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圆仁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一、圆仁求法的经历
圆仁俗姓壬生氏,日本下野都贺郡人,生于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年。圆仁幼年丧父,九岁跟随兄长学习“外典”及“经史”,之后在大慈寺名僧广智门下落发。广智是道忠的弟子,道忠是鉴真的弟子。广智同时又曾从最澄受密教法。由于这一渊源,圆仁十五岁时登上日本佛教圣地比睿山,成为最澄的弟子,他二十岁就取得天台宗佛学的最高学位。最澄示寂后,日本朝廷在比睿山设立大乘圆顿戒坛,圆仁继承老师的遗志,开坛弘法。因此,圆仁在入唐以前,就已经是天台宗的名僧了。慈觉与比睿山延历寺唐文宗开成元年,圆仁四十五岁,毅然加入遣唐使团,他携带比睿山延历寺未决天台教义三十条,以“请益僧”身份入唐求法。他随日本第十八次遣唐使藤原常嗣西渡,经历了两次渡海失败后,于唐文宗开成三年第三度上船,到达扬州。圆仁的初衷是去天台山求法巡礼,但未获唐政府批准,只得改变计划,去五台山朝拜。随后又在长安停留了四年十个月,期间他经历了“会昌排佛”,饱受磨难,经历了两年多颠沛辗转,在唐宣宗大中元年九月回到日本。圆仁在中国近十年,足迹遍布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七省,接触到各级官吏、僧侣、百姓,亲眼目睹了发生在那个时代的大小事件,他把十年间的所见所闻都写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圆仁入唐求法路线图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写作与传承《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用汉文撰写的一部日记,按日分则,起自唐文宗开成三年六月十三日从日本博多湾登船出发,讫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十二月十四日返回博多,共四卷、597则,八万多字。《行记》手译本原藏京都延历寺,亡佚已久。不过,《行记》写成后在僧俗之间广为流传,许多僧人在著作中引用过《行记》。明治十六年(1883年),三上参次在调查京都东寺观智院所藏文献时,发现了1291年长乐寺僧人兼胤手抄的《行记》古抄本,1907年日本将这个古抄本排印出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抄本三、学术界对《行记》的研究《行记》涉及晚唐社会的政治、历史、经济、语言、风俗、宗教、交通地理、行政区划、文书档案及中朝、中日关系等各个方面,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兴趣。董志翘收集到19世纪以来224种关于《行记》的研究著作,发现很少有人关心《行记》的语言面貌。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对《行记》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将《行记》作为重要的汉语史资料介绍给读者,不久,蒋绍愚写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口语词》一文,考释24个词语。董志翘2000年出版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一书。四、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行记》的论著曹小云199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概数词“来”,《古汉语研究》第2期。董志翘1999《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特点及其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中国语文》第2期。董志翘2000《〈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蒋绍愚1992《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口语词,见《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面貌一、作为一部日记,《行记》中有大量口语词拜年、从先(以前)、别人(另外之人)、吃茶、分头、嘱咐、惭愧……用“脚”不用“足”、用“要”不用“欲”、用“打”不用“击”、用“从”不用“自”等。例如:缘脚痛不得发行。(卷二,开成五年二月廿六日)如要留住,是为佛道,不敢违意。(卷一,开成四年三月五日)领兵打回鹘国。(卷三,会昌二年十月九日)从五台山来到城中。(卷三,会昌元年八月七日)
