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生物-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生物-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生物-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生物-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L1微片引入,情感预热,知识铺垫在授新课

学生观看《人体故事之免疫反击战》,该片是一部描述免疫系统如何奋勇抗击,消

灭侵入霍•琼斯体内流感病毒的科教微电影。联系生活经验,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自主阅

读教材,思考免疫概念,举例说明免疫系统的组成,为本节课做好知识铺垫和情感预热。

新课伊始,教师用PPT呈现:机体处在各种病原体的包围之中,通常情况下人们并未感到

不适,但是有时却被病魔击倒。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引出免疫调节的学习。

1.2展示先学,理解免疫,归纳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师让学生展示课前先学的内容,理解免疫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从

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杰。结合课件图文,通过构建概念图,归纳免疫系统的组成。

1.3联系生活,内化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流感病毒进入霍莉•琼斯的体内肆虐,需要冲破机体的防线。为什么洗澡不宜过频?

为什么应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引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机体发炎时,往

往有什么症状?呈现资料:发炎时血浆中吞噬细胞能够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

吞噬异物,溶菌酶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之松驰而失去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最终使细

菌溶解死亡。引出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教师强调前两道防线”的

特点为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具有普遍的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2.1非特异性免疫的“游击战”

故事情境二:小女孩接触流感病毒,无数的病毒争先恐后地想进入小女孩的体内,去

寻找它可以寄宿的家,但小女孩的皮肤、纤毛以及粘膜在不断地阻挡着它们,有些病毒只

能无功而返,而有些病毒比较顽强,不断地去侵袭,终于被它们突破了皮肤、纤毛以及粘

膜组成的第一道防线;接着它们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去寻找它们的“家”,终于它们发现了

“家”表面的识别标记,于是它们顺利进入了“家”,并在它们的“家”中生长繁殖,培

育出更多的后代,于是病毒越来越多,小女孩的细胞受到的损伤也越来也.此时机体到了

要反击的时候了,免疫系统派出了前线作战部队:吞噬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它们在机体

内巡逻,欲寻找机会与病毒作战.但这是一种缺乏技巧和没有目标的战斗,而大部分病毒

又躲在细胞的“家”中,这种战斗还体现在“战斗力”明显不足上,所以这种战斗是“非

特异性的”,是“游击战”.组织学生阅读学习上面故事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收集信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1)本段故事阐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反击

战”的几道防线?(2)人体这几道防线的组成有哪些?(3)人体的这几道防线起到了什

么作用?(4)人体的这几道防线有哪些优缺点?(5)人体如果仅仅依靠这几道防线能否取

得“免疫系统的防卫反击战”的最终胜利?当学生不断生成这些疑问时,就会促动他们主动

积极地去探求答案,可以合作讨论自己总结出答案,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讲评点拨,引导学

生归纳总结.

2.2免疫系统的两个重点战场

故事情境三: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吞噬细胞处理着感冒病毒,暴露出病毒的尖剌(抗

原决定簇),病毒高举着暴露出的“旗帜”,伴随着血液的流动在炫耀着它们的存活;但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就此认输,它还有对抗病毒最有效的两个武器“T细胞和B细胞”.

在人体的淋巴中,漂浮着上万亿个T细胞和B细胞,它们每一个都负责监控一种不同

的入侵者,它们每一个在受到入侵者的刺激后都会奋起反击,去保卫自己的家园,所以决

胜的关键在于这两种武器要找到相应的入侵者.找到了,找到了,病毒高举着的“旗帜”

终于被一个T细胞识别,并准确地与之结合,真正的反击战开始了,等待了很久的T细胞

终于“大展身手”了,它以更快的速度繁殖着,一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储存起来,大部分

分化成效应T细胞;这些效应T细胞随着血液运输到达被病毒入侵的病变的部位,找到病

变的细胞,与这些细胞密切接触,激活病变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这些病变细胞裂解死亡,

使寄宿其中的病毒失去了藏身之地.

与此同时,体内还存在着另外一场战争,被T细胞识别了的病毒,通过血液运输遇到

了正在寻找它们的B淋巴细胞,相应的B淋巴细胞在病毒的刺激下,并在T细胞分泌的淋

巴因子的强化下,快速地增殖分化,一部分也分化成记忆细胞储存起来,大部分分化成浆

细胞(效应B细胞);但这些浆细胞(效应B细胞)并不直接参与战斗,而是分泌出了强

大的武器-----抗体,无数的抗体争先恐后地攻击着病毒,锁住它们的尖刺,或致病毒于

死地,或抑制它们的繁殖.两个战场在不断战斗着,侵入组织细胞内部的病毒被效应T细

胞赶到绝路上,使得入侵者无处可藏;而被赶出来的病毒又被抗体绑架处理,形成沉淀或

细胞集团;最后,由吞噬细胞再帮助清理战场.再次组织学生阅读学习上面故事情境,小

组合作学习,收集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1)人体“免疫系统的

防卫反击战”的第三道防线是什么?2)两个重点战场参与的作战部队是哪些?(3)“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两个战场战斗的过程是怎样的?(4)最后谁来清理战场?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尝试着写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流程图,教师把各组合作

