,散、蕴含情感

人物

物线索作用

形象

象主体物象象征作用

衬托作用

表现主旨

主旨情感作用

寄托感情

衬托对比,结构作用

、次要物象,

内容作用

主体形象作用【常考题型

及方法】

一、分析物象特点

(1)整体阅读全文,准确定位

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再对主要段落、关键语句进行筛选和提取、整合和概括。这里可以

采用圈点阅读,勾画出那些点明事物形象特征的文字,以及与它有关的议论抒情文字。

(2)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情感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栗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

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找准其外在形象的描写,然

后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3)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

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二、分析物象作用

(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主体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表现主旨,寄

托作者感情。

②艺术构思:线索,串联材料;象征,衬托(人物)。

(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

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略,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

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散文中的人物不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丰满、立体,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要求概括的“形象”或“性格”的含义却与小说相同。分析概括的途径有:

(1)从记叙的事件中分析概括(类似于小说形象从情节入手概括)O

(2)从正侧描写中分析概括(正面描写如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侧面

描写如环境、他人等)。

(3)从文中议论抒情文字中分析概括(尤其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特点)。

(4)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主旨)。

四、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用

主要人物形象作用有二:

(1)表达散文主旨。

(2)作为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

次要人物形象作用有三:

(1)对主要人物具有对比、类比、衬托作用,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在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或丰富主旨。

(3)在文章结构方面,有穿插、过渡、伏笔、悬念的作用。

【典例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深巷里的老墙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

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

的书。

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

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泅染,

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

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

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所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

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

“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

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

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

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

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

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

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

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

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

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地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

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蒙”,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蒙子,向

前未识牡丹花”。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豉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

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

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

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

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

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

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

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

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

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

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豉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

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

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画出一个标准的

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

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

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

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

“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芋羊草色娇。”当年的羊羊草

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

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

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葬。苔葬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

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

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

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

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

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

画?(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

1.本文围绕“老墙”展开叙述描写,请结合文本概括“老墙”的特点。

答案①白墙黛瓦,徽式格调;②受到自然的侵蚀,残缺老旧;③与许多鲜活的生命共生,

充满生气;④承载着生活和历史的痕迹。

解析依据第2段,可以概括出第①点;依据第3段,可以概括出第②点;依据第4、5段及

第7、8段,可以概括出第③点;依据第7、8段,可以概括出第④点。

【类题延读】

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2017年天津卷《挺拔之姿》第19题(1)]

答案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本文写墙时,在花草、苔群等植被方面花费了不少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1)在内容和主题上,一方面,表现了墙的岁月久远;另一方面,借这些植物表现了墙

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墙”一直是活的,暗喻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2)在表达上,既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充满意境之美。

解析文章的主体意象是老墙,但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与墙相关的花草、苔葬等植被,

如此布局,是用“活”的植物来表现“死”的墙。在内容上,如“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

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

或留下一段粉墙”,此处借植物既突出了墙的岁月久远,也表现了墙的顽强生命力。作者写

墙,也是写中国的历史,所以对这些植物的描写暗喻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在文章的表

达上,作者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描写,使文章的内容充实饱满,比如“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

甜,名'蓬兼',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蒙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使文章读起来意趣盎然,也营造了一种意境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再见,流沙河先生①

曹可凡

说起流沙河,人们自然会想起20世纪50年代那篇《草木篇》,这首长诗以白杨、藤、仙

人掌、梅和毒菌为赋,表达诗人的爱憎。现在读来平平常常,但那时却掀起轩然大波,被认

定为“毒草”。于是,流沙河被打入冷宫,只得做木匠活糊口度日。对此,写过《死水微澜》

的李劫人大为不解。他认为像《草木篇》那样拟人化的诗作,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流沙河何

以凭这样的诗出名,故复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晚年的流沙河远离尘嚣,闭门谢客,蜗居在一幢简陋的公房里,吟诗作文,怡然自得。

