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适应性模拟检测(1)语文试卷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适应性模拟检测(1)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
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
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建立稳定的精神秩序;在山水间不断陶染,可恢复人的自然苦乐感。
D.在孔子的思想里,“仁"跟“智”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山"乐水”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D.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A.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4.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材料一中抽出来的,如果将其还原,应该置于哪两个段落之间?为什么?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中蕴含了有关山水文明的哪些内涵。
【答案】1.B
2.D
3.C
4.①应置于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
②这部分内容谈论的是山水文明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与第二段第三段一起分别对应第一段总说中的“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作为第四到第七段的总说。
5.①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雄伟壮丽的高山大海激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蓄养了其胸怀天下、积极进取的精神。
②山水比德,山水兴德。山之崇高,海之深阔,山水可滋养草木、容纳日月星辰,诗人以之比喻自己宽容博大的德行,表达自己尽揽英才、一统天下的雄心。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错,这并不是“配对”思维方式的展现,由材料一第二段“‘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看,“配对”针对的是相反相对的两极概念,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只是说山。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材料二无对比论证。材料二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引用论证,“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是举例论证。但材料二中没有对比论证。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可以表现“由山水可观天道”的中国山水文明。
B.可以表现“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属于中国山水文明。
C.“阴山”只是一个地名,并未体现中国山水文明。
D.可以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属于中国山水文明。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结构思路的能力。
首先分析所给段落的内容,抓住第一句“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可知,这部分内容谈论的是山水文明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然后分析段落结构:材料一第一段中有“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句是总说;第二段“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对应句中的“天道”,第三段“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对应“仁德”,而第4题所给段落正好对应“生活方式”。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应置于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
再看后文,原文第四段“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第五段“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第六段“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第七段“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可见这部分内容都是谈的山水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层面的影响;第4题所给段落“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正是对原文四到七段内容的总括。
由此确定,应置于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
故答案为:①应置于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②这部分内容谈论的是山水文明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与第二段第三段一起分别对应第一段总说中的“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作为第四到第七段的总说。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可见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大海的神奇壮观,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雄伟壮丽的高山大海激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蓄养了其胸怀天下、积极进取的精神。
材料一“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可见山水比德,山水兴德。材料二中也有“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山之崇高,海之深阔,山水可滋养草木、容纳日月星辰,诗人以之比喻自己宽容博大的德行,表达自己尽揽英才、一统天下的雄心。
故答案为:①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雄伟壮丽的高山大海激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蓄养了其胸怀天下、积极进取的精神。
②山水比德,山水兴德。山之崇高,海之深阔,山水可滋养草木、容纳日月星辰,诗人以之比喻自己宽容博大的德行,表达自己尽揽英才、一统天下的雄心。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选段一
周朴园(点着一枝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嗯。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鲁侍萍(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你的女儿?鲁侍萍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周朴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吗?
鲁侍萍是,老爷。
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哦。
周朴园你知道吗?
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选段二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
鲁侍萍她没有死。
周朴园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园哦,救活啦?
鲁侍萍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那么,她呢?
