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5至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示,是应对一切变化、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保证。①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应变局、化危机,我们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人的人间奇迹,关健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畏前路,________向前进,②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智、应变求变之力、攻坚克难之勇。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更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今天,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广泛凝心聚力,越需要各方面_________。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④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起来,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________、仰帆远航。1.文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标示 B.关健 C.辉煌历史 D.仰帆远航2.下面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翘首以待风雨兼程同仇敌忾劈波斩浪B.刮目相看风雨无阻勠力同心乘风破浪C.翘首以待风雨兼程勠力同心劈波斩浪D.刮目相看风雨无阻同仇敌忾乘风破浪3.文中有四个标序号的语句,其中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的一句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标示”的“示”应为“识”;B.“关健”的“健”应为“键”;D.“仰帆远航”的“仰”应为“扬”。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翘首以待:抬头眺望远方,等待着,表示急切等待,殷切盼望。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此处修饰“人间奇迹”,强调变化之大,令人赞叹,而不是表示等待盼望,可用成语“刮目相看”。第二处,风雨兼程:形容即使在风雨中仍然一天赶两天的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风雨无阻:比喻做事没有阻碍,畅通无阻。此处修饰“向前进”,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冲破种种阻碍,坚定向前,而不是强调按期进行,可用成语“风雨无阻”。第三处,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勠力同心:形容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此处照应前文“凝心聚力”,指各方面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可用成语“勠力同心”。第四处,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勇敢向前的精神。乘风破浪:原义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形容发展迅猛,也比喻志趣远大,勇往直前。根据前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可知,这里指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迅猛,而不是强调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可用成语“乘风破浪”。综上分析可知,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语句②中“一往无前之智、应变求变之力、攻坚克难之勇”搭配不当,可修改为: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C.语句③中“展现……目标”搭配不当,可把“展现”改为“实现”,原句修改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D.语句④中“凝聚起来、动员起来”语序不当,应先动员,再凝聚,呈现语义上的递进,可修改为: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故选A。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实际上,在人类艺术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相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材料二:“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的一些戏剧所具有的“元艺术性”,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元戏剧’,渗透着剧作家的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具有‘元艺术’的品格”。而且作者还为元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元艺术’,是指作品本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在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家的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而且把自我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这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的,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可以加上前级“元”,用来表示某事物的“自我指涉、自我意识或自我模仿”。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在这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元小说、元绘画、元电影、元戏剧、元舞蹈、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各自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元艺术的理论。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比如,元小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这个名称的出现。在西方,元小说的创作传统源于17世纪,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一些小说作品就显露出了元艺术性。而“元小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1970年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小说与生活中的艺术》一文中。(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一回中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可见《红楼梦》尤其是第一回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B.材料一的作者特别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C.材料二的作者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D.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因此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圣杜甫所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是一首“关于诗歌的诗歌”,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元诗歌”。B.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以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因此可看做是一部“元电影”。C.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使用“戏中戏”的手法体现为一种“关于戏剧的戏剧”,可以理解为“元戏剧”。D.席勒长诗《艺术家》中的“论勤奋你不及蜜蜂……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6.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元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元艺术目前还不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和重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未形成最基本的、统一的理解。B.元艺术是一种艺术,“元”理解为“为首的、第一的”,这和“元旦”一词中的“元”的含义是相同的。C.元艺术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不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D.元艺术作品渗透着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答案】4.B5.A6.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是《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理解错误,材料一第四段的表述是“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红楼梦》的追求从内容到形式无疑是多方面的,仅是作者对元艺术的追求,这也不是唯一指向。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定军山》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因此可看作是一部‘元电影’”错,谭鑫培表演的京剧拍摄的同名电影不是“元电影”,电影中没有对自身和艺术的反思;C.《哈姆莱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戏剧情节的一种手法,并不是对艺术的解释,其目的也并非是为了在戏剧中追求戏剧艺术的自我意识,所以不能称之为“关于戏剧中的戏剧”,也不能理解为“元戏剧”;D.“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错,文中没有依据说明被引用的诗歌作品就是“元诗歌”。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元艺术目前还不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和重视”错误,材料二原文第一段第一句是说“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选项没有“足够”;另外,“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未形成最基本的、统一的理解”错误,从材料二“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可知,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已非常清楚。B.对“元”的理解无中生有,无论材料一“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还是材料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都没有与“元旦”的“元”相同的含义,原文“元旦”的“元”有开始之意。C.“元艺术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错误,元艺术不仅关涉艺术,还包括艺术家自身;并且“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指的是元艺术之“元”,不是“元艺术”。