因为余光中先生,他破例接受采访。当然,话题也由余光中衍生开来。说起余光中,流沙河

先生摇着折扇,语调不紧不慢:“1981年初秋,差旅东行。列车长途,不可闲度,终于在酷

暑与喧闹间,读了余光中等数位台湾诗人的作品,真是满心欢喜,特别是余光中的《当我死

时》《飞将军》《海祭》等诗最使我感动。读余光中的诗,就会想起孔子见老聃时所说的话,

'吾始见真龙'。”之后,流沙河在《星星诗刊》发长文介绍余诗,并开设讲座,专题分析

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唐马》《所罗门以外》等诗作的艺术成就。

说着说着,眼前这位面貌清瘦的老先生,逸兴遇飞,全然沉醉于诗意和友情之中。“光

中的诗不但可读,且读之津津有味;不但可讲,且讲之振振有词。讲余光中我上了瘾,有请

必到。千人讲座十次以上,每次至少讲两个小时,兴奋着魔,不能自已,为此还闹出不少笑

话。”原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大哥叫余光远。因此,有读者误以为余光中是他二哥,并

且推测家中还该有个三哥“余光近”,这样,远、中、近就齐了。而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

识余光中。

1982年,余光中给流沙河写信,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声,就以为那是在四

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曾在四川度过抗战岁月,自称“川娃儿”。几年后,余光中在《蟋

蟀吟》中表达了相同的故国之思:“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

我?”

受心灵的触动,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为回应,发表于香港《文汇报》。朋友

间的酬唱之作,竟被人误以为是“蟋蟀统战”。说到此处,连流沙河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开怀

大笑。

流沙河先生自称“成都文人”,除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其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

都在成都度过。他引用《庄子》“旧国旧都,望之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

“一个古老的城市,哪怕都很陈旧了,哪怕草木、蓬蒿都将其覆盖,但一看见它,心里便快

活至极,因为那是我的归宿,我的故乡。”故而,他倾注全部心力写下一部有关成都的著作

《老成都:芙蓉秋梦》,对成都的历史、地理、掌故、街道往事,进行充满情感与诗意的考证。

对他来说,爱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爱自己的祖国。

谈及自己,流沙河先生谦称没有什么能耐,最合适的工作便是当一个读者。读了书,再

写点文章,挣一点碎银子养家糊口。所以,他写过一副对联描述这种生活状态:“凑凑拼拼

写些长长短短句,多多少少换点零零碎碎钱。”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旷达的内心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起伏,滤尽众声喧哗之后,流沙河先生早已笑

看人生如戏、世事如弈。

老先生深得老庄之道,对人生的体验也更为谦虚、幽默而超脱,就像他最喜欢的那句话

“天道好还,世事无常”。“天道好还,这是古人说的话,我倒还信奉这个。我如果乱骂人,

那将来别人也要痛骂我,我糟蹋了别人,别人也要糟蹋我。我如果和别人讲道理,轻言细语

讲事实,那么,也许将来我有问题,别人也会采用这种态度,而用不着糟蹋我的人格。”

流沙河先生这一生,因诗而祸,也因诗扬名。在最困苦的年华里,有庄子、诗经、楚辞、

唐诗,带给他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一世的悲喜与荣辱,到最后,依旧是一个读书

人的清明与孤傲。晚年的流沙河,是名副其实的“书虫”,每天必须读书。

再见,流沙河先生!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②(有删改)

【注】①这是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为中国当代诗人流沙河写的一篇纪念性散文。②文末四句

出自流沙河诗作《理想》。

1.请概括文中流沙河先生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面貌清瘦;②爱好读书、写诗;③性格谦虚、幽默、旷达、超脱;④家国情怀浓厚。

【类题延读】

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2021年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第19题)

答案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

2.文中写余光中对表现流沙河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写余光中与流沙河的诗作唱和,突出流沙河的爱国情怀。②写余光中与流沙河的交

往,突出流沙河重视友情的特点。③文中流沙河既对余光中先生评价,也对自己评价,两种

评价形成对比,突出流沙河的谦虚性格。④余光中是爱国诗人,具有家国情怀,衬托流沙河

同样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形象。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路

