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应急处理预案_第1页
电力行业应急处理预案_第2页
电力行业应急处理预案_第3页
电力行业应急处理预案_第4页
电力行业应急处理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行业应急处理预案TOC\o"1-2"\h\u6905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 3239141.1编制目的 3126501.2编制依据 3305021.3适用范围 3260271.4应急预案体系 33102第二章应急组织体系 4284672.1应急组织架构 4320862.1.1领导小组 4155412.1.2应急管理办公室 4208522.1.3专责小组 4107692.2应急组织职责 4280002.2.1领导小组职责 4181592.2.2应急管理办公室职责 4284092.2.3专责小组职责 5151452.3应急组织人员配备 587972.3.1领导小组人员配备 5326122.3.2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配备 537392.3.3专责小组人员配备 54997第三章风险评估与预防 5155573.1风险识别 5271283.2风险评估 6134993.3预防措施 613776第四章应急响应等级与流程 7177034.1应急响应等级划分 7315664.2应急响应流程 762754.3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832090第五章信息报告与通信 8263985.1信息报告制度 8143125.1.1信息报告的定义与重要性 8221385.1.2信息报告的分类 8221155.1.3信息报告的流程与要求 8226565.2通信保障 9201125.2.1通信保障的定义与作用 9126295.2.2通信保障的手段 9193495.2.3通信保障的措施 9166005.3信息共享与协同 9127915.3.1信息共享的定义与意义 9217775.3.2信息共享的方式 932825.3.3信息共享与协同的挑战 9135915.3.4信息共享与协同的推进措施 1030109第六章应急资源与物资保障 10205426.1应急资源分类 10212966.2物资储备与调配 1070466.2.1物资储备 10291686.2.2物资调配 11142386.3资源保障措施 11179866.3.1完善应急资源管理制度 1130716.3.2加强应急资源基础设施建设 11296246.3.3提高应急资源保障能力 11102226.3.4加强应急资源信息化建设 1118074第七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11937.1应急处置原则 12314107.2救援队伍与设备 1266607.3救援协调与指挥 1216779第八章应急恢复与重建 13269298.1恢复重建计划 13193238.2恢复重建流程 13156428.3恢复重建保障 1429236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14314159.1演练计划 14227049.2演练实施 15193069.3培训与考核 1513241第十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51792810.1修订原则 161826010.2修订流程 16332310.3更新周期 1618644第十一章应急预案的监督与检查 162932811.1监督检查制度 16472211.2监督检查内容 173193011.3监督检查结果处理 1715501第十二章应急预案的实施与责任 181120312.1实施要求 18461112.1.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181735612.1.2组织应急演练 181645312.1.3加强应急物资保障 18590012.1.4建立应急信息平台 182689712.2责任与奖惩 183254712.2.1明确责任主体 181100112.2.2建立奖惩机制 192611812.3法律责任与追究 19796512.3.1法律责任 1984712.3.2法律责任追究 19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应急响应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编制本应急预案。1.2编制依据本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2)国家及地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3)各级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4)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应急预案;(5)实际工作和历史案例的经验总结。1.3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划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具体包括:(1)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2)灾难:火灾、爆炸、交通、危化品泄漏、建筑垮塌等;(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等。1.4应急预案体系本应急预案体系包括以下层次:(1)国家级应急预案:由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指挥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2)地方应急预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突发事件应对指挥部组织编制,报同级批准后实施;(3)部门应急预案: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同级批准后实施;(4)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地方和行业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报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5)社区应急预案:由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组织编制,报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应急预案体系应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协调统一的整体,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第二章应急组织体系2.1应急组织架构应急组织架构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决定了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本章节将对应急组织架构进行详细阐述。2.1.1领导小组应急组织架构以领导小组为核心,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应急预案,指导、协调和监督应急工作的开展。2.1.2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应急组织架构中的常设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应急响应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指导应急队伍建设等。2.1.3专责小组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立若干专责小组,分别负责特定领域的应急响应工作。各专责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分工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2.2应急组织职责2.2.1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以下工作:(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分工;(2)指导、协调应急响应工作,保证应急资源合理配置;(3)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对应急响应效果进行评估;(4)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2.2.2应急管理办公室职责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以下工作:(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分工;(2)协调应急资源,指导应急队伍建设;(3)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4)对应急响应工作进行总结和反馈。2.2.3专责小组职责各专责小组根据自身职责,负责以下工作:(1)实施应急预案,执行应急响应任务;(2)协调相关单位,保证应急响应工作的顺利开展;(3)及时报告应急响应情况,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4)对应急响应工作进行总结和反馈。2.3应急组织人员配备2.3.1领导小组人员配备领导小组人员配备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2)相关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3)人员配备要充分考虑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2.3.2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配备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配备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任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2)副主任及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从相关科室和下属单位选调;(3)人员配备要充分考虑应急管理工作特点和任务要求。