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设计1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材第2页内容。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多媒体课件、硬币、曲别针、三角板等。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地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地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2拃了呢?”师:同学们,小裁缝不明白,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两个人的一拃不一样。师:看来测量长度还是需要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1.感受古人的测量方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生1:大石头。生2:长方形布。生3:竹竿。……师:古人是怎样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呢?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生2:用拃去测量。生3:用脚去测量。师:也就是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事先准备的学具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课桌的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问:你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同一边用拃去量,有同学们的5拃长,老师的3拃长;用一角硬币去量有24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有18个那么长;用粉笔去量却有7支粉笔那么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3)全班交流汇报。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去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同。3.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铅笔、粉笔、小刀等)去量文具盒、书本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3)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的东西,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他们并不一样长?回答:因为曲别针的长度与橡皮的长度不一样。(4)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少但长度长的东西。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长?回答:4支。提问:铅笔盒有几块橡皮长?回答:5块。提问:桌子和铅笔盒哪个长?提问:用我们手中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回答:不能。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测量时,把作为标准的物体的左端与被测量的物体的左端对齐,并且要一个接一个密密地放平摆直。四、巩固应用1.绳子大约有()个长。绳子大约有()根长。2.有()个有()个他的话对吗?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第2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材第3页内容。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直尺、钉子、纸条等。一、情境导入昨天我们通过动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了要测量得准,测量得公平,就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如粉笔、文具盒、铅笔等,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1)观察尺子。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应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2)认识、感受1厘米。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便利贴的宽度吗?请你们把自己的食指、便利贴放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长度。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是1厘米。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画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长。互相看一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比画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强记忆。(3)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2.教学例3。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师: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生:把纸条放在尺子上就可以量出来。师:随便放尺子上量吗?生:不是。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纸条的长度。(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做法。测量时,直尺上“0”与物体一端对齐,另一端落在直尺上的位置数字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1、2题。四、课堂小结师:今天同学们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认识了1厘米。生2:我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生3:我还会用尺子来测量。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观察尺子:刻度、数字。2.认识厘米:1厘米、几厘米。3.用厘米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第3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材第4页内容及练习一的3~5题。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难点: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1米长的尺子、软尺。一、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肯定有。(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师:刚才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去量黑板的长度,我们发现很不方便。其实,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可以用字母“m”表示。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米可以用“m”表示)2.感受米。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同桌两人,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发现伸直的两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米尺再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是1米吗?学生用米尺测量。发现从地面到讲台桌面的高度也是1米。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1米有多长,你能比画一下吗?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先想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米,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等份(如图)。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用直尺来量米尺,发现1米=100厘米。4.用米量。(1)交流:如果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同桌互相说一说。(2)讨论: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学生汇报。(3)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4页下面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3~5题。