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全程考评综合模拟卷(1-10练)(含解析)(共10份打包)综合模拟卷九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都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其中二十四节气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日),“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等。
(取自仲富兰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自此,大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必不可少的是一些民俗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这也是对“祭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在浙江宁波,农户在这天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此外,各地也有“炒虫"习俗,比如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如今,农耕方式的改变,节气基本名存实亡,将来节气很可能会变为文化遗产存于书面记载之中。
(取材于“惊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的构成中至关重要,体现出在农耕文明中生产与劳作的重要性。
C.中秋节、元宵节是与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定在望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
D.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数字相叠,读起来顺口,便于人们思维与记忆。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惊蛰"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它和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同属春天节气。
B.“惊蛰"为每年阳历的3月5日或6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的“二月节”是指农历,二者在时间上并不矛盾。
C.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为此创作了很多谚语和诗歌,这些创作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惊蛰”之日,各地的民俗活动,无论是“祭雷神”,还是“炒虫”,都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灭虫除害的美好愿望。
3.“惊蛰"闻雷,有喜有忧,下列谚语表达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B.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C.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D.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七月既望”,点明苏轼游赤壁是在农历七月十六日。
B.“朔望晦”,指月相。“望"指每月十五,《登泰山记》里有“戊申晦”句,解释“晦"指每月最后一天,那“朔”当指每月第一天。
C.举办民俗活动是理解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形式,但像“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等做法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坚决要制止。
D.如今,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还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观念,因此,不管农耕方式如何改变,文化还是要传承。
5.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能丢,作为传承者,请任选一个节日(惊蛰节气除外),谈谈你对该节日的理解与传承。(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希楞柱里暗淡了,看来是黄昏的时候了。火塘散发的暖流和昏暗了的天光,让我和我的故事都要打盹了,我想我该出去透透新鲜空气了。
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霞。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空中浮动的云经过了雨水的洗涤,已是白色的了。我发现营地变绿了,原来安草儿在那些刚刚拆卸了希楞柱的空地上,栽上了一棵棵的松树。
安草儿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握着一束紫菊花从远处走来。他知道我喜欢这种花,一定是在去河边打水的路上,特意给我采的。他走到我面前,把花递给我,然后提着水桶去浇那些刚刚栽上的树。
他浇完树,放下水桶后,没有歇息一下,就进希楞柱取出晒干的蝙蝠,放在一块青石板上,用一块鹅卵石研磨蝙蝠,打算把它们捣成碎末,制成水剂,灌进那两只害病的驯鹿的鼻孔,治疗它们的咳嗽。
我回到希楞柱,发现火塘里的火比我出来时旺盛了,看来安草儿在取蝙蝠的时候,顺便往里面加了劈柴。火光把希楞柱照亮了。我打算找出桦皮花瓶,把紫菊花养起来。
我已经很久没有用那只花瓶了。瓦罗加知道我喜欢紫菊花,就特意做了个花瓶给我。为了衬托紫色,他选的桦树皮都是颜色偏暗而且有水样花纹的。花瓶只有一巴掌高,侧面看是扁平的,上下一样宽,只不过瓶口微微往里收了收。瓦罗加说插这种菊花,不能用又高又细的花瓶,那样不但花插得少,而且看上去花仿佛是受了束缚,不耐看。插这种花朵不大而又枝叶繁茂的花,必须用口大而且瓶身低矮的花瓶,那样花儿看上去才精神。
我有一个鹿皮口袋,装着一些我喜欢的物件:罗林斯基送给列娜的小圆镜子,瓦罗加送我的花瓶,尼都萨满和妮浩用过的狍腿鼓槌,珠克擦枪用的一块鹿皮,拉吉达装猎刀用的桦皮刀鞘,依芙琳送我的一块绣着一双蝴蝶的手帕,依莲娜留下的一张皮毛画,杰芙琳娜送我的一个镶嵌着鹿角纹和树纹的皮挎包。这些都是已故人留下的物件。
当然,那里面也有活着的人送我的物件,比如玛克辛姆用三叉树根为我做的烛台,西班用柞树上的风干的树犄角给我雕刻的痰盂,达吉亚娜为我买的一支镌刻着梅花喜鹊图案的银簪子,以及帕日格在城里给我配的一副老花镜,柳莎送我的一块早已不再行走了的手表。
