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辽宁省朝阳市2024届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时不时看到有人说,生命能诞生在地球,纯粹是撞了大运——要同时凑齐合适的温度、液态水,以及富含氧的大气层等因素,是多么难得啊!这看法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地球生物之所以需要地球环境,恰是因为我们生在这里。不能适应地球环境的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都被淘汰了。所有地球生命都血脉相连,我们有着相同的有机化学机制和遗传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讲,生物学是生命乐章诸多复调的其中之一。让我来讲讲生命乐章地球复调中某一小节的故事吧。故事发生在公元1185年的日本,平氏和源氏两大家族的战争持续多年。1185年4月24日,坛之浦海上决战,平氏输给了源氏,许多将士战死,幸存者大量投海身亡。民间传说里,平氏武士都化作了螃蟹。这种“平家蟹”的壳上有诡异的纹路,就像武士的脸。渔民不吃这些螃蟹,反而会把它们放回大海。渔民把它们丢回海里,决定了如下的演化路线:如果你是螃蟹,而你的甲壳普普通通,那人类就会吃掉你,你这一支的后代自然越来越少。但你的壳要是看起来有那么点像人脸,就有概率能死里逃生,留下更多后代。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无关螃蟹的自身愿望,而是渔民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人工选择”。实际上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植物应该生存,哪些应该被淘汰。人工选择的本质可以归结于:动植物的性状和行为都是遗传的,人类出于某些考虑,会选育其中的一些种类,淘汰另一些。得到选择的品种繁衍壮大,另一些则日渐稀少,甚至灭绝。既然人类能让动植物产生新品种,那大自然难道就不能吗?当然能了。类似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亿万年光阴里,生物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本质和人类在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并无不同。这一观点有化石作为证据支撑。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不到一万年里,驯化让羊从每次产出不到1千克的粗毛,变成了10千克甚至20千克的细毛;奶牛泌乳期产出的牛奶,也从几百毫升变成足足百万毫升。如果人工选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那持续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又能带来什么呢?答案是千姿百态、斗艳争辉的生物界。物种演化绝非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物种演化在于自然选择,这一伟大发现与查尔斯·达尔文、阿尔弗雷德·华莱士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多世纪前,他们就说大自然里新生的动植物数量,远比最终活下来的要多,环境压力选择了那些因为偶发变异而更适宜生存的物种繁衍后代。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人类并不能直接改变物种,他们只是把生物置于新的环境下。是自然法则在影响那些生物,导致它们变异。但人类确实可以在自然变异中进行选择,并按自身意愿让其逐渐累积。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就培育出了更符合自身利益或喜好的动植物。这一过程可以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也可能是无意识行为的结果。T·H·赫胥黎是演化论在19世纪时最坚定的捍卫者和推广者,他曾这样评价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著作:“……第一次读到《物种起源》时,我禁不住感叹:‘我居然没想到这一点,真是愚蠢啊!’我猜,哥伦布的同伴们也说过一样的话……在达尔文和华莱士驱散黑暗之前,谁也没想到通往问题核心的道路就在我们身边。”演化论和自然选择这两个概念曾让世人震惊不已,对不少今人而言依然如此。生物的优雅简洁,它们结构与功能的高度吻合,让我们的祖先赞叹折服,从而相信那是出自伟大设计师的手笔。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比最精巧的怀表复杂,而怀表不会自己进行组装,或者慢慢发生变化,更不会从落地钟演变而来。钟表的存在,意味着钟表匠的存在。我们祖先掌握的历史记录十分有限,因此他们认为每个生物都经过精心设计,一个物种不会变成另一个物种。我们渴望理解自然的意义及其法则,而“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恰好满足了这种渴望。但正如达尔文和华莱士所示,还有另一种解释。它不仅同样自然、动人、富有人性,而且比前者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自然选择。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节选自卡尔·萨根的科普图书《宇宙》第二章《宇宙的复调》,有删改)材料二: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游历世界时,我在南美洲观察到的众多事实,使我深受震动。这些事实对于解译物种起源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重要证据。归国之后,我便想,如果耐心搜集和思考可能与这个难题有关的各种事实,也许会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我潜心思索和推论,写出一些简要笔记。1844年我又将它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记载我当时的结论。从那时以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从未间断。虽然我一贯严谨审慎,只信赖可靠的证据,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我比任何人都能深切地感到,有必要将支撑我的结论的全部事实和参考资料详尽地发表出来,我希望能在将来一部著作中实现这一愿望。(节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生命诞生在地球,并生存演化下来,缘于适宜的地球环境,比如温度、液态水、含氧大气层等。B.人类出于某些考虑选育出动植物的新品种,与生物在大自然中发生的彻底的性状变化,二者本质上并无不同。C.物种驯化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改变,物种演化则是在亿万年光阴里,产生了缤纷多彩的生物界。