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尺、卷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和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更重要的是我们仔细观察,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只有这样,才会学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认识米和用米量1米=100厘米即:1m=100cm第4课时认识线段教材第5、6页内容。1.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构建线段模型。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3.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重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难点:画线段的方法。多媒体课件、直尺。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总是争分夺秒,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材例6。(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吸管、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学生汇报。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师: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作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3)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5页例6,拉紧一条线叫线段吗?教师在讲台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线照着操作,指名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感知什么是线段。师:同学们知道线段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实际投影展示:a.线段是直的。b.线段有两个端点。c.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师:大家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看:课本第5页中黑板的边、课桌的边、书的边都可以看作线段吗?还有哪些东西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同桌互相交流)小结:我们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线段。(4)量线段。师:线段可以度量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学生通过用尺子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过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5)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2.教材例7(1)画线段(课件出示例7)。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尺子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2)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三、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知道了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以及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怎样正确地选择长度单位估测物体的长度。认识线段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第5课时确定长度单位教材第7页内容。1.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2.可以确定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会确定物体的长度单位。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1米=100厘米。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正确地确定物体的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教材例8。师:同学们知道1厘米大概有多长吗?生:知道,1厘米大概是一个指甲盖的宽度或者1块橡皮的厚度。师: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校园中的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吗?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生1:一张床的长度大概是2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生2:课桌的高度是65厘米,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师:很好!教材中提供了以下四个小朋友判断的方法。生1:我们用的一把直尺是10厘米,13厘米就比直尺长一点,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生2:我的身高是1米多,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生3:10位同学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生4: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方法合理吗?生:是合理的。师:不同的长度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更准确。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答得又快又准。我们教室中门的高度是2(),同学们知道括号中该填什么单位吗?生:我选米,如果选厘米的话,就连我的一只手都塞不进去了。师:是啊!下面再看另外一题,黄瓜的长约20(),同学们知道这个括号中该填什么单位吗?生:应该填厘米。师:是的。如果黄瓜的长有20米的话,那该破世界纪录,震惊世界了!我们要依据现实情况来恰当地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小组之间再自己选一些物体,再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三、巩固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1)电脑桌高约70()。(2)一支铅笔长15()。(3)学校的旗杆高约10()。(4)一棵大树高约6()。2.正确的在K里画,不正确的画。(1)淘气是一年级一班的学生,他的身高约130cm。K(2)笑笑是一年级二班的学生,她的身高约1m20cm。K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里涂上颜色)(1)一条围巾长1()。eq\o(\s\up7(米),\s\do5())eq\o(\s\up7(厘米),\s\do5())(2)一个文具盒长20()。eq\o(\s\up7(米),\s\do5())eq\o(\s\up7(厘米),\s\do5())(3)一张办公桌宽80()。eq\o(\s\up7(米),\s\do5())eq\o(\s\up7(厘米),\s\do5())4.估一估,量一量。物品估计测量你的裤子长()cm()cm粉笔盒高()cm()cm文具盒长()cm()cm四、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一的8~9题。五、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教室中门的高度是2(米)黄瓜的长约20(厘米)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第1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教材第11、12页内容。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2.培养认真、仔细、工整书写的习惯。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竖式计算的算理和书写竖式。课件、计数器。一、复习导入口算。40+3=50+7=3+90=7+80=30+7=可采用抢答、听算等形式进行。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班级二(1)班二(2)班二(3)班二(4)班带队老师人数(人)35323734每班2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2.学习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1)学生列出算式:35+2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3.学习竖式。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4.变式训练。