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教研助力教师发展的研究_第1页
基于校本教研助力教师发展的研究_第2页
基于校本教研助力教师发展的研究_第3页
基于校本教研助力教师发展的研究_第4页
基于校本教研助力教师发展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育“校本性”的集中体现,是创办特色学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各类学校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具有共同的路径,都离不开理念、机制、队伍的建设。文章依托特有项目建设,尝试打造特色校本教研基地,以教师成长为关键,紧扣“三个维度”,践行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总结可操作性经验,用于推广。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发展;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基础中的基础,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拥有一支德高业精的教师队伍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的长远发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群体协作中的携手共建、共享共赢,是在良好的师校、师师、师生关系基础上形成的高质量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成长。笔者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中的一员,长期致力于基于教育教学的校本教研建设;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一线的一员,长期沉浸于基于教学真问题的研究。暨华中学作为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在未来学校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市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学校”“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基地”引领示范作用,聚焦学校校本教研,大力推进课程与教学、督导与评价等综合改革,打造教师学研共同体,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教研成果较为丰富。然而,该校的校本教研质量与时代发展还不够匹配,还要在教研形式的多样性、教研内容的深入性、教研的本校特色、教研的对外影响力上下功夫;还要在增强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加大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上下功夫;还要在激励教师教研积极性、提升科研素质上下功夫;还要在提升科研成果的品质上下功夫。为此,校本教研还需要依托项目聚焦校本特色,由基本活动、成果提炼上升到教研文化的打造与浸润,并形成常态、科学、高效、品质的校本教研机制,用于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发展,从而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打造校本文化理念,树立“和融”发展目标“和融”文化校本教研是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指导之下开展的,突出与落实了“新时代、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四个关键词,内隐“励毅博卓,臻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以及“博学敬业,慈怀善教”教风等校园文化理念,专门打造特色校本教研,通过构建开放人文的校本教研机制,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创造性实施好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锻造一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高、博学、善教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和融”文化校本教研,形成了三个共识:(一)领悟未来理念,提高教育团队的前瞻性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学管理团队、教师队伍关于“未来学校”理念的学习,树立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危机”意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明确未来学校的内涵、特征与可行的实践方式等,强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意识。(二)融入文化观念,突出教育教学的校本性坚持“四个自信”,牢记文化育人的教育使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地域文化,融入校本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课程,培养受文化浸润的“文化先生”与“文雅学生”。(三)聚焦学研概念,增强教育落地的实效性在师师、师生、师校中打造师生学研共同体,以学为先、以研益智,牢固树立师生终身学习观,以项目化学习与情境任务驱动造就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高阶思维,让师生在科学的评讲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让“和乐启智”校本理念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找到抓手,进而落地。二、建立优化三维机制,形成科学发展路径(一)建立“求知—践行—善育”的教师教研梯级成长机制一是基于校本问题开展理论学习,是为个性化“求知”。本着“问题即研究任务”的思想,以学校为情境,遵循“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三个原则,研究校本特色、校本问题,探究“小问题”“真问题”,基于“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二是定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是为教师智慧“践行”。基于新时代接入前沿理论与新课程教学,有意识地主动培养教师,特别是通过主题教研、网络教研、活动教研等形式加强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以及教学模型建构等。三是善用案例教学研究与表现性评价,是为人本“善育”。教师教研要体现出过程性的发展,爱用案例、善用案例,将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充分运用在教师教学成长档案与学生学习发展档案中,关注人的培育与成长。(二)形成“共生—共情—共赢”的学校教研生态发展机制一是建立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共生”教研生态系统,避免形式化、疲劳化、无效化的教研活动。同时充分打造“师生、师师、师校”的学习发展共同体。二是搭建教师沟通交流、互助合作实践的多样化“共情”平台。即搭建实时、方便、高效的畅聊平台与推广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搭建线上线下的交流通道,达到校内外教师群体的“共情”效果。三是完善教育教学教研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的“共赢”体系。