张业松

残春夜雨,滴答浙沥,扰得人不能安睡。午夜梦回,在雨声和透进窗帘缝隙的街灯的微

光里,拼缀梦中碎片,醒了许久。

梦里回到了故乡的村道,和父亲一起去往隔邻的人家。父亲说,他们家的老人“张景梅”

去世了我们去看望一下。"张景梅是谁?我好像不认得。”我说。“怎么不认得?你小时候穿

过他给的旧棉裤改的裤子。”父亲说。是哦,小时候家里穷,我们是有过接受亲邻周济的经历。

在父亲的讲述中,我眼前模糊出现了一位常年不怎么出门的老人,按照排行,"景"字该是我

的曾祖辈。

梦中父亲带我来到邻家,寒暄过后,意识到这是来作吊,却没来得及为之准备,主家门

庭冷清,也没有寻常红白喜事的动静。是事出突然吧?我正想着,父亲已经在问屋里有没有

鞭炮,先借一挂给我们放?答复是没有。父亲转而命我赶快去买。"去哪儿买?钱呢?”梦中

的我正栗询问,旋即意识到疑问多余:村道上前前后后好几户人家开了商店,而我手上正拿

着随时可以电子支付的手机。于是我从邻家阶沿退回几步,转身上了村道。

仿佛也是晚上,村道上没有路灯,两旁住户里似乎通了电,做生意的人家屋门敞开,将

门前的屋场照亮半扇,映得村道半明半暗,乡邻们在暗影里进出,各忙各的。我在路上迟疑,

似乎在估量哪一家会有我要的东西,①却终于在这似曾相识的景象里迷失,忘记了来意。

这是一条20世纪7。年代初修筑的南北向道路,宽约三米;长四五百米。我们村位于

湖南省北部的澧浦,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搬家时,我家三开间的木结构祖屋在卸掉盖瓦

和板壁后,被几十位壮汉整体抬移安置到新屋场上;那壮观景象至今也还记得。我们在这栋

房子里住了几十年,收获了各自的成长,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②在我们村的公社和乡镇年代,我的世界由纵贯居民点的村道约束和组织。村道往北,

尽头是大队部和小学,我在这个方向上来来回回,接受人生最初的学校教育,结交许多同龄

伙伴。往南不远是从大河排灌站引水的太沟,夏季放水时如同节日,两侧焦渴的农田滋滋畅

饮,一路禾苗欢欣鼓舞;从巨大涵洞里随水流涌出的河鱼,吸引大人们争相捕捞,而我是混

迹其中尽情戏水的顽童之一。

太沟的名称甚有古意。我小时候,这条由高堤护卫的沟渠不仅是横贯澧澹北部的农田水

利干渠,也是往东通向公社和初级中学、往西通向县城和高级中学的必经之路。初中走读,

学校离家S公里,早出晚归,来回徒步,可谓真正的“走读”。③春季泥涂粘鞋,夏季雷电交

加,秋季浓雾惊魂,冬季雪滑难行,父母因而担惊,自己为之受怕。

高中住校,学校管理严格,只准周末一晚出校活动,离家近的可以回去,父母担心少了,

但日益突出的是“钱”的问题。父亲加入了社办搬运队去澧水码头“出集体工”,可以挣点“活

钱”,早出晚归的变成了他。母亲忙里忙外,先是要挣集体劳动的工分,后来家里分到的责任

田也主要由她耕种照管。妹妹们长大了,各自踏上求学之路。

母亲太忙,学校放假我们需要去帮工,尤其是我,作为长子已经可以顶一个“半劳力”,

出一天工,可以挣几个工分,到年底用于折抵口粮和其他农副产品。有一天歇晌,我从家里

出来,仿佛阔步走在村道上,村头歪脖柳树下歇凉的乡邻议论道:“不要小看这双赤脚啊,将

来是栗穿皮鞋走大城市的。”