2.3.3专责小组人员配备专责小组人员配备应遵循以下原则:(1)组长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2)组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从相关单位选调;(3)人员配备要充分考虑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第三章风险评估与预防3.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与预防的第一步,主要是对可能导致损失或不利影响的潜在因素进行识别。在风险识别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保护对象及其价值和面临的威胁:明确需要保护的资产、人员、信息和设备等,分析其价值和面临的潜在威胁。(2)评估资产的弱点和威胁利用这些弱点的能力:分析资产存在的不足和漏洞,以及威胁源可能利用这些弱点的方式。(3)考虑多种威胁和威胁源:在风险识别过程中,要考虑到资产可能面临的各种威胁,以及这些威胁可能来自一个或多个威胁源。3.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的分析,以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下是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1)确定风险评估方法: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和安全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基线评估、详细评估和组合评估。(2)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与风险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分析风险的来源、特性和影响。(3)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4)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级,以便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3.3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为了降低风险等级和减轻风险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了解潜在的风险和预防措施。(2)完善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加强重大危险的监控,防止发生。(3)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和完善安全操作规程,规范员工的行为,降低操作风险。(4)加强特种设备和作业人员管理:保证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特种设备安全全面负责,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5)建立监控和举报机制:鼓励员工和业务合作伙伴举报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6)签订合规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对供应商的违约和欺诈行为的处罚和赔偿条款,保护合法权益。(7)定期审计和持续改进:对安全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发觉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以上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等级,保障组织和人员的安全。第四章应急响应等级与流程4.1应急响应等级划分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是为了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规模和影响,采取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措施,合理调配应急资源,保证应急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应急响应等级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一级响应:针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启动国家、省、市三级应急预案,组织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力量进行应急处置。(2)二级响应:针对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启动省、市两级应急预案,组织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的应急力量进行应急处置。(3)三级响应:针对较大突发事件,需要启动市、县两级应急预案,组织本地区应急力量进行应急处置。(4)四级响应:针对一般突发事件,需要启动县级应急预案,组织本地区应急力量进行应急处置。4.2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预警阶段:通过对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2)启动阶段: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力量进入应急状态。(3)处置阶段: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保证信息畅通。(2)指挥协调:成立应急指挥部,统筹协调应急资源,指导应急处置工作。(3)现场处置:组织应急队伍,开展现场救援、疏散转移、物资保障等工作。(4)信息发布:定期发布应急响应进展情况,回应社会关切。(4)恢复阶段: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开展灾后重建、环境整治、心理疏导等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4.3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应急响应启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事件性质: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如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确定应急响应等级。(2)突发事件规模:根据突发事件的规模,如影响范围、受灾人数、经济损失等,确定应急响应等级。(3)突发事件影响:根据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确定应急响应等级。(4)上级指令: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指令,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5)应急预案规定:根据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启动应急响应。第五章信息报告与通信5.1信息报告制度5.1.1信息报告的定义与重要性信息报告是指将组织内外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向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汇报的过程。信息报告制度是组织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组织决策效率、强化组织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5.1.2信息报告的分类信息报告可分为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专题报告等。定期报告是指按照一定周期向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汇报工作进展、业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临时报告是指针对突发事件、重要事项等临时性情况进行的报告;专题报告则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的深入分析和汇报。5.1.3信息报告的流程与要求信息报告的流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审核、信息报告等环节。在信息报告过程中,要求报告人具备以下能力:(1)准确性:保证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避免误导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2)及时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告,保证信息的时效性。(3)全面性:涵盖报告主题所涉及的所有相关信息,避免遗漏。(4)简洁性:用简练的文字表达,突出重点,便于领导或相关部门理解。5.2通信保障5.2.1通信保障的定义与作用通信保障是指保证组织内部及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为组织提供高效、稳定的通信服务。通信保障对于组织的信息传递、协调沟通具有重要作用。5.2.2通信保障的手段通信保障的手段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组织需求、地理环境、通信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通信手段。