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生物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生物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生物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生物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比较,不同的是()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答案]C[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不同。2.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答案]D[解析]突变的利害取决于环境,无所谓有利突变多少。突变中的基因突变才可以增加等位基因数量,产生的基因有可能是隐性基因,也有可能是显性基因。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合称为突变。3.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A.用进废退学说 B.自然选择学说C.过度繁殖学说 D.生存斗争学说[答案]B[解析]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4.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 B.②③⑤C.①②④ D.①③⑤[答案]B[解析]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包括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①和④符合拉马克的进化理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包括: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可以产生新的生物类型,所以②③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5.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生物进化的方向由变异决定,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C.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D.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A.① B.①②C.①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7.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A.进化为另一新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绝灭[答案]D[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此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绝灭。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基因频率是指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造成基因频变的改变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答案]B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选择、隔离三个重要过程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其他几项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0.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有关概念。物种间的根本界限在于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通过杂交进行基因交流。绵羊和山羊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东北虎和华南虎虽然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但尚未发生生殖隔离,因此是两个虎亚种。马和驴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是不育的,不能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表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11.“虎狮兽”是由雄虎和雌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C.雄虎和雌狮能杂交且产生后代,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答案]D[解析]“虎狮兽”是由雄虎和雌狮杂交产生的后代,其体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无法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是高度不育的,故D项正确,A、B两项错误。雄虎与雌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但其杂交后代是不育的,仍属于生殖隔离的范畴,故C项错误。12.现有一只黑色直毛雌家兔和一只白色直毛雄家兔杂交,后代的雌雄家兔都表现为黑色直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兔性状的遗传只受遗传物质控制,与环境条件无关B.假设后代的数量足够多,可以判断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直毛对卷毛为显性C.根据上述杂交实验可以判断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D.这两对相对性状,可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答案]D[解析]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假设后代数量足够多,可以判断黑毛对白毛为显性,但不能判断直毛对卷毛为显性。毛色的遗传无论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都会出现题中的杂交结果,所以无从判断控制毛色的基因的具体位置。13.从分子水平鉴定物种不能依据()A.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B.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C.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D.mRNA分子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答案]C[解析]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无差异,所以不能是分子鉴定的依据。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生物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机理等问题,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15.原始生命出现之后,最可能符合生物进化趋势的是()A.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C.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无氧呼吸D.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答案]D[解析]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厌氧到需氧,而需氧生物所需的氧气是由光合作用来提供的.16.AA和aa杂交所产生的F1,通过连接自交直到Fn,则在此过程中()A.AA和aa的亲本不含等位基因,杂交结果不符合分离定律B.此过程共发生了n次等位基因的分离C.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保持不变D.A和a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答案]D[解析]连续自交没有改变基因频率,仍然是各占1/2,只是改变了基因型频率;Fn是F1自交了n-1次,故此过程发生了n-1次等位基因的分离。17.隔离的本质是()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C.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答案]C[解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从本质上讲,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地理条件、生殖条件,使基因不能在个体间自由交流。18.雌葱柱头上的细胞膜表面有一种糖被,可以使不同种的花粉不能萌发从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这个现象属于()①细胞识别②抗性③生殖隔离④应激性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细胞膜表面上的糖被具有识别作用,使不同种的花粉不能萌发从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表现为生殖隔离现象。19.鉴定牧民放牧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两个物种主要的依据是()A.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B.野马与牧马存在地理隔离C.野马与牧马存在生殖隔离D.野马比牧马更适合野生环境[答案]C[解析]区别两个物种的主要依据是存在生殖隔离。20.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这种抗性解释最好的是()A.病毒的获得性遗传B.由于生殖隔离形成C.病毒的某种结构的用进废退D.自然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保留[答案]D[解析]抗流感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是因为流感病毒对旧的疫苗产生了抗药性。2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的是()A.产生变异的机制 B.自然选择所起作用C.生物的适应性 D.生殖过剩的原因[答案]A[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不能很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22.调查发现男性色盲大约占人群的7%,根据这一概率推算,女性色盲占人群的比率大约为()A.0.25% B.0.49%C.0.7% D.1.4%[答案]B[解析]据题意女性色盲占人群的比率为7%×7%=0.49%。23.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B.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是相同的[答案]B[解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4.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猎豹与斑马、兰花与蛾都是典型的共同进化的实例,捕食者一般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25.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B.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D.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答案]C[解析]26.小吴同学对高中教材中一些“根本原因”进行归类总结,其中不恰当的是()A.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物种基因库的不同C.生物出现新性状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合成受DNA控制,故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27.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D[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28.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按顺序出现的生物类型的几种排列,可能性最大的是()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B.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D.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答案]D29.(·河北衡水中学期中考试)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也有利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答案]B[解析]在普通野生稻进化为普通栽培稻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隔离,使其与野生稻没有基因交流,从而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都有利(传种接代),只是不利于人收获;普通野生稻所含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育种方法使栽培稻具有抗虫性状,是水稻育种的重要资源,故A、C、D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遗传变异决定的,故B项错误。3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B[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进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不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9分)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这一调查显示大熊猫种群的濒危和中国历史上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压力密切相关。请阅读资料回答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基因可以通过________过程传递给后代。(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答案](1)基因库多样性生殖(2)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基因频率[解析]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题中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是指基因多样性。32.(9分)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的________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由图1可知,种群1和种群2(选填“是”或“不是”)________同一物种。(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具有基因型________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4)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___多样性。[答案](1)基因突变基因频率(2)是(3)aa自然选择(4)基因[解析]新基因的产生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新基因的出现将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种群1和种群2之间发生基因交流,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3)从图1中可以看出,种群2中灰色个体生存的数目多,说明aa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甲虫体色的多样性体现了生物基因的多样性。33.(10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中的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其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请问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5)假定残翅(v)的基因频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果蝇(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________隔离,就不会有________交流了。(7)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必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________的方向。[答案](1)基因库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变异不定向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原材料方向(2)2×106(3)65%35%(4)2%(5)残翅是不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6)生殖基因(7)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隔离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解析](1)某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的基因库,其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不同的生物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而使生物体内的基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基因型,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的原因,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还包括染色体变异,在这三个来源中最主要的、也是生物进化主要因素的就是基因突变,因为只有这一来源能够产生新的基因。这些可遗传的变异只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2×107×10-5×104=2×106。(3)根据题意,在100个个体中,AA占35只,Aa占60只,aa占5只,即在200个基因中,A基因占2×35+60=130个,基因频率为130÷200×100%=65%;a基因占10+60=70个,基因频率为70÷200×100%=35%。(4)(5)(6)(7)略。34.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浓度为15a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选择不定向前(2)①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②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35.(9分)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命,当时地球表面没有游离的氧,但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在距今31亿年时,地球上出现了微生物A,由于这种生物的出现,使地球上的大量有机物被消耗掉。到距今25亿年时,生物B的出现使大气中的含氧量逐渐增多,以后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了生物C、D、E等,经测定,它们的细胞内都含有一种叫做细胞色素C的物质(与有氧呼吸有关)。(1)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2)物种A和物种B在代谢方式上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