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1页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2页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3页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4页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四川省广安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等,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是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今天的散文创作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同样取决于作家是否具备相应的学养。

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识”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唐代刘晏总结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

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在作品中表达一种价值、一种追求,或者表达对某种价值的希冀和愿望,这不就是文学的责任吗?《论语》的“仁义礼智信”,《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韩愈的“不平则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些都是“道”,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家有着怎样的胸襟,才有怎样的格局;有着怎样的格局,才有怎样的境界。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

散文须有情,就是要有情感、有情怀。有情的散文才有温度,“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没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实际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以情动人的上品。清代张潮表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散文是“情感的试金石"。作者有没有情感、情怀,从他的散文中一望而知。散文必须有情,但不能过度抒情,不加节制的抒情逾越了散文的边界,必将招致读者的反感。

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我努力向这个标准靠拢,但深知自己学养不足、见识不深、功力不够,只能通过多读经典、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这一问题也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也许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我相信,不管散文如何变化如何创新,它的这些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这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的灵魂,也是散文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之所在。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摘编自徐可《散文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散文创作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散文创作者应具备相应的学养。

B.散文创作者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高度,其思想的深度则决定着散文的厚度。

C.散文须有情,但必须有所节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都是这方面的佳构。

D.纵观古代散文传统,“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占有绝对优势,这是作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识"与“学”具有紧密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学"即为“学养”。

B.苏轼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隐含的意思即为多读书可以丰厚自身的学养,涵养气质。

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强调了散文的社会责任。

D.结尾汪曾祺的那两句话意在强调,当时散文创作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对于传统重视不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C.白居易《与元九书》: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D.袁枚《答王梦楼侍读》:诗宜自出机杼,不可寄人篱下,譬作大官之家奴,不如作小邑之簿尉。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散文创作者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高度,其思想的深度则决定着散文的厚度"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这一信息,可知选项张冠李戴,偷换信息。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主要原因……”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中汪曾祺的观点为“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可见“对于传统重视不够”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的观点为散文要有见识,要自觉承担起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A.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于内应该有深厚的修为品质,于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两方面完美结合,才具有君子之风。B.强调的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与文气之质性强弱有关。C.此句话意为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体现了白居易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责任意识。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D.强调做文章应该保持自己独特的构思,不能一味模仿他人或跟随大众。故答案为: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是从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哺乳动物很久以前就诞生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恐龙诞生的时候。哺乳动物的崛起是人类诞生的基础,人类的祖先也很强大。类人猿仅用几百万年就完成了智慧的进化。

人类成为地球的霸主,开启了文明时代,进入了数百年前的科学时代。可以说,类人猿在几百万年前就走上了智能进化的道路,虽然几万年对人类来说非常漫长,但是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很短很快的进化

了。

恐龙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1.6亿年的时间里面,恐龙竟然没有进化成智慧的生命,只是一味地长个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恐龙突然灭绝又是什么造成的?

我们知道,任何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都需要适应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个生命能够对抗自然的法则,这也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吧。在恐龙时代,它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身躯,称霸地球。如果有一个物种想要统治地球,必须有一技之长,能够完全超越其他的生命。当时的恐龙重达300多吨,长达60

米,这在当时的物种中是绝无仅有了,是可以完全碾压其他物种的,没有哪一个物种能够与之抗衡,自然而然的,它就成了当时的地球的主人。

恐龙当然也需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则,不然的话也会被其他的生命所取代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向身体而不是向智慧进化,它们只是一味地长个子,当然这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大自然的法则,那时候物种丰富,水草丰茂,只要身体足够大,便能打败一切。它们认为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当然在那个时代它们做到了,即使恐龙的智力十分低下,但是凭借其高大的身躯,在地球上成了当之无愧的“巨人”,根本不需要向智慧方向发展。不过可悲的是,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从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人类只不过诞生了几百万年,为什么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成了地球的主人呢?这主要是人类选择的进化方向不同,在人类诞生之初,身体方面不仅不占任何优势,反而劣势明显。地球上面有很多生物种从外形上面讲可以完全碾压人类,因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寻找另外一种进化之路。

