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巴东三峡
刘大杰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通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3.比较对三峡不同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
4.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和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5.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的特点,了解游记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踪,分析课文结构。
一、导入新课
由郦道元的《三峡》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简介作者与三峡概况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
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
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
国文选论》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
《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
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
篇。
长江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
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
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称归、宜昌五县市,
全长约200公里。
四、初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展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3.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学生逐个展示找到的生字词。
2.线索:作者船行游踪。
3.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嵯岭峡,其中有牛
肝马肺峡,蟀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船过种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
江岸。
五、再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
(-)展示自学指导(二)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刘大杰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三峡美景?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述游三峡的感受:山水奇伟险恶,令人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2~9自然段):游三峡所见所闻(从东往西,逆流而上)
第三部分(10自然段):游完三峡的心情:脱去危险的愉快,反衬三峡之险恶。
2.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
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
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和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
内涵。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当堂训练
见《基训》之“预习导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对三峡不同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
2.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和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3.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回顾
刘大杰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三峡美景?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品读“巫峡”,完成自学指导(一)
(一)展示自学指导(一)
1.仔细阅读描写巫峡的部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巫峡最令你心动的是什么。
2.请找出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本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
折”、“多滩”。
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
我围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
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
“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巫峡,不一定拘泥于课文的描绘。
四、品读“瞿塘峡”,完成自学指导(二)
(一)展示自学指导
1.找出作者描绘瞿塘峡时所涉及到的两岸的人文景观。
2.体会揣摩作者此时的情感。
(二)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①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坐落于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为王,筑城自卫,
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飞腾。公孙述借此称“白帝”,改城名为白帝城,沿江可见
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奇景。
②八阵图遗迹。
所谓“八阵”是一种作战阵法,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
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八阵散布为八,复合为一,分合变化,令敌军难以应付。
2.作者情感
“斜阳”“松树”“钟声”“角声”,特定情形下的特定景物,直接触发作者的凄凉沧
桑感,正应合了“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心境工
五、总结全文,归纳写法,完成自学指导(三)
(-)展示自学指导(三)
1.除了多种修辞手法,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写景?
2.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通过作者的心里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如“两眼凝望着那些刀
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
异的情感”。随着山川形势的变化,作者的心情随之而变,有时惊惧紧张,有时则轻松舒畅。
如游西陵峡的第二段时,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
很悠闲了”。再如最后一段,写走完三峡,满船的人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显出了“一
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心情的描写,也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
引用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蟀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
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
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此外,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写白帝
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
人,更耐人寻味。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六、当堂训练
见《基训》之“课内精读”
2、周庄水韵
赵丽宏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赏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过“黄山集中中国
山川之美,周庄集中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
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
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
人水韵。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简介作者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
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
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
命草》、《心画》等三十一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
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四、初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展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梳理作者行文的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学生逐个展示找到的生字词。
重点展示:斑斓Idn炫目xudn仲春zhbng参差c@nci谛听di
2.全文分为丽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述说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五、细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自学指导(二)
(-)展示自学指导(二)
1.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以及对这种印象评价的句子。
2.概括这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一特点。
(二)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对周庄整体印象的句子是:“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
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评价的句子是:“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2.水中倒影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浑然一体
六、当堂训练见《基训》之“预习导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一、复习回顾
文章写了儿次游周庄的经历?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自学指导(一)
(-)展示自学指导(一)
1.简要叙述作者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2.作者在叙写第二次到周庄时,较之于第一次的描写,用墨重了一些。想想作者除了
从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什么?
3.品味这部分内容语言的特点。
4.从全文的角度而言,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二)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次,作者描述了春雨迷蒙中的周庄,周庄的一切笼罩在飘忽的雨雾中,犹如画
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作者描写了冬天雪后的周庄,周庄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
下,就像一幅版画。
2.滴水和流水的声音。融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它纯粹是天籁之音,是任何人为的乐
音都无法比拟的。
3.“斑斑”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产生音韵的和谐美;
“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
令人目眩”长短句的交叉运用,形成节奏的参差美。
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
4.一方面,展示不同时令周庄的不同风采;另一方面引出后文描写第三次到周庄的非
同一般的景象和感受。
四、细读描写作者第三次到周庄的文字,完成自学指导(二)
(一)展示自学指导(二)
1.如果说第一次、第二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的话,那么
第三次作者又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从那两个视角描写春日里节日的周庄的?
3.作者写春日里节日的周庄有什么用意?
(二)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借助于河水。印象:流光溢彩的周庄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2.一是仰看天上的情形,一是俯视河中的倒影。
3.表现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周庄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及对外开放意识。
五、当堂训练见《基训》之“课内精读”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冯君莉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了解青海湖的美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积累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在悠扬的钢琴曲中展示青海湖风光图片,介绍青海湖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初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展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3.讨论文章的线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学生逐个展示找到的生字词。
2.“梦幻”一词最能体现青海湖的醉人之美。
相关语句:“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
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思想情感: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表达了作者见到
青海湖时的惊喜以及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3.课文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梦幻般的现
实,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
四、再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
(-)展示自学指导(二)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赏的青海湖?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了青海湖的美?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一一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一一观赏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一一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一一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一一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一一观
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一一观赏海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一一观赏结束
教师小结:作者叙述、描写由近及远、由天空到地面,很有层次。
2.青海湖美在:
(1)湖水蓝得醉人;
(2)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3)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4)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青海湖景物的特点,从多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五、当堂训练
见《基训》之“预习导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I.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青海湖的美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复习回顾
作者描写青海湖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顺序描写的?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品读赏析课文语言,完成自学指导(一)
(-)展示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
并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小结本文在写景时所运用的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譬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
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
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
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
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
动贴切。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
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
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
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
处都是清新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
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
艳,美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
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
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
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
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
特点: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2.叠词具有明显的描写性和形象色彩。使用叠词,既起到了强调作用,使形象鲜明活跃,
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具有音乐美。
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可以突出景物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运用排比叙写景物,使语意丰满,语势连贯流畅
运用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事物的特征。
四、链接生活,完成自学指导(二)
(一)展示自学指导(二)
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作者
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十几年过去了,青海湖的现状不容乐观,青海湖的未
来更令人担忧。请同学们看一则资料。(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现状资料)
问题:俯瞰青海湖,它就像“地球母亲的最后一滴眼泪”。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措施或想
法,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呢?
