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桂林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酷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拔毛的猛犸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喀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警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的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哺乳动物的物种延续。赞成气候变迁学说的科学家们拿出许多证据说明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变。如有一类用显微镜观察经过强化学试剂处理的沉积物样品(目的是排除外来物混入的干扰)时发现的化石孢粉证据,可以用于鉴定那些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的化石动物粪便(即粪化石)等。科学家们还证明,有一些更新世动物当气候改变后,其生存范围有所变动。麝牛和驯鹿在今天仅生活在北方苔原。马从北美洲平原上消失了,却仍生存于欧亚大陆。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业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扁平、双面、有槽(可供装柄)的石子,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的立论基础。1967年,英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哺乳动物大量死亡。“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台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哺乳动物。这些大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如剑齿虎和短颌熊)也随即将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剩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法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摘猎)中找到石矛。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惆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其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候变迁不仅能够毁坏生境致使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因食物锐减而迁徙,还会直接导致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新生幼仔死亡。B.作者认为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群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就是因为气候变迁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杀。C.研究动物类化石能够鉴定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科学家可以据此推知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变。D.作者认为,关于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绝灭的真正原因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研究,因为缺少充分证据来探知当时发生的事情。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这件事,既可以证明人类从这进入美洲,又为当时气候变迁提供了佐证。B.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倡导的气候变迁说,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气候变迁毁坏了动物的生境,逼迫动物迁徙。C.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一句可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但这可能会影响其准确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例子最不能印证相关学说的一项是()A.过度捕杀说——巨型食草动物的衰败大约始于460万年前,随后直立人出现,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并没有改变。B.气候迁徙说——气候变化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进而促进了草原的扩张,但是有些巨型动物却是以木本植物为食,因而被迫迁徙。C.过度捕杀说——穿山甲鳞片是中药中的“百通之神”,其肉也被视为滋补珍品,国内对野生穿山甲的需求旺盛,导致其数量急速下降。D.气候迁徙说——当恐龙灭绝时,对不同食物和环境的接触使哺乳动物的牙齿结构变得多样化,实现快速繁衍。4.本文具有高度的思辨性,既看到两种学说的合理性,又看到它们片面性,根据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气候变迁说”和“过度捕杀说”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5.高二年级即将举行“谁杀害了更新世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科学辩论赛,你作为支持“过度捕杀说”一方的一辩辩手,需要对“过度捕杀说”一方的论证进行论证,结合文本说出你的立论基础与证据。【答案】1.B2.C3.A4.①气候变迁说:气候变迁毁坏动物生境,逼迫动物迁徙②过度捕杀说:北美早期人类大肆捕猎导致大型哺乳动物走向灭绝,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5.①立论基础: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②论据: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③论据: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就是因为气候变迁和人类的过度捕杀”错误。由原文“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可知,文中说到“或许都正确”“别处也许有答案”,所以作者并没有肯定原因是气候变迁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杀。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如果……就没有……”错误。“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不是“过度捕杀说”产生的充分条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巨型食草动物的衰败开始于人类出现之前,说明与人的捕杀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气候变迁说:由原文“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可知,气候变迁毁坏动物生境,逼迫动物迁徙。过度捕杀说:由原文“克洛维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如剑齿虎和短颌熊)也随即将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可知,北美早期人类大肆捕猎导致大型哺乳动物走向灭绝,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立论基础:由原文“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的立论基础”可知,“过度捕杀说”的理论基础是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论据:由原文“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剩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法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摘猎)中找到石矛”可知,第一个论据为: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由原文“古生物学家于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其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可知,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孙犁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抱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我说:“道远。”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桃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壶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边,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项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并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紧扣了“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B.