大学有挂号信寄给我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我正在水田里参加“双抢”。中学的电话打到乡

里,乡里的通知送到村里,村里的广播反复播送通知,热情的乡邻听到后跑来告诉我,当时

我手上抓着秧苗,两腿都是黑泥……

④现在的我,大城市越走越多,小村社越离越远。我们乡地处津澧交通要冲,以往贯穿

其间的省级公路位于洲垸南部。20世纪年代开始城市化改造,县城北部的主干道向东

延伸,劈开了我们村的居民点,先是将我们家的屋场占去小半,所幸尚未影响到房屋,反而

使我们家成了村道转角的门面房。父母年事渐高,做了半辈子农民,到老竟有机会“经商”——

父亲自己打造了一组货柜,就此做起了以乡邻为主顾的油盐生意。同时随着子女长大成家,

父母腾出老屋一间房子出租给人做生意,所得于家计亦不无小补。到新世纪初,我们村整体

划为新城区,街道进一步拓宽,变成“津澧大道”,我们家的屋场被征用,父母的“生意”没了,

祖屋也就此拆毁了。

犹记第一次出门上大学,是父母带着一大家子,由村道出发,徒步沿太沟送我到县汽车

站,然后由父亲陪同到长沙转火车,沿途公路、轮渡逆走洞庭四水——澧、沅、资、湘。那

时前两条河流上还没有架桥,全程历经七个多小时,途中需在汉寿县太子庙吃一顿饭,那也

是父亲头一回到省城。寒假后,来回的路走熟了,家人便送我到县城为止。如此一直到我读

完本科留城,读完研究生转城。后来,“二广高速”从村东越过,津澧大道开通出入口,县汽

车总站也搬来城东,出远门更加方便,家人为我送行才变更了路径。

母亲在世时,总是父母一起陪我走过离乡的最后一程;母亲离世后,父亲注目离站班车

的身影总显得有些孤另。今年春节我离乡远行,妹夫驾车直接从医院送我到车站。那时父亲

正要转院,妹妹们忙着代办手续,他是坐在送我的车上,被我劝阻下车送进站的吗?今年春

天不寻常,整个过得紧张,刚刚过去的事情,记忆也有点恍惚了。

妈妈埋在土里,再也不会回来。父亲转诊大城,有妹妹悉心照料。下一代天各一方,独

自学习成长。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到底在走着怎样的路呢?

风助雨声,时疏时紧。夜正长,梦已醒,我且开灯看会儿书吧,然后努力再睡,明天还

有明天的事。

2.02.3年S月27日

S.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残春夜雨,是为了烘托作者午夜梦醒时的复杂心情,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某种

情感基调。

B.作者陪父亲回到阔别的故乡,发现邻家老人去世,于是上门去吊唁,为买鞭炮回到了

熟悉的村道。

。作者故乡中的南北纵贯全村的道路和东西走向的太沟,是乡村振兴与时代变迁的见证

者之一。

D.文章倒数第二段连发三问,既是对梦境描写的收束,也是对自我人生的拷问,引发读

者的思考与共鸣。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由写"我"梦中回乡去邻家吊唁,自然过渡到对道路变迁、家乡变迁,乃至时代

变迁的回忆。

8.句子②形象揭示“我"童年和少年时期与村道的密切关系,含蓄交代“我”儿时生活的乐

趣与局限。

C.句子③运用排比句式,生动表现“我"读初中时“走读”的艰难,为父母担忧、自己受怕

申明缘由。

D.句子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现在的"我”道路越走越宽,离贫穷落后的乡村越来越远,

心中较为喜悦。

7.本文题为“长路。文中究竟写了哪些"路*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概括。

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昨天•今天•明天;乙

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乡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

5.B<&.D

6.示例:①故乡村中之路。②家乡变迁之路。③作者成长之路。④家族演变之路。

8.示例:(工)甲组短评思路:①这是一篇关于“长路”的叙事散文,以“梦境”为切入点,从

昨天的乡村变迁,到今天的城市发展,再到明天的各奔前程,涵盖了个人成长之路、家族演

变之路、时代变迁之路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可谓“形散而神不散”②昨天,家乡以“路”为媒,