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就知道自己身材太过矮小,很难敌过周围的大的物种,因此,人类很早就开始了群居的生活。在群居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沟通,慢慢地产生了语言,慢慢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后来,人们发现一个好的工具,要比一个强大的身躯有用得多,因此,人类的进化和恐龙不同,人类选择了另外的一个方法,开始向智慧生物进化,从而放弃了向身材方面的进化。这样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人类慢慢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古老的原始社会慢慢地过渡到了现在的科技社会。因此人类与恐龙相比,虽然最后都成了地球的主人,但是人类的身躯在恐龙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同样的,恐龙的智商在人的面前也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

身材高大而没有智慧的恐龙,在一场大的灾难中彻底消失了,现在人类虽然也面临着这种风险,但是其智慧远远超过了恐龙,能够制造出很多先进的工具,尤其是现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此即使人类遭受到了与恐龙一样大的自然灾害,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不会像恐龙一样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

(摘编自《恐龙统治地球1.6亿年,为什么没进化出智慧?》,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恐龙曾经统治地球1.6亿年,但因其违背了自然规则,导致它最终从地球上绝迹。

B.作者认为在恐龙时代,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所以恐龙选择向身体进化。

C.人类选择了群居的生活方式,相互交流和沟通,同时产生了语言和学会制造工具。

D.和恐龙相比,人类在身躯上存在着明显劣势,但在智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一个物种身上有能够完全超越其他生命的优势,它就能够长期地统治地球。

B.地球物种丰富,水草丰茂,这是自然的优势,也成为恐龙向智慧进化的绊脚石。

C.“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引号表特定称谓,和第五段“巨人”用法相同。

D.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传播进化的科学知识,也有利于推动人类智慧化进程。

6.统治地球1.6亿年的恐龙的灭绝带给人类哪些启发?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答案】4.D

5.B

6.①人类应居安思危:恐龙的灭绝是因一颗小行星的撞击,可见,人类应预见外在风险,提前应对。

②人类应吸取教训:恐龙身体的优势变为劣势,可见地球没有永远的霸主,人类应多角度发展和进化。

③人类应发挥智慧优势:重视外太空或地底的研究,在灾难来临前,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躲避灾难。

【知识点】自然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但因其违背了自然规则,导致它最终从地球上绝迹"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它们只是一味地长个子,当然这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大自然的法则”“根本不需要向智慧方向发展”,说明恐龙并没有违背自然规则;“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从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因。B.“作者认为在恐龙时代"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它们认为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当然在那个时代它们做到了,即使恐龙的智力十分低下,但是凭借其高大的身躯,在地球上成了当之无愧的‘巨人’,根本不需要向智慧方向发展”可知,原文说的是“它们认为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而不是“作者认为”。C.“同时产生了语言和学会制造工具"错误。由原文“在群居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沟通,慢慢地产生了语言,慢慢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可知,原文说的是“慢慢地产生了语言,慢慢地学会了制造工具”,而不是“同时产生了”,逻辑错误。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它就能够长期地统治地球"错误,范围扩大。由原文“当时的恐龙重达300多吨,长达60米,这在当时的物种中是绝无仅有了,是可以完全碾压其他物种的,没有哪一个物种能够与之抗衡,自然而然的,它就成了当时的地球的主人”可知,原文说的是“它就成了当时的地球的主人"。C.“用法相同”错误。第五段“巨人"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用法不同。D.“也有利于推动人类智慧化进程”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结尾只是说“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此即使人类遭受到了与恐龙一样大的自然灾害,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不会像恐龙一样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并没有说“也有利于推动人类智慧化进程”。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人类应居安思危:结合“但是凭借其高大的身躯,在地球上成了当之无愧的‘巨人’,根本不需要向智慧方向发展。不过可悲的是,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从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可知,恐龙的灭绝是因一颗小行星的撞击,可见,人类应预见外在风险,提前应对。人类应吸取教训:结合“在恐龙时代,它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身躯,称霸地球”“当时的恐龙重达300多吨,长达60米,这在当时的物种中是绝无仅有了,是可以完全碾压其他物种的,没有哪一个物种能够与之抗衡"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可知,恐龙身体的优势变为劣势,可见地球没有永远的霸主,人类应多角度发展和进化。人类应发挥智慧优势:结合“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此即使人类遭受到了与恐龙一样大的自然灾害,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不会像恐龙一样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可知,重视外太空或地底的研究,在灾难来临前,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躲避灾难。故答案为:①人类应居安思危:恐龙的灭绝是因一颗小行星的撞击,可见,人类应预见外在风险,提前应对。②人类应吸取教训:恐龙身体的优势变为劣势,可见地球没有永远的霸主,人类应多角度发展和进化。③人类应发挥智慧优势:重视外太空或地底的研究,在灾难来临前,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躲避灾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南亚餐厅的歌手

