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城高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
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
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
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
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
“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
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
(摘编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
材料二:
①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②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③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④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三:
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眼前之景,即景之情,一经诗人道出,点石成金,大地山河,顿然改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寻常?“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非奇境。这种“境遇”,这种“情调”,人人可有,却不是人人能写出的。这两句诗的文字,拆散也很平凡,并非七宝楼台,璀璨照目。然而诗之为诗,就在这不期然而然,可一不可再的如是的“字句的组织”,在这组织中所流荡的风韵、奇趣、不可思议的因缘会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就是诗的灵魂,诗的肉体。这一种技术,它的悲哀,是被人看出它是一种技术。“真气远出”并不难,难在“妙造自然"。“妙造”是艺术,是诗。陶渊明的高情逸韵,中国诗人尽有之,而陶渊明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
(摘编自《宗白华谈诗》)
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
B.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
C.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D.情绪是人人具有的,并非诗人的特权。因此,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
2.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
B.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
C.材料一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梅”这一意象之所以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因为“梅"被古代诗人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且反复地运用。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C.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4.下列不适合填入材料一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
A.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
B.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
C.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许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档杆拍遍》)
D.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据,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5.请结合三则材料的观点,赏析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的凄凉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上那块河滩地
曹多勇
政德从村东出了庄,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向。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
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
大河湾村的土地分两类,一类在淮河堤坝内,一类在淮河堤坝外。土地围在堤坝内,淮河水一般淹不掉。土地散在堤坝外,紧挨着淮河,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秋季天一般都荒着。就这还说的是老话,这些年,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了,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精心经管了,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看到地上长满的荒草,政德自言自语地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扑通”一声,政德把犁丢进河里,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
政德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被政德精心制作好摆放在大河湾村东的淮河边。
河滩地种上后,政德在家拢共清闲七天。政德梦见河滩地跟他说话。
①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
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
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
第八天早上,政德喜滋滋地扛着锄下河滩地锄黄豆去了。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还要锄第五遍,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锄头就伸不进去了。
政德没想到最后收锄回家会赶上一场大暴雨。这场暴雨“哗、哗、哗”猛足劲地下一阵子,过后留下另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
淮河水早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河滩地里已有一少半黄豆淹没在河水里。政德赤脚跑进黄豆地,那些淹没的黄豆还使劲地举着枝枝叶叶在河水中挣扎着。政德站在河滩地里,额头的皱纹疏朗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开,从他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世间万事万物于他都是一副洞悉的样子。这种局面,种黄豆的那天就隔着遥远的日子,他就瞧得一清二楚的了。
这种暴雨催促下的河水涨得快,落得也快。两天后,淹掉的河滩地能够重新耕种了。
②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
犁就摆放在屋墙角,像一个老人似的安睡着。
③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
政德这么问话,是拿不定主意,种黄豆是不是节令迟了,种绿豆是不是节令早了,眼下的节令正好落在种黄豆、种绿豆的空档里。
④牛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像是没听见政德说话,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
政德掐指算一算节令决定种绿豆。
又是半个月过后,淮河才真正暴涨起来。这一次,淮河做得干净利落,绝情又绝义,黄豆秧、绿豆秧一下都淹去。
这一年,政德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的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
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
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⑤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
这一次种的还是麦子。
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
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