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C.老头儿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他描述的一次小斗争,表现出抗日队伍中的民众勇敢无畏、不断觉醒,正面写出老头儿的抗日热情。D.小说写苇垛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直白,通俗易懂,但又极具地方特色,如“不会叫他们提活的去”“苇垛着了火”“咱这里”等。B.文中大红公鸡诱引敌人的拟人化描写生动形象,红衣女子面对日寇从容不迫、轻松取胜,这两处描写充满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的写法。C.小说的标题总摄全篇,讲述的是一次“小斗争”,以小见大,表现了白洋淀百姓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抗日斗争中不断觉醒与成长。D.文中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写出了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还衬托老头儿对家乡的热爱,对入侵家园的敌人的憎恨。8.小说中多处写鱼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有人说,孙犁另辟蹊径,这篇作品和《荷花淀》一样,都不因循传统套路,以“田园牧歌”方式处理战争题材,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的诗情画意。【答案】6.C7.B8.①物象本身的角度:交代了老人和白洋淀人对敌人仇恨、老人后来积极抗日,做交通员的原因。②人物形象的角度:使人物身份设定真实合理,表现老人对侵略者的仇恨/控诉。“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老人父子是白洋淀水边村民,生活贫苦,鱼鹰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③情节发展的角度:暗示了抗日战争已经有了转机。“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④主题表现的角度:从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成长的主旨。“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表明像老人这样的白洋淀村民在长期抗日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增强了胜利的信心。9.①景物环境角度:文中多处描绘了白洋淀特色的“芦花”“苇垛”等美好风光,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具有意境美;②叙事方式角度:用老头儿日常聊天式的方式讲述,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淡化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感,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③人物塑造表现角度: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百姓,表现出他们勇敢智慧、美丽质朴、自信从容的精神品质,展现战争中的人性美。④语言叙述体现自然美:本文的语言朴实、清新、自然,有韵味,富有诗意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忽然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正面写出老头儿的抗日热情”错误,侧面衬托了老头儿的抗日热情,并非正面。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现实主义”错误,应为“浪漫主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物象作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从物象本身的角度:老人的两只鱼鹰本身他的心爱的东西,但是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就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烤着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所以,交代鱼鹰实际上交代了老人和白洋淀人对敌人仇恨、老人后来积极抗日,做交通员的原因。从人物设定的角度来看,“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小说开头交代了老头儿的身份——放鱼鹰捉鱼,“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见老头儿父子二人是白洋淀水边村民,他们生活的贫苦,依赖鱼鹰谋生,“鱼鹰”这一物象的安排,使人物身份设定真实合理。从情节的角度来看,“鱼鹰”是父子二人谋生的手段,“那是心爱的东西”,却被鬼子抓住烤了吃了,揭示了老头子和白洋淀人对敌人仇恨的原因。同时,也暗示了抗日战争已经有了转机,“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鱼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老人因为鱼鹰仇恨侵略者,从而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并且积累了斗争经验,故“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表明了老人有了对抗敌人的信心和经验,从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成长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景物环境角度来看,孙犁选取了白洋淀的美好风光,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具有意境美。从刻画人物的风格来看,小说中刻画了慈祥撑船老头和美丽红衣姑娘的形象,他们勇敢智慧、自信热情,在对敌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和胜利的信心,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从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本文写到“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坐的是老头子的小艇,而这次小战斗是通过“我”和老头子拉闲话老头子之后告诉“我”的,老头子为故事的叙述者,他以日常聊天式的方式讲述一次小斗争,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淡化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感,以田园牧歌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语言叙述体现自然美:本文是通过“我”和老头子拉闲话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而老头子是放鱼鹰捉鱼的,所以语言具有朴实的特点。本文选取了白洋淀的美好风光,并且多从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所以语言又具有清新、自然,有韵味的特点,富有诗意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项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同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但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二王①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遥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勃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恸者。属井澳②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又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注】①二王,分别为益王赵是,卫王赵易。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时A君臣B播越海滨C庶事疏略D杨太妃E垂帘F与群臣G语犹H自称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文中表示被动。与班固《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意思相同。B.“颜色”,指脸色。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与文中“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相同。C.“从”,文中指跟随,跟从。与贾谊《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的“从”意思不同。D.“其”,文中指他的。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忠于南宋。B.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C.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材料一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材料二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D.材料一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材料二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2)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恸者。14.