鲁侍萍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也活着。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哦。
6.(有删改)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朴园看到鲁待萍以为她是“新来的下人”,但是看到她关窗户的动作非常自然,又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B.周朴园慌忙地问:“你——你贵姓”,从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慌乱,已怀疑眼前的老妈子可能是当年的梅侍萍。
C.周朴园说无锡是“好地方”,深层指年轻时他和“梅小姐”之间的美好回忆,可见其对过去的眷恋怀念。
D.周朴园夸梅侍萍“很贤慧,也很规矩"而鲁侍萍却自贬,表现了曾经的悲惨遭遇对侍萍的打击之大,内心怨恨之重。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侍萍关窗户引发周朴园的询问,而周朴园的询问又引出下文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以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节选部分巧妙运用“回顾”与“穿插"的方法,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人物之间的多重关系。
C.节选部分明线是鲁侍萍与周朴园过去的矛盾;暗线是鲁侍萍以局外人的口吻诉说自己的苦难经历,揭露周朴园的虚伪、冷酷。
D.鲁侍萍在对话中既有意隐蔽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8.戏剧人物的用语、语气都各有特色,有时通过同一个字也能探知人物不同的内心活动。请根据选段一两处画横线中的“哦”字简要分析。
9.某个剧本对选段二的部分文字作了增删:①增添了一个字“就":那(就)用不着了。②删除了“哦,救活啦?”与“(忽然立起)"两处。有人认为增添的十分巧妙而删除的明显不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
7.C
8.①周朴园对面前老妈子的回答表示惊奇(惊讶);
②周朴园良心受到谴责、做贼心虚的尴尬与惶恐不安。
9.①增添的“就”是副词,起加强语气作用,更好突出鲁侍萍对周朴园惺惺作态的反感;
②删除“哦,救活啦?"不能突出周朴园因吃惊而重复鲁侍萍语言的神情;
③删除“(忽然立起)”不能表现周朴园极度恐慌的心理,不能更好地突出他对眼前如此熟悉那段往事的人表示怀疑。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中国戏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戏剧有其自身特色,戏剧人物的用语、语气都各有特色,有时通过同一个字也能探知人物不同的内心活动。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理解戏剧,增删词语是否有必要,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看增删的内容能否起到更好的文学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已怀疑眼前的老妈子可能是当年的梅侍萍"错误,由后文看,此时他只是觉得眼前的人很奇怪,但是没有怀疑她就是侍萍。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节选部分明线是鲁侍萍与周朴园过去的矛盾;暗线是鲁侍萍以局外人的口吻诉说自己的苦难经历”错误,明线是鲁侍萍以局外人的口吻诉说自己的苦难经历,暗线是鲁侍萍与周朴园过去的矛盾。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第一个,侍萍说“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说“哦?你说说看”,可见,此时的“哦"更多的是奇怪,周朴园没想到这个老妈子会认识姓梅的年轻姑娘。
第二个,前文是侍萍的回忆,“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交代了当初侍萍和周朴园的故事,周朴园始乱终弃,导致侍萍无可奈何,选择带着孩子投河而死。这时周朴园汗涔涔地说“哦”,表现了他内心对当初自己行为的尴尬和惶恐,良心受到了暂时的谴责。
故答案为:①周朴园对面前老妈子的回答表示惊奇(惊讶);
②周朴园良心受到谴责、做贼心虚的尴尬与惶恐不安。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增删词语是否有必要,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看增删的内容能否起到更好的文学效果。
(1)“那用不着了"与“那(就)用不着了”相比,增加副词“就”,“就”在这里起加强肯定的语气,指出根本不需要为侍萍修坟墓,更能体现出侍萍对周朴园作为的反感。
(2)前文周朴园说“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接着侍萍说“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所以周朴园才会非常吃惊地问“哦,救活啦?”,此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如果删掉,就不能表现他内心的震惊。
(3)“忽然立起”是潜台词中的动作描写,当侍萍说自己和孩子都在外乡活着的时候,周朴园内心极度震惊、恐慌,因此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突然站了起来,如果删去就难以表现他此时的心理。
故答案为:①增添的“就"是副词,起加强语气作用,更好突出鲁侍萍对周朴园惺惺作态的反感;②删除“哦,救活啦?”不能突出周朴园因吃惊而重复鲁侍萍语言的神情;③删除“(忽然立起)"不能表现周朴园极度恐慌的心理,不能更好地突出他对眼前如此熟悉那段往事的人表示怀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
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
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
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
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
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
“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公孙枝A得B而C说D之E献F诸G缪公H三日I请J属K事L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士从之"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于丘其幸乎”与“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其”字用法和含义相同。
C.“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
D.“由与赐小人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
B.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
C.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
D.孔子告诉弟子,霜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14.对“穷"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子贡两弟子明显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E、H、I
11.B
12.C
13.①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②老师抚琴唱歌击鼓跳舞,未曾停止。难道君子不知羞耻像这样(到这般地步)了吗?