(二)学生阅读资料、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提出具体措施或环保标语。
教师小结: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想法落实
到行动中,并呼吁更多的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五、当堂训练
见《基训》之“课内精读”
4、走进纽约
刘成章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2、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3、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4、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积累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学习本文写景的角度及写景时动静结合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走进纽约》。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
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
楼,所以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拥有稠密的公路网,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大多为小轿车。
四、初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展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成功地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景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学生逐个展示找到的生字词。
2.明确:
(1)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
俯视高楼——如群山耸立
平视街道——如彩莲旋转
仰视夜空——如万物争艳
(2)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描绘了纽约的都市风光,读来使人
目不暇接。
例:静态描写:
①第1段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
②第2段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以及在上面俯瞰到的景物,“俯首望去……很像一颗
画在纸上的地球了。”
③第5段写纽约的夜景:勾勒轮廓,清晰呈现景物面貌。
动态描写:
①第2段写巨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
②第4段写纽约的交通:“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
摩”,“甲虫以铁为甲……美丽动听
五、再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
(-)展示自学指导(二)
I.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领略纽约,触摸作者跃动的脉搏。
2.思考:作者在纽约有着怎样独特的感受?
(二)学生朗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导朗读,注意长短句的节奏变化、语气的
轻重缓急等技巧)。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作者感受
(1)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纽约的繁华景象(西方高度的物质文明)
(2)另一方面心系祖国,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祖国落后的经济面貌)
六、当堂训练
见《基训》之“预习导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一、复习回顾
作者运用了什么角度和方法描写景物?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品读下列语句,完成自学指导(一)
(-)展示自学指导(一)
1、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2)“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
缠在一起的线。……”
2、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1)“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
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2)“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1、(1)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2)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
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小结: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2、这样急促的短语排比、词句反复,让我们想象到纽约的高楼大厦如群山耸立
般雄伟,语势急促,热情澎湃,作者在高处俯视的酣畅宣泄无余。
四、完成自学指导(二)
(-)展示自学指导(二)
1.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2.说说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
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蹶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
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3.万事万物都有值得人反复回味把玩的多重性,纽约也必定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请在文
章中体味作者这种隐含的针硬。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1.(1)比喻手法,如: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
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
心的高峻。
“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
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
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2)夸张手法,如: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
气温却骤降,寒气硬骨。”
2.(1)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
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2)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
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3.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
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
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当堂训练
见《基训》之“课内精读”
21、小石潭记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
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
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简介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
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
小丘小石潭记》。
四、初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一)展示自学指导(一)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2.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
(1)以:全石哒为底
卷石底哒出
以其境过清
(2)为:全石以为底
为土氐,为屿
(3)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道
(4)可:潭中鱼亘百许头
不互知其源
3.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自然,意思正确。)
五、再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
(-)展示自学指导(二)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
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纸,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
富有立体感。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
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
出了大自然美景。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
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六、当堂训练
见《基训》之“预习导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一、复习回顾
检验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品读课文一二段,完成自学指导(一)
(一)展示自学指导(一)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
么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1.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
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
片。
板书发现小潭篁竹一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2.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3.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
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
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
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
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
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
描写。
4.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
上,怡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
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
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一侧面描写)
游鱼:轻快、活泼(怡然不动俶尔远逝一动静结合拟人)
四、品读课文三四段,完成自学指导(二)
(-)展示自学指导(二)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3.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1.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
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
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
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
到的特征。
3.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
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
苦心情。
4.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
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总结全文,完成自学指导(三)
(-)展示完成自学指导(三)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3.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
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
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发现小潭(闻声一见形)一潭中景物(水、石、树、鱼)一小潭源流(溪身——岸势)一潭
中气氛(气氛——感受)
3.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
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
六、当堂训练见《基训》之“课内精读”
22、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
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
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
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一一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
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一一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
(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
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
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
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
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
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
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
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
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
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
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
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
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
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
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一一句曲山。可
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
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
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
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
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
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
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
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
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
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
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
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一高峰、清流、石壁、翠竹、
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
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
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
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
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
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
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2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武汉城市学院《含油气盆地沉积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ktv包间租赁与经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校园内快递配送单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升级合同3篇
- E省教育局办公室复印纸直采协议(2024版)版B版
- 2024甲乙双方关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独家委托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配送监事聘任与效率优化合同3篇
- 天津城建大学《东西智慧与管理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纯净饮用水品牌重塑与营销推广合同3篇
- 浙江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推荐)
- 《文化苦旅》读书分享 PPT
- 氧化铝生产工艺教学拜耳法
- 2023年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资料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
- 管理模板:某跨境电商企业组织结构及部门职责
- 底架总组装工艺指导书
- 简单临时工劳动合同模板(3篇)
- 聚酯合成反应动力学
- 上海科技大学,面试
- 《五年级奥数总复习》精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