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D.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和论证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结构性力量和活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B.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C.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而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如果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对于诗人和诗歌反而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B.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C.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宋·苏轼《江城子》)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5.作者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A3.A4.①比喻论证,如“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③事例论证,运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5.①.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②.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③.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以偏概全。原文是“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错误。原文材料一“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无理而妙”指的是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A.《诗经·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以叙述为主,是现实主义诗歌,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B.用“流霜”比喻月色的皎洁,用“汀上白沙看不见”创设了江天一派澄明的画面,语言看似不合逻辑,但有别样的表达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夸张仿佛不合逻辑,但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D.是诗人悼亡之作,将之前的生活场景放置到妻子回来的梦境之中,梦境与过往的现实交叉,匠心独运,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比喻论证,如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证定理与建立逻辑理论的关系时,“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②引用论证,如材料二第二段“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这些名家言论的引用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③事例论证,材料二第三段“《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运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举例论证使论证的观点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以及推理的能力。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即三段论推理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再结合材料二“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分析:“‘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中,一个一般性的原则是“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这是“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液体”,这是“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这是“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愤怒的钢铁(节选)韩梦泽寒气涌来,阳光尽去,浓雾样的阴云弥漫了整个天空,阵地的两端寂静无声,似乎所有人都已离去。怀特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腰脚,把步枪顺在臂弯里,小心地趴下匍匐前行,用最缓慢的动作移动着身躯朝预定战位靠近。他是一英寸一英寸爬过来的,用最小的角度扬起额头,透过枯萎的草丛细致地观察了一下对面的情况,随后慢慢架起了武器,透过瞄准镜,扫视、对准……榴弹炮轰鸣了几十声之后,对面安静下来,摆出一副被炮火压制住的样子,但这并不可笑。怀特决定还是等一等,等到敌方士兵慢慢放松了警惕再说。于是他趁机睡了一觉,难得午后的阳光射穿了云层。他甚至还做了个梦,梦见在斐济的一棵椰子树下酣睡,扇尾鸠凌空飞过,发出拍打气流的声音,那儿的植被真好,到处都是暖洋洋的,不远处是洁白的沙滩,自己的妻子牵着两岁女儿的手慵懒地散步,并时不时地因为躲避浪花而发出快活的笑声……忽然,来自身后的半空里发出轰鸣,一听就知道是野马式战斗机,随后炸弹穿空的呼哨声便掠过头顶。怀特心里既兴奋又担忧。他很清楚东方士兵身上似乎普遍存在着某种奇特的顽强以及不可思议的献身精神。尤为可怕的是那些经过空中蹂躏和羞辱的士兵,往往变得更加强大和义无反顾。于是,这成为武备强大一方挥之不去的梦魇……一辆谢尔曼已经起火燃烧,乘员们正从里面爬出来用短枪射击冲上来的敌人,但很快就被几枚手榴弹压制住,由于没有进攻性武器,幸存者只能且战且退。另一辆坦克则没这么幸运,它的履带被炸断了,炮塔的盖子才推开,就被一个敌方士兵投进了燃烧瓶,里面的五个人全都着了火,四下里奔跑,然后被全部杀死。多数的士兵聚拢在最后一辆坦克附近,使用卡宾枪和冲锋枪进行自卫,但是两个敌方士兵仍然设法接近了他们,并引爆了炸药包。唯一完好的坦克似乎产生了怯意,开始后撤,在用机枪打倒了一名迫近的敌方士兵的同时,也碾死了自己人。真是一次失败的进攻!怀特想。