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②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我们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③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历史背景、政治功能、意识形态诉求和文化意义,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实践是被排斥在现代化叙事之外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学术界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入手,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是接受“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性”,以及讨论“新乡土中国”和“新乡土文学”的前提。④只有在乡土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才会有新发现和新书写。我们可以把因现代化冲击产生的乡土文学纳入现代化叙事中,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变化的“新乡土文学”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叙事。“新乡土文学”承接了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乡土文学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热情关注和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乡土中国”,由此改写了乡土文学的历史。在历史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在反思之中重述了乡土历史,建立起现实和历史的关联性:在现实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新时代后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书写新的山乡巨变:在价值维度上,“新乡土文学”试图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冲突中,展现文化层面的乡土中国:在审美维度上,“新乡土文学”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广泛吸收和融合其他创作方法,在人物塑造、叙事方法和文本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⑤在这一持续的历史过程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艺、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创作和八十年代以来的“新乡土文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条重要脉络。不同阶段的乡土文学既有断裂也有联系,而非简单的新旧因素的更替。只有在长时段中考察,才能在乡土文学的参照下命名“新乡土文学”。新因素不断累积,进而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价值判断、审美方式等方面出现持续的变化后,才有讨论“新乡土文学”的可能。作为现代化叙事的一部分,和现代乡土文学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乡土文学经过40余年的发展、变化和累积,具备了成为“新乡土文学”的条件,其间蕴含了文学对乡土的再认识和对“新乡土”的新发现和新书写。可以说,文学为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打开了辽阔的空间。以往的研究对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讨论显然有待深化,从这一角度出发,或可对乡土文学作出新的阐释和解读。(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乡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开始极大关注乡土中国的状况,现代乡土文学随之而生。B.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我们可以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性”的论述中找到答案。C.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需在不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脉络和特色,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D.“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它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既继承了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独特的脉络和特色,也受世界现代化历程和经验的影响。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引用费孝通对“乡土性”的精辟论述,是为了说明乡土中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B.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二者关系密切,既互相印证又相互促进。C.学术界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D.如果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学有新发现和新书写,那么就说明乡土中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费孝通对“乡土性”的阐释的一项是()(3分)A.吃饭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这已经是三十年来的老规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B.河川地是一年两季收成的金盆盆,那些被厄运击倒的人宁可拉枣棍子出门讨饭也不卖地,偶尔有忍痛割爱卖地的大都是原坡荒地。(陈忠实《白鹿原》)C.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贾平凹《秦腔》)D.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鲁迅《祝福》)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社会类型西洋社会乡土社会结构类型团体格局差序格局捆柴水的波纹,蜘蛛的网,众星拱之界限分明伸缩自如家庭(人员清晰)亲属(“数不清”“有差等”)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平等以“己”为中心个人主义自我主义争权利、讲法律攀关系、讲交情A.不同于西洋社会捆在一起的团体格局,乡土社会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差序格局。B.西洋社会家庭成员清晰,界限分明:而乡土社会亲属人员数不清,没有界限。C.是否以“己”为中心,强调自我主义,是区分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标准之一。D.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攀关系、讲交情,西洋社会则追求平等,争权利、讲法律。5.星球中学高三(一)班准备围绕“现代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的关系,举办一场讨论会,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乡关何处余秋雨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②我想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③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异乡的风物会加重游子思乡的愁绪,但乡愁越浓越不敢归去,只能在逃避与思念之间反复循环。④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⑤前两年著名导演潘小扬拍摄艾芜的《南行记》,最让我动心的镜头是艾芜老人自己的出场。