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复习案【现当代散文阅读】解题指导及考题练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高三语文复习案【现当代散文阅读】解题指导及考题练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高三语文复习案【现当代散文阅读】解题指导及考题练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高三语文复习案【现当代散文阅读】解题指导及考题练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高三语文复习案【现当代散文阅读】解题指导及考题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三语文复习案【现当代散文阅读】解题指导及考题练

一、考什么

①命题思想: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即《考试说明》中列出的理解、分析综

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种能力。

②考查侧重点:散文考查的侧重点除了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外,还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

鉴赏,如对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意义的理解;对行文结构的分析,如段落的写作意图;对思想感情

的评价;等等。

③题目设置:客观选择题,改为一道四选一式的分析概括类的客观选择题;三道问答式主观题改为两道问

答式主观题。分值由原来的25分降为15分(三题分别为3分、6分、6分)。题目的设问方式比较直接具

体,即紧扣文本,设置情境,要求结合文意或联系文本来阐述。

④考查内容:一是考查写什么,集中于艺术形象(人、事、景)、作品主旨(情感、哲理)、写作意图;

二是考查怎么写,集中于结构技巧(结构、线索、思路)、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作品语言

(字、词、句,修辞手法)。

二、怎么读

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有着

题材广泛、立意深远、笔法灵活、形散神聚等特点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的方式和写作内容,散文可以分

为写人记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等凡类。

整体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文

章的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一一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

的写作意图;②形式一一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散文有不同的类型,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该根据文本确定不同的阅读侧重点,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从而

使答题时指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1.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记事的散文,大多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

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步骤:

(1)弄清基本要素:抓住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2)理清基本思路: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理清文章的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情感等。

(4)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借人、事、景、理所表现的内涵、主题等。

(5)赏析基本技巧:赏析文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的散文,或描摹山川名胜,或抒写地域景致,或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或借物

喻人、托物言志。手法灵活,涉猎广泛。

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步骤:

(1)研读标题,找切入点:通过仔细研读文章的标题,从而明确文章所写的景或物。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通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中心意思,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分析描写,把握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标识写景或状物的词句;分析描写的角度,思考景或物的特征

(形、色、味、声等)及艺术表现手法(比喻、象征、拟人、联想等)、语言特点。

(4)深挖情感,明确主旨:阅读这类散文的关键在于把握写景状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具体方法:①抓首尾

段,首尾段是呈现作者情感的主要段落;②抓对特定景或物的描写、抒情、议论,可以让考生快速领略作

者传达的情感,有利于明确文章的主旨;③抓介绍写作背景的语句,也可以帮助考生理解作者传达的情感,

有利于体悟文章的主旨。

【真题引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怒放的康巴诺尔

胡学文

七月。北方。高原。坝上。康保。

我来了。其实应该说我又来了。

我来过多次,康巴诺尔于我并不陌生,但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康巴诺尔如同塞外的四季轮回,有着多

姿多彩的美。

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

康巴诺尔在张家口的西北,是沽源近邻,直线距离不超一百公里。时间穿越回二十年前,那时到近邻做客

并不容易。我须清早从工作的乡镇出发,差不多午后到达。返回沽源的途中,惊喜不期而至。我没见过那

么大的雪,不像鹅毛,更像鹅扇。客车如蜗牛,司机和乘客多有抱怨。我像不小心偷得了姑娘的芳心,担

心别人发现,又担心别人没有发现,躲闪的眼神浸着贪婪。我在目视中进入那个世界一一没有任何杂质的

世界。我就是一片雪,在茫茫天宇飞舞。

康巴诺尔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一直以为是。这次到康保,方得

知县名出自《尚书•康浩》“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之意。康保的来历,竟然如此久远.然而,我更喜

欢美丽的湖泊。

因为,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

最大的惊喜是康巴诺尔湖。眼前的康巴诺尔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比我上次看到的丰腴了许多,湖水之洁

