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中的高原如同牧羊人的内心世界,是牧羊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投射。植树是牧羊人的自我救赎,是小说中“我”的自我救赎,也是作者让·乔诺的自我救赎。通过植树,荒芜的高原变成了一片沃土,而牧羊人也获得了幸福;经历战争洗礼的“我”在牧羊人植树中重获新生,实现救赎;而牧羊人是作者让·乔诺在文章中的另一个“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植树是作者在文中种下的和平、幸福的种子,也是作者本人的自我救赎。关键词:植树的牧羊人;牧羊人;植树;自我救赎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对《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多是围绕着小说的三个要素来展开的,即“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情况,这是从情节的角度;三次描写高原的情况,这是从环境的角度;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上,这是从人物的角度。不能说这样的思路是错误的,但是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对于人物的赏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行,对于牧羊人的评价仅仅以慷慨无私、意志坚定一类的词语来概括未免过于概念化。小说中的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植树”是否有特殊的价值和内涵?透过表面看本质,探究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和“植树”的价值及内涵才是这篇解读小说真正要义所在。一、植树是牧羊人的自我救赎牧羊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孤独的人。然而“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至亲的相继离世,无论对谁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牧羊人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于是他开始变得孤独,不愿意说话,“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接连的打击,是极容易让人失去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的。要么生,要么死,应该说这是一个极难的选择题。有多少人在经历了类似的痛苦之后放弃了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一死了之。死,或许是一种解脱,然而却永远失去了生命,失去了扭转颓势、追求新的幸福的权利和机会。然而,继续活下去,说着容易做着难。一般人在这时总是会在潜意识中寻找一个精神的慰藉和依靠。于是牧羊人放弃了他的农场,选择了“与羊群和狗作伴”。然而,当他看到昔日葱郁的高原因缺少树而荒芜时,当他看到村庄变成废墟、所有的人都离开时,他的心里渐渐有了一种负罪感。可是高原怎么会变得荒芜、村庄一下子变成了废墟呢?文章在编入教材时编者删减了原文的部分内容,“这些人家集居在一起,环境不论冬夏都粗陋不堪,地域的閉塞更加剧了他们的私心。人们怀揣非分之想,始终希望离开此地。男人们把木炭用车拉到城里,然后又返回家。如此永无休止且不分寒暑地劳作,一个人的品质再坚强也会垮塌。女人们则心存积怨。人们凡事必争,从木炭价格到教堂座位,他们相互争辩何为美德,他们相互争辩何为恶行,对于善恶普遍性的争论从未停息过。那里狂风也永不停息地刮着,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那里自杀就像是流行病,精神失常比比皆是,凶杀更是常年发生。”删减的这一段告诉了我们高原为什么会变得荒芜,村庄为什么会变成废墟,归根结底还是人性中的自私的阴暗一面造成的,可以说,就是人类亲手毁灭的。当所有人选择离开的时候,牧羊人却坚持留下来。牧羊人的内心世界何尝不像这光秃秃的高原一样贫瘠呢?亲人都离去了,牧羊人的内心一下子变得黑暗荒芜,那高原一下子成为牧羊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投射。“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于是植树成了牧羊人完成自我救赎、燃起希望、追求幸福的救命稻草。只要高原上铺满了绿色,有了生命,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绿意盎然,也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于是牧羊人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即便是种下的橡子能发芽的、能长成树的少之又少,但他仍然不肯放弃。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人公安迪一样,即便是在监狱里遇到了再多的不公正对待,他依然坚信“这个世界有穿透了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其实支撑着牧羊人坚持植树的何尝不是自我救赎的那丝希望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牧羊人的坚持有了回报。在牧羊人的坚持下,这一块高原“像地毯一样”铺在上面,“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那一片高原变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只要高原上的绿意还在,牧羊人活下去的信念就还在。即便是后来这里发生战争,也“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当“我”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时,“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而牧羊人呢,“那年,他已经87岁了”。试想,究竟是什么支撑着牧羊人在35年的时间里让一片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牧羊人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强烈愿望支撑着他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奇迹。植树不仅使得牧羊人实现了自我救赎,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同时还救赎了他人,也为他人营造了幸福安逸的生存环境。二、植树是“我”的自我救赎如果说“我”和牧羊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偶然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会再次见牧羊人,甚至“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作者写道“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又”字不难理解,是因为第二次去,“不由得”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不得自己”,也就是说必须去。