二、《行记》中夹杂有不少文言词
圆仁入唐以前学习过文言色彩浓重的“经史”,所以在接触唐人的口语之前,他的汉文基础偏于文言。因此在《行记》中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和整部日记口语基调十分不相称的古语词。例如:爰笔书报云:“日本僧等昔有大因,……“(卷一,开成三年十月十四日)诸人佥云:“此是兵剑之光耳。”(卷一,开成三年十月廿三日)“爰”是连词,可译为“于是”,“佥”是副词,意为“都”。这两个词见于金文、《诗经》、《尚书》,中古以后的口语中非常少用。三、作者母语并非汉语,《行记》中有大量日本汉字词水手一人,病苦死去,落却海里。(卷一,开成四年四月十五日)此句如果按汉语理解,就是一个水手因病死去后掉到海里,与文义不符。“落”是个日语词,“落す”(おとす)是“投”、“抛”之义,这句是说水手病死后被同船人抛落大海。亦令新罗译语金正南商可留之方便。(卷一,开成四年三月十七日)“可”在此处不是可以,而是将要、意愿,请金正南商量想要留在唐国的办法。日语“可し(べし)”有“将要、准备、打算”义。县中人悉集竞见。(卷一,开成三年七月廿三日)“见”不是见到,而是观看。日语的“见る”有观察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在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对唐代口语词研究来说,《行记》是同时代文献中最可靠、最贴近语言实际的资料。首先,撰写时代明确,甚至精确到月日。晚唐在汉语史上正处在中古末期到近代初期的过渡阶段,词汇变化巨大,新词、新义大量产生。其次,《行记》是一部实录,圆仁接触的多是下层官吏、普通僧侣、平民百姓,《行记》的语言有时甚至比敦煌变文、禅宗语录还要通俗。第三,圆仁的活动主要在长江以北的七个省,属于北方方言区,《行记》中口语词的地域性明确。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开成四年四月五日主讲:谷峰解题经历了两次渡海失败后,圆仁乘遣唐使船第三次出发,于唐文宗开成三年七月二日到达扬州。圆仁在扬州住了半年,因唐文宗未准许圆仁等巡礼天台山,圆仁按原订计划应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开成四年三月二十日,藤原大使及圆仁等一起被监送离境,因为来时日本水手多有病亡,走时在楚州雇了九艘新罗帆船,新罗水手不熟悉扬州至日本的航线,建议藤原大使由密州去日本。而在楚州时,新罗人金正南建议圆仁到密州后下船躲起来,船走后寻机去天台山。五日平明,信风不改。[1]平明:黎明。[2]信风:向一定方向连续吹的风,圆仁多次在日记中提到信风,多带有“顺风”之义。例如:巳时到志贺岛东海。为无信风,五个日停宿矣。(卷一,承和五年六月十三日)第一船牒称:“第一、四、六、八等船,为换作船调度,先拟往密州界修理船,从彼过海。今信风吹,因扶弱补脆,从此过海,转报诸船者。”[1]牒称:呈文报告。[2]第一、四、六、八等船,为换作船调度:日本使团一行共九船,于三月廿九日到海州的胡洪岛,当时各船商议先去密州大珠山,从那里过海,但后来有些船长不同意,于是商定二、三、五、七、九船从胡洪岛过海,一、四、六、八船去密州。各船人员也要相应调换。请益僧先在楚州与新罗译语金正南共谋:“到密州界留住人家,朝贡船发,隐居山里,便向天台,兼往长安。”[1]请益僧:赴唐作短期研究的僧人。译语:翻译。楚州:今江苏淮安。[2]留住人家……隐居山里:圆仁向唐政府请求去天台山学习,未获批准,在新罗译语的帮助下另寻办法留在中国。[3]隐居:躲藏。[3]朝贡船:遣唐使团的船队。节下不逆斯谋。今诸船从此过海,不随节下往密州界之议。加以信风连日不变,所以第一船只随“从此过海”之说,解缆拟发。[1]节下:使臣。
逆:反对。仍所求得法门一簏、两部曼荼罗坛样等,盛皮大箱一合,寄付第八船头伴宿祢,兼付随身物。请益僧、惟正、惟晓、水手丁雄满四人下船,留住岸上。[1]法门:佛教典籍。
