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
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
"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
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会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
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教学活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
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
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
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
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
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
的力。火车头拉车厢,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
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
有受力物体。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
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
体。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手也受到水桶向下的拉力;
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
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⑴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将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
车在水平桌面上相互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力,释放磁铁5;
②按住磁铁8,释放磁铁/;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磁铁力对磁铁8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8也对磁铁力施加排斥力。
⑵两只弹簧互相拉伸:两手分别拉两个弹簧的两端,两弹簧另一端相连,有什么现象发
生。
现象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①用手拍桌子;
②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⑴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多媒体展示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⑶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回答: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程度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肉眼根本看
不出来。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⑴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①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
②用多媒体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请学生说明其原因。
⑵用图片进一步展示、说明,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
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
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可认为它的运动
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板书设计
1.力
「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一种作用
(两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力<占J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特'Ft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效果3{1发改生变形运变动状态
教学反思
学生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彩成力的概念,
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内容:(1)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
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研发材料,从而
比较容易突破难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知识。
2.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劫,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知道力的三要素,知道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力的三要素。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的练习,培养标准规范的作图能力,知道力的示意图是一种形象化的物
理图形语言,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很难搬动较重的家具,但是几个人共同用力就能搬动;顺时针
方向用力可以把螺丝拧紧,而逆时针方向用力则能松开螺丝;人在门外,手在门边用力易
把门推开,而在靠近门轴处用力却很难推开门。我们同样对物体用力,为什么会有不同的
作用效果呢?通过上面几个袋子,我们猜想到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会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
用的位置有关。
教学活动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
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
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可以从“开门"或“用扳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
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
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P6图7-2-2的活动: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做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
顿,简称牛,符号是N。
感受1N的大小:两个鸡蛋静止放在手上时,对手的压力约为1N。一个中学生站在地
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0N。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
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
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
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练习:教材P8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可见要想把一个力完整的表示出来,就要把力的三要素都要显示出来。在物理学上我们
是怎样表示力的呢?
小组讨论:(选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师生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进行纠正强调并归纳作图步骤。
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⑴确定受力物体;
(2)在受力物体上找到作用点;
⑶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板书设计
2.力的描述
!•大小
「力的三要素J方向
I作用点
力的描述,力的图示意义:描述力的三要素
画法
意义:描述力的两个要素(即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
画法
教学反思
相对于上一节课而言,本节课是学生对力的了解的进一步的深入。教师需要通过常见的
生活、生产实例和演示活动来引导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开展讨论交流,
从而得出力的三要素:(1)大小;(2)方向;(3)作用点。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画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同时,可以引申拓展,指导学生归纳出画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步骤要领及易错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
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会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
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活动
一、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贬:
活动1: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
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
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2: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
形变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引出弹性限度概念。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
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学生用思考、观察、实题、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由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组成。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
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感受力的大小,
记录好数据,交流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⑴要先轻轻拉挂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
(2)被测的力要施加在挂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
(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4)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小结:
(1)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3)测量:a.不能超过量程;
b.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c.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4)读数:数值+单位。
多媒体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三、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思考并表述: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
请提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险证一下。
演示一:将弹簧挂在黑板上,此时弹簧不受外力,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
原长(用彩条显示"原长"。)
当弹簧受到拉力时,它的长度会怎样?
演示二:把一个钩码挂在弹簧上,此时,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长度。(用
彩条显示“总长”。)
请一学生指出哪一段是由于弹簧受到拉力而伸长的长度。(用彩条显示“伸长”。)
教师点拨:此时弹簧的总长减去弹簧的原长就是弹簧的伸长。
当弹簧受到拉力增大时,它的伸长会怎样?
教师做演示实验: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学生依
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各种长度。
拉力弹簧原长弹簧的长度(总弹簧的伸长(工
次数
F/NA)/cm长)〃cm—Zo)/cm
1
2
3
4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
伸长成正比。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板书设计
3.弹力弹簧测力计
定义: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力
弹力
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及弹簧测力计1作用
,测力计[制作原理
结构
弹簧测力计,
使用前
使用方法
使用时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力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
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基本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
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
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要领变成生
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4.重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S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T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辨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分析概括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体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
法。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用公式仁/ng对重力进行计算。
二、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位置。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
近似圆球型。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
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
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瀑布美景。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
----重力。
教学活动
一、重力的产生
1.观察现象:让学生观看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多媒体课件展示:①苹果下落;②雨中漫步),
然后动手感受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
2.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
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3.形成概念:在讨论中,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
作重力。
4.拓展总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通常
用字母G表示。
5.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下图所示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出去。
教师: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是因为
地球吸引月球。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
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二、重力的大小
1.练习测量重力
提示学生参照教材P14图7-43,做"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自
由状态下进行测量)。
2.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⑴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各个物理
量可以怎么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
如下实验方案:(通过课件展示)
①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②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③实验方案: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然后增加钩码的个数,测出三组数;
④设计实验表格。
⑵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在这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
的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掉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
(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实验小组
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所测数据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
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进一步补充说明,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
牛/千克(N/k0,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其物理意义: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
到的重力是9.8牛。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必须转化成国
际单位。
3.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
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
千克。
4.G二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
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
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5.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
已知:m=4吨=4000千克,g=10牛/千克。
求:Go
解:已知集装箱的质量m=4吨=4000千克,g=10牛/千克,
则集装箱所受重力G=mg=4000千克X10牛/千克=40000牛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⑵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
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
⑴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⑵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是
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
检查的结果和依据。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
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
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
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
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
作“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作“向上”。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
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
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
某一点,这个点叫作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教师讲解: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
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不影响研究结果,
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出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寻找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
验证: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其穿过重心点,再在
其重心acr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木板可以水平平衡,也可以重心为支点,让
薄木板水平平衡。
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
础。
总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板书设计
4.重力
।■受力物体:在地球表面或附近的物体
[产生]施力物体:地球
[原因:由于地球吸引而使地球表面或附近物体受到的力
r大小:G=m^(g=9.8N/kg)
重力4..