净更是完全超出想象。

康巴诺尔湖是逆着时光的奇葩。天空蓝得像康巴诺尔湖水,康巴诺尔湖水蓝得像天空,水天一色,天水共

景。云朵在天空游移,也在康巴诺尔湖漂移。在这天然的巨幅水彩画中,美丽的遗鸥在嬉戏。

康巴诺尔没有漫漫长夜,因为每个夜晚都有二人台演出。二人台生于民间,长于山野。二人台是戏曲,是

元曲的遗风流韵。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康保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因其光彩和迷人。

二人台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有二人台演出。随便一片空地,搭起篷子就是戏台。

没有电,所谓的灯,是浸了煤油的棉球。暗夜中,冒着浓烟的火球被甩起来,如灿烂的玫瑰。火势渐弱,

再往煤油桶里浸,猛又扬起,挤作一团的人受了惊吓,被侵占的舞台顿时扩大许多,观众不经意间成为演

员。

每个夜晚看二人台,实在有些奢侈。二人台的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但骨子里却是悲情的。这与它生长的

地域和形成的历史不无关系。坝上苦寒贫瘠,风吹草低,却鲜见牛羊。因人烟稀少,清乾隆嘉庆年间,迁

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上坝,秦腔、晋剧、道情、社火、秧歌也随着来到草原,与当地的蒙

古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融会糅合,演变成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的二人台。

2

我听过的二人台曲目中,《拉骆驼》无论曲调还是唱词都有着击穿人心的东西,在对过往和人生空白的想

象和填补中,心的荒漠处会有花草疯长。

大俗、大雅,欢欣、悲情,含蓄、奔放。油水不溶,二人台的奇巧奇妙就在于把对立完好统一,无须斧凿,

浑然天成。不妨听听《双山梁》,羞答答的姑娘这样唱:

听说是哥哥你要来哥哥你走来小妹妹不让你走

我给哥做上一顿拉住你那胳膊腕腕

羊肉稍稍面条条现炸油糕拽住你那小手手

猪肉大燎菜一把推你屋里头

七月。我告别了康巴诺尔。

我寻见了记忆,追回了时光。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绘康巴诺尔湖的自然景观之前,作者先介绍了''康巴诺尔”名字的含义和得名的由来,既能吸引读

者继续阅读,又赋予康巴诺尔以历史气息和人文内涵。

B.“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采用比拟的手法,突出康巴诺尔的美丽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康巴诺尔

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C.作者在叙写康巴诺尔夜晚的二人台演出时,插叙了一件记忆中观看二人台演出的趣事,通过生动的描写,

从侧面表现了二人台演出的迷人光彩。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写怒放的康巴诺尔,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

答案B

解析

B项,“比拟的手法”不正确,应是“比喻的手法”。

5.文章第1段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

特点:名词性短语单独成句,语言简洁,节奏欢快。

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引起下文。②同时传达出“我”来康保的愉快心情。(若答

“能调动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酌情给分)

解析

句子特点一般从句式、修辞角度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常常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1段的句子结

构上引起下文,照应题目;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

6.作者在文中详写了感受最深的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康保二人台”,请结合“康

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与认识。

答案

“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①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②表演者相貌和神情极其欢

愉,骨子里却是悲情的。③融会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④能

击穿人心,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

3

联系现实:及时地保护和利用好京剧、湖北的黄梅戏,还有剪纸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丰富人们生活,

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滋养心灵;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

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解析

先从第10段至末尾筛选概括“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联系现实写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

义。

三、怎么答

1.分析结构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

的文字间,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散文分类和表现手法,散文类别和表现手法不同,线索则不同;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

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

散文中的“情”和“理”,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解答“整体梳理线索或思路”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先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一般都位于段首或段尾,然后概括出每段所写

的内容。

②依据线索,梳理思路。要分析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人,是物,还是作者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先

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这样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

③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一要理清文章结构与作者思路、行文线索的关系;二要理清文章材料与中心的关

系、材料与材料的关系,具体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的意图。

可按照“先写了……然后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答题,也可以按标注序号的格式进

行回答。

2.分析段落作用

段落的作用是指某一段落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总起、过渡、照应、总括等。

分析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段落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同位置的段落有着不同的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