故选D。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颜、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孙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擒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官率将,善李牧善:善于B阃以外者,将军制之阃:朝廷C.文吏以法绳之绳:制裁D.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举:举荐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摇其本以观其疏密B.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其可怪也欤C.王迁立,乃用郭开谗/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B.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C.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D.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10.以下六句话分编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冯唐勇于犯颜直谏性格特点的一项是()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②上怒,起入禁中③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④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⑤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⑥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帝向冯唐询问李齐的情况,冯唐认为李齐不如廉颇、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大将,也不会任用。文帝大怒。B.冯唐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朝廷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赏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归来再奏报朝廷,朝廷不干预。C.魏尚厚待军吏,威慑匈奴,因没有上报战况而被削去爵位。冯唐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D.汉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召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但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2)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3)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13.冯唐认为能够充分任用贤才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加以概括。【答案】7.A8.D9.B10.A11.C12.(1)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2)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3)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让他重新任云中郡守。13.①屈尊纡贵的态度;②信任将领,不干预军中事务;③法令不必过于严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善:与……交好。句意: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因为/连词,来。句意:冯唐因为孝行著称于时。/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B.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反问。句意: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难道不是奇怪的事吗。C.副词,于是/副词,才。句意: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才回来。D.连词,表转折。句意:然而法官必定依法追究。/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的温度还要低。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句意完整,“魏尚为云中守”作“闻”宾语,“云中守”后停顿;“其军市租”为偏正短语,作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D。“远避”作“匈奴”的谓语,“不近”作谓语,宾语为“云中之塞”,“不”前要断开,排除C。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②③是间接表现冯唐勇于犯颜直谏性格;⑥表现了文帝对冯唐的重用。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没有上报战况而被削去爵位”错误。文中说“且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可知,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奈何”,为什么;“众”,名词作状语,当众;“独……乎”,难道就不能……吗;“间处”,私下、隐秘处。(2)“责”,要求;“乃”,才;“得”,能够。(3)“是日”,这一天;“令”,派;“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让他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可知,要有屈尊纡贵的态度;从“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可知,要信任将领,不干预军中事务;从“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可知,要法令不必过于严苛。参考译文:材料一: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把家迁移到代地。汉朝建立后迁到安陵。冯唐因为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过廉颇、李牧的为人,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然而法官必定依法追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让他重新任云中郡守,而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兵车。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第Ⅱ卷四、(2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菊①曹雪芹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②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释】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是林黛玉海棠诗社夺魁的作品。②评章:品评,评论。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沉浸在咏菊的创作冲动中,从早晨到黄昏,或绕篱,或倚石,独自沉思低吟。B.“蕴秀”“噙香”既展现了主人公的飘逸才情,又流露出主人公在诗歌创作完成后的满足之情。C.本诗前两联叙事,后两联抒情,起承转合,章法分明,是一首结构严谨的七言律诗。D.尾联两句,写自从菊花得到了陶渊明的品评赞赏以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所传颂。15.在《红楼梦》中,海棠诗社成立后,薛宝钗、史湘云组织了一次题咏菊花诗的活动。社长李纨看完众人作品,认为林黛玉的《咏菊》诗当为第一,理由是“构思新,角度新,手法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李纨的评价。【答案】14.D15.①构思新:本诗题为“咏菊”却并未直接写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首联不写菊花而写自己为创作诗歌坐卧不宁、苦思低吟的情状,与通常咏物诗先描写事物特征的手法不同。②角度新:颔联叙写自己创作完成后对月吟唱的满意情形,颈联表明自己满纸愁绪无人理解。这样写出人意料、引人深思。③手法新:借用典故卒章显志。尾联运用陶渊明品评菊花的典故,写出了菊花的高洁傲岸,突出自比之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所传颂”错误。尾联的意思是,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后,千百年来菊花那不畏风霜、孤高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传颂,直到今天。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构思、内容和手法的鉴赏能力。①构思新:本诗题为“咏菊”却并未直接写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潇湘妃子咏菊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像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首联不写菊花而写自己为创作诗歌坐卧不宁、苦思低吟的情状,与通常咏物诗先描写事物特征的手法不同。②角度新: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颔联叙写自己创作完成后对月吟唱的满意情形,颈联表明自己满纸愁绪无人理解。这样写出人意料、引人深思。③手法新: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陶令”一词就运用了陶渊明咏菊这一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借用典故卒章显志。尾联运用陶渊明品评菊花的典故,写出了菊花的高洁傲岸,突出自比之意。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对于那些热衷于自我表现、自我夸耀的人的看法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钢的目标远大,但是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他的朋友劝他说,一定要重视小事、小细节,用《荀子·劝学》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3)《陋室铭》中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伐者无功②.自矜者不长③.故不积跬步④.无以成江海⑤.群贤毕至⑥.少长咸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功”“矜”“跬”“毕”“咸”。五、(2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材料一: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②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③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④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⑤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⑥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⑦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候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又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节选自迟子建的散文作品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材料二: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那种温馨、恬静,放射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立体、丰厚、富有生命实感的审美品格。