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8月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须用黑色字迹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根据考古研究,如图中这些古城遗址规模庞大,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平方米。城内有宫殿、祭祀、手工作坊、墓地等建筑遗址,墓葬品显示出明显的阶级差别,城外密集分布着村落文化遗址。材料信息能够表明当时的中国()A.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B.呈现邦国林立的局面C.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D.出现南北统一的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图下注释“距今5000—4000年”,图中古城遗址分布广大;材料中“古城遗址规模庞大”“分工明确”“明显的阶级差别”,综合以上信息可判断出当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营建形成相应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阶级分化从无到有,“开始”一词不准确,排除C项;图中古城遗址涉及南北,虽有共同之处,但体现不出南北统一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认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的近现代时期。材料中两个“早熟”的结果分别表现为出现了()A.分封制和郡县制 B.礼制和君主专制 C.德治和法治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的近现代时期”概括得出结论是:材料中的周公指的是周公姬旦,所指向的时代是西周初期,结合学者观点可知,第一个成熟最有可能指向的是周公制礼,这是西周制度文明成熟的表现。战国时期变法成为一种潮流,推动社会转型,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导致“贵族退场”逻辑相符,B项正确;分封制虽然属于西周时代,但并没有致使神权退场,排除A项;西周虽提倡“德治”,但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且与“神权退场”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皇帝制出现在秦朝,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管子·海王》:“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眺,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意说明当时()A.农业领域普遍使用铁质农具 B.铁制工具成为人们唯一劳动工具C.铁器已应用于许多生产领域 D.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劳动分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选自《管子》,大致意思为:“每个妇女必须拥有一根针和一把剪刀,耕作者必须拥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个锄头,修造各类车辆的人必须拥有一把斧、一把锯、一个锥和一个凿子,这些都是为了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各自的工作。”由此可知,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在纺织业、制车等行业,均使用了铁质工具,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农业领域普遍使用铁质农具”的结论,排除A项;B项中的“唯一”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铁器使用对社会分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4.论及魏晋南北朝,某学者评论道:“这一时期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到统一、却也开启了‘小中国’向‘大中国’的转变,由‘多中心’向‘一体化’的演进。”可以印证上述结论的有()①胡汉交融,华夏认同产生②北民南迁,南方开发③儒佛道相互吸收,文化交流④三省创立,事权分化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这一时期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到统一、却也开启了‘小中国’向‘大中国’的转变,由‘多中心’向‘一体化’的演进”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民族交融不断加深,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小中国”向“大中国”的转变,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更加统一的整体。①华夏认同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相符;

②北民南迁,南方开发,体现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③儒佛道相互吸收,文化交流,体现了文化的交流,符合题意;④三省创立,事权分化,发生于隋朝,时间上不相符,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5.严复曾在《原富》按语中写道:“千古相臣,知财计为国之大命,而有意于理财养民者,荆公一人而已。其法虽病,然事难助寡使然。而其用意,固为千古之大虑,不容后人轻易排击也。”严复评价的是()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原富》”“知财计”“理财养民”提示历史人物在经济领域作出贡献,“千古相臣”提示为丞相,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其法虽病,然事难助寡使然”提示其变法利弊交杂,争议较大,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6.文物无言,历史有声。以下三幅图片所呈现的文物,能够共同论证的历史主题是()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瓶,器型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出土于西安的一座唐代陵墓。乐工的衣饰、面部轮廓等说明他们来自中亚。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图一图二图三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C.商品世界范围流动 D.中国陶瓷工艺精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三幅图片所呈现的文物中,主角是瓷器与陶器,图一仰覆莲六系青瓷瓶“器型雄伟”说明北齐的制瓷工艺先进;图二唐三彩“乐工的衣饰、面部轮廓”说明唐代制陶业的工艺先进;图三波斯人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侧面反映古代中国陶瓷工艺精湛,外国竞相效仿,D项正确;图一无法体现中外关系,排除A项;图二更多体现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商品世界范围流动”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7.上海是近代中国形象一个缩影。下列选项不符合对19世纪中后期上海城市面貌构想的是()A.可以到先施百货等大型百货公司购买商品B.可以看到外商银行和中国人自办的银行C.可以购买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发行的股票D.煤气、自来水、电报、等基础设施逐渐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上海是近代中国形象的一个缩影”“19世纪中后期上海城市面貌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施百货公司于1900年在香港成立,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不符,A项正确;作为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出现外商银行和中国人自办的银行是正常的现象,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是由李鸿章发起的“官督商办企业”。企业由商人出资,合股的资本为商人所有,公司按照自己的规范章程制度管理。企业在政府监督之下,但是盈亏全归商办,与官无涉。因而在19世纪后半期,是可以购买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发行的股票的,排除C项;作为通商口岸上海是近代中国形象的一个缩影,煤气、自来水、电报、等基础设施自然会逐渐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8.如图反映了1954—1963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其中出现第④阶段的发展趋势的政策原因是()A.