老人曾以自己艰辛瑰丽的远行记述震动中国文坛,而在镜头上他已被年岁折磨得满脸憔悴,表情漠然地坐在轮椅上。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我还要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这是老人在心底呼喊吗?他已不能行走,事实上那时已接近他生命的终点,但在这歌声中他的眼睛突然发亮,而且颤动欲泪。他昂然抬起头来,饥渴地注视着远方。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走得再远也一直心存一个妈妈,一路上暗暗地请妈妈原谅,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不管是否落脚于真正的故乡。他们的妈妈当然已经不在,因此归来的远行者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这样的回归毕竟是凄楚的,无奈衰老的身体使他们无法再度出走,只能向冥冥中的妈妈表述这种愿望。慕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生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⑥不久前读到冰心老人的一篇短小散文,题目就叫《我的家在哪里》。这位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作家最早也是以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广大读者关注的,她周游世界,曾在许多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居住,最后在北京定居,可真正称得上一个“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放达之人了。但是,老人这些年来在梦中常常不经意地出现回家的情节,回哪里的家呢?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庭主妇、有了完整的家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然而奇怪的是,她在梦中每次遇到要回家的场合回的总是少女时代的那个家。一个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圈子终于回到了原地,白发老人与天真少女融成了一体。那么,冰心老人的这些回家梦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旅程呢?当然不是。如果冰心老人始终没离开过早年的那个家,那么今天的回家梦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⑦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⑧艾芜心底的歌,冰心梦中的家,虽然走向不同却遥相呼应。都是世纪老人,都有艺术家的良好感觉,人生旅程的大结构真是被他们概括尽了。⑨无论是崔颢,还是冰心、艾芜,他们都是很能写的人,可以让我们借着他们的诗文来谈论,【甲】而实际上,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结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满满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因此,从总体而言,这是一首无言的史诗。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带来许多人的迁徙和远行,或义无反顾,或无可奈何,【乙】但最终都会进入这首无言的史诗,哽哽咽咽又回肠荡气。你看现在中国各地哪怕是再僻远角落,也会有远道赶来的白发华侨怆然饮泣,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丙】不会不来但又不会把家搬回来,他们不说理由也不向自己追问理由,抹干眼泪又须发飘飘地走向远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异乡风物不会将游子彻底同化,只会加重其思乡的愁绪,但乡愁越浓越不敢归去,只能在逃避与思念之间反复循环。B.作者说暮年归来的远行者“从一种孤儿变成了另一种孤儿”,表明他们既无法回归也难以远行的凄楚,突出了老人们内心的矛盾。C.冰心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放达之人,年老时却常梦回少女时代的家,表明作为离开故土的远行者,冰心兼有漂泊欲念和回归意识。D.最后一段中“无言的史诗”是指中国历朝历代社会变动时人们难以言表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结,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以崔颢诗句开篇,创设了游子思乡的诗化情境,将思乡之情娓娓道来,营造了一种被遗弃的孤独氛围,暗示了文章思乡的主旨。B.文章列举了艾芜、冰心等人的例子,它们“走向不同又遥相呼应”,分承了中心话题,印证了游子“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的观点。C.文章结尾通过对白发华侨的描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地阐释了回不去的才叫故乡的道理,以及思而不得是古今游子永恒的宿命。D.这篇文章既有个人感性乡愁的抒发,又有将思乡之情提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理性与感性统一的特点。8.作者用“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来描写游子回乡的感受,十分贴切,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9.文章最后一段语言三处转折,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请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吴人入楚昭王出奔济于成臼见荒尹亹载其孥。王曰:“载予。”对曰:“自先王莫坠其国,当君而亡之,君之过也。”遂去王。王归,又求见,王欲执之,子西曰:“请听其辞,夫其有故。”王使谓之曰:“成臼之役,而弃不敬①,今而敢来,何也?”对曰:“昔尹囊瓦唯长旧怨,以败于柏举,故君及此。今又效之,无乃不可乎?臣避于成臼,以傲君也,庶悛而更乎?今之敢见,观君之德也,曰:庶忆惧而鉴前恶乎?君若不鉴而长之,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子西曰:“使复其位,以无忘前败。”王乃见之。昭王奔鄞,郧公之弟怀将弑王,郧公辛止之。怀曰:“平王②杀吾父,在国则君,在外则仇也。见仇弗杀,非人也。”郧公曰:“夫事君者,苟君之,尊卑一也。下店上为弑,上虐下为讨,而况君乎!君而讨臣,何仇之为?若皆仇君,则何上下之有乎?”怀弗听,曰:“吾思父,不能顾矣。”郧公以王奔随。王归而赏及郧、怀,子西谏曰:“君有二臣,或可赏也,或可筏也。君王均之,群臣惧矣。”王曰:“夫子旗③之二子耶?吾知之矣。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不亦可乎!”(节选自《国语·楚语》,有删改)材料二: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荣④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殷肱,何益?不毂不有大过,天其天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荣。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摘自《容斋随笔》)海图【注】①不毂:不善。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②平王:楚昭王的父亲。③子族:斗成然的字,为郧公及其弟的父亲。④荣(ying):古代一种对于水灾和旱灾的祭祀。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吴人入楚A昭王出B奔C济D于成臼E见F蓝尹亹G载H其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鉴,指以……为鉴,与“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中的“舞”用法不同。B.乃,文中指于是,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中的“乃”意思相同。C.相与,文中指共同,与“夫人之相与”(《兰亭集序》)中的“相与”意思不同。D.季,可表示排行最后的,也可指一个朝代的末了,文中的“季年”即为末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蓝尹亹之前拒载楚昭王渡河,后来又在他回国后冒死谒见,目的在于劝谏楚昭王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囊瓦助长过去的怨恨而被打败的覆辙。