簏:竹箱。一簏即一箱。[2]曼荼罗:梵文译音。佛教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划出圆或方之区域,其中建立土坛,有时亦于其上画佛、菩萨像,此坛场即曼荼罗。[3]船头:船长。[4]惟正、惟晓:圆仁弟子。节下赐金廿大两。诸人临别,莫不惆怅。比至辰时,九个船上帆进发,任风指东北直行。登岸望见白帆绵连,行在海里。[1]金廿大两:金,砂金。大两,唐代有“小两”、“大两”两种衡制,24铢=1小两,3小两=1大两,16大两=1斤。[2]比至辰时:比,及、到。辰时:约等于现在的早7-8时。[3]指:朝、向。僧等四人,留住山岸。为斋时,寻水入深涧。不久之间,有闻多人声,惊怪,望见有一船到泊船处,拾有余人,下碇停住,从船处来问僧等在此之由。[1]留住山岸:住,补语。山岸,东海山之岸。日本遣唐使船回国时途经海州,在东海山登陆。[2]寻:沿。[3]碇:停船时沉入水底以稳定船身的石块或系船的石墩。僧等答云:“僧等本是新罗人,先住楚州,为往密州,有相议之由,暂驾朝使船,随相来。朝贡使船今日过海,所以下船留此”云云。船人等云:“吾等从密州来,船里载炭,向楚州去。本是新罗人,人数十有余。和尚等今在此深山,绝无人家,亦当今无船往密州,夜头宿住否?为复寻村里行?如久在此,不知风雨,隐居何处?”[1]夜头:夜里、夜间。[2]为复:选择连词,还是、抑或。僧等在此绝涧忽逢斯等,不知所为。所赍随身物乃至食物,惣与船人,不留一物。更恐谓有金物,同心煞害,便道:“向村里去。”[1]赍:送。[2]惣:全都。[3]谓:认为。
同心:合谋。煞:杀。船人等语云:“从此南行,踰一重山,廿余里方到村里。今交一人送去。”便将一人相从进行。石岩崄峻,下溪登岭,未知人心好恶,疑虑无极。涉浦过泥,申时到宿城村新罗人宅,暂憩息,便道新罗僧从密州来此之意。[1]交:使、让。[2]暂:短时。僧等答云:“新罗僧庆元、惠溢、教惠等乘便船来到此间,一两日宿住,请勾当,垂愍交住。”[1]勾当:安排、处理。[2]垂愍:赐予怜愍。垂,赐予。爰村老王良书云:“和尚至此处,自称新罗人,见其言语非新罗语,亦非大唐语。见道日本国朝贡使船,泊山东候风,恐和尚是官客,从本国船上逃来。是村不敢交官客住,请示以实,示报,莫作妄语。只今此村有州牒,兼押衙使下有三四人在此探候。更恐见和尚,禁捉入州”云云。[1]爰:连词,于是(可不译)。
书云,圆仁等的汉语最初并不熟练,所以常常以笔代口。[2]见道:听说、听闻。[3]山东:应当是指海州东海山以东。[4]官客:政府的客人。[5]州牒:唐代继承汉晋以来的传统,外出旅行经过关隘、渡口等必须出示州县颁发的通行证,称“过所”,申请过所须由申请人出示“牒”文。[6]押衙:唐代方镇官署内的武职僚属。圆仁的朋友新罗人张詠就是平卢军节度使登州军事押衙。思虑之会,海州四县都游将下子巡军中张亮、张茂等三人,带弓箭来,问从何处来。僧等拟以实答,还恐人称有罪过楚捉,即作方便设谋,便虚答之:“僧等实是本国船上来,缘病暂下船,夜宿不觉船发,雇人到此,请差使人送去”云云。[1]会:时。
都游:都游奕使,地方巡警官。[2]子巡军:小分队所属的军兵。爰军中等的然事由,便将僧等往村长王良家。任军中请,具录留却之由与押衙。[1]的然:明确、确切(这里是“清楚了解”)。[2]任:随、依。僧等便作状交报,其状称:“日本国朝贡使九个船泊东海山东岛里候风。此僧缘腹病兼患脚气,以当月三日下船,傔从僧二人、行者一人相随下船,寻水登山里。日夜将理,未及平损。朝贡使船为有信风,昨夜(发去),早朝到船处,觅之不见矣。留却绝岸,惆怅之际,载炭船一只来,有十人在,具问事由,便教村里。僧等强雇一人,从山里来到宿城村,所将随身物、帔、衣服、钵盂、铜鋺、文书、澡瓶,及钱七百余、笠子等。如今拟往本国船处,驾船归国,请差使人送。”[1]傔从:侍从。
行者:在寺中未出家的仆役。[2]将理:休养调理。[3]平损:病情减轻。[4]澡瓶:和尚专用的水瓶,一种饮水用,一种洗手用。爰子巡军中等更加别状,遣报押衙都游奕所。入夜,自亥时雷鸣洪雨,大风切吹。雷电之声不可听闻。麤雨恶风不可相当。比及丑时,雷雨并息。风色有变。早朝访问,多道北风。[1]更加:另外附加。[2]切:剧烈。[3]比及:等到。
风色有变:四月二日至四日一直刮西南风,五日转北风。会昌五年(岁次乙丑)[1]岁:本指岁星(木星)。古代以岁星纪年,岁星绕地球在黄道上自西向东走一圈(一周天),岁星走一周天需要12年,古人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12等分,分为12星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岁星每年走一步,所以古书里有“岁在星纪”“岁在鹑火”的说法。[2]次:临时驻扎和住宿。这里的“次”指例如:王次于河朔。(尚书·泰誓)师退,次于召陵。(左传·僖公四年)古人认为星体的运行好像人走路,经常用表运动的动词形容天文历法,比如“躔”既指行进中的停留,也指日月五星经过天空的某一区域。唐武宗
十二次、十二辰、二十八宿对应表
正月三日。拜南郊,仪仗威仪一似元年。[1]拜南郊:特指帝王祭天大礼。会昌武年正月元日,群臣为武宗上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道明德大孝皇帝”,元月二日,武宗拜谒太庙,元月三日,拜南郊,宣布大赦。[2]威仪:仪仗随从