朱宏

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

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

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①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

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

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地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

什么是惊艳?②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

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

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③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

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这句话是正话反说,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是在调侃歌手竟然总是唱不准调。

B.第②句“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既能正面体现出西西唱歌方面天赋极高,也能侧面体现出舅舅在外甥成才之路上付出的心血之多,令人回味。

C.第③句“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单独成段,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他不愿再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D.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说明唱歌已不是舅舅谋生的手段,他现在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唱歌带来的自由快乐。

8.讲述舅舅往事的内容,小说既有第三人称转叙,又有第一人称自叙,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9.有人评价说,读完这篇小说让人感觉“笑中带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案】7.C

8.①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得当。②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9.①“笑"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是“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调侃自己五年来能够一直忍受跑调的歌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②“笑”还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厂里人的哄堂大笑。③“泪"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④“泪”还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术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作用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术的能力。C.“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错,并不是体现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而是因为说到这里,西西再次体会到舅舅曾经的不易,而难过地说不下去了。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作用的能力。①“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得当。②“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故答案为:①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得当。②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笑"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是“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调侃自己五年来能够一直忍受跑调的歌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②“笑”还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厂里人的哄堂大笑。③“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泪"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④“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泪"还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故答案为:①“笑”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是“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调侃自己五年来能够一直忍受跑调的歌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②“笑"还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厂里人的哄堂大笑。③“泪”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④“泪"还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

四、古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魏伐赵,赵急,请救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纪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撼,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矣。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我欲战A敌B虽高垒C深沟D不得E不与我战者F攻其G所必救也。

A.B/E/FB.B/D/FC.A/E/FD.A/D/F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指赵魏韩三国,三国原属晋国,后来一分为三,故以“三晋"称这三国。

B.因,根据,顺着,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中的“因"两者意思相同。

C.度,估计,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的“度"意思相同。

D.期,期望,期许,与“不期而遇”的“期"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将援助赵国,孙膑推辞,于是任命田忌担任主将,孙膑担任军师。

B.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和孙膑率领军队前去救援,齐军进军大梁,尽破魏军,以致庞涓自刭。

C.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认为齐军怯弱,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

D.马陵之战中,庞涓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

【答案】10.D

11.D

12.B

13.①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教自己。

②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要交战,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与我交战,这是因为我进攻了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

混乱可以从严整中转化而来,怯懦可以从勇敢中转化而来,弱小可以从强大中转化而来。严整或混乱,由组织编制来决定;勇敢或怯懦,由战场态势来决定;强大或弱小,由军事实力来决定。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以假象欺骗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以利诱敌,敌人必定会来抢夺。要用小利来引诱敌人,以主力待机消灭敌人。

材料二: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解乱丝不能整团地抓住了去硬拉,劝解打架的人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力去搏击,只要击中要害,冲击对方空虚之处,形势就会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教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大战,齐军打败了魏军。

后来,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事先约定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一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来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要交战,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与我交战,这是因为我进攻了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敌”为后句主语,应在其前A处断开;“深沟"作“高垒”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在D处断句;“……者,……也"为判断句,应在“者”后F处断开。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顺着它本来的结构。C.正确。句意: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估计我回到军营中。D.错误。意思相同。都是“约定"的意思。句意:事先约定好说。/没有约定却相遇了。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齐国派田忌和孙膑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尽破魏军,以致庞涓自刭”错误。由原文“齐使田忌将而往……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可知,是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齐军就来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引”,率领;“方虚”,正当空虚之处;“释”,放弃。(2)“趋”,争夺,争取;“蹶”,使……受挫折;“半至”,一半能到达。故答案为:①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教自己。②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①瘗(yì):埋葬;铭:一种文体。庾信有《瘗花铭》,悼念之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貌似简单,但用意颇深。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悲痛。

B.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意蕴深邃。

C.“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词人借酒浇愁、寄梦托情却被啼莺唤醒。此举在李白、李商隐等人的诗词中亦可常见。

D.这首词幽深细腻,多用典故,全篇聚焦现实处境中的景和情,情真意切,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