连接乡村与城市,连接村民与乡情,作者从太沟出发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学业与事业并进:

今天,乡村并入新城,作者在大城市定居,母亲去世,父亲病重,妹妹们各自成家立业;明

天。故乡渐行渐远,下一代天各一方,独自学习成长。③总之,全文围绕"长路"巧妙构思,

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质朴清新,不失为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散文佳作。

(2)乙组短评思路:①这篇散文以“梦”为明线,从午夜梦回写起,到开灯看书结束,其间

穿插了作者从小到大、从家乡到城市的一些生活片段,可谓“形散而神聚*②“乡思”则是贯

串全文的暗线。文中所写虽然都是“梦的碎片”,但片片与乡路、乡亲、乡情、乡愁有关。融

入了作者对故乡的眷念、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思考。③总之,全文围绕“乡梦”巧妙构思,

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质朴清新。不失为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散文佳作.

【解析】S.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作者陪父亲回到阔别的故乡……为买鞭炮回到了熟悉的村道”错误,由原文“梦里回到

了故乡的村道,和父亲一起去往隔邻的人家”可知,作者回乡的内容全是梦中的情景,属于作

品中的虚写,并非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贫穷落后的乡村”“心中较为喜悦”错误,属于曲解文意。句子①概述“我"研究生毕业

后辗转在大城市发展,离故乡越来越远的经历,流露出对故乡的留恋与不舍之情;且故乡随

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朝繁荣富裕方向发展,并非“贫穷落后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仿佛也是晚上,村道上没有路灯,两旁住户里似乎通了电,做生意的人家屋门敞

开,将门前的屋场照亮半扇,映得村道半明半暗,乡邻们在暗影里进出,各忙各的。我在路

上迟疑,似乎在估量哪一家会有我要的东西”可知,它是故乡村中之路;

由原文“搬家时,我家三开间的木结构祖屋在卸掉盖瓦和板壁后,被几十位壮汉整体抬移

安置到新屋场上;那壮观景象至今也还记得。我们在这栋房子里住了几十年,收获了各自的

成长,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可知,它家乡变迁之路;

由原文”这条由高堤护卫的沟渠不仅是横贯澧澹北部的农田水利干渠,也是往东通向公社

和初级中学、往西通向县城和高级中学的必经之路。”和“高中住校,学校管理严格,只准周

末一晚出校活动,离家近的可以回去,"以及“大学有挂号信寄给我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我正

在水田里参加……”可知,它是作者成长之路;

由原文“父母年事渐高,做了半辈子农民,到老竟有机会“经商”一一父亲自己打造了一

组货柜,就此做起了以乡邻为主顾的油盐生意。同时随着子女长大成家,父母腾出老屋一间

房子出租给人做生意"和“那时父亲正要转院,妹妹们忙着代办手续,他是坐在送我的车

上,……”可知,它是家族演变之路。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甲组:

先明确中心和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词”昨天•今天•明天”,理清思路,进行文学短评的写

作。

由原文“这是一条20世纪70年代初修筑的南北向道路,宽约三米;长四五百米。我们

村位于湖南省北部的澧浦,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搬家时,我家三开间的木结构祖屋在卸

掉盖瓦和板壁后,被几十位壮汉整体抬移安置到新屋场上"和“犹记第一次出门上大学,是父

母带着一大家子,由村道出发,徒步沿太沟送我到县汽车站……”可知,昨天,家乡以“路”为

媒,连接乡村与城市,连接村民与乡情,作者从太沟出发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学业与事业

并进;

由原文“如此一直到我读完本科留城,读完研究生转城。”“母亲离世后,父亲注目离站

班车的身影总显得有些孤另。今年春节我离乡远行,妹夫驾车直接从医院送我到车站。那时

父亲正要转院,妹妹们忙着代办手续”以及“同时随着子女长大成家,父母腾出老屋一间房子

出租给人做生意,......”可知,今天,乡村并入新城,作者在大城市定居,母亲去世,父亲病

重,妹妹们各自成家立业;