这天回家,政德连续喝下两碗姜汤,生发出一身汗,才躺床上睡下来,睡梦里的河滩地长出一地绿绿的麦苗,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睡梦里的政德一个劲地笑呀笑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政德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B.小说寓意深远,通过政德千辛万苦在河滩地种植作物,却一次次被无情地摧毁,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文中的“牛"和“犁”具有象征意味,“牛"和“犁”象征着农耕文化。牛和犁的“老"的特点,也是衬托人物的老,衬托主人公坚守的孤独。
7.下列对小说划线语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语句①用拟人手法写黄豆在河滩地生根发芽的过程,表现出政德的渴盼和欣喜之情。
B.划线语句②、③“写夜晚政德和犁、牛的对话,写出了政德对农耕生活的无比热爱。
C.划线语句④运用拟人手法,以牛的洞悉世事来反衬政德的迂腐执拗。
D.划线语句⑤运用“拍”“撒"拍”等动词对政德进行了细节描写,写出了政德耕种时的投入与认真。
8.有人说政德是中国的“圣地亚哥”,试结合文本,联系教材《老人与海》,比较二者的相同之处。
9.有人评价曹多勇的小说有一种“诗化的光辉”,请从作品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禁军A戍边B白昼C为盗D于市E主将F斩之G事之H常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指当权,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意思相同。
B.荣枯,指使人穷达,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朝"用法相同。
C.相公,在文中是对宰相的尊称。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称呼。
D.意,指心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出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后他也不以为意。
B.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众人都认为他不是守卫边境的人才,文官武官也在心里轻视他。
C.李及处理禁军犯法之事适宜,闻名京城,杨亿听说后去见他并夸赞他的才能器量。
D.王旦推荐李及做曹玮的接班人,是因为王旦认为他不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
(2)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
14.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音律谐婉,为协调音律,将“荒凉孤垒”倒置为“孤垒荒凉”,也有突出“荒凉”之意,定下苍凉基调。
B.词人由“对"转入“渐觉”,画面由天高气爽而转入萧索衰飒,这不仅细腻地写出感觉变化的过程,更上承“旷望"的“荒凉”景色。
C.“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对仗精工,对比鲜明。它不仅高度概括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也能唤起许多封建文人的共鸣。
D.本首词虚实相生,上片由实到虚,下片由“感”统摄,写尽“追感"之景与思念之情。
16.宋翔凤《乐府余论》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有浑沦(浑然一体而不相离)之气。”请谈谈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
(2)小刚攀登峨眉山,因为山峰高耸险峻,没能成功翻越,汪教练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安慰他:“____,_____,更何况你呢?”
(3)古诗词中,以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衰败的诗句有“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文化学者姚昆仑先生又有新著要推出,告我说书名为《湘西不神秘》,其中设了专章“神秘现象释疑”,叙谈湘西的神秘文化现象。索来书稿拜读,循着作者的视角和思路,探寻现象背后的①林林总总,真有②如释重负之感。我特别赞赏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有些谜,一直传得③神乎其神,经过科学分析之后,便④原形毕露了;也有些谜,A_____________,暂且无从解释;而另一些谜,因为人们的好奇,在信息传递中逐渐变形,成了子虚乌有的存在。科学似乎就是这样严酷,⑤唾手可得就把“大师们"赖以骄傲的资本和神秘感撕得粉碎。
由此联想到很多。诗人济慈抱怨过牛顿,说他把彩虹所有的诗意都破坏了——彩虹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光谱的排列而已。物理学家费曼的一位艺术家朋友曾对他说:“你看,作为艺术家,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出一朵花儿有多美;可是你们科学家,用分析的方法来看花儿,花儿就弄得⑥索然无味了。”对此,费曼评论道,尽管他的审美眼光可能没有那位艺术家那么高深,但一朵花儿的美他还是能够欣赏的。“与此同时,我从这朵花中所见到的东西,却要比他多得多。我能想像到其中的细胞,那些细胞里面复杂的运动也自有一种美。不光在厘米的尺度上有美,在更小的尺度上或者内部的结构上,也同样有美。……一言以蔽之,B?只会增进美!"
18.文中画横线的六个成语中有三个使用错误,请标明序号并修改。
19.请在A、B两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
“①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我好奇地走到田边:“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
“你别偷听,把头低下。”
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
“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
②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20.下列对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将牛与狗、鸡等日常事物进行对比,可体现老人对牛的语重心长。
B.①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指出了牛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C.②句中的“游动”,将老人脸上的皱纹写活了,也凸显了老人乐观的形象。
D.②句语言满含温情,其中比喻生动、贴切,也折射出老人的历经沧桑。
21.画外音,是话剧、电影以及电视节目中采用的一种技巧,往往是对剧中人物或事件的议论、解说,以便人们能更详细、明确地理解画面。如果你所在的社团要将以上材料中的场景拍一段10秒左右的短视频,请以整句的形式为这个短视频拟写一段画外音。要求: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2.老人唱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与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表意相似而语言风格不同,试对此进行分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河北邯郸一初中男生被3名同学杀害并掩埋。据现场目击者称,遭受迫害的王某某的脸都被铁锹砸烂了。
材料二:面对孩子,中国家长陷入集体焦虑,各种培训班如火如荼。
材料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以《中学生》杂志社的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一篇申论。
要求:①针对频频发生校园霸凌现象,分析原因,并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
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
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
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
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
“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
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
(摘编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
材料二:
①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②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③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④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三:
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眼前之景,即景之情,一经诗人道出,点石成金,大地山河,顿然改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寻常?“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非奇境。这种“境遇”,这种“情调”,人人可有,却不是人人能写出的。这两句诗的文字,拆散也很平凡,并非七宝楼台,璀璨照目。然而诗之为诗,就在这不期然而然,可一不可再的如是的“字句的组织”,在这组织中所流荡的风韵、奇趣、不可思议的因缘会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就是诗的灵魂,诗的肉体。这一种技术,它的悲哀,是被人看出它是一种技术。“真气远出”并不难,难在“妙造自然"。“妙造”是艺术,是诗。陶渊明的高情逸韵,中国诗人尽有之,而陶渊明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
(摘编自《宗白华谈诗》)
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
B.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
C.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D.情绪是人人具有的,并非诗人的特权。因此,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
2.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
B.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
C.材料一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梅”这一意象之所以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因为“梅"被古代诗人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且反复地运用。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C.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4.下列不适合填入材料一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
A.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
B.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
C.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许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档杆拍遍》)
D.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据,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5.请结合三则材料的观点,赏析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的凄凉之美。
【答案】1.D2.B
3.A4.C
5.①选用冷月这一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二十四桥依然伫立,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
②借物抒情,以月色凄冷无声表现人之清幽伤感,传达出词人内心的难言的悲愤之情,深化艺术体验;
③“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并与观月之人融为一体,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悲伤凄凉之境,引发情感共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此……"错,原文是“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二者无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错,原文“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并没有比较谁更适宜表达感情的意思。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是: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A.此句是对居住环境的描写,既无物象特点的夸张,也无物象特点的转移。
B.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自己对长安的强烈思念之情。
C.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词人自己的愁思之重。
D.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的特点移到“纤云"飞星”这两个物象之上。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横线前面说“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ABD都有“形”,如:武侯像“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几株古柳“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都写到了形态。C是对辛弃疾艺术特点的评论性语句,没有涉及“形”。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思维来写作,“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词人选用冷月这一典型形象,“冷月”在此处指冰冷水中的月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描绘出一幅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环绕着月影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
②材料中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本句借物抒情,不直接说自己内心伤感悲愤,而以冷月无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悲愤之情,深化艺术体验;
③材料中说“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这是借助“物"人”的融合增强抒情性。本句将“冷月"这冰冷水中的月影与悲伤痛苦的观月之人融为一体,并以“冷月无声”,强化词人内心的悲伤痛苦,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凄凉伤感之境,引发情感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上那块河滩地
曹多勇
政德从村东出了庄,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向。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
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
大河湾村的土地分两类,一类在淮河堤坝内,一类在淮河堤坝外。土地围在堤坝内,淮河水一般淹不掉。土地散在堤坝外,紧挨着淮河,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秋季天一般都荒着。就这还说的是老话,这些年,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了,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精心经管了,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看到地上长满的荒草,政德自言自语地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扑通”一声,政德把犁丢进河里,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
政德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被政德精心制作好摆放在大河湾村东的淮河边。
河滩地种上后,政德在家拢共清闲七天。政德梦见河滩地跟他说话。
①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
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
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
第八天早上,政德喜滋滋地扛着锄下河滩地锄黄豆去了。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还要锄第五遍,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锄头就伸不进去了。
政德没想到最后收锄回家会赶上一场大暴雨。这场暴雨“哗、哗、哗”猛足劲地下一阵子,过后留下另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