15.“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4.D

15.①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②虚实结合,“黄蜂频扑"是实写,“有当时、纤手香凝”是虚写,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③运用联想想象,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烘托对佳人的思念之情。④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全篇聚焦现实处境中的景和情”错。此词描写的景与情涉及现实和回忆,如“黄蜂频扑"是实,而“有当时、纤手香凝”则为虚。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黄蜂频扑秋千索”写所见,“有当时纤手香凝"是嗅觉所感,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不同感官的感受,增强了形象性和真实感;虚实结合,“黄蜂”句是实写,绘声绘形,“纤手"句是飞腾的想象,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它超越了时间、空间,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但却表达了极为深挚的感情;运用联想想象,见秋千而思纤手,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从侧面烘托出对爱人的情之痴、情之深,表达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游赏林亭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故答案为:①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②虚实结合,“黄蜂频扑"是实写,“有当时、纤手香凝”是虚写,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③运用联想想象,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烘托对佳人的思念之情。④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16.(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写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着类似的感慨:“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这两句比喻来表现阿房宫楼阁院落稠密层叠、不计其数的景象。

(3)“暗香"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或指花香,或指女子身上散发的香气,如“,____________”

【答案】(1)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阙"涡”“矗"疏”“篱"盈”“蛾"盈”。

故答案为:(1)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2年尾,《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中国奇谭》的主角们虽然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鸣。“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

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剧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了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17.下列关于文中四个划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替换为“熙来攘往”,也使用恰当。

B.②处“饱经风霜",指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患”,则语意过重。

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了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珠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

D.④处“浓郁”,指气味、色彩、情感等浓厚,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若替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

18.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A

18.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19.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其他熟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是一个传统题型:散句变为整句。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主干分析法:先抽出句子主干独立成句,再将附加成分抽出来单独成句,而后保留一个主语,这样几个单句就变成由长句构成的句群,_____________。整理句子时要注意连贯,用好代词和关联词。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对象是人,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对象是“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因此不能替换。B.“饱经忧患”,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用“饱经忧患”,确实语意过重,判断正确。C.“珠联璧合”,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用来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符合上下文语意。D.“淳厚”,淳朴敦厚。形容人十分诚实,脾气温和性情憨厚,忠厚。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用“淳厚”,则与语境不符,判断正确。故答案为:A。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散句变为整句,第一步:定基准句,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第二步:仿基准句,把其他句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修辞格。第三步:顺调后句,调整理顺句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句子的主语是“上美影”,因此需要将后面的句子改为动宾结构,首先将“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变为动宾结构的句子: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然后以其为基准句,将“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改为“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再以“上美影”为主语,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变为“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表达准确流畅。

故答案为: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虽然"语序不当,主语不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前面,把“虽然”放在“《中国奇谭》"前面;二是搭配不当,“让观众狠狠共鸣”搭配不当,“共鸣"改为“共情”。修改为: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故答案为: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

(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他专门写了一本同名科普书讲解电影中的科学。"苟利军介绍,“这本书把电影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分为了三类:①;第二类是有科学依据的推测;第三类是科学猜想。”

苟利军认为,科幻电影应当在遵循科学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科学推测和科学猜想在艺术层面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如果出现了实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应该以艺术性为主。“因为②,不是科教纪录片或者科学实验。"

比如《流浪地球2》中有一场太阳风暴袭击月球基地的戏。“电影中的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我们向剧组说明这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但最终的决定还是优先从电影艺术角度考虑,让观众看到更直观的视觉效果。”苟利军说。

不只是中国科幻电影刚刚起步不久,③。《流浪地球2》的成功,有力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化学反应。科学顾问的存在让科学顾问具备了很强的科学属性,这对尚处于蹒跚学步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在未来实现工业化创作有很大帮助。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2》中即使出现了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也不能说明《流浪地球2》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坚持了以艺术性为主。

B.《流浪地球2》如果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没有坚持以艺术性为主,那么《流浪地球2》中就不会出现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

C.《流浪地球2》如果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坚持了以艺术性为主,那么《流浪地球2》中就一定会出现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

D.《流浪地球2》中如果没有出现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就说明《流浪地球2》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没有坚持以艺术性为主。

