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隐居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竹里馆》这首诗,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情分析考虑到本节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对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对枯燥的内容容易失去兴趣。
从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意境,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词的深层内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课堂参与度不高,对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待加强。
对于《竹里馆》这首诗,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讨论,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山水情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方法与策略1.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目标,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和欣赏《竹里馆》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素养。
2.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
(1)教师首先通过PPT展示《竹里馆》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诗人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设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音频和视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合理运用板书、图片等传统教学媒体,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轻柔的古筝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学习氛围。随后,提问学生:“你们谁能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隐居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对《竹里馆》主题的思考。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竹里馆》,边读边解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重点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隐逸生活及其追求。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王维为何选择竹子作为表现自己情感的意象?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引导studentstofurtherexploretheculturalconnotationsofbamboo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布置练习题:请学生尝试翻译《竹里馆》,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讲解。
5.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竹里馆》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隐逸思想。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请学生结合《竹里馆》的学习,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总计用时:40分钟。剩余5分钟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后作业的布置。知识点梳理1.诗歌手法知识点:
《竹里馆》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竹林、琴声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学生需掌握写景抒情的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2.诗歌意象知识点:
诗中的意象包括幽篁、竹里馆、琴声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卷。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3.诗人王维知识点: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擅长写景抒情诗,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学生需要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古代诗词文化知识点: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学生需要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艺术手法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5.诗词鉴赏方法知识点:
诗词鉴赏方法包括了解作者背景、分析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鉴赏方法,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
6.传统文化知识点:
《竹里馆》中所表现的隐逸思想、对自然的热爱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点,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7.语文素养知识点:
通过学习《竹里馆》,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包括文学审美、审美情趣、语言表达等。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作业布置与反馈1.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竹里馆》的译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撰写一篇关于《竹里馆》的鉴赏文章。要求学生在译文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在鉴赏文章中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作业反馈: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在批改译文时,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对诗意的理解是否准确。在批改鉴赏文章时,关注学生的观点是否独到、论述是否合理、语言是否生动。
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教师应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对译文修改意见,可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用词不当、语序混乱等,并给出修改建议。对鉴赏文章的反馈,可以针对学生的观点、论述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提升的建议。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于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耐心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逻辑关系①《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简介
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③诗人的隐逸思想及其在诗中的表现
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学习策略
2.板书设计逻辑关系:
①王维简介——诗人背景
②竹里馆——诗歌意象
③写景抒情——诗歌手法
④追求宁静——诗人心境课后作业1.翻译《竹里馆》:请学生将《竹里馆》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答案:独坐在幽深的竹林中,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
2.分析意象:请学生分析《竹里馆》中的主要意象,如竹子、琴声等,并解释它们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竹子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质和隐逸生活;琴声则表达了诗人在竹林中的宁静和淡泊心境。
3.解读隐逸思想:请学生思考《竹里馆》中所表现的隐逸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一思想的看法。
答案:隐逸思想是指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远离尘世的纷扰。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不能完全逃避现实。
4.写作练习:请学生以《竹里馆》为灵感,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并尝试运用写景抒情的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与投资促进合同
- 2024年出版发行合同图书翻译服务
- 《基于绿色溶剂的纳米纤维膜的构筑及其对抗生素的吸附特性研究》
- 《民族地区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
- 《强上转换红光发射的稀土氟化物的制备及防伪应用研究》
- 《基于改进轻量化YOLOX算法的交通标志检测算法研究》
- 《云计算产业动态跟踪及趋势洞察月报(2024年9月)》范文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女性APACG患者的相关研究》
- 2024年文员外包合同
- 2024年度人工智能研发合同
- 江苏省某高速公路结构物台背回填监理细则
- 电大护理本科临床实习手册内容(原表)
- 当代德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的经验与启示共3篇
- “小金库”治理与防范 习题及答案
- 王伟核桃经济价值及加工利用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路径表单
- 氯化钠特性表
- 钻井井架起升钢丝绳管理台账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说课
- 船舶租赁尽职调查
- GB/T 13912-2020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