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_第1页
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_第2页
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_第3页
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_第4页
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3·山东济宁三模)明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往边防的粮仓,可向政府换取贩盐的盐引。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是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与发展()A.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D.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答案:C解析:据材料“雇人在边地屯垦……是为商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在边地用粮食换盐,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这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C项;商屯是一种在政府组织下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式,传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商屯的出现,没有明确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商屯这种通过农业生产种植换得另一种物品的方式实际上仍然属于传统的生产关系,而非新的生产关系,排除D项。2.(2023·江苏南京一模)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答案:C解析:据材料“立志用功,如种树然……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可知,下定决心用功,而只要安心用功还怕没有果实么,体现了王阳明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进取,故选C项;“立志用功,如种树然”“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强调立志用功,功到自然成,并非提倡个性自由,排除A项;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并不强调探究客观世界,排除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而材料中王阳明以种树为例,强调用功,而非“致用”,排除D项。3.(2023·湖北武汉模拟)明代湖州“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负郭东业蔬靛、荻港业藕、湖跌断头业苇、棣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棉为绸尤工”。这反映明代湖州地区()A.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C.新的高产农作物逐步推广D.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湖州地区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的范畴,出现了多层次的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故选A项;白银的大量流入使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材料并未提及此内容,排除B项;材料更多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高产农作物主要为粮食作物,排除C项;新的生产方式指的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此内容,排除D项。4.(2023·山东德州三模)清朝初年,“粤中诸茶,其在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番禺、东莞、增城一带“其蔗田几与禾田等”;雍正年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A.农业开始出现多种经营方式B.农村商品化生产有所发展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答案:B解析:据材料“粤中诸茶,其在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其蔗田几与禾田等”“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可知,广东地区大量种植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表明当时广东地区农村商品化生产有所发展,故选B项;在清朝之前农村就已经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初年广东地区大量种植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而在清朝初年之前中国就已经种植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的结论,排除D项。5.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借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区域分工日趋专业化C.粮食格局发生新变动D.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清朝初期,浙西一带所产大米不足以支撑本地区食用,大部分还得依赖江西、湖广之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该时期,江浙地区的纺织业比较发达,而江西、湖广之地农业比较发达,据此可知,导致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该时期区域分工的日趋专业化,故选B项。6.(2023·福建漳州四模)明代推行招商中茶制,利用茶商的力量将川陕茶叶运往西北茶马司易马,并以变卖茶叶运输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作为酬劳。这()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增加了茶叶贸易成本C.提高了茶商社会地位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社会地位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它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据材料可知招商中茶制打破了明政府垄断茶叶利益的格局,有利于茶商的发展壮大,提高茶商的社会地位,故C项正确;明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茶叶贸易成本的增加,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7.(2023·山东威海二模)明朝建立后,复兴的儒学成为正统学说的基础。但在王守仁看来,儒家正统学说似乎已经僵化并误入了歧途,他认为无论真理、知识还是美德都属于人心中的“天理”,无需经过儒家学说的长期训导便能获得。这一思想()A.动摇了社会的等级秩序B.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否定了伦理道德的标准D.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据材料“无论……都属于人心中的‘天理’”可知,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理论,他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心学是儒学的新发展,心学强调的理的实质仍是儒家伦理道德,因此王阳明的心学仍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动摇了社会的等级秩序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陆王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理学仍占正统地位,排除B项;据材料“无论真理、知识还是美德都属于人心中的‘天理’”可知,王守仁继承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否定了伦理道德的标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8.明末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描绘了一些商人的形象,如卖油郎秦重因其卖货不缺斤少两,为其之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营基础。普通商人吕大郎,偶然拾得二百两白银,仔细寻访,物归原主。材料中这些小说对商人形象的描绘()A.表明商品经济领域出现新现象B.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C.反映了传统社会等级结构松动D.体现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据材料“不缺斤少两”“物归原主”可知,明末商人具有诚信经营、拾金不昧的优良品德,明显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不缺斤少两”“物归原主”不属于新现象,排除A项;此时尚未出现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传统社会等级结构指士农工商,“松动”说法错误,排除C项。