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曹刿论战》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曹刿论战》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曹刿论战》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曹刿论战》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曹刿论战》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解析版)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①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

卒十余人。磁①经敌骑蹂蹒之余,人民逃徙,帑縻耨然②。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

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②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

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让敌众士借壬我今二

战而却势必复来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

不敢复出兵。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注】①磁:磁州。②帑縻格然:国库与粮仓空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巧项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B.战则请丛从:跟随。

C.今日进退等死等:等待。D.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使:假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本演的一项是()

A.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B.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C.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D.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亚琥的一项是()

A.曹刿注重民心的作用,当庄公表示处理政事“必以情”之后,他认为可以一战了。

B.宗泽为官勇敢多智,他单枪匹马夺回失守的太原城,又多措并举制定了固守之策。

C.曹刿与宗泽都看重士气的重要性,宗泽在必死之境中激发了士卒以一当百的勇气。

D.曹刿与宗泽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与“肉食者”和“官两河者”形成鲜明对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答案】

1.C2.B3.B

4.(1)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2)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兵将不足,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句意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解释正确。

B.句意为: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从:跟随。解释正确。

C.句意为: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等:等同,一样。解释有误。

D.句意为: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使:假使。解释正确。

故选Co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

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宗泽考虑到敌军是自己的十多倍,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

军势必再来。其中,“泽计敌众十倍于我”是宗泽对敌情的正确分析,“今一战而却”是正确认识到

今天这场战斗取胜的偶然性,“势必复来”是对未来战势的估计。所以,断句为:泽计敌众十倍于我/

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故选Bo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B.“单枪匹马”指的是一人一马。原指单身一人上阵,没有帮助。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依据【乙】

文①段中“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句意可知,宗泽并不是一个人去收复太原的,还跟随着十

多个瘦弱的士兵。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

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弗:不;力口:虚夸,夸大;必:

一定;信:实情。

(2)至:到达;度:考虑;孤:少;寡:少;成功:取得成功。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

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

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

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

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

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

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

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

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

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

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

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

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

击他们。”

【乙】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

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之

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国库与粮仓空虚。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

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兵将不足,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

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存。”士兵知道终归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

败,溃退几十里。宗泽考虑到敌军是自己的十多倍,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

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果真)到达,

只得到一座空的军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

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

“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

“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双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常与定计议。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建武元年禹目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禺攻土且破之。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

禹军不利。合日暮,战罢,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

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画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5.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B.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C.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D.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而见光武知非常人”与乙文中“登轼而望之”的“而”用法不同。

B.“禹得效其尺寸”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会日暮”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含义相同。

D.甲文中“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与乙文中“一鼓作气”的“鼓”用法相同。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和曹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善于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B.甲文中邓禹深得光武帝信任,君臣同心建立伟业;乙文以曹刿的镇定自若反衬鲁庄公的急躁冒

进。

C.甲、乙两文都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详细描写,烘托出战事的紧迫,表现两位将领的果

敢。

D.甲文先写邓禹结交光武帝,向他献策举贤,再写征战有功;乙文所选片段先写交战,后写论

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案】

5.D6.C7.C

8.(1)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称得上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

(2)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

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建武元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要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把守关隘不开城门,邓

禹连攻十天,破关。“建武元年”是时间状语;“禹自箕关将入河东”句意完整,写邓禹的行动;“河

东都尉守关不开”句意完整,写河东都尉的防守;“禹攻十日”,是邓禹的行动;“破之”,是邓禹

的行动结果。据此断句为: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故选Do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

C.有误,“会日暮”中的“会”是“正赶上”的意思;“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会”是“聚集”

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故选Co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乙】文对战争场景描写得比较简略,并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景;

故选Co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举,推举;皆,都;当,相称;知,识别。

(2)重点词:视,看;靡,倒;故,所以;逐,追逐、追击;之,他们。

【参考译文】:

【甲】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诵读诗歌,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帝刘

秀也在京师游学,邓禹虽然年幼,但见到光武后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于是与他亲近交往。等到听说