D.作者以生物学为例,借助相关科学理论,表达了对生命乐章是“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这一说法的怀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作者善于引资料,援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来佐证观点,引用赫胥黎的话来表达对达尔文和华莱士的钦佩和赞美。B.材料一作者在说明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时,用到了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C.材料一的内容以科普为主,其中穿插民间传说,在突出科学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人工选择”观点的一项是()A.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视觉派不上用场,视觉功能慢慢地萎缩、退化。B.花和果实色彩鲜艳,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传粉,种子更易被鸟类散布。C.玉米在经过上万代的选育后,比它干瘦的祖先更美味,也更富有营养。D.鸟类羽毛鲜艳、体态优美、叫声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借此取悦异性。4.作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进化论主要奠基人的达尔文,身上有哪些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达尔文科学论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语言表述抽象概括,注重逻辑推理,多用长句、表述严密。与之相比,卡尔·萨根的科普作品《宇宙的复调》在语言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A2.B3.C4.①善于从身边发现问题,善于观察思考;②注重事实,从实践出发,用事实说话:③潜心思索,认真记录,及时整理;④严谨审慎,讲究实证,积极探索,永不止步。5.①《宇宙的复调》多用形象具体的表述。如“生物学是生命乐章诸多复调的其中之一”“让我来讲讲生命乐章地球复调中某一小节的故事吧”“答案是千姿百态、斗艳争辉的生物界。物种演化绝非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②《宇宙的复调》说理与抒情结合。如材料一最后一段“它不仅同样自然、动人、富有人性,而且比前者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自然选择。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等语句抒情色彩浓郁。③《宇宙的复调》句式长短交错,灵动活泼。比如关于“平家蟹”的表述。【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展示了关于物种演化和自然选择的观点,第一则材料语言生动,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和科学解释相结合,增强读者的理解与兴趣;第二则材料则更为严谨,展现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有理论深度,又增加了科学传播的可读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作者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时不时看到有人说,生命能诞生在地球,纯粹是撞了大运——要同时凑齐合适的温度、液态水,以及富含氧的大气层等因素,是多么难得啊”可知,“生命诞生在地球,并生存演化下来,缘于适宜的地球环境,比如温度、液态水、含氧大气层等”不是作者的观点。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分类别”错误。作者用羊和牛来说明观点,二者是同一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的结果。C.由“经过上万代的选育”可知,“更美味,也更富有营养”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发掘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赫胥黎的话“在达尔文和华莱士驱散黑暗之前,谁也没想到通往问题核心的道路就在我们身边”可概括出,达尔文善于从身边发现问题,善于观察思考;②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游历世界时,我在南美洲观察到的众多事实,使我深受震动。这些事实对于解译物种起源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重要证据”可概括出,达尔文注重事实,从实践出发,用事实说话;③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经过五年工作,我潜心思索和推论,写出一些简要笔记。1844年我又将它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记载我当时的结论”可概括出,达尔文潜心思索,认真记录,及时整理;④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从那时以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及第二段“虽然我一贯严谨审慎……有必要将支撑我的结论的全部事实和参考资料详尽地发表出来,我希望能在将来一部著作中实现这一愿望”可概括出,达尔文严谨审慎,讲究实证,积极探索,永不止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①语言形象具体。本文将生物学比作生命乐章的复调之一,把物种演化比作生命乐章地球复调中的一小节故事,用音乐的“复调”“小节”来比喻生物学和物种演化,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生物学的丰富性以及物种演化在生命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把生物界形容为“千姿百态、斗艳争辉”,将物种演化与“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对比,强调其实例的“看得见摸得着”,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物种演化的真实性。②说理中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在阐述自然选择这一解释时,用“自然、动人、富有人性”来形容自然选择,赋予自然选择一种美好的品质,使说理不再枯燥。接着又说“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将生命比作乐章,把自然选择对生命的影响描述得充满诗意,既表达了对自然选择的赞美之情,又深化了读者对自然选择的理解。