虽然我有九十岁了,可我的眼睛一点也不花,用不上老花眼镜。我偶尔会受风寒,但也只是咳嗽个一天两天就过去了,痰盂也就成了摆设。我喜欢月光和火塘反射出的火光,所以烛台在黑夜中也不会派上用场。太阳和月亮在我眼里就是两块圆圆的表,我这一辈子习惯从它们的脸上看时间,所以手表在我手里没什么用。如果是黑发上插着一支银簪子,那么这支簪子就像落在希楞柱上的白鸟一样美丽,可我现在白发满头,银簪子落在这样的头发里,美就会被掩埋了,所以它也被搁置起来了。如果瓦罗加在就好了,我会把它送给爱看书的他,让银簪子做书签。
我打开鹿皮口袋,里面的物件就像久已不见的老朋友一样,纷纷来与我握手了。我刚碰过鼓槌,桦皮刀鞘就贴向我的手背了。我刚把扎手的银簪子拨弄开,那块冰凉的手表就沉甸甸地滑入我的掌心了。
我翻找出桦皮花瓶,注上水,插上紫菊花,把它摆到狍皮褥子前。进了花瓶的花儿显得更加端庄和美丽。
安草儿进来了,看来他已经把蝙蝠研成碎末了。他把一个格列巴饼递给我,我掰了一半,另半块给他了。
柳莎在走之前,烙了两口袋的格列巴饼留给我们,这种饼放上一个月也不会坏。她足足烙了两天。也许是烟火把她熏的,她的眼睛在那两天是红肿的。我就着茶吃饼的时候,安草儿又出去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我想晚霞一定落了,从希楞柱的尖顶上,可以看出天色已经深灰了。不过在晴朗的夏夜,这种深灰持续不了多久,月亮和星星就会把它调和成深蓝色。
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想我刚打开的鹿皮口袋里的那些物件,一定在清晨时就张开了它们的耳朵,上午时跟着雨与火、下午跟着安草儿捡到的那些东西,听了故事。我愿意把余下的故事继续说给它们。如果刚来到我身边的紫菊花接不上我的故事,你不要着急,先静下心跟着大伙一起听吧。关于这故事的源头,等我讲完后,让桦皮花瓶再单独地说给你吧。桦皮花瓶可不要推脱,谁让你把紫菊花拥进怀抱,并且吮吸了它身体里流出的清香的汁液了呢!(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是鄂温克部族都下山定居了,只有年届九旬的“我"和孙子安草儿留在了山上生活和照看驯鹿。瓦罗加是“我”已故的丈夫。希楞柱是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
文本二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摘编自“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草儿在“那些刚刚拆卸了希楞柱的空地上"栽上松树,暗示鄂温克部族都已经下山定居了,山上只留下了“我”和安草儿。
B.安草儿特意采摘紫菊花送“我”,表现出他对”我"的关心,正因这样,他才会留在山上陪伴年届九旬的老祖母并照看驯鹿。
C.“我”的鹿皮口袋中既有已故之人留下的物件,也有离开的人送“我"的物件,虽然“我”已用不上它们,却仍十分喜爱它们。
D.柳莎离开前给“我"和安草儿烙格列巴饼时眼睛是红肿的,虽然文中说“也许是烟火把她熏的”,但实际应是她十分不舍离开二人。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篇对“我"生活环境的描写展现出迟子建对鄂温克部族生活的关注,也能体现出其诗意、温情的讲述特点。
B.文本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事,“我”是回忆的主体和故事的讲述者,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产生亲和力。
C.文本一将银簪子比作“白鸟”,“我”觉得自己的白发会掩埋它的美丽,表现了“我"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深切感伤。
D.文本一以“让我和我的故事都要打盹了”开始,以“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结尾,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严谨。
8.文本一中的桦皮花瓶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本二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肇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远到近,最后点题。
B.下阙开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现实过渡到了历史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
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
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
16.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用比喻手法写时光迅速流逝,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望海潮》词中的“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龙"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当夜幕降临,淄博俨然成为烧烤的世界,连风都带上了“孜然味儿"。大街小巷,方桌排开,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气息。你要想知道某家烧烤是否正宗,只需要看烧烤桌上,是否有三样:一是小饼,二是小葱,三是小火炉。这些都为淄博烧烤打造出别样的味道,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
一般城市吃烧烤,都是将烤串烤好了端上桌,也就是即食烧烤。正宗的淄博烧烤,每桌必有一个小火炉,上桌的肉串已经烤到半熟,食客接着烤,火候由食客自己掌握。拿两串滋滋冒油的肉串,先裹上蘸料,然后摊在小饼上,手掌握住小饼将肉串攥紧,往后一①拉签子,几块肉就这样完整包裹在小饼里面了,再放一②段葱叶或者葱白,这么一③卷,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小饼。小饼的麦香、蘸料里花生芝麻香和刚烤好的肉香混合在一④起,咬一大口细细品味:小饼让略咸的烤肉变得适口,蘸料又提供了足够的香味提成,而大葱又抵消了肉串的油腻,“君臣互佐”,相辅相成。
山东人已经“撸串"两千多年。淄博烧烤虽为“网红”,却并非“新晋"。在山东,烧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临沂出土的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中,正在烧烤的庖厨,现代人谁看了不得说一句:“文物演我!”