(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三、巩固应用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2.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可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题意,知道“”是合起来的意思,进一步领会加法的意义,巩固竖式计算的格式。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在列竖式时,要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对齐。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35+2=37(人)竖式:十位个位35+237eq\b\lc\\rc\}(\a\vs4\al\co1(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eq\a\vs4\al(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第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材第13页内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难点: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课件、小棒、计数器等。一、复习导入1.笔算下列各题。32+6=5+84=2.说一说: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与个位对齐)上节课我们通过列竖式计算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二、探究新知1.出示第11页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习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1)学生列出算式:35+32。师: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学生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大部分完成后,指名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生1:口算法。生2: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最后合计6捆零7根。(学生边说边演示)生3: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3个珠子,个位上加2个珠子,十位上的6个珠子与个位上的7个珠子合起来表示的数是67。(学生边说边演示)生4:……学生在说算法时教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用竖式计算一下:(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35+32(2)小组交流,35+32的算法。结合小棒的摆法思考:列竖式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加起?(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的正确格式及算法。eq\a\vs4\al(先写→,,再写→)35+3267eq\a\vs4\al(\x(\a\al(从个位算起:5+2=7,再算十位:3+3=6)),也可以从十位算起:3+3=6,再算个位:5+2=7)K学生可能会说出另—种算法,教师应加以肯定。3.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二的1、2题。四、课堂小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在写竖式时,要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对齐,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对齐。计算时,可以从十位算起,也可以从个位算起,但笔算时从个位算起比较简便。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35+32=67(名)eq\a\vs4\al()35+3267个位:5+2=7表示5个一加2个一是7个一。十位:3+3=6表示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第3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材第14页内容。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2.在计算的过程中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重点:使学生通过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多媒体课件、小棒。一、复习导入1.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63+7=42+9=37+6=8+56=73+9=48+6=7+28=19+6=2.用竖式计算。22+35=40+28=36+13=68+21=提问: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①相同数位对齐。②计算时从个位加起。3.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景图)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1)学生阅读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35+37=(2)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摆出35+37。(3)提问:怎样把这些小棒加起来?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为后面竖式计算进位做好准备。)(4)学生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小组上台展示并解释。(边摆边说)方法一:先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1捆,12根捆成1捆多2根;再把3捆加3捆是6捆,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是72根。方法二:先把3捆加3捆是6捆,再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1捆还多2根,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是72根。(5)小结: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这两种方法使用小棒相加的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师:大家看到这种摆法非常好,一看就知道是多少根,但是我们总不能摆着小棒计算每一个算式,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别的简便方法?(6)提问:列竖式怎样写?应该怎样计算?(7)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个位上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应该怎样写?向十位进上的“1”怎样写?(8)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2.比一比。(1)提问:比较35+32与35+37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式的竖式计算。35+326735+31772(2)学生交流汇报。(3)小结:相同点是相同数位都要对齐,不同点是35+32的个位相加不满十,而35+37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35+32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而35+37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如果从十位加起,则比较麻烦。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15~16页练习二的4~7题。四、课堂小结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要把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35+37=72(名)35+31772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3.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上的1。2.减法第1课时不退位减教材第17、18页内容。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多媒体课件。一、情境导入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奋力拼博,获奖的录像。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儿举办吗?2008年的奥运会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们奋力拼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你们知道这届奥运会上哪个国家获取的金牌数量最多吗?