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高三语文学科组(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介呈现出技术先进、平台众多、信息海量、互动性强、传播即时的特点。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接触较多的媒介有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设备,调查显示,将近8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维持在30分钟到2小时,而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介,将近90%的小学老师缺乏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指导。青少年日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介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含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其中,娱乐是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动机,他们通过使用媒介消磨时间,获取没有特定目标的快乐,如和同学朋友网络聊天等。青少年对媒介的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的心理。另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这些都容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很多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他们很难把握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界限,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甚至可能会全然相信媒介世界的内容。由于不具备鉴别能力,青少年容易形成单一化的思维模式,且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想影响其三观的养成,影响日后社会建设的参与。如今,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参与媒介信息的浏览和评论,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比如明显欠缺创造高质量内容表达自我,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社交媒体环境下,出于娱乐放松和信息获取等需求,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多元形式主要表现为使用手机等,其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与青少年同行,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梯队,开发可落地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道德素养和接触使用习惯。(摘编自程瑶《社交媒体视阈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材料二: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这对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媒介认知能力与使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从业者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需要。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从业者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控制权,根据受众的新闻需求传播相应信息,让更多受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热点。此外,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更要具备新闻价值判断力,能够发现新闻线索与呈现新闻价值,切实保障新闻信息质量。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却将实事求是的精神抛之脑后。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博取关注,不惜违背职业道德,捏造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内容,这不仅挑战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底线,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实现良性循环。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交互性等大大增强,这拉近了新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对社会大众而言,新闻媒体不再高高在上,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并且可以参与社会热点、国际局势等新闻的互动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需要履行自身使命,深入研究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传播符合社会大众需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闻信息,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受新媒体信息量不断增长的影响,海量信息中掺杂着不少虚假信息,新闻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甄别信息真伪,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参与和互动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传统媒体需要从多个维度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新闻事实,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摘编自廖培煌《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提升媒介素养策略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少年使用媒介都未经过指导,在青少年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海量信息时,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B.青少年多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传输过程中,存在许多虚假信息,需要青少年多加辨别。C.进入媒体新时代,新闻从业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把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同感、积极传播正能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素养。D.新闻从业者不能为博取眼球随意捏造新闻内容,只有守住道德底线,才能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提升青少年对媒介的认识需要多方努力,要让他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对媒介的使用更加深入,不再只是浮于表面。B.时代的进步,让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变得可移动化,对媒介的了解不足也让他们很容易对这些媒介产生精神上的依赖甚至崇拜。C.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关注社会热点,同时他们也应实事求是,保证产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D.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制造、发布、传播新闻,难免会有虚假新闻发布,所以媒体人更需要守住新闻真实性底线,提升媒体公信力。3.为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下列做法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规性,同时协调多方机构落实课程体系研发与师资配置。B.大众广泛宣传青少年的创作内容,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和氛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C.家长重塑教育理念,摒弃一味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观点,关注孩子成长,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接触使用习惯。D.