一:完全。不许僧尼看,又旧有条流,不许僧尼午后出寺。[1]不许僧尼看:会昌二年十月,唐武宗下令一部分僧尼还俗,会昌三年六月,大臣韦宗卿撰写《涅盘经疏》,呈进给武宗,被武宗斥责,经书被焚烧,会昌四年三月,武宗下令拆毁佛像,禁止供养佛骨,推崇道教。“不许僧尼看”也与“会昌排佛”有关。[2]条流:条例,纲目。《宋书:谢灵运传》:“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3]不许僧尼午后出寺:唐文宗时有此禁令,但很快取消,唐武宗时恢复。又不许犯斋钟及向别寺宿,所以僧人不得看南郊也。[1]犯:抵触,违反。[2]斋钟:斋时打的钟,斋时不能在午时之后。唐武宗时规定:不许僧尼出寺院,到街巷里游走,如果有事必须外出,一定要在各寺斋钟响起之前回到寺院,不许僧尼借宿别的寺院。筑仙台,欲成就,敕令道士飞练仙丹。[1]筑仙台:唐武宗在大明宫建造望仙台。[2]成就:就,本义趋向,走近,引申有“完成”义,如《战国策》“三窟已就”,这里指达到长生。[3]飞练:炼丹术语。指除去丹砂中的杂质以炼丹。炼丹前把矿物药末浸在水中,以漂去浮在水面的杂质和粗屑,这一过程叫“飞”。古代的炼丹设备道士长赵归真奏云:“有一般仙药,此国全无,但于土蕃国有此药。臣请自向土蕃采此药。”[1]赵归真:太清宫道士,受敬宗信任,文宗时被流放,武宗即位,再受宠遇。会昌元年,唐武宗征召八十一名道士入宫,修建九天道场,武宗于九天坛亲受法箓,赵归真即八十一名道士之首。
[2]一般:一等,一种。[3]全无:根本没有。[4]探:探求。两军中尉不肯,仍奏云:“差别去,即得。然赵归真求仙之长,不合自去。”[1]两军:唐代禁军分左右两支,主要指左右神策军。中尉:护军中尉,当时左军中尉是杨钦义,右军中尉是鱼弘志,都是宦官。[2]合:应该。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敕依中尉奏,不放去。有敕,问:“求仙用何药?具色目申奏者。”[1]色目:唐人习语,在正规文书中义为“名目,种类”。道士奏药名目:“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鸡膜十斤,龟毛十斤,兔角十斤”等,敕令于市药行觅,尽称无。[1]药名目:这五种药,李子衣是鲜李子的表皮,生鸡膜是活鸡表皮和肉之间的一层薄皮,至于龟毛与兔角,更是神话中的东西,《述异记》:“龟千年生毛”,《搜神记》“殷纣时,大龟生毛,兔生角”,绝无仅有。因此通状,被打,烦恼不彻,遂于诸处求,亦不可得。[1]通状:呈报。[2]彻:通达。(蒯彻:蒯通)
《朝野佥载》的语言特点
一、预备知识:文言(书面语)与白话(口语)在有些学者的术语体系里,文言和白话分别对应于书面语和口语。以前有一种误解:口语、书面语的区分和信息传播的媒介有关,口语就是通过嘴传播的,书面语就是通过文字纸张传播的。当然,这种分类是有根据的,但是这样对口语、书面语的简单理解对语言研究没有好处。语言研究之所以要考虑语体,就是要看不同的语体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分?我们可以看两段文字:
选段1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至关紧要。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努力创造南开科学发展的新业绩
选段2
王氏这一条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归到一块儿,真是失败,连形而上学分类法都不配叫。简直像相声里的杂烩菜,吃糖葫芦儿蘸卤虾油了!……《齐策》的“比胜”就是“并胜”。非常简单好懂,让王氏一讲,倒绕脖子,这是个实字根本不该收进来。文段1选自学校领导的一场讲话,虽然是口头报告,但有底稿,讲话的语言特征跟和日常实际谈话有距离,反而更像书面语。文段2选自一部学术著作,但作者却使用了日常的口语。所以口语(白话)和书面语(文言)的区别并不在于传播媒介。而在于正式与非正式。正式语体往往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谈到严肃的话题时使用,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一般比较远;非正式语体一般是在日常随意谈话中使用,谈的内容是轻松的,谈话者之间是亲密的关系。语体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书面语(文言)一般用典雅的词语或句式,口语则相反。一般认为,上古时期,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不大。中古以后,口语和书面语开始分野,汉译佛经口语色彩浓重,而六朝骈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在语言上典雅庄重、刻意袭古。笔记小说、史书等作品文白夹杂,记言的部分反映当时的口语,记事的部分文言色彩浓重。例如《旧唐书·史思明传》:因急呼怀王者三,曰:“莫杀我!”却骂曹将军曰:“這胡误我,這胡误我!”