课件展示教材第17页情景图。观察教材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从图中我们知道的信息有:中国金牌48枚,美国金牌36枚,俄罗斯金牌24枚,英国金牌19枚,德国金牌16枚。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应该怎么列式?学生口答:48-36(板书课题——不退位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师:48-36怎样进行口算呢?把你的口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小组交流48-36的口算思路并汇报。口算:48-36=12想eq\x(\a\al(40-30=10,8-6=2,10+2=12))还可以想:eq\x(\a\al(48-30=18,18-6=12))如果列竖式计算又该怎样算呢?引导学生回忆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问:我们进行笔算减法时,方法是不是一样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圆纸片,理解算理。学生展示摆圆纸片的过程。(先小组展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计算后小组交流展示。列竖式计算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8减6得2,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4减3得1,写在十位上。教师板书:eq\x(48-3612\a\vs4\al(个位:8-6=2,十位:4-3=1,合并:1个十和2个1合起来是12。))2.小组讨论:列竖式进行不退位减法计算应注意什么?3.小结:列竖式进行不退位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18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三的1~3题。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笔算时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2)要从个位减起。不退位减48-36=1248-3612列竖式时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第2课时退位减教材第19页内容。1.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思维品质。多媒体课件、小棒。一、复习导入1.口算。15-7=10-6=14-7=18-9=32-4=50-6=31-2=47-8=2.说一说,15-7和47-8,50-6在计算过程中,像这样个位不够减怎么办?3.今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奥运金牌榜”)提出问题:美国比英国多多少枚金牌?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2。美国获金牌36枚,英国19枚,美国比英国多多少枚金牌?也就是求36比19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36-19=(1)小组讨论,个位上的6减9不够减怎么办?小组合作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引导学生用小棒实际摆一摆,摆小棒时,重点突出一捆变成10根和1根合在一起是16根,再算16根减9根的操作过程,退位后十位上是几减几)(2)全班交流。①36-19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也就是十个一,凑成16-9得7。这时十位上3个十就剩下2个十了,再用20减去10得10,10加7得17。②36-19个位不够减,就用36-9得27,再用27-10得17。(3)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办法解答了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的难题,真棒!哪一个小组的方法最简便?生:用竖式计算。师:板书竖式。想一想,做退位减法的时候,应该从什么减起?(个位)从十位减起方便吗?(引导学生讨论“减法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2.学习例3。50-24(1)被减数个位上是0,个位的0减4不够减,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该怎样做。(个位的0减4不够减,十位退1,个位10-4)(2)做下面的题目,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78-22()65-13()55-16()70-26()81-48()73-27()①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3)练习。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0~21页练习三的4~8题。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笔算退位减法有了什么认识?退位减例236-19=17例350-24=26eq\o(,,\s\up6(·))36-1917eq\o(,,\s\up6(·))50-2426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材第23、24页内容。1.引导学生学习用加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问题的方法。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课件。一、情境导入师:为了培养同学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我校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学校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课件展示第23页例4的情景图。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吗?二、探究新知教学例4。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课件出示学校二年级卫生评比情况,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和三班的小红旗数被遮住了。只知道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红旗,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摆法。选代表进行交流汇报。生:先摆出一班的12面红旗,也就是12个圆片。再摆二班的,当二班摆到12个时,还要再摆3个,也就是15个。师:对照刚才摆圆片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二班要摆多少面小红旗?学生列式计算口答:12+3=15(面)根据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结:要求出二班应得多少面小旗,只要把与一班摆的同样多的圆片数加上比一班多的3面,就可以求出摆的个数。所以当遇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时要用加法计算。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1)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师:本题中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生:知道一班得了12面红旗,三班比一班少4面;要求三班得了几面红旗。(2)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红旗,动手摆一摆,先同桌摆,再指名学生上台摆。师:从哪里看出三班比一班少摆了4个?生:先摆12个,再去掉4个就可以了。(3)列式。学生口答:12-4=8(面)小结:要求三班摆多少个圆片,就是从一班摆的圆片中去掉比一班少的4个,也就是求比12少4的数是几,用减法计算。师:刚才我们帮二班和三班同学算出他们分别得了几面小红旗,想一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师追问:为什么前面是12+3,而这里是12-4?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1~3题。四、课堂小结提问: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算。解决问题(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一班:○○○○○○○○○○○○二班:○○○○○○○○○○○○○○○12+3=15(面)(2)三班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一班:○○○○○○○○○○○○三班:○○○○○○○○12-4=8(面)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算。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1课时连加、连减教材第27页内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10+10+20=6+4+5=30+2+7=22+8+30=60-20-10=15-7-8=23-7-4=17-10-2=(它们的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进行的)2.