18.下列对文中加序号的“一"的用法与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19.文中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你认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否使用了借代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仔细观察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结合画中要素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含蓄表现出古人烧烤的悠然惬意。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坐着吃饭与站着吃饭哪个更香?研究发现,姿势会影响味觉感知,当人们坐着吃东西时,①。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如果保持站立的姿势,仅几分钟就会身体紧张,②。站立时,重力会把血液推向身体下部,导致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将血液压送到身体上部,从而加快心率;这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浓度的上升。(_),后者会影响人们对食物口味的评价、对食物温度的感知以及进食的总量。那么,③?是的,根据科学理论,站着吃饭相比坐着吃饭,会使进食量减小。因此,如果你想要减肥的话,不妨尝试站着进餐。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种连锁反应将降低感觉的敏感性B.感觉的敏感性受这种连锁反应影响
C.这种连锁反应将使感觉的敏感性降低D.感觉的敏感性将因这种连锁反应降低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孝经》有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当今时代,青年学子在爱亲与爱他人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值得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综合模拟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一种创造。“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技巧的创造,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得意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中的含蓄,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感人的力量。(取材于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
材料三意象是关于美的本体形态的指称。审美主体对自然物象、社会事象和艺术品等的鉴赏,以意象的创构为旨归。陆时雍说:“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把意象看成诗歌可观的风采。罗庸则将其推及一切艺术,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没有意象就没有艺术。”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的感发在意象创构中起着主导作用。意象中的象,既包括艺术家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象和事象,也包括艺术家的拟象。意与象交融为一,正是艺术家的情意与艺术家所体悟的物象、事象和拟象的浑然一体。
审美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境在审美对象中通过“象"得以呈现,经由审美主体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超感性体悟在心中成就意境。境既有疆域、界限的意思,也有层次的意思。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并在意象所依托的时空中得以体现。意境中的形象包含着真情实感,创作者情真意切,方能创构真境界。
总而言之,意境是意象的境界,是审美主体在欣赏中由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所创构的整体效果。艺术家通过情景交融创构了意象,而意境则是意象或意象群作为具体感性形态在特定时空氛围中所呈现的整体效果。意境以意象的具体感性形态为基础,乃是艺术家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产物。意境侧重于意象内在的度,是对其抽象特质的指称,从而有力地拓展了意象范畴。
(取材于朱志荣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意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的作用与地位体现在文艺创作中,也体现在文学鉴赏中。
B.早在晋代,挚虞就提出了“意象”这一概念,可见它出现得很早。
C.“意象"先是哲学、文化概念,后演变到了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
D.“意象”不是那种一般意义的具体形象,而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
2.根据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经过情感的过滤的景物不能成为意境中的景物。
B.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所以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
C.意境创造中,只要有思想感情,自然会有笔墨技巧。
D.意境的高低,关键在字数的多少,字数少则意境高。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或词句中不能体现“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的一项是(3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三中,罗庸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可见材料一从文学评论角度来谈意象有些狭窄。