他并不愤怒,更没觉得有多少懊丧,类似的事情过去也曾发生过,他知道下面将是另一场屠杀,自己的使命即将开始,于是再次检视了一下自己的枪支,然后稳稳地架起。透过瞄准镜,他缓缓地扫描整个阵地,然而竟一无所获。静待片刻,接下来的一幕让他变得无比的吃惊。先是一个士兵跳了出来,然后是两三个同时跳出,最后是十几个人出现在了空旷的阵地上。这些人四处逡巡,有的甚至没有持有武器。尽管疑惑重重,加兰德步枪仍旧击发出第一颗子弹,并准确命中一名敌对士兵的头部,只见翻滚倒地。怀特重新上膛,再次瞄准,却越发吃惊地看到其他人并未因此而四散奔逃或者就地卧倒,还是在反复徘徊、前行。第二发射中的是一个魁梧的士兵,子弹当胸穿透,激起了一层浅浅的粉色血雾,随后那个人朝一侧倒毙。而余下的所有人依然故我,低头搜索,继续前行。怀特拉动枪栓,重新观察,他们真是见鬼了,还在搜索、前进,究竟找什么呢?怀特拉动枪栓决定暂缓攻击,一则是好奇心驱使,二则是他不想草草完成今天的数额,毕竟真的半点难度都没有。他终于看到一个士兵捡起了某个物件,但无法确定那是什么,再去看另外一个,那人也捡起了一根类似木棒的东西。怀特的心里多少冒出几分嘲笑,如果可以的话他很乐意跑上前去询问他们要不要帮助。最后,他终于知道那些人在做什么了,随即果断地击发出第三颗子弹。此时的怀特意外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和爱情类似,很容易开始却很难以结束,结束的唯一方式就是年轻人的热血。热血消失,一切终结。他缓缓地收回武器伏低身子,并安静地待上半个小时,直到天近黄昏,这才悄悄地爬回到岩石后面。任务完成,怀特龇牙苦笑,从口袋里取出一块巧克力,作为热量的补充和对自己的奖赏。他把枪重新抱在怀中,打算离开,却又想了一下,随后拆下瞄准镜从岩石背后探出半张脸,朝对方阵地窥探。大约300码的地方出现了微弱的光芒,只一闪,随即就是枪声。怀特在半秒钟的时间里没有犹豫,他选择了承受,这是无法逃避的承受,所以没必要慌乱,他或多或少有了那么一点儿绝望和悔恨,但更多的情绪则是被留恋吞没了。那颗来自于老式“莫辛纳甘”步枪的子弹,锐利异常,毫不犹豫地穿透了瞄准镜射入他的眼眶,炽热的金属翻滚着切断额叶并撕毁了脑干,在一个外科医生的瞬间冥想中破颅而出,依旧飞行。他不由自主地向后倒下,后脑撞击地面也丝毫察觉不到疼痛,就像无奈的野云雀的羽毛跌落尘埃,只能闻到泥土和风的味道……(有删改)【注】怀特中尉最初是一名外科大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报名参军,被编入美陆战一师成为战地医生。瓜岛战役时,怀特侥幸地逃过一劫,损失了两根手指无法再拿起手术刀,他作为一名步兵直接参与对朝鲜的战斗。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交代了各种武器装备的名称,如“野马式战斗机”“谢尔曼”等,具有时代特征,弥漫着硝烟的味道。B.小说描写了怀特三次狙击敌方士兵,既生动细致地展现了战争的场景,又暗含了怀特对敌方士兵的同情。C.小说中怀特多次借助“瞄准镜”观察对手的阵地,暗示了人物的身份,串联了故事情节,可谓匠心独具。D.怀特最终被步枪子弹破颅,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画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死气沉沉、寂静寒冷的氛围,暗示战争的残酷和压抑。B.文中有关怀特美好而温馨的梦境的描写,丰富了情节内容,与战争的惨烈形成对比。C.小说通过不断变换视角,自由而灵活地再现了怀特在战场上与敌方士兵对垒的场景。D.小说既有对惨烈战争场面的描摹,又有对具体而微人性的思考,语言非常有感染力。8.小说中主人公怀特的情绪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人民日报》对《愤怒的钢铁》这本书有这样的评价:“本书正视历史和战争的同时,亦有对人文的思考。”请结合本文,谈一谈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战斗尚未开始,等待狙击时机,怀特镇定而放松;②听到炸弹轰鸣,怀特感到兴奋又担心;③战斗胶着时,目睹双方死伤严重,怀特冷静而坚定;④完成战斗任务,怀特产生了满足。9.(1)正视历史和战争:①小说以抗美援朝历史为背景,②以美军怀特的视角真实再现战斗的场景。(2)人文思考:①战争会激发出人钢铁般的意志力和信念。②战争让人性异化和泯灭;③战争让人无法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又暗含了怀特对敌方士兵的同情”错,“特的心里多少冒出几分嘲笑,如果可以的话他很乐意跑上前去询问他们要不要帮助”“最后,他终于知道那些人在做什么了,随即果断地击发出第三颗子弹。此时的怀特意外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和爱情类似,很容易开始却很难以结束,结束的唯一方式就是年轻人的热血”“任务完成,怀特龇牙苦笑”,怀特有好奇、不理解、嘲笑、无奈,但没有对敌方士兵的同情。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通过不断变换视角,自由而灵活”错误,小说全篇以“怀特”的视角展开,没有彰显出变换、自由灵活的特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心理变化脉络的能力。由“怀特决定还是等一等,等到敌方士兵慢慢放松了警惕再说。于是他趁机睡了一觉,难得午后的阳光射穿了云层”“他甚至还做了个梦……”得出答案①战斗尚未开始,等待狙击时机,怀特镇定而放松;由“忽然,来自身后的半空里发出轰鸣,一听就知道是野马式战斗机,随后炸弹穿空的呼哨声便掠过头顶。怀特心里既兴奋又担忧……”得出答案②听到炸弹轰鸣,怀特感到兴奋又担心;由“一辆谢尔曼已经起火燃烧,乘员们正从里面爬出来用短枪射击冲上来的敌人,但很快就被几枚手榴弹压制住,由于没有进攻性武器,幸存者只能且战且退”“他并不愤怒,更没觉得有多少懊丧,类似的事情过去也曾发生过,他知道下面将是另一场屠杀,自己的使命即将开始,于是再次检视了一下自己的枪支,然后稳稳地架起”得出答案③战斗胶着时,目睹双方死伤严重,怀特冷静而坚定;由“任务完成,怀特龇牙苦笑,从口袋里取出一块巧克力,作为热量的补充和对自己的奖赏”得出答案④完成战斗任务,怀特产生了满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涵和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能力。(1)正视历史和战争:由“他很清楚东方士兵身上似乎普遍存在着某种奇特的顽强以及不可思议的献身精神。尤为可怕的是那些经过空中蹂躏和羞辱的士兵,往往变得更加强大和义无反顾。于是,这成为武备强大一方挥之不去的梦魇……”得出答案①小说以抗美援朝历史为背景,由“他是一英寸一英寸爬过来的,用最小的角度扬起额头,透过枯萎的草丛细致地观察了一下对面的情况,随后慢慢架起了武器,透过瞄准镜,扫视、对准……”“忽然,来自身后的半空里发出轰鸣,一听就知道是野马式战斗机,随后炸弹穿空的呼哨声便掠过头顶。怀特心里既兴奋又担忧”“真是一次失败的进攻!怀特想”“怀特拉动枪栓,重新观察,他们真是见鬼了……”得出答案②以美军怀特的视角真实再现战斗的场景。(2)人文思考:由“第二发射中的是一个魁梧的士兵,子弹当胸穿透,激起了一层浅浅的粉色血雾,随后那个人朝一侧倒毙。而余下的所有人依然故我,低头搜索,继续前行”“怀特在半秒钟的时间里没有犹豫,他选择了承受,这是无法逃避的承受,所以没必要慌乱”得出答案①战争会激发出人钢铁般的意志力和信念。