光武帝安定了河北,邓禹就骑马北渡,追到了邺县。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

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假如是这样,你想

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

流传功名罢了。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光

武帝非常高兴,常常一起商定计策。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称得上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

建武元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要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把守关隘不开城门,邓禹连攻十天,破

关。王匡等集结军队十多万人,再次共同攻击邓禹,邓禹军形势不利。恰逢日暮,战事结束,诸将看

到兵力受损,都劝邓禹乘夜离去,邓禹不听。第二天早晨,王匡全军出击进攻邓禹,邓禹命令军中人

不得任意行动,等到王匡军到了军营里,邓禹趁机传令诸将击鼓并进,大破王匡军。

【乙】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

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

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

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

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

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

令追击他们。”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狐,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

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漕军密进,窥向剑阁久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

在险要。含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

“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

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

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

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9.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方法义项、例词及例句释义

狱查工具书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关联成语潜移默化

会课内迁移会天大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

的途径是,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

(请用原文回答)

1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答案】

9.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狱:指诉讼事件(诉讼案件)或②;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会:适逢,恰巧遇到

11.(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告。(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

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2)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3.①曹刿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

保证;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

与爱国情怀。

②诸葛亮守信,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仍然恪守信义让换下来的士兵离开;诸葛亮理解关爱士卒,

理解换防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他们的妻儿也殷切盼望他们归来,便下令催促他们尽快离开。

【解析】

9.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

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呀。分析句意可知,因为“莫不拔剑争先”,所以“一战大克”。“信

之由也”强调这是因为诸葛亮讲求诚信。故断句为: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本题考查字义。

(1)根据方法是查工具书,“小大之狱”意为:大大小小的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故

选②。

(2)根据方法是关联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

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故“潜”的意思是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潜军密进”的意思是部队

隐蔽起来秘密前进。

(3)根据方法是课内迁移法,“会天大雨”意为:正好赶上天下大雨。“会”的意思是适逢,恰巧遇

到。“会兵交换"意为:恰巧遇到部队换防。

11.本题考查文言译句。重点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力口,

虚报夸大。以,按照。

(2)蹈,踏上。万死一生之地,指战场。而,去h之,的。皆,者然,这样。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即做到了取信于民。故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

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

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

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

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他坚守“信”的原则是“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

所不废”。

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甲文中的“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

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见到庄公之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凭什么作战。并且认为

只有在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伯。这说明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重视战前

的政治准备工作,认为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可知,国家危难之际,曹刿挺身而出,面见庄公进言,这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

怀。

②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

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

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

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

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守信的人。根据“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

立而计日”可知,他理解关爱士卒。因为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

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所以他执意按约定让士兵

离开。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

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

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

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

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

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

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

一同去。”

【乙】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

令使他们这样做的。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取亲自征讨蜀国,派遣司马懿督统张郃的军队和雍州、凉州

的精兵二十万人,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暗中接近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正驻屯)在祁山,

装备精良的军士,防守在地势险峻而处于要冲(的地方)。恰巧遇到部队换防,要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

八万人。(诸葛亮的)僚属都认为敌军人多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不能战胜(对方),应该让换下来的

士兵暂时停留一个月,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说:“我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

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

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

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他们)都尽快离开。于是,该离

开的人都很高兴,愿意留下来打一仗;该留下的人斗志昂扬,想着拼死战斗到底。到了交战那天,(蜀

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

啊。

[2024•河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网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值。"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员眇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请济师于王?”斗

廉⑤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⑥,君之所用也。成军⑦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

“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哪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

【注释】①哪(yun):古国名。②蒲骚;哪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

不。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

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E琥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

“间”意思不同。

B.“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中的

“信”意思不同。

C.“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哪人军于蒲骚”中的“军”

是“攻击”的意思。

D.“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

“闻”是“听到”的意思。

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6.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请结合甲文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

1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依据中

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

14.C

15.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6.曹刿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齐军三鼓后,见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立即下令进