学校通过制度、平台等实现教研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提炼物化教研成果,并予以肯定和奖励,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幸福感,也将优质资源予以共享,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传承与优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现教师、学校发展的互利共赢。(三)拓宽“聚点—跨线—带面”的学科教研三级联动机制一是以聚焦优势学科为点。学校从优势、强势学科入手,同时注意学科均衡。依托现有两大市级学科课程创新基地、一个华文教育国家基地,带动人文历史艺术体育学科的发展;依托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和创新教育示范基地”,重点打造数理化、科技等自然科学学科;以“脱口英语、校园广播电视、心理健康教育、纸艺创新”四个市级精品课程为引领,打造各学科的精品校本课程。二是以跨界整合学科为线。学校课程特色“跨学科整合”,以“课程、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点开发跨学科整合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教研实践研究,形成案例研究特色。三是以带动区域教研为面。以优势学科教研带动弱势学科,带动校内教研发展,进而走进区域教研的中心去接受学科领域的同行审视,激发区域思维碰撞,带动大区域的教研实践。三、精深细实开展活动,实现教师全面发展(一)以制度为法抓教研管理,提高工作规范的信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建立普适与个性化的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宏观把握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性质,正确解读国家有关校本教研的方针、政策;中观要把开展校本教研的责任和义务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分析制度”“骨干教师定点服务制度”“学习研究制度”和“活动评价制度”,要体现校本教研的参与、服务、协调、推动、督导和评估作用,以推动学校学科校本教研全面、深入、均衡的发展;微观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及时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如完善“校本教研理论学习制度”“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制度”“校本教研听、评课制度”“课堂教学问题专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反思制度”“校本教研评价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二)以师学为先抓教育质量,探究教师发展的角度从时间、方法与平台三个维度全面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纠正教师不愿学、不能学、不善学的惰性习惯。思考有效方式,促进教师做好“导学—自学—互学”三部曲,在教学常规之外,利用“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暨华大讲堂、跟岗实习、外出培训”等方式,开展集中学、分散学,分主题、分时段、分对象、分学科、分形式的各类学习,将终身学习理念落实到教师发展与教学管理中,既要考虑学习的持久性,也要考虑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培养学生,学校培养教师,思考如何培养做学生的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通过学习培养,为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以研究员、高级教师为引领,扩展市级骨干、区级骨干教师队伍,在中青年教师队伍中,力争培养出“特级教师、最美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为集团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师资基础。(三)以平台为基抓行动落实,提高教育实践的深度搭建“青蓝工程”平台,实施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计划,启动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新老结对为基本形式,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组建教学团队、创新团队,实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实施名师培育计划,创新名师培育模式,建立递进式、个性化、常态性的培养机制,完善名师梯队建设,制订名师评选管理办法,推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支在市区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师骨干队伍。举办论坛沙龙与网络教研,营造积极活泼的教研氛围,激励教师成长,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教科研方法,交换教学心得,共享教科研信息。(四)以高效为要抓课程改革,拓展课堂内容的跨度首先,课程改革坚定以新课标为教学实施的主要参考指南,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利用好市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平台,内外触动,以平台建设为中心,发布各学科的教研任务,促进课程的改革实施。其次,适应学生发展,在“大概念”引导下、“大单元”整合下实现多学科融合的课程重组。适当开展跨学科课程建构教研活动,倡导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以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融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指向学生认知、能力、素养和情感高阶目标的达成,建设学生阅读课程、学段衔接课程、拔尖人才培养课程、科学创新课程、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纸艺体验与创造课程、强健体魄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五)以科学为准抓督导评价,增强教育管理的效度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业务培训部门,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针对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基层组织单位,重点做好三类评价:一是以“评价内容重构”为引领的学生核心素養评价,二是以“评价方式变革”为导向的教师个性化评价,三是以“评价技术革新”为导向的学校大数据评价。通过评价内容的精细化、评价对象的个性化、评价技术的可视化改革,评价能够更为准确和全面。(六)以品质为标抓项目科研,助推综合发展的高度一是树立科研意识,弱化科研成绩的功利意识,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促进教师个体和学科团队开展基于教学实践问题的真研究。二是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好学校现有的科研项目,强化“课题—课程—基地”的纵向建设,同时做好“课程—社团—课堂”的横向建设,学科以点带面,研究难度逐级上升,逐步扩大与深化,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三是促进科研物化成果的品质化发展,加强对科研结果的推广与运用,通过再实践来增强研究结果的严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