由“他并不愤怒,更没觉得有多少懊丧,类似的事情过去也曾发生过,他知道下面将是另一场屠杀,自己的使命即将开始”“唯一完好的坦克似乎产生了怯意,开始后撤,在用机枪打倒了一名迫近的敌方士兵的同时,也碾死了自己人”“此时的怀特意外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和爱情类似,很容易开始却很难以结束,结束的唯一方式就是年轻人的热血。热血消失,一切终结”得出答案②战争让人性异化和泯灭;由“他甚至还做了个梦,梦见在斐济的一棵椰子树下酣睡,扇尾鸠凌空飞过,发出拍打气流的声音,那儿的植被真好,到处都是暖洋洋的,不远处是洁白的沙滩,自己的妻子牵着两岁女儿的手慵懒地散步,并时不时地因为躲避浪花而发出快活的笑声……”可见怀特心中有温情,有对家的爱和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面前他只能选择完成狙击的任务,“怀特的心里多少冒出几分嘲笑,如果可以的话他很乐意跑上前去询问他们要不要帮助”“那颗来自于老式……步枪的子弹,锐利异常,毫不犹豫地穿透了瞄准镜射入他的眼眶,炽热的金属翻滚着切断额叶并撕毁了脑干,在一个外科医生的瞬间冥想中破颅而出,依旧飞行”,结合结尾【注】分析,怀特原本是一名外科医生,却不得已走上战场,成为杀人者,得出答案③战争让人无法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①,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材料二: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戲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注]①祛,袖口,文中指衣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假之A资B自C以为贤D而不戒E则虽无F后嗣G不亦H可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有,指有什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何……有”,两者句式结构相同。B.“直饰君令而不贰者”中的“直”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字意思相同。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用来代指太子。D.“太宗数之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2)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14.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义对此加以说明。【答案】10.BEG11.B12.B13.(1)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2)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14.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多假之资”,“假”为谓语,“之资”为双宾语,动宾结构,省略主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自以为贤而不戒”,主语相同,“而”连接前后两部分,中间不断开,“则”作为连词“那么”一般置于句首,E处断开;“不亦可乎”,“不……乎”固定句式,单独成句,前面G处断开。故B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特殊句式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A.正确。两个都属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分别为:余有何焉?/有何厌。句意:与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满足的呢?B.错误。“直”,只是,仅仅是。/笔直。句意: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C.正确。D.正确。“数”,数落。/多次。句意:太宗数落他说。/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说法错误,应是晋文公接受了寺人披的辩解,然后接见了他。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其……乎”,难道……吗;“置”,丢弃;“相”,让……做相国,或任命……做相国,使动用法。(2)“卒”,死去;“事”,侍奉;“不贰”,没有二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结合“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可知,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外逃,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他,寺人披斩断了他的衣袖,文公逃跑到翟。晋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没有抓获文公。等到文公后来返回晋国,寺人披来求见。文公传话说:“蒲城之战,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你却马上就赶到;惠窦之战,惠公命令你三夜赶到,你却一夜就赶到了,怎么这样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憎恨的人,我只怕不能胜任。您当时是君主憎恨的蒲人、翟人,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于是文公就接见了他。有人说:齐国、晋国的宗庙断绝祭祀,不也是应该的吗?齐桓公能利用管仲的功劳而忘记他射中自己带钩的怨仇,晋文公能听从寺人披的话而不追究他斩断自己袖子的罪行,这表明桓公、文公能够宽容这两个人。他们后代的君主,明智比不上桓公和文公;而后代的臣子,贤能比不上管仲和寺人披。拿不忠诚的臣子来侍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如果不察觉,就会遭到燕将公孙操、子罕、田常这一类的残杀;君主如果察觉了,奸臣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的例子来为自己开脱。君主如果不惩处他们而自以为有桓公、文公的德行,这是以仇人为臣而自己的明智又不能洞察他们的阴谋,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况且寺人披的话,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那就是忠于君主。