B.材料三中谈到的“拟象"可以理解为材料一中所说的艺术家们营构审美意象过程中的“胸中竹”。
C.材料三中所说的意境中的形象所包含的“真情实感"与材料二里形象中寄托的艺术家的感情暗合。
D.材料三中谈到的意境是“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产物,印证了材料二中运用技巧创造意境之说。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地说明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了。”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唐李靖①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按《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首领颉利在战争中败给了李靖,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希望能率领整个国家归附唐朝,唐王朝派遣唐俭等人为使者,对突厥进行抚慰。
B.李靖认为,使者到达后,突厥人一定以为危机已解除,如果此时能抓住机会出兵袭击,一定可以像当年韩信破齐一样,一举击溃敌军。
C.颉利见到唐俭等人十分高兴,完全没有料到唐军会发动进攻,李靖趁其不备,指挥大军杀到,突厥大败,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
D.世人传言李靖以唐俭作为死间,一举打败了突厥,唐太宗就此向李靖求证,李靖表示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传言不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注】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本诗原题为《蜀中离席》,因模仿杜甫风格,故加“杜工部"三字。李商隐写此诗时,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很紧张。此与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徐知道作乱、吐蕃侵扰、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的情况相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
B.颔联紧承“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正侧面结合地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描写出来,指出时局的纷乱。
C.颈联从时事转入眼前:离别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
D.诗人把时事之感融入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情韵深厚,笔力雄健。
16.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留白是一种中国书画艺术,后来运用到音乐、诗歌中,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_,_____"就是留白艺术。
(2)《孟子·尽心下》曾言“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也是赞扬屈原的著作“言近旨远”。
(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也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追根溯源,“流量”一词很早就被用来形容水。从严格学术定义看,流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
算出流量能干啥?其实,①。每月流量相加,可以算出河流全年径流量,我们就知道了河流一年有多少水,水利部门可以开展水量配置、调度。每月流量比照,就能清晰了解河流流量大小变化,②,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此外,水利工程建设也离不开流量。无论是规划、设计、建设阶段,还是运行阶段,流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流量如何测?根据概念可知,只获取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两者相乘就是流量,①这就是目前应用较为全面的流速面积法。②其实,流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③战国时期,慎到曾在黄河龙门用“流浮竹"测定河水流速,形成浮标法测量的雏形。但浮标法测量精度稍差。④一系列高技术仪器的应用,比如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应用,流量测定更快捷更准确。⑤特别是近些年来,卫星、无人机、无人船等纷纷加入流量测定队伍,测量实现了“天—空—地”一体立体化监测,⑥可更快更好地为流域规划、河流治理、防汛抗旱、工程建管、生态环境保护等坚实支撑。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擦擦眼睛,整了整衣服,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了。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且山容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