由原文“妈妈埋在土里,再也不会回来。父亲转诊大城,有妹妹悉心照料。下一代天各一

方,独自学习成长。……”可知,明天,故乡渐行渐远,下一代天各一方,独自学习成长。

最后紧扣“长路",强调情感,对作品进行高度评价。

乙组:

先抓住关键词“乡梦",思考“梦”在全文中的作用,最后明确“思乡”这一主旨。

由原文“午夜梦回,在雨声和透进窗帘缝隙的街灯的微光里,拼缀梦中碎片,醒了许久”

和“夜正长,梦已醒,我且开灯看会儿书吧,然后努力再睡,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可知,这篇

散文以“梦”开始,又以“梦“结束,中间写自己童年玩耍,初中走读,高中住校、外地求学、

城市工作,以“梦”为明线,可谓“形散而神聚'

由原文“梦里回到了故乡的村道,和父亲一起去往隔邻的人家”和“乡里的通知送到村里,

村里的广播反复播送通知,热情的乡邻听到后跑来告诉我"以及"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到底在

走着怎样的路呢?”可知,处处可见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最后紧扣“乡梦”,强调情感,对作品进行高度评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黄河

卓然

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

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以听到

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

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

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膀上,

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

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潍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

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

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

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

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

浇灌儿女们的梦?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憨厚地笑了笑,说:"我们祖祖辈辈

都是这样的……”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样喜欢黄河;

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

我能够理解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覆谷洞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慢慢

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简陋的小四合

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

己灵巧的或者笨拙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艺、瓦器、陶瓷,表现他

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蜡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

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在家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

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

弯一较,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

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顶

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

“三十三棵养麦九十九道楞……”

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信,

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

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属于我

们祖祖辈辈的黄河。

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

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

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

河的桀鳌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

蓄。

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

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因为

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亵渎了黄河。于是,

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谒黄河。

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风裹在

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四个老字

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鸣,我似乎听得见

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淅沥沥的秋雨,把

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仄,穹弯曲曲,难道,羊肠坂也在

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

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

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

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

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菽,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

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

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

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一

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镉。

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

和卑怯?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

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

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

(选自韩小蕙编《202”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父亲指给"我”看黄河,是因为父母听过黄河的涛声,

见过黄河的神奇。

8.蕾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黄河,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

活的不满。

C.作者写到黄河的过去,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带来灾难,但黄河儿女以巨大的刚性与韧性

重建家园。

D.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之苦,怀

乡之愁。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者运用"桀瞥不驯""柔媚”"婉约与温情”“幽雅与含蓄”来描

绘月色下的黄河,将黄河人格化。

8.运用了对偶、反复修辞手法,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对偶句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更加起到反复咏叹的作用。

。此处的黄河与上文黄河形成对照,共同表达了对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的强烈

的情感。

D.画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夜黄河的温和柔美,显示出黄河的另一样貌。

8.文章标题是“天下黄河”,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黄河,请列举说明。

%本文托物言志,结合全文,概括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6.C7.8

7.文章将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做了对比;将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

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做了对比。

9.①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②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③对新时代、新高度

的讴歌。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由原文“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

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可知"父母听过黄河的涛声,见过黄河的神奇”错误。

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错。蕾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

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来印证说明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表现了他们对黄河的

向往与礼赞。

表现出远行的,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之苦,怀乡之愁”错,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表现

"我"亲近黄河、拥抱黄河这条母亲河时的复杂感受。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偶"错,“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应是“排比不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由原文“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

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

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

化了黄河的桀瞥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

雅与含蓄”可知,文章将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做了对比;

由原文“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

或者夏秋之间”“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

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

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可见,文章将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婉转带

给人欢乐的黄河做了对比。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原文”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钱,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在我脚下,那是一条

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

黄河,去拜谒黄河”可知,作者抒发了对黄河的向往与礼赞;