14.子贡等弟子认为被困陈、蔡,处境困窘为“穷”。而孔子认为遭遇乱世、处境困窘不是“穷”,失于仁义之道才是“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能建立大的功名,要靠天意。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是不行的。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禹遇到舜那样的明君,是天意;禹周游天下寻求贤德之人,对百姓有利的事情,禹都做了,这些就是个人的努力。
舜种地捕鱼的时候,他的贤与不肖的情况同当天子时是一样的。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他带领下属开垦耕种,依水打鱼,编蒲苇,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当遇到有利的时机,他当了天子,贤德的人全归附他,所有的人都赞誉他。拥有整个天下,舜的贤德并没有增加;未有寸土之地,他的贤德也不因此减损。
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只用五张羊皮买下他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确实贤德,国内的臣民都会服从,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百里奚虽然贤能,假如没有得到缪公的重用,必定不会留下这样的美名。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到粮食,野菜里一粒米都没有。孔子在室内抚琴唱歌,颜回在外面择菜,子路与子贡说:“夫子在鲁国被放逐,在宋国砍树,在陈、蔡被困,竟然还抚琴唱歌,击鼓跳舞,不曾停止。难道君子就不知耻到这般地步吗?"颜回无话可答,进门告诉孔子。孔子感慨地说:
“子路和子贡是见识浅陋的人。叫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来,子贡说:“这种情况应该算是困窘了!"孔子说:“君子通达于道义叫做‘达’,困窘于道义才叫‘穷’。如今我仍然恪守仁义之道,以面对乱世的艰难,可谓适得其所,哪来穷困之说?所以反省自身应无愧于正道,面对困难应不丧失美德。大寒到了,霜雪已降,我因此了解松柏的茂盛。陈、蔡的困阻,对我来说也许算是一件幸事吧。”孔子毅然转身,开始抚琴演奏,子路情绪昂然,开始执盾而舞。子贡说:“我不知天之高不可攀,也不知地之深不可测。"古代的得道者,困窘时也快乐,显达时也快乐,令他快乐的并不是困窘和显达的际遇(而是对道义的通达)。对他们来说,通达道义而到了这种境界,困窘和显达是一样的。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
“公孙枝得而说之”,主谓宾结构,“而"连接前后连个动作,“之”为宾语,单独成句,E处断开;
“献诸缪公”,省略主语的状语后置句,句意完整,单独成句,H处断开;
“三日”,作时间状语,单独成句,I处断开。
故答案为:EHI。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跟从。句意: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天下的百姓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相应(陈胜)。
B.“含义相同"错误。“其”:语气副词,表强调;代词,他。两个“其"含义不同。句意:对我来说也许算是一件幸事吧/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C.正确。机会;时间。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句意:当遇到有利的时机,他当了天子/独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D.正确。见识浅陋的人;人格卑鄙的人。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句意:子路和子贡是见识浅陋的人/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错误,“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说的是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明”,英明;“让”,让位;“下”,居人之下。
(2)“弦歌”,抚琴唱歌;“鼓舞”,击鼓跳舞;“丑”,羞耻。
故答案为:①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②老师抚琴唱歌击鼓跳舞,未曾停止。难道君子不知羞耻像这样(到这般地步)了吗?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如此者,可谓穷矣!"可知,子贡等弟子认为被困陈、蔡,处境困窘为“穷”。
结合“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可知,而孔子认为遭遇乱世、处境困窘不是“穷”,失于仁义之道才是“穷"。
故答案为:子贡等弟子认为被困陈、蔡,处境困窘为“穷”。而孔子认为遭遇乱世、处境困窘不是“穷”,失于仁义之道才是“穷”。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①。
【注】①归:一说“栖"。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帷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D.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16.前人论此词,认为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将主人公踏青时的心情“略予点泄”,对此应如何理
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词人顿觉困乏欲睡”错。“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是说抒情女主公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并不是说词人困乏欲睡。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尾句“画堂双栖燕”,意为女主人公玩得很尽兴,踏春归来,突然发现伴她的只有梁上“双栖燕"。“双燕”实喻夫妻和谐相伴,此时女主人公看见燕子都是成双入对的,猛然觉醒到自己的孤单寂寞。所以,诗中“双栖燕"是作为主人公孤单形象的反衬出现的意象,抒发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故答案为: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17.(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与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以比喻手法摹写琵琶的声音,既有表现声音浊杂粗重的“___”,也有形容声音婉转流利的“___"。
【答案】(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