前面的所谓钓台山上只看得见两个大石垒,一间歪斜的亭子,许多纵横芜杂的草木。山腰里的那座祠堂,显然破落,只露着些断壁残垣,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并且天又来得阴森,早晨曾经露过脸的太阳,这时候却无影无踪,山风时有时无,静下心才感受到。船靠了山脚,跟着前面背着酒菜鱼米的船夫走上严先生祠堂的时候,我心里真有点怕,小心翼翼地迈着脚步。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清清"寂寂”“幽幽”,请简析它们各自的语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画横线部分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与下面例句都有“像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余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的,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综合模拟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在宇宙中的数量极多,约占所有物质粒子的一半,在微观粒子物理和宏观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微子仅参与弱相互作用,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只有通过超大体积和超级灵敏的粒子探测器,才可能被捕捉到,堪称“幽灵粒子"。中微子是人类迄今了解最少的一种基本粒子,还有诸多未解的谜题亟待研究。对这些未知问题的研究,将完善我们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引领我们突破现有的理论体系,踏入新物理世界的大门。
进入21世纪,中微子研究蓬勃发展,不仅成为粒子物理的重要分支,还扩展到天文学、地球物理等多个学科,形成了新兴的“中微子科学”。同时,中微子实验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包括发现三种中微子、发现中微子振荡等。
中微子振荡是指中微子会在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这三种形态之间转换,具体表现为中微子能够在飞行中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外一种。中微子振荡原则上应该有三种模式,其中两种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相继被发现或证实,而第三种振荡模式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这引发了全球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2003年,我国科学家提出设想,利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第三种振荡模式。2007年10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动工建设,4年后实验站点全部投入运行。2012年3月,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几率为9.2%,误差为1.7%,无振荡的可能性仅为千万分之一。这一实验结果远远超出了科研团队的期待值,为后续研究中微子质量奠定了基础,对研究物质本原、宇宙起源和理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实验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还获得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0年12月,设定的实验目标已经实现,运行了9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退役时,该实验已将中微子振荡振幅的测量精度从20%提高到3.4%。大亚湾实验装置的退役并不意味着我国中微子研究的停止,一个更为先进、规模更大的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正在建设中。
(取材于曹俊、董有逸、项天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位于广东江门市开平附近,于2015年开始建设。通过测量来自广东阳江和台山两处核电站的中微子,此项实验可以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同时开展对各类中微子、暗物质间接探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开平距广东阳江和台山两处核电站的距离均为53公里左右,与最佳实验站址的理论区域吻合。核反应堆是地球上产生中微子最集中的区域,阳江和台山两大反应堆全面建成后总功率居世界第一,可提供双倍的实验样本。实验装置距离其正上方的山顶有700米距离,如此厚度的山体和岩层相当于过滤器,可使宇宙射线的强度大幅降低,让实验团队能够得到纯净的中微子信号。可以说,开平是目前全球最适合做中微子实验的地方。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有效质量为2万吨、直径35.4米的球形有机玻璃容器,是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液体闪烁体中微子探测器。探测器的厚度仅120毫米,虽然“薄如蛋壳”,却有着极强的坚固性。科研人员采用了本体粘接工艺,让263块玻璃板浑然一体,完全看不出拼接痕迹。有机玻璃球内部将灌装2万吨液体闪烁体,用于捕捉中微子发出的光。玻璃容器外设有直径为41.1米的低放射性不锈钢网架,这是国内最大的单体不锈钢结构。整个网架在安装过程中不允许使用焊接技术,12万套高强度螺栓铆接全靠人工完成,建造难度极大。网架上安装了约4.5万只光电倍增管,这些椭圆形的“黄金瞳"可以将中微子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放大1000万倍后形成电子脉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数据。光电倍增管此前只有日本企业能生产,为了完成此项实验,国内多家企业和研究所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探测效率最高的光电倍增管,为实验项目建设助力。有机玻璃容器和不锈钢网架结构整体称为中心探测器,浸泡在直径43.5米、装有3.5万吨高纯水的圆柱形水池中。
江门中微子实验预计于2024年4月启动,将对当前多个领域的问题做出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对地球物理、天体物理乃至宇宙学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有关宇宙演化的系列未解之谜里,中微子研究可能成为突破口,给基础研究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此项实验还有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用途。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航天员在距离地球百亿公里之遥的太阳系外,还能清楚地接收到从家里传来的信号。相信那时的人们一定会想起,今天我们在地下700米深处所付出的努力。
