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方案_第1页
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方案_第2页
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方案_第3页
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方案_第4页
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方案TOC\o"1-2"\h\u11193第一章污染治理技术概述 2225111.1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概况 366661.2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分类 36457第二章水污染治理技术 4159002.1物理处理技术 4203062.1.1沉淀法 498572.1.2过滤法 484982.1.3气浮法 436662.2化学处理技术 4218952.2.1混凝法 486032.2.2氧化还原法 5122792.2.3吸附法 5261192.3生物处理技术 5137252.3.1好氧生物处理 5291782.3.2厌氧生物处理 5312852.3.3混合生物处理 5116502.4复合处理技术 5255502.4.1物理化学复合处理 5296362.4.2物理生物复合处理 52592.4.3化学生物复合处理 524781第三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6117883.1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6140623.2粉尘污染物治理技术 6263923.3恶臭污染物治理技术 6245983.4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技术 723260第四章固废处理技术 7293714.1固废分类及处理方法 797874.2填埋技术 880214.3焚烧技术 8108554.4资源化利用技术 821119第五章噪音污染治理技术 8145865.1噪音源头控制技术 8310235.2噪音传播途径控制技术 9281105.3噪音防护技术 932681第六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932316.1土壤修复技术 9105226.1.1物理修复技术 10104316.1.2化学修复技术 1033286.1.3生物修复技术 10203206.2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10124836.2.1地面调查与采样 10289986.2.2常规化学分析 10100296.2.3原位监测技术 10283746.3土壤污染预防技术 10114376.3.1污染源头控制 104856.3.2土壤环境保护 11118986.3.3农业生态工程 1123217第七章危险废物处理技术 11235787.1危险废物分类 11127747.1.1按来源分类 1176417.1.2按性质分类 11244897.2危险废物处理方法 11246227.2.1物理处理方法 11184167.2.2化学处理方法 12253847.2.3生物处理方法 12119607.3危险废物处理设施 12302907.3.1危险废物收集与运输设施 12232577.3.2危险废物处理设施 1232517.3.3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1225734第八章环保设备与工程 13127598.1环保设备选型与设计 13134998.1.1设备选型原则 13286678.1.2设备选型依据 1395098.1.3设备设计要点 13309398.2环保工程实施与管理 13277228.2.1工程实施流程 13117028.2.2工程实施要点 1381908.2.3工程管理方法 13185458.3环保设备维护与保养 13103408.3.1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13141028.3.2维护保养内容 1441078.3.3维护保养方法 1410208.3.4维护保养效果评价 1416874第九章环保政策与法规 14144149.1环保政策概述 1431439.2环保法规体系 14214689.3环保执法与监管 1514287第十章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5315510.1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51545910.2环保产业技术创新 162234910.3环保产业市场前景与展望 16第一章污染治理技术概述1.1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概况污染治理技术作为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我国环境问题的演变紧密相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污染治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从污染治理技术的角度来看,我国污染治理技术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末端治理技术阶段。这一阶段以“末端治理”为主要特点,主要针对污染物排放的末端进行控制。代表性技术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离子交换法等。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第二阶段:清洁生产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洁生产理念逐渐引入我国,污染治理技术开始向清洁生产转变。这一阶段的技术特点是: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代表性技术有:循环经济、绿色工艺、节能减排等。清洁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物的产生,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阶段:绿色技术创新阶段。我国污染治理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绿色技术创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特点是:高效、环保、可持续。代表性技术有:大数据监测、人工智能应用、绿色金融等。绿色技术创新为我国环保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实现污染治理的全面提升。1.2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分类环保行业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代表性技术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等。(2)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除尘、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等。代表性技术有:布袋除尘、湿式脱硫、SCR脱硝、光催化氧化等。(3)固废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填埋等。代表性技术有: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危废处理等。(4)噪音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隔声、吸声、消声等。代表性技术有:隔音墙、隔音窗、消声器等。(5)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代表性技术有:土壤淋洗、稳定化/固化、微生物修复等。(6)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等。代表性技术有:植被恢复技术、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生态固沙技术等。(7)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大数据监测、人工智能应用、绿色金融等。代表性技术有:环境监测无人机、智能环保设备、绿色债券等。第二章水污染治理技术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是利用物理方法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及部分溶解性污染物的一种治理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2.1.1沉淀法沉淀法是通过加入混凝剂,使污染物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然后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沉淀,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该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等污染物。