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1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2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3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4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__皇帝__”制度。2.特点(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为基本原则。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二、君权与相权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调整措施(1)西汉:频繁换相;组成“__中朝__”参与决策。(2)唐代:中央设__中书省__、__门下省__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3)宋代:设中书门下,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__枢密院__和三司使分管军事与财政。3.影响:加强了__君权__,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思维导图]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易错提醒]三省六部制≠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三权分立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三、监察制度1.演变(1)秦朝:中央设__御史大夫__,地方设监御史。(2)西汉: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实行__刺史制度__,设刺史监察地方。(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御史台__、都察院等。2.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四、选官制度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__贵族__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2.察举制(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__九品官人法__为基础选官。(3)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__封闭__特征。3.科举制(1)含义:通过__考试__的办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2)实施:隋唐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__八股取士__。(3)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并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4)评价:①进步性:破除了__世家大族__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__公平公正__。②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思维导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五、地方行政制度1.历代行政区划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两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2.元代行省设置(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__行中书省__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__宣政院__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轻巧识记]用三个“二”记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答题术语]—————————————————————————————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采取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使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2.汉至元,通过重用近臣或者分散、分割相权的形式,皇帝把军政大权牢牢握在手中,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考向预测一:中央集权的加强1.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解析:选A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后来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制不仅是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不是元朝开创,秦朝已经全面确立,故D项错误。中央权力不断扩大,地方权力不断缩小,君主权力不断扩大,相权不断缩小,是中国古代历史两条发展主线,同时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进程。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从2013到2017年仅仅全国卷在本考点就命制了7道选择题,高考热度可窥见一斑,因此备考时,一定要深入把握。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考向预测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解析:选B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而三代不仕者有300人左右,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依然有100多人,说明科举制还有待完善,并不成熟,故C项错误;宋代做官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之外还有荫封制度,故D项错误。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趋向公平、公正。科举考试在选拔官员时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部分内容可联系当前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考试等热点问题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科举制特点1.演变(1)世官制:夏商周时期,由贵族子弟世袭官职。(2)军功爵制:战国后期及秦朝,按军功授予官职。(3)察举制:汉代,由官吏察访、推荐授官。(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中正(品评官)评“品级”,依据品级授官。(5)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明清走向衰落、1905年废除,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2.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3.科举制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主题:三省六部制度史料一“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史料二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史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1)史料二中的“违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提示: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2)据史料二、三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提示: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性:三省分职,有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1)据史料一信息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2)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3)史料三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1.(2017·全国卷Ⅰ·25)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C对: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A、D错: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B错: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2.(2017·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选CC对: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3.(2016·全国丙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B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4.(2016·全国乙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修史会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5.(2016·全国甲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D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6.(2015·全国卷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A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7.(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C“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1.(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C对:材料中宰相的两种变化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A错: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时期。B错: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D错: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但不能由此判断其决策权扩大。2.(2017·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解析:选DD对:宋初,为制约相权,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A、C错:转运使和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B错:兵部员外郎是掌管兵部事务的官员。3.(2016·海南卷·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解析:选B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宗法制,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B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民贵君轻”,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4.(2016·海南卷·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解析:选C汉初实行分封诸王的办法,固然有利于地方发展,但却让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西周政治体制不符,故B项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子弟为王,“非刘氏不王”突出了对刘氏皇位的拥护,故C项正确;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与否定秦朝政治体制不符,故D项错误。5.(2016·北京卷·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解析:选B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6.(2016·江苏卷·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