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概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答案】10.CDF11.B12.A13.(1)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鱼腹中,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2)用官服擦眼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14.屈原:追求理想,忠君爱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渔父:随波逐流,见机行事,趋利避害,保全自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君臣流亡在海边,许多事请疏忽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时君臣播越海滨”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庶事疏略”为主语结构,“杨太妃垂帘”为主谓结构,“垂帘”是固定结构,指听政,故DF处断开。故选C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因此被放逐。/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B.错误。“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等都是古今同义词,与“颜色”古今异义词不同。句意: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C.正确。跟随,跟从;/通“纵”,合纵。句意:跟随其同乡的孟先生学习。/(东方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D.正确。代词,他;/语气副词,表祈使,一定。句意:又都出自他的手。/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错误。原文为“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陆秀夫拿着剑驱赶他的妻子儿女跳海,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常流”,即“长流”,指江水;“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温蠖”,尘垢。(2)“朝服”,官服;“浥”,打湿,沾湿;“左右”,身边的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原文“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怀瑾握瑜”“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可知,屈原:追求理想,忠君爱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由原文“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可知,渔父:随波逐流,见机行事,趋利避害,保全自身。参考译文:材料一: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以发号施令;出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怪罪子兰劝怀王人秦而致其未能回来。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念念不忘想要返回朝廷,盼望国君能彻底悔悟,风俗能完全改变……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有个渔翁看见他,问他说:“您不是三四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与众人同醉)?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高洁美好的志向节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清白,蒙受外物的玷污呢?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鱼腹中,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他就写了《怀沙》赋。……于是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材料二: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在他三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到镇江。(陆秀夫)逐渐长大,跟随其同乡的孟先生学习,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说:“这不是个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陆秀夫考中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安置他在自己的幕府中。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陆秀夫后升迁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长久地待在军队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到大事都咨询、访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不久陆秀夫参与议事和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让言官弹劾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动用台谏大臣来弹劾别人?”陈宜中惶恐,急忙召陆秀夫回来了。当时君臣流亡在海边,许多事请疏忽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庄重地立于一边,到治朝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在井澳恰好遇到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凭借一支军队和方圆十里之地复兴国家的,现在百官有司都具备,有士兵数万人,上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凭借这些难道不可以建立国家吗?”于是与众人共同拥立卫王为帝。皇帝于是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当时张世杰的军队驻守在崖山,陆秀夫对外筹划战事,在内调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被攻破,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而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离去,陆秀夫揣测不可能逃脱,就拿着剑驱赶他的妻子儿女跳海,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谭孝廉赴举①李咸用②鼓鼙③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④。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注】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贯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②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国家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③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的大鼓和小鼓。④镐京:西周国都,这里借指京都。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文辞平易,内蕴深沉,虽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却迸发出一股昂扬之气。B.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C.颔联、颈联既有对谭孝廉积极仕进的勉励,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D.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16.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由首联可知,一个人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②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由颔联可知,一个人的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③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由颈联可知,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错误,“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不是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联“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动荡的环境氛围,鼓鼙声与戈戟林象征着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在这样的环境下,谭孝廉仍坚持追求学问与礼仪,表明成才之路即便在逆境中也不应放弃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希望要谭孝廉戒骄戒躁,不畏艰险,去争取科举的成功,不要害怕途经“戈戟林”,不要畏惧沿途的“鼓鼙声”。由首联可知,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一个人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意思是:好事情都是从艰难中追求来的,年轻人不要去容易的事情中贪图轻松。