(3)大弦嘈嘈如急雨;间关莺语花底滑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昼、赢、仓皇、嘈、莺。
故答案为:(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3)大弦嘈嘈如急雨间关莺语花底滑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林斤澜知道自己的小说难懂,而且知道当下浮躁的读者很难____地阅读他的作品。既然如此,他会不会做出妥协,就和一下读者,把小说写得____呢不会的,要是那样的话,林斤澜就不是林斤澜了。无论别人怎么看,他依旧“”,想怎么写还怎么写。关于“不懂”,林斤澜与市文联某领导有过一段颇有意思的对话,他把这段对话写在《林斤澜小说经典》的序言里了。领导:“我看了你几篇东西,不大懂。总要先叫人懂才好吧。”林:“我自己也不大懂,怎么好叫人懂。"领导:“自己也不懂,写它干什么!”林:“自己也懂了,写它干什么!"听听,在这种让人费解的对话里,就可以听出林斤澜的执拗。有朋友悄悄对我说,林斤澜的小说写得难懂是故意为之,他就是在人为设置阅读障碍。这样的说法让我吃惊不小,又要写,____,这是何苦呢!后来看到冰心先生对林斤澜小说的评价,说林斤澜的小说是“努力出棱,有心作杰”,话里似乎也有这个意思——____。
18.请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句子里的“也"换成“已”,表意是否有变化请简要分析。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①专心致志、潜心笃志、潜心涤虑。
②通俗易懂、明白易晓、老妪能解。
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19.有变化。使用“已"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懂得的东西没有写的必要”;使用“也"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和读者都懂得的东西没有写的必要”。
20.①写了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写了让人看不懂;②说林斤澜有意追求曲高和杰出。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强调“浮躁”,说明读者阅读很难心思专一,可用“专心致志、潜心笃志、潜心涤虑”。专心致志、潜心笃志、潜心涤虑: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②语境“就和一下读者"指小说容易理解,通俗明白,可用“通俗易懂、明白易晓、老妪能解”。通俗易懂: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明白易晓:形容明白清楚,容易弄懂。老妪能解:形容诗文明白易懂。
③“无论别人怎么看"依旧”表明林斤澜不顾及别人的看法,坚持自己,加了引号,没有贬义,可用“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依然故我:仍然是从前的老样子。形容没有变化。刚愎自用: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故答案为:①专心致志、潜心笃志、潜心涤虑。
②通俗易懂、明白易晓、老妪能解。
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首先回答“有变化”。
“自己也懂了,写它干什么!"画线句用的“也”,是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从语境看,“也"关联两个人,是说自己和读者都懂得的东西没有写的必要。如果换成“已”,“已"是副词,表示过去。从语境看,“已”说的是一个人,就是“自己”,强调自己懂得的东西没有写的必要。
故答案为:有变化。使用“已”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懂得的东西没有写的必要";使用“也”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和读者都懂得的东西没有写的必要"。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说“林斤澜的小说写得难懂是故意为之,他就是在人为设置阅读障碍”,“这是何苦呢"是说写了却让人看不懂,应填:写了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写了让人看不懂。
②“话里似乎也有这个意思”后面破折号是对前句冰心先生林斤澜小说“努力出棱,有心作杰"的解释,“努力出棱”是指追求高格,“有心作杰"是指追求杰出。应填:说林斤澜有意追求曲高和杰出。
故答案为:①写了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写了让人看不懂;②说林斤澜有意追求曲高和杰出。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21.下面示例文字是对王羲之的评论。请为苏轼写一段精彩评论,句式不一定要与示例一致。要求: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两处引用苏轼诗词;不超过100字。
示例: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蹁跹,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书法的伟博。
22.请你作为社区志愿者,依据以上《条例》内容写一段宣传语,向居民普及节水知识。要求:内容具体,有号召力。
2023年3月《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规定居民用水户应当自觉遵守:“了解水情水价,增强节水意识;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及时维修。”
【答案】21.示例:
豪迈乐观绘人生———苏轼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大宋星空。他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哲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作笔,挥毫出一首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22.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面对我市不断减少的水资源,不断上涨的水价,您一定愿意了解以下内容,做一个知水节水的好居民!首先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其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其次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及时维修。节约用水,请从身边小事开始!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审清题意。②明确话题。③分析结构。④判断修辞。⑤美化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拟写宣传标语的基本能力。这类题,首先需要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语文素养进行创意解读;最后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