③句式长短交错,灵动活泼。在讲述“平家蟹”的故事时,既有较长的句子如“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无关螃蟹的自身愿望,而是渔民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人类一直在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植物应该生存”,又有较短的句子如“坛之浦海上决战,平氏输给了源氏,许多将士战死”“得到选择的品种繁衍壮大,另一些则日渐稀少,甚至灭绝”,长短句交错使用,使叙述节奏有张有弛,避免了单调呆板,让故事更加灵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受戒(节选)汪曾祺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娘,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有儿子。赵大伯是个能干的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蔑、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莱,——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母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叽叽呱呱不停。大姐说:“你一天到晚叽叽呱呱——”“像个喜鹊!”“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心乱?”“心乱!”“你心乱怪我呀!”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她这两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可她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小英子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这人是谁?是明子。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明子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不得了:“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画一朵栀子花!”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子、腊梅花,他都能画。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干儿子吧!”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小明子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大英子绣的三双鞋,方圆三十里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了,就说:“啧啧啧,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大娘求了小明子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茬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透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儿,让他回家吃饭。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格当嘚——”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连大英子也停下针钱:“真好听!”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晚上,他们一起看场。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磁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吵——”,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英子、小英子模样俊俏,大英子羞涩矜持、心灵手巧,小英子伶俐活泼、善良可爱,二人从外到内都是美的化身。B.方圆附近的人家都来请赵大娘剪花样子,农忙时人们通过换工相互帮忙,都体现出乡土社会热情淳朴的民风之美。C.小英子和明子一起牵牛“打汪”、车高田水,晚上看场时并肩而坐,听虫鸣、看流星等内容富有乡土生活气息。D.同样作为散文化小说,本文的风格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带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充满了淡淡的哀伤。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把式”“格挣挣”“乱孱”“打汪”“寒蛇”等方言俚语,形象地传递出地域风俗和特色文化。B.“清亮亮”“滑溜溜”“结结实实”“叽叽呱呱”等一系列叠词的使用,使文章气氛轻快,生动活泼。C.末段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暗示出小英子心事未能如愿的伤心与惆怅,与《边城》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文破折号的使用灵活多变,或解释说明,或表示声音延长,或表示话题转换,使情节节奏变得舒缓。8.小说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两文共同体现了哪些“和谐之美”?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6.D7.C8.①用个性化的语言彰显鲜明的人物性格。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如小英子说话,语言生动,语气强烈,凸显其聪慧活泼,伶俐可爱。②在场景氛围中凸显人物。作品注重场景的描写和氛围的营造,如小英子看明海画花样子、二人一起牵牛“打汪”、并肩看场、听虫鸣、看流星等场景,氛围温馨,突出二人情感的纯洁和谐。③善用映衬,在映衬中刻画人物群像。如作品开头写赵大伯和赵大娘的能干,一个“摇钱树”,一个“聚宝盆”,非常般配;写赵大娘的干净利索,也是在写两个女儿的俊俏能干;写大英子、小英子的灵巧中用,也是在写赵大娘的能干中用。在相互映衬中刻画赵家四口人的形象。9.①两文都表现了和谐的人性之美。塑造了纯真善良、美丽自然的少女形象翠翠和小英子,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人性的纯真美好。②两文都描绘了优美和谐的风俗之美。都描绘了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边城》展现了青山绿水白塔的湘西风光,《受戒》展现了远离喧嚣的自然宁静的乡土风景。