5.2.3通信保障的措施(1)建立健全通信网络:提高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稳定性,保证通信质量。(2)加强通信设备维护:定期检查、维修通信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提高通信人员素质:加强通信人员培训,提高通信保障能力。(4)制定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制定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保证通信畅通。5.3信息共享与协同5.3.1信息共享的定义与意义信息共享是指组织内部或与外部单位之间,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互相提供、交换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协同工作效率。5.3.2信息共享的方式信息共享的方式包括线上共享和线下共享。线上共享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如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线下共享则通过会议、文件交换等方式进行。5.3.3信息共享与协同的挑战(1)信息安全:在信息共享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2)信息不对称:在组织内部或与外部单位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协同效果。(3)协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可能导致信息共享流于形式。5.3.4信息共享与协同的推进措施(1)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的信息化水平,为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持。(2)完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保证信息共享的实质性效果。(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素养和协同能力,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的深入实施。第六章应急资源与物资保障6.1应急资源分类应急资源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根据应急资源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应急资源分为以下几类:(1)人力资源:包括官员、救援人员、志愿者等,他们是应急响应中的主体力量。(2)物资资源:包括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救援器材、防护用品等,这些物资是应急响应中不可或缺的。(3)财力资源:包括拨付的应急资金、社会捐赠的资金等,用于支持应急响应工作。(4)技术资源:包括通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为应急响应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5)设施资源:包括应急避难场所、医疗救治设施、交通设施等,为应急响应提供基础保障。6.2物资储备与调配6.2.1物资储备物资储备是应急资源保障的重要环节。各级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数量和布局。物资储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活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衣物、帐篷等,用于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2)医疗物资:包括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用于救治伤病员和预防疫情。(3)救援物资:包括救援器材、交通工具、通信设备等,用于开展救援工作。(4)防护物资:包括防护服、口罩、手套等,用于保护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6.2.2物资调配物资调配是应急响应过程中对物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的工作。物资调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快速响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物资调配工作,保证救援物资及时到达现场。(2)合理分配:根据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分配物资资源。(3)优化调度:充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优化物资调度路线,提高物资调配效率。(4)动态调整:根据应急响应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物资分配和调度方案。6.3资源保障措施6.3.1完善应急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应急资源的分类、储备、调配、使用等环节的具体要求,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保障。6.3.2加强应急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应急基础设施,提高应急资源的储备能力和调配效率。6.3.3提高应急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物资储备和技术研发,提高应急资源的保障能力。6.3.4加强应急资源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应急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应急资源的实时监控和调度。第七章应急处置与救援7.1应急处置原则应急处置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系列行动。以下是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1)快速响应: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各级和相关部门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应急处置。(2)生命至上: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进行救援。(3)科学决策:根据事件性质、规模和影响,科学制定救援方案,保证救援工作有序、高效进行。(4)统一指挥: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实现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作战。(5)群众参与: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应急处置,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7.2救援队伍与设备救援队伍和设备是应急处置的重要保障。以下是救援队伍与设备的相关内容:(1)救援队伍:包括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专业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社区救援队伍等。救援队伍要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2)救援设备:包括救援车辆、通信设备、防护装备、医疗器械等。各级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投入,保证救援设备充足、先进、适用。(3)救援物资:包括食品、药品、帐篷、衣物等生活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及时调拨和分发救援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7.3救援协调与指挥救援协调与指挥是保证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的关键环节。以下是救援协调与指挥的相关内容:(1)建立救援协调机制:各级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救援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行动一致。(2)完善指挥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指挥职责,保证指挥有力、有序。(3)加强信息沟通: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畅通,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向下级传达指令。(4)实施分区救援:根据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合理划分救援区域,实施分区救援,保证救援力量合理分布。(5)跨区域支援:在必要时,请求其他地区救援队伍和设备支援,共同应对突发事件。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有序、高效进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第八章应急恢复与重建8.1恢复重建计划在应急响应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恢复重建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恢复重建目标:明确恢复重建的时间节点、任务分工、责任主体等。(2)评估受灾情况:对受灾区域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各类设施、设备和人员的损失情况。