2.1.2过滤法过滤法是利用过滤介质(如石英砂、活性炭等)将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等污染物截留,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适用于各类水体的处理。2.1.3气浮法气浮法是通过向水中通入微小气泡,使污染物附着在气泡表面,然后借助浮力将污染物带出水面,实现污染物的去除。该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油类、悬浮物等污染物。2.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去除的物质,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2.2.1混凝法混凝法是通过加入混凝剂,使污染物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然后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沉淀,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该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等污染物。2.2.2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是通过向水中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使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去除的物质。该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物。2.2.3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对污染物进行吸附,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该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物。2.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去除的物质,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2.3.1好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是通过供氧使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该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氮、磷等污染物。2.3.2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还原分解,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该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氮、磷等污染物。2.3.3混合生物处理混合生物处理是将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复杂的水体污染物。2.4复合处理技术复合处理技术是将多种水污染治理技术相结合,以达到更高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复合处理技术:2.4.1物理化学复合处理物理化学复合处理是将物理处理技术与化学处理技术相结合,如沉淀混凝、过滤吸附等,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2.4.2物理生物复合处理物理生物复合处理是将物理处理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如沉淀好氧生物处理、过滤厌氧生物处理等,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2.4.3化学生物复合处理化学生物复合处理是将化学处理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如氧化还原好氧生物处理、吸附厌氧生物处理等,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第三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1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在环保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常用的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和生物法等。吸收法是利用液体吸收剂对气态污染物进行吸收,以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大气量的气态污染物,如SO2、NOx等。吸附法则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气态污染物进行吸附,再通过热解析或化学洗脱等方式将污染物从吸附剂上脱附。吸附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小气量的气态污染物,如VOCs等。催化转化法是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该方法适用于处理CO、NOx等气态污染物。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气态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以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小气量的有机气态污染物,如恶臭气体等。3.2粉尘污染物治理技术粉尘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除尘技术和粉尘收集技术。除尘技术主要有机械除尘、湿式除尘、静电除尘和袋式除尘等。机械除尘是利用机械力将粉尘从气体中分离出来,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大颗粒的粉尘。湿式除尘则是利用水或其他液体将粉尘从气体中分离出来,适用于处理高浓度、粘性大的粉尘。静电除尘是利用高压静电场使粉尘带电,然后在电场力作用下将粉尘从气体中分离出来。该方法适用于处理高浓度、细小颗粒的粉尘。袋式除尘是利用滤袋将粉尘从气体中过滤出来,适用于处理低浓度、细小颗粒的粉尘。粉尘收集技术主要包括通风系统和粉尘收集装置。通风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将含有粉尘的气体输送到除尘设备进行处理。粉尘收集装置则用于收集和储存经过除尘设备处理后的粉尘。3.3恶臭污染物治理技术恶臭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法、吸附法、吸收法、光催化氧化法和等离子体法等。生物法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恶臭气体降解为无害或低害物质。该方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小气量的恶臭气体。吸附法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恶臭气体进行吸附,再通过热解析或化学洗脱等方式将恶臭物质从吸附剂上脱附。吸收法是利用液体吸收剂对恶臭气体进行吸收,以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光催化氧化法是利用光催化氧化反应将恶臭气体氧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等离子体法是通过高能电子束或等离子体射线对恶臭气体进行照射,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解恶臭物质。3.4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技术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生物法和膜分离法等。吸收法是利用液体吸收剂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吸收,以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大气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如H2S、SO2等。吸附法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吸附,再通过热解析或化学洗脱等方式将有毒有害物质从吸附剂上脱附。催化转化法是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有毒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降解和转化,以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膜分离法是利用膜材料的分离功能,将有毒有害气体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该方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小气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第四章固废处理技术4.1固废分类及处理方法固体废物,简称固废,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实际或潜在危害的固态物质。