都表现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俗民情:端午赛龙舟捉鸭子、绣花鞋唱山歌等,营造了桃花源式的世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通过对和谐的人性人情美、风景风俗美的描写,表现了两位作者对优美健康的理想的人性的追求,对自然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对这种理想社会难以再现的无奈和感伤)。美好人性与优美自然的巧妙融合,形成了两文诗意化、散文化的写作风格,给人无限的遐想,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感受。【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本文的风格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充满了淡淡的哀伤”表述不当。“淡淡的哀伤”是《边城》的情感氛围,本文的情感氛围是温暖明媚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暗示出小英子心事未能如愿的伤心与惆怅”错误,从原文二人并肩而坐的和谐场景以及小英子的爽快可爱来看,“伤心与惆怅”的情感解读失当。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多方法,我们在作答时,要和文本的特点结合起来,选取最典型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淡化情节的冲突与矛盾,在场景中凸显人物,在对话中彰显性格,把人物作为一个整体,刻画其形象之美。小说的对话语言主要集中在赵大娘、大英子、小英子母女三人,“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一定!”写出赵大娘的勤快热情;“你一天到晚叽叽呱呱”“你自己说的!一一吵得人心乱!”“心乱!”等内容凸显大英子的羞涩矜持;“像个喜鹊!”“心乱?”“你心乱怪我呀!”将小英子的活泼伶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场景氛围中凸显人物。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注重场景的描绘,大英子绣花,明子画花样子,小英子在旁;明子和小英子牵牛“打汪”、车高田水、并肩看场等场景,充满诗情画意,凸显了作品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善用映衬,在映衬中刻画人物群像。赵大伯的形象,主要通过赵大娘来映衬。赵大伯能干,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是个“聚宝盆”。“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作者写大娘就是在写大伯,写大伯也是在写大娘,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写到大娘的勤快,也是在写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写女儿的美丽利索,就是在写大娘。“大英子绣的三双鞋,方圆三十里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写大英子的心灵手巧,也是在写太娘。“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写小英子的勤快,同样是在写大娘。人性之美,在群像的相互映衬中得到了彰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审题及作答时,要抓住题干的“和谐之美”一词。重在比较归纳《边城》和《受戒》中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抓住两文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进行分析梳理,内容要尽量丰富充实而又富于条理。艺术效果主要从思想主旨和写作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尤其要关注诗意化的小说特点带来的读者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①“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②”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节选自《韩非子·有度》)材料二: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含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节选自《管子·任法》)【注】①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②氓社稷:“氓”同“亡”,抛下国家死亡之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E而救火也F乱G弱甚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文中指安定,与“乱”相对。《大学》中“欲治其国者”的“治”与文中含义不同。B.信,任凭,随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与文中含义相同。C.规矩,指校正方圆的器具。规,圆规;矩,方矩。也指一定的法度、准则。文中指前者。D.壅蔽,堵塞蒙蔽。《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蔽”与文中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认为,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国和齐国从称霸走向衰亡的历史正说明了这一点。B.韩非认为如今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了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了法度等一系列做法是错误的。C.“任法”,即依靠法律、法度。管仲认为,无论是问罪还是行赏,一切以法度为依据,亲疏、远近、贵贱、美恶都从法,才能有太平盛世。D.韩非和管仲都看到了君主不“就公法”而放任“私”的后果:群臣百姓或私下勾结,或接近奸臣而远离君王,或请托保举,扰乱公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2)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14.结合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哪些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借鉴意义。【答案】10.BDF11.B12.B13.