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主流课程,并且积极探索个性化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培养青少年对媒介的批判思维。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表格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媒介用途媒介了解媒介辨别媒介参与青少年使用媒介主要用于网络聊天、游戏等,也有用于获取信息。青少年缺乏对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的认识,觉得媒介神秘,依赖甚至崇拜媒介。不少青少年被网络不良信息欺骗,有些青少年甚至全然相信媒介内容,转发以为是热点的虚假信息。青少年大多能熟练地使用媒介浏览并参与评论,也有少数新闻从业者为博取关注捏造没有价值的媒介内容。A.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仅用于娱乐,很容易影响学习。B.青少年对媒介常识认识不足,觉得媒介很神奇。C.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D.新闻从业者在媒介参与中,存在为博取关注而制作虚假内容的行为。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海量信息,身为当代青年的你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如果你将来选择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又该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D2.C3.B4.A5.第一问:作为当代青年的我,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真伪、分辨信息的良莠、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第二问: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我,应尽力了解受众的新闻需求,报道有价值的新闻;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熟练使用各种媒介,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传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都未经过指导”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介,将近90%的小学老师缺乏对青少年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指导”,说明是大部分青少年未经过指导,而非全部。B.“与媒介大多是双向传输”错,根据原文“青少年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可知,青少年大多接受的是单方面的媒介内容传输。C.“最高职业素养”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说“新闻从业者还应当引导受众对新闻事实产生高度认同感,积极挖掘并报道吸引力强、具有时代感的新闻,促使受众关注并转发新闻,形成良好的新闻传播效应”,可见,原文并没有说“最高职业素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C.“越来越多的人……保证产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张冠李戴,原文主语应该是“新闻工作者”,而并非是“越来越多的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B.“大众广泛宣传青少年的创作内容”错,由材料一“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创作内容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可知,青少年在媒介内容创作方面参与不足,所以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分析理解图表内容的能力。A.“媒介使用仅用于娱乐”错。根据表格可知青少年媒介使用“也有用于获取信息”。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第一问,由材料一可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诈骗等,而很多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内容的思维,因此,回答第一问时,就应从辨别真伪、良莠的角度作答,并由此引申出应具备“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由此概括为:作为当代青年的我,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真伪、分辨信息的良莠、传播正能量的媒介素养。第二问,由材料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新闻从业者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信息质量的高低”“新闻从业者要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专业判断审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的新闻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可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提升自身的新闻价值判断力、报道有价值的新闻等方面去涵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再综合材料一的“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媒介”以及材料二“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能量感染他们,并促使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等内容可知,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更应熟练使用各种媒介,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传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掀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迷茫无助的心情。B.伍原爬进窝棚想伸手拉住聋人老乡,老乡却“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C.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支持革命。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小说用简单朴实的笔调,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小如绿豆似的光”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笔调清新,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8.小说多次写伍原流泪,请选择其中两次,分析其流泪的不同原因和心理。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答案】6C7.D8.①伍原“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是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②“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是伍原发现了灯火,流下了激动的泪;③“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战役的宏大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这次的个人经历只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坚定的信念感是那个时代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内心也有过怀疑、动摇,有过恐惧、无助,甚至近乎绝望。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错误,本文与《百合花》一样,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故事情节简单,讲了战士伍原因为迷路找不到队伍和方向,后借助一豆亮光找到老乡、找到方向的故事。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次流泪:“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伍原因为迷路,处于绝望无助甚至窒息的状态,他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是人物绝望无助的心境的直接表露。第二次流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这次的眼泪是他绝处逢生的激动心情的表露,他发现了灯光,就有了希望和方向。