B.子西沉着冷静,在楚昭王想逮捕前来求见的蓝尹亹时,他劝楚昭王不要因过去的事情而意气用事,并在弄清原委后又建议让蓝尹亹官复原职。C.郧公兄弟的“忠孝”观念不同,郧公主张以“忠君”为要,认为不能以下犯上:而其弟斗怀则把“孝亲”摆在首位,认为不报父仇枉为人。D.楚昭王曾被吴王阖庐打得狼狈出逃,楚国也惨遭灭国,但他深得民心,百姓认为他很贤明,都跟随他逃到秦国寻求帮助,楚昭王最终得以复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避于成臼,以儆君也,庶悛而更乎?(4分)(2)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4分)1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楚昭王奉行“大道”体现在何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人之常德萧立之①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海图②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③溪。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注】①萧立之:南宋诗人。宋亡归隐。②“海图”:杜甫《北征》诗:“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意思是: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过的旧衣裳刚过两膝,有海上景象图案的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③秦人:指桃源中人。《桃花源记》里说的最初到桃源洞去的居民都是为了避秦政的暴虐而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以“秋风”“桐叶”“幽篁”“山鬼”等意象渲染、烘托出秋令之时送别的清冷、萧瑟、凄凉的氛围。B.“海图”句用典故写友人收拾衣装的情形,“笑指秦人溪”与“翠冷山鬼啼”的送别情景对比,诗情转向豁达。C.“编蓬”二句用委婉含蓄之语实写出了友人到达桃源后编蓬结宅、采薪食果的自由生活之乐,弥散着愉悦的气息。D.本诗以友人去处为摹写重点,因情造境。表达出对友情的珍重,传达出亡国遗民的心声。16.钱钟书说:“这首诗感慨在元人统治下的地方已经没有干净土,希望真有个陶潜所描写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刚在家阅读经典,当读到《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时,他想到这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观点相似。(2)小明假期出去游玩,欣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他看到连廊回旋、飞檐高翘,不禁想起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对此有生动的描绘:“______,_____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4)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让小美联想起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师长自居,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打消弟子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畅快地各言己志的句子:“______,______”。(5)学校组织登山春游活动,小东登上山岭,看到江水像一条丝带环绕城市,山下群峰林立,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6)历史课上学生们一起探讨六国灭亡原因,在研讨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仍灭亡的原因时,小张用苏洵《六国论》“______”这句抢答:而在讲到赵国多次击退秦国却自毁长城时,小薇不禁用《六国论》中的句子感叹道“______”。(7)古诗常有“以阔境显孤危”的写法,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先以雄健笔力描写洞庭湖的阔大景象,接着以“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孤苦凄怆的生活处境。(8)舟行水上,小王心情愉悦,情不自禁吟诵古人描写此类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①,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或有意的暴力语言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一种沟通方式,称为“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第二个要素是具体地表达感受,例如害怕、担忧、紧张、兴奋、满足、感激等,第三个要素是表达出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第四个要素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例如,②,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事实),我有点生气(感受),因为妈妈喜欢整洁(需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请求)”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互爱、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诉求,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课间两位同学因小事吵架,假如你是班长,请运用材料中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要求包含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浆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和队友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测量,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在春天里,风沙肆虐,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夏天,火辣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20.文中加点的“一”与“一失足成千古恨”中“一”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像夜空里的一颗星 B.一有绿色这个媒介C.一心一意学林业去 D.一起扛着标杆测量21.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5分)22.请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整句,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可以改变语序,增、删、改动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九中9月月考语文答案1.【答案】B2.【答案】D3.【答案】D4.【答案】B5.【答案】①“现代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属于乡土文学的不同阶段,二者之间既有断裂也有联系,并不是简单的新旧因素的更替。②“现代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都是在乡土中国发生裂变时,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都属于现代化叙事范畴。③“新乡土文学”是对“现代乡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新乡土文学”在承接“现代乡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在多方面不断突破,蕴含了对新乡土中国的新发现和新书写。6.【答案】B7.【答案】A8.【答案】①“激情澎湃的名诗”指游子对家乡焦渴的思念之情,它们都是抽象的,难以言表的;②“太逼真的插图”指游子回家看到的“河湾、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