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材料二:冯立,唐武德年间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他以前的随从有很多都逃走了,冯立感叹道:“哪有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难的道理!”于是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的手下随从说:“只有以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来报答太子了。”然后解散军队躲藏起来。第二天,冯立面见太宗李世民请罪,太宗数落他说:“你昨天带兵来和我的军队战斗,使我的军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冯立哭着回答说:“我冯立生来侍奉太子,希望能够为他卖命,所以当时战斗的时候,我没有顾忌太多。”说完悲痛不已,太宗好言安慰他,并封他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对他的亲信说:“遇到这样大的罪过却免于一死,我一定要以死报答圣上。”不多久,突厥攻打便桥,冯立率一百余名骑兵与突厥兵大战于咸阳,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太宗听说后大加赞叹。当时,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等敬君弘、中郎将吕衡被杀,士气低沉,秦王府护军军尉尉迟恭杀死李元吉并拿着李元吉的人头让谢叔方看,谢叔方下马大哭,离开了军队逃走。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说:“谢叔方真是个义士。”命令左右释放谢叔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是道家著作,论养生之道。③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④造物:创造万物的上天。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赞美自己住地的环境极优美,把大自然所赋予的美融入其中,“苍烟落照”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意境有相似之处。B.上阕写词人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山中美景,动静行止无不惬意,生活环境高洁而极令人向往。C.下阕开头三句表明生活态度:就要理直气壮地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要尽情畅快一番。D.全词尽写作者的闲情逸致,笔触潇洒豁达,语言简洁平易,基调清新明快,堪称隐居闲适诗作的典范。16.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看似是词人超脱尘世的表白,实则显得冷峻,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5.D16.理解:这两句表面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任凭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批评,和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这两句在结尾处与前文在语意上陡然一转(反差巨大),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篇末点题有力/篇末唤醒全篇),饱含讥讽和愤懑,动人心魄。【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基调清新明快”错误,词基调应该是苍凉悲壮的,暗含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两句写出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饱含讥讽和悲愤,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不重用人才,致使自己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虽极写隐居之闲适,却更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感慨。从内容看,在语意上,表达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与上文写词人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山中美景的生活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感情看,说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一样,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将进酒》中借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答案】①.江畔何人初见月②.江月何年初照人③.陈王昔时宴平乐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浔阳江头夜送客

⑥.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畔”“谑”“浔”“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只有积极的,它也包括沮丧、愤怒、羞愧等一系列负面的。所谓存在即合理,你们有没有想过负面情绪存在的价值呢?①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②要求参与者先通过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③然后让实验员给参与者展示一些人的照片,④照片上的人有脸红的和不脸红的。⑤根据实验结果显示,⑥因为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⑦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高。⑧大家不妨回忆一下,⑨当一个人冒犯了你但之后向你承认错误时,⑩你是不是更不愿意继续为难脸红的人呢?内疚和羞耻有很多重合之处,当你没有达到期望或者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你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羞耻。但是,和羞耻相比,(1)。当我们做错事情伤害到他人时,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修复关系。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而(2),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这样的消极情绪并不会促使我们去改正错误,修复关系,反倒会使我们陷入自我贬低的死循环。