淮河水早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河滩地里已有一少半黄豆淹没在河水里。政德赤脚跑进黄豆地,那些淹没的黄豆还使劲地举着枝枝叶叶在河水中挣扎着。政德站在河滩地里,额头的皱纹疏朗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开,从他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世间万事万物于他都是一副洞悉的样子。这种局面,种黄豆的那天就隔着遥远的日子,他就瞧得一清二楚的了。
这种暴雨催促下的河水涨得快,落得也快。两天后,淹掉的河滩地能够重新耕种了。
②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
犁就摆放在屋墙角,像一个老人似的安睡着。
③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
政德这么问话,是拿不定主意,种黄豆是不是节令迟了,种绿豆是不是节令早了,眼下的节令正好落在种黄豆、种绿豆的空档里。
④牛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像是没听见政德说话,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
政德掐指算一算节令决定种绿豆。
又是半个月过后,淮河才真正暴涨起来。这一次,淮河做得干净利落,绝情又绝义,黄豆秧、绿豆秧一下都淹去。
这一年,政德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的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
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
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⑤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
这一次种的还是麦子。
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
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
这天回家,政德连续喝下两碗姜汤,生发出一身汗,才躺床上睡下来,睡梦里的河滩地长出一地绿绿的麦苗,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睡梦里的政德一个劲地笑呀笑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政德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B.小说寓意深远,通过政德千辛万苦在河滩地种植作物,却一次次被无情地摧毁,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激烈矛盾。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文中的“牛"和“犁”具有象征意味,“牛"和“犁”象征着农耕文化。牛和犁的“老"的特点,也是衬托人物的老,衬托主人公坚守的孤独。
7.下列对小说划线语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语句①用拟人手法写黄豆在河滩地生根发芽的过程,表现出政德的渴盼和欣喜之情。
B.划线语句②、③“写夜晚政德和犁、牛的对话,写出了政德对农耕生活的无比热爱。
C.划线语句④运用拟人手法,以牛的洞悉世事来反衬政德的迂腐执拗。
D.划线语句⑤运用“拍”“撒"拍”等动词对政德进行了细节描写,写出了政德耕种时的投入与认真。
8.有人说政德是中国的“圣地亚哥”,试结合文本,联系教材《老人与海》,比较二者的相同之处。
9.有人评价曹多勇的小说有一种“诗化的光辉”,请从作品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6.B7.C
8.①都是孤独的老人。②都很执着,坚持自己的行业。③都反映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主题。
9.①善用叠词,写河水是“汹汹涌涌"温温顺顺”;写黄豆枝条是“枝枝杈杈";写黄豆生长是“急急忙忙”,使文章语言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②句式整齐,使文章语言排列整齐,音韵和谐。写政德耕地“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写河边场景“波浪一叠一叠”“气泡一嘟噜一嘟噜"舌头一卷一卷”,句式整齐划一。
③拟人、排比修辞的灵活运用,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感。四个“河滩地说"的排比句写出了政德内心强烈的期待;将“牛”“犁"人格化,生动形象,是对农耕生活的诗化。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及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错误。政德老人一次次遭受毁灭,却又一次次地耕种,是为了表现老人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选项属于过度解读小说主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以牛的洞悉世事来反衬政德的迂腐执拗"错误,在政德眼中,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的牛是“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并不是牛“洞悉世事";此外,“迂腐”一词也不恰当,文中表现的是政德对耕种的执着与坚定。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都是孤独的老人。文中的政德孤独地面对河滩地,陪伴他的是牛和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桑提亚哥,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船。
②都很执着,坚持自己的行业。根据“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可知,这时候时间已经是腊月,此前他种了许多次庄稼都被淹了,但是他一直没放弃,一次次种。这次更明显,明明知道即使种子生出芽也会被冻死可他依然选择耕种。这种执着与坚持表现了政德对土地对耕种的热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已经84天没有打到鱼了,但第八十五天仍然坚持出海,体现了桑提亚哥的执着。
③都反映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主题。文中的政德耕种河滩地,与淮河搏斗;《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与大海、鲨鱼搏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从用词方面来看,运用叠词,语言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如:“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等。
②从句式方面来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如“政德把犁丢进河里,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句式整齐划一,“一卷一卷”“哗啦、哗啦"音韵和谐。
③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几个“河滩地说"构成排比句,写出了政德种上河滩地后焦灼的期待;“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这两句话将“犁”与“牛"人格化,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富有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禁军A戍边B白昼C为盗D于市E主将F斩之G事之H常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指当权,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意思相同。
B.荣枯,指使人穷达,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朝”用法相同。
C.相公,在文中是对宰相的尊称。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称呼。
D.意,指心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出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后他也不以为意。
B.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众人都认为他不是守卫边境的人才,文官武官也在心里轻视他。
C.李及处理禁军犯法之事适宜,闻名京城,杨亿听说后去见他并夸赞他的才能器量。
D.王旦推荐李及做曹玮接班人,是因为王旦认为他不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
(2)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
14.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
【答案】10.BEG
11.D12.C
13.(1)不久江德明对(李及的)属吏说:“李公年纪老了,何不找个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却要待在这事务繁重至极的杭州呢?"