(取材于王贻芳、王婧、吴月辉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微子不带电、质量微小,不参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B.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是因为它很难被察觉到。
C.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难度极大。
D.发现三种中微子先于发现中微子振荡。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江门中微子实验选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平市的地理位置处于实验站址距核电站的最佳理论范围之内。
B.开平与阳江、台山两处核电站在位置上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C.广东阳江和台山的两处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数量均居世界首位。
D.厚达700米的山体和岩层的过滤作用可保证中微子信号的纯净。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形容玻璃容器“薄如蛋壳"是相对而言,其厚度的绝对值并不低。
B.从“黄金瞳”的比喻中可以大略推测出光电倍增管的颜色和形状。
C.国产光电倍增管的产品质量已全面超越日本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
D.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整体形态就像一只圆桶中浸泡着一个西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处实验都依靠核电站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开展基础研究。
B.大亚湾实验的研究成果可为江门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C.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的规模更大,其研究前景也更为广阔。
D.两处实验都具有多元研究目标,均已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5.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无疑是一项“超级工程"。请联系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建设这一“超级工程”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黑夜
杨朔
秋头夏尾,天气动不动就变颜变色地阴起来,闹一场大风大雨。在这样风雨的黑夜,最惯于夜行的人也会弄得迷失方向。
①黑暗形成一所无情的监狱,把李排长一群人牢牢地禁锢起来。李排长接到冀南军区司令部命令,过河到滏阳河北岸参加反“扫荡"斗争。他带领一班骑兵在黑夜里转来转去,终于迷惑地下了马。班长杨香武提议先到村里找村长庆爷爷避避雨。到了村里,庆爷爷就领着李排长等人来到一座破旧的祠堂,先安排八路军战士休息。
第二天雨停了,他们潜伏在村里。到了傍晚,火轮般大的太阳沉落后,暮色苍苍茫茫地袭来,李排长的心境却相反地晴朗起来:他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过河的事,庆爷爷已经一手包揽,预先便把事情铺排妥当。不走桥,而用船渡。但想安全地突过这道封锁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走漏一些儿消息,鬼子决不肯轻易地放过。
李排长从腰里掏出粮票和钱,要算还这一天人马的吃食费用。庆爷爷推开他的手,再三地拒绝。老头子笑道:“嘿,你想错啦。咱们连据点那里的人还心甘情愿偷着送公粮。咱是想:同志们轻易不来一趟,吃点饭还不是应该的。”结果,李排长还是把粮票等付清了。
二更天光景,大地睡去了,生长在大地胸膛上的人们却展开保卫土地的活动。庆爷爷一定要亲自送他们渡河。李排长认为他的年纪大,深夜露水很重,怕他招受风寒,百般阻止他。老人更加不肯。庆爷爷惯常倚老卖老,假若旁人说他老时,他可决不服气。他会握紧拳头,伸直强壮的右胳膊,瞪着眼说:“别瞧咱老,五六十斤的小伙子叫他坠着打提溜,还不算事!"
渡河的地方离据点仅仅十来里路,隐隐地可以望见那边的灯火。李排长一群人到达河边时,庆爷爷早就派来一些农民等候着。堤上放着两盏马灯,照见那些汉子。
杨香武低声叫道:“吹灭灯!还怕鬼子看不见?”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不怕,鬼子黑夜从来不动。"随手只把灯苗捻小。
滏阳河平静地流着,很黑,很深。两岸十分静悄,只听见各色各样的虫叫。
庆爷爷走近一个汉子,小声问:“船还没有来么?”
这时,下游响起缓缓的水声,河面推过来纤细的波纹。不久,一只小船轻飘飘地傍岸泊下。船小,所以只能渡人。庆爷爷用商量的口气对李排长说:“头口顶好卸下鞍子,叫他们给拉过去。"
骑兵脱离鞍子,就像海螺跑出甲壳,失去机动的能力。但又没有更完善的办法,只好冒险。李排长叮嘱每个人要携带着自己的一套马具过河,不许杂乱地堆在一起。这样,即使情况突然转变,急切间还可以备马,不至于乱成一团。李排长动手解马肚带时,警惕地朝据点望了几眼。②那隐隐的灯火还没熄灭,犹如几只狡猾的魔眼穿过漆黑的大野,窥探这边的动作。
马生来便识水性,一个个在浪花里摇动着身子,农民就全爬上马背,低声吆喝着,一同凫到对岸。骑兵各抱着鞍鞯,争着上船。先摆过五六个去,李排长和杨香武全等第二批再渡。庆爷爷打着一盏灯走来,轻声地咳嗽着,一面亲热地说:“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
李排长从心里感激地说:“就是太麻烦你老人家啦。"
小船摆过来,第二批人也渡过河去。一袋烟的工夫,这支骑兵便重新备好马,坐上马背。李排长转过头,望见庆爷爷还站在河对岸,不知对农民指挥着什么。古铜色的脸膛,花白头发,依稀地映着灯光,显出的不是老迈的神情,而是充满生命力的青春气概。李排长用两腿把马一夹,领着头跑起来,急急地要脱离这危险的境地。他们跑出将近二里路,后边忽然传来爆炸的声响。杨香武低声嘲笑道:“鬼子出击了不成?马后炮,吓唬谁,横竖追不上老子啦。”
李排长用缰绳鞭着马,更紧地催促马奔跑。马便放开腿,领着后边的马群,一阵风似的驰向茫茫的黑夜。北极星正挂在他们的对面。
半个月后,这队人完成任务,果然转回来了。他们平安地偷过那座离据点极近的板桥,赶到庆爷爷村上时,约摸将近半夜。四十里路的急行军,每人的喉咙都有些干燥。李排长决定在这里歇息一刻,喝点水,然后再走。他们不费事地叫开栅栏门,把马缆在街上,一齐走进村公所。农民都起来了,敞着怀,趿着鞋,对待老朋友似的招呼他们,但是精神带着点不自然。
杨香武一只脚踏着凳子,两手玩弄着他惯用的柳条鞭子,眨着眼问:“庆爷爷哪去啦?"
