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施行仁政B.礼法并施C.君民共治D.民贵君轻2.《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3.(2017辽宁鞍山一模)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子主张:“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这一观点可概括为()A.“恩威并施,赏罚并重”B.“唯才是举,选贤任能”C.“知人善任,用人不疑”D.“专职专任,定位管理”4.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5.《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D.天人感应的学说6.(2017湖北黄冈一模)《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7.(2017山东莱芜高三统考)“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科举制的推行导致思想不断僵化 B.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学退出历史舞台C.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D.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8.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B.朱熹:格物致知 C.王阳明:知行合一D.顾炎武:经世致用9.(2017福建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二)《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10.(2017山西临汾三模)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11.(2017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测评)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12.在谈论清初风气时,梁启超说“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清史稿》载“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陈独秀也说“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这表明清初()A.政府政策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导致逐利盛行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了学术风气D.思想界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7分)14.(2017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教学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A材料未涉及“法”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民共治”,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2.A材料“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故A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黄老学说”,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的结论,故D项错误。3.D“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表达了法家要求官吏的使用时能够专人专任,这样就可以发挥其长处,不会出现争斗,故D项正确。4.B材料反映了汉代以来的君臣等级关系,体现出“君为臣纲”思想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A项错误;“皇帝独尊”思想形成于秦始皇时期,与材料“汉代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大臣上书都以自卑、放弃尊严的形式开篇,不能体现“皇权至上”的观念受到冲击,反而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观念一直受到重视,故D项错误。5.D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无为而治的思想、法家思想和尚贤思想,题干中并未提到,故A、B、C三项错误。6.C“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西行取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C项正确。7.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故A项错误;理学本质是儒学,儒学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在为封建统治者辩护,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D项。8.C材料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反映出该学者先知后行、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9.A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10.A根据材料“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结合所学,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11.B材料中儒生只是在寺院读书,并未说明儒佛融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寺院为儒生提供读书会友的场所,说明佛教寺院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人的追求仍是“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寺院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并不是文人追求,故D项错误。12.D有关“政府政策”的提及,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是在新文化运动中而非清初丧失的,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相关信息在材料中同样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主张正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流,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答案(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6分)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任意一点2分)荀子主张“王道”“君舟民水”等。(任意一点2分)(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4分)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4分)(3)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4分)说明: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总结;第二小问“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兼采各家思想并带有神秘色彩;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家有利于加强君权和维护与巩固国家统一。第(3)问,第一小问“途径”,根据材料三“‘三新’(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可知,牟钟鉴先生认为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是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第二小问“说明”,程朱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14.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2分)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