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板书课题——连加、连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课件出示课本第27页情境图,夏天的时候,农民伯伯的南瓜成熟了,同学们帮助农民伯伯收南瓜。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劳动这么辛苦,我们也来帮帮忙吧!算一算,他们一共帮农民伯伯收了多少个大南瓜?(2)可以用表格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28个34个22个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用加法计算。28+34+22=(3)小组讨论,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28+34+22=84(个)先算28+31462再算62+2284(4)怎样算能更简便一些呢?(两个竖式中都有62,可以把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28+31462+2284(教学例1时教完简便写法后,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5)完成教材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2.教学例2。(教学例2,先让学生进行口算。讲解在什么情况下用笔算,在什么情况下用口算)(1)出示第27页情境图,农民伯伯把同学们摘的南瓜送到市场上去卖,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这时还剩多少个呢?算式是:84-40-26(2)小组讨论,连减式题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到右)84-40-26=18(个)84-4044eq\o(,,\s\up6(·))44-2618简便算法84-40eq\o(,,\s\up6(·))44-2618(3)能够更简便吗?(84减40,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可以口算,可以直接用44减26)eq\o(,,\s\up6(·))44-2618(4)完成教材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2题。三、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的1~3题。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三个数连加、一个数连减两个数的计算。连加、连减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加、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同时,在计算中,遇到哪一步能口算的,就用口算。连加、连减例128+34+22=84(个)28+3146262+2284简便写法28+31462+2284例284-40-26=18(个)84-4044eq\o(,,\s\up6(·))44-2618简便写法84-40eq\o(,,\s\up6(·))44-2618第2课时加减混合教材第28页内容。1.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题。2.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结合情景图进行交通秩序的教育。重点: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题。难点: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1.计算。46+25+18=63-24-16=2.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连加和连减,今天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车上原来有47人,后有15人下车,又有1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2)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指名问答。板书:47-15+18(3)比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所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4)归纳:这个算式就是加减混合算式。那么加减混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5)汇报算法。方法1:47-15+18=50(人)47-153232+1850方法2:47-15+18=50(人)47-1532+1850(6)小结。加减混合笔算时,和计算连加、连减一样,可以写成两个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简便些。而且哪一步能口算就直接口算,不用写出竖式。2.教学例4。(1)出示例4。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看看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2)提问: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同桌交流,再动笔试试。(3)学生发言,教师补充。(4)小结:这道题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师板书笔算过程:47+1166372-639(5)小组交流: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为什么?(6)师生共同交流小结:这道题没有更简便的写法。混合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此题先进行的是后两个数的运算,再用第一个数减去前次运算的结果。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9~30页练习五的5~8题。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从左到右计算的。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加减混合例3:47-15+18=50(人)47-153232+1850简便写法47-1532+1850例4:72-(47+16)=947+11663eq\o(7,\s\up6(·))2-639简便写法eq\o(7,\s\up6(·))2-47eq\o(2,\s\up6(·))5-169归纳总结:加减混合计算,从左往右依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材第32页内容。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的思路。2.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重点: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18+48-765-20+1391-(51+46)45+(36-27)学生板演,集体订正。(教师强调:能口算的不用列竖式)2.解答下面各题。(1)(2)小明今年9岁,他比爸爸小28岁,爸爸今年多少岁?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导入新课。星期天,美术兴趣小组将开展一项活动去郊外写生。同学们,你们想去吗?咱们就随他们一起去看看吧!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美术兴趣小组有女生14人,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2.教学例5。(1)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本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3)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该怎样列式?(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示:在这两个问题中,我们应先求哪个问题?(5)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演。男生人数:14-5=9(人)美术兴趣小组人数:9+14=23(人)(6)提问: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7)师生共同交流小结。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先把其中的一个问题求出来,然后结合求出的第一个问题和题目中的条件再求出第二个问题。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1~3题。四、课堂小结提问:学习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希望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已知条件:女生有14人,男生比女生少5人。要求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解答:男生人数14-5=9(人)美术兴趣小组人数9+14=23(人)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35页内容。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课件。一、口算练习20+40=18+5=36+40=90-50=48+12=83-83=46-16+20=37+3-40=二、整理与复习1.教学第1题。