2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择文化名人写出评论,并符合人物特点,运用两种修辞,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勇气,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志向与艰辛等。
故答案为:示例:豪迈乐观绘人生———苏轼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大宋星空。他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哲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作笔,挥毫出一首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拟写宣传标语的基本能力。
审题:明确题干要求,题目要求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以节约用水为目的,依据“了解水情水价,增强节水意识;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及时维修"等内容写一段宣传语。这就要求考生熟悉宣传语的写作形式,并充分运用所给信息拟写宣传语。宣传语主要是起到一个宣传鼓动作用,尤其本题内容,主要是通过宣传语能够让广大居民更深入地了解节约用水相关知识,更好地从各方面去践行。
写作思路:可以以简洁有力的口号开头,表明节水的重要性,比如“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节约每地滴水,造福全人类"等。接着可以用鼓动性的话语,比如“你想作个节水达人吗”“你想让你的钱包不被白白流走吗"等引出要重点介绍的题干中所给的节水相关知识,结尾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倡导居民行动起来。
故答案为: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面对我市不断减少的水资源,不断上涨的水价,您一定愿意了解以下内容,做一个知水节水的好居民!首先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其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其次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及时维修。节约用水,请从身边小事开始!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日,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他们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大家自我调侃是“当代孔乙己”,学历成为了思想负担。但也有观点认为,学历和脱不下的“长衫"绝不能划等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勇于脱下“长衫”,蓄力追逐梦想
近日,网友独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引发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在大家眼中,受过教育仿佛成了思想的枷锁,发展的束缚。以我之见,与其深陷其中自怨自艾,不如勇于脱下“长衫”,积蓄力量改变现状,为梦想付诸行动。
挣脱思想枷锁,思想与时俱进。
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小说中的年代,穿长衫的人是有文化的读书人,而站着喝酒又意味着此人手头不宽裕,但孔乙己却并不愿意为了赚钱而去做他认为的不合“长衫"身份的事。正如现在的年轻人所说“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受过高等教育本应是优势,却成为了束缚大家的“长衫"。其实,困住大家的不是学历,是自恃拥有学历而不愿意接受低门槛工作的思想枷锁。但读书是认识世界、提高能力的手段,而非功成名就的终点。“在哪读过书”是一个人学历上的造诣,“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摆脱思想枷锁,思想才能与时俱进,奋发向上。
读书充实内心,教育健全人格。
历经十余年的苦读,每个大学生都希望一踏出校门就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是残酷的现实却给了大家狠狠一击。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我们不应拘泥于一时的得失,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光和魄力,让学历不再成为困住自己的“长衫”。通过读书,我们的灵魂才会充实,才会发现除了六便士以外还有皎洁的自亮,发现双水村以外还有大世界。个人眼界的拓宽,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对这个社会的回馈,都是读书带来的财富。正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所言:“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正是因为教育的普及才给予了青年人开拓眼界的机会。这正是教育真正的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素质,完善自身。
正视形势变化,尝试新鲜事物。
时代在变化,人人又怎会是孔乙己当代青年拥有比古代更广阔的平台、更多元的机会、更多样的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但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形势的变化,将自身发展限于一纸学历而一无所长,倘若能勇敢尝试新的领域,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杨倩兼顾清华学业的同时,也能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谷爱凌不仅是斯坦福学霸、时尚圈宠儿,还是运动健儿,并且夺得冬奥会金牌。我们青年人亦应紧跟时代潮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新形势,尝试新鲜事物,挖掘自身潜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经济正在复苏,就业形势在逐渐改善,青年一代将会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样的机会和选择,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愿当代有志青年勇于脱下“长衫”,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积极发展自我,勇敢追梦,实现人生的价值!