④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人深思。

⑵中间段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

②表达上衬托(正衬或反衬);

③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3)结尾段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

4

②暗示主题,强化感情;

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④呼应开头。

明确段落的位置和相应的作用后,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分析,围绕题意来回答即可。答题时,通常从

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抒发的情感铺展开来。

3.归纳要点,概括主旨

“归纳要点,概括主旨”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做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考

查时,多是对语段或全篇做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

进行。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1)注重整体感知

要准确归纳要点,概括主旨,必须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

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文章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有效避免在归纳概括中出现以偏概全、主

观片面等问题。

(2)筛选关键信息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展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

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

要的互相关联的句子进行综合分析,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3)结合特点概括

归纳概括时,要结合散文的特点,因为不同类型的散文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人记事的

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借景、借物抒情的散文,应看其写了什

么景或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

4.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某一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

解释又与词典解释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高考一般考查以下几类词语: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②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

的词语;③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④含蓄表达更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⑤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⑥使用

了修辞手法的词语;⑦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文学类文本阅读《窗子以外》第2题“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这里的“窗子”,既有表

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还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文章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主旨,从多方面分析。

怎样理解词语含义呢?

(1)联系上下文•词语大都有几个义项,孤立地看,这些义项都是抽象的、概括的,在词典上是能够查得到

的。记住这些义项很有必要,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词语进入文章后,就立即与周围的词、句、段乃至全篇

发生联系并受到制约,这时词义就变抽象为具体,变多义为单义。只有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联系上下文

仔细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2)借助固有含义。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固有含义相去甚远,但对大多数词语而言,语境中的含义与固

有含义还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理解词语含义时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固有含义。

(3)紧扣关键词句。对内涵丰富的词语,理解时要全面,对文中揭示其内涵的关键词句也不可遗漏。

5

(4)分析修辞特点。有的词语用了修辞手法,如果仅就其字面意思来解释,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必然大相径

庭。因此,如果是用比喻手法,就要分析相关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如果是用借代手法,就需要找出

借代的内容;等等。

(5)明确指代内容。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和短语,如果在文中运用得当,就可以使语言简洁流畅,避免

重复拖沓,但对于读者来说,有的指代内容,并非一目了然,须将代词的指代内容确定后才能理解词语含

义。

以上就是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在解题时,通常需要综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5.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散文中的“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着某种深层意义的句子;

②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

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句子;

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

⑥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

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示作用的且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

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等。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种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

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含意有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

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

一般来说,含蓄句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

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或引申,就大概理解了。

(2)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

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探求其本意。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

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

也就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

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句子的含意。

(3)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

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

上文和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

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4)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理解、

体会时,既要把握句子的字面意思,又要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主旨。结合

主旨,要特别注意把握作者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6

6.鉴赏语言特色

散文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随着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因此,品味精彩的语言的表达艺

术在散文中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可以从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词语上品味,也可以从选用的句式上体味,还可

以从修辞手法上玩味。

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性的语言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

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在赏析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词语的使用方面。主要看所用的词语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2)句式方面。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么从句式上,要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

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等。

(3)语言特点方面。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易懂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

性、蕴含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形象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

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主观色彩强烈、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4)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用的是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7.分析文本中人称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题是针对文章中运用的人称或人称的变化设置的。行文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二人称或

第三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对叙述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考虑。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

是结合考题内容对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人称的运用或变化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构思技巧,影响读者的情

感,因此注意从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等方面解答。

首先要了解各种人称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见、所闻、所感,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

表达方式。“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线索作用;或起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的作用;

或形成对照,起揭示主题作用。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

世界,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的身份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是读

者)叙述或倾谈。这种人称的运用抒情自由灵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以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的方式拉

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感和真切感;

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达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常在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文章中使用.