一个农民苦涩地答:“死啦!”
每个骑兵都睁大眼,李排长的脸露出更大的惊异。不待他问,那个农民接下去说:“③那天黑夜送同志们走后,他老人家也就送了命!"
那天夜晚,骑兵渡过河去,庆爷爷正吩咐大家把小船拉到原地藏匿起来,几个人亮着电筒,从他身后走过来。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霎间,小船碎成几块。十来个鬼子兵即刻从夜色里涌出来,把岸上的农民包围在中间。庆爷爷叫鬼子抓去后,好几天没有音信,后来才听说被鬼子挑死了……
农民说完这段事情,又补充道:“都怪咱们太大意,河边的灯点得明晃晃的,人家用千里眼照一照,什么东西看不见?”
全场的人都哀默着,说不出话。桌上,洋油灯的灯苗颤动起来,光亮一时变得很暗淡。灯影里,老人的形象似乎又出现了:古铜色的脸膛,满顶花白头发。他人虽然死了,他的形象却更清晰、更高大,活生生地刻印在李排长的心中、杨香武的心中,以及每个骑兵的心中。
带着这个形象,当骑兵们再投向漆黑无边的夜色时,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新的力量。这力量刺激他们,④使他们急切想撕破夜色,把头高举到天外,从那里,他们可以看见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八路军"扫荡”“鬼子"等特定词语的运用,暗示渡河这件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
B.李排长“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从侧面表现庆爷爷做事周到,值得信任,也表现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
C.文中两次对庆爷爷外貌形象进行刻画,不断强化庆爷爷尽管年老,却充满了生命力的青春气概和斗争精神。
D.庆爷爷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是千百万个为中国革命斗争献出宝贵生命的平凡英雄的典型代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喻,把“黑暗"比作“监狱”,禁锢了李排长一群人,照应题目,突出雨中夜晚队伍行军的艰难。
B.句子②中的“狡猾的魔眼"漆黑的大野”“窥探"等描写性词语,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烘托斗争的残酷。
C.句子③中农民称庆爷爷的死为“送了命”,回答很随意,表明村里人对这种“死"已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悲伤。
D.句子④中“夜色”一语双关,既指天色,更指社会现实的黑暗;“急切想撕破夜色"表达了战士打败敌人的决心。
8.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和照应的手法,试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黄石公在《三略》中说“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这篇小说如何体现“庶民者,国之本"思想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①,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非帝尧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易曰:“无首,吉。”此盖人君之至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之谓也。夫公生明,偏生暗,端悫②生达,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诗》云:“疾威上帝,其命多僻。”言不公也。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而死?"晏子对曰:“此馁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医院临时工聘用合同参考范文
- 2024房屋转租合同简单版范本
- 2024钟点工劳动合同范本
- 2024绿化养护管理委托版合同
- 2024总经销合同范本范文
- 施工合同协议书样本
- 终止业务往来协议书
- 2024年软件变更协议书范文
- 商业秘密保护技术协议书
- 2023年高考地理重点难点考点通练-产业结构升级(解析版)
- 教案评分标准
-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表
- 《节能监察的概念及其作用》
- 综合布线系统竣工验收表
- 蔬菜会员卡策划营销推广方案多篇
- 导管滑脱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精选word)三对三篮球比赛记录表
- 大型火力发电厂专业词汇中英文翻译大全
- 火电厂生产岗位技术问答1000问(电力检修)
- 八年级思想读本《4.1“涉险滩”与“啃硬骨头”》教案(定稿)
-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荷塘月色》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