那么牧羊人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呢?不妨先来看看“我”与牧羊人的第一次相遇。“我”在旅行的途中遭遇了没有水喝的困境。文中写道“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试想,如果一直找不到水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正是因为遇见了牧羊人,“我”才终于喝到了水,这是牧羊人带给“我”的第一次生命体验。在与牧羊人相处的短短两天里,“我”目睹了牧羊人种植橡树的过程,其植树之认真细致,以及植树所面临的困难“我”都尽收眼底。那么“我”究竟从牧羊人植树那里领悟到了什么呢?作者在文中用数字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植物存活的艰难,这是牧羊人带给“我”的第二次生命体验。除此之外,“我”还了解了牧羊人的坎坷经历。牧羊人本来生活幸福,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任凭谁经历了这样的打击都难以为继,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可是牧羊人却能勇敢地正视这一切不幸,还能从山下到山上去植树。这是牧羊人带给“我”的第三次生命体验。正是因为牧羊人带给“我”的这三次生命体验,才使得“我”渐渐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懂得如何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第一次与牧羊人告别后,“我”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战争洗礼的“我”目睹了战场上的弥漫硝烟和马革裹尸。相信战争结束后的“我”肯定对于生命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尤其是能侥幸在战场上存活,怎能不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呢?生命是如此脆弱,是如此宝贵。这也就是为什么“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的原因。而当“我”第二次见到牧羊人的时候,牧羊人不仅还活着,身体还很硬朗;不仅还植树,而且山上已然蔚然成林了;不仅山上一片蔥翠,而且连山下的村子也看到了溪水。于是“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联系“我”的经历,不难理解战争造成了人类的毁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然而战争并没有扰乱牧羊人的生活,他一直坚持植树,在创造,在奉献。有感于牧羊人的所作所为,“我”的内心深处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了,尤其是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许牧羊人植树的举动救赎了“我”,于是“我”决定从192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三、植树是作者的自我救赎《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本来是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可见编辑约稿的初衷是写真人真事。然而当编辑派人来查访有无艾力泽·布菲这个人的时候却查无此人。当然,这篇稿子最终也没有能够发表在该杂志上。直到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后才声名大噪,被翻译成了十多种文字。由此可见,既然查无此人,那么艾力泽·布菲这个人的真实身份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了让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更加真实可感,作者在叙事时刻意用数字去补救,如“那是在1913年”“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10年种的橡树”“从1920年开始”“1945年6月”……再如“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他按十个一堆把他们分开”“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不得不说,这些具体的时间节点和数字的运用确实让这篇小说读上去愈加真切,不然的话《读者文摘》的编辑也不会派人不远万里去调查。然而,正是因为作者的有意为之,才让读者对于文中的牧羊人愈发好奇,为何作者写得如此可信呢?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让·乔诺的内心世界饱受战争的摧残。青年正是一个人铸就人生梦想最为关键的时期,可是一场战争让他的梦想化为泡影,内心的世界充斥着荒芜、无望,那一块荒芜的高原何尝不是让·乔诺内心世界的映射呢?于是厌倦了战争,强烈渴望和平的让·乔诺开始觉醒,那一篇篇写就的反战文章又何尝不是牧羊人亲手植下的那一棵棵树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牧羊人就是让·乔诺本人在小说里的另一个“自我”。如果说植树是牧羊人的自我救赎,那么这篇小说带给作者让·乔诺的又何尝不是自我的救赎呢?让·乔诺189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的马诺斯克小镇,他从小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的信念。1921年他开始创作,1929年发表《山岗》并获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入伍,因发表反战文章和散发反战小册子等行为于1939年9月在马赛被捕。经纪德等作家的营救,不久被释放。他再次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继续写作。无论是牧羊人植树还是让·乔诺写反战文章,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三篇
- 塑料、玻璃制品类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作再生资源可行性研究报告
- 柴油机尾气净化催化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15篇)
- 商务合同制作规则学习的意义
- 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 电脑办公软件基础知识
- 收银转正工作心得总结大全10篇
- 塑料制品公司文职人员聘用合同
- 高铁乘务员个人求职自荐信5篇
- 文化数字化产业发展行动意见
- 110kv升压站施工组织方案
- 2023年中考物理试题汇编全集(包含答案)
- 转体梁转体施工工法
- YY/T 1833.3-2022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质量要求和评价第3部分:数据标注通用要求
- 生物体中结构色
- 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当前语文课程融合的探究
- GA 1468-2018寄递企业安全防范要求
- 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政策解读(统计培训课件)
- 地源热泵监理细则
-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