军;他在齐军溃败时,判断齐军没有埋伏,立即下令追击。他能抓住机会并果断决策,是“智者”和

“巧者”。

17.曹刿的依据是鲁庄公能诚心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尽了职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据是作战取

胜在于军队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军能做到上下一心。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C.“哪人军于蒲骚”意为:哪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军:军队驻扎;

故选Co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于:在。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第三段''一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当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时,鲁军并未急于出战,

而是在曹刿的建议下坚守阵地,等待最佳时机。而当齐军三次击鼓后士气低落时,曹刿果断下令出击,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正是“智者”所具备的,善于抓住机会。

根据甲文第二段“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三段“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在战争过程中,曹刿表现出了果

断的决策能力,在攻击胜利后,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判断对方没有设伏之后才下令追击,这种能

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果断作出决策的能力,正是“巧者”所必备的。

综上所述,曹刿在战前能够准确判断局势,选择最佳时机出击;在战争中又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

战术,果断作出决策。这些表现都充分证明了他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巧者”。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

认可鲁庄公作战的理由一一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觉得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能够赢得民心,所以可以一战。

根据乙文“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可知,斗廉认为军队的胜利在于内部

的团结和协作,而不是人数的多少。他进一步指出,商朝和周朝的战争并不是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决定

胜负的。他认为楚军能做到军心团结,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自然不必求援。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战争是否取胜,他们判断依据是君主是否得民心,军队上下是否士气高涨、

团结一心,所以共同强调的是“人和”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

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

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

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

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

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

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

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

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

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

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

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

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

击他们。”

【乙】郑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准备和随、绞、州、蓼四国一起进攻楚国军队。莫敖担心这件

事。莫敖说:“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斗廉回答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团结一致,不在于人多。

商朝敌不过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整顿军队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说:“那我们占卜一下

(看看结果如何)?"斗廉回答说:“占卜是用来解决疑难的,既然没有疑惑,为什么还要占卜呢?”

于是就在蒲骚打败哪国军队。

【2024•广东中山•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8.解释下列句中的画横线的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回焉间

(2)虽不能察,必以情情

(3)弗敢加也加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归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部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

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①,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②适交,参佐

③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

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

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

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信战》)

【注释】①十二更下:即十分之二的将士换防离去。②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③参佐:参谋人

员。

20.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哒数谏故/必并声势

B.诚宜开张圣听/宜权停下兵一月

C.虽欲言,无可进者/里临征难

D.辍耕之垄上/诸葛公之恩

2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

22.【甲】【乙】两文都记述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分别分析鲁国和蜀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

18.参与诚,诚实。这里指诚心虚夸,夸大

19.(1)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是尽职分之内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

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20.B

21.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

22.[甲]文曹刿做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敌”的战略战术,故取胜:[乙]文诸葛

亮坚持言出必行,以信义赢得了军心,激发了斗志,故大胜。

【解析】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3)句意: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力口:虚夸,夸大。

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鄙:目光短浅。

(2)重点词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从:随行,跟从。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以:因为/来;

B.宜:都是应该;

C.虽:即使/虽然;

D.之:动词,至旷助词,的;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

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意思是: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

十。“临战之日”偏正结构,作状语,应在“日”后停顿;“莫不拔剑争先”主谓结构,应在“先”

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

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根据①段“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

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出鲁国做到了政治上的

“取信于民”;可见,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

是决定于“取信于民”。根据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可知,战争开始后,

曹刿没有急躁冒进,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写他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采取了后发制敌、

以智取胜的战术,最终大获全胜。

据此分析可知:曹刿做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敌”的战略战术,故取胜。

乙文,根据“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皆催令去”(下令

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可知,尽管强敌来犯,但是诸葛亮的言出必行,以坚守信义赢得

了军心,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最终蜀军一战而获大

胜。

据此分析可知,诸葛亮坚持言出必行,以信义赢得了军心,激发了斗志,故大胜。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

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

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

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

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

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

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

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

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

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

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二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

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

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

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

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利失信的做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防

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

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

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

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

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

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2024•广东广州•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