(1)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乱、判断谬误,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范,没有比法令更好的了。(2)他定罪杀人但人不怨恨,按功行赏但人也不必感激。14.①要坚定以法治国的为政理念;②维护法的公平公正,不受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的干扰;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提高违法成本,关注“刑”的作用。【解析】【导语】这两段文言文选自《韩非子》和《管子》,反映了先秦时期法家与管子的治国思想。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于法律之上。他认为国君应以法治国,抛弃私人恩怨,杜绝私情。管子则提出执法公正,赏罚分明,不带私人感情,以法度量断国事。两者都认为法律和公正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对于现代社会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这些国家本来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于法律之外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其国乱弱矣”,“乱”“弱”是并列关系,强调国家状况,“矣”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所以B处断开;“释国法”和“私其外”语意关系紧密,同时发生,非前后承接关系,中间不可断开,所以D处断开;“负薪”是“救火”的方式,前后修饰关系,中间不可断开。“乱弱甚矣”,“乱”“弱”是并列关系,中间不可断开,“也”“矣”均为句末语气词,所以F处断开。故BDF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之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治”,安定;/治理。句意:老百姓就能安宁并且国家就能安定。/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B.错误。“信”,任凭、随意;/确实、的确、实在。句意: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C.正确。句意:但首先一定要用规和矩作为标准。D.正确。句意:正是堵塞蒙蔽造成失位的原因。/担心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如今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了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了法度等一系列做法”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今若”“若”“若是”等语言标志可知,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法度,只是韩非的假设,而非现状,选项的说法把假设当作了事实。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矫”,矫正,纠正;“诘”,追究,查办;“一民之轨”,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范。(2)“怨”,怨恨;“德”,感激;“不怨也”“不德也”,省略句,“人不怨也”“人不德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可知,韩非认为“依法治国”对国家存亡的至关重要;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可知,韩非认为要“维护法的公平公正,不受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的干扰”;由“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知,韩非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可知,韩非认为要关注“刑”的作用。以上法治思想对当今社会依然有重要的意义。参考译文:材料一: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永远衰弱。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庄王曾并吞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三千里疆土;楚庄王抛下国家死亡之后,楚国便随之衰亡。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王千里疆土;齐桓公抛下国家死亡之后,齐国也随之衰亡。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楚、齐就可以称霸。如今这些国家都衰亡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本来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于法律之外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所以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并且国家就能安定;能杜绝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军队就会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用来驾驭群臣,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为标准以了解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欺骗。现在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紧密勾结;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致力于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像这样的话,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设法捞取个人权势,不把国家的法令当回事了。屡次进出奸臣的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着自己的好处,一点也不考虑君主国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属官吏虽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用来尊崇君主的;各种官员虽然一应俱全,但却不是君主所需用来承担国家大事的。