第三人称是以“他”或“他们”的口吻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

口吻客观地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这种叙述方式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文章内容,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更广阔的生活、更复杂的事情和更丰富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

比较灵活自由。

8.探究作品的意蕴

探究文本整体意蕴就是探究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深刻的东西。

探究题虽自主性较强,但并不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而是需要结合文本,合理探究。探究文本整体意蕴题,

要重点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

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进行探究意蕴的前提。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7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从这

两个地方的关键语句切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

“紧扣文本”是指根据散文特点,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再进行不同的意蕴解读。“创新有度”一是指探

究意蕴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意蕴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做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

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精巧、完整。

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

四、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拳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

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

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

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骡骑大将

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大破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

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

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

今夜关山月,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

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瓷器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

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

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

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种加持,

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

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词人辛弃疾“郁孤台下

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

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

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

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

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8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

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

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

船载绮罗”“坤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

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柏和桑树之间,波光解海,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

怆。“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两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

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

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

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

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种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

找到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

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或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诗句

被以不同音调吟诵,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H)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

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

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作者对传

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蕴,彰显着民族

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解析】“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过于

绝对,根据原文“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可知,并不是每个阅读

者看到一些地名,都会想到其字面背后的意味。

【答案】A

2.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结合全文,概括古诗词是

如何展现地名的魅力的。(6分)

【解析】回答此类概括题,可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通过摘取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概括。题干要

求“结合全文,概括古诗词是如何展现地名的魅力的”。“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

态呈现的时刻”这句话在文章的第1段,那么答案应该在下文中寻找。如由“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

诗词便是瓷器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

声音和气息”可概括出,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由

9

“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

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

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可概括出,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

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由“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

了符号的功能”可概括出,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由“向

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

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

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

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可概括出,古诗词见证

了某些地方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答案】

①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

②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

③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

④古诗词见证了某些地方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

3.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解析】题干要求赏析本文的语言美,可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

鉴赏。(1)从遣词造句角度:可从选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方面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如第

一部分第3段运用的“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本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

入诗后那自然充溢在读者心中的荒凉之感和戍人的哀愁。(2)从表现手法角度:本文最典型的手法是引用,

还可以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角度进行赏析。如作者在写甘肃武威时,引用诗句“白石黄沙古战场,

边风吹冷旅人裳”来表现此地的荒凉和成人的哀愁,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与共鸣。“古诗词是一

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诗词的影响力。(3)从句式角度: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多用骈句、对偶句、排比句。如

第一部分第2段中“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

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语气急促中有舒

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第4段中“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

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句式整齐,对仗工整。(4)从语言风格角度:本文多引用古诗词,使语言富于

诗情画意;多运用有较强书面色彩的词语,使语言典雅,如“摩拿”“次第打开”“藏匿”等词语充分体

现了汉语的典雅之美。

【答案】

①用词之美。本文使用了精美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第一部分第3段运用的“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

满,向外流。本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自然充溢在读者心中的荒凉之感和戍

人的哀愁。

②手法之美。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如作

者在写甘肃武威时,引用诗句“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来表现此地的荒凉和成人的哀愁,有

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与共鸣。作者还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古诗词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

动性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③句式之美。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如第一部分第2段中的“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

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整句与散句结

合,使句式富于变化;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10

④风格之美。本文语言典雅,富于诗情画意。作者运用的“摩拳”“次第打开”“藏匿”等具有较强书面

色彩的词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典雅之美。同时,作者从甘肃武威到阳关、蓬莱、昆仑,从西汉到当下……

洋洋洒洒,穿古越今,古诗佳句,信手拈来,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审美体验。(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

可)

习题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雪

余秋雨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

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

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

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

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

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

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

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

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

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己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一一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

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

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

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

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

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

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

哗作响。就像干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

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

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

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

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

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

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

II

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

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

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

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

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

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为后面的论述埋下伏笔,留给读者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让全文显得厚重大气,

不同凡响。

B.本文题名“阳关雪”,实际上没有写到雪,雪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

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C.第二段提到“文人的魔力”,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让人有一种像寻找失落故乡的焦渴。