“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B.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C.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 D.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1963年(中国)。根据图示,④反映的是1960—1963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八字方针”于1961年提出,有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一五”计划于1957年提前完成,“四个现代化”于1964年提出,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大规模三线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对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不能反映1960—1963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9.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五届人大五次会议C.中共十五大 D.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知,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审议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排除B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民法典》,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图是一枚公元前137年的罗马铸币,铸币上描绘了一位公民正在把选票投到选票罐中。关于铸币中公民的选举对象,下列选项最合理的推测是()A.执政官 B.国王 C.元老院 D.元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37年的罗马。结合所学判断,公元前137年的罗马为共和国时期,当时的罗马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A项正确;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国王、元首并非选举产生,不符合材料中的“选举对象”,排除BCD项。故选A项。1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下列有关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前后对应关系最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中世纪城市经济的复苏封建王权的扩大,促进国王统一事业B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C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依赖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D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普及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材料的关键信息为“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进展”。结合所学,随着新航路开辟,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符合题意,B项正确;中世纪城市经济的复苏与封建王权的扩大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但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资产阶级”,排除A项;“依赖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不属于“政治上的进展”的表现,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并非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普及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12.有学者在统计一战期间经济现象时,梳理出以下表格。这些现象反映出()城市地区经济现象多米尼加中美洲对德进出口清零阿根廷南美洲三大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南美洲橡胶业有所上升,咖啡贸易下降1/3上海、大阪东亚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A.一战致使世界市场崩溃 B.欧美国家转移了侵略重心C.一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D.亚非拉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一战期间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所示的国家地区来自美洲、亚洲,经济发展有增有减,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影响,C项正确;材料所示内容无法体现出“世界市场崩溃”,排除A项;当时,欧洲主要国家忙于一战,亚非拉等地区一直是欧美国家的侵略重心,排除B项;材料所示内容与亚非拉地区产业结构美直接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苏俄时期有个农民曾写信给列宁,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战争已经三年了,这就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一会儿动员马匹,一会儿动员耕牛,各种各样的劳役,无休止地征收余粮。农村缺乏鞋子、衣服和家庭必需的工业品。”材料说明当时()A.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彻底失败C.农业集体化违背经济规律 D.即将实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苏俄时期(俄国)。据本题材料“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可知,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苏俄农民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中农民有所不满,但不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彻底失败,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属于斯大林模式,不符合材料中的时空范围,排除C、D项。故选A项。14.2011年,大英图书馆“历史民族志记录”系列资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历史民族志记录”对各地口传文化进行田野录音,所有藏品均是各个领域中语言、音乐和其他文化实践的独特范例。此举意在()A.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 B.顺应社会信息化趋势C.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 D.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由材料可知,大英图书馆“历史民族志记录”收藏了各个领域中语言、音乐和其他文化实践的独特范例,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历史民族志记录”并不能直接推动全球化,排除A项;顺应社会信息化趋势并非其目的,排除B项;大英图书馆此举能促进文化多样性,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下列图标所代表的机构中最能体现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层面治理机制改革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层面治理机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G20(二十国集团)的标志,二十国集团是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层面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之一,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区域性组织,不属于全球层面治理机制改革,排除A项;金砖五国也是区域性组织,不属于全球层面治理机制改革,排除B项;联合国建立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20世纪后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旧唐书·韦思谦传》载:“玄宗悉召新除(新担任)县令至殿庭,试理人策,惟韦济词理第一、擢为醴泉令,余二百人不第,且令之官,四十五人放归学问。