第三次流泪: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写出了人物刚看到希望却遭到误解,因委屈而无奈而着急的心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情节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文中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的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的经历来写。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主题方面:“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如“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伍原看到老乡时,心情异常激动,感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体现出八路军对百姓的信赖。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节选自《尉缭子·武议》)材料二: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节选自《论衡·语增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指施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相同。B.罢,通“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不罢士民”指不使士民疲劳。C.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D.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因为军事谋略在于一人,所以战争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前提:(1)在战胜对手这件事上,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2)在战胜对手这件事上,相比武王,①;(3)即便如此,②。推断:③。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BEF11.A12.D13.(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制止不义行为的。(2)世人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索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器上不沾染鲜血。14.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句中,“武王”是主语,“德虽盛”表条件,“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表示转折的结果,可于两者之间断开,即B处;“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和“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是并举成分,故可于E、F处断开。故应断于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施加、施以/更。句意:所以用兵的目的。/声音并没有更强,但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B.正确。C.正确,都是被动用法。被宠幸/被诛杀。句意:都受到宠幸。/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D.正确。句意:这不是它的实际情况。/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否定了这一观点”说法有误。材料二针对的是“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进行讨论,与修行人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关。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兵”,名词作动词,用兵;“所以”,表目的,用来……的。(2)“称”,称赞;“索”,搓,使成绳状;“伸”,把……拉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信息有“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这里对应的是原文“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而原文后文中,“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这两者的比较,则是对两者所拥有军事实力的比较,由此可得出条件二: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此后,原文进一步给出已知的高祖的现状“高祖……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充分说明了战事的艰巨,也就是说,高祖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最终打败了秦国。而由高祖拥有更优越的前提条件尚不能避免惨烈的过程,我们可由此推出,武王条件不如高祖,按理说应该付出比高祖更惨烈的牺牲,才有可能同样取得胜利。而前文给出的假设是“不血刃”,也就是武王兵不血刃就打败了纣王,这显然与我们推出的结论矛盾。由此,可推出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是: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城市,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那些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他人财物,奴役他人子女的行为,都是强盗行为啊。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所到之处,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陈兵亿万,又有蜚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只是有没有修明德行的结果。材料二:民间流传的话称:“纣王力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绞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而是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的多。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濒临死亡,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分夸大了。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世人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武器上没有沾染鲜血。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鹭鸶[宋]欧阳修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鹭鸶[唐]来鹄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咏物诗,欧阳诗侧重描写鹭鸶的栖息环境,来诗侧重刻画鹭鸶的形貌、举止、习性。B.欧阳诗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了声音的响亮和水浪的巨大。C.来诗首句写鹭鸶仪表举止不凡,依傍水边静观,流水的清澈衬托出鹭鸶品格的高洁。D.来诗后两句将所寓之意揭示点破。“鹭鸶”喻人,“鱼”指利禄,针砭入骨,讥讽辛辣。16.两首诗结尾都有着一“闲”字,但表达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①欧诗结尾处的“闲”,写出了鹭鸶在风雨交加之际,即使面对海浪的拍打,依然高标独立,气定神闲。诗人借此抒发虽遭贬谪但仍希望保持内心高洁的高尚情怀。②来诗结尾处的“闲”,将鹭鸶拟人化,想象鹭鸶对待人的姿态应该是从容自在的。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心灵自由与平和的向往。【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鹭鸶’喻人,‘鱼’指利禄,针砭入骨,讥讽辛辣”错,来诗最后两句是对“鹭鹤”高洁傲岸的赞美,并没有写出它追逐名利的特点,没有“讽刺”含义,背离了主旨。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欧诗结尾处的“闲”,承接前一句“滩惊浪打风兼雨”而来,鹭鸶在风雨交加之际,即使面对海浪的拍打,没有屈服,而是“独立亭亭意愈闲”,久久地站立在海边,并且姿态优美,更加气定神闲。诗人借鹭鸶这一形象特点,标明心志,那就是虽遭贬谪,人生坎坷,依然希望保持内心高洁的高尚情怀。②来诗结尾处的“闲”,承接前一句“若使见鱼无羡意”,继续将鹭鸶拟人化,想象鹭鸶对待水中游动的鱼儿尚且无羡慕之意,对待人的姿态,就更应该是从容自在的。