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关于“孔乙己的长衫"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引用,借助“孔乙己的长衫”这一象征和隐喻,凸显“失意书生"尴尬的处境:孔乙己的长衫象征着读书人的身份地位,不愿意脱下长衫代表着他不愿放下自己的尊严和身份。“长衫”就像年轻人心里的枷锁,内卷所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又让自己放不下学历身段,就像孔乙己放不下长衫。当学历无法转化成相匹配的回报时,许多年轻人曾经的期望变成了失望,被现实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身上。这就需要我们去正视学历与职业的关系,从固化的思想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时代、审视自己。及时与社会沟通、与时代同行,跨过一道道的坎,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职业无高卑,乐岗敬业。当学历与职业无法匹配时,要懂得正视现状,努力做好当下的自己。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认真地面对,踏实前行,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适应生活,站稳脚跟,才能改变生活,走向辉煌。
二、解开精神束缚,改变观念。“孔乙己的长衫"是一种精神上的束缚,它压抑着人们的精神与追求。作为时代青年,对陈旧的思维方式要懂得看开,及时改变思想观念,重新面对所处的时代,摆脱精神桎梏,勇往直前,追求自我。
三、人生遇到困惑,缓缓而行。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在焦虑与忧伤突如其来时,要懂得停下来思考,凡事不能随波逐流,也不可操之过急。在回望中审视过往,昂首远眺未来,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要不屈不挠,奋力前行。
考生可以运用思辨性眼光,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孔乙己文学”的社会现象,然后分析这一类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指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如何应对这类现象,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分析这类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或者运用层进式结构分析个人、社会、国家应该如何解决问题,脱掉“长衫”。
【立意提取】
1.脱下“孔乙己长衫”,做奋发有为青年。
2.脱下“长衫”,合理就业。
3.“长衫"困不住时代青年。【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适应性模拟检测(1)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
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
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建立稳定的精神秩序;在山水间不断陶染,可恢复人的自然苦乐感。
D.在孔子的思想里,“仁”跟“智"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山”“乐水"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D.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A.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4.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材料一中抽出来的,如果将其还原,应该置于哪两个段落之间?为什么?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中蕴含了有关山水文明的哪些内涵。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选段一
周朴园(点着一枝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嗯。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鲁侍萍(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你的女儿?鲁侍萍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周朴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吗?
鲁侍萍是,老爷。
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哦。
周朴园你知道吗?
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股东合伙协议书范本2024年
- 国际物流代理合同-合同范本
- 代理汽车经销商合作协议
- 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样本
-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合同
- 标准房产交易预约合同格式
- 互联网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 标准借贷协议格式
- 货运航线代理合同
- 怡佳仁食品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案例10000字
- GB∕T 19492-2020 油气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建设工程资料用表(全套)
- 中考物理之透镜作图(含解析)
- DB33∕T 1251-2021 燃气用户设施安全检查标准
- 车辆评估报告格式(共7页)
- 江都特校培智部八年级初二语文期终试卷(A)
- GB∕T 10544-2022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液压型 规范
- 分布式光伏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典型配置方案
- (完整版)全身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表)
- 通信管道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 驾校筹建可行性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