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中“模拟播报天气”属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目的是突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是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含义及天气预报;第二节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还有气温的分布规律;第三节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测量和变化,还有降水的分布规律;第四节是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特征和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还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本章是对前面内容的整合和深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并说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气候之最等,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对有关全球议题的理解能力。多变的天气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描述天气,了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天气预报。重点难点重点:天气的特点及影响。难点:天气符号的判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秋意渐起,风微凉。本周,冷空气一股接一股来袭,我国秋季版图继续向南扩张,预计到本周末(9月21日至22日),有将近一半国土迈入秋天门槛。快来看看你的家乡入秋了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多变的天气。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1.天气的含义和特点。教师:阅读教材第66-67页,说出天气的描述、含义和特点。学生: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描述天气。天气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教师: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天气影响生产生活的实例。学生:各抒己见。2.描述天气的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星星明,来日晴。蚂蚁搬家,大雨哗哗。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中寻找相关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天气预报是我们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天气预报一般包含哪些内容。学生:通常,天气预报要预告一日或多日内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教师:在天气预报中,一般用各种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状况。我们了解风的符号。风的符号叫风向标,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风向标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羽表示风力大小,一道是两级。特殊的风向标如下所示:教师:指出下图所示风向标的风力和风向。学生:六级东北风。教师:(展示天气符号图),安排学生分组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多,到黑板前面进行展示。教师拓展:有时一个城市名称后面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左面的天气转右面的天气。组织活动:我是天气播报员,学生模拟进行天气预报。我是天气播报员城市天气哈尔滨中雨20—28℃北京中雨转多云25—27℃乌鲁木齐中到大雨15—24℃南宁雷阵雨25—33℃昆明多云18—26℃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天气的含义及影响,知道了天气预报中天气符号的含义,能够进行模拟天气预报,使我们对天气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变化。联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没有陌生感。教师:阅读教材第72页,了解气温的含义及表示。学生: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教师: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温度,符号表示为“°C”。教师:阅读教材第73页“思与学”,了解气温的观测工具和地点。学生:气温的观测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百叶箱内,距离地面约1.5米。教师拓展: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内观测,可以减少风的流动对气温数据的影响,离地面1.5米高度的气温较为稳定,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教师:观察教材第72页图4.7日平均气温示意,计算日平均气温。看是否和右面的日平均气温相符。学生:2时约为4°C,8时约为8°C,14时约为16°C,20时约为12°C。日平均气温=(4+8+16+12)÷4=10°C。问答法授课有利于学生快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计算日平均气温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理解能力,属于跨学科实践。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日变化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8气温日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日较差。学生:读图,讨论,计算。最高气温约31°C,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约24°C,出现在4时左右。气温日较差=31°C-24°C=7°C。教师讲解: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也就是午后2时左右。该图表示的是夏季气温,最低气温应该在日出前后,故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左右。教师拓展:观察下列两幅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差异。A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大,气温日较差大;B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小,气温日较差小。2.年变化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9气温年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年较差。学生:读图,讨论,计算。最高气温约24°C,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约-4°C,出现在1月,年较差为24-(-4)=28°C。教师讲解:海陆性质不同,因此气温变化不同。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3.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教师:安排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74页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步骤,根据材料补充完整气温曲线图。学生:阅读,绘制并进行判读。教师: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学生:最高月平均气温是23.3℃,在7月。教师: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学生:最低月平均气温是-20.1℃,在1月。教师: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学生:气温年较差是43.4℃。教师: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学生:该地位于北半球。教师:一年中,该地气温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教师总结: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一般分为四步。(以北半球为例)(1)找极值。(2)判断南北半球。(3)求年较差。(4)判断气温特点。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动手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进行判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气温曲线图的含义,也培养了地理实践力。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含义和观测,知道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对等高线知识的回顾与复习,加深学生对等温线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重点难点重点:等温线图的阅读。难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展示中国穿衣指数地图。思考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人穿衣不同。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同地区的气温存在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温的分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阅读教材第75页图文材料,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结合等高线的特征,了解等温线图的判读。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判读。教师总结:等温线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线等温,同图等距。(2)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3)低温中心(类似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原或山地),高温中心(类似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盆地)。(4)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等温线的判读:①看等温线延伸方向;②看等温线疏密程度;③看等温线闭合情况。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阅读教材图4.1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概括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与海洋上等温线相比,陆地上等温线更加曲折,还有若干低温中心,说明陆地上气温分布比海洋上复杂。教师:展示图4.14和图4.15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析哪幅图中等温线更密集,同纬度地区的海洋和陆地1月和7月气温有什么差异。学生: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等温线更密集,说明温差大。北半球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教师:出示图片,分析沙石和土的温度。学生:白天沙石气温比水高,夜晚沙石气温比水低。这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沙石(代表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水(代表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同纬度地区,陆地与海洋相比,北半球夏季陆地的气温高,冬季则相反。