(1)课件出示第1题主题图。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师:那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是从哪些方面来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的。生1:笔算加法。生2:笔算减法。生3:连加。……(2)师:同学们说得比较全面,那下面我们就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习吧。课件出示整理结果。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加减混合:分有括号和没有括号两种情况,如果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2.教学第2题。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1)说一说各题的计算顺序。(2)哪几道题列竖式时有简便写法?请将它们写出来。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3)小结:进行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能口算出来的就口算,不用列竖式。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断结果及方式。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4、5题。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回答解题思路。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整理和复习eq\b\lc\\rc\}(\a\vs4\al\co1(加法,减法))eq\a\vs4\al(相同数,位对齐)eq\b\lc\{(\a\vs4\al\co1(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算3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认识角教材第38~39页内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难点:用尺子正确画角。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三角板。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第38页主题图。同学们,屏幕上的校园美吗?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这就是角。(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课件出示实物图。(2)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师:看,老师带来了三件物品,它们身上有角吗?等学生观察后,把钟表、三角尺、剪刀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问: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画比画角的模样。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都是尖尖的。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②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出两名学生)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操作、认识角的大小。(1)折角。①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学生轻轻地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②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③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师(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请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2)做活动角。①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②展示两学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生:一个大,一个小。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师:你来试试。生(把两个角放在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之间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③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程度的关系。角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3.教学例2:画角。(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指名生说说。同时教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画成了一个角。(4)师: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学生画,教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八的1~4题。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归纳小结:(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3)学会了画角和制作角。认识角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角的画法先选择一个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及画法教材第40页内容。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2.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难点:正确画直角。多媒体课件、三角尺。一、复习导入1.角有()个顶点,()条边。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二、探究新知1.认识直角(教学例3)。出示情境图。谈话:你能找到这些物品的角吗?指名上黑板指一指这些角。指出:上面的三个角都是直角,直角通常用特殊的符号表示。教师给其中一个抽象出来的直角标上直角符号,同学们给其余的两个直角标上直角符号。2.判定直角。提问:怎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小结:判断直角的方法是:先将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跟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没有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3.折直角。谈话: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一个直角。拿出一张纸,任意折一折,再沿着折痕对折。这两条边所夹的角就是直角。用手摸一摸,感觉直角的大小。汇报:你们觉得直角是什么样的?和大家说一说。4.画直角(教学例4)。谈话:同学们郡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要来画一个直角,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演示用三角尺画出一个直角,学生仔细观察。谈话:先看老师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直直的线,把三角尺直角中的一边和它重合,倚着另一条边再画一条线,这就是我画的直角。教师说明:直角画好后,标上直角符号“”。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交流:你是怎样画出直角的,用三角尺画直角时要注意什么?延伸:老师在黑板上画的直角比你画的直角要大,对吗?为什么?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40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八的6~8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直角有了哪些认识?如果老师让你们用活动角摆出一个直角,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直角的认识及画法1.直角2.直角的画法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1~42页内容。1.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2.通过看、说、折、画、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感知锐角、钝角的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重点:能辨认锐角、直角、钝角。难点:用三角尺拼钝角。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一、情境导入学生活动:折角。