D.作者驻足阳关,用少量的笔墨写了阳关的坟堆,给阳关涂抹上一层厚重的苍凉悲壮色彩。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留给读者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让全文显得厚重大气,

不同凡响。

B.作者由艾略特的《荒原》联想起一幅幅与古代战争有关的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有层次。

C.倒数二三段,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述,使阳关超出地域学的意义,使它和“废墟”“荒原”都成了一种象

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D.本篇散文,作者以游踪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运用“写景”与“写史”的手法,语言平实而富有文采,请分析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

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

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

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

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瞰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

12

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

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

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

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

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

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

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

曾相识的情景一一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

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

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一一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

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一一楚威

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

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及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

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

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

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

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

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味味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

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

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

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

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

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

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

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一一只是,

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

起敬,油然生爱?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落崖惊风”是作者告诉我们读一篇美文的感受。

13

B.文章引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是为了表现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不愿意做官,追求自由。

C.文章引用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直钩钓鱼,其意在钓文王的故事,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他的不屑一顾。

D.文章从作者阅读庄子的感受开始,到对庄子才智的评价结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空间。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多采用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强烈表达了庄子的卓绝才华和永恒魅力。

B.文章引用胡文英评价庄子的话,强调庄子哲学内外两面的特点,体现了庄子的“哲学困境”。

C.“曳尾于涂中”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子宁处恶劣环境,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特点。

D.作者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庄子的推崇。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深沉典雅,朴素无华。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品读文中划线句子。

(1)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赏析句子)

(2)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理解句意)

4.面对无路可走的人生困境,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投江,陶渊明归隐,项羽放手一搏……人生道

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面临许多困境,文本中庄子的选择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访万年稻源

赵丽宏

一颗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颗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致的细纹清晰可见,可是它已

经炭化,已经穿越了万年时光。在人类的博物馆中,这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访问者的

目光。因为,这颗炭化的稻米,有一万年的历史。

这是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博物馆。陪我来参观的,是考古学家蒋乐平。上山遗址博物馆中,保留着当年的

考古现场。起伏不平的土层中,到处是发掘过的坑坑洼洼。蒋乐平和他的同事们,在这些坑坑洼洼里小心

翼翼地拨开岁月的沙尘,让一件又一件见证历史的万年古物展陈在人们面前。

很多年前,浙江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的痕迹,当时曾成为重大新闻。上山遗址被发现时,

还无法确定年代。这个被人称为上山堰的地方,埋藏着很多古人生活的遗迹。考古学家们发现,这里出土

的陶器,多为夹炭陶,陶土中掺杂着许多稻壳。出土的古物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磨石,还有很多石球石

棒。这些,似乎都在证明,在这里生活的古代人类,己和稻谷结缘。夹炭陶片被送到北京大学测年分析。

结果让蒋乐平吃惊,也让他兴奋:上山出土的陶器,历史超过一万年!而这些一万年前的陶土中,掺和着

密集的破碎稻壳。蒋乐平深知这发现的意义,为追踪这些碎稻壳的由来,于是他动手实验。蒋乐平想那些

类似磨盘的大石块与石球石棒,和稻谷有什么关系?他将适量稻谷放到上山出土的磨盘上,然后用一根石

棒进行挤压搓磨。做这些动作时,蒋乐平觉得自己就是一万年前的上山先民,也许当年,他们就这样使用

这些石头的工具,金黄的稻谷就这样在磨盘和石棒间被反复搓磨。五分钟后,他随意抓出一把经过搓磨的

稻谷做统计,结果发现,被脱壳后保持完整的米粒有四百九十二颗,碎为半粒的一百二十颗,被碾碎的一

百颗,未脱壳的只有四十四颗。这些石磨石棒,可能是上山古人为稻谷脱粒的优良工具。更重要的是,经

过科学的分析,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中的稻谷遗存,有人工栽培的特征。这些稻谷,可能已不全然是荒

原中的野生植物,而是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和培植,正逐渐化为大地上的农作物,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