悦遂令心腹擒思明赴柳泉驿,曰:“事已成矣!”朝义曰:“莫惊圣人否?莫损圣人否?”……朝义,思明孽子也。宽厚,人附之,使人往范阳,杀伪太子朝英等。伪留守张通儒觉之,战于城中。《朝野佥载》中的文言成分和白话成分作为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文人笔记,《朝野佥载》有文言的成分,也有白话的成分。总体地看,文言成分集中在记叙部分,白话成分集中在谈话部分。1)文言词汇为:纳言娄师德,……为兵部尚书曰:对曰、嗔之曰、谓判官曰之:接境诸吏随之皆:左右皆笑而: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也、矣: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
与公踬顿之矣2)白话词汇道、说:道是夜书表状
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父娘:汝辞父娘,求觅官职当家儿子、渠: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却:噇却、放却
三、《娄师德》的白话部分反映了反映了中古汉语的新发展
1)第二人称代词“你”、第三人称代词“渠”一般认为“你”就是上古汉语的“尔”,《北齐书》已出现了“你”:你父打我时,竟不来救。(《北齐书》卷十二)“渠”最早见于《三国志》,敦煌变文中有时写作“居”: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志》)号令三军,怨寡人者,任居上殿,摽寡人首。(《汉将王陵变》)宋代以后“渠”在方言中得以保留。现代粤方言第三人称用“渠”,吴语区有用“渠”的,也有用“其”的。2)助词“却”“却”在汉代还是动词,意为“退”。例如: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史记·留侯世家》)魏晋以后演变为“离去”义,在动补结构中作补语。例如:夷甫晨起,呼婢曰:“举却阿堵物。”(《世说新语·规箴》)隋以后主要表动作结果,例子很多。先是,景每出师,戒诸将曰:“若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吾威名。”(《南史·贼臣传》)唐以后“却”发展为动态助词,表示完成或变化出现。接动作动词、状态动词或形容词:吾早年好道……从道士学却黄老之术。(《太平广记》卷74)一句子死却天下人。(《祖堂集》卷7)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岑参《送费子归武昌》)3)助词“取”“取”最初是动词,意为“取得”。汉代已经用在连动式第二动词位置上: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萦阳。(《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魏晋以后类似的例子增多,随着“取”的搭配面扩大,其动词性开始减弱。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张华《博物志》卷10)说是偈已,即自书取。(《贤愚经》卷1)唐代以后,表完成和获得结果的“取”大量出现:合取药成相待吃,不须先作上天人。(张籍《赠施肩吾》)老人抚之,谓仲殷曰:止于此矣,左右各教取五千人,以救乱世也。(《太平广记》卷307)4)表可能的“V不C”(淅不得)动补结构包含很多类别,其中“V不C”一类是唐代产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云外好山看不见,马头歧路去何忙?(杜荀鹤《自江西归九华》)锥又锥不动,招又招不应。(《祖堂集》卷16)
文言部分与秦汉书面语有差别作为唐人,即使古文功底再好,在使用文言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汉语的影响。因此唐宋八大家古文、唐代文言小说、笔记等的语言与秦汉书面语有所不同。例如:遂换取麤飯食之。(秦汉书面语中相应的说法要加“而”)驛客將恐(秦汉书面语中一般用“乃”)
婁師德
《朝野僉載》卷五张鷟和《朝野佥载》《朝野佥载》是唐人张鷟所作的一部记载朝野见闻的随笔。
张鷟字文成,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人,生活在唐代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和玄宗前期,以词章知名。受到员半千的赏识,员半千曾说“张子之文如青钱,万简万中”。因此人们称他为“青钱居士”。据说他才名远播,新罗、日本都很重视他的作品,出重金购买。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还有《游仙窟》、《龙筋凤髓判》。