(2)恰逢一名驻守禁军白昼在市中抢夺妇女的银钗,小吏抓住他,向李及报告。
14.材料二中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忠厚有操守。(1)在材料一中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2)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3)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禁军戍守边疆,青天白日在集市公然抢劫,主将(即李及)将他斩首,这平常之事。
“夫以禁军戍边”中“边"作宾语,故在“边”后B处断开;
“白昼为盗于市"中“于市”为后置介宾短语,“主将"是后一句的主语,故在“于市”后E处断开;
“主将斩之"中“之”作宾语,故在“之"后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当时宦官江德元在内廷掌权。/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
B.正确。“荣枯”,使动用法,指使人穷达;/“朝”,使动用法,使……朝拜。句意: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简直易如反掌。/排列了八州的次序,使同等级别的诸侯国前来朝拜自己。
C.正确。
D.“意思相同”错。“意”,心意,名词;/想到,动词。句意:我任用李及,本意不在此。/哪里想到会招来(母亲)的不满意呢?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杨亿听说后去见他并夸赞他的才能器量”错。从原文“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可知,杨亿听说后去拜见王旦,详细陈述此事,对王旦说:“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啊!”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而”,不久;“春秋”,年纪;“繁剧”,繁重。
(2)“会”,恰逢;“执”,捉拿;“闻”,使……闻,报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中的评论,材料二中,“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谨慎、忠厚有操守。
然后到材料一中筛选表现。“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是郑州人。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举荐他有才能,被提拔为兴化军知军。升任枢密院直学士,外任杭州知州。当时宦官江德元在内廷掌权,他的弟弟江德明奉命出使,经过杭州,李及待他很冷淡。属吏惊讶地说:“江使者兄弟,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简直易如反掌。如今大人不用超常的礼仪对待他,大人即使不企求福分,难道就不怕他报复吗?”李及说:“这样对他已经足够了。"不久江德明对(李及的)属吏说:“李公年纪老了,何不找个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却要待在这事务繁重至极的杭州呢?”属吏跑去告诉李及说:“果真如此,江使者的话可怕啊。"李及笑着说:“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后来江德明也无法中伤他,世人(因此)推崇李及的操守。李及天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他)对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不满,未曾从事宴饮游乐。没有在杭州购物,只买过一部白居易诗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在秦州任职很久,多次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皇帝问王旦谁可接替曹玮,王旦推荐枢密院直学士李及,皇帝于是任命李及为秦州知州。众人都认为李及虽然严格忠厚有操守,但不是守卫边境的臣子,不能够接替曹玮。杨亿把众人的议论告诉王旦,(王旦)不回答。李及到了秦州,文武属官心里也瞧不起他。恰逢一名驻守禁军白昼在市中抢夺妇女的银钗,小吏抓住他,向李及报告。李及正坐着看书,召见禁军,令他上前,稍加责问,那名禁军承认罪责。李及不再交付法官审讯,马上命令将他斩首,(然后)照样看书。文武属官都大吃一惊。不几天,(李及的)声誉就传到了京城。杨亿听说后,又去拜见王旦,详细陈述此事,对王旦说:“从前相公初用李及,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务,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啊!"王旦笑着说:“外朝的议论,太容易满足了。禁军戍守边疆,青天白日在集市公然抢劫,主将(即李及)将他斩首,这是平常之事,哪里称得上优异的政绩呢?我任用李及,本意不在此。曹玮担任秦州知州七年,羌人畏惧屈服,边境之事,曹玮已处理得够好了。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定能谨慎守护曹玮的制度不变罢了。”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音律谐婉,为协调音律,将“荒凉孤垒"倒置为“孤垒荒凉”,也有突出“荒凉"之意,定下苍凉基调。
B.词人由“对”转入“渐觉”,画面由天高气爽而转入萧索衰飒,这不仅细腻地写出感觉变化的过程,更上承“旷望”的“荒凉"景色。
C.“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对仗精工,对比鲜明。它不仅高度概括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也能唤起许多封建文人的共鸣。
D.本首词虚实相生,上片由实到虚,下片由“感"统摄,写尽“追感”之景与思念之情。
16.宋翔凤《乐府余论》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有浑沦(浑然一体而不相离)之气。"请谈谈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答案】15.D16.①从意境和情感表达上看,这首词曲折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②词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时序变换和个人的情感变化融为一体,使整个词作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上都达到了高度统一。
③“浑沦之气”既体现在词作的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词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上片由实到虚,下片由‘感’统摄"错误。从整首词来看,上片多是对实景的描绘,通过描述自然景观来反映词人的心情;而下片更多地是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的内心世界。但说上片实到虚,下片由“感”统摄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主要是写景,而下片则主要是抒情,两者并没有明显的虚实之分。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从意境和情感表达上看,这首词曲折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中描绘的“孤垒荒凉,危亭旷望"等景象,以及“雌霓挂雨,雄风拂槛”等自然景象,都带有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色彩。词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委婉的叙述,将个人的离愁别恨与对封建文人命运的凭吊融为一体,使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既深沉又富有层次感。
这首词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词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时序变换和个人的情感变化融为一体,使整个词作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上都达到了高度统一。无论是孤垒、烟渚的荒凉影像,还是雌霓雄风的自然奇观,都被词人巧妙地融入到词中,与词人的情感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还体现了柳词中的“浑沦之气"。这种“浑沦之气”既体现在词作的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词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上。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时序变化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词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
(2)小刚攀登峨眉山,因为山峰高耸险峻,没能成功翻越,汪教练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安慰他:“____,_____,更何况你呢?”