由原文“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

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

黄色”“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

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镐。浩浩汤汤的大河,在

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可知,作者抒发

了对黄河两岸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赞颂;

由原文”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

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

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可知,作者抒发了对新时代、新高度

的讴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远的,不念

孙犁

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在本县参加抗日工作,认识了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林扬。

他是“七七”事变后,刚刚从北平监狱里出来,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部队的。他很弱,面色很

不好,对人很和蔼。他介绍我去找路一,说路正在组织一个编辑室,需栗我这样的人。路住

在侯町村,初见面,给我的印象太严肃了:他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冬天的军装外面,套了一

件那时乡下人很少见到的风雨衣,腰系皮带,斜佩一把大盒子枪,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

颇使我望而生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诗人远千里见面,是在他那里,由他介绍的。

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这种人我是很容易接近的,当然印象很好。

第二年,我转移到山地工作。一九四一年秋季,我又跟随路从山地回到冀中。在我们县

郝村,又见到了远,他那时在梁斌领导的剧社工作,是文学组长,负责几种油印小刊物的编

辑工作。我到冀中后,帮助编辑《冀中一日》,当地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很多人住在郝村,在

一个食堂吃饭。

这样,和远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他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正在和本剧团的一位高个的女

同志恋爱。每次我给剧团团员讲课的时候,他也总是坐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

就在这个秋天,冀中军区有一次反“扫荡”。我跟随剧团到南边几个县打游击,后又回

到本县。海沱河发了水,决定暂时疏散,我留本村。远要到赵庄,我给他介绍了一个亲戚做

堡垒户,他把当时穿不着的一条绿色毛线裤留给了我。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从延安回到冀中,在河间又见到了远。他那时拄着双拐,

下肢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风生。我们常到大堤上去散步,知道他这些年的生

活变化,如不坚强,是会把他完全压倒的。“五一大扫荡”以后,他在地洞里坚持报纸工作,

每天清晨,从地洞里出来,透透风。洞的出口在野外,他站在园田的井台上,贪馋地呼吸着

寒冷新鲜的空气。看着阳光照耀的、尖顶上挂着露珠的麦苗,多么留恋大地之上啊!

我只有在地洞住过一夜的亲身体验,已经觉得窒息不堪,如同活埋在坟墓里。而他是要

每天钻进去工作,在萤火一般的灯光下,刻写抗日宣传品,写街头诗,一年,两年。后来,

他转移到白洋淀水乡,长期在船上生活战斗,受潮湿,得了全身性的骨质增生病。最初是整

个身子坏了,起不来,他很顽强,和疾病斗争,和敌人斗争,现在居然可以同我散步,虽然

借助双拐,他也很高兴了。

他还告诉我:他原来的爱人,在“五一大扫荡”后,秋夜趟水转移,掉在旷野一眼水井

里牺牲了。

我想起远留给我的那条毛线裤,是件女衣,可能是牺牲了的女同志穿的,我过路以前扔

在家里。第二年春荒,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

她的牺牲,使我受了启发,后来写进长篇小说的后部,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

进城以后,远又有了新的爱人。腿也完全好了,又工作又写诗。有一个时期,他是我的

上级,我私心庆幸有他这样一个领导。一九五二年,我到安国县,路经保定,他住在旧培德

中学的一座小楼上,热情地组织了一个报告会,叫我去讲讲。

我爱人病重,住在省医院的时候,他曾专去看望了她,惠及我的家属,使她临终之前,

记下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听到远的死耗时,我正在干校的菜窖里整理白菜。这个消息,在我

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夜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

后来,我的书籍发还了,所有现代的作品,全部散失,在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

却发现了远的诗集《三唱集》。

这部诗集出版前,远曾委托我帮助编选,我当时并没有认真去做。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

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我就兴冲冲地写了。现在面对书本,既惭愧有负他的嘱托,又感