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动手折角,比赛谁折角的方法多。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角,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角不一样大。师:这些角你都认识吗?生:我认识里面的直角,还有一些不是直角的就不认识了。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除直角外的这些角。二、探究新知1.认识锐角和钝角。(1)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观察图片,并与同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2)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直角,并说说是怎样确定的。在学生说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时,师强调: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及一条边与黑板上的直角顶点及一条边重合,看它们的另一条边是否重合。(3)师:黑板上其他的三个角与直角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前两个角比直角小,最后一个角比直角大。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4)师:如何辨认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出示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用三角尺比图中的角,找出锐角和钝角,并跟同桌交流一下是怎样操作的。小结:将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和一条边与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角的另一条边落在直角的内部,说明这是一个锐角;如果角的另一条边落在直角的外部,说明这是一个钝角。2.拼钝角(教学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教师出示一副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三角尺上都有哪些角?生: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师:钝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如何用三角尺上的两个角拼在一起构成钝角呢?快动手拼一拼、试一试吧!学生用两个三角尺拼钝角,并在小组里交流拼法。师点名让学生到台上演示拼法,并对学生的拼法给予指正和肯定。小结:两个锐角拼在一起不一定是钝角;两个直角拼在一起不是钝角;只有用直角和锐角拼在一起,才能拼成钝角。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41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3.完成教材第44~45页练习八的9~14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角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认识锐角和钝角1.2.用三角尺拼一个钝角。方法:把直角和锐角拼在一起。
4表内乘法(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46~47页内容。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2.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读写乘法算式。难点: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多媒体课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都喜欢爸爸、妈妈带你们到游乐场参加各种游乐活动吧!(出示第46页情景图),这是公园游乐场的一角,请你仔细观察都有哪些游乐项目?再看看这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各种游乐活动各有多少人玩?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算式:3+3+3+3+36+6+6+62+2+2+2+2+2+2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小组交流。小结:每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师: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运算方式来计算,大家想知道吗?二、探究新知乘法的意义1.课件展示第47页例1。提问:你知道加数相同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1)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加法算式,认识乘号、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3+3+3+3=15提问:这个算式中加数都是几?表示什么?(加数都是3,表示5个3连加的和是15)小结:求5个3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作5×3=15,算式中的“×”叫作乘号(先写“/”,再写“\”)。乘号与加号“+”、减号“-”一样,都是一种运算符号。5×3=15读作5乘3等于15(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也可以写作3×5=15,这个算式怎样读?(3乘5等于15)板书:5×3=155乘3等于153×5=153乘5等于15学生把每种读法读两遍。3.提问:你能把其他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并说说你这样写乘法算式的理由。①同桌讨论怎样写乘法算式,并说明理由。②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6+6+6=244个6相加4×6=24或6×4=242+2+2+2+2+2+2=147个2相加7×2=14或2×7=14③读一读写出的乘法算式。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九的1~3题。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乘法的初步认识(1)例1:飞机里共有多少人?3+3+3+3+3=15(人)5个3相加得15过山车里有多少人?2+2+2+2+2+2+2=14(人)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乘法算式:2×7=14读作:2乘7等于14。或7×2=14读作:7乘2等于14。第2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48页内容。1.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了解加法与乘法的关系。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重点: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多媒体课件。一、情境导入师:森林联欢会就要开始了,看!来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按座位坐好了。小朋友,你知道今天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来参加联欢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说出的算式可能有4+4+4=124×3=123×4=123+3+3+3=12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二、探究新知学习例21.课件展示图片:师: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动物运动会,开幕式马上就要开始了,大象伯伯发给小羊、小鹿、小狗各一束彩色气球。小猪很好奇,它在数大象伯伯发了多少个气球,你能帮助小猪算一算吗?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式计算。加法算式:5+5+5=15乘法算式:5×3或3×53.引导学生求“5×3=?”或“3×5=?”。4.提问:(1)“3×5”或“5×3”中的相同加数是几?(5)有几个相同加数?(3)(2)“3×5”或“5×3”表示几个几相加?(3个5相加)5.小结:3个5相加可以表示为3×5=15或5×3=15。6.在这两道乘法算式中5,3和15分别叫什么?学生回答。7.教师小结并板书:eq\o(\s\up7(3),\s\do5(⋮)),⋮),乘数)×eq\o(\s\up7(5),\s\do5(⋮)),⋮),乘数)=eq\o(\s\up7(15),\s\do5(⋮)),⋮),积)eq\o(\s\up7(5),\s\do5(⋮)),⋮),乘数)×eq\o(\s\up7(3),\s\do5(⋮)),⋮),乘数)=eq\o(\s\up7(15),\s\do5(⋮)),⋮),积)三、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49~50页练习九的4~10题。四、课堂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板书小结:知道了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几乘几。在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积。我们还学会了根据图意列乘法算式。