三要素(方向:竖直向下
I作用点:重心
1重力与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的重
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
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
力,对于应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还是不太熟练,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
力。
5.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S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2.学习从实验探究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
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举例说明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难点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认识静摩擦。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活动演示:
1.穿旱冰鞋的强壮男生与穿普通鞋的瘦弱女生进行拔河比赛。
2.老师用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静止不动。
3.让学生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感受桌面对手的阻力。
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我们应该如何来利用摩擦?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
一、滑动摩擦力
学生探究活动:把手压在桌面上向前推,在推的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样的感觉?
下面我们用这个实验来研究这种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
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二、测量滑动摩擦力
1.活动:体验滑动摩擦力。
如教材P18图7-5-4所示,用手压课本并抽出直尺。当手压课本的力大小不同时,抽出
直尺需要的力一样大吗?
换用不同大小、不同材料的直尺,再试一试,有什么变化?
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你的猜想。
2.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⑴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⑵指导学生动手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猜想:①一只手压在桌面上滑动;②两只手一上一下
紧压在桌面上滑动;③一只手压在桌的正面、反面滑动。
⑶总结同学们的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②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的面积大小……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9有关内容,讨论并回答:①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多个,在研
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时,采取什么方法?②选用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木块?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应采取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探究,应使用长方体木块,便于探究接
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⑸指导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实险记录表格:
实险次数接触面材料压力摩擦力
1木块与木板
2木块与木板
3木块与毛巾
⑹指导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⑺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想一想:如何分析
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回答: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压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8)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
大。(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面积、物体的运动速度等因素无关)
三、滚动摩擦力
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滚动一只篮球,很快停下来。
教师提问:球在桌面上运动了一段距离,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接触面阻碍物
体运动的力叫作滚劫摩擦力。)
四、静摩擦力
教师:了解了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后,我们大家先来看老师做这样一个实验:平木板放
一木块,慢慢倾斜木版,木块保持相对静止,没有滑下来,为什么呢?
教师举例:生活中的静摩擦力手握杯子、步行鞋子与地面、传输带(投影)。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大家还遇到哪些静摩擦力的现象。
学生回答:公交车上,把手与手之间、鞋子与地面之间……
五、摩擦的利和弊
摩擦是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在人们生活中,有一些摩擦是有益的,另
外一些摩擦是有害的。
教师:请同学们进行讨论,举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着
有益的摩擦。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积极发言。
多媒体展示:鞋底粗糙可防滑,传送带等。
教师总结:可见,生活中存在着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
害摩擦。
教师提问:如何增大摩擦?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⑴轮胎上印上花纹,增大摩擦;(2)演奏
前在弦上擦些松香;⑶用力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4)自行车的车闸。
总结: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远近闻名粗糙程度;(3)用滑动摩
擦代替滚动摩擦。
可以通过增加压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加摩擦力。
教师提问:如何减小摩擦?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1)打气筒的内部做得很光滑;(2)在
自行车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3)自行车的车轴处装有滚珠轴承;(4)气垫船
能够快速行驶等等。
总结:减小摩擦的方法:⑴减小压力;⑵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摩擦代替
滑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
气垫导轨的原理。
归纳总结:
⑴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用滑动代替滚动;
③使接触面更粗糙。
⑵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滚动代替滑动;
④使摩擦面分离。
板书设计
5.摩擦力
/静摩擦
,摩擦的分类,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反思
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思想。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
有关”的实验中,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其实在此
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验检验是不成功的,但同学们却从中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
做的探究活动。然后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一些摩擦力的例子,来分析总结增大与减小摩擦的
方法。利用简捷明了的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最后我还简单地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和
气垫船的原理,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热爱,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其
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学生也更容易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
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熟知实验探究的过程。
5.领悟通过实验要求设计实险表格的方法。
6.体验由实验结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探究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难点
探究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做实验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参考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师: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
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
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学活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承接刚才的实验现象,演示当物体不再受手的推力时,物体停止运动。
师: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
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生:一段时间后撤走该力时,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停下。
师:根据以上的例子,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生1:需要。因为用力推物体它才能运动,而撤走了这个力物体最终会停下,所以,运
动必须用力来维持。
生2:不一定,按照生1的说法,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的话,撤走了力,物体应该立
刻停下才对。
生3:例如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已经不再受到脚的作用力,但仍然向前运动,因此“物
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
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
让学生阅读教材P24“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
容。
分组实验:
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
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记下每次小车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
1毛巾最大最短
2木板较大较长
3玻璃板较小长
推理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
实验分析: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⑴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⑶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⑸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⑹推理:小车在光滑的(阻力为零)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
小得越慢。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
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
师:物体除了运动,还有静止。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
状态呢?