一个残缺的大口陶盆,一颗小小的稻粒,一块磨盘,一根石棒,一个被揭示的古人村落遗址,成为考古的

钥匙,埋藏多年的秘密被发现。上山遗址的发现,印证着先民万年前的智慧和勤劳。上山遗址,是人类走

向文明道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在浦江,已经建起了一个造型质朴却内涵丰富的上山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大片稻田之中,当年的

考古现场,被保留在博物馆的大厅里。在这里,能看到上山人用过的各种陶器。大大小小的陶罐上,可以

14

依稀看到神秘的图案,那是一些寄托着飞扬神思的点和线条。还有石头做成的工具,磨盘、石球、石刀、

石锤、石凿。而博物馆的中心焦点,是那颗黑色稻粒。在射灯的映照下,小小的万年古稻熠熠闪亮,如钻

石,如乌金,牵动着参观者的思绪,让人的联想穿越时空,飞向遥远的古代。

上山遗址博物馆门口,有袁隆平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遗址的重大发现,使这位被誉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深感欣喜,于是挥毫写下这八个字。

正是晚秋时分,风中已有寒意。但上山博物馆周围的一大片稻海,却在天地间蔓延着耀眼的金黄。沉甸甸

的稻穗在风中点头,那是沉浸于丰收欢悦的微笑。稻田中,我看到一些装束简朴的农民在劳作,有人在车

水,有人在弯腰收割,也有人牵着牛走在田间。走近细看,原来是一组组不动的雕塑。这也是博物馆的一

部分。

视线越过上山的稻田,可以看到浦江的仙华山。浦江友人告诉我,在仙华山上,有一些神奇的岩石,上面

有远古的神秘雕刻,这些岩雕的年代和成因,至今仍是谜。离开上山遗址,友人带我上了仙华山。在苍茫

暮色中,我看到了那些隐匿在荒草中的神奇岩石。岩石上的浮雕,不是文字,也不是具体的物象,而是一

些奇怪的符号,如一个个圆睁着或者微逢着的巨眼。神秘的眼神中,有惊奇,有诘问,有沉思,有疑惑。

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色弥漫,无论是冰雪覆盖,还是风雨交加,这些眼睛永远在石头上睁着,默默遥

望着无垠的苍穹。我想,这些浮雕,会不会和驯化了野生稻的上山人有着某种关联?相信我们的考古学家

终有解密的一天。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上山遗址博物馆中,炭化的黑色稻虽然不够起眼,却能牵动参观者的思绪,主要原因是这颗稻米经历

了万年之久。

B.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就建立在当年考古现场上,其意图是体现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考古人的高度肯

定与深情礼赞。

C.上山遗址出土了陶器以及各种磨石,还有很多石球石棒,考古学家蒋乐平的试验证实了它们和稻谷之间

存在某种关联。

D.上山遗址博物馆特色明显,它以“农耕文化”为展示主题,里面陈列有陶器、农耕工具等文物,周围有

农耕雕塑。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虽然简洁,却总领了文章内容。“寻访”一词表明参观目的,“万年”一词与现在相对,体现

了稻源的历史久远。

B.文章先介绍上山遗址博物馆中的焦点-----颗已经炭化的黑色稻米,再写参观一事,这能吸引读者的阅

读兴趣,让人印象深刻。

C.文章写到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在上山遗址博物馆门口的题词,通过名人题词强化了上山遗址发现炭化黑色

稻米的重大历史意义。

D.文章语言真切自然,用词准确。如第三段中“似乎”“也许”等猜想性词语的运用,表明了作者的心理

和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

3.本文写考古学家的检验和试验过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赵丽宏的散文风格为“清新、宏阔”,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光

甫跃辉

一年又一年,我行走在这秋天里。

15

一年又一年,我走出这秋天,走到现在这一刻这一地。

左手边是梨园,右手边是葡萄园。果实熟透的馥郁气息浮动在空气里。我背着旅行包,拖着行李箱。箱子

轮子一路咯噎咯噎。路是弹石路一一不,几年前又翻修过一次,如今是砖路了。路面被大车碾压过,仍然

坑坑洼洼的。我小时候,这是条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雨后的秋天,颜色会更深沉,更滞重。刚刚还