学习的成果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修改,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小

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激情;最后总结归纳出最佳的流程

图.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自己参与总结出的,重视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3二次入侵的战斗

故事情境四:若干天后,相同的流感病毒再次来袭,再次入侵小女孩体内,但这次病

毒没有那么幸运了,更不会那么嚣张了;储存在小女孩体内的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

病毒的刺激下苏醒了,它们快速地增殖分化着,产生了更多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效应B

细胞),更快更强地进行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两场战斗,使得病毒在短时间

内就被消灭,小女孩体内没有出现较重的病理情况.二次入侵的战斗很快消失于无形.组

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二次免疫战斗快速结束的原因,学生归纳总结出答案.由此引导学生

进一步思考免疫预防接种的原理,并开展讨论实际生活中的事例.

3总结归纳,理清脉络

教师在本节课的最后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四个故

事情境,总结归纳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脉络: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皮肤、黏膜,体

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三种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两种物质(抗原,抗体);两种细胞(T细胞和B细胞);两个过程(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把零乱的知识有序化,结构化,并提高学生从部分向整体深化的能

力,进一步优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4情感贯穿,主题升华

本节课将免疫系统比喻成一个国家的防卫部队,将免疫调节比喻成“免疫防卫反击战”,

在此基础上铺设情境,创编故事,层层递进,激发兴趣,使学生不断深入情景,并在这些

情景中主动探究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才能深刻而持久.

最后用“生活中的病毒病菌无处不在,危机四优,而我们的免疫系统给了我们最完美

的保护,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命,珍爱健康,自由享受生命的美丽”结束本节

课的教学.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概念多、内容抽象、知识间联系复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人体生理知识和细

胞学基础,高二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过生理卫生的知识,但多数已经遗忘,细胞学基础中

的知识需要迁移到本节课内容中。本节所涉及的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是从免疫细胞水

平及免疫物质水平深入认识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会感到一定困难。

学习者特征分析(原认知能力、学习氛围、认知的临近区)

(1)已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第一,第二道防线及其功能。

(2)已掌握特异性免疫中B细胞和T细胞的起源区别与联系。

效果分析

运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并组织所学的知

识。教师在运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以使他们都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讲述法详尽讲解内容的习惯,要

精心、大胆地取舍教材内容,只须让学生充分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

(3)学习的全过程必须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取

得预期效果;

(4)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坚持评价的结果是能激发和鼓励他们的学习。尽量帮助学

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教材《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内容。高等多细胞动物和人体在生

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生命活动中,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使机体

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适应多变的环境。其中,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

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4个部分内容。免疫系统防卫

功能中的特异性免疫生理过程复杂,是一个微观、抽象的动态过程,而且专业术语多,容易

混淆,难记忆,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因此将特异性免疫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从教过程中总是感觉到教师的困惑和学生的困难,于是教者通过思考,对教材内

容进行了试探性地自我重新创编,将教材课题“免疫调节”比喻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反击战”,

以人体内的免疫功能战场为核心,以流感病毒入侵人体为起点,把教材知识化解为一块块情

境化小故事,如:机体是如何设置防线防卫的,机体是通过何种作战部队来作战的,如何清

理战场的,如何预防相同的敌人再次入侵的.这些故事化情节作为学生上课学习和阅读的

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来解答疑问,教师进行适当

讲评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这样的设计体

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成了理想课堂效果.

《免疫调节》进阶练习

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

2.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C)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解析: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属于细胞融合,不属于免疫,所以C项错误。

3.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

c.溶菌酶杀死细菌

D.白细胞吞噬病菌

解析:抗体是由于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即抗原在人体内出现后刺激淋巴器官而产生

的,用以对抗特定的抗原物质,因此抗体参与的免疫活动都属于特异性免疫。而溶菌酶、

白细胞和消化液等虽然也能杀死侵入人体的病菌,但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几

乎对各种病原体都有抵抗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B

4.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

胞吐作用④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对病菌的胞吐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

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体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②⑤B.④⑤

C.①②④⑤D.②③⑤⑥⑦

解析:第一道防线为皮肤和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而胃液、唾

液中的杀菌物质为体外物质,应为第一道防线。

答案:C

5.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A.T细胞B.B细胞

C.吞噬细胞D.红细胞

解析: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主要通过吞噬细胞吞噬异物发挥作用,B细胞、T细胞、红