乘法的初步认识(2)5+5+5=155×3=153×5=15⋮⋮⋮⋮⋮⋮乘数乘数积2.2~6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5的乘法口诀教材第52页内容。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口诀计算。2.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现口诀排列的规律。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难点: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多媒体课件。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快开动脑筋,猜一猜吧!十个丫丫,分成两家。光会干活,不会说话。(学生猜)师:对!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能把它画下来吗?每个组长的抽屉里都有一张白纸,请你们把自己的一只手画在这张纸上。提问:请小朋友们看自己小组画出的图,你能数出图上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510152025谈话: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表格填一填。手的只数12345手指的个数师:你是怎么填、怎么想的?生:(一边数一边填,一边加一边填)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好,除了这些方法外,还能想出更好的算法吗?生:用乘法算。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乘法算一算。(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二、探究新知学习例11.课件出示例1,指名学生说说例1的图意。有5盒玩具熊,每盒有5个,一共有多少个玩具熊?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玩具熊?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eq\o(→,\s\up7(+5))eq\x(10)eq\o(→,\s\up7(+5))eq\x(15)eq\o(→,\s\up7(+5))eq\x(20)eq\o(→,\s\up7(+5))eq\x(25)2.引导编口诀。师:一盒有几个玩具熊?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怎样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5×1=5师:如果编成口诀就是“一五得五”。板书:一五得五。师:两盒一共有几个玩具熊?也就是表示几个5是多少?怎样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师:3盒有几个玩具熊?4盒呢?5盒呢?学生上台演板,集体订正。3.速记口诀。师: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口诀。师: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你是怎么记的?发现了什么规律?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的1~6题。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要使乘法算得又快又准,就要熟记乘法口诀。学生齐读乘法口诀一遍。5的乘法口诀5×1=5一五得五1×5=55×2=10二五一十2×5=105×3=15三五十五3×5=155×4=20四五二十4×5=205×5=25五五二十五第2课时2、3的乘法口诀教材第54页内容。1.通过创设情境,体验2、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熟记2、3的乘法口诀。2.能正确应用2、3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试题,体会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作用。重点:熟记2、3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1.以开火车的形式背5的乘法口诀。2.口算(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念口诀)。5×25×45×55×13×51×52×55×33.看图填空。☆☆☆☆()个()是()()×()□□□□□□()个()是()()×()二、探究新知1.学习2的乘法口诀。(1)师:一副乒乓球拍有2个,是1个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生:2×1=2或1×2=2师:我们编写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2)师:两副乒乓球拍有几个?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谁能试着编写口诀?生:2×2=4口诀:二二得四(3)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4)读一读,背一背。2.学习3的乘法口诀。(1)每束气球有3个,表示几个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生:表示1个3,乘法算式是:1×3=3或3×1=3,口诀:一三得三。(2)2束气球有几个?表示几个3?3束气球有几个?表示几个3?请你算一算,并编出乘法口诀。(3)小组活动,试编口诀。(4)汇报。1×3=3一三得三3×1=32×3=6二三得六3×2=63×3=9三三得九(5)数一数,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自己小声读一读。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54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一的1~3题。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说收获,读一遍2、3的乘法口诀)师:希望同学们记熟2、3的乘法口诀,并用它们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2、3的乘法口诀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1×2=22×2=42×1=2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1×3=32×3=63×3=93×1=33×2=6第3课时4的乘法口诀教材第55页内容。1.体验4的乘法口诀来源,并能熟记4的乘法口诀。2.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相关计算。难点:引导学生自己编出4的乘法口诀。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游戏。一组同学背5的乘法口诀,二组同学背2的乘法口诀,三组同学背3的乘法口诀。2.师生对口令。三五——十五一二——得二四五——二十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二二——得四3.口算。(说出每题对应的口诀)2×3=2×1=4×5=2×2=3×2=1×2=3×3=1×1=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同学们学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4的乘法口诀,比一比谁学得好。(出示课题——4的乘法口诀)二、探究新知教学例41.出示例4情景图,提问:每排有几个汤圆?有几排?一共有几个汤圆?怎样数才能数得快?(4个4个地数)学生边数,教师边板书。4eq\o(→,\s\up7(4))eq\x(8)eq\o(→,\s\up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类风湿关节炎慢病管理
- 新生儿糖尿病的护理课件
-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专题讲解 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 课件
- 巧用绳课件教学课件
- 2-1-3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课件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吉林省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阶段综合训练范围1.6~1.8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 低压装表接电安全
- 报任安书公开课教案
- 家居建材客服合同范本
- 幼儿园卫生清洁工劳动合同
- DL-T-5161.5-20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
-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跌倒-根因分析法
- 肿瘤细胞信号转导ppt课件
- 钢结构厂房水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电路图及工作原理PPT课件
-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 金属断裂机理
- 病理室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
- 皮肤病学之疣PPT课件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 胸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