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固废可分为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固废等。固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和固化/稳定化处理等。物理处理方法包括筛分、破碎、分选等,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的预处理。化学处理方法包括中和、氧化还原、沉淀等,主要用于处理危险固废和部分工业固废。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堆肥、厌氧消化等,主要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部分工业固废。固化/稳定化处理方法是将固废与固化剂或稳定剂混合,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4.2填埋技术填埋技术是一种传统的固废处理方法,即将固废运输至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填埋技术具有处理量大、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占用土地资源等问题。我国对填埋技术进行了改进,如采用防渗漏技术、垂直防渗帷幕、渗滤液处理系统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3焚烧技术焚烧技术是将固废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氧化燃烧,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的一种处理方法。焚烧技术具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优点,适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部分工业固废。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或供暖,实现能源回收。但是焚烧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二噁英排放、烟气处理等。因此,焚烧技术的关键在于烟气净化和处理。4.4资源化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将固废转化为有用资源的一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再生利用、回收利用、综合利用等。再生利用是指将固废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如废塑料、废金属、废纸等。回收利用是指将固废中的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如废电池、废轮胎等。综合利用是指将固废中的多种有用成分进行回收和利用,如废矿物油、废有机溶剂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助于实现固废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但是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提高固废分类回收意识和处理能力。第五章噪音污染治理技术5.1噪音源头控制技术噪音源头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对噪声源的识别、评估以及采取相应的降低噪声措施。需对噪声源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包括工业设备、交通工具、建筑施工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噪声源,可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产品设计,降低噪声产生。通过改进设备结构、提高零件加工精度、采用低噪声材料和减震降噪技术等手段,减少噪声产生。(2)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噪声排放。调整生产流程、优化设备布局、减少设备运行时间等措施,降低噪声排放。(3)采用低噪声设备。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低噪声设备,从源头上降低噪声污染。5.2噪音传播途径控制技术噪音传播途径控制技术旨在阻断噪声传播途径,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噪音传播途径控制技术:(1)隔音技术。通过设置隔音墙、隔音窗、隔音门等设施,减少噪声传播。(2)吸音技术。采用吸音材料,如吸音板、吸音棉等,降低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3)消声技术。利用消声器、消声室等设备,消除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部分能量。(4)隔振技术。通过设置隔振器、隔振垫等设施,减少设备振动引起的噪声传播。5.3噪音防护技术噪音防护技术旨在保护人体免受噪声危害,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噪音防护技术:(1)个体防护。使用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噪声对听力的损害。(2)区域防护。在噪声敏感区域设置隔音屏、隔音室等设施,减少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绿化防护。在噪声源周围种植绿化带,利用植物吸收噪声,降低噪声污染。(4)法规防护。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噪声污染行为进行处罚,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第六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6.1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针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目前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6.1.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翻耕、客土置换、土壤淋洗等。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从而实现土壤的修复。6.1.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化学形态,降低其毒性,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稳定化、固化、氧化还原等。6.1.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转化或富集,从而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6.2土壤污染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技术是对土壤中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方法。以下几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6.2.1地面调查与采样地面调查与采样是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初步了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和程度,为后续监测提供依据。6.2.2常规化学分析常规化学分析是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评估土壤污染程度。6.2.3原位监测技术原位监测技术是通过传感器、遥感等手段,对土壤污染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该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监测速度快等特点,但设备投入较大。6.3土壤污染预防技术土壤污染预防技术是针对土壤污染的源头进行控制和预防的方法。以下几种预防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6.3.1污染源头控制污染源头控制是对土壤污染的源头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防止污染物进入土壤。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加强工业废弃物处理等。6.3.2土壤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是对土壤进行保护,提高土壤的自身修复能力。主要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植被建设、改善土壤结构等。