细胞不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是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最终的抗

原抗体复合物也将由吞噬细胞清除掉,红细胞也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6.B细胞和T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解析:B细胞的功能是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的功能是识别抗原,

产生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B细胞和T细胞共有的特点是产生

记忆细胞。

答案:B

7.有资料表明,严重的排异反应使人类心脏移植的存活率只有47%,但人类的角膜

移植成功率为100%。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

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o这些部位称"免

疫赦免区"。科学家认为,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

胞自杀,因而使后者不能产生抗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A.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供者与受者组织相容性的差异

B."免疫赦免"现象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

D.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的主要途径是用药物抑制细胞免疫

8.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天花病毒、结核杆菌是抗原

B.抗原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C.抗体一般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D.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

解析:天花病毒、结核杆菌都能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都是抗原;抗原具有

三个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化学本质是球蛋白。

答案:C

9.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

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

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主要与B细胞有关。

10.2007年9月18日,制药企业美国默克公司进行的艾滋病疫苗试验被叫停。英国

《卫报》日前也以这样的标题表达了人类对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悲观情绪—《人类可能

永远找不到艾滋病疫苗》。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D)

A.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从而使人失去免疫能力

B.艾滋病病毒在同一患者体内也具有多样性,这就使免疫系统很难对机体内所有

的艾滋病病毒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C.HIV的遗传物质RNA的高度变异性给疫苗研制带来重重困难

D.疫苗的使用会使病毒发生变异,进而产生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答案:B

11.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据图回

J

2

抗原侵入宿主细胞][造血干细雨II抗原侵入机体—

I

[i体

细典]画二房抗原再次进人机体组胞

ITI[BI免

1$1

|效应T细胞卜

发挥免发作用消灭抗原

⑴图中I表示

⑵②过程表示吞噬细胞对抗原进行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③过程表示.

(3)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遭遇同种病毒侵入时,其免疫过程主要是

(填图中序号)。

解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有关知识。T细胞和B细胞均能形成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在抗原再次入侵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侵入机体的抗原首先

由吞噬细胞对其进行摄取和处理并呈递给T细胞;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只有浆

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已免疫的机体,再次遭遇同种病毒侵入时,其免疫过程主要是通过记

忆细胞发挥作用。

答案:(D记忆细胞

(2)摄取和处理淋巴因子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3)浆细胞

(4)①一③一⑤

12.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

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主要由皮肤、黏膜以及体液中的杀

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组成。非

特异性免疫的防线如皮肤、吞噬细胞遍布全身,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针对不同抗原

只能由相应的抗体消灭,所以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特异

性免疫是后天性的,并非人人都有。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同时特异

性免疫能处理非特异性免疫不能消灭的抗原。

答案:D

13.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小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解析:幼鼠先天无胸腺,说明没有T细胞。T细胞是幼鼠细胞免疫必不可少的免疫细

胞,因此,幼鼠丧失全部细胞免疫能力。而体液免疫中,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呈递的途径也因T细胞的不存在而路径不通,这样就剩下少数抗原对B细胞的直接刺激。

因此,此小鼠只保留了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D

14.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淋巴因子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B.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C.效应T细胞都是由T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

D.人体获得某种免疫能力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将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

解析: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抗

原失去生理活性;机体与过敏原在第二次及以后接触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效应T细胞可以

由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答案:D

15.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接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会分泌抗体;如果用同样

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

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

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答案:C

16.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B.B细胞接受淋巴因子或抗原的直接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C.B细胞接受淋巴因子或抗原的直接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并分泌抗体

解析: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

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答案:D

17.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D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至少答出两个)。如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

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2)以下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的是o

A.溶酶体B.汗液

C.口腔黏膜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

(4)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和;⑧和⑨分别表示

和»

(5)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

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

解析:(1)免疫器官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

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2)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指皮肤、黏膜,汗液、胃酸属于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

一道防线。

(3)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

(4)②可以分化出⑥⑦,⑥可以产生⑧抗体,由此可以判断②为B细胞;③可以分化出

④,④可以进一步分化,由此判断④为记忆T细胞,⑨为淋巴因子。

(5)当相应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时,人体会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

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

径。

答案:(1)胸腺、脾、骨髓、淋巴结(至少答出两个)

(2)A

(3)非特异性

(4)B细胞记忆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

⑸初次免疫后,人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

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

启动细胞免疫途径

19.狂犬病病毒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即狂犬病。从感染到发

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一般有2周到3个月的时间。发病后病人会出现烦躁、怕风、

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等症状,终致瘫痪而危及生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诱使机体产生抗体,抗体的作用是

能裂解靶细胞的是,该免疫称为免疫。

(2)被疯狗咬伤后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起到预防狂犬病的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