(3)古诗词中,以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衰败的诗句有“_,___"。
【答案】①.其志洁②.故其称物芳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④.猿猱欲度愁攀援⑤.过春风十里⑥.尽荠麦青青(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称、鹤、猱、荠、青、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文化学者姚昆仑先生又有新著要推出,告我说书名为《湘西不神秘》,其中设了专章“神秘现象释疑”,叙谈湘西的神秘文化现象。索来书稿拜读,循着作者的视角和思路,探寻现象背后的①林林总总,真有②如释重负之感。我特别赞赏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有些谜,一直传得③神乎其神,经过科学分析之后,便④原形毕露了;也有些谜,A_____________,暂且无从解释;而另一些谜,因为人们的好奇,在信息传递中逐渐变形,成了子虚乌有的存在。科学似乎就是这样严酷,⑤唾手可得就把“大师们"赖以骄傲的资本和神秘感撕得粉碎。
由此联想到很多。诗人济慈抱怨过牛顿,说他把彩虹所有的诗意都破坏了——彩虹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光谱的排列而已。物理学家费曼的一位艺术家朋友曾对他说:“你看,作为艺术家,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出一朵花儿有多美;可是你们科学家,用分析的方法来看花儿,花儿就弄得⑥索然无味了。”对此,费曼评论道,尽管他的审美眼光可能没有那位艺术家那么高深,但一朵花儿的美他还是能够欣赏的。“与此同时,我从这朵花中所见到的东西,却要比他多得多。我能想像到其中的细胞,那些细胞里面复杂的运动也自有一种美。不光在厘米的尺度上有美,在更小的尺度上或者内部的结构上,也同样有美。……一言以蔽之,B?只会增进美!"
18.文中画横线的六个成语中有三个使用错误,请标明序号并修改。
19.请在A、B两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18.②“如释重负”修改为“豁然开朗";④“原形毕露”修改为“真相大白";⑤“唾手可得”修改为“轻而易举"。
19.A.就人类现在的认知水平B.科学知识怎么会有损于美呢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②此处强调的是对神秘现象释疑之后的感受,“如释重负”使用不当,应用“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一样。形容结束繁忙、解除紧张、摆脱困境后的轻松愉快心情。豁然开朗:比喻顿时通达领悟。
④此处强调的是科学解释之后,情况就明白了,应用“真相大白”。原形毕露:本来的面目全部暴露出来。形容伪装被彻底剥掉,露出了丑恶的原形。真相大白: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
⑤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科学能轻松地把“大师们"赖以骄傲的资本和神秘感撕得粉碎。使用“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符合语境,应用“轻而易举"。不管三七二十一:比喻不顾一切或不问是非情由。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依据“暂且无从解释”推断解释不了的应该是超出人类的认知范围,故可填写“就人类现在的认知水平"。
第二处,依据“我从这朵花中所见到的东西,却要比他多得多。我能想像到其中的细胞,那些细胞里面复杂的运动也自有一种美。不光在厘米的尺度上有美,在更小的尺度上或者内部的结构上,也同样有美”推断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发现万物的美,不是“索然无味"的。同时“一言以蔽之”引起下文应该是总结性的句子,再结合句尾的问号,故可填写“科学知识怎么会有损于美呢"。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
“①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升旗仪式后的演讲5篇
- 有关营销实习报告5篇
- 银行个人服务心得体会(8篇)
- 散装熟食购售协议书范本
- 商务合同续签公函范本
- 环卫部环卫工人作业规范培训
- 音乐老师实习总结5篇
- 感恩老师演讲稿模板合集(31篇)
- 垫资施工合同环保治理
- 喀什招投标项目融资方案
- 屋面融雪系统施工方案
- 二年级家长会语文老师课件
- 结构加固改造之整体结构加固教学课件
- 教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方案全套资料(2019-2020新标准完整版)
- 历史(心得)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 有机磷农药中毒课件-整理
- 轮对故障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 汽修厂搞个优惠活动
-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 GNSS定位测量-GNSS定位原理(工程测量)
- 雨污分流管网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