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她的创作都执着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作家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她那只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她的散文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美”的重新理解和认识,从而呈现出“独有的美的特质”。(选自梁海《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17.下列有关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一概述了时间的多种行走方式,依次写了时间在钟表中、生活中、生命中行走,化虚为实,让读者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与岁月的流逝。B.材料一写作者到了上课时间还要磨蹭一会儿再进教室,又写随着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时间越显匆匆,表达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一丝遗憾。C.材料一的语言符合作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语言鲜活;伏笔照应又使行文自然而不显生硬。D.材料一通过对时间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慨。E.材料二准确评价了迟子建的散文,其中的“诗意与温情”在材料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鼓舞人心的力量帮助读者找到灵魂的安居之所。18.赏析材料一中的画线语句。19.材料一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20.以“时间怎样地行走”作为材料一的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1.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独有的美的特质”分别体现在了哪些方面。【答案】17.BC18.运用比喻,让作者发现了时间的足迹,感受到时光流逝、岁月凋零。19.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④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20.①从题目本身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题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②从形式上看,是全篇的线索,对“时间怎样地行走”的思考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浑然一体。③从内容上看,暗含“人与时间关系”的思考,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应持积极心态,要有所作为。21.①所用的表现手法具有“美质”。作者将时间人格化,“行走”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时光的流逝;又把鱼尾纹比作眼角绽放的花朵,形象贴切。②所思所感具有“美质”。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绽放光彩。③语言风格具有“美质”。文章语言灵动,晶莹明亮,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表达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一丝遗憾”分析错误。“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作者并没有遗憾,而是感悟到时间的流逝。C.“伏笔照应”错,“伏笔”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关照、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本文并未用到伏笔和照应。故选B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运用比喻手法,“它”指的是在梳头时发现的“一根白发”,把这根白发比喻为“明丽的雪线”,写出了白发的刺眼。“刺痛了我的眼睛”则写出作者通过这个白发发现了时间的流逝,发现了时间一直在行走,从而感悟到生命的匆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能力。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到“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可以看出,小时候作者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到了初中,作者对时间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上初中以后……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此时作者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白发的发现让作者感叹时光飞逝。而如今,“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此时的作者终于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时间怎样地行走”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时间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流逝的特点,使题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材料一围绕“时间怎样地行走”写自己对时间行走的认知,由童年到上初中,再到十几年前发现第一根白发,最后感悟到“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时间怎样地行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引领着作者的思考,构成完整严谨的文章主体。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童年的不理解时间,到最后感悟到时间引领着我们不停地行走,行文中暗含“人与时间关系”的思考,时间永远不停止,那么人既然与时间相伴,就应该在时间的长河中应持积极心态,要有所作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对于文本二中所说的“独有的美的特质”,可以从表现手法、作者的感受以及文章的语言风格几方面来分析。首先,文本一所用的表现手法具有“美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将时间人格化,“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此时作者将时间描写为一位不知疲倦的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时间永不停息、一直在流逝的状态。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中,作者将鱼尾纹比作眼角绽放的花朵,形象贴切,让文章的表达富有美感。其次,作者的所思所感具有一种诗意美。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情地写到,“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在回顾了亲人们的逝去,以及自己生命中时间的流逝,作者并没有让伤感包围自己,而是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认为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绽放光彩。这就充分表现出作者所思所感具有“美质”。最后,在语言方面,文本一的语言灵动,晶莹明亮,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如“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等,这些语言充满诗意之美,充满着对生命理解的温情,这让文章具有了语言之美。六、(10分)2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在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祝融”号火星车等大国重器纷纷涌现,你能说出这些科技成果名称的文化内涵吗?请参考示例任选一个作答。例:“鲲龙”水陆两栖飞机。鲲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大鱼,化为大鹏;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物。二者都能游水飞天,“鲲龙”飞机水陆两栖的特点与之相似。【答案】示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是古代神话中拥有龙族血脉的神兽,能深潜海底,拥有统治四海之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特点与之相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首先在题目中所给的大国重器中任选一种,然后抓住这些科技成果名字的特点和重器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这些科技成果名字的内涵,如:蛟龙是古代神话中拥有龙族血脉的神兽,能深潜海底,拥有统治四海之力。“能深潜海底,拥有强大的力量”是“蛟龙”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共同点。最后仿照所给的事例的句式特点进行仿写。23.你受邀在以“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何阅读《乡土中国》”为主题的论坛发言,请提出两条阅读理由。【答案】示例1: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理由有二。首先,《乡土中国》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中很多特征并不会随城镇化而消退。如“离不开泥土”是中国人民不变的乡土气息,“差序格局”“家族社群”在今天仍有影响。其次,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加深对自身行为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以从中获取情感认同和共鸣。示例2: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理由有二。首先,《乡土中国》中熟人社会,邻里互助等例证给我们城镇化社区建设提供了启示,有助于社会和谐,人与人关系和睦。其次,《乡土中国》中安土重迁、乡土性等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乡土情结,思考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增强民族认同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题目是主题论坛发言,要求阐述我们要阅读《乡土中国》的两条理由,首先必须对《乡土中国》一书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注意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从中筛选与“城镇化发展”有关的内容,如熟人社会,邻里互助等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力求从《乡土中国》的思想理论中得到当代城镇化发展的启示。阐述时要运用书中的专门用语,如差序格局、文字下乡、男女有别、礼治、家族等。注意写出两点不同的理由。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毕淑敏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但是,他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周国平性格决定命运。——培根以上观点都具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