培养学生在地理要素分布图中找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结合实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知道了等温线图和等高线图存在相似性,因此要注意知识的迁移。世界气温的分布一般受到纬度、海陆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要注意观察和理解。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降水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降水的概念和主要形式。2.认识降水的测量工具,了解降水的影响。3.掌握并绘制降水年柱状图。4.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重点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难点:用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展示世界“雨极”和“干极”的图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很大。我们这里一年降水是否均匀呢?学生:不均匀。教师:世界上降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1.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教师:阅读教材第79页图文材料,说出降水的概念和测量仪器。学生: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教师: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2.降水的变化教师: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有的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比较小,有的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比较大。我们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变化。安排学生绘图并阅读教材第81页活动。教师点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3)根据降水量数值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绘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学生:合作绘图。教师:按照要求进行判读。(1)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少?(2)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3)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得出答案。(1)7、8、9月降水量较多。1、2、3、11、12月降水量较少。(2)745毫米。(3)夏秋多雨,冬春少雨。教师: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注重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的培养。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量线是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2.降水的分布规律教师:阅读教材第82页图4.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比较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3)以亚欧大陆为例,比较中纬度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学生讨论,得出答案:(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000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3)在中纬度地区,内陆地区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教师小结: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变化和分布,通过学习知道了降水的含义和测量,通过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理解了降水变化的表示和规律,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回顾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帮助学生形成气候的概念,通过学生对本地气候特征的认识,加强学生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气候的要素和特征,通过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2.运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难点: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我们这里终年寒冷,是一片冰雪世界我们这里炎热干燥,一年中很难见到降雨我们这里终年炎热,几乎每天都下雨我们这里光照充足,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教师:以上图片是世界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你家乡的气候是怎样的?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气候。图片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84页的内容,归纳气候的两大要素和特征。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教师:教材第84页活动。多媒体展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气候特征。(以地中海气候为例,学习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如何分析一地的气候特征。(1)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2)上图展示的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需要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即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差异。如果有季节差异,往往用冬季、夏季来描述;如果差异不大,往往用终年、全年等来描述。(3)依据不同的气温,可以用寒冷、炎热、高温、温和等词语来描述;降水可以用多雨、少雨、干燥等词语来描述。具体情况如下:气温至少15℃以上0℃以上0℃以下炎热(高温)温和低温(寒冷)降水100毫米以上50~100毫米小于50毫米多雨湿润少雨(干燥)设计合作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展示教材第86页图4.2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认识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分小组探究,完成下列活动。活动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学生:合作得出答案。地区气候类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寒带气候活动2:从海陆位置来看,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学生:合作得出答案。地区气候类型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活动3:对照教材附图(二)上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以下任务。(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学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学生:印度半岛、中南半岛。(3)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学生: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大洋洲中部和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南美洲的巴西高原。(4)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学生:主要分布在平均海拔高的高原山地,如我国的青藏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北美的落基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附近。教师:用模式图记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教师:归纳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应的自然景观。学生:气候类型气候特点自然景观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常绿阔叶林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常绿硬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荒漠和草原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落叶阔叶林借助地图进行分组合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图的理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气候的地区差异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知道了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和气候的特征,能够初步判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根据地图判断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综合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回顾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通过视频展示全球变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和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播放《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电影片段。视频反映了气候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今天我们来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及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关系。观看视频,欣赏世界各种类型的气候景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师:阅读教材第88页的内容,分析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得出答案。1.纬度位置通常,纬度低的地方,接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纬度高的地方,接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就低。2.海陆位置(1)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日较差或年较差小——海洋;日较差或年较差大——陆地。(2)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一般说来,距海近的地方,海洋水汽丰富,降水多;距海远的地方,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3.地形(1)一般情况下,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高。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2)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教师:海陆位置是影响气候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