又敕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各举县令一人,视其政善恶,为举者罚。”该记载可能涉及唐代的()A.科举选官 B.官员考核 C.教化百官 D.官员监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的大意是:唐玄宗召集了新担任县令的官员到殿庭,进行理人策的考试,结果韦济的词理表现最佳,被提拔为醴泉令。其余二百人未能通过考试,但仍被派往各地担任官职,而其中有四十五人因表现不佳被放回继续学习。此外,唐玄宗还下令京官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外官刺史,各自推荐一名县令,并根据被推荐县令的政绩好坏,对推荐者进行相应的奖惩。以上举措显示了唐玄宗对县令选拔和政绩考核的高度重视,B项正确;材料中县令已经是官员,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项;教化百姓、官员监察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17.1905年,梁启超通过研究明清时期“下南洋”群体,撰写《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文中写道:泰西豪杰若哥伦布之开美洲、克雷飞之并印度,其人大都旷世不一遇,而中国乃时时有焉。……特取前明至本朝殖民外国诸伟人行事于苏门答腊、菲律宾岛、爪哇岛、婆罗岛、缅甸等处者合为一传……该创作的目的是()A.弘扬开拓进取精神 B.唤起革命救国热情C.鼓励华工“下南洋” D.批判西方殖民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泰西豪杰若哥伦布之开美洲、克雷飞之并印度,其人大都旷世不一遇,而中国乃时时有焉”“特取前明至本朝殖民外国诸伟人行事于苏门答腊、菲律宾岛、爪哇岛、婆罗岛、缅甸等处者合为一传”概括得出结论是:梁启超强调中国历史上不乏像哥伦布、克雷飞那样的探险家和殖民者。他特别提到了从明朝到清朝时期,中国有许多伟人在外国进行了探险活动,并将他们的事迹合为一传进行记述。这一研究体现了梁启超对中国历史上对外探索的重视,因而该创作的目的是弘扬开拓进取精神,A项正确;材料仅仅是给前明至本朝殖民外国诸伟人作传,无法起到唤起革命救国热情的作用,排除B项;梁启超作传的对象并非是“下南洋”的华工,起不到鼓励华工“下南洋”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批判西方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8.京师大学堂在管理体制上具有两种职能,培养通才和统一管理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大学堂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中西兼习,引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有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和体操。据此可知,京师大学堂()①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②以“中体西用”为办学思想③体现当时中国教育近代化有一定成效④其职能定位实质上是太学、国子监的延续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京师大学堂在管理体制上具有两种职能,培养通才和统一管理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有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和体操”可知,京师大学堂内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课“经学大义”“人伦道德”,这体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而学习的西方课程只有“外国语和体操”等实用性课程,这反映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②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在管理体制和课程设置上折射出其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之间进行探索和尝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③符合题意;太学,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说明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属于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贡献,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9.观察下面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佛教的兴起与传播C.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 D.咖啡的传播与流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结合所知识可知,图示的中心在南亚次大陆,所示路线向四周传播,由此推知,该图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佛教的兴起与传播,B项正确;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应该既涉及到亚洲也涉及到欧洲,示意图中没有出现欧洲,排除A项;丝绸之路应该是从中国出发,而不是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出发,排除C项;咖啡的传播与流行应该涉及到其原产地美洲,但材料中的示意图并没有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20.谈及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时,有着多种解释的角度。其中,从唯物史观解释要求特别重视()A.国王与贵族的冲突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科学知识的进步 D.人民群众的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从唯物史观解释要求特别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D项正确;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为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并不是最能体现唯物史观的,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史实,当时的法国工业革命刚开始,不足以影响法国大革命,排除B项;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启蒙运动,科学知识的进步没有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21.“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马克思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预示了“亚洲觉醒”的到来 B.谴责英国殖民者的掠夺行为C.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D.辩证地认识西方的殖民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概括得出结论是:马克思认为英国在印度斯坦的行动主要是出于卑鄙的利益驱使,出于资本主义的扩展需要,是掠夺资源与破坏当地文明的劣行,但同时,这种行动在客观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与思想,推动了印度的社会革命,所以马克思辩证地认识了西方殖民者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活动,D项正确;材料只是叙述的是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斯坦的殖民行动,与“亚洲觉醒”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是客观评价了英国的行为,谴责知识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马克思评价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而是英国的殖民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20分,23题7分,24题13分,25题12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层是大一统王朝直接治理的郡县;第二层是通过册封、羁縻、土司等制度间接统治的边疆地区;第三层是关系或远或近的朝贡国;最后一层则是化外之地,即四周尚未开化的蛮夷。严格来说,所谓天下,指的是前三层。……在战国时代,天下只是方圆三千里的九州;而到了汉代,天下则成为包含夷狄在内、方圆万里的帝国辽阔之疆域……(明朝)一度在越南设立州县……——据许纪霖《家国天下》改编材料二中国政府对“公法”的认知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命运。①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光绪二十年农历甲午七月初一)