9.明代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全书共六十卷,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这反映了()A.中西农业思想的交汇B.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C.农本商末的经济思想D.农工商皆本的撰写宗旨答案:B解析:由“农本、田制、农事、水利……荒政”可知,《农政全书》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农业,反映出明朝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故选B项;题干仅涉及《农政全书》中记载的门类,并未出现具体内容,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中西农业思想交汇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能看出农本思想,但看不出商末,排除C项;题干仅涉及农业的相关信息,没有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信息,不能据此得出农工商皆本的结论,排除D项。10.(2023·山东聊城三模)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说虽然内容是虚构的,但仍需借由年代、地点、人物名字等带有真实色彩的基本内容进行补充,故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因其具有主观色彩,故需要借由其他类型史料一起进行辨析,故选C项;小说虽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历史著作史料价值更高,排除A项;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是真实的,但是具体的事迹可能并非真实,排除B项;时代对历史叙述具有影响,但材料仅涉及古代小说的书写内容,没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具体关联,排除D项。11.据统计,清代乾隆时期编纂成功的《四库全书》著录的科技文献有300余种,约占全书著录的十分之一,存目360余种,约占全书存目的二十分之一,其中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生物学和地学方面最多。据此可知,《四库全书》()A.体现清代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彰显出中国传统科技的轮廓C.助推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D.冲击了重道轻艺的编纂思想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四库全书》中的科技文献和史料相当丰富,彰显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科技文明,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四库全书》的内容,而不是它的作用,从内容中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排除A项;明代传统科技已经进入总结阶段,因此,清代《四库全书》“助推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的因果逻辑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以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生物学和地学方面的书籍为多,而工程技术方面的书籍较少,恰好体现了重道轻艺的思想,排除D项。12.清代宫廷绘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鼎盛。宫廷绘画创作机构发展完善,画家群体人数众多。一些欧洲画家的作品与中国艺术传统融汇,从而形成规整、细腻、华丽的艺术特色。清代宫廷绘画的发展()A.体现了一定的盛世气象B.是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C.主要受到程朱理学影响D.得益于文化氛围的宽松答案:A解析:据题干“创作机构发展完善”“画家群体人数众多”“形成规整、细腻、华丽的艺术特色”等内容可知,清代康乾时期宫廷绘画达到鼎盛,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康乾盛世的大国气象,故选A项;君主专制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但是题干并没有提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程朱理学主要涉及思想层面,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思想层面,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康乾时期实行思想文化高压和专制政策,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在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的北方混乱,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不少于70万人,滞留山东境内的达20万人。北方农民的南下,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人口亦有较大增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出现了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按“黄册”登记的户口,户达16052860,口达60545812,每户平均3.77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摘编自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材料二说明:隋612年的数据是偏大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是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因为处于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有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并说明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历史时期,就“人口、耕地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答案:(1)特征: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封建社会后期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增长速度。因素:人口迁移;政府政策;赋役制度的变革;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提高;政治局势的变化;自然气候;土地资源的开发。(2)时期:清朝前期。论述:人口和耕地增减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过快,而耕地面积增长极慢,这必然会产生粮食危机。同时,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加大,加上土地高度集中,导致地价、粮价不断上涨及高额地租剥削盛行,对民众日常生活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鉴于此,统治者鼓励垦荒,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广泛引种高产粮食作物,并且采取移民的方式,使人地矛盾有所缓解,促成了“康乾盛世”的出现。这表明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变化成正比,才能使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反之,则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曲线图可知,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封建社会后期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增长速度。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一“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口迁移;据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府政策、赋役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北方农民……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生产工具与技术提高;据材料一“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局势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自然气候;据材料一“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土地资源的开发。(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