“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成功必须经过艰苦努力。由颔联可知,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一个人的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虽然认识到人的贵贱似乎有天命安排,但诗人强调没有见过懒惰疏忽之人能够成就事业。这反映了既要认识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也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应完全归咎于命运,而忽视自身的努力。由颈联可知,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始皇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3)《唐诗解》“校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极矣”,评价的是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③.十二门前融冷光④.二十三丝动紫皇⑤.铁衣远戍辛勤久⑥.玉箸应啼别离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御”“笞”“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正是(①)的时节。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唐代却是法定放假的重要节日。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上巳节,白居易参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会后,留下了一首即事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恩、欣喜之情。诗中的“永和”指的是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公元353年)的兰亭集会。这次兰亭会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②),无疑是上巳节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不过在白居易眼里,“无和胜永和”,他参加的这次曲江宴会比兰亭集会(③)。白居易写的这首诗有无滥美之词,我们不好揣测。但在上巳节悠久的发展历史上,唐代的确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特定时空范围的民俗文化,有的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有的是设计引导产生的。这些传统民俗,初衷多是解决现实问题,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总之,民俗能潜移默化地通过集体活动影响人们,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春意盎然流芳百世更胜一筹19.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潜移默化地通过集体活动影响人们”语序不当,应将“潜移默化地”移至“影响”前;第二处:“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成分残缺,可在“倡导”前加“起到”。【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三月三的时节,正是春季,可用:春意盎然。春意盎然:指春天生机勃勃,韵味正浓。②语境是说兰亭会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闻名,可用:流芳百世。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③语境是说这次曲江宴会比兰亭集会更好,可用:更胜一筹。更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比较起来,比别人更好一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第一处:语序不当,“潜移默化”应修饰“影响”,作状语,将“潜移默化地”移至“影响”前;第二处:“……的柔性治理作用”成分残缺,缺少与“作用”搭配的谓语动词,可在“倡导”前加“起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要问这个冬天哪儿最“热”,黑龙江哈尔滨绝对算一个。三位老师带队,从广西南宁出发,不远万里,来到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由于统一的桔色服装加上来自盛产小砂糖桔的广西,因此被网友爱称为“小砂糖桔”。很多家长疑问,①?其实,这是小砂糖桔们所在的幼儿园举办的一场研学活动。研学并不是单纯的旅游活动,②。通过旅游的方式,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据悉,这些“小砂糖桔”所在幼儿园,教育理念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常会组织孩子外出游学。“砂糖桔”们的游学之旅不仅是一次跨越千里的冒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他们在哈尔滨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好客,也领略了北国风光的壮丽与神奇——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21.广西“小砂糖桔”勇闯哈尔滨,网友们所取的“砂糖桔”这个名字好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2.请你抓住11个“小砂糖桔”带来的流量,为广西砂糖桔撰写广告语,打开销路,字数不超过20个字。写作提示:广告语要求主题突出、简洁凝练、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创意新颖。【答案】20.①这是什么活动?②而是以学习和研究为目的的体验。③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21.①运用比喻、借代手法,小朋友身穿桔色服装,酷似砂糖桔的颜色,形象生动;②用广西特产砂糖桔指代来自广西的小朋友,体现了地域特色,这样取名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他们的喜爱之情。22.“西哈”连线,“桔”化“梨”心。(“桔”世闻名,壮美广西。)(冰城醉南国,情谊浓如桔)【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他们身着统一服装,应该是参加什么活动;再根据后文对“小砂糖桔们”行为的解释可知,应是家长对此发表疑问,故填“这是什么活动”。第②空根据前文“研学并不是单纯的旅游活动”以及后文论述的研学的好处可知,强调学习和研究是目的,应填:而是以学习和研究为目的的体验”。第③空根据前文列举的“砂糖桔”们的诸多收获,可知应填“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穿橘色服装的小朋友比作砂糖桔,二者颜色相似,比喻形象生动。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广西特产砂糖桔指代来自广西的小朋友,引发读者的联想,语言生动形象,文风显得俏皮活泼,文笔精炼。【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拟写广告语的能力。广告语主要起推介作用,要抓住和突出事物特点。如本题要抓住“砂糖桔”带来的流量推介“广西”,打开砂糖桔销路这一主题。语言简练生动,可以使用比喻、比拟、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如“广西砂糖桔,香飘四溢,甘甜如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砂糖桔的甜味比作蜜一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广西砂糖桔的甜蜜,朗朗上口。言之有理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人类从未停止过模仿,人模仿动物发明了飞机、潜水艇、雷达等先进的机械设备,人模仿人却也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而今出现的AI机器人可以说是在用机器模仿人。②近日,北京一所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发现,班上一位经常“咬笔头”的学生写出了一篇出色的作文。然而,让老师没想到的是,这篇作文原来是他借助AI改写鲁迅文章而成的。③机器的思考是编程形成的,而人类的思考靠的是自主意识。——艾伦·图灵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模仿为基创新为魂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模仿与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大动力。诚如达·芬奇所言:“最初的模仿,是走向创新的第一步。”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愈发意识到,单纯的模仿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模仿,乃初学之径,起步之基。王羲之曾临池学书,摹古帖之精妙,终成书法大家;毕加索初涉画坛,摹绘大师之作,终创立体派之新风。这两位艺术巨匠通过模仿,汲取了前人的智慧与精华,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创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模仿虽为入门之途,却非终极目标。若一味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不知变通与创新,便如邯郸学步,难以走出自己的道路。历史上的邯郸学步者,因为过于拘泥于模仿,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步伐。AI机器人创作,尽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