所以下臣我说:衰亡的国家朝廷中没有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决断政事,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所以圣明的君主依法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人;依法考核臣下的功绩,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所以说: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量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但首先一定要用规和矩作为标准;智慧极高的人虽很快就把事情做得合乎要求,但必须用先王的法令作依据。所以用法令来治国,就是用法令作为标准衡量事物罢了。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争辩。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乱、判断谬误,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范,没有比法令更好的了。整治官吏而威慑民众,遏止过于懈怠的行为,制止诈伪的发生,没有比刑罚更顶用的了。君主如果放弃法令而用私意办事,那君臣就没有区别了。材料二:治世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不分亲疏、远近、贵贱和美恶,一切都用法度来判断。他定罪杀人但人不怨恨,按功行赏但人也不必感激。全凭法度办事,好像天地对万物那样没有私心,所以官吏没有私人的政见,士人没有私人的议论,民间没有私人的主张,大家都虚心听从君主。君主凭公正原则来考论政事,凭法度来裁断是非,所以担负大任治理天下而不感到沉重。现在的昏君却不是如此,用私心来看事物,所以就有看不见的地方;用私心来听情况,所以就有听不见的地方;用私心来考虑问题,所以就有认识不到的地方。这私心,正是堵塞蒙蔽造成失位的原因。君主放弃了公法而去听信私说,所以群臣和百姓都将创立自己的一套学说和主张来在国内到处宣扬,勾结群党来建立私人势力,请托保举来扰乱国家公法,用尽心机来被君主宠信。君主若没有法度来禁止这些现象,因此私说一天比一天增多,而公法一天比一天削弱,国家的不安定,就将从此产生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京,原指秦国都城,“秦京道”代指通往京都的道路,点明此诗写的是诗人前往长安途中遇大雪时的所见所感。B.“积雪”一句,正面写雪,给人苍茫空阔的视觉冲击,细细品味,又暗含与李白“将登太行雪满山”类似的感慨。C.第六句中,“噪”字与“蝉噪林逾静”中的“噪”字一样,有以声衬静之妙,更好地营造出静谧恬淡的环境氛围。D.尾联中,“客”是诗人自措。与诗人另一首诗《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客”所指相同。16.本诗抒情方面很有特色,诗歌显得含蓄隽永、回味悠长。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5.C16.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首联,“苍茫岁暮天”写下雪前的暮色苍茫之景,又暗示了诗人忐忑不安的心情。/颔联,“连续的阴天”“积雪的山”“冰冻的河”,营造出阴郁、苍茫、寂寥的意境,也暗示诗人此时艰难的境遇,是诗人此刻忧郁、迷茫、无助的内心的外化。②比喻(借物抒怀),耐人寻味。颈联,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选人借“落雁”自喻,写自己像“落雁”一样迷失方向。写饥饿的乌鸦,暗示诗人对赴京后前途未卜的担心和茫然。③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不见有人烟”写眼前冷清之景,实则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能力。C.“营造出静谧恬淡的环境氛围”分析错误。“静谧恬淡”给人安静、恬适之感。而语境中“苍茫”“穷阴”“积雪”“迷”“客愁”“空”“不见有人烟”则给人阴暗低迷、沉郁悲凉之感。故由整体意境可知,“噪”字营造出的是“苍凉寂寥”的环境氛围。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写出诗人在仕途上积极地迈出了第一步上京赶考,但前途未卜,路途遥远,真是“又是黄昏独自愁”。“苍茫”既是下雪的前兆,也是作者心情的忐忑的表现。“岁暮天”点明了时令,暮色苍茫增添了诗人的几分愁绪,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描写了两个意象“积雪的山”“冰冻的河”,与诗题相合,营造了苍茫寂寥的意境。故诗歌寓情于景,委婉含蓄的表现了诗人此时艰难的境遇。“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由于满山积雪,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落雁应是作者自喻,落沙渚是为了觅食,然后再继续前行,但落雁却找不到食物。诗人赴京科举,也正像“落雁”一样迷失。作者在描写雁和乌的手法.上不同,雁落是为了觅食,比较含蓄。故诗歌颈联借物抒怀,耐人寻味。“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诗人把自己当“客”隐隐约约再一次表明了自己这次科举的不情愿。“空”字传达的就是茫然。“不见有人烟”是实写,实写的背后是诗人在诉说孤独。故尾联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2)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士卒的拼死力战和将军的寻欢作乐,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3)在古代,诗人常常以“酒”抒发情感,有时“酒”字虽没有直接出现,但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与酒的情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战士军前半死生④.美人帐下犹歌舞⑤.人生得意须尽欢⑥.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焉、帐、犹、舞、须、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试问世间,谁不知道九寨的美呢?谁又能忘了九寨沟的美呢?五彩斑斓的树林,倒映在晶莹透亮的海子里,水中静静躺着的,是凝固了时光的巨木残枝,它们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水中,或半浮半沉荡漾在湖心,亭亭玉立的样子,宛若一处天然的巨型盆栽。各种各样的蓝,各种层次的绿,那深蓝,那墨绿,在阳光的折射下,如梦似幻。就算好莱坞用超高特效技术拍摄的奇幻电影所呈现的梦幻和浪漫与之相比也①。九寨沟的美,是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力的,只有大自然能创作出这样②的杰作,人类自己是描摹和复刻不出来的。