乌暗沉重的云,抖落一场雨后,轻飘飘地升高了。朝东南边望,一朵飘忽的云正停在四大山顶。四围的天

蓝得灰蒙蒙的。

继续往东走,时间慢慢倒退。退回七八年前,路边还没西瓜地,也没占地几十亩的明德小学。横沟寨子没

现在这么大,路南路北,望出去很远,方能看到竹林掩映的村落。一片连一片的田里,谷子成熟了,谷穗

沉沉地垂着头,不堪重负的样子。田里有人在割谷子,反手抓住谷杆下半截,顺手握住镰刀,刀刃长长,

闪着寒光,轻轻地一声嚓,谷秆便齐刷刷断了。不多时回头看看,身后的谷茬上,整整齐齐摆放的谷子,

谷穗垂着头,几乎要扎进泥里。泥里有时候还残存着些水,水里能捉到肥的谷花鱼。

忽然,眼前飞起一只大鸟,灰色的翅膀扇动几下,不动了,枯叶似的,呱呱叫着飘远了。前面不远处,大

概是要有个鸟窝了。

渐渐的,更多人往来田填上。一担一担谷子压在男人们肩头。我爸正在其中。肩杠两边,捆扎得很壮实的

谷子从地上掠过,碰擦到路边的野草,寒寒又窣窣。我跟在我爸身后,也挑着谷子。我的挑子轻得多,但

也压得我抬不起头。汗水打湿头发,流进眼睛,眼睛涩疼,睁不开了。许久,不见我爸换肩,我却已经换

过好几次。越换越疼,两肩的骨肉就如碎裂了一般。有一年,雨水淋湿谷子,谷子翻倍地重了。田填也越

发泥泞,平常走路已不方便,何况还要挑谷子?人们挑着谷子走着,咬牙切齿,一声不吭0到得夜里,昏

暗灯光下,我爸脱下衬衫,右肩膀红艳艳的,是皮肉裂翻开来了。第二天抬谷子,每次把肩杠放到肩上,

我爸都格外小心,不能压进裂口里,只能纵向压在裂口之上。

我妈叮嘱,谷穗一定得朝上,不然容易碰落谷粒。即便如此,谷粒仍被我弄掉不少。手推车底下,事先垫

的蓝色塑料布上,谷粒落了黄黄一片。

再往前走,无尽的金黄里,凸显出几片绿绿的藕田。原本藕田边还有席草,如今也割去了。绿而细的席草

就晾晒在道路两边。多少次,我偷偷地踩上去,听那翠绿的嚓嚓嚓的声音。再过些日子,等席草晒黄了,

干了,村里便可听见笃笃笃的打席子的声音。

继续往东,到横沟小学了。

小学墙上写了大大的红字,“五讲四美”“四个现代化”。学校的铁门关着,已经没人了。再往前走几步,

猛地立住了,一条长蛇正横在路中央。站定了看,那蛇一动不动,原来是早已被压得只剩下皮的死蛇。-

一收获日,总能看到长蛇出没,它们躲不过闪着寒光的镰刀,也躲不过两头尖尖的肩杠。

再往东,时间再退,退到所有钢筋混凝土房子都轰然消失。我扔掉行李箱,扔掉旅行包,背上了书包。可

小学时背了六年的书包是怎样的?竟有些不能确定了。

还要脱掉外套,再脱掉鞋。光着脚丫子,走到二十多年前。脚下的路不再是弹石路,不再是细沙路,而是

完完全全的土路;走进村子,路不再是水泥路,而是一条落满枯叶的小路,终年潮湿又阴暗。小路边上,

家里后院的小门敞开着。

后院矮矮一圈土墙,不少地方倾圮了,杂草从墙根冒出。墙外的水沟边,有一丛碧绿的美人蕉正吐出黄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