牛顿的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
充,把两者进行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
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
定律分析:
⑴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
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⑵“一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不受外力”是本定律成立的条件,
定律要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力,或者是合外力为零。"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
只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不是直接的实验
结论,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时木块运动,撤去推力后木
块停下来,从表面现象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
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顿第一定律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流。
二、惯性
1.惯性
运动的火车比运动的自行车停下来要困难得多,可见物体的惯性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或静止状态的本领,它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实验1: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上面的鸡蛋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2: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么样?
教师提问:
⑴打出纸板的时候,鸡蛋为什么没有飞出,而是落进杯子?
(2)为什么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几个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
以四人为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积极展开讨
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1现象分析:因为鸡蛋原来是静止在硬纸板上的,当纸板飞出去时,鸡蛋由于惯
性依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鸡蛋最后没有随硬纸板飞出去,而是掉进玻璃杯里。
实验2现象分析:用尺子迅速打出较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
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落在正下方。
教师总结: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
多媒体课件展示:
对惯性的几点理解:
⑴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⑵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
⑶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多媒体展示: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
前摔倒。
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一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
化情况来分析。)
教师随时纠正不准确之处。
学生阅读教材,做P26"活动:物体的惯性”。
我们可以发现,在P26图8-1-5中,当书突然停止运动时,橡皮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会向前倾倒。这说明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图8-1-6中的小物体仍留在原地,
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可见,物体有保持自身原有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
种性质叫作惯性。事实上,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
性定律。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1)教师先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由于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
律。
(2)教师利用表格对两者进行对照比较,并跟学生一起总结填写表格内容。
多媒体展示:惯性(性质)会惯性定律(运动规律)
两者的区别及联系:
惯性惯性定律
固有性质运动规律
区别不受外力的作用(或合外力为零)的情
物体处于任何运动状态都存在
况下才成立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P26,做“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随时纠正。
2.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以下两实验
(1)突然拉动小车(2)小车突然停下来
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
现象的分析结果。最后师生交流得出,分析惯性现象这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现象。
现象⑴分析: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运动,上部由
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向后倒。
现象(2)分析:木块处于运动状态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停止运动,上部
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
教师归纳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
(1)交代研究对象初始状态;
(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
(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状态。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呢?
教师拿两枚鸡蛋演示,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
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
综合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因为生鸡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当我们转动鸡蛋后,
蛋壳开始旋转,而鸡蛋里面的液体由于惯性的作用,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生鸡蛋
转起来比较慢!
活动2:请学生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
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越过最高点的运动;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
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等。
板书设计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探究方法:实验+推理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I1注意事项
/概念:物体保持自身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I惯性,惯性定律
I惯性的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大小J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
念,认为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力的作用。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
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
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
实验确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时物体运动
状态不变”的概念。
对于惯性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所以理
解不深。因此,在上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
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
践动手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
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2.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进一步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
学态度,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经历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过程,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匀速上浮的潜水艇、缓缓降落的宇宙飞船、放在课桌上的书本、吊在天花
板下的电灯等。
思考:这些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学活动
一、合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以下的情况:两个小孩才能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能提起;
一台拖拉机能把汽车从泥泞中拉出来,但用人推,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行。
可见,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可以与两个力或几个力同时作用在这个物体上
产生的效果相同。
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同时对物体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
作那几个力的合力。进行受力分析时,我们可以用合力取代那几个力。
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如果方向
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二、力的平衡
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
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探究:⑴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
力作用会保持静止?⑵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
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
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抵消
了,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我
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
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三、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下滑;电梯受重力和
向上的拉力,起动后,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短期借款合同续签
- 2024年度汽车交易与保险合同3篇
- 柑橘销售合同样本范本
- 零息借款合同书模板
- 2024年度医疗设备采购、安装及技术支持合同2篇
- 点心供应合同
- 合同履行保函
- 商业综合体安全保卫服务合同模板
- 药材供应链合同
- 农村土地购房协议
- 记叙文写作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Unit3 Lesson 13 At School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英语四年级上册-冀教版(三起)
- 初中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 TOEFL阅读100篇附答案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矿山开采与土地复垦
- TD-T 1041-2013 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哈尔滨学院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郑州大学
- 毒力回归方程 EXCEL在毒力回归计算中的应用
- 基恩士FS-N18N放大器常用调试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