有人说,光是这108个充满了梦幻色彩般不可思议的海子,就已足够令人③,更别说还有叠瀑、彩林和雪山风光。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九寨沟的美都到达了极致,今年的你,要考虑一下吗?出发,抵达,静静站在那片天地间,静静感受那里的流光溢彩,才是拥抱九寨的最好方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多种修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相形见绌②鬼斧神工③如痴如醉/叹为观止19.①“谁不知道九寨美呢?谁又能忘了九寨沟的美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对九寨沟强烈的赞美之情;②“水中静静躺着的”“亭亭玉立”运用拟人的手法,采用人格化的方式描写“巨木残枝”,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③“它们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水中,或半浮半沉荡漾在湖心”,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水中“残枝”姿态的多样;④“宛若一处天然的巨型盆栽”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九寨沟风景的美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强调“好莱坞用超高特效技术拍摄的奇幻电影所呈现的梦幻与浪漫”也比不上之意,可用“相形见绌”。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不足。第二空,注意语境是“大自然的杰作”,用于赞扬大自然的技艺高超,可用“鬼斧神工”。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第三空,强调人们看到美景之后的反应,可用“如痴如醉”“叹为观止”。如痴如醉: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修辞手法,然后具体解释,最后要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画线句中,作者以“试问世间,谁不知道九寨的美呢”“谁又能忘了九寨沟的美呢”两个问句引出话题,实际上是想表达大家都知道九寨的美,以及大家都不能忘了九寨的美这两个观点。所以这里使用了反问的手法。而用此手法,能够将作者的感情更为强烈地喷发出来。“水中静静躺着的”“亭亭玉立的样子”这两个词语本来形容的是人类的行为与状态,而此处作者用来修饰“巨木残枝”这一本无情感生命的物体,就使其富于人格化。这样的描写,就使得描写对象与作者自己更为亲近,也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它们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水中,或半浮半沉荡漾在湖心”中,连续采用三个“或……”的表达句式,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来说,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水中“残枝”的姿态,就比如句中展现的浮、沉、半浮半沉。从情感表达上来说,这也使得情感表达可以更为强烈。“宛若一处天然的巨型盆栽”中,作者将九寨沟比作巨型盆栽,其中本体是九寨沟,喻体是巨型盆栽,“宛若”是比喻词。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植被丰富、景色秀丽,所以比喻手法的运用,也能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九寨沟风景的美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生活压力在不断提高,很多人由于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的原因,再加上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大多数人的胃都有点小毛病。关于如何养胃的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吃太多会把胃撑大、喝粥能养胃……这些养胃说法是真的吗?流言:喝粥能养胃。真相:因为粥熬制时间较长,粥中的淀粉能充分地膨化,从某种程度上能减轻胃肠道的负担。但是,养胃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每个人的胃肠情况、体质不同,因此适合的食物也不一样。对同一种食物(如小米)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胃病患者吃同样的“秦胃食物”是不科学的。胃酸分泌过多的人不建议长期喝粥,如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平时就容易产生反酸、“烧心”等情况,①。流言:吃大蒜可以消灭幽门螺杆菌。真相:之所以说大蒜能够杀菌,这跟它被捣碎或嚼碎时产生的大蒜素有关。这种物质的确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在实验室培养环境里,它甚至还真能显著抑制幽门螺杆菌。但请看清楚了,②,而是大蒜素!“大蒜素”不等于“大蒜”。③,大蒜素的含量很低或者没有。想通过平时吃生蒜吃到“大蒜素”,真的很难!20.下列句子中的“反应”和文中加点的“反应”,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我无法形容那一瞬间的人们的反应。B.“九一八”事变爆发,鲁迅反应十分激烈。C.不是医院可怕,是我吃很多药都有反应。D.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C21.①喝粥很容易加重病情②有杀菌作用不是大蒜③在完整的大蒜里面22.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大,很多人由于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再加上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大多数人的胃都有点小毛病。【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反应”的含义是机体受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属于生理方面。A.心理层面的活动。B.心理活动的活动。C.生理层面的活动。D.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科学层面。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前面有“胃酸分泌过多的人不建议长期喝粥”和“平时就容易产生反酸、“烧心’等情况”,应该填写“喝粥”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