《朝野佥载》主要记载武后一朝的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娄师德納言婁師德,鄭州人,爲兵部尚書,使并州,接境諸縣令隨之。[1]纳言: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门下省最高官即纳言(侍中)。[2]郑州:娄师德祖籍为今河南原阳。[3]兵部尚书:兵部属尚书省,兵部尚书为正三品,纳言是正二品,此时娄师德尚未升任纳言。[4]并州:今河北保定、山西太原、大同一带。[5]接境:相连的地界。日高至驛,恐人煩擾驛家,令就廳同食。尚書飯白而細,諸人飯黑而麤。[1]驿客:相当于“驿者”。[2]就:靠近,前往。呼驛長責之曰:“汝何爲兩種待客?”驛客將恐,對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1]家:缀于表职业的名词后,“驿家”相当于“驿者”。[2]将:乃、于是。[3]邂逅:仓猝,突然。[4]淅,淘洗。《说文·水部》:“淅,汰米也。”例如: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孟子·万章下》)尚書曰:“卒客無卒主人,亦復何損?”遂换取麤飯食之。[1]卒客无卒主人:只有仓促到来的客人,主人不可在招待上仓卒应付。六朝和唐代的俗语,《西京杂记》、《燕子赋》都有出现。例如:使人远来冲热,且向窟里逐凉。卒客无卒主人,蹔坐撩治家常。(《燕子赋》)根据江蓝生(1983),此话有两种含义:一是主人应该认真从容地招待,二是替来不及备餐的主人开脱,从下文的“亦复何损”及“换取粗饭”来看,娄师德显然是原谅了驿者,此句当取后一义。[2]换取:换成、换掉。取,标记动作结果的补语。檢校營田,往梁州,先有鄉人姓婁者爲屯官,犯賍,都督许欽明欲决殺令衆。[1]检校营田:检校,查核。营田,屯田(利用兵士或流民于驻扎地种田,以供军饷)。[2]许钦明:梁州都督,安西大都护。[3]决杀:打杀。令,警告。鄉人謁尚書,欲救之。尚書曰:“犯國法,師德當家兒子亦不能捨,何况渠。”[1]当家:本家,自己家。[2]渠:他。明日宴會,都督與尚書俱坐,尚書曰:“聞有一人犯國法,云是師德鄉里,師德實不識,但與其父爲小儿時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師德寛國家法。”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責之曰:“汝辭父娘,求覓官職,不能謹潔,知復奈何?”[1]遽:马上。[2]切:深。[3]辞父娘:告别父母。(《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4]谨:严格。[5]知复奈何:还能怎么办。將一碟槌餅與之曰:“噇却,作箇飽死鬼去!”都督從此捨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设计创新趋势-全面剖析
- 民族医药知识的科学解读与应用-全面剖析
- 行业竞争策略解析-全面剖析
- 众包平台激励机制-全面剖析
- 窑炉、熔炉及电炉产业分析报告
- 液晶聚合物LCP产业分析报告
- 搬家运输合同范文
- 2025年ICU患者家属沟通与教育计划
- 二年级上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家校合作模式
- 社群健康助理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 走进物理-走向统一的自然力(上)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广西师范大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能力测验练习题
- 心理发展与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 MOOC 国情分析与商业设计-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大学体育-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光伏发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国家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
- 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初中八年级数学课件-最短路径-将军饮马问题
- 信息论与编码期末考试题(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