②中华民国对日宣战书(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朝鲜为我大清属国,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识……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成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材料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使中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断(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念的特点。结合史实,简述明朝在第三层空间的经略状况。(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文件①②中所指的“公法”。在文件①②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应史实,阐述“公法”与近代中国命运的互动关系。(3)根据材料三、用一句话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答案】(1)特点:以中原为中心的空间想象(差序格局);以中华文明区分化内和化外;空间有弹性(或不断扩大)。经略状况:明朝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郑和下西洋是重大成就,但未能持续。倭寇问题和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使朝贡体制面临挑战。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作为属国的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最终取得胜利;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越南的藩属国地位。(围绕朝鲜与越南,任选1点)(2)“公法”:文件①“公法”是指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传统宗藩关系(或朝贡体制);文件②“公法”是指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近代国际公法。互动关系:选①:17世纪以来,逐渐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和国际法,到19世纪末,宗藩关系已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政府在外交认识上较为落后。甲午战败,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传统宗藩关系进一步解体,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选②:近代国际法为中国抗战奠定正义性与合法性的法理基础,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爱好和平力量的支持,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1943年《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为中国二战后处理中国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或:中国积极参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是联合国发起国之一、签署《联合国宪章》,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参与筹备远东国际法庭,审判战犯等,推动国际法进一步发展)(任选其一作答即可)(3)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打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图型,可概括出以中原为中心的空间想象,以中华文明分化内和化外;从材料“在战国时代,天下只是方圆三千里的九州;而到了汉代,天下则成为包含夷狄在内、方圆万里的帝国辽阔之疆域”可概括出空间有弹性。阐述:根据材料可知“第三层空间”即关系或远或近的朝贡国。根据材料“(明朝)一度在越南设立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越南的藩属国地位;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作为属国的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最终取得胜利。这些措施体现了明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与此同时,郑和下西洋以“耀兵异域”为目的,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财政负担巨大,下西洋未能持续。明朝中后期,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对朝贡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1小问,根据材料“朝鲜为我大清属国,二百余年”“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等可知,“公法”为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传统宗藩关系;从“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可知“公法”为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近代国际公法。第2小问,第一种互动关系,根据材料可知“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光绪二十年农历甲午七月初一)”可知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可围绕该战争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第二种互动关系,根据材料“中华民国对日宣战书(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可知该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可围绕二战后期雅尔塔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第1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第2小问,材料一中的古代中国“天下”观念强调普天之下皆为一体,追求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这一观念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体现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变革。材料二中“公法”为大国外交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准则。大国外交在“公法”框架下展开,通过遵守国际法原则,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遭受纳粹迫害出逃的50万中欧地区犹太难民流向了70多个国家,其中有13万人流向了美国。犹太难民在美国有着共同的严峻的“失语症”问题。这13万人要想在美国生存下来并有所作为,必须首先适应美国社会的文化环境,掌握这个客居国社会的语言,尤其是他们的职业语言。这些新来的德国难民若能在美国得到先期到来的同胞的同情和帮助,“失语症”问题有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以往美国犹太人中的绝大多数并非移民自德国,即便是在民族、文化、情感上与德国犹太难民离得最近的美国犹太人,也不认为自己与这些新来的犹太难民同属一体。犹太难民中的知识精英快速分化:一部分成为“快速美国化的人”,他们数量不多,相对年轻,具有天生的语言适应能力;另一部分成为“新语言的缺席者”,他们往往年纪更大,也更知名,数量远远超过前者。——据李工真《大学现代化之路》整理请简要阐释材料中美国犹太难民问题。【答案】(是什么)数量庞大的美国犹太难民融入美国社会比较艰难。(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纳粹的种族迫害制造了大批犹太难民。由于当时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犹太难民被迫接受美国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处境艰难。“失语症”是难民群体的共同问题。(怎么看)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犹太难民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美国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犹太知识精英的加入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但是犹太难民知识精英的分化和普遍的“失语症”问题,表明美国始终维护自身的文化核心,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请简要阐释材料中美国犹太难民问题。