诗人借鹭鸶这一形象特点,以物喻人,表达了对内心宁静与从容的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刚觉得自己还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想找一句能时刻警醒自己的名言,孟老师建议他选用《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达了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与此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秋节这天,你邻居李爱华想给远在外地的丈夫发条微信,以表达思念之情。她让你帮忙想两句古诗,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很贴切。【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但愿人长久⑥.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焉、雕、砌、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猫儿山的高度上升至1800米时,山体的坡度骤然平缓下来,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这时,便有山间湿地和盆地出现。仿佛一切变奏都来自山体的变奏。至此,众水缄默不语,草木A,只有风扯着雾,在森林里“悄”着脚儿走,只有密密匝匝的鸟鸣如闪着银光的针,在雾里穿来穿去,缝补着山的秘密。①这就是孕育了大美漓江的“八角田”湿地。八座差不多等高的山中小山,如八个忠诚的卫士,牢牢地护卫着一个面积为240公顷的低洼盆地。盆地里林深草密,苔藓、矮林间溪水纵横、水塘密布,泥沼、泥炭土松软深厚,很大一部分湿地虽然并没有地表明水,但只要脚踏上去,立即会有丰盈的水从松软的腐叶和泥土间涌出来。原来,在这片B的森林下边藏着一个隐形的湖泊。②正当人们准备离开“八角田”,转头走向更高处时,突然有神秘之手在空中一抖,海潮般的大雾便弥漫了整个山区。山脊失去了轮廓,沟壑被浓雾填平,粗大的树木C,在视野中模糊成一道淡淡的影子。③此时,站在无边无际的蒙昧之中猜想山的来由、水的去处以及世界本来的样貌与某些事物的真相,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简直是一道无解的谜题,但此时却成为一个“不得不”的选择。莫非有谁故意躲在暗处设计了这样的课程?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19.下列句子中的“莫”和文中加点的“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突然在我面前发了一通莫名其妙的火。B.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C.我不懂这里的规矩,请莫见怪。D.他将信将疑地说:“莫不是我听错了?”20.“乾坤倒旋,世界仿佛瞬间重归混沌。”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①.A静寂无声②.B郁郁葱葱(蓊蓊郁郁、遮天蔽日)③.C影影绰绰(若隐若现)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成语的能力。A处,结合前后文“众水缄默不语”“只有风扯着雾”可知,此处的“草木”应是也如众水一般沉默,故可填“静寂无声”。静寂无声:意思是安静的没有声音形容非常安静。一般用来形容夜晚。B处,该词用于形容“森林”的特点,而结合全文语意可知,猫儿山的森林应是非常茂盛的,故可填“郁郁葱葱(蓊蓊郁郁、遮天蔽日)”等词。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遮天蔽日:遮盖了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C处,后文形容树木“在视野中模糊成一道淡淡的影子”,说明其影像若隐若现,并不分明,故可填“影影绰绰(若隐若现)”等词。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若隐若现:好像隐蔽着,又好像显现出来;形容事物不清晰或事态发展不明朗。【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莫”表示揣测语气。A.副词,没有人、不能。B.副词,不能。C.副词,不要。D.表示揣测语气。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二段描写“八角田”湿地,苔藓、溪水、水塘、泥沼、泥炭土、丰盈的水、松软的腐叶等景物,清晰可见。第三段内容写大雾来袭,整个山林变得一片混沌,第四段写混沌的山林给人带来的感受。“乾坤倒旋,世界仿佛瞬间重归混沌。”这句话放在③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放在③处最恰当。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结构生物学”专门研究蛋白质之类生物分子的结构,但这并不容易。蛋白质分子很小,是由一条氨基酸链经过多次折叠后形成的特定的三维结构,即便使用电子显微镜,也只能看到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情况。人工智能技术或许可以帮助生物学家更好地研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DeepMind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AlphaFold的人工智能程序,它的任务就是根据基因序列来预测蛋白质分子的结构。①,因为基因序列决定了氨基酸链的组成,而氨基酸链的组成最终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但实际上,预测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困难的任务。尽管很难,但DeepMind公司一直在推进相关研究,并终于取得了突破。在2020年的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中,AlphaFold预测了多种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其中2/3的预测结果都与实验结果相差无几。这让科学家感到非常震惊。对于某些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不相符的情况,科学家甚至无法确定这是AlphaFold的预测有误,②。AlphaFold的表现意味着,③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还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研究。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2.预测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为什么是极其困难的任务?请使用一组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加以简要说明。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答案】21.①理论上看完全可行②还是实验结果有误③人工智能技术22.因为蛋白质分子不但小,而且拥有特定的三维结构,即便用电子显微镜也只能见其表面情况。【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的能力。第一处,从后文“因为基因序列决定了氨基酸链组成,而氨基酸链的组成最终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看是说利用基因序列预测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原因,再根据后面一点的“但实际上,预测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困难的任务”,看出是横线处是从理论上分析利用基因序列预测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原因,故可以填“理论上分析完全可行”等类似语句。第二处,根据前文“对于某些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不相符的情况,科学家甚至无法确定这是AlphaFold的预测有误”可知是将人工智能预测和科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因此横线处和上文是一个选择性语句,即“是AlphaFold的预测有误,还是实验结果有误”。故此处可填“还是实验结果有误”等语句。第三处,根据整个材料的话题中心,特别是第二段第一句“人工智能技术或许可以帮助生物学家更好地研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再结合该处后面的内容“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还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研究”可知是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好处,故此处填“人工智能技术”。注意字数不超过8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使用一组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预测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为什么是极其困难的任务。根据第一段第二句“蛋白质分子很小,是由一条氨基酸链经过多次折叠后形成的特定的三维结构,即便使用电子显微镜,也只能看到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情况”可以提炼相关信息:一是“蛋白质分子小”,二是它具有“多次折叠后而形成的特定的三维结构”。最后用“不仅……而且……”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构建成顺畅的语句即可。注意字数不超过45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