(3)制定恢复重建方案:根据受灾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恢复重建方案,包括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4)落实恢复重建资金:合理估算恢复重建所需资金,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的支持。(5)明确恢复重建政策: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受灾地区居民参与恢复重建。8.2恢复重建流程恢复重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启动恢复重建:应急响应结束后,立即启动恢复重建工作。(2)组织恢复重建队伍:组建专业化的恢复重建队伍,负责具体实施恢复重建任务。(3)开展恢复重建工程:按照恢复重建方案,有序开展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工作。(4)监督恢复重建进度:对恢复重建工程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5)验收恢复重建成果:恢复重建完成后,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验收,保证达到预期目标。8.3恢复重建保障为保证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下保障措施必不可少:(1)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为恢复重建提供政策支持。(2)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支持,保证恢复重建资金的充足。(3)技术保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恢复重建工程的质量和效率。(4)人员保障:加强恢复重建队伍的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5)社会动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恢复重建工作。(6)舆论引导: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恢复重建氛围。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9.1演练计划应急演练是检验和提高组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以下是演练计划的主要内容:(1)演练目的:明确演练的目标,包括检验应急预案的适应性、提高应急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等。(2)演练范围:确定演练涉及的部门、岗位及人员,明确演练场景和演练内容。(3)演练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演练,避免对正常生产、工作造成影响。(4)演练频率: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合理安排演练频率,保证应急队伍始终保持高度警惕。(5)演练形式:根据演练内容,选择桌面演练、实战演练、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6)演练组织:明确演练的组织架构,包括演练领导小组、演练实施小组、演练评估小组等。(7)演练准备:提前做好演练场地的布置、设备设施的检查、参演人员的培训等工作。(8)演练评估:对演练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评估演练效果,总结经验教训。(9)演练总结:演练结束后,组织参演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9.2演练实施(1)演练启动:根据演练计划,启动演练,宣读演练指令。(2)演练执行:参演人员按照预案和演练脚本,紧张有序地开展应急响应工作。(3)演练监控:演练实施过程中,监控演练现场,保证演练按照预定计划进行。(4)演练沟通:加强参演人员之间的沟通,保证信息畅通,提高协同作战能力。(5)演练调整: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演练内容和进程。(6)演练结束:完成预定演练任务后,宣布演练结束。9.3培训与考核为保证应急演练的效果,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需要开展以下培训与考核工作:(1)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协同作战等方面。(2)培训形式:采用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3)培训对象:全体参演人员及相关部门、岗位人员。(4)培训师资: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应急专家、内部兼职讲师等。(5)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试、实操、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培训效果。(6)考核内容:包括应急预案掌握程度、应急操作技能、协同作战能力等。(7)考核形式:采用书面考试、实操考核、现场评估等多种形式。(8)考核结果:根据考核成绩,对参演人员进行评级,对优秀人员进行表彰。(9)考核反馈:针对考核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参演人员进行改进。第十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10.1修订原则应急预案的修订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保证应急预案的合法性和合规性。(2)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评估潜在风险,保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保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保证预案内容涵盖各类突发事件和应急响应措施。(4)注重应急预案的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操作。(5)定期修订,保证应急预案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变化。10.2修订流程应急预案的修订流程如下:(1)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了解最新要求。(2)分析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识别潜在风险。(3)组织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提出修订意见。(4)根据评估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形成修订稿。(5)将修订稿征求相关部门意见,进行修改完善。(6)组织专家对修订后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7)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完善。(8)发布修订后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宣贯培训。10.3更新周期应急预案的更新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原则如下:(1)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有重大调整时,应及时修订应急预案。(2)公司组织架构、业务范围或生产设施发生变化时,应定期评估应急预案,并根据需要修订。(3)针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4)在每年底前,对应急预案进行至少一次全面审查,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第十一章应急预案的监督与检查11.1监督检查制度应急预案的监督与检查是保证预案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监督检查制度,以加强对应急预案的管理。监督检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监督检查的主体。各级有关部门和企业应明确应急预案监督检查的责任主体,保证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2)明确监督检查的频率。根据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监督检查的频率,保证应急预案的实时更新和有效性。(3)明确监督检查的方式。采取现场检查、资料审查、询问了解等方式,全面掌握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演练和实施情况。(4)明确监督检查的处理措施。对监督检查中发觉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保证应急预案的完善和实施。11.2监督检查内容应急预案的监督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急预案的制定。检查应急预案的编制是否合规、合理,是否涵盖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应对措施。(2)应急预案的修订。检查应急预案的修订是否及时,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对措施。(3)应急预案的演练。检查应急预案的演练是否定期进行,演练内容是否全面,演练效果是否明显。(4)应急预案的实施。检查应急预案在实际突发事件中的启动、执行和终止情况,以及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保障情况。(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