其次,引史实,展论述。围绕“美国犹太难民”问题进行阐述,可从“是什么”指出美国犹太难民问题;“为什么”分析美国犹太难民问题的原因;“怎么看”辩证评价美国犹太难民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犹太难民的问题是:数量庞大的美国犹太难民融入美国社会比较艰难。犹太移民之所以难以融入美国社会,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纳粹的种族迫害制造了大批犹太难民。由于当时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犹太难民被迫接受美国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处境艰难。“失语症”是难民群体的共同问题。为什么会有“失语症”?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犹太难民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美国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犹太知识精英的加入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但是犹太难民知识精英的分化和普遍的“失语症”问题,表明美国始终维护自身的文化核心,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1700年初,一项基本性的变革打破了蛮族和文明民族之间的势力均衡。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并影响圈外的蛮族发明、改进了一项新的战争工具——两轮轻战车。……蛮族牧马人很快发现自己手中有了一件强大武器。……这种战术能克敌制胜,所向披靡。没见过马的士兵看见攻击的阵势就被吓住了。战车在战场上疾驰而过,步兵很难伤及马匹或车夫。公元前1700年初,喀西特人乘战车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像汉谟拉比一样,将都城定址巴比伦。赫梯人很快在安纳托利亚建造了一个宏大的帝国。战车入侵促进了各民族交往,加快了沟通交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原有的宗教信仰,促进更简单文字形式的发明。但军事行动毁灭了安定平和的文明,如克里特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美】威廉·H.麦克尼尔《5000年文明启示录》材料二与亚洲大河文明相比较,欧洲更具海洋文明的特性。从发展源头上看,地中海是欧洲文明的孕育者,从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崛起到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是地中海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中的高光时刻。……(13471869年)地中海不得不让位于大西洋势力的优势地位。下图是某学习小组整理的1519世纪末大西洋发展史的框架目录:1519世纪末大西洋发展史一、政治:从民族国家形成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二、经济: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的开展三、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四、对外:从世界边缘到罪恶的殖民掠夺(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马拉战车”对区域文明的影响。(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从以上示例中任选一个角度,为其撰写补充四个子目标题。(要求:角度明确,时空逻辑清晰,表述涵盖史实)【答案】(1)观点:马拉战车的发明对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影响:积极性: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提高了军事实力;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促使一系列帝国的出现(如赫梯帝国、波斯帝国等);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审视原有文化,促进自身文明的进步。局限性:对文明具有极大破坏力,导致部分文明发展进程被中断。(2)〖示例一〗一、政治:从民族国家形成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三)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四)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示例二〗二、经济: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的开展(一)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二)贸易中心的转移与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示例三〗三、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一)文艺复兴解放人性(二)宗教改革因信称义(三)近代科学挑战神的权威(四)启蒙运动构建社会蓝图〖示例四〗四、对外:从世界边缘到罪恶的殖民掠夺(一)早期殖民扩张(二)充满罪恶的殖民争霸与掠夺(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掠夺原料产地与销售市场(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瓜分世界殖民体系确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观点:根据材料“一项基本性的变革打破了蛮族和文明民族之间的势力均衡”“战车入侵促进了各民族交往,加快了沟通交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原有的宗教信仰,促进更简单文字形式的发明”等可知,马拉战车的发明对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影响:根据材料“蛮族牧马人很快发现自己手中有了一件强大武器。……这种战术能克敌制胜,所向披靡。没见过马的士兵看见攻击的阵势就被吓住了。战车在战场上疾驰而过,步兵很难伤及马匹或车夫。公元前1700年初,喀西特人乘战车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像汉谟拉比一样,将都城定址巴比伦。赫梯人很快在安纳托利亚建造了一个宏大的帝国”可知,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提高了军事实力;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促使一系列帝国的出现;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审视原有文化,促进自身文明的进步;据材料“但军事行动毁灭了安定平和的文明,如克里特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可知,对文明具有极大破坏力,导致部分文明发展进程被中断。【小问2详解】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15—19世纪末大西洋发展史”可知,以15—19世纪末大西洋发展史为主体,撰写提纲这一命题形式有所创新,学生在拆解材料的同时,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选择和整合,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考查知识的广度,也考查思维的深度,体现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素养的要求。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可围绕民族国家、国际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等相关史实进行补充;从经济角度,可围绕实际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发展相关史实进行补充;从思想角度,可围绕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进行补充;从外交角度,可围绕世界殖民体系的相关史实进行补充。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评价者评价清廷称赞他是个“器识渊深、才酞宏远”的“草臣”,赞李鸿章一生“力疾从公,未克休息,忠靖之忱,老而弥笃”清流将李鸿章比作宋之秦桧、蔡京和明之严嵩、仇莺,甚至是比他们更加坏的“奸臣”。说他是个“献媚宫闲”“固宠求荣”“多籍言利”的善迎合的奸臣洋务派称赞李鸿章“谋国忠诚,不摇浮义”,“忠勤爱国,非浅识所能窥测”维新派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革命派《檀香山新中国报》说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姓一家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李鸿章其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