【答案】20.①第一类是科学事实

②科幻片首先是一部电影

③科学顾问也是中国电影工业中的新鲜角色

21.B

【知识点】逻辑推理;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逻辑推断尤其要注意依据已有的示例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事件的结论,进行推导。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下文“第二类是有科学依据的推测;第三类是科学猜想”,可看出此处说的是“第一类"的内容,再根据下一段内容“苟利军认为,科幻电影应当在遵循科学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科学推测和科学猜想在艺术层面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可知,可填“第一类是科学事实";第②空,此处是苟利军认为“应该以艺术性为主”的原因,下文“不是科教纪录片或者科学实验”,可见他是强调科幻片虽然有“科幻”,但也是“电影艺术”,故可填“科幻片首先是一部电影”。第③空,根据上文“不只是中国科幻电影刚刚起步不久”,以及下文“有力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化学反应。科学顾问的存在让科幻电影具备了很强的科学属性”可知,此处应该谈的是科学顾问的情况,与“刚刚起步不久"照应,这个角色也是很新鲜的,故可填“科学顾问也是中国电影工业中的新鲜角色”。

故答案为:

2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原文中“如果出现了实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应该以艺术性为主"比如《流浪地球2》中有一场太阳风暴袭击月球基地的戏。‘电影中的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我们向剧组说明这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但最终的决定还是优先从电影艺术角度考虑,让观众看到更直观的视觉效果。’”A.根据材料,科学顾问已经发现了“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这个不科学的画面,如果依然出现在电影中,就能说电影“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坚持了以艺术性为主”。C.“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只是电影“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坚持以艺术性为主”的一个出现了的例子而已,并不是一定会出现的例子。D.“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只是电影“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坚持以艺术性为主”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没有这个例子,也不能说明整部电影“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没有坚持以艺术性为主"。故答案为:B。

六、作文(60分)

22.(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即“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些博主将很久以前的某个朴实平凡的瞬间、某个看似寻常的决定,改编成各种文案,配上音乐,使其与现在取得成功的情形构成鲜明反差。博主们所晒的事情虽各不相同,但都让人感觉犹如幸运女神突然降临,使人生有了别样的精彩一般。

由于该话题很能让人共情,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超过48亿。与此同时,有一些网友不禁感叹,“为什么别人命运的齿轮转出了火星,而自己的齿轮却停滞不前"平庸的我连条文案都不配有,我的命运齿轮是生锈了吗?”。

对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一话题,你有什么思考和见解?请联系材料,结合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理解,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博主文案引出“命运的齿轮”这个话题,网友的感叹可能也是很多人的感受,“我的齿轮停滞了"我的命运的齿轮是不是生锈了?”虽然是调侃,但也包含了对幸运降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期待。

命运的齿轮是一个深刻而发人深省的话题。人们往往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何时开始转折,背后是否有某种力量。命运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由我们生活中的一系列选择和决定塑造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在无数个小决定中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决定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命运的齿轮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我们的命运受到遗传、环境、教育、机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命运的齿轮不是单一力量主导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命运的齿轮是动态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会对我们的命运产生影响,有时甚至会改变原本注定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塑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齿轮需要我们的努力和智慧。虽然命运是不可预测和随机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和智慧来影响和引导自己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长、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命运的挑战。

写作时,我们可以先明确命运的齿轮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它不仅受我们的选择和行动的影响,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然后论述了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塑造自己的命运。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毛泽东、钱学森、史铁生、袁隆平等例子和引文,充分展示如何推动自己命运的齿轮。总之,不管命运如何,我们都应该尽力发挥我们的潜力,追求我们的梦想。

【立意提取】

1.命运若齿轮,努力推动之。

2.把握机会,推动命运齿轮。

3.不断努力,让命运齿轮转起来。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四川省广安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23高三上·广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等,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是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今天的散文创作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同样取决于作家是否具备相应的学养。

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识”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唐代刘晏总结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

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在作品中表达一种价值、一种追求,或者表达对某种价值的希冀和愿望,这不就是文学的责任吗?《论语》的“仁义礼智信”,《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韩愈的“不平则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些都是“道”,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家有着怎样的胸襟,才有怎样的格局;有着怎样的格局,才有怎样的境界。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

散文须有情,就是要有情感、有情怀。有情的散文才有温度,“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没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实际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以情动人的上品。清代张潮表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散文是“情感的试金石"。作者有没有情感、情怀,从他的散文中一望而知。散文必须有情,但不能过度抒情,不加节制的抒情逾越了散文的边界,必将招致读者的反感。

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我努力向这个标准靠拢,但深知自己学养不足、见识不深、功力不够,只能通过多读经典、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这一问题也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也许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我相信,不管散文如何变化如何创新,它的这些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这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的灵魂,也是散文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之所在。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