因此,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当孩子犯错后教育孩子时,家长们最好让孩子感到内疚。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1)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2)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19.第②句可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第⑤句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第⑥句可修改为:即使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对应前面提到的“内疚和羞耻”,此处是和羞耻对比,结合后文“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可知,此处说内疚更积极一些,可填“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2)此处相对内疚谈羞耻,结合后文“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可知,这是否定自己,可填“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通过”一词使用错误,导致句子中途易辙,可去掉“通过”,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第⑤句,“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第⑥句,因果关系不合逻辑,可修改为让步假设关系,“即使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与“不能!”“不能受!”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1.有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改为“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有吃有穿,过一份快活的日子”,请结合语境谈谈改前和改后哪种表达更好。22.下列句子中“仿佛”的用法,与文段中“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不同的一项是()A.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B.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C.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D.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答案】20.“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与“不能!”“不能受!”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不能!不能!”反映了瑞宣对家庭责任的思索和承担,比“不能!”更能突出瑞宣的责任感;“不能受!不能受!”表意上比“不能受!”程度更重,表现出瑞宣对做亡国奴的不甘和对北平陷落的痛恨,更突出瑞宣的爱国之情以及照顾大家庭与辞家抗日不能兼取的矛盾心理。21.示例一:改前的表达更好。“不愁吃穿”和“无灾无难”运用含否定意义的词语,着眼生活的最低限度,更切合瑞宣这个家庭勉强度日的情况。“有吃有穿”和“快活”则表明生活相对优裕,不符合瑞宣家庭的实际。示例二:改后的表达更好。“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有吃有穿,过一份快活的日子”着眼于将来,只要天下太平,生活水平就可能会提高。相比改前的表达,更能和日本入侵打断日常生活形成强烈反差。22.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和表达效果的辨析能力。原文中“不能!不能!”反复出现,起强调作用,是瑞宣在思考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后做出的坚定回答,不能离家而去,不能甩手而走,体现出瑞宣对家庭责任的承担,比一个“不能”更能突出瑞宣的责任感。原文中的“不能受!不能受!”重复两次,更能突出瑞宣对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的抗拒、不能忍受,表现出他对北平陷落的痛苦、仇恨、不甘。再结合原文“可是”一词以及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瑞宣此刻内心的矛盾挣扎,一方面不能弃家人不顾,一方面又不甘做亡国奴,体现出瑞宣对家庭的责任与离家抗日不能兼顾的矛盾,起到了强化作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考生可选择原句好,也可选择改句好,只要能结合语段内容合理分析即可。分析时要结合语境比较替换词语的差异,进而比较表达效果。如果认为改前的表达更好:改前使用的词“不愁吃穿”和“无灾无难”是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强调不为吃穿发愁,没有灾祸,属于生活的最低限度,承接上文瑞宣家庭的实际情况,更符合瑞宣家庭生活拮据、勉强度日的情况。而改后的词“有吃有穿”和“快活的日子”则体现出生活优渥,日子富足、潇洒,不符合瑞宣家庭的实际情况。如果认为改后的表达更好:改后的词为“有吃有穿”“快活的日子”,是对没有战争的生活的设想,写出了天下太平时,人们生活和乐,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会提高,过快活的日子,体现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原句相比,更能与日本入侵、北平沦陷、太平生活被打断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段中的“仿佛”意为“似乎,好像”,接近于心理错觉,也可以是生活经验的相近,但并非比喻。A.此处“仿佛”理解为“似乎”,指锣鼓声在阿Q耳朵里似乎在十里之外,并非比喻。B.此处“仿佛”理解为“似乎”,指阿Q对自己头上的癞头疮感到光荣,是一种心理感受,并非比喻。C.此处“仿佛”可理解为“似乎”指作者认为这古园就是为了等他,强调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并非比喻。D.该句是普希金《致大海》中的句子,根据课本所学内容可知,此处是将海浪的声音比喻成人的絮语和招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文段中句子用法不同。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