6.3.3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降低农业对土壤的污染压力。具体措施包括推广绿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第七章危险废物处理技术7.1危险废物分类7.1.1按来源分类危险废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医疗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特殊废物。根据来源,危险废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工业危险废物:包括化工、制药、冶金、电镀、印刷等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2)医疗废物:包括医院、诊所、医学研究机构等产生的危险废物。(3)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危险废物:如废电池、废矿物油、废油漆等。(4)其他特殊废物:如废旧农药、废旧电子产品等。7.1.2按性质分类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有毒废物:如含重金属的废物、有机溶剂等。(2)易燃废物:如废油脂、废塑料等。(3)腐蚀性废物:如废酸、废碱等。(4)反应性废物:如氧化剂、还原剂等。(5)其他危险废物:如放射性废物、感染性废物等。7.2危险废物处理方法7.2.1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固液分离:通过筛选、沉淀、过滤等方法将危险废物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2)压缩减容:将危险废物进行压缩,减少体积,便于运输和处置。(3)粉碎:将危险废物粉碎成小颗粒,便于后续处理。7.2.2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中和:将酸性或碱性危险废物与碱性或酸性物质反应,中和其危害性。(2)氧化还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危险废物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3)稳定化/固化:将危险废物与固化剂混合,使其稳定化和固化,降低其危害性。7.2.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分解危险废物中的有机物质。(2)厌氧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危险废物中的有机物质。(3)土壤处理:将危险废物与土壤混合,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危险废物。7.3危险废物处理设施7.3.1危险废物收集与运输设施危险废物收集与运输设施主要包括:(1)收集容器:用于收集和储存危险废物,如废物箱、废物桶等。(2)运输车辆:用于运输危险废物,如废物运输车、废物槽车等。(3)中转站:用于危险废物临时储存和转运。7.3.2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主要包括:(1)物理处理设施:如筛分设备、压滤设备、粉碎设备等。(2)化学处理设施:如中和池、氧化还原池、稳定化/固化设备等。(3)生物处理设施:如好氧生物处理设施、厌氧生物处理设施、土壤处理设施等。7.3.3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主要包括:(1)安全填埋场:用于填埋危险废物,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2)焚烧设施:通过焚烧危险废物,降低其危害性。(3)资源化利用设施:将危险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第八章环保设备与工程8.1环保设备选型与设计8.1.1设备选型原则环保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符合国家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满足污染物治理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可靠性;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经济合理,降低运行成本。8.1.2设备选型依据设备选型应根据以下依据进行: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排放量;治理工艺的需求;现场条件,如场地、气候等;投资预算。8.1.3设备设计要点设备设计应注重以下要点:结构合理,易于安装和维护;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治理效率;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升级改造。8.2环保工程实施与管理8.2.1工程实施流程环保工程实施流程包括:项目立项、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运行、验收交付等环节。8.2.2工程实施要点工程实施应注重以下要点: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按时完成;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8.2.3工程管理方法工程管理应采取以下方法:明确项目管理目标,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施全过程监控,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加强沟通协调,保证项目各方协同配合。8.3环保设备维护与保养8.3.1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健全环保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包括:定期检查、保养、维修、更换零部件等。8.3.2维护保养内容环保设备维护保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备清洁、润滑、紧固、调整、更换零部件等。8.3.3维护保养方法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环保设备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保养;对关键部件进行重点监控;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水平。8.3.4维护保养效果评价对环保设备维护保养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设备运行稳定性、故障率、使用寿命等方面。通过评价,不断优化维护保养策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第九章环保政策与法规9.1环保政策概述环保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为了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措施。环保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环保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防治政策:针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如排放标准、污染源治理、清洁生产等。(2)生态保护政策: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水资源等,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功能,如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等。(3)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政策:鼓励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再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固体废物资源化等。(4)环境风险管理政策:预防和应对环境风险,降低环境灾害风险,如环境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环境保险等。9.2环保法规体系环保法规体系是指国家及地方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我国环保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基本原则,为环保法规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2)环境保护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是环保法规体系的核心。(3)环境保护法规:包括国务院制定的《防治环境污染条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以及地方制定的相关地方性法规。(4)环境保护规章:包括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