激他对旧谊的重视。我把书郑重地包装好,写上了几句话。

远是很聪明的,办事也很干练。他很乐观,绝不是忧郁病患者。对人对事,有相当的忍

耐力。他的记忆力之强,曾使我吃惊,他能够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代的诗,包括李金

发那样的诗。

他在童年求学时,在党的教育下,便为自己树立人生的理想,处世的准则,待人的道义,

艺术的风格等等。循规蹈矩,孜孜不倦,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我没有见过远当面骂人,训斥

人;在政治上、工作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风。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

也见过他的过去。

他在青年时是一名电工,我想如果他一直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也许还在愉快勤奋地操

作吧。

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

1976年12月7日夜记

(选自《孙犁散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回忆“我”第一次和远见面的经历,逐步引出主人公远,使行文曲折、富于变化,

也为后文对人物的回忆做了铺垫。

B.远在地洞里工作了两年,而“我”只过了一夜就觉得窒息,这一对比突出了远的坚忍顽

强、甘于奉献以及“我”的脆弱不堪。

C.“我”把远原来的爱人的牺牲写进长篇小说里,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这也是当作家的

“我”纪念烈士的一种独特方式。

D.结尾一段是“我”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可以说是盖棺定论,

蕴含了对远的深切哀悼和深情怀念。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从童年写到青年直到现在,完整地概括出远一生的经历,足见“我不只看见他

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

B.听到远的死讯,“我”只是觉得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并未感到多么悲痛。

C.远去世后,“我”把他的诗集《三唱集》当作文物珍藏。现在,面对书本,睹物思人,

“我”心中既惭愧又感激。

D.文章于细微处见匠心,如以一条绿色毛线裤串联多个人和事,折射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

格以及社会时代背景。

8.文章塑造了远千里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9.孙犁说:“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结合本文内容,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6、C解析A项“为后文对人物的回忆做了铺垫”错。从文本来看,并没有“铺垫”的作

用。B项“这一对比突出了远的坚忍顽强、甘于奉献以及我的脆弱不堪”错。不是通过对比

突出“我",而是以‘我'的“脆弱”反衬远的坚韧顽强。D项“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

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可以说是盖棺定论”错,作者只是评价远无负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

只是“我”个人对远的哀悼怀念,没有代表国家和人民大众的意思,更谈不上“盖棺定论”;

“深切哀悼”错,结尾一段的感情主要是赞扬和怀念。

7、D解析A项“完整地概括出远一生的经历”错。作者只写了他的童年、青年时期,对

于去世前的情况并不了解,也未概括,谈不上“完整概括”。B项“并未感到多么悲痛”错。

远的死讯''在我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可见震撼之大、悲痛之深;“夜

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也反映了“我”的悲痛之情。C项“远去世后,'我‘把他的诗

集《三唱集》当作文物珍藏”错。由文本内容可知,诗集在远生前就有,且可能是无意中被

放入并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的。发现诗集是一个意外,而非作者刻意收藏。

8、①乐观,意志力坚强。“下肢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风生”“和疾病斗争,

和敌人斗争”“对人对事,有相当的忍耐力”。②能力强,办事干练。做过电工、剧社文学

组长,搞抗日宣传,编辑《冀中一日》,担任领导还出版诗集,能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

代的诗。③待人和善,体贴群众。从未当面骂人、训人,送毛裤给“我”,慰问“我”病重

的爱人。④重情重义。“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⑤循规蹈矩,孜孜

不倦。在政治上、工作上,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风。

9、①感情真实。如在诸多真实琐事的回忆中,寄寓深挚的感情;又如在结尾,直接抒发深切

的怀念之情,纯为肺腑之言,读之令人动容。②文字朴实。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

文字都朴素无华,简练精当,却富有表现力。如叙事时“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

要我写书面,我就兴冲冲地写了",抒情时“他也总是坐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

等。

解析孙犁的话有两个要点:感情真实,文字朴实。分别涉及文章的内容情感与语言文字,

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底片上的泰山

闫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

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

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

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

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

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

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

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

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

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

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

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

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

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

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

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

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

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